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骥
明朝前期重要的军事将领
王骥(1378年-1460年5月30日),字尚德。保定府束鹿县(今河北省辛集市)人。明朝前期重要的军事将领。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王骥身高体壮,精于骑射,刚毅有胆,通晓军事。十三岁时入县学诸生。随后,王骥的父母相继去世,他“哀毁尽礼”,得到乡荐
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王骥考中丙戌科进士,被授为兵科给事中。不久后出使山西,上奏免除盐池拖欠的赋税二十余万石。当时应天府府丞,事务紧急而且繁杂,王骥受命署理,立即就完成;又署理行在(北京)都察院事务,他在任上持正不挠。后升为山西按察副使
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王骥获召入京,升任顺天府尹。他治理有方,得到仁宗赐诏嘉奖。
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王骥升任行在(北京)兵部右侍郎,接替顾佐代管都察院事务。后署任兵部尚书
宣德九年(1434年),王骥被正式任命为兵部尚书。
力战破敌
主词条:亦集乃之战
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王骥奉诏议论边防事务,但过了五天他还没上奏。英宗大怒,将王骥和兵部右侍郎邝埜逮入监狱。不久,王骥获释。当时,鞑靼的阿岱汗朵儿只伯多次侵犯甘州凉州,边将迎击,屡次失利。兵部侍郎柴车徐晞佥都御史曹翼相继经理边防事务,也没能遏制鞑靼入侵的势头。
正统二年(1437年)五月,英宗命王骥前往,允许他相机行事。王骥疾驱到军中,大会诸将,问此前追敌到鱼儿海子(捕鱼儿海,今贝尔湖)时,率先退却而导致军队溃败的是谁。众人回答是都指挥安敬。王骥来之前即已承英宗密旨诛杀安敬,这时他于是令将安敬绑到辕门外斩首,并宣读敕书,责备都督蒋贵。诸将都害怕得发抖。在立威之后,王骥大阅将士,分兵划定各部的守御区域,使边境安然。随后,他检阅甘、凉的部队,淘汰其中的三分之一;制定轮番法,使士卒得以修整,同时节省了一些粮草支出。不久,阿岱汗又入侵。英宗任命任礼为平羌将军,蒋贵、赵安为副,王骥督军。
正统三年(1438年)春,王骥与诸将一同出塞,以蒋贵为前锋,而他自己与任礼率大军随后前进,与蒋贵相约说:“不胜不见。”蒋贵在石城进攻鞑靼,鞑靼军逃至兀鲁乃。蒋贵率轻骑二千五百人从镇夷出发,抄近道兼程前进,三昼夜后追上了鞑靼军,擒获鞑靼左丞脱欢,斩首三百余级,缴获金印和银印各一枚,骆驼马匹和兵甲以千计。王骥与任礼从梧桐林到达亦集乃,擒获鞑靼的枢密、同知、佥院等官员十五人、万户二人,降服了一些鞑靼部落,一路穷追到黑泉。而赵安等人从昌宁出发,到刁力沟,也擒获了鞑靼的右丞、达鲁花赤等三十人。他们分道夹击,转战两千余里,阿岱汗与朵尔只伯以数骑远遁,西境平定。战后,朝廷论功,王骥兼任大理寺卿,同时支给二职(兵部尚书、大理寺卿)俸禄。不久他被召回朝中,管理兵部事务。
三征麓川
主词条:麓川之役
正统时期,麓川宣慰使思任发发动叛乱,多次击败官军。黔国公沐晟讨伐不利,于兵败撤退途中病逝,由其弟沐昂接替。沐昂提出攻取策略上奏,请调兵十二万人。当时权宦王振认为王骥可以嘱托,便想大举兴兵,而王骥也想出力。
正统六年(1441年)正月,英宗任蒋贵为平蛮将军,李安刘聚为副,而由王骥总督军务,大发东南各道的军队十五万去讨伐思任发。刑部侍郎何文渊、翰林侍讲刘球先后上疏劝谏,英宗不采纳。临行时,英宗赐给王骥、蒋贵金兜鍪、细铠、蟒绣绯衣、红弓矢。王骥请英宗允许他相机行事。他乘驿车先行抵达云南,部署诸将,派参将冉保由东路指向孟定,大军由中路到腾冲,分道夹击。
同年十一月,王骥和蒋贵以二万人奔到上江,包围其营寨,五天没能攻下。正逢大风刮起,他趁势纵火焚烧栏栅,攻下该寨,斩首五万余级。又从夹象石进军,渡过下江,打通高黎贡山之路。闰月到达腾冲,长驱直入,抵达杉木笼山。麓川军登高据险,构筑了七座堡垒,互相呼应。王骥派参将宫聚、副将刘聚分左右翼攀岭而上,而他自率中军奋勇攻击,麓川军大溃,官军乘胜到达马鞍山。
一个月后,王骥抵达麓川军巢穴。山很陡很险,周围还挖有深沟,东南临江,悬崖陡峭无法攀登。王骥派前军侦察麓川军动静,击败了他们的伏兵。麓川军另从小路杀出,在马鞍山下树立营栅,出现在官军之后。王骥告诫军中不要擅动,令都指挥方瑛以六千人突击麓川军营寨,斩首数百级,又引诱击败其象阵。正好东路军的冉保等人已联合木邦车里大侯等处土军,攻破乌休弄、戛邦等寨,另派别将守卫西峨渡,防止麓川军逃走,与官军约定日期会合。王骥督率诸将环攻麓川军的七个寨门,堆上木材焚烧。狂风大作,麓川军被烧死无数,溺江而死的有数万人。王骥千算万算,只当思任发会逃往东南的木邦,因此特意命人守住西峨渡口,却未曾想到思任发会向西逃去孟养,是以未在大金沙江(今伊洛瓦底江)附近设防。思任发带着两个儿子逃到孟养。官军缴获他的虎符、金牌、宣慰司印以及被他抢去的腾冲等卫所的印章三十多枚。王骥铲平他的巢穴,留兵驻守而还。
正统七年(1442年)四月,王骥派偏师讨伐维摩土司韦郎罗。韦郎罗逃到安南,官军俘获他的妻儿。王骥传檄到安南,安南将韦郎罗绑住献来。五月,王骥回师,英宗派户部侍郎王质带着羊肉和酒迎接慰劳,在奉天门赐宴招待,文武群臣都列坐陪宴,时人以此为王骥的荣耀。英宗论功行赏,封王骥为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靖远伯,岁禄一千二百,允许其家世袭指挥同知,又赐给貂蝉冠、玉带。
思任发逃到缅甸后,他的儿子思机发又率领余众住在居蓝,请求入朝谢罪。朝臣建议趁机招抚,王振不同意。于是在正统七年(1442年)八月,英宗又命王骥总督云南军务,率参将冉保、毛福寿前往征讨。在官军行进途中,思机发已派他的弟弟招赛前来入贡,缅甸也上奏说抓住了思任发,要挟明朝割让麓川。明廷决定不接受招赛的朝贡,并敕令王骥图取缅甸,王骥则请增派部队。
正统八年(1443年)五月,英宗又命蒋贵为平蛮将军,加调五万军队前往,并征发五十万人转运粮饷。王骥当初传檄缅甸,要他们送来思任发,缅甸假意听从,却阴持两端。九月十三日,明廷预料官军再次出征,思机发将逃往金沙江戛里、大古剌藏匿,于是派指挥陈仪等径趋贡章驻札(杰沙),探听声息。王骥派人疏通从南牙山(今云南省德宏州西部与缅甸交界处)到贡章的路程,勋卫郭登自贡章顺流,不十日至缅甸,与缅甸进行交接思任发事宜。同年冬,官军逼近缅甸,缅甸人用楼船载着思任发来窥伺官军,而暗中用别的船把思任发运回去。王骥知道缅甸人把木邦河水视为与他们是唇齿相依的利害关系,并担心思机发因为他们献出他的父亲而仇视他们,所以终不肯献出思任发。王骥于是奔到居蓝,攻破思机发的巢穴,获得他的妻儿和部落,而唯独思机发逃跑。
正统九年(1444年)九月十二日,边境上有“比得降虏言:北虏(瓦剌)计议待我使臣回日,即携其家属,于堆塔出晃忽儿槐地面,潜住分兵两路入寇。脱脱卜花(脱脱不花)王率兀良哈东侵,也先率哈密、知院西入”的传言。英宗遂将王骥召回,加赐他禄米三百石,并命他与都御史陈镒巡视延绥(今陕西榆林)、宁夏、甘肃等边塞。当初,宁夏守边的部队,半年一换,后来边事紧张,三年才换。军士日久疲惫,又增选军属来防备,有的一家有五六人在边防,军用物资供应因此而陷入困境。王骥请每年调换一次,应来更代的十月份到达,而被替代的留到次年正月再送回去,这样边备充足而军队也不会疲劳。英宗觉得他的建议很好,把它推行到各边镇。
正统十年(1445年)七月,缅甸宣慰以速剌通知沐昂,表示会在十月末将思任法送至贡章交给明朝。另据缅甸正史《琉璃宫史》记载,缅王那腊勃底(以速剌)要中国军队帮助攻打占据央米丁造反的缅甸高官明艾觉廷,明廷派出四名大臣和一万骑兵,不战而降央米丁。明军回到阿瓦,思任法服毒自杀,缅王将多岸发尸体交给中国军队带回。不过该说并未见于明朝史籍,而且在明朝史籍中,思任法是绝食自尽的。当时,缅甸人已经献来思任发,而思机发窃住在孟养,多次派使者来入贡谢罪。中外官员都愿英宗罢兵。王振心里终不满足。要求思机发亲自入朝谢罪。沐斌率军到金沙江招思机发,但他不来;传谕孟养抓他来献,孟养方面也不听命。王振大怒,“欲尽灭其种类”;英宗也宣告了孟养的“四可伐”即四大罪状。
正统十三年(1448年)春,英宗命王骥总督军务,宫聚为平蛮将军,率师十五万前往孟养。出发前,英宗还特意给王骥下了一道“密旨”,告诉他若是抓不住思机发兄弟,便先抓住孟养土司和与其勾结的缅人,并告诫他“不可漏洩于一人”。次年(1449年),王骥造船渡过金沙江,麓川军在西岸立栏栅拒守。官军联船搭成浮桥渡过去,攻拔麓川军栏栅,进而攻破鬼哭山,连拔十余寨,麓川军坠崖溺死的有无数人,而思机发还是逃走了。那时,官军越过孟养,到达孟𨚗海。孟𨚗海在金沙江之西,离麓川有一千里。自古以来,中原王朝的军队从未涉足此地。麓川军见官军到达,大为震惊。而官军远途跋涉,王骥担心粮饷不继,急于想引兵退回。当时思机发虽然躲藏起来,而思任发的幼子思禄法又拥众占据孟养。王骥认为麓川难以消灭,便与思禄法立盟勒石,并在大金沙江东岸立石为界,发誓说:“石烂江枯,你才能渡过来。”于是班师回朝。
王骥共三征麓川,终抓不到思机发。议论者指责王骥等劳师费财,以西南一隅而骚动天下。会川卫训导詹英上疏弹劾王骥,将其比作唐朝派去征南诏而大败的姚州都督李宓。奏章交到法司,因王振的庇护,王骥得以免罪。
平定苗乱
正统十四年(1449年)四月,湖广、贵州各地苗人发动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包围平越等各个城堡,贵州东部道路也被阻塞。王骥到武昌后,朝廷命他回师讨伐苗人。八月,“土木之变”发生,英宗被俘,群臣弹劾王振以及王骥。朝廷因为王骥正在军中,且还要倚仗他讨平苗人,便放过不问。十一月,朝廷命王骥佩平蛮将军印,充任总兵官,负责镇压事宜,由侍郎侯琎总督军务。后来苗人势力更盛,部众达十余万。平越被围半年,巡按御史黄镐死守,粮尽便挖草根来吃,而王骥屯兵在辰州和沅州并未进军。
景泰元年(1450年),黄镐起草奏疏放在竹筒中,找人从间道出来,报告朝廷。代宗改命保定伯梁珤为平蛮将军,增兵二万人。侯璡从云南督军疾驰至前线,大破起义军,解除各城之围,而王骥也俘获了刬平王虫富等人,将其献给朝廷。
世券旧臣
王骥回师后,代宗命他总督南京机务。南京的部队素来偷闲懒惰,王骥到任后,把自己治军的办法教给他们。兵部尚书于谦不器重他,但朝廷因王骥是旧臣而宠礼他。
景泰元年(1450年)冬,王骥请求代宗授予世券,获准允。十月,代宗命王骥守备南宫,以监视居住于此的太上皇英宗。
景泰三年(1452年)四月,代宗亲赐王骥敕书,让他解职养老,定期朝见。王骥当时已经七十多岁,仍照样跃马吃肉,盛情于声妓之中。
夺门之功
主词条:夺门之变
景泰八年(1457年),武清侯石亨等人发动政变,迎立英宗复位。据传王骥参与了这一密谋,不但自己亲自披甲上马,还将儿孙都带在了身边。
事后,给王骥的赏赐稍迟,他上书陈说道:“臣的儿子王祥进入南城,被诸将所挤,摔到地上差点死去。现在论功没有他的份,臣怀疑有人把他压了下来。”英宗便任命王祥为指挥佥事,仍任王骥为兵部尚书,管理兵部事务,加勋阶为奉天翊卫推诚宣力守正文臣、光禄大夫,其余如旧。几个月之后,王骥请老告退。
病逝家中
天顺四年五月十一日(1460年5月30日),王骥在家中病逝,终年八十三岁。英宗闻讯后,为其辍朝一日,按例赐祭葬;追封靖远侯,谥号“忠毅”。
在明代顾其言的《皇明百将列传评林》及黄道周所著的《广名将传》中,王骥均位列其中。
主要影响
正统六年(1441年)至正统十三年(1448年)间,王骥总督军务,三次征讨麓川,史称“骥为功之首”。王骥三征麓川,与思禄在金沙江边立石为界,是为《王骥誓江碑》,位置在距今缅甸密支那二十里的伊洛瓦底江边,清末被英国人所毁。他对麓川的征讨,被指责为“老师费财,以一隅骚动天下”。但王骥进行的战役确实基本平定了麓川的叛乱,并将之控制在中央手下,巩固了统治。
正统九年(1444年),王骥被与都御史陈镒巡视延绥(今陕西榆林)、宁夏、甘肃等地时,时宁夏边军三年一换,并增选军属以防备,致使军士疲惫、军用困乏。王骥请每年调换一次,让应来更代的十月份到达,而被替代的留到次年正月再回去,以此提高效率。此建议受英宗赞赏,并下令推行各边。
明代宗时期,王骥参与讨伐贵州、湖广各族人民大起义。晚年总督南京机务时,以自身治军之法训练南京的部队。
历史评价
陈敬宗(明初名臣):“兵部尚书兼大理卿王公,蓄文武将相雄刚之才德,且素着西鄙韩范(韩琦范仲淹)之功,简在 圣衷,非一日矣……然则永清南徼,俾朝廷无复南顾之忧者,公之功岂浅浅哉?铭鼎彝而纪竹帛,炳炳然直与古之儒将争光后先……此儒者遭遇之极,盖不特缙绅之光,寔为邦家之光也。”
于谦(景泰朝兵部尚书):“臣观靖远伯王骥才识兼茂,历练老成,兼且善于用兵,长于应变,西伐南征,累著功绩。”
朱祁钰:“卿以文武之材,贤劳累著,简在朕心。”
李贤(天顺朝首辅):
孙继宗(《英宗实录》监修者):“骥天资明敏,遇事敢为,用能屡效战劳。然麓川之役,骥为功之首,而罢敝西南,冒滥官爵,盖亦罪之魁也。”
徐咸(正德朝襄阳知府):“国朝名臣,久任享耆寿者,魏文靖公骥九十八,王端毅公恕九十三,胡忠安公濙八十九,马端肃公文升、韩忠定公文、吴文恪公讷、章文懿公懋,俱八十六。王文端公直、王忠肃公翱、王忠毅公骥、林文安公瀚、刘忠宣公大夏、谢文正公迁,俱八十四。兹数公者,名位禄寿兼而有之,岂易得哉?”
王启(嘉靖朝云南巡抚):“我闻尚书营。不识尚书面。杀声雷震来,虎豹皆股战。营高压麓川,营长亘缅甸。麓川如振槁,缅甸如掣电。七纵俨天威,南中永不变。更拂平蛮碑,依稀如公见。”
王世贞(万历朝南京刑部尚书):
李贽(明中后期学者):“弇州谓靖远材而欲,武略则优。噫!安得有大将之才如骥,又得无欲如弇州言者而用之,使之为我御虏征蛮以封侯乎?然即无欲矣,则虽封侯亦其所不欲者,吾又安能使之舍弃性命,以为我征蛮御虏,而与其所不欲之侯封也。其言谬矣……夫国家用人,唯用其才,今乃使有才者不得用,卒自托于中贵人有援力者以自见,其为宰相冢宰本兵,吾谓其惭汗满面,愧死无地矣!乃反以有欲病人,何哉?又何取于居要路者为也。我朝文臣世爵,今唯靖远犹存。故弇州独以为仁德之报,不信彼谗妬之口云。”
王凤竹(《王越集》编校者之一):“考纪书英庙朝,束鹿王公以滇南庄浪之捷剖土封靖远。”
黄道周(南明隆武朝首辅):“尚书王骥,奉诏行边。指挥安敬,黩怯斩焉。军势大振,莫不争先。谋敌犯境,蒋贵檄前。任礼继后,勗其勉旃。若功不立,相见无年。众力感奋,一战赫然。黄河敌遁,追至黑泉。俘以千计,斩获十全。捷闻还部,再讨麓川。东西乘隙,腹背捣坚。破其七砦,俘溺万千。任发机发,败逃若烟。渠魁虽失,天威大宣。文臣出讨,殊足称贤。”
黄景昉(崇祯朝阁臣):“麓川之役,何文渊、刘球皆请罢师,杨文贞亦意在绥戢。传王振好兵,王靖远阴阿其指。然威震西南,故赖斯举,不然,滇又为安南续矣,未可以儒生訾之。”
宋徵璧(明末清初学者):“一国家外夷之患,北虏为急,两粤次之,滇蜀又次之,倭夷又次之,西羌又次之。诚欲九塞尘清,四隅海燕。方叔召虎,一时咸慕风采,奕世犹仰威名。指受方略,半系督抚……南伐麓川,则详于王靖远。”
查继佐(明末清初学者):“时阉振持内权,而骥与二,岂能南北大创不庭?如是以道德论边功,儒者之言也。而使奸使诈,亦兵法所不废。靖远用振,而非振用靖远。”
谷应泰(明末清初学者):“蒋贵、王骥,初下麓川,三路分进,斩首三千,思任窜缅,仅以身遁,再攻平缅,五营并进,焚其援舟。思任父子,又窜孟养,然而缅人内惧,传首京师,勒石金沙,誓臣石烂,此亦勋著燕然,功高铜柱,岂仅唐蒙夜郎,相如邛笮者乎?然史称其起兵十五万,转饷半天下,冒躐五等,横被冕玉。嗟乎!陈汤贪黩,曹翰凶残,武臣之故态,而屯守之说不行,飞挽之繁不给,此则其智逊金城,而功比贰师者已。”
张廷玉(《明史》总裁官):“人非有才之难,而善用其才之难。王骥、王越之将兵,杨善之奉使,徐有贞之治河,其才皆有过人者。假使随流平进,以干略自奋,不失为名卿大夫。而顾以躁于进取,依附攀援,虽剖符受封,在文臣为希世之遇,而誉望因之隳损,甚亦不免削夺。名节所系,可不重哉!”
刘宗鉴(清末腾冲亚元):
李雨农(清末腾越岁贡生):“戛鸠江上瘴云起,江边石碣苔花紫,啾啾鬼哭天阴时,隐隐军声重雾里,忆昔思氏叛麓川,结缅乱我滇之边,筋竹标铦排象阵,桃花水涨据毒渊。王师一下如拉朽,任发鼠窜缅酋走,武侯七纵重攻心,尚书三征才授首。巨碣立在江之湄,南人不反畏天威,江枯石烂不敢渡,长江天堑界华夷。碑峙江头五百载,一朝地图颜色改,黄须碧眼渡江来,昔日盟言今安在。记得初来碑尚存,于今唯见江狂奔,犵鸟悲鸣江花萎,茫茫四顾空断魂。”
李根源(清末重九起义参与者):“骥三征麓川,卒不得思任父子。何文渊、刘球、张淑、詹英等谓骥‘老师费财,以一隅动天下’,未免书生之论。根源《咏古》有云,‘腾龙有今日,功在王束鹿。若非三征力,久已沧异族’。”
尹明德(云南省政协委员,曾参加中缅边界勘界事宜):“忆昔尚书下麓川,大军十万戍江边。划江永作华夷界,南人不反三百年。”
庾恩旸(民国滇军将领)将王骥列为“中国对外三十六年大军事家”之一,并评论道:“骥三下麓川,威震关外,以视清代傅恒之征缅,仅在腾越收买贡象者,相去多矣。方骥兵过滇,访于嵩明兰,隐若茂茂,曰:若要麓川破,船往山上过。后因涉江而舟楫不易覔,骥由内地负舟往。盖当日之规画远矣。”
崔瑞德牟复礼(《剑桥中国明代史》主编):“如同有些史料所说,这些漫长和耗费巨大的战役可能给缅甸北部的本地民族留下深刻的印象。但这个地区没有长期平定……但是王骥进行的这些代价很高的战役确实达到了一个目的。它们在明朝以后的时期巩固了中国人的控制,而且也的确巩固到如今。”
轶事典故
智破象阵
象骑是云南及中南半岛等地区倚重的传奇兵种。明代王骥征麓川时,刺探军情的人汇报说对方有象阵,王骥思索大象怕老鼠即命人找来,但一时半会也没地方去抓老鼠。于是找来数百只猪猫为备用,临阵时悉数放出,几百只猪猫同时乱窜,对方战象果然被吓跑了,逐胜。
击鼓为乐
据明人叶盛水东日记》记载:王骥任顺天府尹时,喜欢在退厅后坐在后堂,召鼓手来打得胜鼓。如果鼓手将鼓打得不成节奏,将会受罚。后来王骥以文入武,终因作战而立下功名。叶盛不禁感叹道:“(王骥)难道也像前人一样喜欢听闻‘击鼓用兵’诗的人吗?”
三王伯爵
明代仅有的三位以战功封爵的文臣分别是王骥(靖远伯)、王越(威宁伯)、王守仁(新建伯)。他们都姓王,威名超越其余诸文臣封伯者,明人王世贞对此曾连批“大奇!大奇!”其中又只有王骥的爵位世代承袭,从未中断,直至明亡。
武侯转世
据传王骥驻军泸水,荡平边乱,见江边有一块石碑,上书“诸葛亮到处无人到”七个大字,相传是诸葛亮南征时立下的。王骥说:“此碑大谬,今天老夫不是也南征到此地了吗?”下令砸了石碑。谁知这是一块套碑,里面还套着一块碑,上书“打碑还是立碑人”,王骥大惊道:“原来我竟然是诸葛亮转世!”于是大笑起来。
人际关系
亲属成员
表格参考资料:
伯爵世系
王骥的靖远伯爵位自明英宗时受封起,子孙世代承袭,共历八世九代,至明亡而绝。
第一代:王骥,正统七年(1442年)封靖远伯,予世券天顺四年(1460年)去世,追封靖远侯,谥号“忠毅”。
第二代:王瑛,王骥之子,天顺四年(1460年)袭爵。成化七年(1471年)去世。
第三代:王添,王瑛之子,成化八年(1472年)袭爵。成化十五年(1479年)去世。
第四代:王宪,王添之子,成化十九年(1483年)袭爵。正德九年(1514年)十二月去世。
第五代:王瑾,王宪之子,正德十年(1515年)袭爵。嘉靖四十年(1561年)至万历元年(1573年)间去世。
第六代:王学诗,王瑾之子,万历元年(1573年)袭爵。万历四年(1576年)去世。
第七代:王学礼,王学诗之弟,万历四年(1576年)袭爵。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去世。
第八代:王继芳,王学礼之子,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袭爵。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去世。
第九代:王永恩(一作承恩),王继芳之子,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袭爵。崇祯十四年(1641年)仍在世。
靖远伯世系参考资料:
主要作品
皇明经世文编》辑有《王靖远忠毅侯奏疏》一卷,录其疏十二篇:《请陕西兵分班赴京疏》《请选择卫所官员疏》《计处军士疏》《北虏疏》《京卫勾军疏》《边务五事疏》《平虏方略疏》《边务疏》《覆何文渊疏》《贵州军粮疏》《麓川奏捷疏》《请理军政疏》。
后世纪念
地方崇拜
麓川之役后,王骥“庙食盈寰中,姓名走妇孺”,被认为是诸葛亮转世;在傈僳族景颇族,他极受崇拜,逐渐被神化。晚清时期,王骥“三征麓川”的历史被地方文人塑造为“抗击入侵,保家卫国”的英雄历史,王骥也被塑造为“威震滇西,保境安民”的地方英雄,并被民间奉为迤西、滇缅一带最大的保护神。到民国初年,已与诸葛亮并列神界。缅北打洛以东地区,只要是王骥当年驻过兵的地方,都建有“三崇庙”,供奉“三崇神”王骥。
傈僳族传说王骥带兵到边境一带安边设卡,训练部队,奸臣却诬陷王骥在边境练兵是意图谋反。皇帝就把王骥召回,奸臣在二月初八为王骥接风的酒席上毒死了王骥。王骥死后,阴魂上了天,成为“白马将军”。因此,傈僳族人在每年二月初八刀杆节中举行“下火海上刀山”的仪式,誓以“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英勇气概祭奠王骥,表达抵御外侮,保家卫国的决心。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的白族将王骥奉为云龙全境的本主,是经济复兴之神,封号“三崇建国鸡足佑民皇帝”,职能是发展盐业并消除疾病。因云龙地区产盐,思任法扩张使得云龙盐销路受阻,王骥平定麓川后云龙萧条的盐业又得到振兴,云龙白族在各盐井建起三崇庙,驮盐马帮出行、归来都要到三崇庙献祭,每年农历七月初十举行三崇本主王骥的圣诞庙会,当地人前往三崇庙为王骥祝寿。据《滇史》记载,缅甸国王莽应龙从明朝使者处听闻征麓川时的主将王骥、蒋贵之子孙还在朝当大官时,脸色即变。
纪念标志
王骥去世后,后人遵其嘱葬于祖籍河北省束鹿县西吕村祖坟墓地。
王骥三征麓川后,滇西边地也保留了大量他开边的遗迹和民间传说,如靖远碑,又称平麓川碑,是王骥第三次征讨麓川后与思禄法立盟勒石,并在大金沙江(今伊洛瓦底江)东岸立石为界。腾冲城来凤山(位于今云南省保山市境内)南麓还有王骥尚书驻营处,俗称“军营堆”,又称“尚书营”。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漕涧镇嘎窝村有一座高约八尺的“明靖远伯王尚书骥之故冢”。据说王骥屯兵在嘎窝村时,要在此地筑城。当地人害怕王骥筑城后会占去他们的田地,就在敬献给王骥的羊肉中放了毒药,将其毒死。正因如此,云龙地区祭祀三崇神时忌用羊肉和红豆,如果用羊肉祭祀一定要先尝,表明羊肉中无毒才会开祭。
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滇滩镇恒益广场上有王骥的铜像,滇滩三崇寺中也有王骥塑像。
史料索引
古穰集·卷十一·尚书靖远伯忠毅王公神道碑》
明实录》太宗、仁宗、宣宗、英宗朝部分
名卿绩纪·卷三》
罪惟录·卷十九·武略诸臣列传》
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麓川之役》
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传第五十九》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06 21:50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