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海,男,1949年9月出生,山东省
莱州市后邓村人,中国紧凑型
杂交玉米之父。现任
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名誉董事长,
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
人物简介
贡献
■在世界玉米栽培史上,有档案记载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美国先锋种子公司的创始人华莱士,他是世界春玉米高产纪录的保持者;另一个就是中国的李登海,是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的保持者。
■一个玉米新品种,从培育到成功,几率只有12万分之一。一个只有
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
却取得了成功。1979年秋,在莱州后邓村的一片农田里,一个轰动全国的纪录诞生,名为“掖单2号”的玉米,创下中国夏玉米单产 776.9公斤的最高纪录。年仅31岁、只有初中学历的李登海,一跃站在了中国玉米研究的最高峰。
■在北方,玉米育种一年只能一次。为加快实验速度,李登海冬天到海南育种。李登海27年没能在莱州家中与白发苍苍的老母亲过春节,他一年育种三次,自己的科研生命延长了3倍。
■李登海培育的玉米种,使中国土地由每亩养活 1个人提升到养活4.5个人;他的
玉米种子已累计在全国10亿亩土地上推广,直接增加经济效益1000亿元。在国内,李登海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齐名,被种业界誉为“南袁北李”两李之一。
头衔
是全国人大第八、九届常委。现任《
玉米科学》
编委会副主任,中共第九届山东省委委员。
山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结果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审查)。
个人经历
( 一)
1972年春,一向宁静的
莱州西由镇后邓村突然热闹起来,街头巷尾,仨一群俩一伙,人们议论纷纷:“喂,听说了吗?李登海那小子要搞亩产1500斤的玉米新品种试验呢!”
“亩产1500斤?”一个年过半百的庄稼汉子掰着手指头数了数,“不可能,不可能!”
头摇得像货郎鼓一般。
“李登海是晌觉还没睡醒,在说梦话吧!”又一位中年汉子使劲掖了掖露着棉花的破
棉袄,耸了耸肩头甩出一句挪揄的戏言。
其实,李登海非常清醒。
他1968年初中毕业。“文化大革命”割断了一个农村少年上大学的梦幻,来到养育他的家乡——后邓村。这里是地处莱州湾畔的平原地带,一直是粮食集中产区。由于多年来历史的积习和人为的原因,
粮食产量很低。回乡后的李登海决心用自己的知识改变低产的局面,从此与研究如何科学种田结下了不解之缘。1972年,年仅23岁的李登海担任了村里
农科队的队长,他提出要搞亩产1500斤的玉米新品种试验,引起了后邓村一片沸沸扬扬。年纪轻,没经验,咋干队长?他心里也打怵,然而,他更坚信一点,路是人走出来的,事业是人干出来的,只要肯钻研就能出道道。
“新官上任三把火”,李登海走马上任、如何烧好这三把火呢?他想,年轻人要敢闯,但头脑更要冷静、步子更要稳当。搞科学种田可不能毛手毛脚瞎呼隆,得扎扎实实一步一步的来。他和年轻伙伴们一商量,决定从抓三件事入手:一是学习农业科学技术;二是搞
土壤分析,改革
耕作制度;三是引进良种,进行高额丰产实验。刚开始搞实验,头三脚难踢,李登海带领一帮小青年重点搞了小麦、玉米、花生这三种农作物的管理栽培。经过在试验田里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劳作,庄稼长势特好。第二年,后邓的小麦、玉米、花生三大主要农作物的产量都有明显提高,李登海农科队丰产田里的玉米一举突破了千斤关。村里那些对他们斜眼看待的人开始改变看法:“李登海这帮小青年,还真有点门,行,有出息”。青年人听了这些话,心里真是甜滋滋的,犹如三伏天吃了根冰棍,痛快极了。
奇怪!“大粒的打不过小粒的”,玉米的产量还低于小麦?李登海从这一现象中玉米生产的潜力。不行,非要下功夫攻攻玉米高产这一关。一定得想法搞点好种子,让玉米亩产超过1500斤!科技队的年轻人对李登海的这一看法个个赞同。可是他们
四处奔波、四周八县跑了个遍,也没找着个能打1500斤玉米种。不过,他们却到了一个信息:省内外许多科研部门,都在为培育亩产1500斤的玉米的新良种而刻苦攻关,只是不知道那年那月才能问世。谁都知道,没有高产种,难打高产粮。这可怎么办?李登海找到了伙伴们:“咱们也加入这个争夺培育亩产1500斤玉米的新良种的冠军赛,怎么样?”大伙一听,脑袋摇得像个货郎鼓:“全国那么些大学问人都一时半晌啃不下这难啃的骨头,咱这些土包子能行?”“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有这个坚定信念,再拿出苦学苦钻的劲头来,说不定就真的能搞出点名堂”。李登海想试一试。
(二)
培育亩产1500斤玉米的新品种,李登海早已思忖百遍:搞这项工程不用说缺乏必要的
实验设备,就是基本知识也十分贫乏,特别是
基础理论方面,更是欠缺的多。可是,
牛肉包子哪有从天上掉的,人要干一番事业,不付出艰辛努力,唾手而得的好事是不会有的。
“我这个人道道不多,就是有点犟脾气。什么事一旦让我看准了,迷上了,就非迷到底不可,不迷出个道道来是不肯罢休的”。
培育玉米新品种,李登海的这股迷劲又上来了。
缺乏基础理论怎么办?
学嘛!来他个面壁三年,苦读苦钻。用比别人多几倍的时间和精力,向书本学习,向内行人学习,向实践学习,迅速弥补基础理论的“先天不足”,为突破玉米1500斤的大关打好基础。
他除了借阅大量的有关书籍外,还购买和订阅了十多种有关玉米的育种和栽培等方面的书籍、报刊,坚持见缝插针,分秒必争的读。他经常把书刊装在口袋里,工前工后,田间地头,哪怕只有一两分钟的时间,也要翻开看上几眼。有时学得入了迷,走路也在思考,有熟人喊,他都听不见。晚上,点着煤油灯,学到深夜下两点是常有的事。连着熬夜的时间长了,一天夜里他竟搂着书睡着了。睡梦中将忘记熄灭的煤油灯碰倒,枕头、被子都着了火,差点引起一场火灾。惹得老母亲埋怨了好几天。由于不分白天黑夜的啃书本,身体消瘦了,眼里也常挂着血丝,母亲很是心疼。李登海为了不让母亲牵挂,就熄了煤油灯,用手电筒照着在被窝里学。几年间,他学完了《遗传育种》和《
土壤肥料》等十几种基础理论书籍,写下了二十余万字的
读书笔记和实验记录,整理了二十多项有关育种、栽培、肥料等方面的
实验材料,终于打开了农业基础理论的大门。
要想出道道,拜师很重要。李登海在啃书本的过程中,还向一切内行的人求教。经常登门拜访老农;骑着自行车到一些有功底的农科队长家里拜师;逢到专家们来本地讲课时,他不光千方百计的争取听课,有时还把他们请到家里来教。1974年,李登海终于得到了去
莱阳农学院深造的机会。
(三)
1974年5月,李登海和伙伴们一起托着沉甸甸的二十粒种子,一粒一粒的播到
试验田里,从此,李登海正式开始了培育
高产玉米新品种的攻关战。
这二十粒种子,是莱阳农学院的
刘恩训副教授亲手送给李登海的,来自美国的分离
自交系的基本材料——“XL80”。“这是我保存的引进种子。去年种植时,表现
抗病性强,对大小
叶斑病基本免疫,丰产性状也好。你回去试试,可能有希望”。李登海真是如获至宝,暗自下了决心,一定要用全部心血来培育它,用汗水浇灌它,尽快分离出理想的自交系,组配出高产玉米良种来!
李登海把这二十粒“XL80”播进地
里后,从小苗出土到收获的一百二十多天里,浇水、施肥、中耕、除虫、授粉、
套袋、观察、记录,几乎天天都要蹲在育种田里,有时忙得连饭也顾不上吃。爱人张永惠是李登海育种的得力助手,也是一样的忙,家务事只有推给老母亲承担。有时家里
水缸干了,老母亲只好提着壶,一壶一壶的往家里提。
在搞了四千多个组合,考察记录了五十多万个数据后,终于从这二十粒“XL80”种子里,分离选育出“掖107”这个比较理想的自交系。并且在不断分离的“XL80”系统里,开始出现了高配合力和高产的株系。
1977年,李登海带领大伙建立了土温室,进行拖期播种和同早熟自交系
侧交的实验。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努力,为进一步解决雌雄脱节和生育期过长的问题,摸出了点门道。谁知屋漏偏逢
连阴雨,就在玉米快要成熟的一天夜里,土温室里钻进了一群老鼠,一夜之间,把套袋自交和杂交的
玉米粒全部啃了个光。面对老鼠啃坏的玉米粒,李登海心痛的扑打扑打直落眼泪。
(四)
海南岛风景秀丽,是我国得天独厚的天然大温室,南部的崖县、陵县、
乐东三县(市)是闻名全国的冬季繁育种基地。一般说来,一种农作物在一个地方一年只能进行一个
育种周期,如果每年都能到海南进行一次加代繁育,不仅可使一个新品种早日在生产中发挥效益,对科研工作来说,
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倍,也就是相对延长了育种工作者的年限。
1978年的秋天,李登海的育种就剩下最后一关了。眼看一个高产良种就要诞生,心里能不急嘛?为了加快育种步伐,及早实验成功,他决定到海南岛去加代育种。
海南属高温高湿的
亚热带气候。李登海和他的伙伴们生活在高达三十几度的
山沟里,象闷在蒸笼里一样难熬。吃的蔬菜是从家乡带去的干
萝卜干;住在四面无挡墙的草
棚子里,处在
蚊子、
小咬和
毒蛇的包围之中,一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的觉,并且还要观察记录几百个数据。除虫、锄草、田间管理,哪一样都比家乡的“三夏”还要忙,还要苦。收获时,男同志都只穿一条
三角裤头,杀一趟玉米就得跳进山沟的水塘里洗一个澡然后再干。
黎族群众燃起的阵阵鞭炮声告诉他们春节到了。可是他们为了育种,强压下自己的思乡之情。特别是一看到“掖107”同“黄早4”杂交的玉米苗越长越壮时,心里就光有高兴了。最后终于收到了“掖107*黄早4”(即“
掖单2号”)的种子七斤二两。第二年把它种在后邓的土地上,第一次突破了一千五百斤的大关!
(五)
李登海成功了!
李登海的第一个育种目标实现了!
李登海历经十七年的艰辛攻关,在海南岛和家乡的土地上,先后培育“掖单2号”、“掖单8号”、“掖单6号”等高产玉米良种,其中紧凑型玉米杂交种“掖单2号”,亩产高达903.6公斤,创我国
春玉米亩产最高记录。目前这一品种已推广到全国二十六个省、市、自治区,累计增产42.4亿公斤粮食。一九八六年,李登海培育的“8112*80104”夏玉米
新组合,又以亩产962.1公斤优良品性再创我国夏玉米丰产记录。1988年六月十四日,他在一块亩产小麦380公斤的地块上,直播了“340*479”玉米新组合,密度为5394株,在
生产过程中,虽然前期偏旱,中期遭受严重
风灾,灌浆后期气温偏低,但仍夺得了亩产逾千公斤的我国夏玉米最高产量。专家们鉴定,这个夏玉米新组合为大穗型品种,优质、抗病、抗倒,适宜密植,对充分利用土地,提高
复种指数是有重要的意义的,为我国夏玉米高产栽培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
个人财富
2015年,
胡润研究院《2015胡润全球富豪榜》,李登海以61亿
人民币排第1911位。
2019年10月10日,李登海以43亿元位列《
2019年胡润百富榜》第968位。
2020年,李登海以100亿元人民币财富位列《2020衡昌烧坊·胡润百富榜》第594位。
2021年4月,
福布斯全球富豪榜发布,李登海以14亿美元财富位列《2021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2141位。
2022年,李登海以110亿元人民币财富,位列《2022家大业大酒·胡润全球富豪榜》第2115名。
2022年,李登海以16亿美元财富位列《
2022年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第1818位。
2022年,李登海以100亿财富位列《
2022衡昌烧坊·胡润百富榜》第621位。
2023年3月23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23胡润全球富豪榜》,以100亿人民币财富位列榜单第2191位。
2023年10月,李登海以80亿人民币财富位列《2023年·胡润百富榜》第755名。
主要成就
李登海2005年创办
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在
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板成功上市,其
每股收益和
每股净资产在2004和2005年上半年均排在1370家上市公司前十位。
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29项
植物新品种权。2002年以来又获得6项
国家发明专利。2005年以来又获得
烟台市、
山东省
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次;2008年分别获得
农业部第二届中华英才奖和第十届
中国专利优秀奖。
1988年开始,向全国育种单位无偿发放自育紧凑型优良玉米自交系26个,推动了中国玉米育种事业的发展。1996年成立李登海青年科技基金,发放奖金10万元。2000年资助开展“登海杯”莱州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活动,迄今已进行了8届。2007年捐赠
莱州市慈善总会现金20万元用于社会
公益事业。2008年为支持四川灾后重建,捐赠现金130万元和价值180万元的玉米良种。
李登海长期致力于玉米育种和高产栽培研究,连续30年在海南搞加代育种,研究的
玉米品种7次刷新中国夏玉米高产记录,2005年创亩产1402.86公斤的世界夏玉米高产记录并保持至今。他开创了中国紧凑型玉米育种先河,有52个品种通过国家和有关省市审定,获得44项植物新品种权和10项专利,被誉为“中国紧凑型
杂交玉米之父”。他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
科研课题41项,其中“高产玉米
掖单13号的选育和推广”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在全国设立了28个育种中心和实验站,建成国内最大的玉米育种科研平台。他培育的玉米高产品种在全国累计推广10亿亩,实现
经济效益1000亿元。他是党的十四大、十七大、十九大代表,第八至十一届,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被授予
全国先进工作者等多项
荣誉称号,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2017年6月,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
社会兼职
1996年7月至今,农业部种植业专家顾问组成员;
1997年1月至今全国农
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玉米专业委员会委员;
1997年至今,
中国农业及农村科学
技术咨询委员会委员;
1996年至今山东农大教授、四川农大、莱阳农学院兼职教授;
2022年11月,入选第二届山东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特聘专家名单,担任委员。
中国农业及农村科学技术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农业部种植业专家顾问组成员、第八届全国青联副主席,现为
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
荣誉奖励
主要荣誉
国家级
1981年 荣获“青年自学成材标兵”
1982年 荣获“学科学用科学青年标兵”
1984年 荣获“全国农林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
1987年 荣获“全国农村科技致富能手”
1988年 荣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年科技奖”
1989年 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
1989年 荣获“全国科技工作奖”
1990年 荣获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
1990年 荣获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1992年 荣获“全国青年科技先锋”
1994年 被选为“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
1994年 荣获“紧凑型玉米试验、示范、推广先进工作者”
1995年 荣获“中华农业科教奖”
1996年 荣获“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
1996年 荣获“全国星火标兵”
2001年 荣获“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
2001年 荣获“2001年中国
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奖”
2001年 荣获“中国优秀民营科技实业家”
2005年10月 荣获“全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家奉献奖”2005年11月7日 荣获“中国玉米产业重大贡献奖”
2012年 当选中共十八大党代表
2015年9月25日,中宣部向全社会
公开发布“时代楷模”李登海先进事迹
2017年5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
2019年9月25日 被授予“
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2022年,入选“首届种业科学家”名单
省市级荣誉称号
1982年 荣获“山东省先进科普工作者”
1987年 荣获“为农村科技致富能手”
1988年 荣获“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1988年 荣获山东省“最佳中青年科技工作者”
1990年 荣获山东省“农民科技状元”
1990年 荣获山东省首届“十大杰出青年”
1992年 荣获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
1992年 荣获山东省“科教兴鲁先进工作者”
1995年 荣获“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2001年 荣获“山东省优秀专业技术人员”
2005年11月18日荣获“烟台市科学技术最高奖”
2009年 荣获“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称号
2022年 获评首届种业科学家
成果奖励
先后获得国家级重大科技奖4项,省部级7项,16个新品种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两项制种技术取得
专利保护。
国家级
1989年“玉米良种选育及其推广”获
国家星火奖一等奖
1992年“山东省220万亩吨粮田科技开发”获国家星火二等奖
1999年“高产玉米新品种
掖单12号选育”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4年“高产玉米新品种掖单13号的选育”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
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省部级
1981年“春玉米亩产1800斤栽培技术”获山东省科委
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2年“高产优质玉米自交系掖107及其
单交种掖单2号”获山东省科委科技成果二等奖
1991年“山东省220万亩吨粮田科技开发与管理”获山东省星火一等奖
1993年“夏玉米亩产900公斤高产规律及配套
技术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5年“紧凑高产玉米新品种掖单13号的选育”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7年“紧凑型玉米新品种开发应用”获山东省星火科技一等奖
2001年“高产抗病玉米新品种
掖单22号选育”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育种传奇
在农业育种界有“南袁北李”之说,“北李”,其实有两位,其中之一就是李登海。他是玉米育种和高产栽培专家,研究员,兼任几所
农业大学的
硕士生导师。在中国育种界(不仅是玉米育种界)李登海取得的研究成果数量首屈一指。
但李登海又不同于一般的专家。李登海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是在“文革”以前,初中毕业就赶上了“文化大革命”。现在在
履历表上填写的“大专”学历,是函授得来的。那时他已是全国知名专家了。
李登海的科研成果是大批直接用到生产实践上的良种,而不是等身的巨著宏论。
当李登海应邀赴美国考察时,接待方为他升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国内的
竞争对手说:中国加入WTO后,只有李登海领办的
登海种业才具有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
李登海不是高官,但享受很高的政治待遇;李登海是育种专家,不研究政治,但他懂政治、讲政治。13亿人口的中国,
粮食安全,让老百姓吃饱饭,是
执政党最大的政治。
育种专家
李登海在育种科研、玉米高产栽培和种业体制创新领域亲历亲行30多年,培育出20多个优质高产玉米新品种,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种植,累计增产粮食800多亿公斤。创造出亩产过吨粮的世界夏玉米最高纪录,在李登海的试验田里,玉米、小麦两季能产吨半粮,1亩
地能养活4个人!
因为李登海不是
学院派出身的“专家”,而是从一个普通又普通的农民技术员(全国何止成千上万?),在实践中摸爬滚打自学成材的专家,因而被许多人称为“农民育种家”。这一称呼是褒是贬,恐怕出自不同人之口,含义也会不同。如果根据育种家的出身就冠以“XX育种家”,那么不是农民出身的育种家又该怎样称呼呢?
其实,“天道酬勤”这个成语用在李登海身上再恰当不过了,专家同行说:像李登海这样连续二十六个春节(冬季)在海南搞加代育种的,别说全国,全世界也只有他一人能做到!
海南
三亚是热门旅游区。然而三十年前的
海南岛决不是风光宜人、游客云集的旅游圣地,至于黎族兄弟聚居的
陵水县荔枝沟,则更是人迹罕至、蛇窜鼠跳的不毛之地。1978年冬天,李登海身背干萝卜丝和
猪大油,还有用于加代繁育的玉米种,汽车、火车、轮船,跋涉八天八夜,从山东掖县(今莱州)闯进海南荔枝沟,从此开始了他圣徒一般追赶太阳的
南繁育种历程。
如今的登海种业南繁基地已是全国规模最大、设施最好的
科研基地。每年冬季,特别是春节的时候,到海南“考察”的领导们都会顺路到基地看望慰问李登海和他带领的育种专家们。这里有公寓化的宿舍,彩电、淋浴、餐厅,配套齐全。每年冬天,登海种业的育种技术人员都集中在这里,进行大规模的加代育种。
二十七个冬季,李登
海象追逐太阳的候鸟,从山东到海南,培育出了一个又一个玉米新品种,一次次创造中国玉米高产的新纪录,在实践中实现了玉米育种理论的创新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突破。
初中毕业后,李登海回乡务农,因为表现好,被选进村农科队当上了农民技术员,1972年当上了农科队长。
那时候
胶东农村正提倡“科学种田”,掖县(今
莱州市)北部几个种田特别好的村还是
山东农业大学和莱阳农学院、烟台农科所的试验基地。受专家们的影响,各村几乎都成立有农科队,主要是引种新品种,进行高产栽培试验,玉米、小麦、地瓜、花生,什么都搞。那时候农民种的玉米品种主要还是当地的“二马牙”、“小粒红”等普通农家种子,一亩地也就打二三百斤,而小麦一亩地能打四五百斤,为什么大粒(玉米籽粒大)的产量还不如小粒的(小麦籽粒小)?李登海动了脑筋。他在一本杂志上看到,当时美国的玉米亩产已达到了2500多斤。我们太落后了,二三百斤和2500斤的差距太大了。外国人能办到的事,中国人也一定能办到。
“我们
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
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李登海把毛主席的这段话(那时候叫“
毛主席语录”)工工整整地写在日记本上,实际上也印在了脑子里,溶化在血液中了,成为激励他不懈奋斗的
座右铭。
李登海带领队员们把能征集到的全国各地最好的玉米品种,每年种植10多块实验田,探索玉米高产的道路。但由于当时能选用的玉米品种基本上都是平展型玉米,无论用什么办法,产量都突不破750公斤。
进修
必须选用高产的新品种,可搞育种,对只有初中文化的李登海来说,知识远远不够用。1974年,李登海被
村党支部推荐到
莱阳农学院(现在的
青岛农业大学)进修(那时候叫“社来社去”,就是学完之后仍是农民身份,还回农村务农)。那正是“批林批孔”热火朝天的时候,李登海不顾别人批他走“白专道路”,一头扎进知识的海洋,利用一切时间拼命学习育种和栽培理论。
莱阳农校的刘恩训老师是搞遗传育种的,看到李登海潜心钻研
理论知识的劲头,他象发现了一颗好苗子,进修结束时,刘恩训老师将二十几粒玉米种子交到登海手里,“这是从美国专家手里得到的材料,拿回去分离研究一下,或许能出来新东西。”李登海如获至宝,当年冬天就带到海南岛去加代繁育。从此,李登海不仅收集了大量的
种质资源,而且自己创新培育了大批骨干玉米自交系,被全国众多育种单位广泛应用,特别是在紧凑型玉米的育种和高产培创方面,连续不断地创出新业绩、创造新纪录,用实践确立了自己在育种界的地位,被誉为中国“紧凑型玉米育种之父”。
李登海肯定是一位企业家。这从他自己投资创建莱州市玉米研究所那天就已经确定了。
但是李登海并非一开始就对
科技型企业该怎么办成竹在胸。
莱州市玉米研究所不是国有
事业单位,如果从单位名称上判断其属性,可能会犯
经验主义错误。李登海自己筹资创办莱州市玉米研究所的1980年代,中国种子行业还没有“
个体户”,要
注册登记“科技个体户”这样的单位,
工商管理部门无章可循,只有戴上一顶“红帽子”,本来是自然人出资的集科研、生产、经营于一体的科技型企业实体,却在营业执照上写的是“
集体企业”。
从莱州市玉米研究所,到莱州市
农业科学院,再到莱州市登海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企业随着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也不断进行
改革创新,从两万元资产、几个人的“科技个体户”,发展壮大成为正式发行上市的全国种业五十强的现代化大公司,李登海用了二十年时间亲手将他的这一“产品”在全国做大做强,李登海当然是名符其实的企业家。
但是,李登海没读过MBA,李登海手下的主要干将平均学历连高中都不到。然而就是这样一支以农民为主体的队伍,在与学历高、经费足、装备精良的一大批国有科研院所和种子公司的激烈竞争中占了上风,甚至与世界种业老大美国先锋种子公司合资建立了自己控股的“
山东登海先锋种业有限公司”。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承认李登海是企业家,或者是标准不同,或者是观念不同。但是市场承认。
办企业自有办企业的章法,然而1980年代初的中国农村刚刚实行
大包干,一个“农业科技个体户”如何办企业?问谁都答复不出个章法。
创业过程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可是第一个闯路的人该如何迈出第一步呢?
李登海要实现他的理想,没有路,只能自己闯。
1984年,原来村技术队的同伴们都在自己的责任田里热火朝天地奔致富路的时候,李登海夫妇带着五个光棍汉和四个毛头小伙子,在自家的
厢房里办起了“掖县后邓农业实验站”。在当时的
社会环境下,几乎没有任何来自政府、社会的精神鼓励,物质支持更是无从谈起,有的只是白眼和嘲笑。这很容易理解:放着进城、转干、吃皇粮的县科委副主任不干,领着几个“没本事”的人干个体,不是脑子有病是什么?!然而就是这个自筹资金、自负盈亏的实验站却是中国第一个民营农业科技企业的雏形。尽管它简陋的有些寒酸:三间老屋,几条麻袋,几个箩筐,再就是锨镢
犁耙这类最原始的农具。当然了,还有李登海视若珍宝的几千份玉米育种材料。
1992年,李登海的玉米研究所已经有些规模了,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当然也有点家底了。如何把一起创业的伙伴们更紧密的团结在一起?如何处理好积累和分配的关系,为将来的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单位遇到了大问题。明晰产权,建立
现代企业制度,国企已经改革已走在前边了,民办的
科研所怎么改?李登海咨询专家,征求领导意见。在从北京参加完党代会回来的飞机上,时任烟台市委书记的杜世成同志给他出主意,搞股份制呀。李登海说,搞股份制,我就得占大股,可我是共产党员,应该无私奉献,这合适吗?杜说,有什么不合适的?把你的
有形资产无形资产投进来,再吸引进更多的资金和人才,把研究所办成
公司制的新企业,把种子产业做大做强,不是可以给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吗,这符合
三个有利于的要求呀,这正是共产党员应该带头做的嘛。有了领导的鼓励,李登海心中有底了。于是李登海把自己的家底进行了评估,又选择主要管理人员和骨干技术人员
共同出资,组建起全国首家集科研、生产、推广、经营于一体的种子产业化农业科技企业。
1990年代后期,全国种子行业不断放开,各级育种科研单位和各类种子公司纷纷改制走产业化的路子,国外种子公司纷纷进入中国市场,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1997年,李登海斥资2400万元,买断了全国颇有影响的当地镇种子公司,组建了莱州市登海种业有限公司,第二年增资扩建成莱州市登海种业(集团)有限公司。
为了加快发展,迎接入世带来的新的挑战,加快
企业发展,进一步增强竞争实力,2000年,李登海又毅然决策,将莱州市登海种业集团有限公司
整体变更设立为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迈出了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进入
资本市场、加速企业发展的第一步。
在人多地少、
自然条件并不优越的中国,李登海用自己培育的一个又一个玉米新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告示世人:中国人完全有能力自己养活自己!
青年科技先锋、全国十大杰出青年,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科技功臣、全国优秀民营企业家、全国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李登海以自己成绩卓著的实践赢得了许多荣誉称号。从青年到中年,世事变迁,并非所有的“先进”、“英模”都能做到与时俱进,昙花一现的有之,甚至腐败堕落的也并非个别,而李登海却始终让人放心。
作为第八届全国青联副主席、第八届、
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十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专门委员会委员,李登海享受的政治待遇很高,他在人民大会堂与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共商中国改革开放发展方向的重大决策。但李登海并没拿这当自己炫耀的资本,而是始终在育种科研和发展壮大民族种业的创新实践中忠实地履行一名共产党员本分。
李登海引起上级的注意,当然是因为他在玉米育种科研和新品种推广上取得的突出成绩,县里的、市里的、省里的,各种荣誉称号每年都得两三个,而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的是他39岁的时候,也就是1989年,先是获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接着就是全国首届十大杰出青年。1992年,脚上沾着泥巴、头上顶着
玉米花粉的李登海走进了人民大会堂,成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连续两届当选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的委员。
十多年的代表生涯,李登海不负人民的嘱托,忠实地履行代表的职责。特别是在推动有关农村、农民、农业的立法方面,他结合自身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走访调研,了解
社情民意,为推进立法奔走呼喊。《
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制定和出台,李登海提出了十几条很有见地的建议,在农业部的
档案室里,李登海提的立法建议专门作为资料保存。《婚姻法》修改的时候,有些条款涉及到广大农村千家万户无数个家庭和当事人的切身利益。李登海身在农村,非常熟悉了解情况,他提出五条修改意见,引起法学专家的高度重视,中央电视台专题采访他。城市规划建设、农机管理、
海洋渔业,凡是涉及到土地、涉及到农民利益和农业、农村发展的事情,李登海都会以
人民代表的身份积极
建言献策。
作为第八届全国青联副主席,李登海多次带团或作为成员出访欧洲、非洲、韩国、中国
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所到之处,李登海以自己在专业领域的博学和外交方面的睿智,树立了中国青年的良好形象。李登海率团访台时,有台湾记者问他:李先生,你和
李登辉是什么关系?登海从容应答:一笔写不出两个“李”字来,按中华民族的传统,我跟登辉先生当然是同宗同祖的一家人。
外界评论
农民本色
李登海出身农民(出身是不能选择的)。他的肤色、身材,他的穿着和
饮食习惯,
一搭眼就是典型的北方农村汉子。
李登海出生的农村,五十多岁了,天南海北都走过,美国、欧洲、
非洲、
澳大利亚、
新西兰,到过世界好多
国家和地区,但他始终保持中国农民的本色。
中国的农民最勤劳,最能吃苦,李登海则更加突出。
在
生产队的时候,不管是作一名普通社员,还是作农科队的技术员,他总是脏活累活抢着干,而且特别有“抻头”,就是活不干完不停手,常常是从清早开始干,一直到“日头晌了歪”(下午一两点钟)才吃中
午饭。
培创高产田需要有机肥,到哪儿弄这么多有机肥?李登海和队员们把为小学和敬老院清厕所的事情包下来,把农活“三大苦”,也就是最脏最累的“扔粪、
打炕、拆破屋”揽下来。
在玉米所最初成立艰苦创业的日子里,三夏大忙季节,为抢墒播种玉米试验田,李登海带领职工没白没黑地忙活,常常是晚上拔麦子干到凌晨一两点,累得人东倒西歪,这还不算,一大早还要起来灭茬、施肥、开沟、播种。
到海南岛加代育种,为了选一个隔离条件好的地方,李登海在
陵水县一个叫荔枝沟的地方安营扎塞,建立育种基地。育种的隔离条件好了,但生活条件就
无从谈起了。李登海和同伴们砍来树枝,搭起窝棚,聊作栖身之所。海南气温高,窝棚不需要御寒功能,可是它遮不了风,也挡不了雨,更挡不住
蚊虫、老鼠、毒蛇。常常是人睡在床上,老鼠、毒蛇在床下、被子上串行。遇上下雨天,外面大下,里面小下,外面不下了,里面还滴嗒。吃饭就更简单了,三块石头支
上口铁锅,用
干萝卜丝煮一锅汤,下进去
面疙瘩,就是主食了。
生活上马马虎虎,育种却是一丝不苟。李登海把带来的育种材料一粒一粒仔细地播进地里,浇水、除草、灭虫,起早贪黑;怕黎族老乡的水牛跑进地里糟蹋玉米苗,李登海带领伙伴们上山砍来树枝圈起篱笆墙。砍树枝的时候,一不小心,盘踞在树上的毒蚂蚁就会落到头上、脖子里,痛痒难忍!衣服、裤子撕破了,身上挂出一道道血口子,李登海说:真正知道了什么叫披荆斩棘。
李登海成了大老板后,他的勤劳勤奋更是有增无减,因为时间对他来说更加宝贵了。仅以2002年9月16-19号这几天的活动情况为例吧。
16号上午10点从甘肃
敦煌下飞机,驱车赶到酒泉,连口水来不及喝,直接钻到大田里察看制种玉米的长势;
中午简单吃点东西,接着驱车奔
张掖、
武威,同样是到一个地方,边察看玉米长势,边询问工作人员有关情况;
当晚驱车赶往
宁夏,晚上10点到达
中宁县一个叫
胜金关的地方,工作人员将他接到中宁县宾馆,10点半吃晚饭——这一天就跑了900公里!
17号早晨,一边吃早饭,一边和中宁县的领导谈论发展制种生产的有关事宜,早饭后开始察看
中宁县种子公司和良繁场的制种玉米及新品种试验,直到中午11点半,婉拒了中宁县的挽留,赶到
青铜峡市继续考察,结束时已是下午1点。
在青铜峡市吃了午饭,休息了一个小时,下午驱车到
陶乐县察看玉米制种田。
晚上9点回到
银川市,召开工作人员座谈会,10点半休息。
18号上午,参加宁夏回族自治区“制种业环境创新座谈会”,9点45分接受记者采访(15分钟),10点驱车赶往
内蒙古乌审旗考察。
19号上午从乌审旗赶往
陕西榆林,考察生产基地。10点半,从榆林乘飞机赶赴西安,与陕西省种子
管理站的领导商讨在陕西进一步搞好新品种试验示范的问题。当晚从西安乘飞机赶往四川成都。
这就是李登海四天的行程和工作。这就是特别有“抻头”的农民李登海。
独特情怀
李登海是一个普通人。说他普通,是因为李登海跟常人一样,同样吃
五谷杂粮,同样有喜怒哀乐。他生气愤怒的时候,一样会骂人,他伤心的时候,一样会嚎啕落泪。
李登海是全国解放前夕出生的,因为父亲
闯关东了,他与母亲相依为命,是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因此他对母亲的孝是出了名的。到外地出差,再忙也不忘给老母亲捎带点什么新鲜东西;回到家,不管多晚都要到老母身边问寒问暖。2002年春节,李登海把93岁高龄的老母接到了海南育种基地。二十多年来,李登海一个春节都没在家过,带领他的伙伴和助手们在这里栉风沐雨,攀登育种高峰。儿行千里母担忧,远在八千里外的慈母,每年除夕都会在堂屋正中的小桌子上摆上几棒老玉米,供在
菩萨像前,老人家是在用这种中国最古老的方式,遥祝儿子每年都培育出新品种!93岁了,老娘在人世的时间终是有限的,一定把老娘接来海南,走一走,看一看。这个春节,老人穿着大红的毛衣,在育种田边,看着儿子和伙伴们忙忙碌碌,过得格外开心。临回山东时,老人边上车,边说:大家受累,大家受累。看着老娘乘车远去,李登海潸然泪下。
人吃五谷杂粮,当然会生病,李登海也不例外,可他得病,纯粹是操劳过度,积劳成疾。李登海到海南搞育种,在田间套袋一站就是五六个小时,时间久了,得了
痔疮,十分痛苦,做了四次手术,以至于肛门几乎没有什么收缩力,一有便感就得赶快跑厕所,稍一耽搁就会弄脏内裤,这是件很尴尬又很无奈的事情,可是李登海照样每年到海南去搞加代育种,照样在地里一站几个小时。
李登海也有哭的时候,而且还很伤心。育种用的种子是李登海的心尖子,谁要是给他动了、毁了,那当然是伤透了他的心。有一年在海南搞加代育种,种到地里的种子破土了,李登海一天看好几会。有一次到
陵水县城买东西,傍晚才回基地,急忙赶到育种地去看他的宝贝。这一看不要紧,黎族老乡的两头水牛把地里的玉米苗啃食、踩踏得一片狼藉!李登海脑袋“嗡”的一声,两眼一黑,一屁股坐到地上,撕心裂肺的哭声划破了荔枝沟黄昏的宁静。从此后,李登海落下个病根,一听见牛叫就头疼欲裂。
李登海也爱唱歌,尤其是喝了点酒的时候。不过李登海经常唱的大多是些老歌,比如《我们走在大路上》什么的,现在的年轻人几乎没人会唱。兴致高的时候,李登海最爱唱《三百六十五里路》,边唱边自己挥手打着
拍子,满怀深情,“为了理想我宁愿忍受寂寞,饮尽那份孤独;三百六十五里路啊,从故乡到异乡,三百六十五里路啊,从少年到白头”!每当唱到此处,李登海都情不自禁双眼噙满泪水,他说,这首歌就像是专门为我写的。
相关诗词
七律(新韵)· 玉米育种大王李登海
壮哉登海起山东,大愿青纱济众生。
几度新春别后邓,六刷旧墨动先锋。
设若贾公寻故地,齐民本纪写清风。
注:
1、后邓,李登海老家莱州市后邓村;先锋,指美国先锋种子公司。
2、天边梦,意指民以食为天;叶上冲,李登海发明的紧凑型玉米重要特征是
叶子上冲,适于密植高产。李登海也多次讲,搞农业科研要有股子向上冲的劲头。
3、贾公,指
贾思勰,山东人,古代农业科学家,著有《
齐民要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