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区,隶属于
广东省广州市,位于
广州市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部河网地带,地处
粤港澳大湾区地理中心,毗邻
港澳,北与
荔湾区、
海珠区、
黄埔区相接,东临
狮子洋,与
东莞市相望,西与
佛山市南海区和
顺德区相邻,南滨
珠江口,与
南沙区接壤。行政区划面积约530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7月,番禺区设有5个镇、11个街道、275个村(社区),区人民政府驻市桥街道。截至2023年末,番禺区常住人口282.29万人,户籍人口120.52万人。
名称由来
番禺为秦置古县。“番禺”之名,战国时已有。《水经注·很水篇》:“垠水东别迳番禺,《山海经》谓之贲禺者也。”《山海经》载“桂林八树在贲禺东”,郭璞注:“今番禺。”汉初的史料亦多处操到“番禺”,或亦书作“蕃禺(隅)”,即指今广州番禺一带,是当时岭南最为重要的聚落,已形成地区性的政治、经济中心,亦是广东境内最早见于古史的地名。
“番禺”之得名,历来说法不一。主要有三:
一是“二山”说。《后汉书·地理志》唐《元和郡县志》及《初学记》等,均认为县治有番山、禺山,因以为名。明朝黄佐《广东通志》载:“番禺县治东南一里曰番山,其山多木棉,其下为泮宫﹔自南联属而北一里曰禺山,其上多松柏。”又黄佐《番禺二山记》云:“二山相连如城,南汉时刘阁凿平。”番禺因二山而得名之说。相沿已久。
二是“一山”说,即番山之隅说。郦道元《水经注》载:“今入城东南偏,有水坑陵,城倚其上,闻此县人名之为番山;县名番禺,谓番山之禺也。”禺,即隅,指附近的地方。
三是“蛮夷之地”说。1953年在广州西村石头岗一号西汉前期墓中出土有烙印“蕃禺”二字的漆盒,1983年在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出土有铸上“蕃禺”二字的汉式铜鼎。考古学家麦英豪在《广州城始建年代考》中据出土文物认为,秦至汉初,番禺的“番”,写作“蕃”,与“藩”通。即番蛮、蛮夷之意。《周礼·秋官》云:“九州之外谓之蕃国”。禺,犹隅,指区域、边远之地。秦汉之前,番禺一带僻处一隅,中原汉人视之为边远的蛮夷之地,因以为名。
以上三说,未有定论。历代省志、府志、县志,多持“二山”说。中国不少地方有因山川而命地名的惯例,多数人相承古说,认为番禺是因番山、禺山而得名。
此外,还有认为“番禺”是黄帝曾孙之名,因以为名﹔亦有认为番禺源于南海神或番禺即盘古﹔还有“番禺”乃俚人(黎族人)语,即“盐村”等说法。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秦以前,番禺一带泛称百越之地。
秦汉至南北朝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统一岭南,并设立桂林、南海、象郡等三郡。其中南海郡跨粤东、粤中及粤北大部,下设番禺、博罗、四会、龙川四县,番禺建县自此始,时为南海郡郡治所在地。秦末,南海郡尉
任嚣病危时召见龙川县令
赵佗,谓番禺‘‘负山险阻南海”“可以立国”,并假托秦廷命令,委赵佗代理南海郡尉。
番禺设县至今2230多年,境域多次变动,先后析出增城、东官(东莞)、南海、从化、花县(花都)等,并由这些县再析出龙门、香山(中山)、新安(宝安)、顺德、三水、珠海、斗门等县市以及香港、澳门地区。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赵佗自立为南越王,定都番禺。《史记·货殖列传》云:“番禺亦其一都会也”,是当时全国九大都会之一。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南越,将南越地重新划为9郡,番禺仍为南海郡治。
赤壁之战后,东吴孙权任命步骘为交州刺史。步骘东下番禺城考察,《水经注》对此记载说:“骘到南海,登高远望,睹巨海之浩茫,观原薮之殷阜,乃日‘斯诚海岛膏腴之地,宜为都邑’。汉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迁州番禺,筑立城廓。”州治从广信迁到番禺后,平整番山北部,修复并扩建“佗城”。
吴黄武五年(226年),分交州为交、广二州,广州由此得名,州治即设番禺。此后1700多年间,番禺大都是地方一、二、三级政权所在地。
隋唐至宋元
隋开皇十年(590年),撤销南海郡,改番禺县为南海县,隶属广州总管府。隋仁寿元年(601年),改广州为番州。隋大业三年(607年),改州置郡,恢复南海郡,隶属扬州。
唐武德四年(621年),废南海郡,复置广州,再置番禺县(一说在长安三年即公元703年复置番禺县),县治设江南洲(今广州河南)。唐末,农民起义,群雄割据。
公元917年8月,
刘岩称帝于番禺(广州),国号大越,后改称汉,史称南汉,设兴王府。番禺隶兴王府。
宋开宝五年(972年),撤销番禺县,并入南海县。宋皇祐三年(1051年),析南海县地置番禺县,县治设城东紫泥港(巷)。宋祥兴元年(1278年),广州改为翔龙府,番禺沿为府治。
元皇庆元年(1312年),复称广东道广州路,番禺沿为道治、路治。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番禺又先后析地划入从化县、花县,至1921年广州建市的二百三十五年间境域基本没有变动。
明洪武九年(1377年),改为广东布政司广州府。番禺沿为府治,隶广州府。
清顺治四年(1647年),设两广总督。地方政权分省、道、府、县四级。番禺属广东省广南韶道广州府,沿为省、道、府治。
中华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国元年(1912年),废广州府,番禺属广东省粤海道。民国七年(1918年),广州设市政公所,民国十年(1921年),正式设市,捕属(广州市东半部,归入捕所管辖)及河南街区划为市区。国民政府期间,番禺先后隶属广东省粤海道(广肇罗道)、中区绥靖公署、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十九年(1930年)9月,番禺县部分区域划入广州市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县府从广州移至新造。抗日战争期间番禺沦陷后,原国民党县政府流亡三水、沙坪、威井等地(汪伪县府驻广州东山)。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番禺县属公和乡、敦和乡、沥滘乡、彬社乡(今海珠新滘和小谷围一带)、崇文二十四乡、龙洞堡、石牌堡、冼猎扬、车陂堡划属广州。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0月,广州沦陷。为动员民众抗日,上列各乡暂归番禺县管辖。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胜利后,县政府移治市桥,在先锋巷谢氏祠堂。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2月,番禺县复归广州市。其后数年,近郊乡村相继划属广州。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初,县政府移到海傍路西段。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分数次将禺北、禺东一带划入广州市区,隶属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方军事管制委员会。
1950年3月至1952年11月,隶属珠江地区专员公署。1952年12月至1956年1月,隶属粤中行政公署。1956年2月起,隶属佛山地区专员公署。
1958年1月,禺北禺东的南岗、萝岗、黄陂、石井、江村、嘉禾、神山、岗楼、鸦湖、蚌湖、同文、太和、龙归、良田、竹料、钟落潭、九佛17乡划归广州。同年12月15日至1959年6月10日,番禺、顺德合并为番禺顺县,县治设大良镇,其间一度改隶广州。恢复两县建置后,番禺县府沿设市桥镇。
1975年1月,番禺县改隶广州市,新造公社的深井大队划归广州市黄埔区。
1991年,番禺县辖22个镇,有305个村民委员会、81个居民委员会。
1992年5月,国务院批准撤销番禺县,设立番禺市。
2000年5月,国务院同意撤销番禺市,改为广州市番禺区。
2002年3月25日,经广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将市桥街道办事处划分为市桥、沙头、东环、桥南4个街道办事处,作为番禺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番禺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部河网地带,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地理中心,毗邻港澳,北与荔湾区、海珠区、黄埔区相接;东临狮子洋,与东莞市相望;西与佛山市南海区和顺德区相邻;南滨珠江口,与南沙区接壤。地理坐标在北纬22°26′至23°05′、东经113°14′至113°42′之间,行政区划面积约530平方公里。
气候
番禺境滨临南海,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对农业生产较为有利。
番禺区内气温,冬无严寒,夏不酷热。由于受地形和季风影响,南北气温稍有差异,北部比南部稍高1℃左右。年均积温在7900℃~8100℃之间。最多为8214.3℃(1960年),最少为7769.0℃(1969年),变幅445.3℃。从5月中旬至10月中旬,气温变化最小,平均在25℃~28℃之间,最适宜作物生长。2月份温度变化最大,乍暖还寒,忽冷忽热,相差可近一倍。高低温差15.2℃。日夜温差不大,在6℃~9℃之间。
番禺区低温期短,无霜期长。最低气温≥5℃,历年平均约8天,主要出现在1月份。约有一半年份出现霜冻。平均初霜1月6日,终霜1月20日。
番禺区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为1635.6毫米,最多是1965年的2652.8毫米,最少是1963年的1030.1毫米。南部降雨稍多,年均1600~1700毫米,北部与中部稍少,年均1400~1600毫米。陆地面积年均降雨总量12.94亿立方米。降雨量的季节分配不均,旱季雨季分明。降雨集中在4~9月,这6个月的降雨量平均达1323.4毫米,占全年的81%。10月至次年3月的降雨量只占全年的19%。
番禺区各地的降雨强度,由于地势高低不同,受季风影响程度不一。
番禺区是沿海平原地区,风向以偏东风或东南风为主,年均风速2.4米/秒。冬季1月,风向以偏北风为主,春季4月,风向不甚稳定,以南或东南风为主,夏季7月,盛行风向是东南风;秋季10月,以偏北风为主。全年少吹西风。各季的平均风速,相差不大。
番禺区相对湿度一般是81%~84%。其季节变化,1月份约为73%,4月偏南气流活跃为86%,7月约为84%,10月约为79%。
番禺区年均日照2000小时左右,南部比北部约多100小时。日照月份分布,5~12月各月份均在150小时之上,其中7月最多达238.3小时。8月次之,为222小时。最少是2、3月,每月日照100小时左右。
地质
番禺区地质的发育演变,最早可追溯到距今5亿年的古生代寒武纪,当时全区被海水淹没,出露后由一套中一深变质岩组成,后又海浸到中生代侏罗纪(距今约1.5亿年)沉积,构成砂岩、页岩。第四纪(距今250万年至现在)以来,地壳经历上升运动与相对稳定阶段,形成不同展布方向的断裂。境内三角洲原是浅海湾,约形成于更新世(距今3万年至1.7万年)。
番禺区位于粤中拗褶断束的南部,经历了各期的地壳运动,构成不同展布方向的断裂,主要断裂有:市桥断陷、莲花山断裂、狮子洋断陷、沙湾断裂、万顷沙断陷、新会断裂。
番禺区海蚀遗迹有多处:莲花山东侧山足海蚀壁龛,石楼村红层海蚀穿洞,灵山龟岗西侧海蚀平台及海崖地形,黄阁小虎山及乌洲岗东侧亦有海蚀崖及海蚀平台。
地貌
番禺区地势,由北、西北向东南倾斜,北部主要是50米以下的低丘,南部是连片的三角洲平原。境域构成的比例,低丘约占10%,河滩水域约占35%,冲积平原约占55%。境内地貌大体可分为市桥台地、南部三角洲、海涂、平原残丘四类。
市桥台地即北部低丘地区,包括大石、钟村、化龙的大部分,还有石碁、石楼、沙湾的一部分。台地久经侵蚀、风化壳厚,以低丘岗地为主,方圆数十里,蜿蜒起伏,乍断犹连。较高的有大乌岗(海拔226.6米)、青萝嶂(海拔198.2米)、浮莲岗(海拔116.6米)、莲花山(海拔105米)。山包多呈平圆,坡地大都平缓。
番禺冲缺三角洲的发育形成,主要是西、北江干流在通过顺德与市桥丘陵间缺口后,沿丘陵向四面扩延,自西北向东南伸展。
海涂集中分布在东南的万顷沙、南沙、新垦的沿岸,其范围东起伶仃洋,西至洪奇沥,北接虎门口,南抵淇澳岛。按-5米以上高程计,海涂面积近30万亩,约占全省海涂面积的12%。海涂地形呈带状,北西——南东向,与海岸平行延伸,宽广平缓。
平原残丘原为古海湾的岛屿,经过三角洲的沉积,留下平原残丘。主要有灵山龟岗、大岗客家村龙头石、黄阁乌洲岗等。
土壤
经查,番禺区土壤分布为3个土类,6个亚类,11个土属,24个土种,37个变种。3类是:水稻土、赤红壤(砖红壤性红壤)、滨海盐渍型沼泽土(海坦)。
番禺区土壤土种类型集中如泥田、油格田、泥骨田和泥钉田分别占耕地面积的12.48%、21.52%、7.78%和30.74%;土质良好,东南部的沙田全是油泥田,为壤质粘土、壤粘土、粉砂粘土和粉砂粘壤土,一般保水保肥性能较好,适种性广;土层、耕层深厚;土壤养丰富。
水文
番禺区河网交错,多自西北流向东南,河涌及围外水域461.5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35%。上源为西、北二江,流经县境入虎门、蕉门、洪奇沥,横门出海。四口门涌入的潮水量也很大。
番禺区各种水资源,包括境内陆地产水量(含集雨水和地下浅层淡水),西、北江径流量,年潮流量(减除枯水季节咸潮)等三方面的水资源总量,在丰水年为1407.87亿立方米,平水年为1323.96亿立方米,枯水年为879.1亿立方米。1979年工业、农业和生活用水总量估算约11亿立方米。西、北江枯水年的径流量,为番禺区年需水总量的70多倍。
番禺区有珠江干、支流21条,总长351.4公里,多自西北流向东南。支流宽约100至250米,河深在-2至-6米之间;干流宽多在300至500米,河深在-4至-9米左右,干支流均属平原河流,水流平缓,潮汐明显,潮差平均为2.4米,各河流年均径流总量 1377亿立方米,占珠江年径流总量的42.2%。
珠江水系流经番禺区的主要河道有虎门水道、沙湾水道、蕉门水道、洪奇沥。
流经番禺区境内河流的西、北江水年径流量较为充足,丰水年为1345.7亿立方米,枯水年为783.3亿立方米。
番禺区有小型塘库184宗,共控制集雨面积44.9平方公里,有效库容1038.8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9762亩,堵涌蓄水塘工程奄宗,蓄水面积3745亩,库容716万立方米。这些塘库面积小,在抗咸防旱方面虽起一定作用,但不是解决农田灌溉的主要设施。
番禺区地下水资源有低丘台地区的浅层地下淡水,沙围田区及低丘台地深层的地下咸水。
植被
番禺区境内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天然林极少,山地丘陵的森林都是次生林和人工林。
自然灾害
番禺区地处珠江下游出海口,上有西北江洪水下泄,下有
伶仃洋潮水顶托,加上地势低平,以及
季风气候的影响,台风暴潮、洪、涝、咸、旱等自然灾害频繁。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番禺区浮游动物79属146种,分别为:轮虫27属65种,原生动物35属60种,枝角类10属14种,桡足类7属7种。
番禺区的底栖动物有37种,隶属于7纲,其中以腹足纲13种,多毛纲5种,瓣鳃纲7种,软甲纲6种,寡毛纲4种,其他共2种。优势种为
苏氏尾鳃蚓、霍普水丝蚓、
颤蚓、
河蚬和溪沙蚕。番禺区的底栖动物体现了咸淡水的特点,多毛类较多。
番禺区水域共有鱼类10目25科,包括
青鱼、
草鱼、
鲢、
鳙、
鲤、
鲫、
鳊、
三角鲂、
鳗鲡、
沙丁鱼、
七丝鲚、
泥鳅、
赤眼鳟、
翘嘴鲌、
麦瑞加拉鲮等60种。
番禺区境内鸟类有候鸟、留鸟和观赏性鸟。候鸟主要有燕子、禾仡雀、鹤等。留鸟主要有麻雀、乌鸦、喜鹊、鹧鸪、鹌鹑、鹰、鸥、伯劳、鸬鹚、翡翠(钓鱼郎)、猫头鹰等。还有供观赏的画眉、鹅哥等。
番禺区境内繁育着众多鱼类。境内水域的鱼分四类,约1万多种。第一类为随咸水上涌到海口附近繁殖的棘头梅童鱼(黄皮)、刀鲚(黄鲚)、黄鲫、黄姑、青鳞、狼虾虎鱼(乃鱼)、马鲅、曹白、鲻鱼、鲶鱼(暗丁)、白春。第二类为从咸水溯江作回游产卵的鲥鱼(三黎鱼)。第三类为从江河入海回游产卵的河鳗(风鳝)。第四类为常年在江河附近繁殖的七丝鲚(青鲚)、鲈鱼、银鱼、边鱼、挞沙(比目鱼类)、花鱼、和顺、鲋鱼、鲤鱼以及自然生长的鳙、鲢、鲮、鲩等。
番禺区境内甲壳类动物主要有虾、蟹。虾主要有河虾、对虾、九节虾、内虾、沙虾、银虾、基围虾、罗氏沼虾。蟹有青蟹、绒螯蟹(毛蟹)、蟛蜞。
番禺区境内昆虫主要有蜂、龙虱、蚕、蝉、蜘蛛、蚂蚁(黄蚁、黑蚁、白蚁)、蜻蜓、苍蝇、蟑螂、螟虫、蚊、蜈蚣、粘虫、金龟子、飞蝗、蚱蜢、蚜、蛾、椿象、地老虎、蟋蟀、红蜘蛛、毛虫、瓢虫等。其中多是害虫。
番禺区水域浮游植物共有269种(包含变种和变型),隶属于8门101属。其中,绿藻门42属110种,硅藻门25属52种,蓝藻门19属35种,裸藻门5属59种,甲藻门5属6种,金藻门2属2种,黄藻门1属2种,隐藻门2属3种。
番禺区水生维管植物共35科69属100种,无蕨类植物,双子叶植物24科38属48种,菊科和蓼科植物种类占优势,单子叶植物11科31属52种,莎草科和禾本科植物种类占绝对优势。湿生植物28种,挺水植物61种,漂浮植物6种,沉水植物5种,以挺水植物占绝对优势,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较少,无浮叶植物。
番禺区境内树木主要有松、水松、杉、落羽杉、池柏杉、柏、木麻黄、银桦、乌桕、苦楝、木棉、榕、大叶相思、台湾相思、桉、红荷木、玉兰树、木芙蓉、杨柳、桂、夹竹桃、枫、凤凰树(影树)、梧桐、槐、茶树等。境内极少树龄500年以上古树。树龄百年以上者多为榕树、木棉树和乌榄树。
番禺区境内生长的花草分药用和观赏两种。药用的花草主要有桔梗、半夏、白芷、桑白皮、崩口碗、野葛菜、水翁花、紫苏、车前草、生地、香茅、蓖麻子、地骨皮、茅根、土茯苓、夏枯草、蛇舌草、灯芯草、穿心莲、金银花等。观赏的花草主要有菊花、杜鹃、秋海棠、绯桃、茉莉、剑兰、桂花、月季、莲、梅、兰、凤仙、金盏、豆蔻、石榴、紫薇、玫瑰、仙人掌、指天剑、九里香、米兰等。在海边滩涂遍生的咸水草,可作编织草鞋、席垫、绳索用。
土地资源
番禺区陆地中,平原717平方公里,占84%;低丘及台地135平方公里,占16%。
耕地主要在冲积平原,耕层深厚,土地肥沃。土地已开发利用程度高达98.6%。未利用及难利用土地仅占1.4%。可供进一步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不多。
1998—2000年间,农、林、牧用地逐年减少,居民点和t矿交通用地逐年增加。1988年,农、林、牧用地共70765公顷,占总面积的53.6%;居民点及工矿交通用地共10470.94公顷,占7.94%。2000年,(不含珠江场)农、林、牧用地共52092.95公顷.占总面积的40.7%;居民点及工矿交通用地共26580.49公顷.占20.7%。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工商业、房地产业的发展,农业用地逐年减少。全区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十分短缺。
矿产资源
番禺区矿产资源以花岗岩、红砂岩、玻璃砂(石英砂)等为主。南沙、黄阁、大岗、石碁等镇均有花岗岩,蕴藏量约2.5亿立方米,已陆续开采。
红砂岩主要分布在莲花山、大岗、黄阁、石楼镇等地。储量近5亿立方米。历史上曾大规模开采,后来为保护环境。已禁止石场开采花岗岩和红砂岩。1999年,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划为禁采区。
玻璃砂分布于石碁、市桥、沙头、南村、钟村等镇一带。玻璃砂质纯。已开发用于制作高质量的玻璃器材。
高岭土分布在石碁文边,被开采用作陶瓷工业原料。
粘质土是烧砖瓦用原料,早已被开发利用。
白粉泥是化工原料,分布在南沙,已开采。
重晶石主要分布在南沙、大岗镇,品位高,已被开采。
金属矿储量极少。
水资源
由于番禺处于滨海河网区,河流落差小,故境域水力资源有限,基本没有被利用。
行政区划
截至2024年6月,番禺区辖11个街道、5个镇,区人民政府驻市桥街道。
政治
人口
截至2023年末,番禺区常住人口282.29万人,城镇化率为90.81%。户籍人口120.52万人,户籍人口出生率12.8‰,户籍人口死亡率5.0‰,自然增长率为7.8‰。在册登记来穗人员189.04万人,其中居住满半年以上来穗人员161.29万人。
参考资料:
经济
综述
2023年,番禺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66.95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4.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67亿元,下降1.0%;第二产业增加值1050.83亿元,增长6.5%;第三产业增加值1778.45亿元,增长3.6%。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3:36.8:61.9调整为1.3:36.7:62.0。第二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1.6%和48.7%。
2023年,番禺区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8.40亿元,增长13.6%;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91.04亿元,增长14.0%。税收总额(不含海关代征)415.95亿元,增长23.0%。年末全区工商注册登记个体、私营企业共38.70万户,增长13.9%;注册资金19409.16亿元,增长233.4%。
2023年,番禺区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1%。其中:工业投资增长32.4%,民间投资增长1.8%。按产业分:第一产业下降100%,第二产业增长29.7%,第三产业增长7%。按投资性质分,新建和扩建投资下降0.5%,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增长42.5%,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3.4%,其他投资下降52.7%。
第一产业
2023年,番禺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7.86亿元,增长0.2%。其中:种植业产值19.87亿元,下降2.2%;渔业产值39.31亿元,增长2%;畜牧业产值1.23亿元,下降18.3%;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7.38亿元,增长15.6%。
渔业是番禺区农业的第一大行业,产值占比超五成。区全年渔业累计产量130010吨,增长0.8%,其中海水产品产量和产值分别完成60842吨、25.1亿元,分别增长2.6%和2.7%;观赏鱼产量1024.8万条,增长13.3%。
第二产业
2023年,番禺区
工业总产值3321.94亿元,增长10.6%;工业增加值913.60亿元,增长6.4%。
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实现产值931.76亿元,下降0.7%,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1.7%。其中:产值超1亿元的民营工业企业实现产值663.28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77.01亿元,增长4.4%,其中利润总额102.47亿元,下降4.7%。
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不含劳务分包,下同)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13.07亿元,增长9.7%;其中:建筑工程产值556.77亿元,增长9.9%;安装工程产值47.89亿元,增长9.8%。
第三产业
2023年,番禺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17.91亿元,增长4.3%。其中:批发和零售业1038.50亿元,增长0.6%;住宿和餐饮业279.41亿元,增长20.4%。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79.35亿元,增长9.5%。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中,汽车类零售额下降7.1%,粮油、食品类零售额增长16.4%,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增长8.3%,日用品类零售额增长9.1%,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下降13.1%。
2023年,番禺区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1065.96亿元,增长1.5%;营业盈余33.94亿元,增长3.2倍;税金及附加6.39亿元,增长19.8%;应交增值税19.03亿元,下降7.5%;应付职工薪酬213.89亿元,增长4.9%;期末用工人数14.55万人,下降1.8%。
分行业看,文化体育娱乐业营业收入58.06亿元,增长166.9%,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162.70亿元,增长11.9%,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营业收入24.50亿元,增长8.2%,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82.32亿元,下降2.8%,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453.59亿元,下降10.0%。
2023年,番禺区外贸进出口总值1163.9亿元,下降6.3%。其中:出口总值712.8亿元,下降7.6%;进口总值451.2亿元,下降4.1%。新批三资企业项目为484个,增长44.1%;合同利用外资6.50亿美元,下降45.7%;实际利用外资2.96亿美元,下降53.5%。
2023年,番禺区邮政业务收入2.22亿元,增长20.4%。
2023年,番禺区接待旅游总人数5435.84万人次,增长92.1%;旅游总收入521.13亿元,增长121.5%。
截至2023年末,番禺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5262.75亿元,比年初增长12.4%;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3496.13亿元,比年初增长4.4%。
交通运输
番禺区位条件优越,交通四通八达,坐拥世界旅客规模最大的高铁客运枢纽
广州南站,拥有以“六纵六横”(六纵:东新高速、新光快速、
番禺大道、南沙港快速路、北京—港澳高速公路、东部干线。六横:
南大干线、
兴业大道、广州—高明高速公路、
莲花大道、
亚运大道、沙湾干线)为骨干的高、快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地铁、航运港口等组成的综合交通网络。
截至2023年末,番禺区机动车拥有量30.74万辆。年末公路通车里程474.8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00.79公里,一、二、三、四级公路分别为171.87公里、74.03公里、90.17公里、37.95公里。年末公路桥梁355座,其中:大型及以上桥梁32座。全年货物运输总量1726万吨,增长25.1%,货物运输周转量19.29亿吨公里,增长18.0%;客运量1.26亿人次,增长1.2%,旅客运输周转量12.07亿人公里,增长9.9%。港口货物吞吐量1708万吨,增长15.0%。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23年末,番禺区有幼儿园362所,在园幼儿9.13万人。普通小学143所,在校学生18.47万人,毕业生2.48万人。普通中学82所,在校学生8.65万人,毕业生2.64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所,在校学生1.08万人。全区有广州市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215所,其中:公办学校175所,民办学校40所。全区报名普通高考人数1.28万人,普通高考录取人数1.18万人,录取率为92.14%。
科学技术
截至2023年末,番禺区高新技术企业1936家,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市级304家、区级9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40家。专利授权量16794个,下降21.5%;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4064个,增长39.5%。
文化事业
截至2023年末,番禺区已建成行政村(居)文化室(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75个,文化馆总分馆27间,其中:总馆1间、直属分馆1间、镇街分馆16间、其他合作分馆9间;博物馆6间,其中:公办3间、民办3间;公共图书馆总分馆51间,其中:总馆1间、直属分馆1间、镇街分馆18间、其他合作分馆31间;藏书231.46万册。
全区共有21个镇街级以上文化广场,总面积33.27万平方米;镇街文化站有16个,其中:省特级文化站15个,省一级文化站1个。
全区有5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7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0个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体育事业
2023年,番禺区举办区级群众体育赛事23项次,参加人数1.5万人次。番禺籍运动员参加国际比赛获金牌3块、银牌2块、铜牌1块;全国比赛获金牌16块、银牌6块、铜牌7块;省比赛获金牌76块、银牌58块、铜牌41块;市比赛获金牌202块,银牌165块、铜牌140块。
医疗卫生
截至2023年末,番禺区各类卫生医疗机构883个,医疗病床7453张,卫生人员18489人,其中:执业医师(含助理)6197人,注册护士7128人。
社会保障
截至2023年末,番禺区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人数为92.76万人,增长6.3%;参加失业保险85.32万人,增长6.8%;参加工伤保险93.48万人,增长6.7%;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人数103.59万人,增长3.6%。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总数为1.87万人,再就业人数1.0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为57.6%。
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为15.70万人,下降2.9%;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人数为52.29万人,增长1.5%。
2023年度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标准:学生个人缴费标准为每人398元,财政补助标准为每人920元;其他参保人员个人缴费标准为每人528元,财政补助标准为每人790元。全区每万名城镇企业职工离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3391元,比上年提高5元;8.21万人享受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
人文
文物古迹
截至2021年,番禺区有4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1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0个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艺术
古邑番禺,人杰地灵,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番禺的民间艺术更是多姿多彩,这里有著名的广东音乐、风格独特的鳌鱼舞、飘色、乞巧等,其中沙湾(飘色、广东音乐)、大龙沙涌(鳌鱼舞)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社图司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沙湾沙坑村、化龙、钟村、石楼、南村先后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龙狮之乡”、“中国飘色文化之乡”“中国龙狮文化之乡”“中国龙舟文化之乡”“中国岭南文化艺术之乡”。
番禺民间艺术丰富多样、精品纷呈,通过挖掘传承和创新,更在全国性的民间艺术大赛中获得五个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
粤剧、广东音乐与岭南画派被称为“岭南三秀”。广东音乐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是岭南文化的杰出代表。番禺沙湾正是广东音乐的发祥地,2008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授予沙湾镇“中国民间艺术(广东音乐)之乡”的称号。《赛龙夺锦》《雨打芭蕉》《饿马摇铃》等诞生在这里,出自土生土长的“何氏三杰”之手。这里至今仍完整保留了三稔厅、何少霞故居、惠岩祠等广东音乐遗址。活跃在沙湾等地的“私伙局”活动更体现了广东音乐文化的传承2013年广东粤曲私伙局大赛就在番禺举行,来自全省50多支高水平的队伍同台斗艳。据不完全统计,番禺现有“私伙局”50多家,拥有“发烧友”数千之众,“私伙局”已成了番禺一道岭南传统文化的亮丽风景线。
番禺南村员岗村人高剑父、高奇峰,早年东渡日本留学,潜心研究日本及欧洲绘画,将中、西、东洋画法融为一体,善用色彩或水墨渲染,风格独特,与同为番禺人的陈树人先生成为岭南画派的主要创始人。
岭南画派是20世纪主宰中国画坛的三大派系之一,与京津派、海派鼎足而立。岭南画派创始人“二高一陈”曾师从“二居”(居巢、居廉),主张“折衷中外,融合古今”,吸取古今中外的绘画艺术之长以改造传统国画,自成一格。当代岭南画派的主要代表之一赵少昂即为番禺人。
飘色是人物造型艺术。自唐、宋戏曲说书流行以后,民间便逐渐创造了另一种艺术形式——大人或小孩打扮成戏曲、说书中的人物游行,俗称“赛色”,或称“彩色”。以后发展为在马上装扮人物的称“马色”,在水上装扮人物的称“水色”,在台面上装扮凌空而起的人物的则称为“飘色”。
番禺飘色活动主要有沙湾、南村员岗、化龙潭山等地,员岗飘色从江西传入,沙湾飘色学自员岗,潭山飘色则从福建莆田传入。其中,沙湾、员岗等飘色是日色,紫坭的却是夜色,与佛山秋色一样在晚间游行。在每年春夜游行,所以叫“春色”。大石“夜色”当年颇有名气,“马色”则流行于新造、南村、化龙、石楼、沙头一带,各乡“神诞”出会均有马色助庆。
番禺沙湾、南村和化龙谭山村三地的飘色更分别三次获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
番禺民间喜庆活动舞龙狮相当普遍,遇有农历新年和重要的乡会巡游(如钟村康公出会、沙湾三月三北帝诞、迎神赛会、市桥十乡会等)的日子,更是各方乡村的龙狮、凤舞、鳌鱼舞交替出场,各施展绝活,争奇斗艳,异彩纷呈。
钟村是“中国龙狮文化之乡”,曾分别代表广东民间艺术上人民大会堂和法国参加欢乐节演出。沙湾沙坑醒狮更已发展成番禺旅游文化产业之一,常年在南粤苑等接待各方游客。市桥珠坑醒狮也很突出,多次参加省港澳举行的比赛,取得较为优异的成绩。市桥三堂凤舞是本地最有特色的民间舞蹈。大龙沙涌“鳌鱼舞”是一带村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
番禺是水乡,河网众多,端午龙舟在番禺民间经久不衰,在番禺每年端午节期间各地均有组织赛龙、拜祭和走亲访友活动,并约俗形成三大龙船会,每年各乡按约定从农历五月初一起,轮流聚集比赛,吃“龙船饭”场面热闹。“龙船饭”是淳朴慷慨的民风体现。在当地,一般在轮到本村龙舟景当日,家家户户大排筵席,广邀亲朋好友到家里吃喝,以多朋友到场为荣。另外,最为独特和吸引人还有相传为母龙产子广施福佑传说的,番禺大龙新桥村的“散龙膥”活动;以及起源于北宋,距今已有300年历史的,化龙沙亭龙船乸崇拜。洛浦沙溪是亚洲最大的传统龙船制作基地。石楼是“中国龙舟文化之乡”,建有“中国龙舟文化传承基地”,并举办了首届“中国龙舟文化节”。
乞巧源于久远的“拜七夕”(农历七月七)传说,经演化“摆七夕”,又称“七夕贡案”。传统农村妇女用手工制作的人偶塑像,配以精巧细致的服饰,内容以传统民间故事为题材,主题鲜明、组成多组传统民间故事,如穆桂英挂帅、六国大封相、鹊桥会等。
每逢七夕前后,在番禺石碁镇凌边村和化龙镇谭山村一带有很浓郁的传统。2011年化龙镇谭山村更凭一组“七月七日长生殿”题材的大型乞巧贡案,勇夺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让这一番禺传统民间艺术大放异彩。
番禺历有2000多座具岭南建筑风格的祠堂,现存较为完整的还有368间,遍布于城乡村落,其中沙湾留耕堂、南村光大堂和石楼善世堂更是闻名中外。
番禺祠堂建筑上木雕、砖雕、石雕、陶塑、泥塑、灰塑和彩绘画等广泛采用,别具岭南特色,因此存世有很多集岭南建筑装饰大成的艺术精品。近年经番禺年轻的工艺大师何世良等的研究发掘,番禺砖雕更出类拔萃,建筑于宝墨园的大型砖雕《吐艳和鸣壁》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评为世界之最。灰塑在番禺也有很深的民间基础,近年经发掘和创新,已成为进入家庭厅堂的艺术装饰。
广彩是广府地区釉上彩瓷艺术的简称,以构图紧密、色彩浓艳、金碧辉煌为特色,犹如万缕金丝织白玉,又叫广州织金彩瓷,始于明代的广州三彩,到清代发展为五彩,已有300多年历史。广州一直是历史上通商口岸,广彩更以远销西方为主,受外销导向吸收了欧美的艺术精华,完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其特点是绚彩华丽金碧辉煌、热烈清新、构图丰满、繁而不乱,犹如万缕金丝白玉的“织金彩瓷”,颜料可达十几种,彩绘色彩丰富艳丽,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番禺广彩一直作为现代艺术收藏的首选。广绣在番禺历史悠久,番禺新造是广绣的发祥地之一,主要包括如今番禺新造(包括大学城小谷围)、南村一带。广绣曾名扬一时,在明代中后期已扬名海外,产品大量出口,到清中叶是广绣出口的全盛时期,当时广州的刺绣作坊多在状元坊、新胜街、沙面一带。单广州一地就有技艺精湛的“花佬”(指男绣工,与其他绣种不同,广绣师傅历史上大多为男性)3000多人,而这其中有不少广绣名家都是从番禺新造、南村一带走进广州城的。
流行在广州市海珠、番禺、南沙区的
咸水歌,又称“
白话渔歌”。它既是疍民闲时娱乐的船歌,又是
疍家迎娶习俗、庆贺中秋的一种歌唱形式,据古籍记载推算,已有600年历史,明清时期尤为兴盛。
番禺
咸水歌的诞生,至少可以追溯到600年之前,明初
汪广洋,在《斗南楼诗二首》中道,“碧树藏蛮逻,清歌发蜑舟”,说的就是咸水歌,当年在番禺脍炙人口的盛景。
那时候,
珠三角的水上人家生活的地区,地处海河交界地带,每当
南海咸潮涌入,咸水流经的地方,大多是他们的聚居之地,由于长期与咸咸的大海打交道,因此他们传唱的歌,被称为“咸水歌”。男女青年互相试探时,会选择用咸水歌传情达意,《
广东新语》中记载,
疍人亦喜唱歌,婚夕两舟相合,男歌胜则牵女衣过舟也,触景生情,随编随唱,是这些亦渔亦农的百姓,口耳传唱的口头文化。
江行水宿寄此生,摇橹唱歌桨过滘,咸水歌,成了
渔家贫苦生活中的一抹亮色,正因咸水歌淳朴简单,具有生活的真实感,因此更具生命力。新中国成立之后,广州水上居民开始,由政府统一规划迁居岸上,昔日宛似大海流云一般扯帆逐浪,万艇“耕海”的景象不复存在,离开了水的咸水歌逐渐失去活力,随着新的时代进程,咸水歌的意义逐渐发生着变化。
特产美食
番禺美食文化源远流长,是
粤菜的发源地之一,素有“食在广州、味在番禺”的说法。
风景名胜
“番禺新八景”为:欢乐长隆(
长隆旅游度假区)、莲峰观海(
莲花山旅游区及
海鸥岛)、宝墨生辉(
宝墨园)、夫山叠翠(
大夫山森林公园)、大学新城(
广州大学城)、余荫留光(
余荫山房)、沙湾粤韵(
沙湾古镇)、番禺瀚映(
番禺博物馆)。
长隆旅游度假区集旅游景区、酒店餐饮、娱乐休闲于一体,拥有长隆欢乐世界、长隆国际大马戏、长隆野生动物世界、长隆水上乐园、广州鳄鱼公园、长隆酒店、香江酒店、长隆高尔夫练习中心和香江酒家等设施,是中国首批国家5A级景区,是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命名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长隆欢乐世界分为以儿童游乐和合家游玩项目为主的哈比王国、以大型惊险刺激设备为主的尖叫地带、以中古欧洲风格为主的旋风岛、以水为主题的欢乐水世界、以表演为主的中心演艺广场、以购物休闲为主的白虎大街六大主题园区;广州香江野生动物世界以大规模野生动物种群放养和自驾车观赏为特色,集动、植物的保护、研究、养殖、旅游观赏、科普教育为一体,被誉为中国最具国际水准的国家级野生动物园,是亚洲最大的野生动物主题公园。
莲花山旅游区是广东省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AAAA级旅游区,2002年3月被广州市政府评为“新世纪羊城八景——莲峰观海”。
莲花山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其中,莲花山古采石场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2200多年的西汉时期,以“人工无意夺天工”的石景奇观闻名于世,与湖北大冶古铜矿场并称为中国两大古矿场遗址,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莲花塔和清朝康熙年间的莲花城是广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底落成的观音圣境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宝墨园是国家AAAA级景区,集清官文化、岭南园艺、岭南古建筑、珠三角水乡特色、古今艺术精品于一体,始建于清末民初,毁于五十年代。1995年重建,历时十载,扩至10万平方米。全园回廊环合,馆阁、园林布局自然,构思巧妙。园中各类雕塑精品琳琅满目,大型浮雕瓷壁画《清明上河图》被列入“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巨幅砖雕《吐艳和鸣壁》,工艺精湛、无与伦比。30多座石桥横跨旖旎河湖之上,水中锦鲤翻红浪,柳岸游人笑开颜。
宝墨园的“姐妹园”南粤苑,于2009年9月28日开园,占地面积100多亩,是一座山水园林与岭南建筑相融合,艺术珍品与岭南园林并茂的大型山水园林。
大夫山森林公园是生态型自然风景区。位于广州市番禺区沙头街禺山西路,跨沙头街、钟村街,总面积约9000亩。公园由湖光花木区、田园生态观光区、大夫山揽胜区、中心风景区、草坪旷野区、森林逗趣区、水寮野趣区和文体康乐区组成。园区是融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健身疗养于一体的现代森林公园。
广州大学城位于番禺区小谷围岛及南岸地区,总体规划面积43.3平方公里,规划总人口为35-40万人。广州大学城已入驻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南方医科大学、广州医科大学、暨南大学等15所高校,是华南地区高级人才培训、科学研究和交流的中心,学、研、产一体化发展的城市新区。拥有被称为广东“科技航母”的4A级旅游景区广东科学中心、体现岭南民居及民俗历史文化的岭南印象园等特色景点。
余荫山房建成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与佛山梁园、东莞可园、顺德清晖园合称广东四大名园。余荫山房有两大景区:
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区(俗称旧园区);
二是2006年扩建成的文昌苑景区。旧园区内有红雨绿云、浣红跨绿、深柳藏珍等三大景观和深柳堂、临池别馆、卧瓢庐、玲珑水榭等四大建筑。文昌苑主要有“文昌飞阁”“挂榜青山”两大景观。文昌苑景区,是以中华文昌文化为主线,继承岭南传统造园技法。
沙镇古镇始建于宋代,原名本善乡,因地处古海湾半月形的沙滩之畔,故名“沙湾”。沙湾古镇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名号,被命名为“中国龙狮之乡”;被称为“中国兰花名镇”的沃壤,是岭南民间建筑艺术的博物馆,先后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文明示范镇”“国家卫生镇”“中国文化旅游名镇”等称号。
番禺博物馆位于番禺区沙头街银平路龟岗东麓,馆区所占面积240亩,分为多功能主体陈列大楼、文博园、东汉古墓群景区等三部分。其中博物馆陈展面积8000多平方米,现有基本陈列6个。番禺博物馆陈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表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充分展示番禺灿烂的古代文明和辉煌成就。
2009年,番禺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二级馆。
著名人物
番禺历史上著名人物有明末诗人、书画家
黎遂球,清代诗人
屈大均,广东音乐“
何氏三杰”(
何柳堂、
何与年、何少霞),
岭南画派代表人物
高剑父、
高奇峰、
陈树人,“人民音乐家”
冼星海等一批文化名人。
近代以来,番禺籍的国家政要有:曾任山东省副省长、省政府党组成员的
凌文,
香港特区第六任行政长官
李家超。
荣誉称号
2017年12月,番禺区入选中国工业百强区。
2018年9月,番禺区入选2018年中国百强区(第17名)。
2018年11月,番禺区入选2018年工业百强区。
2019年9月,番禺区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2019年10月,番禺区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
2019年10月29日,番禺区入选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2020年6月,番禺区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
2020年11月,番禺区入选“2020年中国工业百强区”。
2020年11月25日,番禺区入选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
2020年12月,番禺区入选广东省双拥模范城。
2021年1月,番禺区入选2018-2020年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
2021年8月17日,番禺区入选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年赛迪百强区”名单。
2021年8月,番禺区入选第二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
2021年9月4日,番禺区入选第二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
2021年9月,番禺区入选“2021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
2021年11月18日,番禺区入选“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2021年12月16日,番禺区入选2020年广东省“校园网络安全示范区。
2022年1月18日,番禺区获评第六届“万步有约”健走激励大赛全国优秀健走示范区。
2022年8月,番禺区入选2022年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县。
2022年10月,番禺区入选2022年“书香城市(区县级)”发现活动。
2022年11月,番禺区荣获广东省体育局2018-2021年度“突出贡献单位”奖。
2022年12月,番禺区入选广东省实施“黄金内湾商业秘密保护创新工程”先行区。
2022年12月,番禺区在中国信通院“2022年中国工业百强区”中排名第22。
2023年1月,番禺区入选广东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2023年3月,番禺区入选2023年赛迪创新百强区,排名第19名。
2023年8月,番禺区入选2023赛迪百强区,排名第31名。
2023年11月,番禺区入选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指数“2023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排名第19。
2023年12月,番禺区入选赛迪投资竞争力百强区(2023),排名第18。
2024年1月,番禺区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示范县。
2024年3月,番禺区入选赛迪创新百强区(2024),排名第18名。
2024年8月,入选2024赛迪百强区,排名第36。
2024年9月,入选2024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排名第19。
2024年12月,入选全国质量强县(区、镇)培育库名单。
2024年11月,入选竞争力智库“2024中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区”,排名第24。
2024年12月,入选天和2024年全国百强区,排名第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