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宓
唐朝将领
李宓(698年—754年),唐朝天宝初年,任姚州都督。天宝年间,带兵征伐南诏的唐将。唐朝天宝十三年(754年),李宓以侍御史、剑南道留后与何履光等带兵十余万征伐南诏,兵败后投洱海殉国。死后因为其忠义,受到当地南诏人的崇拜,被奉为利济将军,成为当地著名的本主之一,立庙祭祀。
受命出征
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唐朝再征南诏。此次被朝廷选中担任远征主帅的竟是阁罗凤的好朋友李宓将军,连他的五个儿子都在征南大军之列。出征前全家相聚,李宓痛苦不堪,叹道:“南诏受圣朝册封,称臣纳贡,不违不悖,岂有风云突变之理?自古征战无情,知交对垒,弟兄仇杀,血染沙场,天理良心何在!”长子李贞元只好劝道:“为将者当禀忠于国,如今君命难违,纵然洞悉事态原委,也无回天之力,何苦伤精费神!”李宓的长孙女巧珠不忍见爷爷满腔悲苦,要求陪爷爷出征。李宓道:“万万不可,吾家子孙,今后当戒之慎匆为将。”说着取出一把宝剑交给巧珠说:“这是当年阁罗凤赠我之南诏铎鞘宝剑,若一年之后爷不回来,我孙女可持此剑进见南诏王,后事自有分晓。”
就这样,李将军怀着不得已而为之的矛盾心情踏上了万里征途。一路上征南大军受尽了蛮烟瘴雨带来的疾病和由于给养不济而误食野菜中毒的折磨,死伤无数,早已军心涣散。
南诏一方面临大军压境,阁罗凤也早已作好了充分准备:与吐蕃结盟为兄弟之国求得吐蕃派兵增援;重筑龙首龙尾两关,在龙尾关前开挖了子河,再筑玉龙关为前沿阵地,层层设防。打算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以疲劳消耗战术,只巴望李将军会因久攻不克,粮饷耗尽而自动退兵。
三路进兵
然而此时已是箭在弦上不可不发了。李将军分三路进军:派副帅何履光率水师准备从下河口渡海正面进攻,派长子李贞元为副总兵从江尾攻打龙首关,本人自率中军攻打龙尾关。结果,水师被南诏趁夜偷袭,未及下海即已溃败,李贞元部又被南下的吐蕃兵和凤伽异部两面夹击,也遭惨败。龙尾关这边由阁罗凤亲自指挥面对李将军的强攻。
玉龙关前的子河对岸,李将军手挥三尺龙泉宝剑,骑一匹雪白的宝马正欲踏上通往玉龙关的一座木板吊桥。此时宝马却止步不前,用蹄子踢打桥头,双目流泪回头望着主人。原来,这吊桥木板事先已被换成朽木,不堪负重。玉龙关上的守将吼道:“马不前行,惧我南诏神威,何不就此退兵,免遭灭顶之灾!”一句话却激怒了李将军,不顾一切地策马登桥,刚到桥心,“轰隆”一声人马皆坠入河心淤泥之中。元帅沉江,士兵不战而乱,一片混乱厮杀。整个战争南诏损兵3万,唐师阵亡4万有余,酿成了一场震动唐王朝的大悲剧。
战后,阁罗凤下令收集唐军阵亡将士葬于西洱河南岸和旧铺,刻碑勒石题为“大唐天宝战士冢”后称“万人冢”和“千人冢”。大碑落成之日,阁罗凤率军民前往祭奠,亲自致悼词曰:“君不正而朝纲乱,奸佞起而害忠良。生乃祸之始,死乃怨之终。呜呼悲哉!唐师阵亡兄弟!”
建祠供奉
阁罗凤又命南诏军民将李将军遗体葬于苍山斜阳峰麓的仙鹤塘,并建李将军祠,供奉神位。次年,李将军夫人带孙女巧珠来到太和城。巧珠以祖父留下的南诏铎鞘剑呈献阁罗凤,举座潸然泪下。阁罗凤陪同夫人及巧珠到李将军祠祭奠,亲笔题写一联:“父忠子孝,留下英魂警后世;节义两全,磷火万点洱河咽。”让巧珠焚化给爷爷。事后,巧珠愿世居南中,阁罗凤为其择配郑回三公子,封公子为阳瓜州司文郎。
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阁罗凤于太和城立“德化碑”,表明不得已而叛唐的经过和永远臣服中原王朝的心迹。30年后,阁罗凤的孙子异牟寻即位,于贞元十年(公元794年)与唐朝使者崔佐时会盟于点苍山神祠,在历史上传为维护统一、民族团结的佳话。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3 13:35
目录
概述
受命出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