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区
江苏省南京市辖区
秦淮区,江苏省南京市辖区,位于南京市中部、主城东南,总面积49.11平方千米,东与江宁区接壤,西至外秦淮河建邺区相连,北以中山东路汉中路为界与玄武区鼓楼区交界,南以雨花东路、卡子门大街为界与雨花台区相邻。截至2025年2月,秦淮区辖12个街道,105个社区,另设1个省级开发区;区人民政府驻五老村街道太平南路69号。2024年末,秦淮区常住人口74.33万人。
历史沿革
秦淮区是南京的发祥地之一。建立于约3100年前的商周时期的长干古城,为南京建城之始,长干里是人口密集之地。春秋战国时期,秦淮区境属金陵邑,后秦代改称秣陵六朝改称建业建康,六朝宫城在今朝天宫内桥四象桥以北一带,而衙署在宫城门外朱雀航(今镇淮桥)附近。
民国元年(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以南京为首都,先名南京府,废上元、江宁县。
民国二年(1913年)又废南京府,南京地区称江宁县,白下区、秦淮区均属江宁县管辖。
民国十五年(1927年),南京实行区划,今秦淮区境在第二区、第三区、第四区范围内。
民国十六年(1928年)设南京特别市,后又改称南京市。
民国二十年(1931年)3月,南京市政府划全市为21个区。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3月,南京市政府划全市21个区合并为8个区,白下区大致为第二区,秦淮区大致为第三区之大部分及第四区。第二区范围东至逸仙桥、复成桥、大中桥一线,以青溪故道与第一区(属今玄武区)交界;南至大中桥、淮清桥四象桥内桥一线,以内秦淮河和第三区(属原秦淮区)交界;西至中山南路与第四区(属今建邺区和原秦淮区)相接;北至中山东路与第一区毗邻。第三区范围为“钟阜路(今中华路)以东,东冶路以西,青溪故道以南,长乐路以北”,是以夫子庙为主的商业中心区。第四区范围为“南钟阜路以西,长乐路、秦淮河、水西门以南、雨花台以北沿城向西”,即通常称“门西”一带的居民稠密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汪伪政权将南京市划分为4个区,白下区属第一区,秦淮区属第一区、第二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白下区恢复为第二区,秦淮区恢复为第三区、第四区。
1949年6月,南京市第四区人民政府成立,驻璇子巷88号(现为5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京市各区基本沿袭原区境范围。
1950年6月,市人民政府调整区划范围,将原第一区的大光路、光华门、御道街地区和原第三区的砂珠巷、承恩里、慧园街地区划归第二区,新的第二区面积8.28平方千米,东至中山门古城墙,南至建康路通济门一线,西至中山南路、马巷一线,北至中山东路;建立新的第三区,区境以原第四区为基础,增加旧第三区之大部分及第十一区一部分。
1955年8月,第二区定名为“白下区”,因唐白下县治、白下路位于境内,故以“白下”作区名;第三区定名为“秦淮区”,因秦淮河穿境而过,得名“秦淮”。
1958年8月,秦淮区人民委员会驻地迁至中华路253号。
1960年8月,雨花台区的板桥公社划归白下区管辖。
1962年8月,板桥公社复归雨花台区。
1966年8月,秦淮区改称“遵义区”(《南京简志》记为1967年3月),1973年12月恢复“秦淮区”原名。
1967年3月,白下区改名“朝阳区”,1973年复称“白下区”。
1979年至1982年初,雨花台区的象房新村、友谊村、通济门外大街先后划归白下区,白下区南部地域延伸至中和桥,面积扩大到8.732平方千米。
1983年,建邺区的徐家巷、外关头2个社区和雨花台区的七里街、扇骨营、七里村3个社区划归秦淮区管辖。
1984年至1986年,雨花台区的路字铺、节制闸、秦虹村先后划归秦淮区管辖。
1995年4月,雨花台区石门坎镇和栖霞区孝陵卫镇的苜蓿园、后庄2个行政村划归白下区管辖,雨花台区红花镇和大校场机场用地范围划归秦淮区管辖。
1996年1月,雨花台区的晨光机器厂南厂区和梅花村、公正村划入秦淮区中华门街道管辖。
2000年2月,秦淮区人民政府由中华路253号迁入新建成的秦虹路1号大楼。
2002年10月,南京市进行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大范围的区划调整,建邺区朝天宫街道、止马营街道划归白下区管辖。
2003年12月,太平南路69号大楼投入使用,白下区人民政府迁入。
2013年2月17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南京市秦淮区、白下区,设立新的南京市秦淮区,以原秦淮区、白下区行政区域为新的秦淮区行政区域,秦淮区人民政府驻五老村街道太平南路69号。同年3月28日,新的秦淮区正式揭牌成立。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87年,秦淮区进行部分街道合并,李府巷街道长乐路以北地区并入双塘街道,长乐路以南地区并入钓鱼台街道,白鹭洲街道并入夫子庙街道。调整后的秦淮区辖5个街道:夫子庙街道、饮虹园街道、双塘街道、钓鱼台街道、中华门街道。
1996年1月,白下区以苜蓿园、后庄2个行政村的范围正式成立苜蓿园街道。
截至1996年,白下区辖7个街道、1个镇:洪武路街道、淮海路街道建康路街道、五老村街道、大光路街道、瑞金路街道、苜蓿园街道、石门坎镇,区人民政府驻洪武路街道太平巷20号;秦淮区辖5个街道、1个镇:夫子庙街道、饮虹园街道、双塘街道、钓鱼台街道、中华门街道、红花镇。
1997年5月,秦淮区以饮虹园街道的莺虹苑、乔虹苑等7个社区和红花镇的武定新村等3个社区、红花村等6个自然村的范围,设立秦虹街道。
2001年2月,秦淮区红花镇撤镇设街道。
2002年2月,秦淮区进行街道合并和调整,饮虹园街道并入夫子庙街道,钓鱼台街道并入双塘街道,夫子庙街道龙蟠中路以东地区划入秦虹街道,红花街道龙蟠南路以西地区划入中华门街道。
截至2003年,白下区辖10个街道:洪武路街道、淮海路街道、建康路街道、五老村街道、大光路街道、瑞金路街道、苜蓿园街道、光华路街道、朝天宫街道、止马营街道;秦淮区辖5个街道:夫子庙街道、双塘街道、中华门街道、秦虹街道、红花街道。
2006年12月,白下区苜蓿园街道更名为“月牙湖街道”。
2008年12月,白下区进行部分街道合并和调整,止马营街道并入朝天宫街道,建康路街道并入洪武路街道,淮海路街道并入五老村街道,月牙湖街道从光华路街道划入土地面积2.49平方千米,区域面积从3.15平方千米增至5.64平方千米。
2012年7月,秦淮区红花街道双桥新村、曙光里2个社区划入中华门街道。
2013年白下、秦淮两区合并前,白下区面积26.39平方千米,人口46.24万人,辖7个街道;秦淮区面积22.72平方千米,人口25.38万人,辖5个街道。
区划详情
截至2025年2月,秦淮区辖12个街道,105个社区,另设1个省级开发区——南京白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区人民政府驻五老村街道太平南路69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秦淮区位于南京市中部、主城东南,面积49.11平方千米,东与江宁区接壤,西至外秦淮河与建邺区相连,北以中山东路、汉中路为界与玄武区、鼓楼区交界,南以雨花东路、卡子门大街为界与雨花台区相邻。
地形地貌
秦淮区属低山丘陵区,呈东南低西北高之势。沿线附近有翠屏山牛首山方山等,地形起伏较明显。有秦淮河谷平原,地势低平,地面水系较多,地表水蚀严重,形成沟岗相间的的波状地形景观,地面标高在6~12m之间。秦淮区地貌以平原为主,间有若干座小山岗,中华门内有赤石矶(一部分)、花露岗,城外有宝塔山,红花街道内有窨子山、夹岗,山岗高度10~30米。
水文
秦淮区内自然河、人工河错落,有内秦淮河青溪、玉带河、响水河、运粮河及小运河等。
人口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秦淮区常住人口为740809人。
2024年末,秦淮区常住人口74.33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05%。年末全区户籍人口66.93万人,总户数26.48万户。按性别分:男性32.36万人,女性34.57万人。男女性别比93.6∶100(女性为100)。按年龄结构分,0~17岁8.69万人,18~34岁9.28万人,35~59岁25.38万人,60岁以上23.59万人。全年出生0.29万人,出生率4.30‰,死亡0.54万人,死亡率8.00‰,自然增长率为-3.70‰。
政治
经济
综述
2024年,秦淮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40.1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7%。分产业看,第二产业增加值90.50亿元,增长1.9%,占GDP比重5.9%;第三产业增加值1449.67亿元,增长4.8%,占GDP比重94.1%。
2024年,秦淮区经工商登记新设立市场主体1.62万户,其中新设立企业0.55万户,新设立个体经营户1.07万户。年末市场主体累计18.30万户,其中企业6.28万户,个体经营户12.02万户。
2024年,秦淮区城镇新增就业2.24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就业1.2万人、援助困难人员就业1356人。培育自主创业3771人、培育离校5年内高校毕业生新创业934人。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02万人次、开展学徒制培训216人、开发高质量就业见习岗位数3020个。
2024年,秦淮区财政总收入219.14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2.13亿元,比上年增长1%,其中税收收入99.94亿元,减少4.6%。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8.05亿元,比上年下降5.4%。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0.35亿元,增长3.1%;教育支出27.35亿元,下降1.8%;卫生健康支出4.90亿元,下降27.4%;科学技术支出2.15亿元,下降13.7%;农林水支出0.33亿元,增长50%。
2024年,秦淮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445元,同比增长4.3%。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9261元,同比增长3.6%。
第一产业
秦淮区属于城市中心区域,已全部城市化,无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2024年,秦淮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0.81亿元,同比增长5.9%。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产值5.27亿元,同比下降56.9%;重工业产值175.54亿元,同比增长10.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5.53亿元,同比增长1.5%,利润总额12.46亿元,同比增长14.0%。
2024年,秦淮区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128家,其中一级资质27家,二级资质42家,三级及其他资质59家。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56.3亿元,同比减少1.7%。
第三产业
秦淮区拥有新街口、夫子庙两大商圈,其中新街口被誉为“中华第一商圈”,云集了金鹰、新百、中央、东方、大洋等商业旗舰;夫子庙—秦淮风光带风景名胜区是国家5A级景区,周边集聚了水游城水平方、茂业天地、钟山特易购等城市综合体。区内高档商务楼宇林立,其中新世纪广场长发中心CFC、斯亚·财富中心是标志性商务楼宇,南京国际金融中心、新百大厦、通服大厦等楼宇税收超亿元。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江苏监管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江苏监管局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以及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四大国有银行的省分行坐落区内,吸引了众多银行保险、股票证券、投资担保、基金财经机构落户,是全市金融机构最集中之地。
2024年,秦淮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1%,其中完成服务业投资379.98亿元,同比增长4.4%,工业投资3.12亿元,同比下降22.7%。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共220个,其中固定资产项目176个,房地产项目44个。
2024年,秦淮区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05.6亿元,同比增长11.2%。其中住宅投资222.2亿元,同比增长29.2%。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65.56万平方米,同比减少8.1%,其中住宅销售面积60.7万平方米,同比减少17.8%。
2024年,秦淮区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3.0亿元,同比增长3.8%。其中限上零售额822.8亿元,同比增长2.0%。全区实现全口径贸易业销售额3748.4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批发业销售额2656.2亿元,同比增长5.1%,零售业销售额920.4亿元,同比增长6.1%,住宿业销售额18.8亿元,同比下降4.4%,餐饮业销售额153.1亿元,同比增长5.1%。
2024年,秦淮区完成外贸进出口759.1亿元,同比下降0.1%。其中进口300.1亿元,下降10.3%;出口459.0亿元,增长8.0%。全区实际利用外资9531.95万美元,同比下降67.3%。全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新设立企业33家,新增合同外资8335万美元。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4年,秦淮区新增“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江苏教师年度人物”1人、“苏教名家”培养对象1人、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1人,省教学名师2人,“江苏省模范教师”1人,“宁教名家”培养对象1人,南京市教学名师5人,南京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2人,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2人、正高级教师7人;全区学前教育普惠率91.3%,省市优质园幼儿占比97.0%以上;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监测达标率达100%,全市第一。
2024年,秦淮区有幼儿园67所(含民办幼儿园22所;共80个办园点),小学37所(含民办小学3所),初中13所(含民办初中2所、市属中学初中部2个),普通高中5所,职业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2所,教师发展中心、少年宫(少年儿童校外活动基地)、开放大学各1所。2023年,全区在校学生共80125人,在编教职工5581人。
(以上名录截至2024年11月;加*者向下开设托班或同时为0-3岁托育机构)
(以上名录截至2024年9月;斜体者已停止招生;另,南京市西街小学因计划改造为西街遗址出土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基地,2024年未发布招生通告,其2023年招生通告中所列的全部施教区范围已划入南京市小西湖小学的施教区范围)
秦淮区内拥有13所大专院校。
(参考资料:)
科学技术
秦淮区内拥有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等37家科研机构。位于东部的省级开发区——南京白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重点布局智能交通、云计算等新型产业,正在打造融高科技研发、科技企业孵化培育、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及军民两用功能为一体的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位于南部的晨光1865科技·创意产业园,其前身是李鸿章于1865年创建的金陵机器制造局,现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省级文化创意产业基地,集聚了科技研发、设计创意、文化传媒企业120余家。
2024年,秦淮区新增专利授权量4684件,其中新增发明专利授权2762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4736件,高维持年限(十年以上)发明专利数量达2375件。全年共1244家企业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技术合同登记申报额达156.66亿元。189家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608家。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顺利通过验收,新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家,16家企业入选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库。24家企业入选省产研学合作项目,物联网产业全年营收超260亿元。
文化事业
秦淮区内拥有省、市70%的新闻传媒、文化艺术团体,包括江苏省演艺集团南京广播电视集团等。
2024年,秦淮区共有市级以上文化产业园区14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家(1家同时为国家级),市级13家(1家同时为省级)。全区共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2个,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95处。达到省级标准的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05个。全年开展线下文化活动1800余场,服务人次逾30万人。全年游客接待量突破8000万人次,同比增长20%,总收入830亿元,同比增长11%。
体育事业
2024年,秦淮区参加省级及以上比赛获10金19银5铜的成绩;组织承办2024年南京市第二十三届运动会速度轮滑、射箭、棋类、蹦技等4项赛事;秦淮区列23届市运会人才输送奖一等奖第一名、市运会突出贡献奖一等奖第一名。举办2024世界斯诺克国际锦标赛、世界华人狮王争霸赛、全国室外射箭锦标赛、中国街舞大赛(南京站)等大型国内外赛事。全年开展秦淮区全民健身运动会、社区运动会等各类健身活动750余次。率先在全市开展健身技能培训进校园活动,全年共完成24场。完成新建4片灯光球场,8公里健身步道,更新10套室外健身器材等民生实事项目。完成4700人免费国民体质测试任务。
医疗卫生
2024年,秦淮区有区属医疗卫生单位17家,其中现有二级医院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家、公共卫生单位3家;全区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11981张,其中医院拥有病床10575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8963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7479人,注册护士8618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技术人员65人,妇幼卫生保健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980人(含市妇幼1933人)。
社会保障
2024年末,秦淮区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7.1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9.0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1.6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37.7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人数2696人,职业年金计发人数2798人,新增参保单位户数3035户,企业退休人员周期免费体检6.97万人。2024年度开展劳动保障书面审查8887家,受理劳动者举报投诉共计8860件。
环境保护
2024年,秦淮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09天,优良率84.4%,较去年上升3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28.9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4.7%;降水77场,其中酸雨35场,酸雨率45.4%,平均pH值为5.59。2024年秦淮区降尘均值为2.70吨/平方公里·月。
2024年,秦淮区重点断面水环境质量考核达标率100%。国考七桥瓮断面水质年均值为Ⅲ类,市考铁窗棂、西水关、凤台桥、解放南路桥、石杨路桥、双麒路桥、过兵桥断面年均值均达到或优于考核目标,其中铁窗棂、凤台桥、解放南路桥、双麒路桥、过兵桥5个断面年均值达到Ⅲ类。
2024年,秦淮区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点位22个,昼间均值为54.9分贝,同比上升3.2dB。交通噪声共监测57条路,平均值67.4分贝,同比持平。其中达标53条,达标率93.0%。
交通运输
公路
秦淮区域内南北向道路自西向东有虎踞南路、凤台路、中山南路洪武路中华路太平南路龙蟠中路、龙蟠南路、解放路、解放南路、御道街大明路苜蓿园大街承天大道友谊河路、双麒路等主要道路;东西向道路自北向南有汉中路中山东路石鼓路淮海路秣陵路常府街瑞金路、后标营路、建邺路白下路大光路升州路建康路光华路集庆路长乐路应天大街等主要道路。龙蟠南路、龙蟠中路与其他城区道路构成主城区快速内环路。赛虹桥、双桥门、双龙街、高桥门等立体交通枢纽凌空飞架。区域内有104国道宁沪高速公路宁杭高速公路宁马高速公路南京绕城公路等10余条对外高速公路通道。
铁路
秦淮区紧邻华东地区最大的交通枢纽——南京南站宁芜铁路穿越区域。
航空
秦淮区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30分钟左右车程。
公共交通
秦淮区域内公交线路密集,百余条公交线路经过辖区。
南京地铁1号线、2号线、3号线在秦淮区域内交汇,5号线北段(即将投用)、6号线(在建)、10号线二期(在建)途径秦淮区。
历史文化
文物
2023年12月18日至19日,中国考古学会两周考古专业委员会和南京市考古研究院联合召开“长干古城——南京西街遗址重要成果专家论证会”,论证西街遗址的重要发掘成果。专家一致认为,在西街遗址发现的长干古城,将南京建城史提前到至少3000年。长干古城,是南京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成果,不仅将南京建城史前推600多年,而且也丰富了古长干里的文化价值,同时又对湖熟文化研究、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古长干文化资源激活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截至2025年1月,秦淮区共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85处92个点。
非遗
秦淮灯会又称金陵灯会、夫子庙灯会,是流传于南京地区的民俗文化活动,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集中在每年春节至元宵节期间举行,每年持续50多天,有“天下第一灯会”和“秦淮灯彩甲天下”的美誉,是一个集灯展、灯会和灯市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型灯会,也是中国持续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民俗灯会。
秦淮灯会的历史悠久,早在南朝时期,国都南京就出现了举办传统元宵灯会的习俗,其盛况为全国之冠,是中国最早的灯会。明初之后,秦淮河悬挂花灯的画舫(俗称“灯船”)也随之蜚声天下。历史上的秦淮灯会主要分布在南京秦淮河流域,20世纪以后主要集中在夫子庙地区,如今已扩展到“十里秦淮”东侧五里地段,核心区域包括夫子庙、瞻园白鹭洲公园吴敬梓故居江南贡院中华门老门东大报恩寺遗址公园中华路平江府路瞻园路、琶琵路一带。
秦淮灯会通过扎灯、张灯、赏灯、玩灯、闹灯等诸种形式寄托民众的良好愿望与生活追求,与此相辉映的其他民间文化艺术门类如南京剪纸、空竹、绳结、雕刻、皮影、兽舞、秧歌、踩高跷等也随之得到迅速发展,进而对中国其他地区的民间文化和民俗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秦淮灯会无论是历史意义、人文价值、经济价值还是社会影响都非常大,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是历代南京民众延续和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空间,长久以来,它已成为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本土和外来的文化艺术贯穿于灯会中,构成其艺术内涵。
风俗民情
秦淮区有2500多年的人文历史,共有50篇《南京白局曲谱集》及《秦淮民间故事》、40首歌谣、1000条谚语,出版了十六辑300万字、反映秦淮人文历史的《秦淮夜谈》,整理重刊了《金陵大报恩寺塔志》《秣陵古迹》《金陵岁时记》《秦淮人物志》等地方古文献。各社区民间艺人创作、制作有灯彩风筝剪纸空竹古埙烙画石画微雕脸谱结绳等工艺品。
每年秦淮区组织龙舞、狮舞、花灯舞、马灯舞、大头娃娃舞、河蚌舞、花船舞、江南碟舞等具有秦淮地方特色的化妆表演队伍,在夫子庙文化庙会、金秋美食节等文艺活动上的演出。秦淮区组织的夫子庙地区各展览馆、各餐饮店家,以古装形式开展的“夜泊秦淮”、“仿古婚礼”、“贡院乡试”、“鲤鱼跳龙门”、“香君抚琴”等民俗艺术表演活动。
秦淮区民族民间音乐主要以“南京乐社”、“南京古琴社”为龙头,以区文化馆为阵地,开展民乐、古琴雅集活动。已举办了“江苏省首届古琴学术研讨会”,在市文化艺术中心举办了“打开艺术之门”古琴专场演奏会、“古典音乐会”、“新竹笛演奏会”、“刘正春古琴演奏会”和“昆曲票友交流演出”以及京剧、淮剧、越剧等清唱会、大奖赛。中央电视台在戏曲频道播放了该区京剧社团大会串节目。
此外,秦淮区还有夫子庙美食节,美食节以“小吃盛会,百姓节日”为口号,以“弘扬中华饮食文化,彰显中华小吃风采,打造夫子庙美食节全国节庆活动品牌;推动餐饮、旅游、商业的兴旺发展”为宗旨。一般举办时间在9至10月间。
风景名胜
秦淮区内名胜古迹众多,历代以来,李白刘禹锡杜牧朱自清等无数文人墨客来此游览,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乌衣巷》、《泊秦淮》、《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诸多名篇绝唱。
秦淮区是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定期举办文化庙会、秦淮之夏、金秋美食节、秦淮灯会等四季特色旅游文化活动,夫子庙—秦淮风光带风景名胜区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辖区内还有明故宫遗址甘熙宅第南京明城墙午朝门遗址、夫子庙中华门城堡瞻园白鹭洲公园沈万三故居净觉寺金陵刻经处朝天宫南捕厅郑和公园江南贡院大报恩寺遗址淮清桥、天后宫、中华门光华门堡垒遗址东水关、东干滨河公园、水西门曾公祠蒋百万故居上江考棚胡家花园凤凰台镇淮桥朱雀桥武定桥、来燕桥、平江桥、文正桥等人文景观及历史景点。
特色小吃
南京夫子庙秦淮小吃与上海城隍庙小吃、苏州玄妙观小吃和长沙火宫殿小吃并称为“中国四大小吃”。
对外交流
荣誉称号
参考资料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114处、126点).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2019-12-06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12 08:28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