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南宋杨仲良撰纪事本末体史书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记载北宋历史的纪事本末体史书。南宋杨仲良撰﹐一百五十卷。杨仲良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分门别类﹐以北宋九朝﹐各为事目﹐一部分事目更分子目﹐取李焘原文﹐首尾连贯﹐依年月顺序﹐采缀成篇﹐但亦间有删节。该书系继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後又一纪事本末体的史学著作。
书籍概述
今存《续资治通鉴长编》残缺颇多﹐清人黄以周依据该书及他书所引原书作《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书籍提要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一百五十卷提要
杨仲良撰。案:李焘北宋九朝事实,仿司马光长编之体编年述事,为《续资治通鉴长编》,成书一百五十卷,卷帙最为繁重。仲良乃别为分门编类,以成此书,每类之中,仍以编年纪事:太祖七卷,太宗七卷,真宗十四卷,仁宗二十四卷,英宗四卷,神宗三十四卷,哲宗二十六卷,徽宗二十八卷,钦宗六卷,共一百五十卷。各有事目,目中复有子目。汴京百七十年礼、乐、兵、刑之沿革制度、政令之举废,粲然具备,可以案目寻求。李焘而后,陈均之前,烦简得中,洵可并传。而今所传《长编》足本,徽、钦两朝皆已阙失,藉此得以考见崖略,尤可贵也。仲良之名不见于书中,卷端有宝佑丁巳庐陵欧阳守道序,亦不言著书人姓名。而陈均《九朝编年》引用书目中有之,云《长编纪事本末》,杨公仲良。故知此事出仲良手。然其书不见于《宋史·艺文志》,而赵希弁、陈振孙马端临诸家亦皆不著录。近代藏书家,惟季振宜徐乾学两家有之。徐目云:阙一百十四卷至一百十九卷。今此旧钞本亦阙此六卷,又阙六、七两卷,而五、八两卷亦非完帙,较乾学藏本盖又多阙佚矣。据守道序,此书宝佑元年刻于庐陵郡斋,贡士徐琥重为校刻,则宝佑五年也。
书籍目录
卷一到十五
卷第一
太祖皇帝
受禅
亲征潞州
亲征扬州
收复湖南
收复荆南
卷第二
收复西川
卷第三
收复江南
卷第四
收复岭南
收复吴越(太宗朝附)
卷第五
(下半卷原阙)
亲征河东(太宗朝附)
卷第六
(阙)
圣德(阙)
圣学(阙)
亲信赵普(阙)
卷第七
(阙)
罢节度使权(阙)
优礼节度使(阙)
驾驭将帅(阙)
政迹(阙)
卷第八(上半卷原阙)
太宗皇帝
受位(原阙)
秦王事迹
卷第九
诸王事迹
立太子(王继恩邪谋附)
卷第十
赵普复相
寇准参政
奖用贤臣
贬斥邪佞
弥德超
马周
陈廷山
王淮
赵赞
卷第十一
钱议
蜀钱
江南钱
农田
何承矩屯田之利
陈尧叟等建水利垦田之议
陈靖垦田之议
塞滑河
卷第十二
陈洪进入朝(太祖朝附见)
交趾内附(太祖附)
卷第十三
李顺之变
李飞雄之变
卷第十四
圣德
圣学
朝仪
正衙(仁宗神宗附)
入阁
历议(太祖附)
教阅
政迹总类
卷第十五
真宗皇帝
亲征契丹
卷十五到三十
卷第十六
王钦若等改定郊丘板位
柴成务等看详编敕
李宗谔等修定乐器
王钦若等编修《册府元龟》事迹
王钦若等校《道藏经》
田锡《御览》
胡旦《两汉春秋》
卷第十七
封泰山(天书附)
卷第十八
建玉清昭应宫(宣读天书附)
卷第十九
谒诸陵
祀汾阴
卷第二十
崇奉圣祖
崇奉五岳
谒太清官
建宫殿
诏西京建太祖神御殿
诏诸州府军监建天庆观
建祥源观
卷第二十一
圣德
圣学
政迹
不强仕大臣
善任藩方长吏
大酺
卷第二十二
种放出处
杨亿进退
王钦若事迹
卷第二十三
丁谓事迹
卷第二十四
朱能伪造天书
周怀政阴谋废立
雷允恭擅易皇堂
卷第二十五
刘盱之变
王均之变
宜州陈进之变
泸蛮之叛
卷第二十六
晏夷豆望行牌之变
抚水蛮叛
渭州蕃族唃厮啰叛服
卷第二十七
庄献垂帘(杨太后附)
卷第二十八
训导太子
卷第二十九
仁宗皇帝
转对(上三朝附)
入阁礼(神宗附)
耕籍田
卷第三十
圣德
政迹
详定乘舆之制
定集议官制
卷三十一到四十五
卷第三十一
议乐
景佑初议
皇佑再定
卷第三十二
修唐书
修国史
删定编敕
修定历法(真宗附)
中书枢密分合(神宗附)
礼仪院废置
玉清昭应宫灾
大内灾
卷第三十三
追尊庄懿太后
反庄献太后之政
庄惠嗣尊号
废皇后郭氏(范仲淹孔道辅等谏附)
美人尚氏杨氏争宠
立皇后曹氏
卷第三十四
宦寺专恣
外戚骄横
贵妃张氏宠幸
卷第三十五
宗室迁官
置睦亲宅
荆王元俨
卷第三十六
王钦若复相
曹利用罢枢密使
王陈韩石罢政(张士逊章得象宋庠晁宗悫登用附)
大臣补外
陈尧咨出镇天雄
晏殊出知宣州
钱惟演改判河南
王鬷出知河南
张士逊得谢
林踽通判饶州
余靖分司南京
庞籍出知郓州
昊育判延州
宋祁出知郑州
卷第三十七
吕夷简事迹
恶范讽
下王曾
范余尹欧继出
宋杜异议
二任并副枢密
富弼出使
孙沔蔡襄欧阳修等言
夏竦事迹
不使契丹
深衔石介
卷第三十八
富范条奏十事本末
富范等以朋党见谗
蔡襄等言陈执中
韩欧石以论救范富等责罢
富弼范仲淹争论救晁仲约事
吴育贾昌朝张方平争论唐询事
卷第三十九
唐介劾张尧佐
吴中复等论梁适
赵抃等论陈执中(与范镇争辨附见)
卷第四十
张异等劾刘沆
唐介等劾陈旭
梁坚等劾滕宗谅
庞籍梁适言狄青拜枢密事
欧阳修吕景初刘敞论狄青可疑事
卷第四十一
减浮费
按察官吏
卷第四十二
明黜陟
抑侥幸(李柬之等议减任子附见),
均公田
卷第四十三
募兵(减兵附)
卷第四十四
马政
营田
建仓
常平仓
广惠仓
卷四十五到六十
卷第四十五
茶法
十三场利害
盐法
议陕西池盐法
榷河北盐
易东南盐
给虔州盐
钱币
商州铸大钱
成都陕西交子务(神宗附)
卷第四十六
塘水
修水洛城
卷第四十七
塞河
修滑州决河
修澶州决河
再修澶州决河
卷第四十八
外郡寇贼
西边属羌之乱
桂阳蛮猺之叛
卷第四十九
广蛮区希范内寇
淯井夷叛
保州兵乱
贝卒王则之叛
亲从颜秀之变
卷第五十
广源蛮叛
卷第五十一
英宗册立始末
卷第五十二
李玮尚福康公主
文彦博叱史志聪
英宗即位
卷第五十三
英宗皇帝
经筵(神宗附)
编修《通鉴》
撰定历法(神宗附)
卷第五十四
光献垂帘
卷第五十五
濮议
卷第五十六
教养宗室
疑蔡襄
刺陕西义勇
去冗官
训导皇子
卷第五十七
神宗皇帝
宰相不押班
宰相辞郊赏
卷第五十八
欧阳修诬谤
司马光弹劾
吕诲劾王安石
卷第五十九
王安石事迹上
卷第六十
王安石事迹下
卷第六十一
吕惠卿奸邪
李定奸恶
卷第六十二
苏轼诗狱
卷第六十三
王安石毁去正臣
卷第六十四
王安石专用小人
卷第六十五
常秩擢用
郑侠贬黜
卷第六十六
三司条例司废置
议减兵数杂类
卷第六十七
裁抑臣僚奏荐
裁定宗室授官
裁定京官(考校磨勘改官附)
裁抑宦寺
卷第六十八
青苗法上
卷第六十九
青苗法下
卷第七十
卷第七十一
保甲
卷第七十二
市易务(免行附)
卷第七十三
义仓
农田
淤田
水利
种桑
卷第七十四
修经义
置武学
教阵法
卷第七十五
马政
军器监
试刑法(置律学等附)
论肉刑
增吏禄
卷七十六到九十
卷第七十六
薛向等措置陕西折二钱
薛向等措置陕西盐钞
蹇周辅措置江南盐
周尹措置蜀盐
李稷等措置蜀茶
周直孙等措置在京酒麴(京东路附)
卷第七十七
州县废复(分路附)
浚汴河(导洛附)
塞曹村河
卷第七十八
详定郊庙礼文上
卷第七十九
详定郊庙礼文下(礼部等议附见)
卷第八十
定乐器
定朝会仪注
改官制
卷第八十一
修两朝国史
奉太皇太后(二王附)
圣德
政迹
卷第八十二
审官西院
大理寺狱
孔子庙庭配飨
景灵宫绘像
修太一宫
卷第八十三
种谔城绥州
韩琦筑甘谷城
卷第八十四
韩绛经略西事
卷第八十五
取洮河兰会上
卷第八十六
取洮河兰会下
卷第八十七
讨交趾
卷第八十八
讨梅山蛮
平淯井蛮
讨茂州蛮
讨泸州蛮
卷第八十九
徐禧永乐之败
经制安化蛮事
抚遇蕃户董毡
通使高丽
卷第九十
蔡确邢恕邪谋
卷九十一到一百零五
卷第九十一
哲宗皇帝
宣仁垂帘(皇太妃附)
卷第九十二
讲读
卷第九十三
求直言
十科举士
圣德
政迹
卷第九十四
变新法
卷第九十五
用旧臣上
卷第九十六
用旧臣下
卷第九十七
逐小人上
卷第九十八
逐小人下
汰监司
卷第九十九
调亭
朋党(刘吕罢相附)
卷第一百
绍述(苏辙罢政附)
卷第一百零一
逐元佑党上(编类章疏附)
卷第一百零二
逐元佑党下(诏榜诉理编类附)
卷第一百零三
台谏言苏轼(策题诗谤附)
台谏言程颐(川洛党并贾易附)
卷第一百零四
张舜民罢言职
韩维解机政(吕陶附)
王觌罢谏职
邓温伯再入翰苑
卷第一百零五
刘安世居谏职
苏颂罢相(范百禄附)
二苏贬逐
卷一百零六到一百二十
卷第一百零六
常安民罢察院
钱勰罢内翰
常立以诬诋贬责
王珪以诬谤追贬
卷第一百零七
蔡确诗谤
刘文书狱
卷第一百零八
差役
卷第一百零九
保甲
保马(监牧附)
卷第一百一十
常平仓
青苗
市易务(抵当附)
卷第一百十一
回河上
卷第一百十二
回河下
导洛(广武埽附)
卷第一百十三
立后(废后附)
配飨
卷第一百十四(阙)
修实录(阙)
修国史(阙)
修玉牒(阙)
定新历(阙)
浑天仪象(阙)
玉玺(阙)
改元(阙)
卷第一百十五(阙)
获鬼章(阙)
卷第一百十六(阙)
取弃湟鄯州(阙)
卷第一百十七(阙)
徽宗皇帝
受位(阙)
御制(阙)
御笔(阙)
圣德(阙)
政迹(阙)
卷第一百十八(阙)
复孟后(阙)
卷第一百十九(阙)
用元佑旧臣(阙)
卷第一百二十
逐敦卞党人(复用附见)
卷一百二十一到一百三十五
卷第一百二十一
禁元佑党人上(元符附)
卷第一百二十二
禁元佑党人下
卷第一百二十三
编类元符章疏
卷第一百二十四
追复元佑党人
卷第一百二十五
官制
卷第一百二十六
八行取士
县学(武学附)
卷第一百二十七
道学
神霄官
方士
卷第一百二十八
九鼎(重和九鼎附)
八宝
万岁山
卷第一百二十九
陈瓘贬逐
邹浩贬逐
卷第一百三十
尊王安石
不用吕惠卿
久任曾布
卷第一百三十一
张商英事迹
蔡京事迹
卷第一百三十二
讲议司
卷第一百三十三
议礼局(大观政和二礼附)
卷第一百三十四
礼制局
卷第一百三十五
大晟乐
四学
卷一百三十五到一百五十
卷第一百三十六
卷第一百三十七
水磨茶
解池盐
卷第一百三十八
方田
马政
卷第一百三十九
收复湟州
卷第一百四十
收复鄯廓州
收复银州
收复洮州积石军
卷第一百四十一
讨卜漏
讨方贼
卷第一百四十二
金盟上
卷第一百四十三
金盟下
卷第一百四十四
金兵上
卷第一百四十五
钦宗皇帝
金兵下
卷第一百四十六
内禅
卷第一百四十七
李纲守议
卷第一百四十八
诛六贼
卷第一百四十九
二圣北狩
卷第一百五十
高宗南渡
本书节选
太祖皇帝受禅
建隆元年春正月辛丑朔,镇、定二州言契丹入寇,北汉兵自土门东下,与契丹合。周帝命太祖领宿卫诸将御之。太祖自殿前都虞候再迁都点检,掌军政凡六年,士卒服其恩威,数从世宗征伐,荐立大功,人望固已归之,于是主少国疑,中外始有推戴之议。壬寅,殿前都点检、镇宁军节度使太原慕容延钊将前军先发。时都下驩言:将以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士民恐怖,争为逃匿之计,惟内庭宴然不知。癸卯,大军出爱景门,纪律严甚,众心稍安。军校河中苗训者号知天文,见日下复有一日,黑光久相摩荡,指谓太祖亲吏宋城楚昭辅曰:『此天命也。”是夕,次于陈桥驿。将士相与聚谋曰:『主上幼弱,未能亲征。今我辈出死力为国家破贼,谁则知之?不如先立点检为天子,然后北征,未晚也。”都押衙上党李处耘具以其事白太祖弟匡义,匡义时为内殿祗侯、供奉官都知,即与处耘同过归德节度掌书纪蓟人赵普[1],语未竟,诸将突入,称说纷纭。普及匡义各以事理逆顺晓譬之曰:『太尉心亦必不汝赦[2]。”诸将相顾,亦有稍稍引去者。已而复集,露刃大言曰:『军中偶语则族。今已定议,太尉若不从,则我辈亦安肯退而受祸?”普察其势不可遏,与匡义同声叱之曰:『策立,大事也,固宜审图,尔等何得便肆狂悖?”乃各就坐听命。普复谓曰:『外寇压境,将莫谁何,盍先攘却,归始议此?”诸将不可,曰:『方今政出多门,若俟寇退师还,则事变未可知也。但当亟入京城,策立太尉,徐引而北,破贼不难。太尉苟不受策,六军决亦难向前矣!”普谓匡义曰:『事既无可奈何,政须早与约束。”因语诸将:『兴王易姓,虽云天命,实系人心。前军昨已过河,节度各据方面。京师若乱,不惟外寇愈深,四方必转生变。若能严饬军士,勿令剽劫,都城人心不摇,则四方自能宁谧,诸将亦可长保富贵矣。”皆许诺。乃共部分。夜,遣衙队军使郭延赞驰告殿前都指挥使浚仪石守信、殿前都虞候洛阳王审琦。守信、审琦,皆素归心太祖者也。将士环列侍旦。太祖醉卧,初不省。甲辰黎明,四面叫呼而起,声振原野。普与匡义入白太祖,诸将已擐甲执兵,直扣寝门,曰:『诸将无主,顾策太尉为天子!”太祖惊起披衣,未及酬应,则相与扶出厅事,或以黄袍加太祖身,且罗拜庭下称万岁。太祖固拒之,众不可,遂相与扶太祖上马,拥逼南行。匡义立于马前,请以剽劫为戒。太祖度不得免,乃揽辔誓诸将曰:『汝等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也。”众皆下马曰:『惟命是听!”太祖曰:『少主及太后,我皆北面事之;公卿大臣,皆我比肩之人也。汝等无得辄加凌暴。近世帝王初入京城,皆纵兵大掠,擅劫府库。汝等无复然,事定,当厚赏汝;不然,当族诛汝!”众皆拜。乃整军自仁和门入,秋毫无所犯。先遣客省使大名潘美见执政谕意,又遣楚昭辅慰安家人。殿前都点检公署在左掖门内,时方闭关设守备,及昭辅至,开关纳之。宰相未退,闻变,范质下殿,执王溥手曰:『仓卒遣将,吾辈之罪也!”爪入溥手几出血,溥噤不能对。天平节度使、同平章事、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在京巡检太原韩通自内庭惶遽奔归,将率众备御,散员都指挥使蜀人王彦升遇通于路,跃马逐之,至第,第门不及掩,遂杀之,并其妻子、诸将。翼太祖登明德门。太祖令军士解甲还营,太祖亦归公署,释黄袍。俄而将士拥质等俱至,太祖呜咽流涕曰:『吾受世宗恩厚,为六军所迫,一旦至此,惭负天地,将若之何?”质等未及对,散员指挥都虞候太原罗彦瑰挺剑而前曰:『我辈无主,今日必得天子!”太祖叱之,不退。质等不知所为。溥降阶先拜,质不得已从之,遂称万岁。太祖诣崇元殿,行禅代礼,召文武百官就列,至晡班定,独未有周帝禅位制书。翰林学士承旨新平陶谷出诸袖中,进曰:『制书成矣。”遂用之。宣徽使引太祖就龙墀北面拜受,宰相扶太祖升殿,易服东序,还,即位,君臣拜贺。奉周帝为郑王,太后为周太后,迁居西京。
苏辙《龙川别志》言韩通以亲卫战阙下,败死。太祖脱甲诣政事堂。范质见太祖,首陈禅代议,与国史及《飞龙记》、司马光《记闻》、《朔记》等所载都不同,恐《别志》误。韩通仓卒被杀,兵未尝交锋,而太祖实归府第,将士即拥范质等至。质等见太祖,必不在政事堂。其约束将士不得加无礼于太后、少帝,固先定于未入城时,非缘质请也。惟执王溥手出血及光所记质不肯先拜,当得其实,今参取删修。
乙巳,诏因所领节度州名定有天下之号曰宋,改元,大赦。内外马步军士等第优给。命官分告天地、社稷,遣中使乘传赍诏,谕天下诸道节度使,又别以诏赐焉。辛亥,石守信等并加官爵勋阶,酬翼戴之勋也。壬子,赐文武近臣、禁军大校袭衣、犀玉带、鞍马有差。
三年,周郑王出居房州。
开宝二年,有辛文悦者,上幼从其肄业,及即位,召见,授太子中允、判太府寺。周郑王时在房州,上谓文悦长者,十二月,命文悦知房州事。
六年三月乙卯朔,房州言周郑王殂。上素服发哀,辍视朝十日,命还葬庆陵之侧,曰顺陵,谥曰恭帝。
亲征河东
太宗朝附
建隆元年。先是,北汉诱代北诸部侵掠河西之地,诏诸镇会兵以御之。三月,定难节度使、守太尉兼中书令李彝兴言:遣都将李彝进援麟州,北汉引众去。北汉主知昭义节度使李筠有异志,潜以蜡书诱筠,筠执监军亳州防御使周光逊等送于北汉,纳款求援。
五月辛酉,以洺州团练使博野郭进为本路防御使兼西山巡检使,备北汉也。北汉主遣内园使李弼以诏书、金帛、善马赐李筠,筠遣刘继冲诣晋阳,请北汉举兵南下,己为前导。北汉主即日大阅,倾国自将以出。至太平驿,筠身率官属、耆老迎谒。筠还,遣宣徽使莱人卢赞监其军。丁巳,上亲征李筠。
六月辛巳,克泽州,李筠赴火死。获北汉宰相卫融[1]。北汉主闻筠败,自太平驿遁还晋阳。
七月戊申,上至京师,因使卫融致书北汉主求周光逊等,约亦归融太原。北汉主不报。辛亥,以融为太府卿。武胜节度使张永德来朝。上将有事于北汉,因密访策略,永德曰:『太原兵少而悍,加以契丹力援,未可仓卒取也。臣以为每岁多设游兵,扰其田事,仍发问使谍之。先绝其援,然后可图。”上曰:『善。”
九月壬寅,李继勋言帅师入北汉境,烧平遥县,虏掠甚众。
十月,晋州兵马钤辖、郑州防御使荆罕儒战没。
二年十一月,晋州言败北汉兵于汾西,获马、牛、驴数千计。
十二月乙未,昭义节度使李继勋奏:败北汉军千余人,斩首百余级。
三年正月,北汉寇潞、晋二州,守将击走之。
四月,邢州言:北汉民四百七十人来降。戊申,北汉寇麟州,防御使杨重勋击走之[2]。
七月,北汉捉生指挥使路贵等十一人来降,并补内殿直。
乾德元年七月丁巳,安国节度使王全斌言:与西山都巡检使、洺州防御使郭进等率兵入北汉界,获生口数千人来献,诏释之。
八月丁亥,王全斌言:复与郭进曹彬等攻北汉乐平县,降其拱卫指挥王超等及所部兵一千八百人。北汉侍卫都指挥使尉进等悉蕃汉兵来救,三战皆败之,遂下乐平,即建为乐平军。辛卯,以乐平降兵为效顺军。丙申,北汉静阳等十八寨首领相帅来降。
九月,北汉主诱契丹兵攻平晋军,命洺州防御使郭进、濮州防御使张彦进、客省使曹彬、赵州刺史陈万通领步骑万余往救之,未至一舍,北汉引兵去。
十一月乙亥,上将有事于南郊,命沿边诸将分道略北汉境。
十二月,遣内客省使曹彬、通事舍人王继筠分诣晋、潞州,与节度使赵彦徽李继勋会兵入北汉境,攻其边邑及辽、石州。初,北汉主嗣位,所以事契丹者多略,不如世祖时每事必禀之(刘旻庙号世祖。)于是契丹遣使持书来责。北汉主得书恐惧,遣使重币往谢,契丹执其使不报。北汉主再遣使修贡,契丹又执其使不报。北汉地簿产少,又岁输契丹,故国用日削,乃拜五台僧继容为鸿胪卿。继容,故燕王刘守光之子,为人多智,善商财利,世祖颇倚赖之。继容能讲《华严经》,四方供施,多蓄积以佐国用。五台当契丹界上,继容常得其马以献,号添都马,岁率数百匹。又于栢谷置银冶,募民凿山取矿烹银。北汉主取其银以输契丹,岁千金,因即其冶建宝兴军
乾德二年正月,昭义节度使李继勋、兵马钤辖康延绍等帅步骑万余攻辽州,北汉马军都指挥使郝贵超领兵来援,战于城下,贵超大败。刺史杜延韬危蹙,与拱卫都指挥使冀进、兵马都监供奉官侯美籍部下兵三千人,举城来降。北汉寻诱契丹步骑六万人入寇,继勋复与彰德节度使罗彦瑰、西山巡检使郭进、内客省使曹彬等领六万众赴之,大破契丹及北汉军于辽州城下。
二月乙未,北汉耀州团练使周审玉等四人来降,各赐方物有差。以审玉为汾州团练使,改名承瑨[3]。
四年,北汉复取辽州[4]。
五年,北汉将阎章、樊晖各以砦来降。
开宝元年秋七月,北汉主钧殂,养子继恩立。初,世祖女适薛钊,生继恩;再适何氏,生继元。二子初幼孤,世祖以钧无子,命养为子。钧尝谓郭无为曰:『继恩巽软,非济世材,恐不能了我家事,将奈何?”无为不对。至是病笃,召无为付以后事。继恩既嗣位,怨无为初不助己,且患其专政,加守司空,外示优礼,内实疏之。
八月戊辰,遣李继勋将兵伐北汉。初,帝尝因谍者谓汉主曰:『君家与周世雠,宜不屈。今我与尔无所间,何为困此一方人也?若有志中国,宜下太行,以决胜负!”汉主遣谍者报曰:『河东土地甲兵不足以当中国,然我家世非叛者,区区守此,盖惧汉氏之不血食也。”帝哀其言,谓谍者曰:『为我语钧,开尔一生路。”故终钧世不加兵。至是,闻其卒,遣李继勋等以禁军伐之。
北汉主初立,宋兵已入其境,乃遣刘继业、马峰等领军扼团柏谷。峰至铜锅河,李继勋前锋将何继筠击破之,斩首三千余级,遂夺汾河桥,薄太原城下,焚延夏门。
九月,北汉主欲逐郭无为,畏懦不能决。月余,供奉官侯霸荣率十余人,挺刃入阁,反扃其门。时继恩独处丧次,见之惊起,绕屏还走,霸荣以刃揕其胸,杀之。无为使人梯屋入,杀霸荣。继恩立才六十余日,并人疑无为授意于霸荣,亟杀之以灭口。无为与群臣议立继恩之弟继元,参议中书事张昭敏独曰:『少主非刘氏,故嗣位不终。今宜立宗姓,以慰民望。世祖嫡孙继文,久留契丹,历险阻,宜迎立之,可以固宗社,结虏援。”无为不从,以继元易制,遂立之。
十一月,北汉主遣使告即位于契丹,且乞师。契丹主遣挞烈将诸道兵救之。帝亦遣使赍诏谕北汉主令降,约以平卢节度使授之。又别赐郭无为诏,许以邢州节度使。无为得诏色动,劝北汉主纳款,北汉主不从。初,帝使谍者惠璘伪称殿前指挥使,负罪奔北汉,无为知其谋,使为供奉官。及宋兵入境,璘即奔赴,至岚谷,候吏护送太原,北汉主使无为鞫之,无为释不问。有李超者,知璘奸状,上告,无为怒,并超斩之以绝口。李继勋等闻契丹兵来,皆引归,北汉因大掠晋、绛二州。
北汉主继元妻段氏尝以小过为孝和后郭氏所责,既而病卒。继元疑后杀之,后方缞服哭孝和帝于柩前,继元遣其嬖臣范超执而缢杀之。宫中嫔御遭罹逼辱,无复嫌间。世祖十子,镐、铙、锡最有贤行,继元听群小之谮,幽囚之,未逾年皆死。
二年三月,帝以李继勋等师还无功,谋再举,以问魏仁浦曰:『朕欲亲征太原,何如?”仁浦曰:『欲速则不达,惟陛下重之。”帝不听,命继勋等将兵先赴太原,以光义为东京留守,自将发汴。三月,至太原。筑长连城围之,立砦于城四面:继勋军于南,赵赞军于西,曹彬军于北,党进军于东。北汉刘继业等乘晦突门,犯东、西砦,战败而遁。帝又命壅汾、晋二水以灌城,汉人大恐。郭无为复劝北汉主出降,汉主不从。一日,因宴群臣,无为痛哭于庭曰:『奈何以空城抗宋百万之师乎!”引佩刀欲自刺,冀动众心。汉主遽降阶执其手,引升坐而止。
夏四月,契丹复救北汉,帝度其必由镇、定救太原,使韩重赟倍道兼行赴之。又闻其分道,一自石岭关入,召何继筠逆击,授以方略。继筠遇契丹兵于阳曲,大败之,斩首千余级。重赟亦先阵于嘉山,契丹兵自定州西入,见旗帜,大骇欲遁,重赟急击,大破之,擒其首领三十余人。帝命以所获契丹俘示于城下,城中丧气。宪州判官史昭文、岚州刺史赵文度各以城降。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4 18:40
目录
概述
书籍概述
书籍提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