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哈尔邦
印度东北部大邦之一
比哈尔邦(Bihar)位于印度东部,面积9.4万平方公里,根据2023年比哈尔邦种姓调查,人口1.31亿,全印排名第三。
历史
比哈尔”一名是从维哈尔变来。维哈尔原是巴特那的一个古城,现在名叫比哈尔·夏立夫。在古代,这座城曾经是一个王国的京城。公元9世纪时,城里修建了一座维哈尔庙(佛教寺院),从此以后,该城的名字就改称维哈尔,后来整个地区都叫维哈尔,即比哈尔。
比哈尔邦古代有4个王国,即维戴赫国、梨奇维国、恩格国和摩羯陀国。摩羯陀国位于比哈尔邦中部,直到中世纪初还存在。维戴赫国位于现在的比哈尔邦北部,即古代的迪尔普格蒂地区。现在该地区叫迪尔胡特。维戴赫国的京城是密蒂拉。恩格国位于比哈尔邦东部的摩哈南达河岸一带。
比哈尔邦拥有与人类文明一样悠久的历史,被称为“永恒的宗教”的印度教最早期的神话传说,与比哈尔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传,罗摩王的妻子悉多便出生在比哈尔邦的悉塔马里,因此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最初的作者蚁蛭居住在古时的比哈尔地区便不足为奇了。乔达摩王子正是在现今的比哈尔邦菩提伽耶悟道成佛。
这里还是耆那教创始人大雄出生和涅槃的地方,它位于现比哈尔邦首府巴特那附近的帕瓦普里。锡克教第十代、也是最后一位祖师哥宾德·辛格出生在巴特那。位于巴特那市区东部纪念哥宾德·辛格祖师的哈尔曼地尔神庙是一座既精致又庄严的锡克教庙宇,它被当地人虔诚地称作巴特那神庙,是锡克教五大朝觐圣地之一。
古老的摩揭陀国离车国(公元前7-8世纪)统治者所创立的政体制度成为现代国家治理手段的鼻祖。历史上最早的经济和政治学论著《政事论》的作者考底利耶便生活在这里。考底利耶又名那迦,他曾担任摩揭陀国孔雀王朝月护王的国师和重臣。作为月护王的使臣,考底利耶为了维护王国的利益出使了远近很多地方,并奉命与驻扎在印度北部的印度河谷的希腊侵略者进行周旋。他最伟大的功绩在于促成了希腊人和孔雀王朝之间的和平共存。
麦伽斯提尼亚历山大大帝的部将塞琉古·尼克托所建的塞琉古王国的使者,他于公元前302年前后居住在华氏城巴特那的旧称,当时为孔雀王朝的都城)。他关于华氏城的见闻笔记是印度历史上记载的首部由外国人所撰写的见闻札记。
他用详实鲜明的文字描述了公元前5世纪左右,在宋河恒河交汇处的华氏城中繁荣兴盛的社会生活孔雀王朝的皇帝阿育王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个明确颁布法典的帝王。阿育王将法令文告颁刻在石柱上(阿育王石柱),这些石柱遍布在王国的各个地方。这些石柱的顶端雕刻着一只或几头蹲坐在轮盘基座上的狮子雕像。狮子是力量的象征,而轮子则代表着永恒的真理(或佛法),因此它们又被称为“法轮”。
1947年,雄踞于饰有法轮雕刻基座上的狮子图案被采纳为印度共和国国徽。另外,阿育王的“法轮”图案也成为印度国旗的组成图案。时至今日,只有少数石柱保留了下来,其中包括位于西查姆帕兰的劳里亚南丹加尔以及现今吠舍厘的阿育王石柱
阿育王被称为这一时代的秦始皇、托勒密和欧几里德,他是一位伟大的征服者。他统治的帝国疆域向西延伸至现在的巴基斯坦西北边省,北至如今印度的东部边境,南至温迪亚山脉。另外,阿育王还积极宣扬和传播佛教。
中世纪时期,比哈尔邦丧失了作为印度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地位。然而,这个历史时期孕育了一位有才华的阿富汗国王舍尔沙。这位出身于莫卧儿皇帝巴布尔统治时期的贵族,以瑟瑟拉姆为根据地,两度打败了胡马雍(巴布尔之子),其中一次在乔恩萨,另一次则在卡瑙季。通过不断的征服战争,舍尔沙所统治的疆域一直扩展到旁遮普地区。
他既是一个残暴的武士,又是一位尊贵的国王。他继承了阿育王以及笈多王朝国王的统治方略,还颁布实施了数部关于土地改革的法令。现在在瑟瑟拉姆,人们仍可以看到他为自己修建的陵墓遗址。另外,他还修建了一条连接印度东部和西北部的主干道。
比哈尔邦在印度争取民族独立运动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圣雄甘地正是在查姆帕兰地区发起了著名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它成为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共和国首任总统拉金德拉·普拉沙德便来自比哈尔邦。
1912年,比哈尔奥里萨孟加拉分离出来,组合成一个独立的邦。后来根据1935年印度政府令,奥里萨成为一个独立邦,而比哈尔邦也成为一个新的行政单位
1956年,比哈尔邦东南部地区分离出来成为西孟加拉邦。2000年,贾坎德也从比哈尔邦分离出去成为印度的一个新邦。
概况
比哈尔邦(印地语:〉,乌尔都语:ㄆ,拉丁字母转写:Bihar)是印度东北的一个邦,传说是佛教的起源地。比哈尔邦位于北纬21。58'10''至27。31'15'',东经82。19'50''至88。17'40''。它位于恒河流域中下游,自西向东横亘483公里。该邦拥有印度境内最肥沃的土地。有七条河流经该邦,中部有一些小山,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每年12月和1月为比哈尔的冬季,最低气温平均为5-10摄氏度;夏季最高气温平均为35-40摄氏度,每年4月到6月中旬为比哈尔邦最热的季节。从6月到9月是比哈尔邦的季风季节,雨量充沛。每年10、11月和次年的2、3.4月是比哈尔邦的黄金季节,气候宜人。
在该邦的官方语言中,使用的比哈尔语种类有印度斯坦语(即印地语乌尔都语)、昂加语(Angika)、博杰普尔语(Bhojpuri)、摩揭陀语(Magadhi)以及迈蒂利语(Maithili)。
华氏城王舍城菩提伽耶印度佛教的重要地方。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是全印度婆罗门与贱民互斗最严重的地方。恒河横贯比哈尔邦邦境。南部为拉杰默哈尔丘陵。邦议会为325名议员组成。为主要矿产地,产云母、煤、铜。农业产品有稻米、甘蔗、油籽、黄麻玉蜀黍及小麦。工业产品有钢铁、机床工具、水泥、电机、化学肥料及纸张。
地理环境
比哈尔邦传统上分为北部恒河平原和南部恒河平原。
北部恒河平原从特莱地区自北向南一直延伸至恒河北岸。它包括特尔胡特、萨兰、达尔彭加以及科西等地区。在地势上,它自北向南逐渐升高。恒河自西向东流经这片平原的南端。
平原的北部和西北部地区,地形开始出现起伏,这片冲积平原呈现出了丘陵的地貌特征,它由一连串低矮的山丘组成。这些山丘脚下是广袤的平原,无数向南或向东流淌的山溪滋润着这片土地。山丘下的土壤中没有岩石,因此能够保留住水分,使农作物能茂盛地生长。
南部恒河平原是冲积而成的浅滩,半岛状的边缘参差不齐,布满灌木和裸露岩石的岛上耸起了许多岩石丛生的小山丘。宋河绕过岩石地带,在西部形成一处广袤的三角洲地带。这段冲击地带宽约137公里。
气候
每年11月初当地进入寒冷的季节,一直持续到来年三月中旬。随后炎热的天气接踵而至,直到6月中旬。不久后雨季来临,一直持续到9月末。冬季当地天气温暖晴朗。每年11月,比哈尔邦各地气温适宜,通常介于19.6-22.2℃之间。一月是比哈尔地区一年中最冷的月份。当地每年的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5月,它是比哈尔邦一年中最炎热的月份。
与印度北部其它地区类似,比哈尔邦在夏季也会遭遇沙尘暴雷暴以及扬沙天气的侵袭。雨季于每年6月开始,而7月和8月为当地降雨量最多的月份。从南向北吹的季风通常会在10月的第一周从比哈尔地区撤离。
政治
根据印度宪法,比哈尔邦名义上的邦首脑是由印度总统任命的邦长,实际行政权力首席部长领导的邦内阁掌握。邦长任命在立法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首脑为首席部长,并根据首席部长的建议任命邦内阁成员,邦内阁向邦立法会负责。
比哈尔邦现任首席部长是Nitish Kumar,2005年接替Rabri Devi上任。
比哈尔邦在印度争取独立的斗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哈尔邦有两个主要的政治团体:全国民主联盟(National Democratic Alliance); 印度国大党(Indian National Congress)。
经济
比哈尔邦以农业为主,其农业产出占其邦GDP的90%。根据统计部2008年2月的数据统计,2006-07财年比哈尔邦GDP约为236亿美元,较前一年相比增长达到18.28%。从2004年到2007年,比哈尔邦的GDP增长了22%。比哈尔邦是印度北部印地语地区经济新兴邦之一,人均收入148美元。
比哈尔邦有三个机场, 其中两个是国际机场(Patna airport和Gaya airport)。比哈尔邦大多数城市都有铁路相连,并通过铁路和印度其他地方相通,如德里、加尔各答孟买
农业
土地和人口是比哈尔邦最主要的资源。农业在比哈尔邦经济中占统治地位,该邦82%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地区。比哈尔邦总面积约936万公顷,794.6万公顷的总农业面积中,纯耕地面积达560.3万公顷。
总农业面积中通过不同水源得到灌溉的有438.6万公顷,其中纯耕地面积为335.1万公顷。比哈尔邦的土地十分肥沃,盛产多种农作物。
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包括稻谷、小麦、玉米以及豆类,主要的经济作物包括甘蔗、马铃薯、烟草、油料作物、洋葱、辣椒黄麻鹰嘴豆等。平均粮食产量为每公顷1480公斤,而印度全国每公顷土地的平均产量为1546公斤。比哈尔邦鼓励农民出口芒果、荔枝香蕉等新鲜水果以及蔬菜、园艺产品、丝绸等产品。
比哈尔邦的水量足够灌溉1025万公顷土地,其中535.3万公顷可以通过大型和中型灌溉设施浇灌,489.7万公顷可以通过小型灌溉设施浇灌。通过大型和中型设施灌溉的耕地面积达268万公顷,而通过小型设施灌溉的耕地面积达225.1万公顷。比哈尔邦的森林面积达6764平方公里,占全邦总面积的7.1%。
工业
比哈尔邦的工业多以农业为基础。当地以农业为基础的不同规模的工业企业包括布克萨尔、布尔尼亚以及阿拉里亚等地的碾米厂,布尔尼亚、布克萨尔、萨兰、撒马斯提布尔和巴特那等地的糖厂以及位于阿拉里亚、布尔尼亚、布克萨尔和蒙吉尔等地的食用油加工厂。首府巴特那附近的哈吉布尔建有一座出口促进工业园。
该园区集中了大量以农业为基础的工业企业以及食品加工企业。工业园与印度全国所有主要的工商业中心联通畅达。巴特那还拥有一座软件技术园,它的基础设施一等,提供世界级的休闲设施和完善的设施管理
旅游业
旅游业是比哈尔邦地方经济中最重要的行业之一。比哈尔邦拥有大量有待开发的旅游资源,当地政府正在采取改善基础设施以及扩大比哈尔邦知名度等措施,以振兴当地的旅游业。
游客在比哈尔邦不仅可以了解丰富多彩印度历史和文化,还可以欣赏到当地迷人的自然风光和野生动物。另外,为了推动健康旅游,比哈尔邦政府宣布分别在王舍城菩提伽耶建立了两座印度传统的阿育吠陀医疗康复中心
建筑
印度孔雀王朝早期的建筑和艺术品多为木制。木料成为孔雀王朝时期最基本的建筑材料。古华氏城内的柱子和防御工事均为木制,它们体现了较高的工艺水平。
一系列现存的多柱式殿堂中竖立着很多木制圆柱,圆柱缠绕着饰有金银花鸟图案的浮雕镂金藤索。当庄严华丽的石砌纪念建筑于孔雀王朝时期开始在比哈尔出现时,原来的建筑形式逐渐开始发生变化。
古代摩揭陀国统治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烧制的砖和石灰建造房屋。当时的房屋均建有柱子、窗户以及楼梯。《本生经》中随处可以看到关于古摩揭陀国时期的城镇、宫殿和楼亭的记载。加固的城池和宫殿四周建有带城门和望塔的高墙,外面围有护城河孔雀王朝统治时期,城内建有规划完善的街道,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分区而居。佛塔成为比哈尔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Stupa”一词原意指“高高耸立的东西”,后来这个词汇专指保留佛祖遗物的佛教建筑。印度石雕艺术开始于孔雀王朝时期之前。这些雕像展现了当时的民间艺术,其创作灵感来源于人们对男女夜叉蛇神乾闼婆、飞天神、土地神及水神等印度众神灵的崇拜。
最精美的阿育王柱是位于查姆帕兰地区的劳里亚狮雕石柱。它包括一根高达10.1米的用砂岩打磨而成的柱身以及一个高约2.13米的柱头。阿育王的法令被刻在奥里萨邦的帱里山以及比哈尔邦瑟瑟拉姆附近的一座小山的岩石上。
位于距巴特那以西29公里的马内尔的马格杜姆·沙·道拉特陵墓,令人想起了历史上德里阿格拉地区莫卧儿王朝时期的建筑。陵墓设计者成熟的艺术品味体现在陵墓精美的雕刻上。
以多利克式和爱奥尼亚式柱子为特色的巴特那学院是保存下来的中世纪建筑,这种建筑风格是由荷兰商人带到印度巴特那的。班科布尔和帕德利科哈维里地区的建筑物多为哥特式建筑。著名的粮仓戈尔伽尔建于1786年,是一座风格独特的建筑。
风景名胜
菩提伽耶(Bodh Gaya):古印度佛教遗址,释迦牟尼得道成佛处。位于比哈尔伽耶城南约10公里,巴特那南约150公里,四大佛教圣地之一。菩提伽耶摩诃菩提寺相传有2200多年的历史,据称为阿育王所建,高约50米,形如金字塔,底层为边长各15米的四方形,上部逐渐收缩,顶部为圆柱状,上立一铜制螺旋形圆顶。寺塔第一层四角有四个与主塔形制相仿,但规模较小的金字塔形塔及圆顶。寺东大门前有一石牌坊,大门两旁则为佛龛,龛内及寺内大殿供有贴金佛像。寺的其余三面有60余根高2米的石制围栏柱,分别建于公元前5世纪与公元前2世纪。寺西侧是著名的大菩提树,树下有一金刚座。相传释迦牟尼就是在这菩提树下的金刚座上悟道成佛。
那烂陀(Nalanda):那烂陀寺始建于公元5世纪,为古代印度佛教最高学府和学术中心,距离巴特那90公里。据佛教传说此地系释迦牟尼大弟子舍利弗的诞生及逝世处,释迦牟尼本人亦曾在此讲经说法。极盛时期,该地佛教学者云集,主客常达万人。7世纪,玄奘游学印度,历时14载,在那烂陀停留6年。12世纪,该寺被入侵的穆斯林军队所毁。1861年,一批欧洲学者根据《大唐西域记》记载,对那烂陀进行了初步勘探。20世纪初,印度考古部门进行了大规模发掘。20世纪50年代,中印两国政府合作,在那烂陀修建了玄奘纪念堂。
王舍城(Rajgir):王舍城是由5座岩石围城的盆地,系佛陀时代摩揭陀王国的国都所在地。此地是佛陀出家修行的地方,他晚年长期居住于此并多次在此讲经而闻名。另外,此处有摩揭陀王国频毗沙罗王为佛陀捐施建造的竹林精舍遗址。
灵鹫山(Vulture Peak):灵鹫山位于王舍城东北侧,是印度佛教圣地之一。当年佛祖释迦牟尼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后,与弟子来这讲经说法。佛祖在此讲授了著名的《法华经》和《心经》。中国东晋高僧法显和唐朝高僧玄奘都曾云游到此。
参考资料
比哈尔邦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加尔各答总领事馆.
比哈尔邦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加尔各答总领事馆.2024-04-12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9 16:51
目录
概述
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