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技术是从19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把互联网上分散的资源融为
有机整体,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机协作,使人们能够透明地使用资源的整体能力并按需获取信息。资源包括
高性能计算机、存储资源、
数据资源、
信息资源、
知识资源、专家资源、
大型数据库、网络、传感器等。 当前的互联网只限于信息共享,网络则被认为是互联网发展的第三阶段。网络可以构造
地区性的网络、企事业内部网络、局域网网络,甚至
家庭网络和个人网络。网络的根本特征并不一定是它的规模。
发展历程
Internet的
应用范围由最早的军事、国防,扩展到美国国内的学术机构,进而迅速覆盖了全球的各个领域,运营性质也由
科研、教育为主逐渐转向商业化。
在科学研究中,经常碰到“种瓜得豆”的事情,Internet的出现也正是如此:它的原型是1969年
美国国防部远景研究规划局(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为军事实验用而建立的网络,名为
ARPANET,初期只有四台主机,其
设计目标是当网络中的一部分因
战争原因遭到破 坏时,其余部分仍能正常运行;80年代初期ARPA和美国国防部通信局研制成功用于
异构网络的
TCP/IP协议并投入使用;1986年在
美国国会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支持下,用高速
通信线路把 分布在各地的一些超级计算机连接起来,以NFSNET接替ARPANET;进而又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形成Internet。
90年代初,中国作为第71个国家级网加入Internet,中国已经开放了Internet,通过中国公用
互连网络(
CHINANET)或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CERNET)都可与Internet联通。只要有一台微机,一部
调制解调器信息资源2017年,中国首次将“
数字经济”写入
政府工作报告。
2022年1月份,国务院发布《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从
基础设施、
数据要素、
数字产业化、
产业数字化等方面提出了11项重点
建设工程,并提出到2025年中国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
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初步建立、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等目标。
专业课程
第一阶段
1.计算机操作
2.office办公自动化
3.计算机英语
阶段培养目标
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日常
办公软件、打印机、
扫描仪等日常
办公设备的使用,计算机组装与常见
故障排除及设计基础知识。
第二阶段
课程内容
2.中小型企业网构建与维护
4.window server高级应用(
活动目录管理,域控制管理)
阶段培养目标
1.熟练掌握企业网网络组建和维护,掌握网络
综合布线基本方法。
2.安装并维护windows服务器的架构与管理。
就业方向
从事
中小型企业网络管理及windows服务器搭建、网络搭建、网络运行、网络应用等工作。
第三阶段
1.linux系统管理
2.数据库应用基础(SQL Server)
3.企业网安全与管理
6.企业级服务器高级应用(选修)
阶段培养目标
1.安装并管理linux环境下的各种
应用服务;独立完成
企业网络的日常运行维护。 2.能够熟练运用、调试网络设备组建园区网络,快速排除网络运行的故障
1.掌握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
就业方向
从事网络
结构设计、网络系统管理、
数据库管理、
网络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岗位
实训项目
医院网络项目
超市网络项目
校园网组建项目
应用集锦
Internet如此美妙,初入门者不免好奇:它究竟可以做哪些事?总的说来,Internet是一套通过网络来完成有用的通讯任务的应用程序,下面的篇幅将从应用入手,展示Internet的几项最广为流行的功能,它包括:
电子邮件、WWW、文件传输、
远程登录、
新闻组、信息查询等。
电子邮件
有了通达全球的Internet后,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可以利用它来提供个人之间的通信,而且这种通信应能兼具电话的速度和邮政的可靠性等优点。这种思路生根发芽成长起来,最终得到的果实便是
Email。通过它,每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私有信箱,用以储存已收到但还未来得及阅读的信件,Email地址包括
用户名加上
主机名,并在中间用@符号隔开,如从最初的两人之间的通信,如今的
电子邮件软件能够实现更为复杂、多样的服务,包括:
一对多的发信,信件的转发和回复,在信件中包含声音、图像等
多媒体信息等;甚至可以做到只要有你的邮件到达,挂在你身上的
BP机就嘀嘀作响发出提示;人们还可以象订购报刊杂志一样在网上订购所需的信息,通过电子邮件定期送到自己面前。
WWW
World Wide Web(通常被称为WWW)在中文里常被译作“
万维网”,除发音相近外,也体现了其变化万千的内涵。用户借助于一个浏览器软件,在
地址栏里输入所要查看的页面地址(或域名),就可以连接到该地址所指向的WWW服务器,从中查找所需的图文信息。WWW访问的感觉有些象逛大商场,既可以漫无边际地徜徉,也可以奔着一个目标前进;但不论如何,当用户最终获得想要的内容时,也许已经跨越了千山万水,故有时也称之为“Web冲浪”。WWW服务器所存贮的页面内容是用
HTML语言(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书写的,它通过
HTTP协议(Hyper Text Transfering Protocol)传送到用户处。
文件传输
尽管电子邮件也能传送文件,但它一般用于短
信息传递。Internet提供了称作
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的文件传输应用程序,使用户能发送或接收非常大的
数据文件:当用户发出FTP命令,连接到
FTP服务器后,可以输入命令显示服务器存贮的
文件目录,或从某个目录拷贝文件,通过网络传递到自己的计算机中。FTP服务器提供了一种验证
用户权限的方法(用到用户名、密码),限制非
授权用户的访问。不过,很多
系统管理员为了扩大影响,打开了匿名ftp服务设置――匿名ftp允许没有注册名或口令的用户在机器上存取指定的文件,它用到的特殊用户名为“anonymous”。
远程登录
远程登录允许用户从一台机器连接到远程的另一台机器上,并建立一个交互的登录连接。登录后,用户的每次击键都传递到远程主机,由远程主机处理后将字符回送到本地的机器中, 看起来仿佛用户直接在对这台远程主机操作一样。远程登录通常也要有效的登录账号来接受对方主机的认证。常用的登录程序有TELNET、RLOGIN等。
Usenet新闻组
Usenet新闻组发展趋势。
网络研究起源于过去十年
美国政府资助的高性能计算科研项目。这项研究的目标是将跨地域的多台
高性能计算机、
大型数据库、大型的科研设备、
通信设备、可视化设备和各种传感器等整合成一个巨大的超级
计算机系统,以支持科学计算和
科学研究。
微软公司把开发
力量集中在数据网络上,关注使用
网络共享信息,而不是网络的
计算能力,这反映了学术和研究领域内的分歧。事实上,很多用于学术领域的网络技术都能够成为商业应用。
Globus是美国阿贡(Argonne)
国家实验室的网络技术
研发项目,全美12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参与了该项目。Globus对
资源管理、安全、
信息服务及数据管理等
网络计算的关键理论进行研究,开发能在各种平台上运行的网络计算工具软件,帮助规划和组建大型的网络
试验平台,开发适合大型网络系统运行的大型应用程序。Globus技术已在
美国航天局网络、欧洲数据网络、美国国家技术网络等8个项目中得到应用。2005年8月,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
IBM)宣布投入数十亿美元研发网络计算,与Globus
合作开发开放的网络计算标准,并宣称网络的价值不仅仅限于科学计算,商业应用也有很好的前景。
网络计算和Globus从开始幕后走到前台,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中国非常重视发展网络技术,由
863计划“高性能计算机及其核心软件”重大专项支持建设的中国国家网络项目在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软件、网络环境和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具有18万亿次聚合计算能力、支持网络研究和
网络应用的
网络试验床——中国国家网络,已于2005年12月21日正式开通运行。这意味着通过网络技术,中国已能有效整合全国范围内
大型计算机的计算资源,形成一个强大的
计算平台,帮助科研单位和
科技工作者等实现计算资源共享、
数据共享和协同合作。
关键技术
网络的
关键技术有
网络结点、宽带网络系统、
资源管理和
任务调度工具、应用层的可视化工具。网络结点是
网络计算资源的提供者,包括高端服务器、
集群系统、MPP系统大型
存储设备、数据库等。宽带
网络系统是在网络计算环境中,提供高性能通信的必要手段。资源管理和任务调度工具用来解决资源的描述、组织和管理等关键问题。任务调度工具根据当前系统的负载情况,对系统内的任务进行
动态调度,提高系统的
运行效率。网络计算主要是
科学计算,它往往伴随着
海量数据。如果把计算结果转换成直观的
图形信息,就能帮助研究人员摆脱理解数据的困难。这需要开发能在网络计算中传输和读取,并提供友好
用户界面的可视化工具。
研究现状
网络计算通常着眼于大型应用项目,按照Globus技术,大型应用项目应由许多组织协同完成,它们形成一个“
虚拟组织”,各组织拥有的计算资源在虚拟组织里共享,协同完成项目。对于共享而言,有价值的不是设备本身而是实体的接口或界面。
从技术角度看,共享是资源或实体间的互操作。Globus技术设定,
网络环境下的互操作意味着需要开发一套通用协议,用于描述消息的格式和消息交换的规则。在协议之上则需要开发一系列服务,这与建立在TCP/IP(传输控制协议/
网际协议)上的
万维网服务原理相同。在服务中先定义应用
编程接口,基于这些接口再构建
软件开发工具。
Globus网络计算协议建立在
网际协议之上,以网际协议中的通信、路由、名字解析等功能为基础。Globus协议分为构造层、
连接层、资源层、汇集层和应用层五层。每层都有各自的服务、应用编程接口和软件开发工具、上层协议调用下层协议的服务。网络内的全局应用都需通过协议提供的服务调用操作系统。
构造层功能是向上提供网络中可供共享的资源,是物理或逻辑实体。常用的
共享资源包括处理能力、
存储系统、目录、
网络资源、
分布式文件系统、分布式计算机池、
计算机集群等。连接层是网络中网络
事务处理通信与
授权控制的核心协议。构造层提交的各资源间的
数据交换都在这一层控制下实现的。各资源间的授权验证、安全控制也在此实现。资源层的作用是对单个资源实施控制,与可用资源进行安全握手、对资源做初始化、监测资源运行状况、统计与付费有关的资源使用数据。汇集层的作用是将资源层提交的受控资源汇集在一起,供虚拟组织的
应用程序共享、调用。为了对来自应用的共享进行管理和控制,汇集层提供
目录服务、
资源分配、日程安排、资源代理、
资源监测诊断、网络启动、
负荷控制、账户管理等多种功能。应用层是网络上用户的应用程序,它先通过各层的应用编程接口调用相应的服务,再通过服务调用网络上的资源来完成任务。应用程序的开发涉及大量
库函数。为便于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需要构建支持
网络计算的库函数。
Globus
体系结构已为一些大型网络所采用。研究人员已经在
天气预报、高能
物理实验、航空器研究等领域开发了一些基于Globus网络计算的应用程序。虽然这些应用仍属试验性质,但它证明了网络计算可以完成不少
超级计算机难以胜任的大型应用任务。可以预见,网络技术将很快掀起下一波互联网浪潮。面对即将到来的
第三代互联网应用,很多
发达国家都投入了大量研究资金,希望能抓住机遇,掌握未来的命运。
中国也加强了网络方面的投入。中科院计算所为自己的网络起名为“
织女星网络”(Vega Grid),目标是具有大规模数据处理、
高性能计算、
资源共享和提高资源
利用率的能力。与国内外其他
网络研究项目相比,织女星网络的最大特点是“服务网络”。中国许多行业,如能源、交通、气象、水利、农林、教育、环保等对高性能
计算网络即
信息网络的需求非常巨大。预计在两三年内,就能看到更多的网络
技术应用实例。
应用领域
分布式
超级计算 分布式超级计算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
超级计算机用高速
网络连接起来,并用网络
中间件软件“粘合”起来,形成比单台超级计算机强大得多的
计算平台。
分布式仪器系统 分布式仪器系统使用
网络管理分布在各地的贵重仪器系统,提供远程访问仪器设备的手段,提高仪器的利用率,方便用户的使用。
数据密集型计算
并行计算技术往往是由一些计算密集型应用推动的,特别是一些带有巨大挑战性质的应用,大大促进了对高性能
并行体系结构、
编程环境、大规模可视化等领域的研究。数据密集型计算的应用比计算密集型的应用多得多,它对应的数据网络更侧重于数据的存储、传输和处理,
计算网络则更侧重于计算能力的提高。在这个领域独占鳌头的项目是欧洲核子中心开展的数据网络(DataGrid)项目,其目标是处理2005年建成的
大型强子对撞机源源不断产生的PB/s量级
实验数据。
远程沉浸 这是一种特殊的网络化虚拟现实环境。它是对现实或历史的逼真反映,对高性能计算结果或数据库可视化。“沉浸”是指人可以完全融入其中:各地的参与者通过网络聚集在同一个
虚拟空间里,既可以随意漫游,又可以相互沟通,还可以与
虚拟环境交互,使之发生改变。已经开发出几十个远程沉浸应用,包括虚拟
历史博物馆、协同
学习环境等。远程沉浸可以广泛应用于交互式
科学可视化、教育、训练、艺术、娱乐、
工业设计、信息可视化等许多领域。
信息集成网络最初是以集成
异构计算平台的身份出现,接着进入分布式海量数据处理领域。信息网络通过统一的
信息交换架构和大量的
中间件,向用户提供“信息随手可得”式的服务。网络信息集成将更多应用在商业上,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应用程序和各种信息通过网络能进行无缝融合和沟通,从而形成崭新的商业机会。
信息集成如信息网络、服务网络、
知识网络等,是近几年网络流行起来的应用方向。2002年,Globus联盟和IBM在全球
网络论坛上发布了
开放性网络服务架构及其详细规范,把Globus标准与支持商用的
万维网服务标准结合起来。2004年,Globus联盟、IBM和
惠普(HP)等又联合发布了新的网络标准草案,把开放性网络服务架构详细规范I转换成6个用于扩展万维网服务的规范,网络服务已与万维网服务彻底融为一体,标志着网络商用化时代的来临。
网络技术的发展,标准是关键。就像TCP/IP协议是
因特网的核心一样,构建网络计算也需要对核心——标准协议和服务进行定义。一些标准化团体正在积极行动。迄今为止,网络计算虽还没有正式的标准,但在
核心技术上,相关机构与企业已达成一致,由美国
阿贡国家实验室与
南加州大学信息科学学院合作开发的Globus 计算工具软件已成为网络计算实际的标准,已有12家著名计算机和软件厂商宣布将采用Globus 计算工具软件。作为一种开放架构和
开放标准基础设施,Globus 计算工具软件提供了构建网络应用所需的很多基本服务,如安全、
资源发现、资源管理、数据访问等。所有重大的网络项目都是基于Globus 计算工具软件提供的协议与服务的。
除了标准以外,安全和可管理性、人才的缺乏也是网络计算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否则它将无法成为企业的商业架构。在真正实现商业应用之前,还需要解决许多问题。即便如此,构建全球网络的前景仍是无法抗拒的。
此外,网络技术的应用还催生了
网络语言学。这门
新兴学科是由中国知名学者
周海中教授于2000年首先提出的。在其《一门崭新的语言学科——网络语言学》一文中,他对网络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研究任务、学科属性和定位问题等作了精辟阐述;此后,网络语言学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关注。
主要功能
资源共享
网络的出现使资源共享变得很简单,交流的双方可以跨越时空的障碍,随时随地传递信息。
数据是通过网络传递到服务器中,由服务器集中处理后再回送到终端。
负载均衡同样是网络的一大特长。举个典型的例子:一个大型
ICP(Internet
内容提供商)为了支持更多的用户访问他的网站,在全世界多个地方放置了相同内容的WWW服务器;通过一定技巧使不同地域的用户看到放置在离他最近的服务器上的相同页面,这样来实现各服务器的负荷均衡,同时用户也省了不少冤枉路。
网络的一大发展趋势是多维化,即在一套系统上提供集成的信息服务,包括来自政治、经济、等各方面资源,甚至同时还提供
多媒体信息,如图象、语音、动画等。在多维化发展的趋势下,许多网络应用的新形式不断涌现,如:
①电子邮件――这应该是大家都得心应手的网络交流方式之一。发邮件时收件人不一定要在网上,但他只要在以后任意时候打开邮箱,都能看到属于自己的来信。
②
网上交易――就是通过网络做生意。其中有一些是要通过网络直接结算,这就要求网络的安全性要比较高。
③
视频点播――这是一项新兴的娱乐或学习项目,在
智能小区、酒店或学校应用较多。它的形式跟电视选台有些相似,不同的是节目内容是通过网络传递的。
④ 联机会议――也称视频会议,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网络开会。它与
视频点播的不同在于所有参与者都需主动向外发送图像,为实现数据、图像、声音实时同传,它对网络的
处理速度提出了最高的要求。
以上对网络的功能只是略举一二,我们将在以后的篇幅中用更详尽的案例去充实大家对网络的理解。
分类组成
网络依据什么划分,又是如何组成的呢?
计算机网络的类型有很多,而且有不同的分类依据。网络按
交换技术可分为:线路交换网、
分组交换网;按
传输技术可分为:广播网、非广播多路访问网、点到点网;
按拓朴结构可分为总线型、星型、环形、树形、全网状和部分
网状网络;按
传输介质又可分为
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纤或卫星等所连成的网络。这里我们主要讲述的是根据网络分布规模来划分的网络:局域网、城域网、
广域网和网间网。
局域网
将小区域内的各种通信设备互连在一起所形成的网络,
覆盖范围一般局限在房间、大楼或园区内。局域网的特点是:距离短、延迟小、
数据速率高、传输可靠。
常见的局域网类型包括:
以太网(Ethernet)、
令牌环网(TokenRing)、
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
异步传输模式(ATM)等,它们在拓朴结构、传输介质、
传输速率、
数据格式等多方面都有许多不同。其中应用最广泛的当属以太网―― 一种
总线结构的LAN,是目前发展最迅速、也最经济的局域网。
局域网的常用设备有:
网卡(NIC) 插在计算机
主板插槽中,负责将用户要传递的
数据转换为网络上其它设备能够识别的格式,通过
网络介质传输。它的主要技术参数为带宽、总线方式、电气
接口方式等。
集线器(Hub) 是单一总线共享式设备,提供很多
网络接口,负责将网络中多个计算机连在一起。所谓共享是指集线器所有端口共用一条
数据总线,因此平均每个用户(端口)传递的数据量、速率等受活动用户(端口)总数量的限制。它的主要性能参数有
总带宽、
端口数、智能程度(是否支持网络管理)、扩展性(可否
级联和堆叠)等。
交换机(Switch) 也称
交换式集线器。它同样具备许多接口,提供多个
网络节点互连。但它的性能却较共享集线器大为提高:相当于拥有多条总线,使各端口设备能独立地作数据传递而不受其它设备影响,表现在用户面前即是各端口有独立、固定的带宽。此外,交换机还具备集线器欠缺的功能,如数据过滤、
网络分段、广播控制等。
线缆 局域网的距离扩展需要通过线缆来实现,不同的局域网有不同连接线缆,如光纤、
双绞线、同轴电缆等。
城域网
M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MAN的覆盖范围限于一个城市,对于市域网少有针对性的技术,一般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局域网或
广域网来实现。
广域网
WAN连接地理范围较大,常常是一个国家或是一个洲。其目的是为了让分布较远的各
局域网互连,所以它的结构又分为末端系统(两端的用户集合)和
通信系统(中间链路)两部分。通信系统是
广域网的关键,它主要有以下几种:
公共电话网 即
PSTN(Public Swithed Telephone Network),速度9600bps~28.8kbps,经压缩后最高可达115.2kbps,传输介质是普通电话线。它的特点是费用低,易于建立,且分布广泛。
综合业务数字网即
ISDN(Integrated Service Digital Network),也是一种拨号连接方式。低速接口为128kbps(高速可达2M),它使用ISDN线路或通过电信局在普通电话线上加装ISDN业务。ISDN为数字
传输方式,具有连接迅速、传输可靠等特点,并支持对方号码识别。ISDN话费较普通电话略高,但它的双通道使其能同时支持两路独立的应用,是一项对个人或小型办公室较适合的
网络接入方式。
专线 即Leased Line,在中国称为DDN,是一种点到点的连接方式,速度一般选择64kbps~2.048Mbps。专线的好处是数据传递有较好的保障,带宽恒定;但价格昂贵,而且点到点的结构不够灵活。
X.25网 是一种出现较早且依然应用广泛的
广域网方式,速度为9600bps~64kbps;有冗余纠错功能,可 靠性高,但由此带来的副效应是速度慢,延迟大;
帧中继即Frame Relay,是在X.25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较新技术,速度一般选择为64kbps~2.048Mbps。帧中继的特点是灵活、弹性:可实现一点对 多点的连接,并且在数据量
大时可超越约定速率传送数据,是一种较好的商业用户连接选择。
异步传输模式 即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是一种
信元交换网络,最大特点的速率高、延迟小、传输质量有保障。ATM大多采用光纤作为
连接介质,速率可高达上千兆(109bps),但成本也很高。
广域网与局域网的区别在于:线路通常需要付费。多数企业不可能自己架设线路,而需要租用已有链路,故广域网的大部分花费用在了这里。人们常常考虑如何优化使用带宽,将“好刀用在刀刃上”。
广域网常用设备有:
调制解调器(
Modem) 作为末端系统和通信系统之间信号转换的设备,是广域网中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分为同步和异步两种,分别用来与路由器的同步和异步串口相连接,同步可用于专线、
帧中继、X.25等,异步用于PSTN的连接。
网间网
即Internetwork,是一系列局域网和
广域网的组合,因此包含的技术也是现有的局域网和
广域网技术的综合。Internet便是一个当前最大也最为典型的网间网。
面临问题
在上篇中我们讲述了Internet的发展简史和它的方方面面的应用。正是由于Internet的
丰富多彩,才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对用户而言,Internet正一步步渗透到我们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极大地改变了长久以来形成的
传统思维和生活方式;而对Internet而言,用户的积极参与使得这一全球通行的网络迅速膨胀起?
耐受力面临带宽的短缺、
IP地址资源匮乏等严峻考验。
带宽的短缺
据1995年年中的估计, 有150多个
国家和地区的6万多个网络同Internet联结, 入网计算机约450万台, 直接使用Internet的用户达4000万人。而到今天,Internet已经开通到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几乎每隔三十分钟就有一个新的网络连入,主机数量每年翻两番,
用户数量每月增长百分之十,预计到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 Internet将连接近亿台计算机, 达到以十亿计的用户。而对更远的将来,人们很难精确估计。不管怎么说,这些数字已足以说明Internet的危机所在:就好象一根悬挂了很多重物的钢丝绳,重量增加了,绳子就有断裂的危险;而用户在Internet上的游历实际上要走过很多根这样的“钢丝绳”,用户越多,绳子的负载越重,其中任一根不结实,都会成为瓶颈,导致网络访问的失败。因此,“钢丝绳”的加固―带宽容量的增加势在必行,从Internet主干到分支,直至
最终用户的接入,都出现了许多成熟的或正在发展的链路技术来实现这项需求,我们将在后文着重介绍其中用户最为关心的几种
接入技术。
IP地址匮乏
我们曾介绍了
IP地址的格式和分类,这里所指的都是现行的
IPv4―它是一个32位
二进制数,因此总地址容量为232,也即有数亿个左右。而按照
TCP/IP协议(同很多其它协议一样)的规定,相互联接的网络中每一个节点都必须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地址来作为标识,那么很显然,相对前文日益增长的用户数,现有IP地址资源已不堪重负,很快将被用光―有预测表明,以Internet
发展速度计算,所有
IPv4地址将在2005~2010年间分配完毕。
解决IP地址缺乏的办法之一是想办法延缓资源耗尽的时间,目前最广泛应用的技术当属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
网络地址翻译)―它使企业用户在内部网络应用中采用自行定义的地址,只在需要作Internet访问时才翻译为合法的Internet地址;它的最大好处是用户加入Internet时不需更改内部地址结构,而只需在内外交界处实施
地址转换,并且能够实现多个用户复用同一合法地址,从而大大节省地址资源;但作NAT转换的同时也增加了网络的复杂性,何况它并不能阻止可用地址越来越减少的趋势。
作为对
IPv4问题的解决,一种新的IP地址定义应运而生,它便是下文讲的
IPv6。
发展技术
如何解决Internet的
发展瓶颈?Internet新的应用趋势是什么?
Internet的发展首先是要走出困境,扩展容量,然后才有可能继续推出各项新的应用并且运用自如。我们将从网络线路的发展说起,谈谈通信热点的
宽带接入技术,以及Internet新的应用趋势。
接入技术
接入技术也称“
最后一公里”技术,表示从最终用户到本地电信服务商之间的一段连接。大家已经熟悉的有
PSTN拨号、ISDN和专线等技术,而近几年接入
技术发展迅猛,比较成熟的有:
A
DSL又称
非对称数字用户线,是DSL家族系列技术(HDSL、VDSL、
IDSL等)中应用最广的一种。它的最大好处是利用现有的电话
双绞线作为
传输介质,因此成本较低;接入带宽却相对
电话线传输的PSTN(目前最高115.2Kbps)快了许多,从
局端到用户的
下行速率理论上可达7-8M,实际使用的下行速率一般为1.5-2Mbps,从用户到局端的
上行速率为几百Kbps,这也比PSTN有了很大提高;ADSL的
非对称性与
终端用户的网络访问特点是相一致的――个人用户多数应用都是以客户方式从网上去获取数据,如WWW、FTP,只在个别时候才向网络大量发送数据,如发送附带
多媒体信息的电子邮件,因此下行数据量大、上行数据量小,也为非对称方式。
线缆
调制解调器是一项非常适宜于家庭用户的接入技术。它在
电缆电视的基础上,将
分配网络的主干部分改为光缆,在各个
服务节点处完成
光电转换,再由
同轴电缆将
传输信号送到用户家里,可有效地实现Internet访问、电视点播和数据电话等业务,市场前景广阔。线缆传输也是非对称方式,每服务节点下行速率高达10-30Mbps,上行速率可达2M左右,但与ADSL不同,它是一个共享网络,实际每用户可用带宽与节点所连的上网用户数成反比,即便如此,用户能享用的带宽也是相当可观的。
线缆调制解调器应用发展的最大障碍是线缆线路的双向改造――传统的
有线电视大多是
单向传输;而数据的访问是双向进行的,因此必须实施线路改造以适应这
项新的应用。在改造完成之前也有一种暂时的解决办法:即下行
数据传递采用电视线缆,上行数据则采用电话线
回传。
作为有线接入的补充,在不便于有线接入的地区,用
无线通信设备把用户接入市话交换网,统称为
无线接入系统。
无线本地环路系统技术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2) 来源于
大区制通信系统、数字无绳电话系统、
数字微波和
卫星通信系统。
(3)来源于专用的无线本地环路系统,采用大功率、大覆盖、低成本。以其独特的优点,很快被市场接受,发展十分迅速。世界各大通信公司几乎都有典型产品。
CDMA(
码分多址)和其衍生的无线本地环路技术有着其他无线接入技术不可比拟的优点,代表无线接入技术的发展方向。
接入技术的发展充分体现了“
三网合一”的应用趋势:ADSL是利用原来的语音载体电话线传递数据,线缆
调制解调器则利用原有的
图像载体有线电视传递数据,大家熟悉的
IP电话则是通过各类数据载体传送语音。因此,今后的
数据网、电视网和电话网将不再相互隔离,共同承揽数据、语音、图像集成的业务,缓解了Internet的带宽压力。
IPv6技术
正当人们为IPv4面临的问题而焦头烂额时,IPv6出现了,它给人们带来了近乎完美的解决方案:
●如同
电话号码升位一样,IPv6提供了128位的IP地址,使地址数量大幅增加,从而解决了IP地址资源危机;
●IPv6采用了“可聚集全球统一计算地址”的构造,这使IP地址构造同网络的
拓扑结构(连接形态)相一致,从而缩小了
路由表,使路由器能够高效率地决定路由;
●IPv6具有自动把IP地址分配给用户的功能大大减少了网络
管理费用。
尽管IPv6比IPv4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但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地址的升级有许多实际困难。为此,Internet研究组织
IETF制定了一套IPv4向IPv6过渡的方案,其中包括三个机制:兼容IPv4的
IPv6地址、双IP协议栈和基于IPv4隧道的IPv6。
电子商务
在Internet发展史第一篇中我们介绍了基于Internet的各项应用,但它们只是人们用以达到某些目标的手段,就象原始人学会了利用工具一样。电子商务(E-Commerce)便是基于网络应用的各种技术在各行各业实施的全方位的改造,为人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璀璨的世界。电子商务不一定都通过Internet来完成,但Internet的高速发展却为其提供了生根萌芽的沃土。大名鼎鼎的
Amazon公司应该说敢为勇者先,率先架筑起自己图书购销
配套服务的庞大帝国成为电子商务运作的典范。同以前所提到的应用相比,电子商务更象一种理念,它的实现并没有固定的格式。在Internet或自己的网络上利用各种技术建设适合自身特点的
Intranet、
Extranet,其中策略的制定是发展的关键。不论进度如何,电子商务必然是Internet应用的一项主要发展趋势。
纵观十多年来Internet的发展史,人们很难说清,未来它究竟会是什么样,但Internet还将继续改变我们的生活,推动
人类文明的发展,这是谁都否认不了的。
定义意义
协议是对网络中设备以何种方式交换信息的一系列规定的组合,它对信息交换的速率、传输代码、代码结构、
传输控制步骤、出错控制等许多参数作出定义。
网络是一个相互联结的
大群体,因此要想加入到这个群体中来,就不能随心所欲,任由兴之所发。就好像一个国家或一个种族拥有自己的语言,大家都必须通晓并凭借这种语言来对话一样,相互联结的网络中各个节点也需要拥有共同的“语言”,依据它所
定义的规则来控制数据的传递,这种语言便是大家经常听说的 “协议”。协议是对网络中设备以何种方式交换信息的一br />码、代码结构、传输控制步骤、出错控制等许多参数作出定义。
对网络始入门者来说,纷繁复杂的协议常常让人
头痛不已―这些协议各起什么作用?它们之间又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有了A协议还需要补充B协议?这些问题搞不清楚,往往成为进一步学习的障碍。其实这个问题应该这样理解:是先有了各种不同语言的民族,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才有了不同民族间交流的需求。网络也是这样,最初人们在小范围内建立网络,只需要自己作一些简单的约定,保证这一有限范围内的用户遵守就可以了;到后来
网络规模越来越大,才考虑到制定更严格的
规章制度即协议;而为了实现多个不同网络的互联,又会增加不少新协议作为补充,或成长为统一的新标准。
数据在网络中由源传输到目的地,需要一系列的加工处理,为了便于理解,我们这里不妨打个比喻。如果我们把数据比做巧克力:我们可以把加工巧克力的设备作为源,而把消费者的手作为目的来看看会有什么样的
传输过程。巧克力厂通常会为每块巧克力外边加上一层包装,然后还会将若干巧克力装入一个巧克力盒,再把几个巧克力盒一起装入一个
外包装,
运输公司还会把许多箱巧克力装入一个集装箱,到达消费者所在的城市后,又会由运输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打开不同的包装层。不同层次的包装、解包装需要不同的规范和设备,计算机网络也同样有不同的封装、传输层面,为此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78 年提出“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即著名的
OSI(OpenSystem
Interconnection)
七层模型,它将是我们后续篇幅中要介绍的内容,这里先不展开论述。 网络的协议就是用作这些不同的
网络层的
行为规范的。网络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不同的
协议族,每一协议族都在网络的各层对应有相应的协议,其中作为Internet规范的是ICP/IP协议族,这也是我们今天要讲的。
TCP/IP协议的定义以及层次、功能
什么是TCP/IP协议,划为几层,各有什么功能?
TCP/IP协议族包含了很多功能各异的子协议。为此我们也利用上文所述的分层的方式来剖析它的结构。TCP/IP
层次模型共分为四层:应用层、
传输层、网络层、数据
链路层。同时也有TCP/IP五层协议的分法:
物理层、
数据链路层、
互联网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
其与7层模型的具体对应关系如图所示:
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网间网协议)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协议,它的流行与Internet的迅猛发展密切相关―TCP/IP最初是为互联网的原型ARPANET所设计的,目的是提供一整套方便实用、能应用于多种网络上的协议,事实证明TCP/IP做到了这一点,它使
网络互联变得容易起
来,并且使越来越多的网络加入其中,成为Internet的
事实标准。
应用层―应用层是所有用户所面向的应用程序的统称。TCP/IP协议族在这一层面有着很多协议来支持不同的应用,许多大家所熟悉的基于Internet的应用的实现就离不开这些协议。如我们进行
万维网(WWW)访问用到了HTTP协议、文件传输用
FTP协议、电子邮件发送用
SMTP、域名的解析用DNS协议、 远程登录用
Telnet协议等等,都是属于TCP/IP应用层的;就用户而言,看到的是由一个个软件所构筑的大多为图形化的操作界面,而实际后台运行的便是上述协议。
传输层―这一层的的功能主要是提供应用程序间的通信,
TCP/IP协议族在这一层的协议有TCP和
UDP。
网络层―是TCP/
IP协议族中非常关键的一层,主要定义了IP地址格式,从而能够使得不同应用类型的数据在Internet上通畅地传输,IP协议就是一个
网络层协议。
网络接口层―这是TCP/IP软件的最低层,负责接收IP
数据包并通过网络发送之,或者从网络上接收物理帧,抽出
IP数据报,交给
IP层。
TCP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和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协议属于传输层协议。其中TCP提供IP环境下的数据
可靠传输,它提供的服务包括
数据流传送、可靠性、有效
流控、
全双工操作和
多路复用。通过
面向连接、
端到端和可靠的数据包发送。通俗说,它是事先为所发送的数据开辟出连接好的通道,然后再进行
数据发送;而UDP则不为IP提供可靠性、流控或差错恢复功能。一般来说,TCP对应的是可靠性要求高的应用,而UDP对应的则是可靠性要求低、传输经济的应用。TCP支持的
应用协议主要有:
Telnet、
FTP、SMTP等;UDP支持的应用层协议主要有:NFS(
网络文件系统)、SNMP(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DNS(主域名称系统)、TFTP(通用文件传输协议)等。
IP协议的定义、IP地址的分类及特点
什么是IP协议,IP地址如何表示,分为几类,各有什么特点?
为了便于寻址和层次化地构造网络,IP地址被分为A、B、C、D、E五类,商业应用中只用到A、B、C三类。
IP协议(Internet Protocol)又称
互联网协议,是支持网间互连的
数据报协议,它与
TCP协议(传输控制协议)一起构成了TCP/IP协议族的核心。它提供网间连接的完善功能, 包括IP数据报规定
互连网络范围内的IP地址格式。
Internet 上,为了实现连接到互联网上的结点之间的通信,必须为每个结点(入网的计算机)分配一个地址,并且应当保证这个地址是全网唯一的,这便是IP地址。
IP地址(IPv4:IP第4版本)由32个二进制位表示,每8位二进制数为一个
整数,中间由
小数点间隔,如159.226.41.98,整个IP地址空间有4组8位二进制数,由表示主机所在的网络的地址(类似部队的编号)以及主机在该网络中的标识(如同士兵在该部队的编号)共同组成。
为了便于寻址和层次化的构造网络,IP地址被分为A、B、C、D、E五类,商业应用中只用到A、B、C三类。
A类地址:A类地址的网络标识由第一组8位二进制数表示,网络中的主机标识
占3组8位二进制数,A类地址的特点是网络标识的第一位二进制数取值必须为“0”。不难算出,A类地址允许有126个
网段(范围从0-127,0是保留的并且表示所有IP地址,而127也是保留的地址,并且是用于测试环回用的,所以减去两个为126个),每个网络大约允许有1670万台主机,通常分配给拥有大量主机的网络(如
主干网)。
B类地址:B类地址的网络标识由前两组8位二进制数表示,网络中的主机标识占两组8位二进制数,B类地址的特点是网络标识的前两位二进制数取值必须为“10”。
B类地址允许有16384个
网段,每个网络允许有65533台主机,适用于结点比较多的网络(如区域网)。
C类地址:C类地址的网络标识由前3组8位二进制数表示,网络中主机标识占1组8位二进制数,C类地址的特点是网络标识的前3位二进制数取值必须为“110”。具有C类地址的网络允许有254台主机,适用于结点比较少的网络(如
校园网)。
为了便于记忆,通常习惯采用4个
十进制数来表示一个IP地址,十进制数之间采用
句点“.”予以分隔。这种IP地址的表示方法也被称为
点分十进制法。如以这种方式表示,A类网络的IP地址范围为1.0.0.1-127.255.255.254;B类网络的IP地址范围为:128.1.0.1-191.255.255.254;C类网络的IP地址范围为:192.0.1.1-223.255.255.254。
D类地址:范围从224-239,
D类IP地址第一个字节以“1110”开始,它是一个专门保留的地址。它并不指向 特 定的网络,这一类地址被用在多点广播(Multicast)中。多点
广播地址用来一次寻址一组计算机,它标识共享同一协议的一组计算机。
E类地址:范围从240-254,以“11110”开始,为将来使用保留。 全零(“0.0.0.0”)地址对应于当前主机。全“1”的IP地址(“255.255.255.255”)是当前
子网的广播地址。
由于
网络地址紧张、
主机地址相对过剩,采取
子网掩码的方式来指定网段号。
TCP/IP协议与低层的
数据链路层和
物理层无关,这也是TCP/IP的重要特点。正因为如此 ,它能广泛地支持由低两层协议构成的
物理网络结构。已使用TCP/IP连接成洲际网、全国网与跨地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