耳穴
分布于耳廓上的腧穴
耳穴就是分布于耳廓上的腧穴。也叫反应点、刺激点。当人体内脏或躯体有病时,往往会在耳廓的一定部位出现局部反应,如压痛、结节、变色、导电性能等。利用这一现象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参考,或刺激这些反应点(耳穴)来防治疾病。
读音
耳穴
ěr xué
释义
(auricular point)是指分布在耳郭上的一些特定区域。
部位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加强了耳穴的研究与应用,耳穴治疗的适应症不断扩大,已由几十种发展到100多种,耳针麻醉在中国针刺麻醉领域中占有相当比重。1982年中国成立了耳针协作组,1987年成立了全国耳穴研究会。1992年,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耳穴名称与部位”。按GB/T13734-92国家标准,耳穴为91个。2008年进行了更新修改,现行的是《GB/T13734—2008 耳穴名称与定位》。
耳穴分布规律与面颊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周;与躯干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体部;与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上,下脚;与腹腔相应的穴位在耳甲艇;与胸腔相应的穴位在耳甲腔;与消化道相应的穴位在耳轮脚周围等。
疗法
毫针法:以直径0?32毫米、长度13毫米毫针,直刺(也可根据耳穴部位的特点和病情需要进行斜刺或横刺)相应耳穴,深度以4~8毫米有感觉即可。进针前须先行常规消毒,术者右手拇、食、中指持针,左手拇、食二指固定耳廓取穴进针。进针后,小幅度捻转或提插,并留针,留针时间根据需要决定(见毫针)。最后出针,并压迫片刻,以免出血。②皮内针法:先将耳穴部皮肤常规消毒,然后将揿针埋于耳穴处,再在埋针处贴一小块胶布(见皮内针)。③三棱针法(见三棱针)。④皮肤针法(见皮肤针)。⑤艾条温和灸法(见艾条灸)。⑥敷贴法:一般用中药王不留行子敷贴,也可用白芥子、急性子、绿豆等。也有用磁珠(磁铁粉制成的圆珠)的。先行常规消毒,左手托住耳廓,右手用止血钳将粘有上述圆形颗粒物的胶布对准所选耳穴贴压,并用手指轻压耳穴1~2分钟。一般留压3天,每天上、下午由患者自行轻压敷贴部位各一次,每次1分钟左右。此外,还有在耳穴上进行按摩、电针、磁疗、药物注射、激光照射等方法。
配图
1.耳中(膈) HX1
定位:耳轮角处,即耳轮1区。
应用:血虚血瘀、血热引起的皮肤疾患,顽固性的皮肤瘙痒荨麻疹
2.直肠HX2
定位:耳轮脚棘前上方的耳轮处。
应用:便秘。
3.耳尖HX6、7
定位:耳廓向前对折的上部尖端处。
应用:头面五官科各种急性炎症,如麦粒肿目赤肿痛咽喉肿痛面神经炎,荨麻疹,湿疹痤疮,皮肤瘙痒等。
4.风溪SF1、Zi
定位:耳轮结节前方,指与腕之间,耳舟1、2处交界处。
应用:皮肤过敏,皮肤瘙痒;荨麻疹,湿疹;指掌角化症;痤疮。
5.交感 AH6a
定位:耳轮下脚的末端与耳轮交界处。
应用: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诸证,失眠,多汗,颜面潮红等。
6.子宫(内生殖) TF2
定位:在三角窝前1/3的凹陷处。
应用: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白带过多盆腔炎黄褐斑,痤疮;肥胖。
7.神门TF4
定位:三角窝内,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稍上方。
应用:失眠,多梦,心烦,疲惫;头痛面痛齿痛;荨麻疹,湿疹,瘙痒戒断综合征
8.盆腔TF5
定位:在三角窝后3/1的下部。
应用:带下病,盆腔炎、附件炎
9.肾上腺TG2P
定位:耳屏游离缘下部尖端。
应用:低血压气血不足,面色晄白,头晕眼花。过敏性皮肤病
定位:对耳屏内侧面。
应用:神经衰弱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神经性头痛;身体虚弱。
11.对屏间 AT1、2、4i
定位:对耳屏游离缘的尖端。
应用:皮肤过敏、皮肤瘙痒。
12.口 CO1
定位:耳轮脚下方前1/3。
应用:面瘫口腔炎口角炎,口周痤疮。
13.胃 CO4
定位:耳轮脚消失处。
应用:消化不良腹胀;失眠、口臭;痤疮,酒糟鼻;肥胖。
14.大肠CO7
定位:耳轮脚上方的前1/3处。
应用:便秘;肥胖;痤疮。
15.肾 CO10
定位:对耳轮下脚下方的后部。
应用:早衰,脱发;神经衰弱月经不调
16.肝 CO12
定位:耳甲艇的后下部。
应用:月经不调,痛经,经前期紧张症;更年期综合征癔病黄褐斑,痤疮。
17.脾 CO13
定位:耳甲腔的后下方。
应用: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形容失养枯萎;便秘,腹泻,食欲不振;白带过多,崩漏。
18.心 CO15
定位:耳甲腔正中凹陷处。
应用:神经衰弱;口舌生疮声音嘶哑;癔病。
19.肺 CO14
定位:耳甲腔中央周围。
应用:声音嘶哑,咽喉炎;皮肤瘙痒,荨麻疹,痤疮,扁平疣;便秘。
20.三焦CO17
定位:耳甲腔底部,内分泌内侧,耳孔外。
应用:便秘,腹胀;单纯性肥胖
21.内分泌 CO18
定位:耳甲腔底部,屏间切迹内。
应用:月经不调,痛经;更年期综合征;肥胖;黄褐斑,痤疮。
22.面颊LO5、6i
定位:耳垂第5、6区交界线周围区。
应用:面部保健美容按摩;面瘫,面痛;痤疮,黄褐斑,扁平疣。
注意
除必须注意有关治疗的各事项外,主要须防止耳廓感染和晕针。①针具、药子、磁珠等器具必须严格消毒,耳穴局部皮肤常规消毒。②出针时,在局部涂以2.5%碘酒。如有出血,可先压迫止血,再擦碘酒。③夏季敷贴药子、磁珠时,耳穴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长。④换贴药子时,休息一天为宜,将耳部胶布膏痕迹擦净,以免皮肤感染。⑤用皮内针三棱针皮肤针等刺激耳穴后,尽量不要淋洗耳廓局部。⑥如治疗后耳穴局部红肿、破损,或伴有少量渗出,则为耳廓皮肤感染。严重时可出现局部化脓、红肿热痛,伴恶寒发热、血白细胞增加,为耳廓软骨膜炎,需进行及时处理。皮肤感染可照射氦—氖激光;或用清热解毒中药内服、外洗。耳廓软骨膜炎可用艾条灸大椎曲池或耳穴局部;积脓者应配合排脓方法;炎症显著者可用抗生素或清热解毒中药。  适应范围 ①各种疼痛性病症,如软组织损伤手术后疼痛头痛面痛胁痛蛇丹腰腿痛关节痛。②各种内脏病症,如眩晕、失眠、阳痿遗精月经不调哮喘泄泻、便秘、瘿、消渴、肥胖、小儿遗尿。③各种热病,如感冒百日咳丹痧疟疾痢疾等。④皮肤病和五官病,如风疹湿疹目赤肿痛牙痛口疮耳内流脓乳蛾喉痹等。此外,还可用于戒烟、戒酒、戒毒和催产、催乳等。其中有许多病症可单独用本疗法,有的则宜配合其他疗法进行治疗。耳针疗法还可用于外科手术麻醉(见针刺麻醉)。  禁忌症 ①外耳湿疹溃疡冻疮溃破等情况不宜用。②严重器质性疾病,如高度贫血心脏病等不宜用。③妇女怀孕期间须慎用,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当禁用。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15 15:18
目录
概述
读音
释义
部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