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焘(1115年~1184年),字仁甫,一字子真,号巽岩。
眉州丹棱(今
四川省
丹棱县)人。
南宋官员、
史学家、
目录学家、经学家、诗人,唐太宗第十四子
曹王李明之后。
人物生平
读书岩下
李焘为唐宗室
曹王之后,生于
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年甫冠,愤金雠未报,著反正议十四篇。
绍兴八年(1138年),李焘登进士第,调
成都府华阳县主簿,拟
嘉州军事推官。他没有赴任,而是在龙鹤山巽岩读书。
绍兴十二年(1142年),赴华阳主簿任,李焘仕途不畅。
李心传谈到李焘仕途遭遇时,说出其中的原因:
秦桧当权,“尝遣人谕意,欲得焘一通问,即召用之,(李)焘恶其误国擅权,迄不与,坐此偃蹇州县,垂三十年”。
绍兴十七年(1147年),李焘丁父忧,离职服丧。
整肃地方
绍兴二十年(1150年),李焘服丧完毕,再调雅州
军事推官。在雅州任上,他反对郡守一类用私情背
公法的人;总领财赋,反对加重百姓的负担,名臣
张浚称他有
台谏之风。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李焘改授宣教郎,知成都府
双流县,他勤于政事,及时
审理案件,颇有政绩。知
荣州时,治水有成效。
隆兴二年(1164年),李焘任
潼川府路转运判官,弹劾有劣迹的守令四人。当地的州县横征暴敛,李焘选官置局,括一道财赋,列其名色,使有无相补,酌三年中数为准,遍示官吏,更定名为《科约》。后来他至江西,也是按照《科约》规定的办法,整理一路财赋。
入朝谏言
乾道三年(1167年),李焘被召赴行在,八月时入对,陈上宋太祖故事,希望
宋孝宗效法,并请求增置谏官,允许六察言事。又说,自军兴三十年以来,四川赋税一钱,“折变百之”,希望从此不要再增多。他主张严格简汰蜀兵,禁止大将扩招虚籍、培植部曲。
乾道八年(1172年),出知泸州。当时王学(即
荆公学派,以
王安石为代表的学术派别)盛行,唯独李焘博极古籍,慨然以史自任。于有宋一代的典故,尤其悉力研究,他仿照
司马光《
资治通鉴》,撰成《
续资治通鉴长编》。
淳熙三年(1176年),李焘进《四系录》,记女真、契丹起灭事,意在希望孝宗不要忘记边患。孝宗读后说:“朕可一日忘此虏哉!”
淳熙十年(1183),召对延和殿,读《陆贽奏议》,李焘又摘录唐朝李贽言论中适合
南宋情况的数十事,劝孝宗力行;指出人主要修人事,不要相信所谓的天应,说:“功业见乎变通。人事既修,天应自至。”
李焘长于吏治,关心民情。洪遵、
周必大等屡荐,终未获大用。累官
礼部侍郎,进
敷文阁学士、提举佑神观兼侍讲、同
修国史。李焘举荐
尤袤、
刘清之等十人堪任
史官。
致仕及病逝
淳熙十一年(1184年)春,李焘上章告老,
宋孝宗优诏不许,还多次询问他的病情。
给事中宇文价传达了孝宗的旨意,李焘说:“臣子留恋朝廷,不是又老又病,怎忍心请求告老还乡。”于是又向宇文价询问时事,勉励他尽忠尽职。李焘又听说四川乞求减少
酒课税额,还亲自写劄子勉促孝宗实行。
同年,孝宗准其以敷文阁学士致仕。不久后,李焘逝世,享年七十岁,追赠
光禄大夫,赐谥“文简”。临终前遗言:“臣年七十,死不为夭,所恨报国缺然。”累赠太师、温国公。
主要影响
政治
李焘为官清廉,敢于直言。在殿廷召对,曾“首举艺祖(此指
宋太祖)治身、治家、治官、治吏典故,以为恢复之法”,请增置谏官,许以六察言事;请练兵,不增兵,杜绝诸将的私献,核实军籍。
史学
李焘终生力学,博览经史,“搜罗百氏”,慨然以治史而自任。一生著述弘富,《续资治通鉴长编》是他的代表作。这部著作的正式写作时间,应为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李焘时年四十岁。他在知成都府双流县任上,于公务之外,“日翻史册,汇次国朝事实。谓
司马光修史,先为《百官公卿表》十五卷,后颇散佚。乃遍求正史、实录,傍采家集、野史,增广门类,起
建隆,迄靖康,合新旧官制,成一百四十二卷。其重编者仅七之一,《长编》之书盖始于此”。实际上这部著作纂修时间,应该更早一些。
淳熙九年(1182年),他说为修此书,“网罗收拾垂四十年”。以此上推,当在李焘读书龙鹤山以后不久。
李焘自隆兴元年(1163年)至淳熙四年(1177年)先后四次上进此书。
隆兴元年(1163年),李焘在知
荣州任上,进太祖朝部分。自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迄
开宝九年(976年),计十七年,为书十七卷。当时李焘四十九岁。
乾道四年(1168年)又进上已修成的太祖、
太宗、
真宗、
仁宗、
英宗五朝,共一百零八卷,写成一百七十五册和《目录》册。由《进〈续资治通鉴长编〉表》可知此书在编纂方法上是仿司马光《
资治通鉴》体例。此年,李焘五十四岁。
淳熙元年(1174),李焘六十岁,他又进神宗朝《长编》,自治平四年(1067年)至
元符三年(1100年),计四百一十七卷。
淳熙三年(1176年)孝宗擢李焘为
秘书监,权同修国史,兼权
实录院同修撰。朝廷意在专付李焘以史事。
淳熙四年(1177年),
徽宗、钦宗二朝《长编》编成,孝宗称赞他“无愧司马光”。
北宋“一祖八宗”至此完篇。但李焘仍在不断地修订重编。完成修订工作一说是在淳熙七年(1180年),一说是在淳熙十年(1183年),《
文献通考·经籍考》认为是在淳熙九年(1182年)。
白寿彝在《
中国通史》中认为这样一部卷帙浩大的著作,根据孝宗的要求,进行增损的内容达四千四百余条,绝不是一、二年所能完成的,应该是开始修订为淳熙七年(1180年),淳熙九年(1182年)“重别写进”,完成在淳熙十年(1183年)。重编的《长编》为九百八十卷,记北宋一百六十八年史事,另有《修换事目》十卷,《举要》六十八卷,《
总目》五卷。共计一千零六十三卷。凡实录、国史、会要、野史、家乘、
墓志铭、
行状等有关资料,无不广收博采。其中分注考异,详引他书,保存了大量史料。
李焘撰《
续资治通鉴长编》的最初动机,是要整理
北宋九朝史事。他说:“臣尽力史学,于本朝故事尤切欣慕。每恨士大夫各信所传,不考诸《
实录》、正史,纷错难信。如建隆、开宝之禅授,涪陵、岐、魏之迁殁,景德、
庆历之盟誓,曩霄、谅祚之叛服,
嘉祐之立子,治平之复辟,
熙宁之更新,
元祐之图旧,此最大事,家自为说,臣辄发愤讨论,使众说咸会于一。”可见李焘修史,最初兴趣在文献的网罗整理及考订。
《续
资治通鉴长编》选材上是“宁失于繁,无失于略”。编纂过程也是按长编法进行,先以年月为丛目,丛目既成,乃修长编。李焘对史料进行考订,也是遵司马光的考异法,所以时人评说李氏之书是“仿司马氏《通鉴》,踵为之”(
李心传语)。“大略皆温公旧规”(
陈振孙语)。
李焘从形式上继承了司马光史学,但与司马光作史旨趣略有差异,司马光是“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戒者,为编年一书”。李焘说他写《
续资治通鉴长编》是“统会众说,掊击伪辨,使奸欺讹讪不能乘隙乱真,祖宗之丰功
盛德益以昭明”(《进
续资治通鉴长编表》)。因此,李焘认为他的书不敢称作《续资治通鉴》,只能称作是《续资治通鉴长编》。但李焘以四十年之精力,撰成近千卷的当代史,为治宋史之要籍。《长编》行文简洁,颇有章法,虽无“史臣曰”之类文字,但叙事中有识断;材料增删,足见其用心。
儒学
李焘着意研究宋代礼仪典制,曾进言称“汉、唐
祀天、地,
散斋四日,致斋三日”,而北宋
建隆初年的郊礼亦依此例。但他认为,自
宋徽宗崇宁、
大观年间以来,却效法《
周礼》祭天地,故前十日受戒。南宋朝廷既然合祭天地,则应该恢复汉、唐以及建隆年间的旧制。李焘又以中兴
祭礼未完备,请令
太常寺参校《开宝通礼》《嘉佑因革礼》《政和新仪》的异同,修成
祭法。除此之外,他还奏请复行明堂制。
李焘“耻读王氏(即
荆公学派,以
王安石为代表的学术派别)书”,主张升
范仲淹、
欧阳修、
司马光、
苏轼从祀孔子,夺去王安石父子的从祀资格。
历史评价
赵昚:①焘爱朕,屡进谠言。(《
宋史》引)②卿可谓忠爱,顾朕
老矣,安得此声。(《宋史》引)
张轼:李仁甫如霜松雪柏。无嗜好,无姬侍,不殖产。平生生死文字间。(《宋史》引)
叶适:
李氏《续通鉴》,《
春秋》之后,才有此书。……及公据变复之会,乘岁月之存,断自
本朝,凡实录、正史、官文书,无不是正,就一律也;而又家录、野记,旁互参审,毫发不使遁逸,邪正心迹,随卷较然。夫
孔子之所以正时日月必取於《春秋》者,近而其书具也,今惟《续通鉴》为然尔。故余谓《春秋》之后,才有此书,信之所聚也。虽然,公终不敢自成书,第使至约出於至详,至简成於至繁,以待后人而已。(《
文献通考》引)
马廷鸾:李文定公纂本朝《长编》,自绍兴、隆兴、乾道、淳熙,节次上进,收拾旧事,垂四十年。是《长编》一百六十八年之书,以四十年而成。(《文献通考》)
脱脱:高、孝之世,李焘耻读
王氏(
王安石)书,掇拾礼文残缺之余,粲然有则,《长编》之作,咸称史才,然所掇拾,或出野史,《
春秋》传疑传信之法然欤!(《
宋史》)
全祖望:先生性刚大,特立独行。早著书,秦桧
当路;桧死,始闻于朝。既在从列,每正色以订国论。(《
宋元学案》)
赵翼:考古之学,至南宋最精博。如
郑樵、李焘、
王应麟、马贵与(
马端临)等是也。(《
廿二史札记》)
纪昀等:焘博极群书,尤究心掌故。……其(《
续资治通鉴长编》)淹贯详赡,固读史者考证之林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轶事典故
据史载,李焘在搜集材料时,“作木厨十枚,每厨作抽屉匣二十枚,每屉以
甲子志之。凡本年之事,有所闻,必归此匣,分月日先后次第之,井然有条”,因卷秩庞大,前后分四次上进。由此可见他严谨的治学态度。
李焘兄弟父子五人同时都担任过遂宁州
太守,其兄
李熹及李焘之子
李垕、
李壁、
李埴,曾先后官知
遂宁府,这在历史上是一个奇迹。
人际关系
主要作品
李焘一生著述宏富,著有《巽岩文集》(50卷)、《奏议》(60卷),又有《四朝通史》(50卷)、《唐宰相谱》(1卷)、《江左方镇年表》(6卷)、《春秋学》(10卷)、《
易学》(5卷),《五经传授》《尚书百篇图》《大传杂说》《七十二子名籍》《晋司马氏本支》《齐梁本支》《王谢世表》《五代三衙将帅年表》各1卷,及《通论》《七十二侯图》《历代宰相年表》等五十余种,大多失佚。今存《
续资治通鉴长编》(520卷,原981卷)、《六朝制敌得失通鉴博议》(10卷)、《
说文解字五音韵谱》(10卷),清代皆编入《
四库全书》。
《
续资治通鉴长编》原书世鲜传本。由于原书卷帙繁博,刻写有困难,流行诸本,也是节录本,详略互异。明代修《
永乐大典》曾把《续资治通鉴长编》绝大部分内容收入。清人开四库馆,从《永乐大典》中辑出该书,厘定为520卷;原书全貌虽未恢复,但主要内容已经收入。
中华书局整理点校有《续资治通鉴长编》全书34册(520卷及目录)。
李焘原有诗文集五十卷,今已佚,《
两宋名贤小集·李文简诗集》《
全宋诗》等书均收录有其诗。
后世纪念
墓葬
李焘墓位于
四川省
眉山市
丹棱县杨场镇境内的
九龙山丞相湾。据《中国地方志集成·丹棱县志》记载:“宋李文简公焘墓,在县北
龙鹄山下。墓前有文库二,翁仲四,文兽八,至今尚存。”据口碑资料。李焘灵柩归葬时,有24具棺木同时出丧,从眉山码头上岸后开始埋第一具,沿途在预先修好的墓地埋丧,直到龙鹄山,埋完最后一具。其中只有一具是真的,其余都是衣冠冢。
书屋
巽崖书屋位于四川省眉山市
丹棱县龙鹄山的
半山腰,为李焘所创建。清代时更名为“
巽崖书院”,为蜀中三大书院之一。今已不存,仅在在龙鹄山半山腰的一块巨大岩石上,还镌刻有“巽崖书屋”四个大字。
史料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