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隶省,简称“直”,明清两代跨省行政区划。
历史沿革
直隶,就是直接隶属的意思。在明、清时期,“直隶”一词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地名,代表着京师周边
府、州、县等地,在明代更是直接隶属于中央朝廷的一大片区域。
清廷入关不久,直接成立直隶地区,成为现今
北京郊区县、河北、天津等地的一个统称。明显不同于“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名之处在于,“直隶”并不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地名,而是一种以“
官称”代替地名的称法,它是明、清时期中央对地方实行行政统辖的一部分,是一种
行政制度。
因为最为靠近京师,使得该地对于京师的安全关系重大,所以明、清统治者们历来极为重视,以期将此区域牢牢掌控在手心,生怕稍有闪失便对
京畿重地构成不利。
明朝时期称直接隶属于京师的地区为直隶,明朝洪武初年建都
南京(后改称京师,
永乐初年复改南京。在今
南京市),以
应天府等府为直隶。永乐十八年移都
北京(今
北京市)后,又称直隶于北京的地区为北直隶,简称北直,相当于今北京、天津两市、
河北省大部和河南、山东的小部地区;直隶于南京的地区被称为
南直隶,简称南直,相当于今江苏、安徽、上海
两省一市。清朝初年以南直隶改称
江南省,北直隶改称直隶省,辖境依旧。雍正、乾隆以后,逐渐在今河北省
承德市、
张家口市北部、
内蒙古自治区
西拉木伦河以南、
辽宁省
大凌河上、中游,西河上游以北和
内蒙古自治区奈曼、
库伦二旗等原蒙旗部分设置州、县,划归直隶省,辖境逐渐扩大。1914年划长城以北改属
热河、
察哈尔两个特别区域。1928年改省名为河北省。
《
清史稿》卷一一六《职官志三》载:“顺治五年,置
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驻大名。十五年,改为
直隶巡抚。十七年,徙真定。”这是“直隶巡抚”的第一次出现。顺治十五年(1658)为直隶建省之始,
大名府为直隶省第一个行政中心。
顺治十七年(1660)直隶巡抚移驻真定,真定成为直隶省的第二个行政中心。
顺治十八年(1661),设
直隶总督,驻
大名府,
苗澄为总督。
明代的南北直隶
明初立国,太祖
朱元璋先是沿袭元代旧制,于中央朝廷设立
中书省,各地方分别设立
行中书省,行中书省下又设立府与州县来层层统辖地方。然不久之后,太祖即下令“乃尽革行中书省,置
十三布政使司,分领天下
府州县及羁縻
诸司”,从此在中央
革除中书省,废除丞相,而设立六部分别处理国政机要,又改行中书省为浙江等十三布政使司。自后明代中央朝廷为统辖地方,基本上都是遵照“中央朝廷———布政使司(行省)———府———州县”的四级行政统辖制度。其中有州跨过府这一级,直接隶属于布政使司(行省)的,则称之为
直隶州,同理,明代的南北直隶地区中的各府州县,则跨越布政使司(行省)这一级,直接由中央朝廷来管理,直隶六部,简称之为直隶,以期牢靠掌握京师或京都相关区域,保证京城的安全。
终明之世,为直隶者二:曰京师,曰南京。南京以
应天府为首,统府十四,直隶州四,
属州十七,县九十有七。直隶
南京六部的十四府分别是:应天府、
凤阳府、
庐州府、
淮安府、
扬州府、
苏州府、
松江府、
常州府、
镇江府、
徽州府、
宁国府、
池州府、太平府、
安庆府。
北直隶以
顺天府为首,共有府八,直隶州二、属州十七、县一百一十六。直隶中央朝廷即六部的八府分别是:顺天府、
永平府、
保定府、
河间府、
真定府、
顺德府、
广平府、大名府、
延庆州、
保安州。
明代有两个直隶是因为明代
成祖于永乐年间迁都之后,一直实行
两京制度,分别是京师(北京)与南京。
明太祖洪武元年八月建南京,罢行中书省,以应天等府直隶中书省。十一年正月改南京为京师。十三年正月罢中书省,以应天府所领直隶六部。永乐元年正月再次改称之为南京。成祖
朱棣时期,成祖以北平为其
龙兴之地,登基后不久就开始实施其迁都计划。《明史地理志》记载成祖于“永乐元年正月建北京于顺天府,称为行在”,与南京应天府遥相对应。永乐元年“二月罢北平布政使司,以所领直隶
北京行部;罢北平
都指挥使司,以所领直隶
北京留守行
后军都督府。十九年正月改北京为京师。罢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直隶后军都督府,罢北京行部,直隶六部”。永乐十九年正月初一,成祖诏令以北京为京师。虽然成祖之后的
明仁宗在
洪熙年间又将北京改称行在,并延续至正统六年,直到
明英宗正统年间再次定北京为京师,两京直隶地区却没有变化,仍因其
地理位置不同被称之为北直隶、
南直隶。
清代的直隶
在地理区划上,明代以京师统领直隶,直隶归属京师。清代则不同,统治者将直隶地区划分为省,以便于统辖管理。《
清史稿》
地理志中记载:“直隶:禹贡冀、兖二州之域。明为北京,置北平布政使司、万全都指挥使司。清顺治初,
定鼎京师,为
直隶省”。顺治元年,世祖定鼎建都,以顺天府为首的府州县,及
宣府镇直隶京师。康熙三十二年改宣府镇为
宣化府,雍正元年改真定府为
正定府。二年,升正定府之定、冀、晋、赵、深
五州为直隶州。三年升
天津卫为直隶州,升河间府之
沧州为直隶州,九年升天津州为府,以沧州为属州,十一年于热河建承德州,十二年晋州仍属正定府,升保定府之易州为直隶州,以山西之广昌县来属。乾隆七年,于热河改设同知,裁承德州,八年,升顺天府之遵化州为直隶州,四十三年,升热河廷为
承德府,凡府十一,直隶州六。自后清代直隶所辖府及直隶州分别是:顺天府、
保定府、永平府、河间府、
天津府、正定府、顺德府、广平府、大名府、宣化府、承德府、遵化州、易州、
冀州、赵州、深州、
定州。
在行政统辖上,清代也不同于明代的管理。清代初期,清廷于直隶一地的官员设置比较繁杂,以区区
一省之域,不仅设有总督,还设置有顺天、保定、
宣府等数位巡抚,“清顺治初……(直隶)置总督一,曰
宣大。驻山西
大同,辖宣府。顺治十三年裁。巡抚三:曰顺天,驻
遵化,辖顺天、永平
二府。康熙初裁。曰
保定,驻真定,辖保定、真定、顺德、
广平、大名、河间六府。顺治十六年裁。曰宣府。驻宣府镇,辖延庆、保安二州。顺治八年裁。五年,置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驻大名。十六年,改为
直隶巡抚。明年移驻真定。康熙八年,复移驻保定。
行政区划
天津府
顺天府
倚郭[府东偏]。
宛平县
倚郭[府
西偏]。西南有卢沟巡司,西偏北有王平口巡司,西北沿河口城西南有石港口、齐家庄巡司。
元为固安州[无倚郭]。洪武元年末(1369)降为
固安县,仍属
北平府。
元为东安州[无倚郭]。洪武元年末(1369)降为
东安县,仍属北平府;三年(1370)徙治县东二十六里。
香河县
元属
漷州。洪武十年(1377)省入漷州;十三年(1380)复置
香河县,直属北平府。
保定府
雄 县:元为
雄州。洪武二年(1369)省倚郭归信县入州;七年(1374)降州为
雄县,仍属保定府。
容城县:元属雄州。洪武七年(1374)省入雄县,十三年(1380)复置容城县,直属保定府;景泰二年(1451)自
拒马河南徙治拒马河北。
唐 县:西北恒山东麓有岳岭口巡司;又有
倒马关巡司,后迁县西为横河口巡司;西北有周家铺、军城铺二巡司。
庆都县:
博野县:洪武元年(1368)徙今治(旧治后属
蠡县),并改属祁州,六年(1373)复直属保定府。县境有
永安镇巡司,东南有铁灯盏
巡检司。
蠡 县:元为蠡州[无倚郭]属
真定路。洪武二年(1369)改属保定府,八年(1375)降为蠡县,仍属保定府。
完 县:元为完州[无倚郭]。洪武二年(1369)降为
完县,仍属保定府。
遂 县:元
遂州[无倚郭]。洪武元年(1368)降为遂县,仍属保定府,八年(1375)省入
安肃县。
通州
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
潞县入州。东南有
张家湾巡司,西南有弘仁桥巡司。
三河县
西有泥洼铺巡司,后迁县西夏店铺。
武清县
元属漷州。洪武十二年(1379)改属通州。东北有
河西务巡司,东南有直沽、杨村巡司。
漷 县
元为漷州[无倚郭]。洪武十四年(1381)降为
漷县,改属通州。
宝坻县
元直属
大都路。洪武十年(1377)改属通州。东南有芦台巡司。
霸州
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
益津县入州。东南有苑家口巡司。
保定县:洪武七年(1374)省入霸州,十三年(1380)复置保定县,仍属霸州。
涿州
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范阳县入州。
昌平州
元为
昌平县。
景泰二年(1451)自县西白浮图城徙治永安城(长陵卫),
正德元年(1506)升为昌平州,三年末(1509)复降为昌平县,仍属北平府,九年(1514)复升为昌平州。
顺义县
元为顺州,洪武元年末(1369)降为
顺义县,仍属北平府;正德元年(1506)改属昌平州,三年末(1509)复直属
顺天府,九年(1514)复改属昌平州。
①
怀柔县:元末置怀柔县为顺州倚郭。洪武元年(1368)省入顺州;同年末(1369)析
密云、昌平二县另置怀柔县,直属北平府;正德元年(1506)改属昌平州,三年末(1509)复直属顺天府,九年(1514)复改属昌平州。
②
密云县:元为
檀州,元末置密云县为倚郭。洪武元年(1368)省密云县入州,同年末(1369)降州为密云县,仍属北平府;正德元年(1506)改属昌平州,三年末(1509)复直属顺天府,九年(1514)复改属昌平州。
蓟州
平谷县
洪武十年(1377)省入三河县,十三年(1380)复置
平谷县,仍属蓟州。保定府:元为
保定路。洪武元年(1368)改置保定府,同年属河南分省,二年(1369)改属行省。
倚郭。
满城县南偏西有
方顺桥巡司,嘉靖十三年迁本县南为张登巡司。
满城县
洪武十年(1377)省入庆都县,十三年(1380)复置满城县,仍属保定府。
安肃县
元为安肃州[无倚郭]。洪武二年(1369)降为安肃县,仍属保定府。
元属易州。洪武六年(1373)直属保定府。南偏西有河阳巡司,后迁县西南
固城镇。
元属
雄州。洪武元年(1368)改属北平府,六年(1373)改属保定府。西南有巨河镇巡司。
祁州
束鹿县:天启二年(1622)自县北故城徙今治。南偏西有百尺口巡司(兼属
宁晋县)。
安州
安 州:洪武二年(1369)省倚郭葛城县入州,七年(1374)降州为安县,仍属保定府,十三年(1380)复升为
安州。
高阳县:洪武三年(1370)自县东
故城徙今治;六年(1373)直属保定府,寻改属蠡州,八年(1375)省入蠡县,十三年(1380)复置高阳县,复改属安州。
新安县:元直属保定路。洪武七年(1374)省入安县,十三年(1375)复置新安县,改属安州。
易州
易 州:洪武元年末(1369)省倚郭
易县入州。县境有安座岭巡司,西有金陂镇巡司,西偏南有
五回岭巡司,西偏北有奇峰口、塔
崖口巡司。
河间府
河间府:元为
河间路。洪武元年(1368)改置河间府,同年属河南分省,二年(1369)改属行省。
献 县:元为
献州。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乐
寿县入州,八年(1375)降州为
献县。东南有单家桥巡司。
阜城县:元属景州。洪武七年(1374)直属河间府。
任丘县:元属
莫州。洪武七年(1374)直属河间府。
交河县:元属献州。洪武八年(1375)直属河间府,十年(1377)省入献县,十三年(1380)复置交河县,仍属河间府。东偏北有泊头镇巡司。
青 县:元为清州。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会川县入州,八年(1375)降州为清县,直属河间府,同年更名
青县。
兴济县:元属清州。洪武元年(1368)省,十三年(1380)复置县,仍属河间府。
静海县:元为
靖海县属清州。洪武元年(1368)更名静海县,八年(1375)改属北平府,十年(1737)改属河间府。
景 州: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蓨县入州。东有安陵巡司,西有宋门巡司。
东光县:洪武七年(1374)省入阜城县,十三年(1580)复置东光县,仍属景州。
沧州
沧 州: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清池县入州,二年(1369)自县东南徙治长芦。北有长芦巡司。
庆云县:元为(西)
无棣县。洪武六年(1373)更名庆云县。
莫 州: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
莫亭县入州,七年(1374)省莫州入任丘县。
正定府
真定府:元为真定路。洪武元年(1368)改置真定府,同年属河南分省,二年(1369)改属行省。
井陉县:元属
广平路威州。洪武二年(1369)改属真定府。
无极县:元属
中山府。洪武元年(1368)省入中山府,四年(1371)复置无极县,仍属
定州,七年(1374)直属真定府。
行唐县:元属真定路。洪武二年(1369)改属定州,正统十三年(1448)复直属真定府。西北有两岭口巡检司。
定州
定 州:元中山府。洪武二年(1369)降为定州,三年(1370)省倚郭安喜县入州。北偏东有清风店巡司。
曲阳县:元属保定路。洪武二年(1369)改属定州。
冀州
南宫县:成化十六年(1480)自县西北故城徙治飞凤冈。东南有董家庙堡巡司。
赵州
赵 州: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平棘县入州。
隆平县:洪武六年(1373)省入柏乡县,十三年(1380)复置隆平县,仍属赵州。
宁晋县:东北有百尺口巡司(在束鹿县境)。
深 州:洪武二年(1369)省倚郭静安县入州,永乐十年(1412)自县
南故城徙治吴家庄。东南有傅家池巡司,后废。
衡水县:永乐十三年(1415)自县西南故城徙治范家疃。
顺德府
顺德府:元为顺德路。洪武元年(1368)改置顺德府,同年属河南分省,二年(1369)改属行省。
沙河县:弘治四年(1491)自沙壅徙治西山小屯,十八年(1505)复徙旧治。
任 县:
广宗县:洪武十年(1377)省入
平乡、钜鹿二县,十三年(1380)复置广宗县,仍属顺德府。
广平府
广平府:元为广平路。洪武元年(1368)改置广平府,同年属河南分省,二年(1369)改属行省。
成安县:元属
磁州。洪武元年(1368)废,四年(1371)复置成安县,直属广平府。
威 县:元威州。洪武二年(1369)省倚郭
洺水县入州,并降州为
威县,仍属广平府。
邯郸县:元属磁州。洪武元年(1368)直属广平府。
清河县:元属
大名路。洪武六年(1373)改属广平府。
大名府
大名府:元为大名路。洪武元年(1368)改置大名府,同年属河南分省,二年(1369)改属行省;三十一年(1398)徙治府东八里。
元城县:倚郭。洪武三十一年(1398)随府徙治府东八里。东北有小滩镇巡司。
大名县:元倚郭。洪武十年(1377)省入
魏县,十五年(1382)复置大名县,仍为倚郭,三十一年(1398)随府徙治府东八里,永乐九年(1411)徙旧治,去倚郭名目。
清丰县:元属开州。洪武七年(1374)直属大名府。
内黄县:元属
滑州。洪武七年(1374)直属大名府。西北有回龙庙巡司。
濬 县:元为濬州[无倚郭]。洪武二年(1369)降为濬县,仍属大名府,并自浮丘山之西徙治浮丘山东北平坡,嘉靖二十九年(1550)徙治浮丘山巅。西南有新镇巡司。
滑 县:元为滑州。洪武二年(1369)省倚郭
白马县入州;七年(1374)降州为
滑县,仍属大名府。东南有老岸镇巡司。
开州
长垣县:洪武二年(1369)自县东北徙治古蒲城。东南有永丰里巡司驻永丰里,后迁县东南竹林,再迁县东南为大冈巡司。
东明县:洪武元年(1368)徙治县西东明集,十年(1373)省入长垣县,弘治三年(1490)于东明集东十五里复置东明县,仍属大名府;
万历年间复改属开州。南有
杜胜集巡司。
永平府
永平府:元为
永平路。洪武元年(1368)属
山东行省,二年(1369)改置
平滦府,同年改属行省;四年(1371)更名永平府。
抚宁县:洪武六年末(1374)自阳河西徙治阳河东,十三年(1380)徙治
兔耳山东。
滦州
滦 州:洪武二年(1369)省倚郭义丰县入州。万历四十三年迁
乐亭县西南新桥海口巡司为
榛子镇巡司,驻本州西偏北。
乐亭县:
延庆州
延庆州:元为
龙庆州[无倚郭]属大都路。洪武元年(1368)改属永平路,三年(1370)复改属北平府,后废;永乐十二年(1414)于
隆庆卫置隆庆
直隶州,直属六部;隆庆元年(1567)更名延庆直隶州。
永宁县:永乐十二年(1414)于永宁卫城置永宁县,来属延庆州。
保安州
保安州:元[无倚郭]属
上都路顺宁府,洪武四年(1371)废,并废倚郭
永兴县;永乐十三年(1415)于保安卫城复置保安直隶州,直属六部;景泰二年(1451)自涿鹿山下徙治东北
雷家站,三年(1452)析山西蔚州
柴沟堡来属。
卫所
后军都督府属北直隶在外卫所:洪武二年(1369)置燕山卫,三年末(1371)升置燕山
都卫,治
北平府,八年(1375)改置北平都司,建文年间增置河北都司,永乐元年(1403)俱废,所属卫所直属后军都督府。
山海卫:洪武十四年(1381)置山海卫于
抚宁县东山海关。
蓟州卫:洪武四年(1371)置蓟州卫于蓟州。
密云
中卫:洪武四年(1371)置密云卫于
密云县,三十年(1397)更名密云中卫。
密云后卫:洪武十一年(1378)置密云
守御千户所(古北口千户所)于密云县东北古北口,三十年(1397)升置密云后卫。
涿鹿卫:明初置
宁国卫,属河南都司;永乐七年(1409)更名涿鹿卫,徙治涿州,直属后军都督府。
涿鹿中卫:永乐十七年(1419)置涿鹿中卫于涿州。
天津卫:
永乐二年末(1405)置天津卫于
静海县北
直沽。
天津左卫:永乐二年末(1405)置天津左卫于静海县北直沽。
天津右卫③:洪武初年置青州右卫于山东
青州府,属山东都司;永乐四年(1406)更名天津右卫,徙治静海县北直沽,
直属后军都督府。
通州左卫:永乐年间置通州左卫于通州。
通州右卫:永乐年间置通州右卫于通州。
延庆卫:初置
居庸关守御千户所于
延庆州东南居庸关,建文四年(1402)升置
隆庆卫,隆庆元年(1567)更名延庆卫。
神武中卫:建文二年(1400)置神武中卫于通州。
神武右卫:
宣德五年(1430)置神武右卫于真定府。
忠义中卫:永乐元年(1403)置忠义中卫于遵化县。
东胜左卫:元为东胜州[无倚郭]属
大同路。洪武四年(1371)废。
并置
东胜卫;二十五年(1392)分置东胜左、东胜右、东胜中、东胜前、东胜后五卫,属山西
行都司,二十六年(1393)东胜中、前、后三卫废;永乐元年(1403)徙东胜左卫治
永平府,直属后军都督府。同年置东胜中、东胜前、东胜后三守御千户所于
怀仁县等处,正统三年(1438)复废。
东胜右卫:洪武二十五年(1393)分东胜卫置东胜右卫于东胜城,属山西行都司;永乐元年(1403)徙治遵化县,直属后军都督府。
镇朔卫: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镇朔卫于山西白羊城,属山西行都司;永乐元年(1403)徙治蓟州,改属北平都司。
定边卫: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定边卫于山西静边城,属山西行都司;永乐元年(1403)徙治通州,改属北平都司。
开平中屯卫:洪武二十九年(1396)置开平中屯卫于沙峪,属
北平行都司;永乐元年(1403)徙治真定府,直属后军都督府,寻徙治
滦州西故
石城县。
大同中屯卫:建文四年(1402)置大同中屯卫,永乐初年徙治河间府。
渖阳中屯卫:洪武三十一年(1398)置渖阳中屯卫于
辽东渖阳城,属
辽东都司,建文年间废;洪武三十五年(1402)复置渖阳中屯卫于河间府,改属北平都司,后直属后军都督府。
兴州
左屯卫:洪武四年(1371)置兴中左屯卫于兴州城西南,属北平行都司;永乐元年(1403)徙治
玉田县东南,直属后军都督府。
兴州
右屯卫:洪武四年(1371)置兴州右屯卫于兴州城,属北平行都司;永乐元年(1403)徙治
迁安县,直属后军都督府。
兴州中屯卫:元为兴州[无倚郭]属
上都路。洪武三年(1370)改属北平府,五年(1372)废。
洪武四年(1371)置兴州中屯卫,属北平行都司;永乐元年(1403)徙治
良乡县,直属后军都督府。
兴州
前屯卫:洪武四年(1371)置兴州前屯卫于兴州城,属北平行都司;永乐元年(1403)徙治
丰润县,直属后军都督府。
兴州后屯卫:洪武四年(1371)置兴州后屯卫于兴州城,属北平行都司;永乐元年(1403)徙治
三河县,直属后军都督府。
德州卫(在山东):洪武九年(1376)置德州守御千户所于德州,二十三年(1390)升置德州卫,属山东都司,后改属后军都督府。
德州左卫(在山东):永乐五年(1407)置德州左卫于德州。
宁山卫(在山西):明初置宁山卫于
泽州附近,属河南都司,后改属后军都督府。
兴州中护卫:[待考],永乐年间废。
梁城千户所:永乐六年(1408)置梁城守御千户所于
宝坻县东南。
潮河千户所:弘治十七年(1504)置潮河守御千户所于密云县东北潮河关。
渤海千户所:弘治年间置渤海守御千户所于
昌平县东北
黄花镇,
万历元年(1573)徙治
怀柔县慕田峪,四年(1576)复徙故治。
沧州千户所:成化十八年(1474)置沧州守御千户所于沧州。
倒马关千户所:
景泰元年(1450)置倒马关守御千户所于唐县西北倒马关。
白洋口千户所:景泰元年(1450)置白洋口守御千户所于昌平县西。
镇边城千户所:正德十年(1515)置镇边城守御千户所于昌平州西镇边城。
宽河千户所:洪武二十二年(1389)置宽河守御千户所于宽城,属北平行都司;永乐元年(1403)徙治遵化县,直属后军都督府。
顺德千户所:明末置顺德守御千户所于顺德府。
沿河口千户所:明末置沿河口守御千户所于
宛平县西沿河城。
武定千户所(在山东):洪武元年(1368)置
乐安守御千户所于
棣州,属山东都司,
宣德元年(1426)更名武定守御千户所,改属后军都督府。
万全都司:元直属
中书省。宣德五年(1430)置万全都指挥使司,治
宣府左卫。
宣府左卫:倚郭。元为
顺宁府,属上都路。洪武二年(1369)属行省,四年(1371)废,并废倚郭宣德县。
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
宣府左卫,属山西行都司;二十八年(1395)更名宣府左护卫(属谷王府),洪武三十五年(1402)复更名宣府左卫,徙治
保定府,直属后军都督府,宣德五年(1430)徙故治,改属万全都司。
弘 州:元[无倚郭]属大同路。洪武元年(1368)废,天顺四年筑顺圣川西城。
顺圣县:元属上都路顺宁府。洪武年间废,天顺四年筑顺圣川东城。
宣府右卫:倚郭。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宣府右卫于宣府卫城,属山西行都司;二十八年(1395)更名宣府右护卫(属谷王府),洪武三十五年(1402)复更名宣府右卫,徙治定州,直属后军都督府,宣德五年(1430)徙故治,改属万全都司。
宣府前卫:倚郭。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宣府前卫于宣府卫城,属山西行都司;永乐元年(1403)直属后军都督府,宣德五年(1430)改属万全都司。
蔚州卫(在山西):洪武三年(1370)置蔚州卫于山西蔚州,属山西行都司;宣德五年(1430)改属万全都司。
永宁卫:洪武十二年(1379)置
永宁卫于神峰乡
佛爷顶南,属北平都司,永乐元年(1403)直属后军都督府;宣德五年(1430)改属万全都司。
龙门卫:元为望云县属上都路云州,洪武初年废。
宣德六年(1431)置龙门卫。
延庆左卫:洪武二十年(1387)分
大宁卫置大宁左卫于
大宁卫城,属北平行都司,二十八年(1395)更名营州左护卫(属宁王府);永乐元年(1403)更名隆庆左卫于昌平县西北居庸关,直属后军都督府;宣德五年(1430)徙治永宁县,改属万全都司;隆庆元年(1568)更名延庆左卫。
延庆右卫:洪武二十年(1387)分大宁卫置大宁右卫于大宁卫城,属北平行都司,二十八年(1395)更名营州右护卫(属宁王府);永乐元年(1403)更名
隆庆右卫于居庸关
北口,直属后军都督府;宣德五年(1430)徙治怀来卫城,改属万全都司;隆庆元年(1568)更名延庆右卫。
万全左卫:元为宣平县属顺宁府,洪武四年(1371)废。
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万全左卫,属山西行都司;洪武三十五年(1402)徙治山西蔚州,永乐元年(1403)徙治通州,直属后军都督府;宣德五年(1430)复徙治
万全卫城,改属万全都司。
万全右卫: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万全右卫于万全卫城,属山西行都司;洪武三十五年(1402)徙治山西蔚州,永乐元年(1403)徙治通州,直属后军都督府,二年(1404)徙治德胜堡,宣德五年(1430)改属万全都司。
怀安卫:元为
怀安县属兴和路,洪武三年后属
山西大同府,寻废。
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怀安卫,属山西行都司,永乐元年(1403)直属后军都督府,宣德五年(1430)改属万全都司。
保安卫:明初置天策卫,直属
前军都督府(在京卫),永乐十二年(1414)分置保安卫,徙治保安城,改属后军都督府,宣德五年(1430)改属万全都司,景泰二年(1451)徙治
雷家站。
保安右卫:明初置天策卫,永乐十五年(1417)分置保安右卫于顺圣川西城,直属前军都督府,十七年(1419)徙治西沙城,二十年(1422)徙治怀安卫城,宣德五年(1430)改属万全都司。
怀来卫:元为
怀来县属
龙庆州,洪武二年(1369)改属
平滦府,三年(1370)改属北平府,寻废。
洪武三十年(1397)置怀来千户所,属山西行都司;永乐十五年(1418)升置怀来左卫,十六年(1419)更名怀来卫,直属后军都督府,宣德五年(1430)改属万全都司。
开平卫:元为上都路。洪武二年(1369)改置开平府,属行省,寻废,并废倚郭开平县。
并置开平卫,属北平都司,后改属北平行都司;永乐元年(1403)徙治京师,直属后军都督府(在京卫),四年(1406)复徙治开平城(在外卫),宣德五年(1430)筑独石堡(直属万全都司);同年徙开平卫来治,改属万全都司。
桓 州:元[无倚郭]属上都路。洪武年间废。
松 州:元[无倚郭]属开平路。洪武年间废。
四海冶千户所:洪武十三年(1380)置
广昌守御千户所于山西广昌县,属山西行都司;宣德五年(1430)改属万全都司,天顺八年(1464)于永宁县东筑四海冶堡,成化二十年(1484)更名四海冶守御千户所,徙治四海冶堡。
兴和千户所:元为兴和路。洪武三年(1370)改置兴和府,属行省,四年(1371)以后废,洪武中废倚郭高原县。
洪武三十年(1397)置
兴和守御千户所,属北平行都司;永乐元年(1403)直属后军都督府,二十年(1422)徙治宣府卫城,宣德五年(1430)改属万全都司。
集宁路:洪武年间废。并废倚郭集宁县。
宝昌州:元[无倚郭]属兴和路。洪武年间废。
美峪千户所:永乐二年(1404)置美峪守御千户所于
保安州南美峪岭,直属后军都督府,十六年(1416)徙治州西董家庄,宣德五年(1430)改属万全都司,景泰二年(1451)复徙故治。
长安千户所:永乐九年(1411)置
长安岭堡(宣德五年直属万全都司),弘治二年(1489)置长安守御千户所。
新军千户所:元为云州[无倚郭]属上都路,洪武三年(1370)改属北平府,五年(1372)废。
宣德五年(1430)置云州堡(直属万全都司),景泰五年(1454)置新军守御千户所(又名云州千户所)。
龙门千户所:宣德六年(1431)置龙门守御千户所于李家庄。
雕 鹗 堡:宣德五年(1430)置雕鹗堡,直属万全都司。
赤 城 堡:宣德五年(1430)置赤城堡,直属万全都司。
马 营 堡:宣德七年(1432)置马营堡,直属万全都司。
松 树 堡:
半壁店堡:
柴 沟 堡:
深 井 堡:
大宁都司:元属
辽阳行省。洪武二十年(1377)置大宁
都指挥使司,治大宁卫;二十一年(1378)更名
北平行都指挥使司,永乐元年(1403)复更名
大宁都指挥使司,徙治保定府。
保定左卫:倚郭。永乐元年(1403)置保定卫于保定府。
保定右卫:倚郭。永乐元年(1403)置保定右卫于保定府。
保定中卫:倚郭。永乐元年(1403)置保定中卫于保定府。
保定前卫:倚郭。永乐元年(1403)置保定前卫于保定府。
保定后卫:倚郭。永乐元年(1403)置保定后卫于保定府。
茂山卫:永乐七年(1409)置茂山卫于保定府,景泰元年(1450)徙治易州。
**大宁中卫:见在京卫所·后军都督府在京卫所。
惠和县:洪武年间废。
和众县:洪武年间废。
富庶县:洪武年间废。
金源县:洪武年间废。
高 州:元[无倚郭]。洪武年间废。
利 州:元[无倚郭]。洪武年间废。
营州左屯卫: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营州左屯卫于营州前屯卫城,永乐元年(1403)徙治
顺义县。
营州右屯卫:元为
建州[无倚郭]属
大宁路。洪武年间废。
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营州右屯卫,永乐元年(1403)徙治蓟州。
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营州中屯卫,永乐元年(1403)徙治
平谷县西北。
营州前屯卫:元为
兴中州[无倚郭]属大宁路。洪武年间废。
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营州前屯卫,永乐元年(1403)徙治
香河县。
营州后屯卫:洪武二十五年(1392)置营州后屯卫于营州前屯卫城;永乐元年(1403)徙治三河县。
新城卫:洪武二十年(1387)置新城卫于青城哈喇河套,永乐元年(1403)废。
榆木卫:洪武二十年(1387)置榆木卫于????,永乐元年(1403)废。
洪武二十二年(1379)置全宁卫,永乐元年(1403)废。
洪武二十二年(1379)置应昌卫,永乐元年(1403)废为清平镇。
开平左屯卫:洪武二十九年(1396)置开平左屯卫于七合营,永乐元年(1403)废。
开平右屯卫:洪武二十九年(1396)置开平右屯卫于
军台,永乐元年(1403)废。
开平前屯卫:洪武二十九年(1396)置开平前屯卫于偏岭,永乐元年(1403)废。
开平后屯卫:洪武二十九年(1396)置开平后屯卫于石塔,永乐元年(1403)废。
紫荆关千户所:景泰元年(1450)置紫荆关守御千户所于易州西紫荆关。
宜兴千户所:元为
宜兴州[无倚郭]属上都路。洪武二年(1369)改属永平府,三年(1370)改属北平府,五年(1372)废。
洪武二年(1369)置宜兴卫于宜兴州,五年(1372)降为宜兴守御千户所,永乐元年(1403)废。
====================================================================================================
明代部分地名考:
武清县杨村巡司:天津市
武清区;
永年县临洺镇巡司:今永年县;
山海卫:今
秦皇岛市
山海关区; 东胜卫(东胜城):今
托克托县;
镇朔卫(镇朔卫城):今
左云县;
定边卫(定边卫城):今
右玉县;
开平中屯卫(废石城县):今
唐山市
开平区; 延庆卫:今昌平县
南口镇居庸关;
兴州中屯卫(兴州城):今
隆化县北境; 兴州左屯卫(兴州城西南):兴州中屯卫西南5里;
兴州左屯卫(玉田县东南):玉田县东南140里; 天津卫:如今的
天津市;
抚宁卫:今抚宁县北境;
宽河所(宽城):今
宽城县: 梁城所:今宁河县宁河镇;
潮河所:今密云区古北口镇潮河关;
渤海所(黄花镇):今
怀柔区渤海镇渤海所村;
渤海所(慕田峪):今怀柔区渤海镇
慕田峪村; 倒马关所:今
唐县倒马关乡;
白羊口所:今
昌平区流村镇白羊城村; 镇边城所:今怀来县鸡鸣驿
乡镇边城村;
开平卫(开平城):今
正蓝旗上都镇东17公里; 开平卫(独石堡):今
赤城县独石口镇;
隆庆左卫(居庸关):今昌平区南口镇居庸关;
永宁县/永宁卫/隆庆左卫(永宁):今
延庆县永宁镇;
隆庆右卫(居庸关北口):今昌平区南口镇北口;
万全左卫:今怀安县
左卫镇; 保安右卫(顺圣川):今
阳原县;
保安右卫(西沙城):今怀安县; 龙门卫:今赤城县
龙关镇;
四海冶所:今延庆县
四海镇; 兴和所(
兴和城):今
张北县;
美峪所:今
涿鹿县南美峪岭; 新军所:今赤城县
云州乡;
长安所:今赤城县长安岭驿; 龙门所:今赤城县
龙门所镇;
赤城堡:今赤城县;
大宁卫:今
宁城县大明城;
会州卫:今
平泉县五十家子乡
会州城;
新城卫: 榆木卫:
富峪卫:今平泉县
黄土梁子镇三家村,一说宁城县
甸子乡黑城村;
全宁卫:今
翁牛特旗; 应昌卫:今
克什克腾旗达尔
罕苏木;
营州前屯卫:今
朝阳市; 营州右屯卫:今
朝阳县大平房镇;
营州中屯卫(
龙山城):今
喀左县白塔子镇; 营州中屯卫(平谷县境):今平谷县王辛庄乡;
开平左屯卫: 开平右屯卫:
开平前屯卫: 开平后屯卫:
紫荆关所:今
易县紫荆关镇;
宜兴所:今
滦平县大屯乡兴州
古今名人
古代
近现代
注①:一说,元末无怀柔县,洪武十三年(1380)析昌平、密云二县置怀柔县。
注②:一说,元末无密云县,洪武元年末(1369)降檀州为密云县,直属北平府。
注③:一说,天津右卫原为山东都司青州右护卫。
共有78笔资料
共有88笔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