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丰民系即
广东、
香港海陆丰人,
祖籍大都为
福建闽南地区,属于
闽南民系中的一支,是
闽南移民的
后裔,以
语言的形成为
标志,大约于清初才形成。海陆丰人又称
福佬,按
闽南话发音而写成鹤佬或学佬。其
祖先源自
福建,其后聚居于
粤东,即
海陆丰(即
汕尾)和
今日的
惠州县区,使用
闽南语系方言。
海陆丰地区大部分
居民的
祖先是
明末清初(尤其是
清初复界以后)才陆续从
闽南迁入的,所以
许多家族从
迁入迄今只有三四
百年,
子孙繁衍也只有10-15代。由于
家族入粤的时间较短,他们讲的“
福佬话”也就与
闽南故土的话没有太大的
差别。所以与
潮州话相比,
海陆丰话从
腔调、到
词汇、到
读音都更接近
漳州南部的东山、
云霄、
漳浦一带的
闽南话。海陆和潮汕是
堂兄弟关系是由于海陆和潮汕都是
闽南移民
移民广东后代。
广府人、
客家人称海陆丰人“福佬”,称当地方言为
福佬话(学老话)。海陆丰人到外地
发展特别多,尤其是
香港,称
香港回乡的为
香港客。
1927年11月,在
彭湃的领导下,海陆丰人民建立起
苏维埃政权。海陆丰地区除了
自然地理和
行政区划与潮汕地区等不同外,还有
人口史和
方言发展史的
差异、
方言语音差异、词汇运用的不同等,这些种种
因素叠加在一起,都
导致海陆丰人不
认同所谓的潮汕。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海陆丰人民以“
敢为人先、
无私奉献”的
革命精神,英勇斗争,顽强作战,为开创
中国革命前进道路、夺取
中国革命伟大胜利作出了特殊重要贡献和巨大
牺牲。海陆丰人形成了
正直刚强、
公正不阿的人格品牌。
历史由来
海陆丰福佬人大都是
福建移民后裔。中国民俗学泰斗、乡贤
钟敬文先生认为,福佬话即
河洛话,出自于当时中原文化中心河南,由当年中原移民带入福建。宋末和清初,朝代更迭,烽火连连,福建福佬人向外大量移民,其时地广人稀的海陆丰由此迎来了两次大规模的移民潮,奠定了海陆丰民系的基础。“海陆丰福建祖,陈、林、李、蔡海陆丰居大半”至今仍在当地流传。
宋朝开始很多福建先民由于经商、仕途,也有相当部分因饥荒、瘟疫、战乱从闽南、莆田陆续迁入海陆沿海开基繁衍,成为该地区的先民。广府人、客家人称海陆丰人“福佬”,称当地方言为福佬话(学老话)。
海陆丰两县由于地理和历史上的原因,语言、风俗习惯大体相同,兼之远自明清两朝,这个地区广大人民在反对共同敌人的多次斗争中,并府作战,互相支持,互相影响,至20世纪20年代中共海陆丰地方组织建立后,又合多分少,两县革命斗争形成不易分割的整体,人们习惯于把这两个县统称“海陆丰”。因穷困谋生成因革命失败,流散在外地,特别是在香港和
南洋诸岛国生活的海陆丰人,大都组织有海陆丰同乡会等,以及开办学校,如香港的海陆丰籍同胞就开办有海陆丰公学。
文化特色
海丰和陆丰,合成为海陆丰(即现汕尾市所属范围),有清一代隶属于广东惠州府的一县。清雍正九年(1731)析海丰县属坊廓、石帆、吉康三都置陆丰县。陆丰从海丰东部析出,另立新县,所以汕尾地区习惯称之为海陆丰。
历史上海陆丰地区长期隶属于
惠州,使得海陆丰地区深受
客家文化影响。另从海陆丰地区所处的地形地貌及地理位置来看,海陆丰地区属于比较典型的南方沿海丘陵地貌,处于珠江三角洲平原和潮汕平原之间,但既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平原,又不属于潮汕平原,既沿海又靠山,因此既有海洋属性,又有山区特点。这个独特的地理位置,也间接造成了“海陆丰文化’’既不属于珠三角,又同潮汕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别树一格。同时,这个独特的地理位置也造就了海陆丰人天生阔达、开拓、团结、强悍的特性。
海陆丰人是区别于潮州人的亚族群,
海陆丰文化有着诸多地方特色。就族群迁移的族源而言,海陆丰人和潮州人分属于闽南入粤的两个分支,它们在入粤后与当地先民各自融合,其风俗习惯不可混为一谈。海陆丰人与厦漳泉人、潮汕人他们之间互不认同已是存在上百年的社会现实,相互独立、各成一派。这种格局,至少在清代就已经形成了。
海陆丰人拥有敢闯敢拼的天性,具有较为强烈的宗族观念,其中拜祭祖宗祠堂是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为了表示仪式的庄严性与隆重性,每每拜祭都会有各种纪念仪式、集体狂欢活动和文艺表演活动。
海陆丰人有着强烈的宗教观念。例如,“天上雷公,天下海陆丰”就表达了广东海陆丰人对于“雷公神”的亲近、崇拜与畏惧。在强烈宗教观念的影响下,民间的宗教习俗颇多,比如有神诞日、得道日、酬神日等等,所以人们为祭祀神灵而“做热闹”是比较常见的事情,于是各种戏曲也容易获得各种各样登台助兴的机会。
民系特征
因自然环境是海、沙、石,当地有“天上有雷公,地上海陆丰”的说法,旧时海陆丰人相信因果报应,因而对神产生亲近、崇拜、畏惧的心态,这三种心态最典型的体现是对“雷公神”的信奉。在“雷公神”扬善抑恶的精神指导下,海陆丰人雷厉风行、正直刚强、于人于国公正、敢于天下先,在中国共产党的先锋战士彭湃的领导下,发起了中国第一次农民运动,进行烧田契,分土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伟大的贡献。海陆丰人正气正义的行为,产生了革命圣地一海丰的红场、红宫;
周恩来总理大革命时期抢渡的黄金海岸一一陆丰碣石湾;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唯一的一座集佛、道、儒及基督教于一身的碣石玄武山的元山寺。
海陆丰人有一种较为奇特的现象就是同一家庭内往往兼营农工商学仕,各种不同的行业,他们过的是大家庭生活。受着时代影响,海陆丰人往往在农工商学各业外,更鼓励子弟出外谋生各展所能,如果不幸经商失败则以农业支持之,如果仕途不顺则可农学商旅,海陆丰人可以说是复式组合,要想找出一两个纯粹商家或工家,或仕宦世家,并非易事。海陆丰人很注意“战略储备”。
海陆丰人是最勤劳的民系之一。无论男女皆以勤劳为做人的唯一本务,游手好闲、不事生产的青年男女,即便有钱有势,在海陆丰人社会中也是没有人看得起的。海陆丰人敢于冒险,只知进取,港、澳、台及南洋群岛等地,都有大量海陆丰人足迹。海陆丰人善于进取,不甘久居人下。他们的为人处世、对事对人的态度方式和在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方面,无不深深地体现着独特的海陆丰特色。
人口来源
从目前所见族谱来看,海陆丰地区在宋末、明末清初有两次大的移民高潮大量汉人迁人海陆丰,原土著居民或迁徙,或同化。目前,海陆丰土著民极少。海丰的宋元移民数量并不算多,明清后才大量增加,尤其是在明清之际。“一般地说,海丰各姓搬来本地定居的始祖,传至现在多数在十六至二十世之间,每世二十五年计算,二十世也不过五百年,五百年前也就是明成化二十二年,如果以十六世计算,距今只有四百年,四百年前已是明朝万历之后”。海陆丰的移民多发生在明清之际,原因是在此前后的明末农民起义及此后的反清复明引发的战乱和朝代更替。
由于明清之际前后的战乱和急促的朝代更替,海陆丰的移民数量之多,其移民原住地的单一与集中。从整个海陆丰地区移民的迁出地来看,这些移民主要仍以福建、江西尤其以福建闽南为多。
据光绪四年《惠州府志》记载,元代海丰县民户3299户,人口11236人。可见,彼时人烟稀少,处处荒山野岭,可供隐居耕种。
人口发展
海陆丰在秦汉时期一直属于南海郡
博罗县地,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析博罗之东置海丰县,属“东官郡”,至今已有1680年的悠久历史。根据明清两朝地方史志的记载,东晋立县时海丰全县只有222户,2616人。如果按当时约6千平方公里的县域估算,每平方公里之内的居住人口还不到半个人。几乎是一个无人之境;然而海陆丰的人口历经千年之后却并没有太大的增加,直到元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全县也仅有3299户,11236人。即平均每平方公里半户,两个人,仍是一个蛮荒之地。这种情况既与海陆丰属于远离中原的“蛮夷之境”有关,也与古代岭南地区阻山带海,交通不便的地理环境有关。所以海陆丰一直到宋元时期还是很少有大批量的中原移民进来——除了逃避战乱的中原百姓和历代奉命“平南”的将士戍卒及其眷属的后代。现在能查到的,最早进入海陆丰的是公平镇先来岭的吴姓移民(客家人),定居时间是唐代僖宗年间(公元895-900年)。因此直到唐宋时期所谓的“海丰人”还是土著为主,汉人居次。土著者,即古代岭南地区百越族的后裔。
海陆丰各姓始祖的祖籍多数在闽赣二省,而其中原祖先又多来自河南与陕甘地区。他们移民海邑的路线有3条:一是从陕西、甘肃、河南先入苏皖,过长江,再沿章、贡二水至福建,最后经潮汕而达海丰;二是从陕、甘、豫数省经江夏到江西,然后跨兴梅山区而达海丰;三是世居长江流域的先民沿湘赣边区先进入粤北,然后顺北江南下至惠阳而达海丰。从这3条路线移民海陆丰的中原汉人包括后来的福佬人和客家人。居于今海陆丰讲福佬的居民最多,我们推断从第一条路线流入海陆丰的移民最多,又集中在明末至清初的300来年间,比进入粤北、潮州、龙川、程乡(梅州)的移民都要来得晚。
相较于粤东的其他区域,海陆丰虽然设县时间很早,但实际开发最晚,一直是地广人稀。可以认为直到明代初期区域内普通中心地(一般市镇)所能提供的最大市场范围内的人口未达到形成中心地的门槛人口,还没有中心地的形成。明初有大批闽南人移居海陆丰,才使得该地真正开始有了经济发展。即使有了新的移民,整个明清海陆丰人口数量都非常低,长期维持在20000人左右。
移民香港
有记载指宋朝年间,已有闽地区的鹤佬族群南迁到新界东部沿岸地区。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部分海陆丰族群移民至东南亚地区,亦有部分移居香港,多从事苦力,如拉车、搬运等工作。1950年代后期至1960年代初是第二次的移民潮,大批海陆丰族群因家乡天灾来港定居。1970年代后期为第三次移民潮,不少海陆丰人以水路及步行方式到港,与早已移居香港的亲戚团聚。
鹤佬人来港后,最初居于上环一带,后来定居于筲箕湾、老虎岩、蓝田、观塘鸡寮、慈云山、钻石山、牛头角及柴湾等地;而操鹤佬话的水上人则移至长洲、三门仔、香港仔等地,以捕鱼为生。1950年代,移居香港的海陆丰人日增,并相继成立三轮车工会、搬运工会、码头工会、生猪商会、蛋业商会、海丰商会及陆丰商会等组织。
鹤佬(又称
福佬)是香港四大古老族群之一,操闽南语系的鹤佬话,早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前已由粤东的惠州、海丰和陆丰来港,大多从事捕鱼工作。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再有大批鹤佬南迁香港,栖息于市区边缘的寮屋或木屋区,刻苦干活。
海外华侨
早在宋朝、明朝,海丰就有居民移居海外,清初移民人数逐步增加,清末民初形成高潮,民国时期仍络绎不绝。据统计,仅就现汕尾市辖下的海丰县,户籍人口就有82万人,而旅居海外和港澳台的侨胞达60多万人。这些侨民分布西欧、东南亚及中国港澳台地区,长期与家乡联系密切,为家乡带来经济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文化理念,并使海丰文化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历史贡献
海陆丰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以敢为民众请命、敢为天下先、敢于反抗封建压迫和外力侵略闻名于世。历史上有广东总兵俞大猷率军民抗击匪寇,碣石镇军民痛击英国贩运鸦片商船,由郑亚长、徐凯、郭达允等率领的较大规模反对封建压迫的农民起义,苏成、苏利为首的反对清初迁界令的渔民农民起义,甲子洪门会首领发动的“闽粤无籍穷民”起义,响应太平天国起义的海丰黄履恭、黄殿元领导的“三点会”农民起义等。“五四”运动后,彭湃领导的海陆丰农民革命运动,点燃这块土地的革命火种。民国11年(1922) 7月,成立全国第一个农会组织海丰赤山约农会;民国12年(1923)1月,成立全国第一个县级农会海丰总农会,农会会员21万余人。同年6月,陆丰县总农会成立,会员6.5万人。数年间,农会遍布东江,延及全省:民国16年(1927),海陆丰地区先后发动三次武装起义,创建全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一一海陆丰苏维埃,首次实行土地革命,发展建设革命根据地,成为全国十三块革命根据地之一。民国17年(1928)初,国民党组织强大兵力“围剿”
海陆丰苏区,数以千计农民干部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海陆丰人民坚持农民武装斗争7年,表现顽强的革命精神。民国26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海陆丰人民投身抗日救亡,组织革命武装,参加东江纵队,抗击日军,建立抗日民主政府。日本投降后,又开展反内战反压迫斗争。民国36年 (1947),成立海陆丰人民自卫队,后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配合解放战争,在海陆丰山区乃至粤赣湘边区展开一系列战役和战斗。1949年,海丰、陆丰全境获得解放。海陆丰一大批英雄儿女献出宝贵的鲜血和生命。海陆丰的革命烈士占全省的1/3。
节日习俗
春节
春节俗称“过年”。汕尾民间把腊月二十四送灶神称为“过小年”,它是春节活动的开始,其主要活动有:扫尘和祭灶。
除夕
除夕的主题是团圆和祭祖。外出的人一般在除夕日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桌吃团年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要请来。汕尾的压岁钱是装在一个利是包中,俗称为“压肚腰”。
元宵
汕尾人从农历正月十一日起就开始准备“闹元宵”。各地城乡都在祖祠前搭起彩棚,叫“灯”,十三日为开灯日,凡去年添丁的人家,在灯棚内挂上喜灯,这天晚上,人们出来赏灯,拜神,在一起饮“灯酒”。
清明
汕尾清明节具有地方特色,表现在拜山和饮食方面。清明祭扫的的时间,以清明那天所属农历前几天为最多,并以清明节日为基数,向前后延伸一个月。
端午
端午日那天,各式各样的习俗将一一举行。其中比较有地方特色的是吃桃李、接午时水。吃桃李风俗只有海陆丰地区有。
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汕尾人对中秋节重视,仅次于春节,在外地工作的甚至港澳同胞,均按时赶回家团聚家家户户备办月饼、柚子、芋头、糖果等拜月娘的祭品。亲朋好友互赠月饼、柚子等物,晚辈要向长辈送礼品,叫“送节”。
冬至
冬节侧重于家庭夫妻的团聚。冬节另一个重要的主题是祭祖,冬至祭祖谓之“过冬纸”。冬节祭祖分为家祭与祠祭。
民俗文化
正字戏
海陆丰
正字戏又称正音戏,也有南下大戏之称,以中州音韵官话(正音)唱念,系南戏遗响,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历来被国内外戏剧界的专家、学者誉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
白字戏
海陆丰
白字戏,历史悠久,元末明初(或更早些时候)从闽南流入粤东,到了海陆丰,与当地方言、民间艺术结合,遂逐渐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海陆丰白字戏。
西秦戏
海陆丰
西秦戏,初考系明末西秦腔(即琴腔、甘肃调)流入海(陆)丰后,与地方民间艺术结合,至清初遂逐渐游离于本腔(西秦腔)而自立门户,形成了别具风格与特色的西秦戏剧种。
皮影戏
陆丰
皮影戏一直在民间生存、发展,有古代闽南语系的基因,又得海陆丰民间习俗的孕育,唱腔音乐丰富。
盖仔狮
陆丰青塘村青面白额的“
盖仔狮”历史最长,因头部状似锅盖而名。具有目大口阔鼻子短等面部特征。被尊为老大的“盖仔狮”享有特殊的地位,海陆丰有“青面白额,狮班免掠”之俚句流传。
滚地金龙
陆丰
滚地金龙主要在西南镇青塘村、安云村,大安镇南溪村、顶潭村、安塘村、安博村、磁西(九乡)王厝村,城东镇上神山村,潭西镇深沟村,海陆丰区香洲街道和顺村(盐酸角)等村流传。
麒麟狮象舞
麒麟狮象舞,海陆丰公平镇的麒麟狮象舞,人称之为“三才”(天、地、人),是公平镇特有的动物舞蹈,象征公平圩日兴市各社团、族群和姓氏之间的团结包容、和谐相处的社会文化,因此被誉为祥瑞、团结之舞,主要在春节期间和喜庆节会上表演。
五色狮灯舞
“
五色狮灯舞”既融洽了外地舞狮特点,又独具地方特色,形成了突出当地民俗的传统舞蹈。
八兽舞
陆丰大安“八兽舞”源于唐武德五年安陆县奠基庆典,被视为吉祥之物。
甲子英歌舞
英歌舞是陆丰市甲子镇民间传统节目,历史悠久,从福建活动形式引进入门,开启英歌,由于英歌舞具有古老装扮。
博美飘色
陆丰
博美飘色俗称博美美景,据考证是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一七六八年),是从苏州传入,至今已有二百四十年历史。
南塘吹打乐
陆丰
南塘吹打乐。南塘庆兴班为代表的《南塘吹打乐》是广东省音乐之一,它以大小唢呐“吹歌”为主,再辅于锣、鼓、钹等打击乐组成吹打乐,有时辅于弦乐演奏,穿插有头、手、腿顶着瓷碗进行高难度单吹或单人双吹等表演形式。
湖东旱龙船
湖东旱龙船,又称“山龙船”。是靠海的湖东人民每年端午节见惯了水上龙船竞渡,模仿水上赛龙船划行动作,在陆地上象征性地划龙船。
河西紫竹观道教音乐
陆丰河西
紫竹观道教音乐源远流长。远在晋代道教卢循等起义失败,部分余众分散到海陆丰,散居于沿海港门及岛屿,史称“卢亭”。
钱鼓舞
汕尾市
钱鼓舞,又称《踏钱鼓》,是一种历史悠久,艺术独特的民间歌舞。
城隍爷鬼节
城隍爷鬼节,三年一次,海丰陶河镇杨铺十三村每村派人组团巡游,两班社戏斗彩等。
赛龙舟
鲘门五月初九
赛龙舟,鲘门龙舟赛是在端午节后四天比赛的。
著名人物
军政
彭湃,汕尾市海丰县城东人,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杰出的农民领袖。
陈炯明(1878~1933),幼名捷,字赞三,又字月楼、竞存。广东海丰县白町乡人。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入县学,后在惠州读书,1898年考中秀才。1905年和1908年先后毕业于海丰师范学堂、广东法政学堂。
彭光涵(1918.10-2012.05),原名彭海涵,广东陆丰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参与拟定”国旗、国徽、 国歌、首都、纪元”方案, 国旗诞生历史见证人,原国务院侨办副主任,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届委员。
张威(1902-1928),陆丰东海镇人。后任中共东江特委委员,中共紫金县委书记。
泊承升(1790-1882)号荷亭,碣石镇中所街人,诞生于四月初八日。出身农夫,中年入伍,咸丰期间官封振威将军,钦赐花翎,提督江南狼山总镇府。
黄易(1631-1677),陆丰大安镇石寨村人,在清代曾冒死上《奏开界疏》,主张开海禁以救黎民而惊动朝野。
黄世耀(生卒年不详),字圣图,兴贤都(今海丰县海城镇龙门社区)人。明天启元年(1621年)辛西科惠州府试中式恩贡生,天启四年(1624年)甲子科广东乡试恩选举人出身。
黄守谦(?~1646),海丰县城寨仔埔人。明万历八年(1580)中进士,任户部郎中主事,管理粮饷。
黄殿元(1808-1855年),名佑,号捷继。清代海丰县梅陇镇金盘围乡(今称新厝黄村)人。著名农民起义领导人。
黄德燝(生卒年不详),字仲贤。明崇祯十二年(1639)得秋闱亚元(举人第一)。
何奋扬(1721~1789),名升,号朝勇,海丰梅陇卢境人。自幼家境贫寒。清乾隆十二年(1747)丁卯科武举人。
洪晨孚(生卒年不详),字存斋,海丰赤石升城(今新城村)人。父洪守辟,清康熙十四年(1675)举人,授平乐教授。
陈中理(生卒年不详),号卓如,陆丰县城人。事父母至孝,对兄弟友善,具才识,沉着坚毅,虽无言爵封邑,而家庭富有。
李实(l502-?年),字石洲,碣石人。生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其父名贵。明嘉靖四年(1525年)中举,嘉靖八年成进士,后授翰林院庶吉士、南京御史、北京守监察御史等职。
陈潮(1882-1911年),海丰县联安镇霞埔乡人。辛亥革命著名烈士。
李劳工 (1901-1925年),原名李克家。汕尾市城区捷胜镇人。著名革命烈士,海陆丰农运早期重要领导人。
杨望(1906--1928年),海丰县人。著名革命烈士,海陆丰农民运动重要领导人之一。
彭桂(1903--1933年),海丰县亚前村人。海陆丰农民运动早期领导人之一。著名革命烈士。
郑振芬(1904--1935年),女,海丰县海城镇高田人。海丰县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一位杰出妇女代表人物。
林道文(1904-1931年),海丰县城东镇名园乡人。海陆丰农民运动领导人之一,著名革命烈士。
陈舜仪(1903-1931年),海丰县海城镇下围人。广东老一辈革命家,著名革命烈士。
颜汉章(1902--1931年),海丰县陶河镇上吊桥村人。著名革命烈士。海陆丰和东江地区红军创建人之一。
黄强(1905-1931年),乳名迈,又名国梁。海丰县东涌乡东兴社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海陆丰和东江地区红军创建人之一。
梁秉刚(1900-1932年),汕尾市城区捷胜镇埔尾村人,著名革命烈士。曾任中共广西省委书记。
张家骥(1903-1931年),海丰县赤坑镇人。著名革命烈士。
陈允才(1901-1933年),化名亚木,海丰县城南门新街人。1928年春,任赤石区委书记,后任惠阳县稔山、平山区委书记。是年10月任紫金县委书记。
黄显群(1920--1948年),海丰县公平镇围雅村人。1938年4月参加中国共产党,是中共海陆丰工作委员会主要领导骨干。
黄兴干(1950--1970年),海丰县陶河镇陶新村人。著名革命烈士。
陈其尤(1892-1970年),海丰县海城镇东笏社人。我国著名爱国民主人士,资深中国民主党派领导人。
黄鼎臣(1901-1995年),海丰县海城镇人。我国著名爱国民主人士,资深中国民主党派领导人。
伍禅(1904--1988年),又名伍赞天。生于海丰县海城镇(祖籍梅县)。我国著名爱国民主人士,资深中国民主党派领导人。
伍觉天(1910-2007年),又名启元。生于海丰县海城镇(祖籍梅县)。我国著名爱国民主人士,资深中国民主党派领导人。
陈演生(1875--1952年),海丰县红草镇人。中国致公党中央主席团成员,全国政协委员。
温源宁(1899--1984年),陆丰人。著名学者、外交家。
科教
柯麟(1900--1991年),海丰县红草镇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杰出的地下工作者,著名的医学教育家。
柯正平(1911--2005年),海丰县红草镇人。著名社会活动家。
郑重(1915--2003年),字千里,乳名灶和,曾化名汉色、子明。汕尾市城区人。老红军,造船专家,书画家。
黄汉宗,清朝海丰县可塘镇黄厝港村人,道光年间乡试中,名列第十九名举人。
曾希圣,海丰县金锡都建茶村人,父亲曾连三是一位名扬海陆丰的秀才,做过林大蔚的塾师。
丘东平,原名丘谭月,广东海丰人,现代作家,中国战地文学的开拓者、著名的革命作家。
罗传殷,广东省海丰县梅陇镇田寮村人,世界书画家协会加拿大总会副会长,国际孔子文化研究院艺术顾问。
黄振邦(1916——2006),广东陆丰人,我国真空界的老前辈,著名实验物理学家,著名的真空专家。
温源宁(1899年-1984年),广东陆丰人。英国剑桥大学法学硕士。
陈二南(1823~?),海丰县城南门襟巷人。父陈焕珠,从事农商,家境小康。
杨成志(1902-?),乳名杨浩,字有竞。汕尾城区盐町头人。著名学者,我国人类学家、民族学领军人物,著名社会学家、民俗学家。
马采(1904-1999年),海丰县海城镇下巷人。著名学者,我国哲学和美学研究领军人物。
彭仕禄(1925-),曾名彭赤色。海丰县海城镇桥东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的核动力专家,核潜艇首任总设计师。彭湃烈士儿子。
文艺
马思聪,著名小提琴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12年5月7日,马思聪出生在广东海丰县幼石街上的一户书香门第里,小名艾。
陈宝寿(1907-1983),正字戏文武生,也能反串演正生(老生)、公(正公),著名表演艺术家。
炎明熹,祖籍汕尾,湾区地标推介人、中国香港歌手Gigi。
学术研究
海陆丰民系的问题,詹双晖的《
白字戏研究》已有详细的阐述。他分为“土著时代”、“中原汉族移民与闽南民系的形成”、“闽南移民与潮汕民系的形成”、“明清闽南移民与海陆丰人”四方面来探讨。根据他的研究,海陆丰的居民,除俚、僚、疍等土著外,大多是移民而来。最早进入海陆丰的中原移民是公平镇先来岭的吴姓移民
客家人。先是中原汉族向闽南移民,在晚唐五代时形成闽南民系;而潮汕民系是由闽南移民而形成,明清时闽南移民大量迁向海陆丰。他说:“海陆丰人属于闽南民系,以语言形成为标志,海陆丰民系的形成最晚,大约于清初才形成。”。
刘红娟《
西秦戏研究》对海陆丰的移民论述颇详。她以海丰县
梅陇镇为个案对海陆丰的移民迁出地与迁入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她的分析中可知,海丰梅陇镇的居民基本是在明末清初(
崇祯一康熙)年间迁入的,雍正、乾隆以后迁入的就较少了。这个结论与詹双晖海陆丰民系形成于清初的结论基本吻合。从整个海陆丰地区移民的迁出地看,主要是福建、江西、潮汕,尤其以福建闽南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