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茂名,
粤西地区俗称“潘仙”,一个被后世仙化的著名人物。大约在
西晋太熙元年(290)
农历三月二十四日出生,
西晋永嘉年间(307—313)的处士。
生平事迹
潘茂名年少时喜好游玩,心想游历神州大地,“欲瞻中国之盛”。西晋永嘉年间,他束装起行,一路往东北而去。经过新都(今浙江淳安县)石室,邂逅道士对弈,拜道士为师,学习炼丹和养生之法。后有郭道士入山,谈起当时南北分裂未能一统的形势,潘茂名辞别道士,背起行装来到东吴。在建康(今南京),潘茂名拜谒求教于茅山道士张玄宾。潘茂名学成归来后,穿越岭南,经高郡主山(今高州城东一带的群山)时,见此地峰峦起伏、葱郁青翠、远离尘世,便选择在此隐居修炼。后来地方屡次大旱,潘茂名心系苍生,带领乡民前往龙湫岩祈雨,解除旱灾。
“朝汲泉于此山,暮洗术于鉴水,采丹田之芝,煮白石之髓,嚼瑶笋之芽,餐碧奈之蕊,勤洗伐而脱尘凡,取精华而去渣滓”,潘茂名终于炼成“大还丹”“小还丹”等,用此神效丹药,在粤西地区救治百姓,驱除瘟疫。相传潘茂名还用沉香炼丹制药,至今,潘茂名的万应灵丹方法仍在民间留传。相传潘茂名在高城西的
观山修行20多年,白天上山采药,晚上修道炼丹。“东坡烧火,西山观烟”的传说和“观山”之名均由此来。潘茂名不仅是岭南道教的先驱,他还像神农氏一样遍尝百草,一生悬壶济世、救死扶伤,深得百姓爱戴,受到当时朝廷称赏,为世代传颂。
相距约1700年,历史上已没有完整的潘茂名传记资料,许多文献是零星式记述。但权威的地方志有记载,这是一个真实鲜活的人物。悬壶济世、炼丹制药、驱瘟除瘴、救治百姓、普济众生,贯穿他80多年的传奇生涯。因其人格魅力及精湛医术、道教文化影响后世,成为粤西传奇人物。
历史文献
最早关于潘茂名的古籍在唐代。《
四库全书》的唐代《
北户录》记载,“往高凉,程次青山镇。……后一岁自
潘州回路,历仙虚。”唐末
崔龟从图注“仙虚”云:“潘茂真人烧丹之处,南人呼巿为虚,今三日一虚。”所谓“虚”指岭南集市的称谓。
潘州的仙虚因潘茂真人烧丹得名。
唐昭宗时期广州司马
刘恂的《
岭表录异》可能最早将潘茂与潘州得名联系,今通行版本为
鲁迅校勘,“潘州,昔有
方士潘茂于此升仙,遂以名郡。”
北宋陵州知州
乐史撰写《
太平寰宇记》,属于全国地理总志。其援引《岭表录异》云:“按《岭表记》:潘州因道士潘茂升仙,遂以姓名为
郡县之称。”《太平寰宇记》:“唐武德四年平岭表,于县置
南宕州,后改为潘州,仍改县为茂名,以道士潘茂姓名为县也。”南宋
王象之编纂《
舆地纪胜》,这是南宋中期地理总志,记载茂名县得名史记——茂名县:在州西南十五里。《
图经》云:县本西瓯、骆越地,秦属
桂林郡,汉属
合浦郡。
晋道士潘茂古于东山采药炼丹,于西山升仙,
镇南大将军冯游请于二山间筑城,遂以道士姓名建潘州、茂名县。晋代永嘉年间偶遇道士弈棋情节在宋代《舆地纪胜》已出现。在唐宋古籍开始出现的“潘茂”、“潘茂古”,都是指“潘茂名”。
明清时期古籍文献关于潘茂名记载不少,明代
嘉靖年间《
广东通志》称,茂岭“世传潘茂炼丹其上,故名”。《大明一统名胜志》《
郡县释名》都沿袭这种说法。
清代阮元监编修《广东通志》、明代万历年间曹知遇等纂修《高州府志》、清代《光绪重修茂名县志》都有潘茂名记载。
清初潘茂名被列入中国神仙系统,当时《历代神仙演义》对潘茂名记载。
清代
光绪年间广西
河池知州谭应祥组织人员编写《潘仙全书》,较为系统地介绍潘茂名情况。记录潘茂名外出求学于新都、建康,拜谒求教于
茅山道士张玄宾的记录。《茂名县志·人物志》《茂名县志稿》有记载。
宋代全国性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陵州知州乐史撰写)记载:“潘茂名炼丹之水,味甚香美,煎茶试之,与诸水异。高力士奏取其水归朝。”
明代万历年间曹知遇等纂修《高州府志》记载:“晋永嘉中,有潘茂名者,入山遇道士弈棋,立观久之。道士曰:子亦识此否?对曰:入犹蛇窦,出似雁行。
道士可其说。因语之曰:子
顶骨贯生门,命轮齐日月,脑血未减,心影不偏,修炼则可轻举。授予黄精不死之方,遂于东山炼丹而飞升。”
《
广东通志》(清代阮元监编修)对仙人潘茂名有记载。
高州挂榜岭亦称茂岭,也留有潘茂名的遗迹。清代
乾隆年间《高州府志》记载:“世传潘茂名炼丹于此,草木郁茂,四时不凋。”
清代《光绪重修茂名县志·卷七人物下》记载:“潘茂名潘州人永嘉中入山二道士弈棋⋯⋯”
清代光绪年间,广西河池知州谭应祥曾组织人员编写《潘仙全书》,全书约两万字,较为系统地介绍了潘茂名的有关情况,现国内仅保存一册残缺孤本。
《茂名县志·人物志》记载:“潘茂名者邑之潘坡村人。晋永嘉末处士(约公元310年),莫知其生卒始末。”
《茂名县志稿》(民国编)载:“潘茂名者,邑之潘坡村人。晋永嘉末处士。”
《高州府志》和《茂名县志》均有《观山怀潘仙诗》。
《
潘茂名研究与综述》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研究潘茂名历史文化的著作,由廖君编著,由
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全国
公开发行。本书图文并茂,资料详实,考证科学,弥补了我国全面研究潘茂名的空白。
文物遗迹
大部分在
高州市、
电白区、茂名高新区,部分在
惠州市罗浮山、浙江
淳安县、江苏
句容市、
南京市、广西
桂林市、
北流市。西山、东山、潘仙坡、
观山寺建筑群、
思前井、荖园、金玉二井、升真观、玉泉庵、潘仙殿、吕祖殿、潘仙亭、
潘仙祠、潘仙观、石船等遗址在高州城区。根子超世寺、亚盘村(潘坡村)在
根子镇,灯心塘超世寺、浮山石船在
霞洞镇。纪念潘茂名弟子林真人的雨公山庙现改建
潘茂名纪念公园,在茂名高新区。
南宋广西
转运使朱希颜将两屏
茂名县产玉石馈赠副宰相
洪迈,相传由潘茂名炼丹遗下
丹剂凝结而成,《
方舆胜览》称之为树石屏,洪迈《
高州石屏记》被刻在桂林
漓江龙隐岩。潘茂名外出长期修炼的“新都石室”,据考证很可能在淳安县
梓桐镇的尹山,属江苏
句容。相传潘茂名与葛洪当年论道炼丹的青蒿园、
洗药池、
丹灶遗址在惠州
罗浮山。葛洪在
东晋咸康年间出任勾漏县令,潘茂名与他在
勾漏洞炼丹遗址在广西
北流。
我市主要潘茂名
遗址保存下来,潘仙祠在高州
冼太庙旁边,受到良好保护。思前井泉水清澈,现有围墙并建栅栏门。
根子超世寺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潘茂名故居遗址重建。荖园、金玉二井、升真观已经消失,只有遗址。潘仙坡已在车水马龙的
闹市区,观山书法石碑群掩没在泥土之中。
长坡镇的龙湫岩,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炸石被毁,山洞倒塌
文物古迹无存。
粤西地区道教遗迹众多,多处遗留与潘茂名有关的诗词、地名、建筑、遗址、遗物、遗迹等。
明代
万历年间,高州知府张邦伊作诗咏潘茂名,《潘坡丹灶》:地有东郊胜,溪山信可夸。偶来因问俗,何意觅仙家。洞倚千寻古,炉蒸五尺霞。至今流水上,时或见桃花。“潘坡丹灶”,是高州古八景之一。
升真观,
高州观山最早道教建筑物。据《观山古迹补录》记载:“
分藩陶正中重修观山寺序云:高郡城西半里曰观山,相传晋潘于此飞升,旧有升真观,因此得名。
明万历初观废。”
观山寺,明代万历十七年(1589)由高州知府张邦伊在升真观遗址建立观山寺,以奉潘仙像。观山又名仙山。1985年观山寺被拆除,在原址新建
仿古建筑。
玉泉庵(含潘仙殿、吕祖殿),清代嘉庆十三年(1808),巡道
马书欣著文证实为岭西道毛达斋倡建,雍正十年(1732)建成,其中吕祖殿在乾隆二十年(1755)竣工。潘仙殿专奉潘茂名,吕祖殿主奉
吕洞宾,现存遗址。
潘仙祠,清代嘉庆年间《
茂名县志》记载,在高州城内
冼太庙东,据说潘茂名曾在这里炼丹。由明代知府
孔镛于成化元年(1465)建成。有仙坡记,又有仙迹亭,为明代
崇祯元年(1628)茂名知县胥学韶建立。崇祯十年(1637)高州知府姚继舜扩建其亭,辟其为坡。
现亭子已圮,后来在遗址修建潘仙祠,祠的走廊与冼太庙相通。现为高州市
文物保护单位。清代河北燕人、
雷州参将潘拱宸作诗《游观山有怀潘仙》:“官闲偷与海鸥盟,偶挂雕弓傍石行。松顶
鹤巢深树见,江心渔艇暮烟横。旧山人去花应落,古寺雨来潮欲生。学道何年逢鼻祖,云峰招手过西城。”
石船,相传“潘茂名所乘,仙去弃此”。明代万历年《
高州府志》记载,“后千有余年,孔镛来守
高凉”,遇此仙人潘茂名于
笔架山,创建潘仙亭,以资纪异。并赋《石船丹灶》:“共说
丹砂可驻颜,仙翁何不久人间。石船藓合年年在,丹灶云封日日闲。亭宇已成新岁月,乾坤犹自旧江山。我来欲问长生诀,辽鹤何时海上还。”清初“
岭南三大家”之一
屈大均的《
广东新语》记载:“高州潘仙坡有一石船。中污,两端微起若荷华叶。长八尺有半,广四尺。又有石篙一,在云炉洞,长二丈许。”相传为潘茂名真人遗物。著有《石船铭》云:“至人餐石,以刚为柔。至人乘石,以沉为浮。风将气御,水以神游。
芙蕖一瓣,泛泛如舟。虚无之滓,为尔长留。”屈大均又有《
后高凉曲》咏潘仙石船,“不见仙人驾石船,
鉴江秋水正连天。
石篙撑折三千丈,愁绝蓬莱路渺然。”石船经过多年风吹雨打,面目渐起变化。后被当地
托儿所埋在地下,在建新楼时挖起破碎。
现仅存一块碎片,长约二尺,宽一尺余,置于冼夫人庙门阶前。历代不少文人骚客,对石船丹灶留有吟咏。明代
郑阜义诗:“仙家鸡犬去无存,丹灶空余火不。
万古
灵踪何处觅,淡烟荒草暗孤村。短棹
孤帆远远开,潘仙何处问蓬莱。”
思乾井,在高州城东。据传潘茂名在提炼丹膏时,对炼丹之水要求讲究,用清纯龙泉水。潘茂名在草药
种植园(今高州城东门外附近),开凿一口水井,专做炼丹之用。潘茂名逝世后古井保留下来,后人称“思前井”。
潘仙观,在高州城区南关街小观山。2004年建成,为明清风格仿古四合院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北倚青山,面朝鉴江,与大观山隔江相望,揽抱瀛洲岛。建筑宏伟壮观,庄严肃穆。
门楼古雅,坊额镌刻“潘仙观”三个大字及浮雕图案。两柱对联气象万千,“恬倚榜山万丈灵光连北斗;雅朝鉴水千秋道气贯瀛台”。天井中间有潘仙池,潘仙骑鹤赐福。殿前两柱为
双龙戏珠雕塑。
雄伟的大殿,穿斗式梁架结构,正殿安置为三清祖师雕像,两边殿堂为潘仙、冼太雕像。正殿内墙壁雕塑有
六十甲子太师浮图,栩栩如生。正殿与门楼之间两边有
廊道仿古建筑。潘仙观是粤西颇有影响的道观。
超世寺,与浮山冼太庙为邻,位于
浮山岭半山腰。寺庙面积200多平方米,是在潘茂名故居遗址上修建的
纪念性建筑。据说也是当年潘茂名的修炼地。
文化思想
潘茂名早期属于道教的
丹鼎派。丹鼎派又称“
金丹道教”,丹鼎派是对炼金丹各
道派的通称,最早由古代
黄老道家发展而来。丹鼎派分外丹与内丹。
外丹,指用
炉鼎烧炼
铅汞等矿石药物,以配制可服食的金丹,盛行于隋唐前;内丹,大体上指把人的身体当成“炉鼎”,以自身精、气为药物,为神气相交结成之物,宋元以后取代外丹。
丹鼎派从追求“长生不老”出发,推动了我国古代化学冶炼、
气功养生学的发展。
潘茂名的炼丹术,发展了早期
粤西地区的道家医学,他重视道教的“外丹”。主张用铅汞配以其他药物做原料,放在炉火中
烧成丹药,有“点化”“服食”两种。丹药是中药药剂种类的一个分支,兴于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术士们开创的成果。
现代医药学发现,铅、汞作为炼丹常用原料,却是一种有毒金属,过量服食使人致死。但是,在约1700年前落后的粤西地区,潘茂名等道士是无从知晓的。
潘茂名相信“习静
虚无之说,炼丹上升之旨” 。其道家的思想出自“清静”“心印”二经。他认为,上药三品,包括神、气、精。他强调“神能入石,神能飞形,
入水不溺,入火不焚”等,这些都是道教的“内丹”理论。
他们认为,人是天地与阴阳冲和之气体造成,表现在精、神、气三方面,精为天,气为地,神为精气的化合。心神动摇,精气散死,反之则长寿。这些观点与中华
传统养生理论有相通之处。
茂名晚期也受到
儒家和佛家的思想影响,相传存下签语一百条,内容大体分为三类:
一是以“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为其教派的基本宗旨。潘茂名宣扬的“无为、虚静、守拙”,与老子思想相合,是典型的“贵虚”自我无为主义。
二是笃信
阴阳五行,宣扬“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心为和”的老子观点。
三是宣扬“以民为本”“济世救民”的思想。
综观潘茂名的道教思想,继承和发展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理论和思想,也有不少观点具有初步的
唯物主义,但签文夹杂一些
唯心主义迷信的成分,这些要去其糟粕,传承其精华要义。
潘茂名逝世约150年后,冼夫人诞生,其后逐渐形成
冼夫人文化。来源于古老的
傩文化、粤西祭祀、冼夫人文化的“
年例”,在千年传承中注入道教元素。几乎所有的年例祭祀、摆宗、
游神等环节,都由道士主持或参与。茂名在1000多年的本土文化发展中,逐步形成“
潘茂名文化”。
潘茂名与“好心茂名”精神的关系。清代古籍《潘仙全书》,在流传下来的潘仙签语第七十数发现,“济世有奇诀,救人须用心。三天曾纪录,四海尽知名。”这是指救人济世的奇诀在于用心,只要做到这点,就能天下扬名。今年6月在纪录片《潘茂名》剧本研讨会期间,潘茂名文化专家
廖君与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陈建功、中国作协《中国作家》原主编王山、广东省作协副主席
张梅、著名作家
张慧谋、著名
考古学家邱立诚、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教授
卢诚、茂名市社科联主席
郭亿万、
茂名高新区管委会主任
李确、茂名市纪委宣传部长何火权、陈朝晖、张均绍、
周泽明、吴超君、刘佩斯、姜桂义等权威学者专家,集中研究探讨,最后统一明确观点:“好心茂名”精神最初来源潘茂名,《潘仙全书》的“济世有奇诀,救人须用心”是充分的历史文献依据。
潘茂名文化的概念、内容。2019年3月在纪念茂名建市60周年丛书《
点赞茂名精选集》,茂名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潘茂名文化”的概念、内涵。“潘茂名文化”是千百年来人民尊崇、信仰潘茂名过程中传承下来的物质及
精神财富的总称,是一种
岭南区域性文化。
后世对潘茂名的纪念、
研究和发展,涉及范围主要在粤西地区,其内容包括:“好心茂名”精神的启元、粤西道教医术、道教
金丹术、“内丹”及中医药理论、道教的道场(斋醮、法事)、年例主祭礼俗、“济世救民”的思想、“无为、虚静、守拙”的
人生观、“拜潘仙”信俗、潘茂名诞辰纪念日、潘茂名中医药传承与技艺制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