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核算是指通过簿记和
算帐,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劳动消耗和劳动成果进行记录、计算和分析研究的活动。它是任何生产过程中的共同要求,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这种核算越重要。社会主义的经济核算,即
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有效地管理企业的方法。它要求企业在国家的宏观指导和赋予的经营权的条件下,以最少的劳动消耗,占用最少的资金,生产更多更好的产品,以销售收入抵偿支出并实现赢利,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为国家积累更多的资金,而企业留利多少则同其经营成果紧密挂钩,真正体现责权利相结合。
简介
经济核算
economic calculation
为提高企业
生产经营成果而进行的多项
经济活动及其方法,是社会主义的一个客观
经济范畴。它以获得最佳
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
会计核算、
统计核算和
业务核算等手段,对生产经营过程中
活劳动和
物资消耗以及取得的成果,用
价值形式进行记录、计算、对比和分析,借以发掘增产节约的潜力和途径。因此它是有
计划管理经济的方法。中国一直把经济核算列为
社会主义企业生产
经营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
企业经济核算
企业经济核算包括
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核算,主要是:①生产消耗的核算,又称
生产成本的核算,包括物质消耗与
劳动消耗两方面。②生产成果的核算,包括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③资金的核算,包括
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两方面。④
财务成果的核算,又称
利润的核算。各项核算内容通过一系列
技术经济指标来体现。经济核算的
指标体系一般包括产量指标(实物产量、工时产量)、产值指标(
总产值、商品产值、净产值)、品种指标(产品品种数量、新产品数量等)
质量指标(产品或零部件合格率、优质品率成品或部件一次装配合格率等)
劳动指标(全员或生产工人
劳动生产率工时利用率等)、物资消耗指标(单位产品消耗量、万元产值物资消耗量等)、设备利用指标(
设备利用率等)、成本指标(主要产品
单位成本、
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等)、
资金占用指标(固定
资金利润率、
流动资金利润率、
流动资金周转天数等)、
利润指标(资金利润率、
产值利润率)等。
为保证经济核算工作正常进行,必须做好企业内部的原始记录、
定额管理、计量工作、
清产核资和厂内
计划价格等基础工作。通过经济核算,职工个人的
经济利益要同工厂的经济利益挂起钩来,做好考核、分析、评比工作,提高核算的效果。中国
国营企业的经济核算普遍采取统一领导,分级
归口管理,专业核算与群众核算相结合的方法。大型企业一般实行厂级、
车间、
班组三级核算,中、小型企业一般实行厂级、车间
二级核算或厂级
一级核算。科室的核算属于专业核算。
企业经济核算的日常工作,通常由
计划、财务部门组织有关科室、车间的职能人员进行。实行经济核算,有利于加强企业管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改善
生产经营。
国民经济核算制度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对象的宏现核算。它源于统计、会计、业务核算,是对三大核算的综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全面计算和描述的宏现
经济信息系统。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和发展,走过了漫长而艰难曲折的道路。回顾其建立与发展的历史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的1952年至1984年。这一阶段采用的是
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它是当时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的历史产物。第二阶段为1985年至1992年。这一阶段是MPS和SNA两种核算体系共存阶段。当时采用两种体系相互并存的方式,主要是因为当时中国实行的是有
计划的
商品经济。
加之,国际上前苏联东欧等国家仍继续采用MPS体系。应当说,这两种体系共存的现象,深深打上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
经济理论发展制约的烙印,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1992年,中国在参照国际标准的基础上,成功地研制出符合中国实际的、能够把两种核算体系相互转换的《中国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1992)》并付诸实施,从而较好地解决了从
计划经济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换时期的核算问题。在这一阶段,国家统计局不仅发布以MPS的“
国民收入”为核心
指标的系列核算数据,同时还发布以SNA的“
国内生产总值”为核心指标的系列核算数据,并且成功地解决了历史国民核算资料的相互衔接问题。第三阶段为1993年至今。
这一阶段是取消MPS、采用SNA基本核算框架、
核算原则和方法,并结合中国的实际建立中国新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时期,也可称之为与国际接轨时期。在此阶段,为了适应中国改革开放新形势发展及
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中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联合国1993年SNA为基础,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设计和编制了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表、
投入产出表、
资金流量表、
资产负债表、
国际收支平衡表和一套
国民经济循环
帐户,同时取消了MPS的
国民收入等有关指标。从上述进程中不难看出,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改革与发展是伴随中国
经济体制的改革而循序渐进的。
作用
(1)
国民经济核算通过一系列科学的
核算原则和方法把描述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基本指标有机地组织起来,为复杂的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勾画出一幅简明的图象,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
(2)国民经济核算能够提供的关于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系统而详细的数据,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
(3)
国民经济核算能系统地反映
宏观经济指标间的内在经济技术联系,是制定和检验国民经济
计划的科学方法。
(4)国民经济核算能够为企业和住户进行生产、消费和投资决策提供准确和丰富的国民经济核算信息,是
微观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
(5)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承担的国际义务和享受的优惠待遇,决定了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所能发挥的作用,影响到国家的
经济利益和
政治利益。
(6)国民经济核算提供的关于
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数据既是制定新的
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也是检验过去的
宏观经济政策科学的手段,国民经济核算准确与否,影响到政府的声誉。
(7)
国民经济核算是经济统计的基本框架,协调经济统计数据的重要手段。国民经济核算通过对不同类型的经济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分类和
指标设置提出统一要求,使它们在满足国民经济核算要求的同时,实现彼此间的相互衔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方法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SNEA)
国民经济核算是对
国民经济活动进行整体的系统的核算,也就是以
社会再生产全过程为对象的宏观经济核算。它从数量上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及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使用各个环节之间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提供依据。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测量系统,包括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与利用,又有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以及经济运行的总量、速度、比例和
效益。
国民经济体系核算体系涵义
(一)指国家或国际组织为统一
国民经济核算而制订的核算标准和规范。它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基础,明确规定一系列核算概念、定义和核算原则,制定一套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指标体系、分类标准和核算方法以及相应的表现形式(
平衡表、
帐户、
矩阵等),形成一套逻辑一致和机构完整的核算标准和规范。这些标准和规范是保证国民经济核算的科学性、统一性和可比性所不可缺少的,同时也是正确理解和使用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并进行国际比较所必需的。
(二)指全面、系统反映
国民经济运行的数据体系。它是遵循一定的国民经济核算标准和规范对国民经济进行核算的结果,就是一整套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它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总体数据和分部门数据,系统地反映从生产、分配到交换、使用的经济循环全过程,以及各部门在
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联系,因而是国家
宏观经济决策和调控的重要依据。
世界上两大核算体系
基本信息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作为国际标准是本世纪50年代开始形成的,由于各国经济运行机制和
经济管理体制不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曾在相当长时期里并存发展。当今世界上有两个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同时并存,即“
国民帐户体系”(简称SNA)和“物质平衡体系”(简称MPS),前者将
国民生产总值(GNP)和
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主要指标。
(一)
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SystemofMateralProductBalance,MPS)。它是为适应对
国民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
计划管理的需要,由原苏联首先建立起来的,以后逐渐为东欧各国、
古巴、
蒙古等国所采用。它以物质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使用为主线来核算物质产品
再生产过程,核算范围包括农业、工业、
建筑业、货物运输及
邮电业、商业等
物质生产部门,核算方法主要采用
平衡法,由一系列平衡表所组成。近年来独联体和东欧各国为适应向
市场经济过渡,已放弃继续使用这一体系。
(二)
国民帐户体系(SystemofNationalAccounts,SNA)。它适用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
国民经济核算,首创于英国,继而在经济发达国家推行,现已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所采用。它以全面生产的概念为基础,把
国民经济各行各业都纳入核算范围,将
社会产品分为
货物和服务两种形态,完整地反映全
社会生产活动成果及其分配和使用的过程,并注重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资金流量和资产负债的核算。它运用复式记帐法的原理,建立一系列
宏观经济循环
帐户和核算表式,组成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体系。
(三)两大核算体系的比较。MPS和SNA都是适应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需要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但它们是不同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下的产物,因而在核算的范围、内容和方法上都有很大
差异
(1)在核算范围上,MPS限于
物质产品的核算,把非物质生产性的服务活动排除在
生产领域之外;SNA的核算范围覆盖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不受物质生产领域的局限,因而能完整地反映全社会的
经济活动。(2)在核算内容上,MPS主要反映物质产品的生产、交换和使用的实物运动;SNA除核算货物和服务的实物流量外,还注重收入
支出和
金融交易等资金流量和资产负债存量的核算,能更好地反映
社会再生产中实物运动与
价值运动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运动过程。
(3)在核算方法上,MPS主要采用
平衡表法,侧重每个平衡表内部门的平衡,但平衡之间的联系不够严谨;SNA主要采用复式记帐法,通过
帐户体系把社会再生产各环节、
国民经济各部门紧密衔接起来,能更好地反映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内在联系,提高了
国民经济核算的科学水平。近几年来,随着世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上加快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体化的进程,1993年
联合国统计委员会通过了新修订的SNA,它将成为适用于世界各国的统一的国际标准。
农业经济核算
核算内容
对农业企业
生产经营过程中的
生产资料占用、劳动耗费与生产成果进行的记录、计算、分析和比较。其目的是为农业企业改善
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增加资金积累、贯彻
按劳分配原则以及为国家制定税收、价格和
信贷政策等提供依据。
核算内容一般包括
资金核算、
成本核算、
利润核算以及
农业投资和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等方面。
资金核算目的在于使一定量的资金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农业生产由于受动植物生长发育规律和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制约,
生产周期较长,投入的资金处于在产品阶段的时间一般长于工业,一年中周转的次数少于工业。因而通过资金核算,包括对
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的核算,采取相应措施,以加速
资金周转和提高资金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①固定资金。固定资产的
货币表现。指用于购置农用机器、设备、房屋建筑等
生产资料以及用于进行
农田基本建设等的资金。其特点是使用年限较长,价值在
再生产过程中逐年转移到新产品中,实物形态要经过多次生产过程才会消失。和长效性
肥料等
劳动资料因同样具备上述特点,原则上也可列为
固定资金,实际工作中则常为简化手续而被列入流动资金。核算一般采用每年每百元产值(或
销售收入)占用的固定资产价值、
闲置固定资产占全部固定资产的比例,和
非生产性固定资产占全部固定资产的比例等指标。通过核算,力求最大限度地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合理安排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比例,以及适当确定折旧年限等。
②流动资金。
劳动对象或流动资产性质的
生产资料的
货币表现。指用于购置以及其他原材料等的资金。其特点是原有的实物形态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即告消失,全部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此外,流动资金还包括尚处于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正在流通过程的各种流通资金以及用于支付劳动报酬的消费资金。周转次数用全年
商品销售收入(或产值)除以年度流动资金年均余额(占用额)求得。加速流动
资金周转次数的措施包括采用生育期短的优良品种和先进生产技术,合理储备和节约使用
种子、
肥料、
农药等原材料,建立合理的
农业生产结构以及加强
市场信息、缩短流通时间等。
成本核算对生产某种农产品所消耗的
生产资料和劳动报酬的费用支出所进行的
会计核算,谋求合理组织生产,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优质产品。
利润核算
利润核算利润是农业企业一年中创造的
纯收入扣除
税金以后的余额,企业资金积累的主要来源和农业
扩大再生产的物质保证。为了比较不同量的资金投入所取得的
利润量,核算时使用各种
利润率指标。
成本利润率是一年中的
利润总额同成本总额的
比率,反映每花费一元成本所创造的利润量。由于它不能反映全部
生产资金的利用成果,又常使用
资金利润率指标,即核算企业年利润总额与年
资金占用总额的比率,用以反映占用每一元资金所创造的利润量。此外还有
产值利润率、每亩土地或每个劳动力利润率的核算等。
核算方法经济核算通过
会计核算、
统计核算和
业务核算等方法进行。会计核算是用
货币形式,通过
记账和
算账来反映、监督农业企业
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种方法。统计核算是应用各种量度
指标、对大量的或个别典型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研究的一种方法。业务核算是对企业的个别作业环节进行的观察和计量,用以反映和研究
生产经营中的具体问题。此外,农业企业还常以核算资料为依据,进行各种经济分析等。
经济核算制是
社会主义国家政府部门对
全民所有制国营农业企业的一种管理制度,它规定农业企业的经济责任、经济权限和
经济利益。由于国营农业企业
生产资料属全民所有,生产成果原则上由国家支配,而企业又是独立的商品生产单位,因此需要按统一领导、独立经营的原则,实行经济核算制,在筹供资金、安排收支、分配收益等方面合理处理国家同企业以及职工之间的
经济关系。
农业经济核算制的原则和内容主要包括:
①国营农业企业对国家规定的生产任务的完成、各种资金的使用和经营成果的取得承担经济责任;
②国营农业企业在国家
计划指导下,有独立经营权,包括计划制订权、物资购销权、财务收支权和劳动调配权;企业需以自己的
销售收入补偿生产消耗,取得赢利,并贯彻
物质利益原则,使企业和职工从
经济利益上关心
生产经营的
经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