埙是汉族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音色朴拙抱素独为地籁,乃是乐器中最接近道家天籁的。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文字解释
埙同壎xūn形声。从土,熏声。本义: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
吹奏乐器,大小如鹅蛋,六孔,顶端为吹口。又叫“
陶埙”) 同本义 [an egg-shaped,holed wind instrument]。
埙之为器,立秋之音也。平底六孔,水之数也。中虚上锐,火之形也。埙以水火相和而后成器,亦以水火相和而后成声。故大者声合黄钟大吕,小者声合太簇夹钟,要皆中声之和而已。
历史记载
壎,乐器也。以土为之,六孔。——《
说文》。字亦作埙。
伯氏吹壎,仲氏吹箎。——《诗·小雅·何人斯》
如壎如箎。——《
诗·大雅·板》。注:“其声平下,与箎相谐。”
凡六孔,上一、前三、后二。——《新定三礼图·投壶图·埙》
又如:
埙箎(埙为土制乐器,篪为
竹制乐器,埙篪合奏声音和谐。后用以表示兄弟和睦,也代指兄弟)
历史发展
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大约有七千年的历史。原始社会的埙,器形多样,如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发掘的陶埙,呈椭圆形,只有吹孔,无音孔,距今约七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陶哨,其形略如橄榄,也只有一个吹孔,用细泥捏塑而成,是埙的原始形态之一,距今约六千年。
最初埙大多是用石头和骨头制作的,后来发展成为陶制的,形状也有多种,如扁圆形、椭圆形、球形、鱼形和梨形等,其中以梨形最为普遍。
埙上端有吹口,底部呈平面,侧壁开有音孔。
古代埙的样子很多,有梨形、鱼形、球形、笔管形等,制作埙的材料有陶、石、玉、木、象牙等,后来多是陶制的。中国古书上对埙的形状、大小尺寸、名称等都做了详细的记载。
《
世本》说:“暴新公作埙”,又一说法是帝喾时倕氏所作。《杜氏通则》则说:“周畿内有暴国岂其时入乎?”这些说法,不足为信。尔雅注:“烧土为之,大者如鹅,锐上平底,形如秤砣,六孔,小者如鸡子”。聂氏三礼图说:“凡六孔,上一,前三,后二”。《旧唐书*音乐志》又说:“埙,立秋之音,万物
曛黄也,埏土为之…”。《诗经小雅》何人斯说:“伯氏吹埙,仲氏吹篪”。这是古人长期摸索出来的一种乐器组合形式。后人多用为兄弟和睦之称。《古诗》中说:“天之诱民,
如埙如篪”。是说上天诱导下民,犹如埙篪一样相和。
春秋时代,以和为美曾是一个重要的音乐审美观,“埙唱而篪和”,是儒家“和为贵”的哲学思想在音乐上的集中反映。和是指内容舒缓平和,有助于教化,体现了当时的音乐审美观点,是声音谐和。埙在这方面的音乐功能是显著的。古人说:“埙具治后之德,圣人贵淹;于是,错凡银、借福勃”。埙是一种
中音吹奏乐器,因为它的音色古朴醇厚,同古人说话时贯用的高频调相比,显得格外柔润。所以埙特别受到古人的推崇。
埙经历了漫长阶段,大约在四五千年前,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两个音孔,能吹三个音。进入
奴隶社会以后,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甘肃
玉门火烧沟出土的父系社会晚期至奴隶社会初期的埙,有三个音孔,能吹四个音。
埙作为中国古代重要乐器之一。三千多年前,中国古代依据制造材料的不同,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竹、匏、木八种,称为
八音。八音之中,埙独占土音。在整个古乐队中起到充填中音,和谐高低音的作用。古人说:“正五声,调六律,刚柔必中,轻夺迷失,将金石以同恭,启笙竿于而启批极”。把埙看作与钟、磬一样,具有同等地位。
古书《
尔雅》注:“埙,烧土为之,大如鹅子,锐上平底,形如秤锤,六孔,小者如鸡子。”
埙从一个音孔发展到三个音孔、五个音孔、六个音孔乃至八、九个音孔,经历了长达3000多年的漫长岁月,其本身也在不断地进行序列性的发展。对古代埙的测音工作,将进一步推进对中国古代音阶的形成与发展这一课题的研究
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晚商时期,埙发展到五个音孔,能吹六个音。到公元前7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埙已有六个音孔,能吹出完整的五声音阶和
七声音阶了。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六个音孔,经历了3000多年的漫长岁月。
商代的埙比原始时期和夏代有了较大的发展,有陶制,石制和骨制的,以陶制最为常见,形体多为平底卵形。战国时期陶埙也为平底卵形,但也有其他形状的。
埙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乐器之一。在可考的文字记载中可以确认,埙战国初就广泛应用于宫廷的祭祀活动中。秦汉以后,埙成了宫廷雅乐乐器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
秦汉以后,埙在中国的音乐历史上主要用于历代的
宫廷音乐。在宫廷音乐中,埙分成
颂埙和雅埙两种。颂埙形体较小,像个鸡蛋,音响稍高;雅埙形体较大,音响浑厚低沉,常常和一种用竹子做成的
吹管乐器篪配合演奏。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篪考古发掘和传世埙中也偶见一些特殊形制的
陶埙或瓷埙。
清朝时期,埙的传承已经断代,直隶人
吴浔源偶得埙,复制出殷代五音孔梨形陶埙传世,以阐发古音之秘。《
棠湖埙谱》是发现最早也是唯一正式刊行的埙专用乐谱,无论对于古埙制法、奏法以及埙谱研究,都具有较高的价值,是一本难得的珍贵史料。
故宫博物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藏有清代宫廷所用的红漆云龙埙,它高八点五厘米、腹径七厘米。埙体有六个音孔:前四后二,通体红漆,描绘金龙和云纹。今人改进研制的九孔陶埙,以古制六孔埙为基础,然后扩展其肩部和内胎,以增大音量,音孔增至八个:前六后二,加上吹孔、共为九孔。
为便于运指演奏,尽量减少复杂的叉口
指法,其音孔按相似于
笛子的音孔顺序排列。专业演奏者可吹出二十六个音,包括两个八度内的全部半音和一个泛音。
中国音乐学院曹正教授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就开始制作仿古
陶埙。后来天津音乐学院的
陈重教授在古制梨形六孔埙的基础上,又设计出新型的九孔陶埙,用江苏省宜兴市的紫陶制成。这种九孔埙既保持了传统埙原有的外形和音色,又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能吹出音阶和半音,使它成为可以转调的乐器,而且音色古朴醇厚、低沉悲壮,极富特色。另外,由于九孔埙改变了原来不规则的音孔排列,按照现代人的演奏习惯,使演奏更为方便,可以独奏、合奏或
伴奏使用。九孔陶埙的面世,标志着中国
古埙重新获得了生机。不久之后,陈重教授的另一位学生、湖北省歌舞团的
赵良山,用红木研制出十孔埙,解决了埙难以吹奏高音的缺陷。
只是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公演中埙乐几绝于耳。
八十年代以来,在演奏家、制作家和作曲家的共同努力下,埙作为乐器有了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制作,喜爱埙乐并且学习、演奏的人越来越多,习埙的热潮悄然兴起。从埙上人们似乎找到了遗失已久的古风,埙正在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电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大型歌舞剧《兵马俑》以及各地方戏曲等都出现了大量的埙乐作品,并且涌现出《风竹》、《楚歌》、《遐思》等优秀的埙独奏曲。
乐器结构
十孔埙的结构为一个类似空心球式的主体。有一个吹孔、九个发音孔。主体上端设有一个吹孔,正面设有七个发音孔,反面设有两个发音孔。
外形种类
埙的种类很多,除了传统的卵形埙,还有葫芦埙、握埙、鸳鸯埙、子母埙、牛头埙、笔筒埙 等多种类型。
卵形埙
传统的埙多为卵形埙。
葫芦埙
带有喉装置,外形像葫芦,制作上需二次做胎,工序复杂。这种埙的近腰处最细,气流经过此处时,可再次引起边棱音效应,使埙的高音区音域得到适当扩展。由于埙体加长,吹奏更为方便省力,音色也较传统的卵形埙柔和。
葫芦埙的特点:
a.
基音(从全按平吹算起)以上的音域扩展了小三度;但基音以下
俯吹部分减少了三度;
b.演奏高音区时较为省力;c.由于带喉装置,
低音区的音色受到影响。
握埙
就是握着吹奏的埙,它是运用十个
手指和拇指根部控制音孔。
鸳鸯埙
是指两个音高不同、方向相反、底座相连的连体埙。这种埙两端各有一个吹孔,上下埙的发音孔与一般埙完全一样。演奏时,可根据需要随意迅速转换。
鸳鸯埙音色丰富,音域增宽。但造型不美(较原始埙形体状态),演奏时,鸳埙与鸯埙换用不很方便。而且音质变化较大,故音色不统一。
子母埙
是指两个大小不同、方向一致、左右相连的连体埙,大埙与小埙的音程关系,一般是纯五度。如:大埙是G,小埙是d。根据需要还可以随意组合。
子弹头埙
冯氏
陶埙的最新申请的专利产品,内部仿葫芦埙做成双腔结构,初学任意掌握,高音好吹;缺点是不易吹俯吹。
仕女埙
以古代仕女形象为主题设计的埙,其埙多采用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
坭兴陶制作,无釉窑。
笔筒埙
外观像笔筒性状而得以命名。常见的大多是葫芦埙、牛头埙、子弹头埙、笔筒埙和卵形埙。其它埙不多见。
梨形埙
外形像梨子,最经典的一款。一般为单腔,8孔和9孔居多。声音共鸣好,俯吹好。
牛头埙
根据
宁夏回族乐器改进,10孔,音域低音5到高音2,内有隔音板,音色圆润浑厚,高音好吹,缺点是孔稍大,音域不好扩展。
材料分类
埙是极具个性的乐器,各种材料和各种形状的埙,音色各有特点。
陶埙
(1)低温陶埙:西安常见的黑皮陶一般为低温陶,有良好的吸水性,避免磕碰,不能水洗。
(2)中温陶埙:红陶材质的埙一般多为中温陶,硬度适中,可以接触水,吸水性良好,低温下长时间吹奏不会积水影响演奏,发音稳定。
(3)高温陶埙:硬度高,可以水洗。缺点是完全不吸水,气温低的情况下吹奏会积水,容易影响到发音。
半瓷埙
也就是没有完全烧成瓷化。一般表面有施釉,清洁方便。具有中温陶的特点,硬度适中,可以水洗,吸水性良好,低温下长时间吹奏不积水,发音稳定。
瓷埙
高温烧成,跟高温陶性质类似,一般表面
施釉。完全不吸水,气温低的情况下吹奏会积水,容易影响到发音。
木埙
重量较轻,不易摔破。不吸水。
竹埙
竹篌,竹埙。不易摔破,不吸水。
紫砂陶埙
独特的双气孔排列,优良的吸水性和大气天成的外表,不使用任何化工釉料,声音沧桑空灵厚重幽婉,不怕磕碰。
其他有树脂,树脂混合陶土,塑料等等
演奏技法
埙的吹奏技巧可分为气吹和舌吹两类,然后和指法技巧构成了它的演奏技巧。
气类技巧
埙的气类吹奏技巧有长音、气震音、唇振音等,其中长音是埙吹奏技巧的基础,必须饱满圆润,响亮平稳无杂音。埙的常用技巧汇总起来可分为气、指、舌三大类:包括长音、气震音、指震音、唇震音、
颤音、滑音、
吐音、打音、空打音、循环换气、双吐循环换气、虚吹音等多种。这些技巧是演奏埙时必须具备的。
在埙的吹奏技巧中,长音是埙气息训练的基础,通过练习长音可以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养成良好的演奏
口形以及平稳、饱满、纯正的发音。故必须每天保持一定时间的练习,练习时可以结合力度共同进行,音色必须饱满圆润,响亮平稳无杂音。
气震音又叫“
腹震音”,依靠腹部收缩力量引起的气流颤动而产生。气震音有大、小、快、慢之分,在实际演奏中应根据乐曲内容的需要而定。如歌唱性的旋律应采用均匀自如的气震音,激情、悲愤的旋律则采用夸大式的气震音等。气震音可在保证音准的前提下灵活运用,要求均匀流畅。
唇震音是用双手带动埙体,使
风门与吹孔快速前后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波动音。埙体后移时吹孔变小,音则低;埙体前移时吹孔变大,音则高。这种演奏技巧常在表现神奇、空灵的意境时使用。
舌类技巧
吐音是埙的一种常用演奏技巧。适于演奏热情欢快、激昂活泼的曲调,要求声音结实、干净、有弹性,节奏要均匀平稳。吐音分单吐音(包括单外吐、单内吐)、双吐、轻吐、气吐、唇吐等多种。
单外吐(标记T)在保持正确吹奏
口形的基础上
舌头自然向上,微贴上唇内沿,呼气时迅速后缩,使气流冲入吹孔发出短促有力之声,类似“吐”音。
单内吐(标记K)在保持正确吹奏口形的基础上,舌根部后缩堵住上腭,呼气时舌根部迅速前送,使气流冲入吹孔而发出短促有力之声,类似“库”音。
双吐就是结合单内吐和单外吐,速度比单吐快一倍,其音类似“吐库”或“库吐”,适于演奏欢快、激昂的曲调。 吐音要求声音结实、干净、有弹性,节奏要均匀平稳。
轻吐与常用的吐音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舌的活动范围短而小,吐音力度减弱,发声轻巧柔润,类似“区”音,犹如弦乐器的轻抖弓,适于表现抒情的快速乐曲。
气吐是依靠腹部力量的突然收缩,加之横膈膜有力的上托,使气流短促有力地冲入吹孔而发声。类似“呼”音,气吐音浑厚、圆润,但由于吐音速度缓慢,因此用途不广,只在特殊情况下偶而使用。
唇吐是依靠上下唇肌的力量,在上下唇有意识开闭的瞬间,利用腹中气流的冲力,把气流输入吹孔而发声。类似“扑”音,唇吐发音柔和,只适于在弱起乐段的起音或特殊的情况下使用。
花舌即舌打嘟噜。舌尖微触上腭,在呼气对舌尖冲击的同时使舌尖产生连续、快速地颤动,并发出“嘟、嘟”之声。花舌音犹如弹拨乐的轮指,只有在特殊需要时才使用。
指类技巧
颤音:是用手指在音孔上作全孔迅速开闭动作,使声音产生波动效果。颤音最常用的有大、小二度,三度、四度颤音,可根据不同作品的特点、风格灵活运用。颤音练习是手指运动技巧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练习时要求手指灵活而有弹性。 滑音:埙的一种常用演奏技巧,多用于诙谐、幽默、低沉、哀怨的乐曲中,这种技巧极大地丰富了埙的表现力滑音分上滑音、下滑音和圆滑音三种。
1.上滑音:是在奏出
本音后,手指无痕迹的向上滑抹至第二音(比本音高)的同时,呼气力度随之相应增强。
2.下滑音:是在奏出本音后,手指无痕迹的向下滑抹至第二音(比本音低)的同时,呼气力度随之相应减弱。
3.圆滑音:是在奏出第一个音后,手指无痕迹的向上或向下滑抹至第二个音后再返回原位的同时,呼气力度按下滑音、上滑音而求得。圆滑音也称复滑音,是上、下滑音的结合体。
滑音:要求音色圆润干净、节奏准确,每个滑音的开始均用轻吐演奏;此外,手指滑抹时不要紧张,保持自然状态为宜。发声要柔和、圆滑,听不出痕迹。
赠音:一般用在乐句末尾、本音结束前带出的短暂装饰音,也称送音。赠音是一种装饰音,几乎不占用本音时值,能听也但并不明显,演奏时要短、轻、快,换气要及时、准确。
叠音:在本音的上方作二度、三度、四度等时值短促的重叠加花下行至本音的音。演奏叠音时,手指开闭要迅速,把经过音的动作全部做出来,但不要奏成明显的装饰音,要以本为主,只有经过音的痕迹。叠音有长短之分,要根据不同风格、不同特点的作品灵活应用。
打音:采用手指弹打本音孔、或本音孔下方的音孔,使本音孔发出相分离的音叫打音。打音也是埙的一种常用演奏技巧,运用得当能给乐曲增加色彩和美感。练习时,要锻炼手指的速度和力度,下指不能犹豫,手指弹打的力度要大,要把同等音区分开来,乐句要连贯、音符要清楚。气、指结合要干净、利落。
打音和颤音重叠时,打音先发声,颤音随之而出,听起来则像同时出现的感觉。切记:要衔接紧凑、配合默契。
空打音:用手指弹打音孔,使埙体内腔发出的共鸣声叫空打音。演奏空打音时不用吹奏,而是将本音孔打开,弹打共鸣好的音孔。音准靠听觉和用唇部控制吹孔角度的大小来调整。空打音要求手指要有力度和弹性,并使发音准确、饱适于演奏深远含蓄的旋律以及模仿自然界某些特殊的音响效果。
高音:埙在吹高音时要向上拱着吹,加强口劲,缩小口风;便能很容易的吹出高音。
无法吹出高音有可能是演奏方法不正确或乐器本身就不规范,吹不出高音。
指法
筒音做低音5或
中音1较为常用,如图《十孔埙全按为5时的指法》所示,非常直观,此指法适用于空谷、冯氏、阴氏等品牌埙。
较常用的指法之一(全按作5的指法),此时音域为低音5到高音2(不含俯吹)
较常用的指法之二(全按作1的指法),此时音域为中音1到高音5(不含俯吹)
传承保护
传承状况
埙属于中国传统乐器,但埙的指法尚未统一,埙教材不够规范,市面的大多数埙音色、音质与音准尚无法达到专业乐器标准。全国各地不乏学埙之人,但总体埙乐教育水平有待提升。国内关于埙的论文和书籍不多,埙的专业研究者较缺乏,埙曲较少,群众认可度也不及其他民族乐器。所以,埙可深入研究的空间较大,难度较大,埙乐教育任重而道远。
保护措施
2016年在戴亚教授和刘宽忍教授的策划和筹备下组建成立了中央音乐学院“龙之吟”笛埙乐团。乐团成员由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师生组成。已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多场,极受音乐爱好者们的好评。
2017年6月,四川音乐学院大音乐厅举办了全国首场双腔葫芦埙专场音乐会,演奏团队为王其书教授带领下的四川音乐学院“后土”埙乐团。
2018年在北京召开全国首届艺术展演与学术研讨会,参会人员为全国各地埙爱好者、埙制作家与埙演奏家和教育家们。会议期间不仅有来自不同音乐学院演奏家们的专场音乐会,还有各专家对埙的学术成果展示与交流。
吹奏名家
曹建国、 方浦东、 黄建军、于连军、
吕骥、曹正、陈重、
王其书、张荣华、陆金山、
赵良山、
刘宽忍、
杜次文、拓化贤、
张维良、王胜祥、戴亚、高明、刘凤山、王洪涛、曾格格、张斌、范睿、陈双九、
王厚臣、张埙、石磊、刘宽忍、刘辉、刘豪、
周子雷,王同贤,杜冲,崔涛,
吴苏芯 ,赵海斌(醉卧兰亭)。
制埙名家
方浦东(北京)、张有刚(北京)、张荣华(北京)郑自豪(北京)、侯义敏(河北邢台)、王其书(四川成都)、
吴苏芯(四川)、阴占中(陕西)、郑安邦(南京)、陕拾叁(陕西)于连军(河北保定)、王建(河南黄河埙坊)、李帅(河北张家口)、崔涛(广东珠海)、覃雄(广西南宁)、张科举(河北张家口)、谢亮(湖南娄底)赵海斌(醉卧兰亭 -吉林)张驷(大连)、张勇(四川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