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繁是指将水稻、玉米、棉花等夏季作物的
育种材料,在当地秋季收获后,冬季拿到我国南方亚
热带或热带地区进行繁殖和选育的方法。这样一年可繁育2—3代,加速育种过程,缩短育种年限,且能鉴定育种材料的
抗病性及对湿、光的反应等,提高竞争力。
第一阶段,探索实践阶段。1956年到上世纪60年代,以
丁颖、
吴绍骙等为代表的老一代专家提出了南繁加代理论,
辽宁、湖南、山东、河南、四川等省专家及技术人员开始了南繁的探索和实践。
第二阶段,逐步兴起阶段。上世纪70年代,南繁进入兴起阶段,1971年繁制种面积超过25万亩,涉及28个省400多家单位7000多南繁人员,为强化南繁管理,1972年国务院批转农林部《关于当前种子工作的报告》,明确“南繁种子原则上只限于科研项目”。
第三阶段,稳定
发展阶段。上世纪80年代到2008年,南繁进入稳定发展阶段,1983年农牧渔业部颁布《南繁工作试行条例》,1995年
农业部和
海南省决定成立国家南繁工作
领导小组,1997年农业部、海南省政府印发《农作物种子南繁工作管理办法(试行)》, 南繁管理逐步规范。
第四阶段,全面提升阶段。 2009年以来,南繁进入全面提升的
新阶段。2009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建设南繁育制种基地,南繁基地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
海南时强调:“南繁基地是国家宝贵的农业科研平台,一定要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重要基地”。
2014年,汪洋副总理到南繁基地考察,要求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像保护
大熊猫一样,保护国家南繁基地”。
2015年,《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建设规划(2015-2025年)》印发实施,南繁基地建设成为重大基础性、战略性国家工程,南繁全面步入规范化、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
海南省北纬18度线以南、位于
三亚、
陵水、
乐东三市县的南繁基地,是
中国农业科研的加速器和种子供给的常备库。每年全国有29个省区市的700多家农业
科研机构的数千名
科技人员到海南从事南繁工作。
独特的
热带气候可以实现农作物的加代繁殖,让一个品种的
育种周期缩短三分之一至一半。每年9月到次年5月,这里的田间地头会出现一群追逐阳光的“候鸟”,他们是从事南繁工作的科技人员。
聚焦
生物育种产业化发展应用,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质品种,力争种业科技自立自强;以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引领,加强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南繁种业产业链、
创新链、
资金链深度融合,保障国家重要
农产品供给用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