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济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企业运用依法获得的资源从事
经济活动,在
生产总值、生产规模、生产总量与效益、
技术含量、
营销手段等方面反映出来的综合情况。在意识或者文化引领下,企业运用“依法获得的资源”,推动经济向前发展。
企业类型
不同的企业类型对注册资本有着不同的最低限额,在经济环境中,与创办企业者距离较近的企业形式有:非公司企业法人、
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有限责任公司、
个体工商户、
私营独资企业、
私营合伙企业,其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及注册的基本要求如下。
非公司企业法人
最低注册资金3万元人民币基本要求:(l)有符合规定的名称和章程;(2)有国家授予的
企业经营管理的财产或者企业所有的财产,并能够以其财产承担民事责任;(3)有与生产经营规模相适应的经营管理机构、财务核算机构、劳动组织以及法律或者章程规定必须建立的其它机构;(4)有必要的并与经营范围相适应的经营场所和设施;(5)有与生产经营规模和业务相适应的从业人员,其中专职人员不得少于8人;(6)有健全的财会制度,能够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独立编制
资产负债表;(7)有符合规定数额并与经营范围相适应的注册资金,企业法人的注册资金不得少于3万元,国家对
企业注册资金数额有专项规定的按专项规定执行;(8)有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经营范围。
有限责任公司
最低注册资本10万人民币基本要求:(1)股东符合法定人数即由2个以上50个以下股东共同出资设立;(2)股东出资达到
法定资本最低限额:以生产经营为主的公司需50万元人民币以上;以商品批发为主的公司需50万元人民币以上;以商品零售为主的公司需30万元人民币以上;科技开发、咨询、服务公司需10万元人民币以上;(3)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4)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有限责任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5)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
股份有限责任公司
最低注册资本500万元基本要求:(1)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当有5人以上为发起人,其中须有过半数的发起人在
中国境内有住所。国有企业改建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可以少于5人,但应当采取募集设立方式;(2)
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必须按照法律规定认购其应认购的股份,并承担公司筹办事务;(3)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必须经过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批准;(4)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实收股本总额;(5)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1000万元。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需高于上述所定限额的,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
个体工商户
对注册资金实行申报制,没有最低限额基本要求:(1)有经营能力的城镇待业人员、
农村村民以及国家政策允许的其他人员,可以申请从事个体工商业经营;(2)申请人必须具备与经营项目相应的资金、经营场地、经营能力及业务技术。
私营独资企业
对注册资金实行申报制,没有最低限额基本要求:(1)投资人为一个自然人;(2)有合法的企业名称;(3)有投资人申报的出资;(4)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5)有必要的从业人员。
私营合伙企业
对注册资金实行申报制,没有最低限额基本要求:(1)有二个以上合伙人,并且都是依法承担无限责任者;(2)有书面合伙协议;(3)有各合伙人实际缴付的出资;(4)有合伙企业的名称;(5)有经营场所和从事合伙经营的必要条件;(6)合伙人应当为具有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7)法律、行政法规禁止从事营利性活动的人,不得成为合伙企业的合伙人。
备注
合伙人可以用货币、实物、
土地使用权、知识产权或者其它财产权利出资;上述出资应当是合伙人的合法财产及财产权利。
对
货币以外的出资需要评估作价的,可以由全体合伙人协商确定,也可以由全体合伙人委托法定评估机构进行评估。经全体合伙人协商一致,合伙人也可以用劳务出资,其评估办法由全体合伙人协商确定。
经济关系
关系
提高
企业经济效益,要求企业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
劳动消耗,使生产商品的
个别劳动时间低于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反之,则经济效益低下。如果企业偷工减料,生产的是伪劣产品,虽然减少了
劳动消耗,但这是以损害消费者利益为代价的,是不可取的,最终也必然会被市场所淘汰。这种脱离社会整体利益,脱离国民整体利益,片面追求
企业经济效益的做法是错误的。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提高
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是想方设法改善经营管理,采用先进技术 ,降低成本,开发新产品,提高企业生产和经营水平。我们要努力实现
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上来,转到以
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商品质量的关系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企业生产商品的目的在于实现商品的价值,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在于获取使用价值。企业要提高
经济效益,首先必须生产适销对路,质量较高,能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合格产品,这样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才能顺利实现商品的价值。其次,还要不断提高
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以较少的
劳动消耗生产尽量多的劳动产品;否则
企业经济效益也不会提高。
发展速度的关系
企业经济发展速度快,
经济效益不一定好。如果经济发展速度快,而劳动产品有用程度不高,或者
劳动消耗大,
经济效益并不好。如果发展速度快,有用劳动成果大,
劳动消耗小,生产出的产品适销对路,则
经济效益就好。
企业经济效益好,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因为
经济效益好,意味着获得的
经济利益相对就多,获得的经济利益用于改善人民的生活,能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用于改进技术,扩大生产,能增强生产能力,这些都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速度。我们必须遵循速度和
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走出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
国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经济效益
对企业来说
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
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提高
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的
市场竞争力。企业要发展,必须降低
劳动消耗,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
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在
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获得发展。
对国民来说(对于我们个人来说)
提高
经济效益,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
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教材主要是从市场活动的主体角度说明的,企业直接承担着
社会财富的生产和流通,
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全体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质量。提高
企业经济效益,创造出更多的适合市场需要的商品和劳务,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对国家和社会来说
提高
经济效益,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才能增强
综合国力,巩固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新
中国成立五十周年大庆”可以说明这一观点。教材中的“名言”也有力地支持了这一观点。
提高企业
经济效益,无论是对企业、
国民还是国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提高企业的
经济效益呢?
方法策略
依靠科技
这一点是现代企业提高
经济效益最主要的方法和途径。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先进的技术设备、先进的生产工艺。具备这个条件,企业才能降低成本消耗,提高
劳动生产率,在相同的时间内生产更多的产品,进而提高
经济效益。
二是企业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
只有这两个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先进的设备和工艺才能发挥其作用,才能促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那么什么是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什么是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呢?
①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就是单纯依靠增加投资,铺新摊子,扩大规模,增加人员、设备的方式,来增加
国民经济总量,这种增长方式又叫外延型增长方式。
②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就是指在外部规模不扩大,人员、设备不增加的前提下,主要依靠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改进机器设备,提高劳动产品的科技含量的方式来增加
国民经济总量,这种增长方式又叫内涵型增长方式。
总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步对
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作用是十分直接的。
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是提高
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方法,科学的管理也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企业经营中涉及产品结构调整、
市场开发、
人力资源配置、产品质量等一系列环节,在经济管理中能不能分清经营中的“大石块”并首先处理好,是一个企业管理科学与否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可见,提高
经济效益的另一条途径是——管理和科技二者本身就是不可分割、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因为管理本身就是一种科学,提高管理水平也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而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先进技术的有效使用。所以,如果说提高
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是企业生产的最大目的的话,那么依靠科技和管理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两种方法和途径,它们是一致的,只是两个不同侧面而已。
①运用科学的企业管理手段,有效地发挥人力、物力等各种资源的效能,以最小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有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②作为企业的组织者和经营者,既要合理安排企业,又要从我国的
基本国情出发,遵循
价值规律,适时适宜地组织企业生产,把握市场信息,了解市场行情,提高产品质量,搞好售后服务等。
③谁抓住了科技牛耳,谁就抢占了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世界经济竞争实质就是科技水平的竞争,而科技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党的十六大期间科技代表强调指出:科技和人才是兴国之本,要牢牢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观念。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永恒规律,市场是检验
企业经营管理的试金石,企业经营成功,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如果经营管理不善,就会在激烈的
市场竞争中遭淘汰。因此,在
市场竞争中,按照优胜劣汰的原则,出现企业的兼并和破产是必然的。我们应该如何来认识这两种现象呢? 第二,企业的兼并和破产有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破产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突出表现在,能否在激烈的
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但由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科学技术水平差别的现实存在,在激烈的
市场竞争中,必然会出现优胜劣汰,因此,企业的兼并和破产是必然的。
兼并、联合、破产都是
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政府不能搞硬性的“拉郎配”,任何违背市场运行规律的做法都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政府要做的是: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不断完善兼并和破产制度,这样对于我国
企业效益的提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分类代码
经济类型 代码
国有全资 11
集体全资 12
股份合作 13
联营 14
私有 17
其他内资 19
以开采地下煤炭资源为主要业务的生产企业(煤炭开采企业),通常简称作煤矿。按照所有权的归属、隶属关系和产品分配形式的不同,我国煤矿主要有三种形式:
1. 国有重点煤矿(统配煤矿)
由国家投资兴办,生产资料属全民所有,由国家煤炭工业主管部门直接管理或为主管理、或与地方共管的煤矿。到1995年末,我国共有国有重点煤矿104个。这类煤矿生产的煤炭绝大部分由国家统一分配,面向全国,供冶金、电力、化工、建材等工业部门、交通运输部门和大中城市用煤,同时通过调剂弥补缺煤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不足,只有极小部分由煤矿自销进入市场。随着改革的深入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自销比重正在逐步扩大。这类煤矿的生产规模较大,现代化程度较高,代表着国家煤炭工业的发展水平,是我国煤炭工业的主体,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所需煤炭的主要来源。
2. 地方国有煤矿
地方国营煤矿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县投资兴办的
全民所有制煤矿和军队、公安、司法及其他部门自办的全民所有制煤矿。到1995年末,我国共有地方国有煤矿1 803个。这类煤矿大多数由各级地方主管部门直接管理或为主管理,少数由中央和地方共管;部门自办的则由兴办单位管理。生产的煤炭主要在省内统一分配,供地方工业和中小城市用煤,煤炭富余的省份也可以交由国家统一分配或支援缺煤省(自治区、直辖市)。部门自办煤矿生产的煤炭,一般是自行分配使用。地方国有煤矿的大多数,是在国家煤炭工业主管部门划定的、正规大矿难以利用、地质开采条件较差的地区兴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改善全国煤炭
工业布局的作用。特别是煤炭资源分布零星的我国江南诸省兴办了大批地方国有煤矿,弥补了国有重点煤矿分布不均衡的缺陷,是国有重点煤矿的重要补充。
国有重点煤矿和地方国有煤矿有时又统称为国有煤矿。
3. 乡镇集体煤矿
由乡镇和村民集资兴办或个人投资开办的小型煤矿。到1995年末,我国约有乡镇集体煤矿8万多处。这类煤矿的生产资料归兴办者所有,生产的煤炭主要是自产、自销、自行管理,多数是就地供给乡镇企业和民用,少数自行设法外运,从中获利。这类煤矿没有正规地质资料和矿井设计,主要是开采构造复杂地段的零星资源和大矿剩余的边角储量,接替性很差。由于它规模小、投资少、
生产经营灵活、
经济效益可观,尽管生产方法落后,安全条件差,资源回收率很低,仍然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不仅有力地支援了当地的经济建设,为所在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创造了条件,而且为缓和全国煤炭供求矛盾作出了重要贡献,是煤炭工业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
地方国有煤矿和乡镇集体煤矿有时又统称为地方煤矿。
此外,随着我国
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所有制单位共同投入资金、设备或其他物质资料,以协议形式组成的
混合所有制煤矿已经出现。例如,安徽省淮南新集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原新集煤矿)就是由原国家开发投资公司、
国华能源有限公司和淮南市煤电公司三家合资组建的综合性大型煤炭开发企业。时间不长,就显示了投资省、工效高、质量好、
经济效益佳的突出优势。今后预计这种类型的煤矿将会继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