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丰地区
广东海陆丰地区海陆丰革命根据地
海陆丰地区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隶属今广东省汕尾市,位于广东省东南沿海。原海陆丰地区还包括现在普宁市、惠来县、揭西县的部分地区。
历史行政
海陆丰地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春秋属南越;战国入楚称百越(属缚娄古国),
秦代,秦平百越后,在缚娄古国的基础上设立古博罗县,海陆丰地区(今汕尾市以及普宁西部、惠来西部)全境均属南海郡博罗县地域。
汉代,属南海郡博罗县地域。
东晋,咸和六年(331),古博罗县析东南部置海丰县,因海丰地处南海,物产丰盛,故意义“南海物丰”,此时海丰县属东官郡。是海陆丰地区最早的历史建制。
隋代,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东官郡与梁化郡等并置为循州,海丰县改属循州;
唐代,唐高祖武德五年(622),析海丰县东部置安陆县,安陆县治设在大安屯(今陆丰大安镇辖地),辖今之陆丰市、陆河县及惠来、普宁、揭西之一部(原海丰龙溪都和部分吉康都),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又废安陆县,并复海丰县,仍隶属循州。
唐天宝元年(742年),擢为海丰郡,郡治在海丰县城,辖归善、博罗、海丰、河源、雷乡、兴宁六县。
五代十国,南汉乾亨元年(917),循州改为祯州,海丰随属祯州。
北宋,宋天禧四年(1020),因避太子赵祯(后即仁宗)名讳,改祯州为惠州,时海丰属广南东路惠州。
宋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因王安石的都约法,海丰县全境内划分为兴贤、金锡、杨安、石塘、石帆、吉康、坊廊、龙溪八都,县治在兴贤都,海丰城(城池)设立在今天海丰县城东上埔一带。
宋政和年间莆田进士陈原父任海丰县令正堂,任职期间兴建小液桥修水利、垦荒田、修孔庙、办学堂,连职数载政绩显着,生产发达,文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历史最高点,海丰一片欣欣向荣。
元代,海丰县属江西行中书省广东道惠州路;元末海丰城在抗击元兵而毁于战火中。
明代,属广东布政使司惠州府,明初洪武十七年(1384 年)海丰县令陈规在今天彭湃医院一带重修海丰城(城池),县衙在彭湃医院内,从知府宅正对县衙-仪门-南门街-鼓楼-照墙-华表-南门(襟海门)-南门外街-南门桥-南门外街-南门湖,形成县城的中轴线。城门东西两门相对,贯穿整个县城,在城中县衙处和南门街形成“丁”字。东门(宣化门)在今天东门头,西门(迎恩门)在今天西门社区入口和西门市场一带,北门(屏山门)在今天北门新街。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在海丰县坊廊都设立碣石卫,为全国36卫之一,与著名的天津卫、沈阳卫等齐名。史称明清四大卫之一。
明嘉靖三年(1524),海丰县的龙溪都入潮府合置惠来县,海丰县版图存兴贤、金锡、杨安、石塘、石帆、吉康、坊廊七都。龙溪都再也没回归海陆丰地区。
清代属广东布政使司惠州府;清雍正九年(1731),析海丰县东部之坊廓、石帆、吉康三都置陆丰县。县治在陆城(今天东海内)。海丰、陆丰两县同属惠州府,历史上又称惠府十属之二。至此,海丰县版图存兴贤、石塘、金锡、杨安四都。
民国初年,海丰、陆丰两县隶属广东潮循道。1930年,隶属广东省第4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丰、陆丰两县属广东省人民政府东江行政专员公署管辖。
1952年3月,改属粤东行政公署;
1956年1月,隶属惠阳专区;
1959年3月22日,经国务院全体会议第86次会议通过,撤销惠阳专区,原惠阳专区并入佛山。海丰、陆丰两划归汕头专区代管;
1983年12月22日,国务院以〔83〕国函字269号文批准,撤销汕头地区,海丰、陆丰两回归惠阳地区管辖。
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原海丰、陆丰两县行政区域上设置地级汕尾市。行政区划范围包含市城区、海丰县、陆丰市、陆河县(陆丰划出吉康都置陆河)。
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陆丰撤县建市(县级市),由省政府直辖,委托汕尾市人民政府代管;
2011年,省委、省政府在海丰县鹅埠、小漠、鲘门和赤石4镇设立深汕特别合作区(行政区划属海丰县),委托深圳、汕尾两市管理(2017年9月起由深圳市主导建设管理)。
2019年,汕尾市辖1区、2县,代管1市,另设2个管理区或功能区(1个区:市城区;2个县:海丰县、陆河县;1个代管市:陆丰市;2个管理区或功能区:红海湾经济开发试验区、汕尾华侨管理区);辖区内设有40个镇、14个街道办事处,共有150个社区居委会、723个村委会。
地理概述
汕尾市位于广东省东南沿海,东邻揭阳,西连惠州,北接河源,南濒南海。历史上汕尾市境古属海丰县地,领兴贤、石塘、金锡、杨安、石帆、吉康、坊廓、龙溪八都,春秋属南越,战国入楚称百越,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东南沿海出土文物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渔猎种植,生息繁衍。春秋属南越,战国入楚属百越,东晋咸和六年置海丰县,清雍正九年(1731)分置陆丰县,辖境基本趋定,逐渐演化成今之海陆丰境。
地理环境
全市海岸线长455公里,居全省第二位;海岛数量881个,居全省第一位,是南海优良渔场。拥有中国大陆最大的滨海潟湖——品清湖。
地质地貌
由于历次地壳运动褶皱、断裂和火山岩隆起的影响,汕尾市形成了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兼有的复杂地形地貌,又叫海陆丰平原,和潮汕三江平原组成粤东平原。汕尾位于莲花山南麓,其山脉走势为东北向西南方向倾斜。莲花山脉由闽粤边界的铜鼓岭向东南经汕尾跨惠阳到香港附近入海。地形为北部高丘山地,山峦重叠,公里以上高山有23座,最高峰为莲花山,海拔1337.3米,位于海丰县西北境内;中部多丘陵、台地;南部沿海多为台地、平原。全市境内山地、丘陵面积比例约占总面积的43.7%。
汕尾市主要深、大断裂有:莲花山深断裂带和潮安—普宁深断裂带。莲花山深断裂带:沿莲花山山脉向东经梅县进入福建,向西至惠东,分别于大亚湾、深圳湾入南海,呈北东向延伸,省内长约500公里,是广东主要断裂带之一,具有多旋回活动特征,第四纪以来有活动表现。潮安—普宁深断裂带:见于饶平、潮安、普宁、陆丰一带,呈北东向延伸,省内长达210公里。该断裂形成于侏罗纪晚期,近期仍有活动。地层相对较简单,主要发育中生代和新生代地层,包括侏罗系(J)和三叠系(T)。侏罗系(J)的侏罗系上统高基坪群上亚群(J3b)主要见于深汕合作区、海丰赤石—内碗窑—黄山洞水库一带,海丰鲘门、观妈山、麒麟尾及陆丰县尖峰峒一带,其他地方有小片出露。岩性为流纹质岩类、英安岩及其火山碎屑岩夹砂页岩,厚约1280~8460米。三叠系(T)的三叠系上统—侏罗系(T3-J)主要见于海丰、陆丰局部及看、陆河北部小片出露。岩性为砾岩、沙砾岩、粉砂岩。
气候灾害
汕尾市地处中国大陆东南部沿海,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海洋性气候明显,光、热、水资源丰富。其主要气候特点是:气候温暖,雨量丰沛,干湿明显,光照充足;冬不寒冷,夏不酷热,夏长冬短,春早秋迟;秋冬春旱,常有发生,夏涝风灾,危害较重。
2019年,汕尾市天气气候呈现“开汛偏早,总雨量偏少,旱涝分明,降水过程多,台风影响轻”的特征。汕尾市于3月9日开汛,较常年偏早一个月;全市平均降雨量约2052.8毫米,较常年偏少约5%。灾情2019年,汕尾市汛期(3—8月)经历22次暴雨、强对流天气过程和“木恩”“韦帕”“白鹿”“剑鱼”4个台风的影响。10月16日至12月4日全市一度连续50天无降雨,气象干旱较为严重。由于降雨较弱和未出现11级以上大风正面袭击的情况,全市没有造成较大直接经济损失和因灾伤亡情况。
资源物产
土地资源
根据2018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汕尾市土地总面积486505.41公顷。其中耕地96588.95公顷,园地38281.64公顷,林地242564.17公顷,草地13341.69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34315.16公顷,交通运输用地7005.56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48499.96公顷,其他用地5908.28公顷。
矿产资源
汕尾市位于广东东南沿海火山岩成矿带,矿产资源比较丰富。至2019年,已发现主要矿产21种,累计发现矿产地69处。其中能源矿产2种,矿产地7处;金属矿产11种,矿产地47处;非金属矿产7种,矿产地11处;水气矿产1种,矿产地4处。截至2019年末,全市登记有效采矿权10个,其中建筑用花岗岩5个、矿泉水2个、地热1个、钾长石1个、高岭土1个。主要有建筑用花岗岩、矿泉水、地热等。建筑用花岗岩年开采量66万立方米,矿泉水18.27万立方米,地热71.57万立方米。
  金属矿产有开采价值的主要有铁、铜、铅、锌、锡、钼、金、银等,其中锡矿属市的优势矿种,拥有胡坑锡矿、塌山锡矿、长埔锡矿、银瓶山锡矿等中型锡矿床;截至2019年末,锡矿矿产地33处,主要分布在海丰县,累计查明资源储量79200吨。
  非金属矿产开采价值较大的主要有建筑用花岗岩、高岭土、陶瓷土等;建筑用花岗岩分布广、资源丰富,矿产地28处,累计查明资源储量7.19亿立方米;在海丰、陆丰、陆河等地发现有结构完整的建筑用花岗岩,经济价值较高。得益于地质构造发育。
  地热、矿泉水资源比较丰富;已发现地热6处,允许开采量2661.33立方米/日。矿泉水4处,允许开采量499.86立方米/日。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截至2019年末,全市登记有效采矿权10个,其中建筑用花岗岩5个,矿泉水2个,地热1个,钾长石1个,高岭土1个。主要有建筑用花岗岩、矿泉水、地热等。建筑用花岗岩年开采量66万立方米,矿泉水18.27万立方米,地热71.57万立方米。
海洋资源
至2019年末,汕尾市(包括深汕特别合作区)港湾资源有碣石湾、红海湾2个大海湾,全市海岸线长455.2公里,占广东省岸线的11.1%,居全省第二位、粤东地区第一位,尚可开发的岸线221.2公里,占总长的48.6%,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有海岛881个,居全省第一位,其中有430个海岛收入《中国海域海岛标准名录》,居全省第一位;500平方米以上岛屿有133个(含东沙岛)。较大的岛屿有龟龄、屿仔、江牡、芒屿、菜屿、金屿等。沿岸有小漠、鲘门、马宫、汕尾、捷胜、遮浪、大湖、乌坎、金厢、碣石、湖东和甲子12座渔港。近岸海域水质总体良好,大部分检测项目指标值均在国家海水水质二类标准之内,局部区域受陆源污染影响,个别站位的活性磷酸盐含量符合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油类含量符合第三类海水水质标准。
动植物资源
汕尾市农作物主要分为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粮食作物以水稻、番薯为主,其他还有马铃薯、玉米等旱粮作物;经济作物有蔬菜、甘蔗、花生、大豆、芝麻、花卉、茶叶、木瓜、南药等。2019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79512万公顷,总产量41.01万吨,同比增加6.25%。全市水果种类有26科43种,主要品种有荔枝、龙眼、黄皮、柑、橘、橙、柚、香蕉、菠萝、梨、芒果、油柑、杨桃、台湾青枣、柿、桃、李、梅、番石榴等。汕尾市的水生野生动物品种有花鳗鲡、海马、大鲵、海龟、金钱龟、黄喉拟水龟等品种,有10余家养殖场(企业);其中形成规模驯养繁殖的主要有大鲵、金钱龟等;作为观赏用途驯养的有金钱龟等。
人口民族
方言
汕尾市绝大多数使用汉语方言。汉语分福佬话、客家话、白话(粤语)、占米话、军话、北方方言等。福佬话主要分布于汕尾市城区、海丰和陆丰大部分地区,使用人口约265万人;根据其语音特点,可分为8个声调片和7个声调片两大片,分别以海城话和东海话为代表。客家话主要分布在陆河县、海丰县东北部和西北部、陆丰市北部山区,使用人口约60万人。白话集中于汕尾港和马宫港,使用人口多数为深水渔民,约4万人;在汕尾、海城、东海等地,因与港穗商贸往来频繁,受广府文化影响较深,会说白话的占相当比例。占米话是粤语在粤东地区深受客家话、福佬话影响的一支土语,分布于海丰县西南部,使用人口约3.5万。军话是一种含有官话成分但深受客家话、粤语、闽南话影响的混合型方言,有陆丰西南镇青塘村、大安镇坎石潭村和海丰平东镇龙吟塘村3个方言岛,使用人口约1万。北方方言主要集中于汕尾市区,使用人口约2万,多数于汕尾建市后迁入;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汕尾市居民中有80%左右会说普通话。除使用汉语外,聚居在海丰县鹅埠镇上北村委会红罗村的少数民族畲族,人口约200人,使用其民族语言畲语。
民族
汕尾市居住人口族别有39个,其中少数民族主要以壮族、土家族、畲族为主。据统计部门、公安户籍部门及社会调查统计,全市少数民族人口10625人,其中户籍人口6011人、居住半年以上流动人口4084人、居住半年以下流动人口530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主要是分布在市区、各县城从事教育、医护、餐饮、流动小摊贩等。
历史文化
汕尾是一片红色故土、革命老区。是全国13块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中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诞生地。全市4个县(市、区)均为一类革命老区县。汕尾是闽南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广府文化交会地,有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3大稀有剧种,拥有9项国家级、2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风景名胜
拥有中国大陆最大的滨海潟湖——品清湖,红场星火、玄武灵声、有凤来仪、遮浪奇观、金厢银滩、莲峰叠翠、五坡正气、南万椎涛著名的“汕尾八景”远近闻名。该市曾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最具魅力城市”“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旅游城市”“中国现代旅游新地标”“中国水鸟之乡”“中国青梅之乡”“广东省双拥模范城”等称号。
著名人物
孕育彭湃、谢非、陈炯明、陈其尤、黄鼎臣、马思聪、钟敬文、杨成志、柯麟、彭士禄、黄旭华等众多著名人士。
参考资料
人口语言.汕尾市人民政府官网.2021-04-09
自然地理.汕尾市人民政府.2021-04-09
资源物产.汕尾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1-04-09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04 19:06
目录
概述
历史行政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