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烂陀,(
梵语:Na^landa^)。又作
那兰陀寺、阿兰陀寺,意译为施无厌寺,全称那烂陀僧伽蓝(梵语:Na^landa^ -sam!gha^ra^ma )。为古代中印度
摩揭陀国首都
王舍城北方之大寺院,其地即今拉查基尔(Rajgir)北方约十一公里处之巴达加欧(Baragaon)。
世界文化遗产
基本资料
英文名称:Archaeological Site of Nalanda Mahavihara at Nalanda, Bihar
入选时间:2016
遗产面积 : 23 ha
遗产编号:1502
遗产描述
那烂陀寺考古遗址位于今印度比哈尔邦省会巴特那东南90公里处,公元5世纪,为了佛法的传承,在那烂陀创建了一所佛教大学——那烂陀寺,它是
古代印度佛教最高学府和学术中心,曾经吸引了全球各地成千上万学者前来求学,中国唐代高僧玄奘就是其中之一。12世纪,该寺因遭到伊斯兰教教徒的侵略而毁灭。
根据文化遗产遴选依据标准(iv)(vi),2016年7月15日,在土耳其
伊斯坦布尔举行的
第40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审议通过“印度那烂陀寺考古发掘遗址”入选《
世界遗产名录》。
遴选依据标准(iv):那烂陀寺考古遗址建立和发展了规划、建筑和艺术原则,这些原则后来被
印度次大陆、南亚和东南亚的许多类似机构所采用。
评价
那烂陀寺遗址位于印度东北部的巴哈尔邦。遗址由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3世纪存在于此的寺庙和
佛学院遗留下的古迹组成,包括
窣堵坡(坟冢),
舍利塔,寺庙(僧房学舍),以及重要的
墙画、石刻、金属器物等艺术作品。那烂陀作为印度次大陆上
最古老的大学而引人注目,其作为有序的
知识传递场所存续长达800年,发展的历史见证了佛学宗教化的过程,以及寺院和
教育传统的繁荣。
历史沿革
在公元五世纪时,印度
笈多王朝的鸠摩罗笈多王护持佛法不遗余力,为了佛法的传承在那烂陀创建了一所佛教大学——那烂陀寺。位于今
印度比哈尔邦中部都会
巴特那东南90公里。
那烂陀寺规模宏大,曾有多达九百万卷的藏书,历代学者辈出,最盛时有万余僧人学者聚集于此,教师达1500名,精通三藏的达1000多人。那烂陀不仅是研究佛学的重要地方,也是培养
佛学家和
佛教徒的重要场所。这里不但成为讲经说法、学习佛法的场所(每天都有一百多个讲坛),而且是研究因明、声明、医学、天文历算、工巧学、农学等的地方。七世纪时已成为全印度瞩目的大乘佛学中心。
寺庙介绍
那烂陀,梵名Na^landa^ 。又作
那兰陀寺、阿兰陀寺。意译施无厌寺。全称那烂陀僧伽蓝(梵Na^landa^ -sam!gha^ra^ma )。
那烂陀寺规模宏大,曾有多达九百万卷的藏书,历代学者辈出,最盛时有上万僧人学者聚集于此,玄奘在此从
戒贤法师学习多年,听讲《
瑜伽论》、《顺正理》、《显扬》、《
对法》、《
因明》、《声明》、《集量》等经书,兼学
婆罗门学,
义净在此从宝师子学习十年,翻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三卷,《
一百五十赞佛颂》一卷;此外来此学佛的僧人还有慧业、灵运、玄照、
道希、
道生、大乘灯、道琳、智弘、无行等法师。
玄奘《
大唐西域记》、义净《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
慧立《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对那烂陀寺都作过说明,而义净对当时那烂陀寺的布局、建筑样式,寺院制度和寺僧生活习惯,叙述尤其详细准确。
公元12世纪,那烂陀寺已被战火毁灭,只留下一处面积约一
平方公里的
遗址公园。
历史起源
传说此地原是庵摩罗园,后来五百商人捐钱买下献佛,佛在此说法三个月。后来
摩揭陀国王铄迦罗
阿迭多在此兴建佛寺,子佛陀鞠多王在寺南扩建,此后呾他揭多鞠多王在东面建寺,幼日王在东北建寺,金刚王在此西建寺,中印度王在此北建寺,帝日王此东建大寺,中供佛像。经过历代君王的营建,那烂陀寺宏伟壮观。
另外,
梵语“那烂陀”三字意谓“施无畏”或“
无畏施”。
西元八世纪初,
笈多王朝没落,
印度教勃兴,那烂陀寺亦顿告衰微,十二世纪末曾为伊斯兰军队所毁。
十九世纪(1861年),英国
考古学家亚历山大 · 康宁汉考古发现一片佛教遗址,出土许多精美佛教石雕、铜像、
铜盘和印章等,经与《
大唐西域记》核对,证明是那烂陀寺旧址。
1957年,中国政府捐款30万元
人民币在那烂陀寺附近建造一座
中国式的
玄奘纪念堂。
2006年12月9日,《
纽约时报》详细报道耗资10亿美元在遗迹附近重建那烂陀寺。
最初兴起
根据
义净在七世纪末的记述,那烂陀寺宛如一座方城,四周围有长廊。寺高三层,高三到四丈,用砖建造,每层高一丈多。横梁用木板搭造,用砖平铺为房顶。每一寺的
四边各有9间
僧房,房呈四方形,宽约一丈多。僧房前方安有高门,开有窗洞,但不得安帘幕,以便互相瞻望,不容片刻隐私。僧房后壁乃是寺的外围墙,有窗通外。围墙高三四丈,上面排列人身大小的塑像,雕刻精细,美轮美奂。
寺的屋顶、房檐、和院落地面,都用特制的材料覆盖,这种覆盖料是用核桃大小的碎砖和以黏土制成,覆盖辗平后,再用浸泡多日的石灰杂以麻筋
麻滓烂皮涂上,盖上青草三五天,在完全干透之前,用
滑石磨光,然后先涂上一道赤土汁,最后再涂上油漆,光亮犹如明镜一般。经过如此处理的寺院地面,坚实耐用,经人践踏二三十年而坚固如初。[4]
昔日辉煌
全寺分八大院,据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三所载,该寺为七世纪时印度第一大寺,僧徒常达万人,修学大乘及
小乘十八部、
吠陀、因明、声明、医方、
术数等。盖本寺初为
唯识学派之中心,其后演变为
密教之一大中心。大乘有宗著名之论师,如护法、德慧、护月、
坚慧、光友、胜友、
智月、
戒贤、智光等人都曾先后在此讲学,或担任本寺住持。此外,远自我国及
东南亚诸国而来之留学僧亦不少,如我国之玄奘、义净、荆州道琳、太州玄照、
并州道生、
洛阳智弘,及新罗之慧业、
阿离耶跋摩等人皆曾来此就学。又当时由印度来华之
波罗颇迦罗蜜多罗、地婆诃罗、
善无畏、
金刚智、般剌若等诸师亦曾修学于本寺。
那烂陀寺每天都有一百多个讲坛,学习课程包括大乘佛典、天文学、数学、医药等。
八世纪时那烂陀寺成为
金刚乘的学术中心,也是重要道场。
没落时期
西元八世纪初,笈多王朝没落,
印度教勃兴,本寺亦顿告衰微,十二世纪末曾为伊斯兰军队所毁。
1193年突厥人巴克赫提亚尔·卡尔积(Bakhtiyar Khalji)带兵侵占那烂陀寺,寺院和图书馆遭受
严重破坏,大批那烂陀僧侣逃往
西藏避难,从此那烂陀寺失去昔日的光辉,并渐渐被人遗忘,变成废墟。
然据传元朝泰定(1324~1327)初年尚有依止那烂陀寺僧人律贤(梵Vinaya-bhadra )出家之提纳薄陀(即
指空)比丘来华,可知本寺于十四世纪时尚存。
遗址发掘
从1861年开始,那烂陀寺院遗迹被陆续挖掘,已发掘出8座大型寺院,4座中型寺院和一小型寺院。8大寺按南北方向一字排列,大门朝西。大寺每边9僧室,恰如义净所述,中寺每边7僧室,小寺院每边5僧室。
1861年,英国考古学家亚历山大 · 康宁汉在这里发现了一片佛教遗址,经过与《
大唐西域记》的记载核对,证明这就是那烂陀寺。这里出土了多件精美的佛教石雕,有些石雕只有拳头大小,上面雕刻的
佛教故事却异常细腻精美。此外还出土了铜像、铜盘和印章等,其中有一枚刻有“室利那烂陀摩诃毗诃罗僧伽之印”。大部分
出土文物都展览在那烂陀寺对面的博物馆里。如今那烂陀寺的发掘面积已经超过了15万平方米。那烂陀寺分为僧院区和教学区。僧院区由大致相近的院落组成,共有12座。每个院落的四周排列着狭窄局促的僧房,院子内有石桌、水井和厨房,每个院落都有走廊通向外面。教学区有寺庙和佛塔。佛子主要在寺庙里学习佛经。周围散布着许多佛塔,其中
真身舍利佛塔最富气势,这座塔分三层,外观雕有精美的图案,角楼的
壁龛中雕刻着佛陀在
菩提伽耶、
王舍城和
鹿野苑弘法的故事。
一九一五年,印度考古部门着手对本寺作有系统之发掘工作,从遗迹中陆续出土许多石制及金属制(青铜)之雕刻品,现保存于印度那烂陀博物馆。(
宋高僧传卷一、卷二、卷三唐寂默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慧轮传、卷下、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四、卷五、
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佛祖统纪卷四十三、开元释教录卷八、卷九。)
那烂陀8号遗址出土,8世纪高30cm, 印度那烂陀博物馆藏
公元631年,玄奘大师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抵达那烂陀寺。那烂陀(Nalanda)寺汉地称之为“施无厌寺”,据称佛祖在前世修菩萨道时,曾降生为此地的国王,他体恤穷困孤老者,经常施舍而不厌其烦,人们为纪念他的恩德,将此地起名为“施无厌”。又有传说在寺庙南方的庵没罗树林中有水池,其中有龙名为“那烂陀”, 附近建寺,因而得名。
那烂陀8号遗址出土,8世纪高30.5cm,印度那烂陀博物馆藏
《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云:昔日玄奘法师在那烂陀寺依止首座
戒贤法师修习《
瑜伽师地论》,
鸠摩罗王遣使求见,戒贤法师代为婉拒,鸠摩罗王怒曰:“近者设赏迦王犹能坏法毁
菩提树,师谓弟子无此力耶?”“若也不来...”“踏那烂陀寺,使碎如尘。”此段文字虽然更多是描述鸠摩罗王的霸道跋扈,对玄奘大师的仰慕以及求而不得见后的恼羞成怒,但也从侧面突出了“那烂陀”名刹的崇高地位。对于那烂陀寺的壮观雄伟,玄奘大师貌似毫不吝惜笔墨:“宝台星列,琼楼岳峙,观束烟中,殿飞霞上;生风云于户墉,交日月于轩檐.....”“羯尼华树晖焕其间,庵没罗林森竦其处……”“印度
伽蓝数乃千万,壮丽崇高,此为其极.....”。
“观自在菩萨精舍北有大精舍,高三百余尺,
婆罗阿迭多王之所建也。庄严度量及中佛像,同菩提树下大精舍。其东北
窣堵波,在昔如来于此七日演说妙法。西北则有过去
四佛坐处。其南鍮石精舍,
戒日王之所建立,功虽未毕,然其图量一十丈而后成之。次东二百余步垣外,有铜
立佛像,高八十余尺,重阁六层,乃得弥覆,昔满胄王之所作也。”
由此可见那烂陀寺的规模宏伟之巨,仅以玄奘所记述的亲眼所见就有不少于6座各代帝王所建的大型庙宇,另外供僧人居住礼拜的精舍更是不胜枚举。1915年之后正式的挖掘报告证实了玄奘的描述,随着
考古挖掘的继续,公之于世的古建筑遗迹已经超过了15万平方米。另外仍有新的考古线索还在向北部及南部延伸。
那烂陀3号遗址挖掘前 拍摄于1915-1916年
那烂陀3号遗址挖掘后 拍摄于1925-27年
那烂陀3号遗址一件
菩萨像挖掘出土 拍摄于1915-16年
那烂陀出土,10世纪高28cm,
印度国家博物馆藏
大日如来坐像,铜鎏金,嵌银那烂陀遗址出土,11世纪
高24.7cm, 印度那烂陀博物馆藏
那烂陀3号主体大寺全景
那烂陀
遗址中位于西南角编号第3的建筑遗存占地面积最大也最为雄伟壮观,毫无疑问应该是这个寺庙建筑群遗址中最重要的核心建筑。自其被考古发现以来对于其功用也有不同的认识,未有定论。
挖掘中的那烂陀3号主体大寺拍摄于1925-26年
8世纪高约250cm, 印度那烂陀博物馆藏
那烂陀遗址上出土了众多的佛教造像,其中尤以3号遗址附属的东北及东南两座五层砖塔上的陶土雕像和多处地点出土的金属造像为重。这批造像的制作跨越了5-11世纪大致700多年,究其风格,大致可以划分为萌芽、成熟和衰落三个时期。
释迦牟尼站像,合金铜
1.萌芽期(5-7世纪)
3号遗址附属佛塔上的陶土塑像
此一时期应该的雕塑多为石雕或陶土建制,但从史料中我们可以发现这里曾存在过巨大的金属雕像。玄奘公元631年到达那烂陀,在那里停留了接近十年的时间。玄奘的记录中曾提到:“垣外有铜立佛像,高八十余尺,重阁六层,乃得弥覆,昔满胄王之所作也。”“高八十余尺”“重高六层”都可看出此佛像之巨,玄奘又记录到戒日王修建的“鍮石精舍”“图量一十丈而后成之”可以相像此庙宇之辉煌,一定令人满目生辉。可惜文中提到的金属雕像及鍮石庙宇已随历史的远去而杳无影踪。
观音菩萨站像,铜鎏金那烂陀遗址出土,7世纪
高42.5cm, 印度国家博物馆藏
造像面部五官清晰,眼泡略鼓,鼻梁直挺,双唇紧闭,下嘴唇略厚,嘴角露出神秘笑容,为典型的
南亚人长相。躯体清瘦挺拔,
肩宽腰细,较之原始笈多萨尔纳特风格更显苗条,身体起伏变化较为明显,佛陀身着贴体大氅,菩萨身着贴体天衣,着重刻画微隆的小腹、装饰的裙带以及弯卷的
发梢。菩萨像相较后世简朴素洁没有太多繁缛的装饰。
那烂陀遗址出土,7世纪
高40cm, 印度国家博物馆藏
2.成熟期(8-9世纪)
这一时期是那烂陀铜质造像的繁华期,那烂陀博物馆、印度国家博物馆及
加尔各答印度博物馆都有不少经典收藏。
那烂陀遗址出土,9世纪高约20cm, 印度那烂陀博物馆藏
成熟期的造像艺术特征
中期造像经过公元8~9世纪两百余年的发展之后,已达到鼎盛。这一时期的造像面相庄严,身体健壮,不仅造型复杂,而且体态优美,在装饰上也逐渐变得较为繁缛华丽。
台座样式多为单层莲花瓣下承
叠涩须弥座,身光较大,多为长圆舟型,环绕周身,在身体与背光之间常见莲花状
连接杆兼具支撑与装饰作用。造像多见
鎏金工艺。
3.衰落期(10-12世纪)
事物由盛转衰是历史的必然,辉煌如那烂陀也逃脱不了历史的宿命。最新的资料证明那烂陀寺的活动一直持续到14世纪时期,但是这时只剩下零星的传教和说法,已同5、6百年前的鼎盛时期无法比拟。
释迦牟尼坐像,合金铜,嵌银
那烂陀出土,10世纪高约25cm, 印度那烂陀博物馆藏
衰落期的造像艺术特征:
这一时期造像艺术渐趋成熟,整体造像比例匀称;面部、肌体刻画更加柔软自然;
面型相较早期的风格更显圆润,眼睛开阖适中,常有银饰镶嵌;嘴唇丰腴;慈悲像面含神秘微笑,愤怒像怒目圆睁,着重刻画凶忿的神态和动感。台座样式逐渐抛弃了叠涩座式,多数为简洁的双层仰覆莲样式,莲瓣宽大,为菩提叶片型式,铜质多为合金
黄铜,也有少量纯
红铜制作。不再崇尚鎏金工艺。
高约12cm, 印度那烂陀博物馆藏
准提菩萨坐像,合金铜,嵌银那烂陀遗址出土,9世纪
高33.5cm, 印度国家博物馆藏
1327年,一位远道来自那烂陀的指空法师(Dhyana-bhadra)在大都获得元顺帝及太子的召见。“后赴高丽,于宝凤山创华藏寺,营建十二年始成”,他为《楞严经》补绘据传来自那烂陀寺的插图,还将其自印度请来之“祖师像、
贝叶经”等安置寺内,“远近道俗风从,蔚成一大丛林,高丽
禅观,因其再兴....”。这是史书中最后一次有关“那烂陀”信息的记载......
释迦牟尼坐像,铜鎏金那烂陀遗址出土,10世纪高约15cm, 印度那烂陀博物馆藏
主要景点
玄奘堂
那烂陀寺附近有一座中国式的
玄奘纪念堂,是中国政府在1957年捐款30万元人民币建造的,以纪念这位中印文化交流的先驱。
这也是中印两国人民之间源远流长的传统友谊的最有力的见证,是2006年的中印友好活动的主会场。
复兴计划
多国捐资重建
2006年12月9日,《
纽约时报》详细报道了将耗资10亿美元在那烂陀寺古遗迹附近的重建计划。由
新加坡带领,包括印度、日本和其他国家的
国际财团将集资5亿美元建立新的大学,并另用5亿美元修建必要的基础设施。中国政府也在2010年12月16日和2011年11月15日分别向
那烂陀大学捐赠了100万美元,以支持中印文化交流。
位置偏僻影响力成疑
学界估计,在穷乡僻壤打造世界级学府,将困难重重。学界则质疑,顶尖学生或学者会否受吸引。校长阿马蒂亚·森不讳言,昔日的那烂陀寺花200年才兴盛起来,“相信今次也要用上数十年”。
美国
高等教育专家阿尔特贝赫认为,它可能吸引一些
大思想家。还有分析认为,那烂陀的历史意义,加上附近还有佛祖释迦牟尼悟道之地
菩提伽耶,相信对学术界有一定吸引力。
800年后重新复课
遭突厥大军在800多年前破坏荒废后,那烂陀寺有望在2014年复课,录取约100名学生修读历史学院与生态及环境学院提供的研究生课程。
新校将在比哈尔邦拉杰吉尔的那烂陀寺遗址12公里外重建。校园将采用太阳能,中央为一大型
人工湖,一座巨大圆顶图书馆将坐落湖畔,
整体设计符合古代佛学建筑理念。在校舍于2020年建成前,将在临时校舍上课。
师生比例为1:5,为2450名学生提供硕士及博士课程,但不设学士学位。像古时那烂陀寺,它将是一所寄宿大学。
新校由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阿马蒂亚·森担任校长,并由新加坡前外长
杨荣文执掌咨询委员会,与
耶鲁、
北京大学等
知名学府合作,盼打造成世界级的学府
交通信息
飞机
最近的机场位于
巴特那(115公里),多家航空公司有飞往
加尔各答、
孟买、
德里、
兰契(印度东部城市)和
勒克瑙的航班。约在每年十月和次年五月间,当地的
伽耶机场有航班来往
泰国、
仰光、帕罗(位于
不丹)及
科伦坡。此段时间内,国内航班也会在伽耶机场和德里、
瓦腊纳西与加尔各答之间运行。
铁路
王舍城(Rajgir)有一座火车终点站,但最近的大车站位于巴特那(110公里)和加耶(78公里)。
公路
王舍城有公路通往那烂陀寺(12公里)、
比哈尔谢里夫(25公里)、巴特那(110公里)、加耶(78公里)和帕瓦普里(38公里)。
公交车
以上城镇均有定期巴士前往王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