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亚文化是一种有别于网络
主流文化,体现着独特的
审美观和
价值观的网络
流行文化,具有极强的
渗透力和影响力。它对未成年人的思想意识、
行为方式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亚文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重要的群众文化现象之一。网络亚文化作为一种新型文化形态,对未成年人的
学习方法、
人际交往手段、各种价值观及思想行为方式产生了
重大影响。这些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网络亚文化的积极影响,而对网络亚文化产生的消极影响应采取相应的对策解决,以减少网络亚文化对未成年人的
负面影响,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未成年人处于身心开始发育,但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人群,伴随着网络亚文化的发展而成长,他们的行为特征、
价值取向、
道德观念直接和
间接影响着社会
主流文化,当今天的未成年人成为明天的社会中坚时,这一代人身上所拥有的气质、素养和
文化特质将深深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从未成年人的视角审视和研究网络亚文化,正视网络亚文化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进而采取积极的措施引导未成年人正确认识、主动接受网络亚文化,促进网络亚文化健康发展,是研究
网络文化的一个新的视角和领域,具有重要的
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特点介绍
一、网络亚文化的发展现状与特点
(一)网络亚文化的发展现状
网络亚文化是与网络主流文化相对而言,在网络
虚拟空间中存在的
边缘文化,是网民在网络中逐渐形成、信奉和推行的一种特有的文化
价值体系、
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积极的网络亚文化能够被网络主流文化所接纳,成为网络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消极的网络亚文化会对人们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危害更大,在一定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
在互联网中,以青少年为主体的人们通过网络运用将自己的个性展现出来,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释放出来,于是这些表现形式逐步演变成一种特殊文化——网络亚文化。目前,网络
流行语、网络游戏、
QQ或MSN聊天、恶搞和
网络文学等,都可以算作是网络亚文化的表现形式。其中,网络流行语和恶搞是它的两大主要内容。今天,许许多多青少年通过互联网认知五彩
班澜的世界,在这虚拟世界里,网络流行语成为他们交流的重要语言。如
火星语、无厘头、跟帖、抱团、PK(
粉丝大战)、戏谑恶搞、
人肉搜索、晒客、PLMM(漂亮美眉)、很傻很天真、打酱油、囧、做
俯卧撑等新兴词汇层出不穷。他们用这种网络流行语的方式,表达自我,张扬内心,满足了个体的需求。恶搞是网络亚文化的另一种典型代表。恶搞来源于网络却又超出网络本身的局限。网络中恶搞无处不在,大到世界政坛,国家元首,体坛明星,小到芝麻蒜皮,打架斗殴,邻家小妹。归结如今互联网恶搞类型,主要是模仿经典对白,改编经典片断。前有
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后有
胡戈的“馒头血案”、
后舍男生的搞怪假唱、《赤壁之小明泡妞篇2》等,均可视为恶搞典型。与流行语一样,恶搞作为网络亚文化的一种,充分体现了当代青少年颠覆经典、解构传统、张扬个性、讽刺社会的反叛精神。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
亚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亚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并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
价值观念。它的基础是开放,它的核心在于分享,它的价值在于精炼浓缩,无需触及灵魂,却又简单明了,直接,大胆,令人躲避不及。就像法国思想家保尔·利科说:“在技术时代,责任延伸到我们的能力在空间与时间,在生命的深处所能及的远处。”
(二)网络亚文化的特点
一是边缘性。网络亚文化群体中的青少年群体是一个避开家庭、不忠实的、行动较为诡秘的群体。他们交流、交往、学习、休闲多以网络为主,由此而形成的网络亚文化游离于网络主流文化之外,成为弱势的、次要的边缘网络文化。而这又恰恰成了处于
心理断乳期的青少年最合适的文化形式。如
网络聊天、网络流行语、网络游戏等充满诱惑力的
网络活动,已成为青少年上网的主要活动。
二是时尚性。网络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人类千百年的生活、工作、交流传统,延伸了
人类活动的现有空间。网络所具有的跨区域性、互动性、
及时性等特点,使对时尚有着本能的敏感、先天的爱好与急切追求的年轻人,成为时尚文化名副其实的创造者,推动着网络亚文化不断发展。如“快闪暴走族”,以游戏的姿态,体现一种时尚和
角色扮演,反映青年人回归
社会群体、崇尚自由、宣泄情绪、表现颠覆常规和重塑
社会秩序的内心冲动的一种新的社会
交往形式。
三是颠覆性。青少年的
自我表达、颠覆权威的欲望最强烈,但是这种反抗性在现实中却常常得不到发泄。网络匿名交流恰好为青少年的自我宣泄与反抗欲望提供了便捷的渠道。网络亚文化代表的是处于边缘地位的青少年群体的利益,它对成年人社会秩序往往采取一种颠覆的态度,青年人常常否定或者说不追随主流文化,对网络主流文化价值规范往往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具有强烈的
反主流文化倾向。如《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当代“圆环套圆环娱乐城”的血案为母题,批评、颠覆、移置和篡改了原作的语义,将个性张扬到极致。
四是
批判性。青少年充满活力、思维活跃,不愿墨守成规,总是以置疑的眼光看待传统和现代社会,特别是对一些事件往往有不同寻常的看法,具有很强的批判性。这主要体现在通过
网络关注现实,对
社会舆论造成影响。近几年发生的许多网络事件证明了这种力量的巨大。如“虐猫事件”、“
铜须门事件”、“流氓外教事件”、“最毒后妈事件”、“
华南虎事件”、“杭州5·7飙车案”等,都是如此。
二、网络亚文化对未成年人的影响
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使网络亚文化迅速形成,并且广泛地渗透到现代
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不仅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产生重大影响,这影响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一)网络亚文化对未成年人的积极影响
一是网络亚文化为未成年人接受主流文化熏陶提供新的载体。亚文化在现实社会中与主流文化相抵触,很难寻求到
生存空间与土壤,而
网络社会由于自由、开放、没有疆界的特征,使未成年人能够得以将在现实社会中受到限制的观念、行为一一移植到
网络虚拟社会中,网络社会成为网络亚文化繁殖的主要土壤。随着社会的开放度和包容度日益增强,很多本来被视为异类的网络亚文化行为也开始为社会所接纳,当这些网络亚文化以多元形式融入主流文化的时候,未成年人自然而然也就更多地接受了主流文化的熏陶,其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冲突也会日渐弱化,主流文化就能够牢固占领网络社会这块阵地,引导网络亚文化健康发展。
二是网络亚文化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新的发展平台。
互联网络,在一定意义上已经成了未成年人生活的第二空间,是网络亚文化发芽生长的肥田沃土。网络亚文化的发展,能够促使人与人之间通过网络深层次地文化交融,缩小心与心的距离,缩短思想与思想的交汇路程,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的表现舞台和成长空间,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对未成年人来说,无论是城市未成年人还是农村未成年人,也无论是学校未成年人还是社区闲散未成年人,网络亚文化已将他们紧紧相连。只要推动网络亚文化健康发展,让未成年人找回对社会
核心价值的认同感和
归属感,不再徘徊和游离于社会的边缘,就能够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可以就,网络亚文化是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新平台。
三是网络亚文化为未成年人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网络中的一切
文化创造或欣赏活动都是以“个人”的名义进行的,张扬个性成为网络文化的主要价值理念。网络亚文化作为时尚文化的代表之一,常以自己的前卫、创新,在
网络世界展示真我风采,强调个体的价值,“我”是最重要的,“我”与众不同,通过网络运用将自己的个性展现出来,把自己认为满意的表现与快乐让更多人分享。而在我国
传统文化中,个人是从属于整体的,个性不仅不被重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处于受压制的状态,影响了
人的个性化发展。而网络亚文化以其生动、新奇、高效等特点吸引着好奇心极强的未成年人追逐,促进了未成年人个性化发展,为未成年人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四是网络亚文化为未成年人培养创新意识提供有效途径。未成年人的创新性则可以从他们的服饰打扮、
语言运用、
艺术欣赏与享受、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网络亚文化的迅速发展,充分体现了年轻一代的自主价值和
文化创新意识,特别是为未成年人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了更有效的途径。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网络亚文化表现出未成年人文化的先锋性,即对既定文化的超越和创新。未成年人群体所特有的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旺盛的精力和热情是网络亚文化创造力的
动力源之一。因此,网络亚文化的发展为未成年人培养创新意识提供了一条更为有效的途径。
(二)网络亚文化对未成年人的消极影响
一是网络亚文化易于使未成年人背离
主流价值观。国内外一些
不法分子或是对社会主义中国不怀好意的人或群体,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便利途径,大量散播反社会主义、反人民、反政府的宣传言论,甚至故意歪曲事实。美国前
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曾说过这样的话:“中国不会拒绝互联网这种技术,因为它要现代化。这是我们的可乘之机。我们要利用互联网把美国的价值观送到中国去。”消极的网络亚文化正是网络时代赤裸裸的“
文化霸权主义”的重要载体。未成年人因其明辨是非能力较差,加上青春期特有的反叛心理和追求新奇思想的影响,他们的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极容易被消极的网络亚文化所误导,从而丧失应有的思想政治观点和立场,政治观念淡化,背离主流价值观。
二是网络亚文化导致未成年人抵制成年人文化。由于未成年人的心理和生理都还不成熟,容易感情用事,具有很强的非理性冲动。他们不满足于一味遵从既有的社会权威和
等级秩序的成年人文化,而是形成逆反性亚文化,否定或者说不追随成年人文化,甚至抵制成年人文化。正像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在《
青年期》一书中讲到:“年轻人觉得世界混乱无章,就想对教会、学校,甚至社会和家庭生活进行改造;他为既定习俗的虚伪而忧心忡忡,对有钱有势者的专横感到愤怒,对于他的初具雏形的理智来说,他很想对那些似乎不合于真善美的东西加以怀疑、抛弃,并亲自予以改造。”
三是网络亚文化凸显未成年人
信息素养教育的缺失。信息素养教育是指培养寻找信息和解决信息问题的能力教育。它是处在信息时代的未成年人应当具备的
基本素质。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的信息素养教育少,再加上未成年人
逆反心理强烈,家庭、学校讳莫如深的信息常常会成为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如“黄、暴、邪”是当今网络亚文化中对未成年人最具杀伤力的“武器”。由于消极网络亚文化的影响,再加上未成年人信息素养教育的缺失,使得一些未成年人经常上不良网站、
网络成瘾、沉迷网游、荒废学业、盲目网恋、网上受骗、
网络犯罪等等问题层出不穷,甚至因网络问题而诱发的未成年人自杀、杀人事件也屡见
报端。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运用网络亚文化,提高
网络信息辨别力,已成为未成年人
健康上网的一大难题。
四是网络亚文化诱发未成年人违法
犯罪行为的产生。网络的虚拟性、
匿名性、
开放性和自由性特征,使得一些
大众传媒、运营商和网吧道德沦丧,为了获得可观的收益,向青少年兜售充满色情和暴力的新闻、图片、音像制品、游戏等,使得一些未成年人深受消极网络亚文化的侵蚀,甚至患上了“网瘾症”。特别是那些含有血腥、淫秽内容的网络游戏,仿佛“吸血魔鬼”,死死地缠住意志薄弱的未成年人,拉他们下水。据有关数据表明,我国每年大约有15万未成年人因有违法犯罪行为而被
公安机关查处,其中3万余人被判为
少年犯。从许多少年犯自供材料来看,受消极网络亚文化影响并导致犯罪的情况令人触目惊心。
三、应对网络亚文化消极影响的对策与建议
中国早有
古训:“听于无声,见于未形”。 针对网络亚文化对未成年人的消极影响,关键在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通过正确引导,使网络亚文化成为促进未成年人
全面发展的有效载体。
(一)加强网络主流
文化建设,以先进的文化理念引导网络亚文化健康发展。2007年1月中央政治局就世界网络
技术发展和中国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进行集体学习时,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面对网络时代的新挑战,我们必须善于学习和研究网络亚文化,坚持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勇于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引导网络亚文化健康发展。
首先要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建设,促进网络亚文化健康发展。当前,我国网络文化最大的问题是主流文化尚未形成强大的力量,而吸引眼球、消极的网络亚文化却大量发展。因此,面对冲击,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建设,以主流价值观念与
社会规范引导未成年人,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增强未成年人对网络主流文化的认同感,使积极的网络亚文化逐渐向网络主流文化转变,成为网络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牢牢把握网上舆论
主导权。在网络社会中,针对未成年人网民,要大力弘扬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先进的、健康的思想文化特别是
主流意识形态牢固占领网络社会这块阵地,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主流舆论,抢占网络舆论制高点,引导网络亚文化健康发展。再次要坚持“
三贴近”原则,进一步满足未成年人
丰富多彩的精神
文化需求。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针对未成年人的特征和成长规律,开展丰富多彩的
网络文明教育活动,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把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科技、游戏、论坛等载体结合起来,不断满足未成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网络亚文化健康发展。
(二)加快网络文化载体建设,为网络亚文化健康发展提供健康向上和丰富多彩的网络信息资源平台。互联网是网络亚文化传播的载体。如果说,在大众传媒(以报纸、电视为代表)的时代,年轻人是用传统的手段为自己营造亚文化的圈子和进行身份的确认,那么,在网络的时代,他们则是用“比特”符号创造一种新的、专属于青少年自己的亚文化。例如创造使用专门的语言--
火星语、无厘头、跟帖、抱团、MM、菜鸟、恐龙、粉丝、BT、山寨、雷人……这些俏皮的
网语一下子得到许多年轻人的认同。因此,必须加快网络文化载体建设,为未成年人提供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信息资源平台,推动网络亚文化健康发展。
一是加强
网站建设,努力提高网络
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要加大重点网站建设,做大做强
新闻网站、
政府网站,发展壮大商业门户网站,让主流网站、主流文化占据网络
文化发展的市场优势,使互联网成为先进
文化传播工具,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的新途径,成为
公共文化的新平台。要着重开发集
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娱乐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中文宣传教育软件,大力宣传我国有关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领域的政策和信息,使网络主流文化与网络亚文化形成更多的双向交流,抑制消极网络亚文化的传播,促进积极网络亚文化健康发展。
二是加大未成年人网站的建设力度,为未成年人提供感兴趣的健康向上的有益信息。要建立面向未成年人的公益、开放、共享、健康的安全导航平台和网络空间,从源头净化网络亚文化的发展环境。要鼓励相关部门或个人开发更多科学性、智力型、趣味性的适合未成年人的绿色网站,为未成年人提供学习资讯、兴趣培养、礼仪教授、法律援助等服务,促进网络亚文化
持续发展。
三是及时、正确引导未成年人的参与,减少消极网络亚文化的传播。网络已经成为未成年人接收信息和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渠道。网络意见或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一大文化现象,而网络舆论的形成——表现为网络意见的集聚(具体体现为
点击率的上升)主要取决于年轻人(其中很多是未成年人)的参与和关注。如“
云南躲猫猫事件”、“深圳梁丽案”、“湖南
罗彩霞案”、“湖北邓玉娇案”等。因此,要及时公布事情真相,正确引导
舆论导向,最大限度减少消极网络亚文化的传播。否则,未成年人涉世不深、容易偏听偏信的缺点就有可能放大,加上未成年人固有的急于参与和勇于表现自己的特点,易于诱发不良的思想、行为的发生。
(三)加强网络
信息素养培育,提高未成年人促进网络亚文化健康发展的能力。所谓信息素养,是人的
信息意识、
信息道德、
信息能力、信息心理及信息潜能等多种基本素质有机融合而逐渐形成的信息品质与内在涵养。未成年人网络信息素养培育则是培养未成年人了解网络
信息知识、识别网络
信息需求、检索
网络信息资源、分析评价网络信息、有效利用网络信息、遵守网络信息道德规范的活动。培育未成年人网络信息素养非常重要,也很紧迫,它是规范未成年人
文明上网的内在要求,又是培养未成年人
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现实需要。为此,要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的网络信息素养培育,提高他们促进网络亚文化健康发展的能力,推动网络亚文化健康发展。
一是培养未成年人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要重视网络
环境建设,特别是规范网吧建设,为未成年人提供良好的上机环境,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信息,使积极的网络亚文化成为未成年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二是培养未成年人客观地评价信息的能力。
网络资源的质量良莠不齐,目的各异。要引导未成年人浏览权威网站,确保网上资源的可靠性和权威性。同时,要培养未成年人客观地评价信息的能力。一方面,要引导未成年人科学、全面、深入地认识网络亚文化的利弊,另一方面,要提高未成年人对网络亚文化信息的判断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未成年人有效利用积极网络亚文化的能力和抵御消极网络亚文化
信息污染的能力,使其在有限的时间内接收到更多、更新、更有用的信息,达到学习知识、陶冶情操、培养美德的目的。
三是培养未成年人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要引导未成年人在网上发现问题,对新兴的网络亚文化现象要及时与未成年人展开讨论,通过心与心的沟通,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充分发挥未成年人的
能动性,提高其由自我认识、体验上升到有效运用网络亚文化信息的能力。
四是培养未成年人自制和慎独的能力。孔子曰:“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作为上网
主力军的未成年人,是“网络社会”道德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他们具有自制和慎独的能力,在没有旁人
监督控制的情况下,也能遵守网络公德,做到
文明上网,自觉抵制消极网络亚文化的侵蚀,做一名合格的“
网络公民”,促进网络亚文化健康发展。
(四)转变
教育理念和方法,以更开放的心态推动网络亚文化健康发展。网络亚文化对于未成年人的影响是两面的,既有积极之处,也有不利之面。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深刻地理解和认识网络亚文化对于未成年人的全方位影响,而不是以传统的观点和视角来看待未成年人的成长问题。家长、教育者和社会应该以更开放的心态理解和包容网络亚文化的存在,给网络亚文化以生存的空间,采取因势利导的方式来引导未成年人正确认识网络亚文化的利弊,而不是简单的“禁”和“堵”。
首先,家长要做未成年人孩子的“网络引路人”,引导孩子
健康上网。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生活,而且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多与他们进行思想交流,培养他们的
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网络的利弊,避免他们沉迷于网络,最大限度地减少网络亚文化对他们的不良影响。
其次,学校要建立
现代教育观念,引导未成年学生科学地使用网络。学校要开设好
信息技术课、加强未成年学生对信息技术和知识的学习,增强他们对网络亚文化的是非辨别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网络亚文化,更好地利用网络亚文化为自身的学习和生活服务。同时,要重视开展网络心理教育,立足于培养未成年学生的健康心理,从
心灵沟通开始,塑造与完善未成年网民现代化的、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网络
社会人格”,使网络亚文化成为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精神粮食。
再次,全社会要牢固树立“惠民工程”意识,最大限度减少网络亚文化的负面影响。面对网络时代,全社会要提高认识、强化责任,把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作为惠民工程、
利民工程、德政工程来抓。要把为正在成长中的未成年人铸造一条整体化、系统化、健康化、科学化的“绿色生态通道”——
健康上网,当作是值得全社会关注的大事、实事。要提高全社会对网络亚文化的认识,引导未成年人理智对待网络亚文化的双重影响,主动弘扬积极的网络亚文化,自觉抵制消极的网络亚文化的侵蚀,做网络亚文化的创造者、推动者。
(五)多方配合
形成合力,引导未成年人成为积极的网络亚文化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
网络环境。”如何为未成年人健康上网营造一个文明环境,推动网络亚文化健康发展,政府各级部门、网络经营者、学校、家长及未成年人自身都应该从各自的角度做出不同的努力。
一是加强网上管理,从源头上杜绝消极网络亚文化的产生。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及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要坚决遏制网上低俗之风蔓延,坚决取缔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等网上不
健康信息的传播,力求从源头上杜绝消极网络亚文化的产生。要积极实施“中国未成人网脉工程”,合理引导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互联网环境,使之成为一项惠及亿万青少年的
民心工程。要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多种手段,逐步建立起
网络管理的
长效机制,为网络亚文化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健康文明的网络
文化环境。
二是加强
网吧管理,减少网络亚文化的负面影响。未成年人
上网的场所有家里、学校机房、宿舍和网吧。据有关调查表明,网吧是未成年人上网的最主要场所。政府应强化对网吧经营业主的法制宣传和
法制教育,加强对网吧的清理整顿,规范网吧经营,建立健全防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等措施,增强未成年人
自我保护意识,主动抵制消极的网络亚文化的侵蚀,使网吧成为未成年人学习、娱乐、休闲、交流的文明场所。
三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促进网络亚文化健康发展。要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各负其责、相互监督、齐抓共管、整体联动的网络防范体系,共同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文化环境,引导未成年人自觉遵守互联网
道德规范,自我约束,相互监督,
文明上网,成为“健康向上、内容丰富、充满活力”的网络亚文化的创造者和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