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闻问切是中医用语。拼音是wàng wén wèn qiè。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合称
四诊(four diagnostic methods)。最早应源于《难经》第六十一难。最早使用四字联称,则应处于《古今医统》:“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
词语解释
【出处】最早应源于《难经》第六十一难
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
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
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
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
最早使用四字联称,则应处于《古今医统》:“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
【事例】~是中医必经的步骤。
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望是观察病人的发育情况、面色、舌苔、表情等;闻是听病人的说话声音、咳嗽、喘息,并且嗅出病人的
口臭、体臭等气味;问是询问病人自己所感到的症状,以前所患过的病等;切是用手诊脉或按腹部有没有
痞块。叫做
四诊。
【用法】作主语、宾语;用于中医
中医用语
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和嗅气味;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合称
四诊。
望诊
望诊,是对病人的神、色、形、态、
舌象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测知内脏病变,中医通过大量的医疗实践,逐渐认识到机体外部,特别是面部、舌质,舌苔与脏腑的关系非常密切。如果脏腑阴阳气血有了变化,就必然反映到体表。正如《灵枢·本脏篇》所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中医的望具体就是指看五官,目舌口鼻耳,看眼睛是否有神,眼白是否有异常,舌头是否过红,舌苔是否过厚,舌苔颜色是白还是黄,口腔是否有炎症,颜色是否过红或过白,鼻子是否有有
鼻炎,鼻涕是稀还是稠,颜色黄色还是白色,耳朵外形、性状,主要看
耳轮耳轮肉厚的肾先天就比较好,然后有没有
耳鸣或者
耳炎。注:肝主目,
心主舌,脾主口,肺主鼻,
肾主耳。解释就是:眼睛的毛病就是肝有问题,舌头有问题就是心脏不好,
口腔问题就是脾不好,鼻子的问题就是肺不好,耳朵有问题就是肾不好。但是在眼睛和舌头又有细分,在眼睛里面还具体分为瞳孔和眼白,瞳孔反映的是肝的问题,比如
近视、眼神恍惚都是肝的问题,通过养肝是可以治好的,现在就很多通过养肝治好近视的(这在西医是基本不能治疗的)。眼白对应的是心肺,眼白如果红了,则说明心火热了,引起眼白的
毛细血管发炎充血。舌头边沿反映的是心脏问题,舌头红了说明心火热,要降火和养心。舌苔则反映的是脾胃的问题,舌苔黄,脾胃火大,舌苔白了,说明脾胃寒了,要养胃养脾。
分类
简单来说,望诊包括一般望诊和
舌诊两部分内容,一般望诊又包括望神察色,
望形态 望五官等,舌诊包括
望舌质望舌苔。望诊首先是望神,神是人体
生命活动的体现,如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反应灵敏,称为有神,是健康或病情轻浅的表现。如
精神萎靡,表情淡漠,目光晦暗,
反应迟钝,甚至神志不清,称为无神,表示病情较重。通过望神可以对病人的病情和预後,做一个估计,做到心中有数。
察色主要观察面部的颜色和光泽,根据不同的色泽可以看出气血盛衰和疾病发展变化。正常中国人面色
微黄,红润光泽,若出现异常色泽称为
病色,常见的有:白色,主虚主寒 主失血;黄色,主虚主湿;青色,主寒主瘀主痛,主
小儿惊风;红色,主热;黑色,主
肾虚。
望形态是指望形体和动态,如形肥食少为
脾虚有痰。形瘦善饥,为胃中有火。踯卧喜静,多属
寒证。烦躁喜动,多属
热症。张口抬肩,喘息不能平卧是
喘症,
项背强急,
角弓反张是
痉病;久病
循衣摸床,
撮空理线是危重证候。
中医经验认为
五脏开窍於五官,五官内应於五脏,通过
望五官可以了解一定的内脏病变,如目赤红肿,多为
肝火或风热,两目
上窜,直视或斜视为
肝风内动,耳轮干枯焦黑为
肾精亏耗,
鼻翼煽动为邪热蕴肺,牙龈肿或兼出血属
胃热亢盛。
望舌诊病是中医长期实践积累的独特察病手段,主要观察舌质和舌苔,舌质是舌的肌肉部分,舌苔是
舌面附着的苔状物,舌质可以反映五脏的虚实,舌苔可以察外邪侵入人体的深浅,正常人是
淡红舌,薄
白苔。若舌质淡白主虚,主寒,舌质红主热,
紫舌主瘀血,白苔主
表证寒证,黄苔主里证
热证,黄而厚腻是
湿热或痰热,苔薄病情轻,苔厚病情重,舌苔由薄增厚,表示病进,由厚变薄表示病退。临床上通常把舌质和舌苔变化联系起来,
综合判断,中医经验,一般是
急性病重舌,
慢性病重脉,因为
舌象能比较准确及时反映机体生理病理状况。熟练运用望诊,对疾病的诊断既快又准,所以中医说“望而知之谓之神”。
望五官知五脏
根据中医的“
全息理论”,脸上的“五官”(口、眼、耳、鼻、舌)表现与人体的“五脏”(心、肝、脾、肺、肾)健康状况息息相关。
口是食物进入的门户,故与脾胃相关。从嘴唇的外观,即可看出一些脾胃问题。比如,嘴唇发乌,可能是
脾胃虚寒;嘴唇颜色
过红,可能是脾胃有火;如果嘴唇苍白,可能存在体内
气血不足、
营养不良、
贫血、脾胃功能低下等问题;如果口角溃烂,可能是脾胃过热所致。
鼻子是呼吸的通道和器官,故与肺相关。如果鼻子看起来很红,可能是
肺热所致,也可能是
内火旺盛所致。鼻子出血或异常干燥,则可能是由于体内阴气不足,阳气过盛所致。
眼睛是最重要的
感觉器官,所谓“
肝开窍于目”,眼睛与肝脏密切关联,得了
肝病就会表现在眼睛上,出现双目发黄、两个
眼角发青。眼睛看不清东西,可能与
肝血不足有关;如果出现眼睛发红发胀的情况,可能与体内
肝火旺盛有关;如果眼睛发干,可能是阴血不足所致。
耳朵是
听觉器官,《
黄帝内经》里有“
肾开窍于耳”的说法,因而得
肾病的人会出现
耳聋、耳鸣症状,反之,如果听力敏锐,说明肾器官较好。
舌头是
味觉器官,与心脏关联。如果舌尖颜色很深,可能是心脏有火;如果出现
淤血、
淤斑,可能是
血循环不好;舌头长疮,可能是心火过旺,与饮食和心情都有关。有些心脏疾病还会导致舌头不灵活、舌蜷缩等问题。
其实,除了五官,眉间印堂、颧骨之下、鼻子两旁、人中处的颜色变化也会预示着身体问题。
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
杨力表示,印堂看起来苍白无光,可能是
肺虚所致;鼻子两旁与小肠相关,如果此处颜色较黄,并且没有光泽,可能是
脾胃虚;颧骨下边与肾相关,如果发黑,可能是肾有问题;人中位于鼻孔下侧,与
生殖器、膀胱相关,如发黑,也可能是肾虚。
当然,面色的微小变化通常比较难辨别,所以一旦发现自己脸上的某些部位出现了明显的改变,就说明问题可能比较严重了,一定要去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望舌苔原理
舌为胃之外候,以输送食物入
食管胃脘之用。其舌体之组织,系由第五对脑筋达舌,其功用全赖此筋运动。舌下紫青筋二条,乃少阴
肾脉上达,名曰金津、玉液二穴,所以生津液以濡润舌质,明,其
辨症之识,必有毫厘千里之误,此原理之不可不讲也。夫舌之表面,乃多数极小
乳头,铺合而点,其不易见高起一日三餐,故苔亦日有三变,谓之活苔,无病之象也。其所以有变者,因饮食入胃时,将腐浊之气,遏郁下降,故
苔色一退;至饮食腐化,
浊气上蒸,苔色又生。胃中无腐浊,则苔薄而少,有腐胃中正色不能直达而上,故有暂白之时;青为绝色,青绿之色,见于舌上,其人命必危。其外尚有似黄非黄、似白非白,各类
间色,皆条分于后,以备后学细心参考。
望痰辩病
中医学上,按
咳嗽排出的痰色或痰质和量,加以辨症下药,基本上可分为六类:
痰液潴留在体内,不仅会使
呼吸道致病原生长繁殖,导致炎症的恶化,还会阻塞
支气管,发生缺氧、
呼吸困难等情况。
一、肺寒咳痰:
咳出之痰色白清稀,患者形寒肢冷,
恶寒重而
发热轻微、咳嗽
胸痛、喘促、面色青白等。
二、肺热咳痰:
咳出之痰色黄、粘稠、有块、或
痰中带血、并有发热咳嗽、胸痛喘促、面红
目赤、咽喉
红肿疼痛、口渴唇燥、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等现象。
三、风邪犯肺
痰液清稀多泡沫,伴见有
发热恶寒、咳嗽、
鼻塞流涕、咽干痒、
头身痛、舌边尖红、舌薄白等状况。
四、阴虚肺燥
痰少粘稠难出,
咳痰带血。若是
燥邪所致,一般有发热、恶寒、胸痛、唇黑、鼻燥、咽干口渴。
若阴虚所致,则有虚烦
不寐、
潮热盗汗、两颧红赤、舌鲜红少苔等症状。
五、湿邪犯肺
咳痰量多,白滑易咳出,四肢困重无力、
眩晕嗜卧、晚闷
纳呆。
六、湿热蕴肺
咳吐浓
血痰或咳痰腥臭、
高热或
潮热、
胸闷疼痛,喘
不得卧,口燥咽干、烦躁不安。
闻诊
闻诊,包括
听声音和
嗅气味两个方面。主要是听患者语言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等变化,以分辨病情的虚实寒热。
问诊
指询问症状;通过问诊了解
既往病史与家族病史、起病原因、发病经过及治疗过程,主要痛苦所在,自觉症状,饮食喜恶等情况,结合望、切、闻三诊,综合分析,作出判断。《素问·三部九候论》:“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素问·疏五过论》:“凡欲诊病者,必
问饮食居处。”后世医家将问诊主要内容归纳为“
十问”,编有
十问歌,简便易记。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或其陪诊者,以了解病情,有关疾病发生的时间、原因、经过、
既往病史、患者的病痛所在,以及生活习惯、饮食爱好等与疾病有关的情况,均要通过问诊才能了解,故问诊是了解病情和病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在
四诊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真正的中医只问大小二便(性状、次数等),不会问什么病,问什么病的基本只配做大夫(西医医生),不配叫中医。
张景岳创“十问歌”,提出问诊的要领颇具规范性,但临证不可刻板对待。应有目的地重点探问,围绕患者
主诉,突出的主要症状、体征,深入查询其特点,及可能发生的兼症,了解病情发展及诊治经过,以提高判断的
准确性。 特别要理解中医问诊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辨证,不同于
西医学的完全辨病。如
问寒热,要问清是
恶寒发热及寒热的轻重主次,还是但寒不热,但热不寒,或
寒热往来,发热是
壮热还是潮热、
身热不扬等,以辨病位、病性。问疼痛要问清是
胀痛、
走窜痛、刺痛、固定痛、
冷痛、
灼痛、绞痛、隐痛、
空痛及拒按、喜按等。以辨寒热气血虚实,从而为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同时还须注重内外环境、气候、居住地区、生活及饮食嗜好、性格情绪、体质类型等与疾病的关系,针对妇女、小儿等不同对象,详察细辨。
在问诊时切忌给病人以暗示和误导,尤其与情志病人的交谈,“
诈病”者的假诉,要有所识别取舍。
参十问条:
1.
恶寒发热 疾病初起,恶寒发热同时并见,多为外感表证,可见以下三种类型:
(1)
表寒证:恶寒重发热轻。是外感寒邪所致,常伴有
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
(2)表热证:恶寒轻发热重。是外感
热邪所致,常伴有
口干微渴,或
有汗,脉浮数。
(3)
太阳中风证:发热轻,恶风,
自汗。是外感风邪所致。
2.
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是半表半里的特征。
3、但寒不热病人之怕冷而不发热,称为但寒不热。
4.但热不寒发热不恶寒但
恶热,多数
里热证,可见以下几种类型:
(2)潮热:发热如潮有定时,临床常见以下三种类型:
①
阴虚潮热:多为午后或入夜发热,以
五心烦热为特征,常伴颧红
盗汗,
舌红少苔,
脉细数等症,属
阴虚内热。
②阳阴潮热:多为日哺(下午3——5时)发热,热势较高,又称为
日晡潮热,多因胃肠燥热内结所致,常伴有
腹满硬痛拒按,大便燥结,舌苔黄燥等。
③湿温潮热:以午后热甚,
身热不扬为特征。多因
湿遏热伏,热难透达所致,常伴头身困重,胸闷呕恶,
便溏,苔腻等。
④
低热:指轻度发热(体温多在37——38
摄氏度之间),但持续时间较长,多见于
阴虚潮热或气虚发热。
(二)问汗
(三)问疼痛
其形成机理可概括为虚实两方面。因于实者,多由外邪、
痰浊、
食积、瘀血等病邪阻滞气血脉络,“
不通则痛”,即为实性疼痛;因于虚者,多由气血阴阳亏虚,脏腑经络失于濡养,“不荣则痛”,而为虚性疼痛。
1、
一般规律:新病疼痛,痛势剧烈,持续不减,痛而拒按者,多属实证;久病疼痛,病势较轻,时痛时止,痛而喜按者,多属虚证。痛而喜温者,多属寒证;痛而喜凉者,多属热证。
2、疼痛特征
(1)胀痛:疼痛且有胀感,多为气滞所致。好发于
胸胁、
脘腹及头面部。
(2)刺痛:疼痛如
针刺刀扎,多为瘀血阻滞所致。好发于头部及胸胁、脘腹部。
3、疼痛部位
(1)
头痛:前额部疼痛连及眉棱骨,为
阳明经头痛;头部两侧疼痛为
少阳经头痛;枕部疼痛连及项部,为
太阳经头痛;巅顶痛,为
厥阴经疼痛;
头重如裹,为
太阴经头痛;头痛挚脑,头痛连齿,为
少阴经头痛。
另外,根据痛证的一般规律及头痛的特征与兼症,可辨别头痛属外感还是内伤,以及病证之寒热虚实属性。一般而言,
外感头痛,多属实证;
内伤头痛,多属
虚症;头痛喜凉恶热者,属热证;头痛喜暖恶寒者,属寒证。
(2)胸痛:注意分辨胸痛的确切部位。
(4)
腹痛:脐以上部位疼痛,为大腹痛,多属脾胃病变;脐以下部位疼痛,为
小腹痛,多属膀胱、大小肠及
胞宫病变;小腹两侧疼痛,为
少腹痛,多属
肝经病变。腹部冷痛属寒,灼痛为热;胀痛多实,隐痛多虚。
中医十问歌
问诊内容涉及范围很广,是获取疾病信息的重要途径,很多名老中医非常重视问候,问诊包括问一般情况,问
生活史,问家族病史和既往病史,
问起病,问现在症。
明朝
张景岳曾编有十问歌,《景岳全书·传忠录·十问篇》: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
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章神见,见定虽然事不难,也须明哲毋招怨。”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
片语告
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后又据
卫生部中医司《中医病案书写格式与要求》通知精神,改编为:
“问诊首当问一般,一般问清问有关,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将诊疗经过参,个人家族当问遍,妇女经带病胎产,小儿传染接种史,痧痘
惊疳嗜食偏。”
中医妇科问诊
《景岳全书·传忠录》认为问诊乃诊治的要领,临证之首务也。《
儒门事亲》亦云:“凡有病妇,当先问娠,不可仓卒矣。”提示了妇科问诊的专科特点。
由于妇科问诊的专科性强,涉及面广,因此临证时,既要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询问,又要态度和蔼,注意语言技巧,解除患者的顾虑和羞涩心理,获悉可靠病情,以便更有的放矢地进行望、闻、切诊。
妇科问诊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内容。
(一)一般问诊 包括年龄、职业、民族、婚配、婚后生活和配偶健康状况。
(二)问
主证与病期 主证即患者就诊时最为痛苦的症状。围绕主证询问起病时间,起病原因,发病经过,曾做过哪些检查,曾否诊断治疗过,疗效如何等。
(三)问兼证 即围绕主证询问有无其它症状,如除外阴发痒,
白带增多主证外,还有无心烦、失眠、倦怠等兼证。又如,有腹痛主证外,还有无发热、阴道流血、
妇科肿瘤史。
(四)问病史 妇科
不孕症患者须问清曾否怀孕过,有无流产史、
难产史、腹部
手术史及其它病史。
(五)问
月经 不孕妇女就诊必须问月经情况。包括月经初潮年龄、月经周期、经期、经量、
经色、
经质,行经时有无腰腹疼痛或其它症状。
(六)问旧病 注意询问与现病有关的其它病症及其治疗经过或手术情况。
(七)问家族 了解父母、兄弟、姐妹有无同样的病史。
(八)问其它 除上述情况外,尚需了解患者的
生活环境、个为嗜好、卫生习惯、
工作性质、夫妇是否同居一地、夫妇感情如何等。
注意事项
要有高度认真负责的精神。对待病人,态度既要严肃又要和蔼可亲,要细心询问和耐心听取病人叙述病情。
问话要通俗,不要使用病人不易听懂的
医学术语。如问
肝郁气滞的病人“
胁痛吗?”问
感冒的病人“恶寒吗?”这里所问的“胁痛”、“恶寒”都是医学术语,没有中医专业知识的患者是不容易听懂的,所以,医生问诊时要注意避免使用
专业术语。在需要询问时可分别问其“两肋叉痛不痛”、“怕不怕冷”等通俗易懂的语言。
要重视主诉。因为主诉常是病人自觉最痛苦的病情。根据主诉,再深入询问,有助于医生全面准确地掌握病情和辨证。
要善于抓住重点询问,
启发诱导,但不能依主观意愿套问病人,这样才能抓住要领,获得可靠资料。
对危急病人,要扼要询问,不必面面俱到,便于迅速进行必要的诊察,及时抢救治疗,以免失去抢救时机。
切诊
指摸脉象。望闻问切,合称
四诊。切诊是指用手触按病人身体,藉此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切脉又称
诊脉,是医者用手指按其腕后
桡动脉搏动处,借以体察脉象变化,辨别脏腑功能盛衰,气血津精虚滞的一种方法。正常脉象是寸、关、尺三部都有脉在搏动,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从容和缓,柔和有力,流利均匀,节律一致,一息搏动四至五次,谓之
平脉。
切脉辨证,早在《内经》、《难经》就有记载,经历三千年来的不断总结,对于何证出现何脉已有详细论述。但对证象与脉象间的内在联系,却无明析的概念,不能令人一目了然,以致学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脉证间的内在联系,如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
气血津液出现虚滞,五脏功能出现盛衰,才会出现不同脉证。只有弄清气血津液的生化输泄与五脏间的关系,才能将气血津液虚滞和五脏功能盛衰出现的证象与脉象联系起来,也才明白
切脉能够察其五脏病变的道理所在。
不同脉象的形成,与心脏、脉络、气血津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脉象的不同变化反映了心力强弱、脉络弛张、气血津液虚滞三个方面的变化。由于气血津液都需五脏协同合作才能完成其生化输泄,所以气血津液的虚滞也就反映了五脏功能的盛衰,从而反映于脉,形成不同的脉象。
心脏搏动的强弱,脉络的弛张,是引起脉象变化的根源。心脏搏动有力,脉象随其病因证象不同而呈洪大滑数等脉;无力则脉象常呈迟细微弱等脉。心脏搏动与脉象起伏,都是肝
系膜络交替收缩与舒张的反映。如果
血络松弛则呈孺、缓;紧张则呈弦紧
痉挛则呈结代等等。只有将固定的心脏、脉络和流动的气、血、津液连在一起分析,才能揭示脉象变化的本质,对于何证出现何脉才有理有据,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先从气的虚滞言之;气是心脏搏动的动力,心气是由肾系生化的元气,脾系生化的
谷气,肺系吸人的清气,注人心脏,成为心脏活动的能源。脾
肾功能衰退,心气也就随之衰弱,脉象与心相应也就呈现缓慢或
虚数无力。若将这一连锁反应进行
逆向推理,脉象无力是因
心气不足,心气不足则是脾肾化气功能衰退所致。气行脉外,营卫和调,则脉不浮、不沉、不迟、不数。如果风寒束表,毛窍收缩,脉络紧张,
卫气充盛于表,则脉随
气浮,呈为轻按即得的浮
紧脉。若卫气因寒、内归脏腑,则呈重按始得的沉紧脉,久病气虚,脉伏于里,则呈重按始得的沉
弱脉。若阳气虚衰,无力助心
行血,则脉呈迟缓微弱。若风寒束表或
风热犯肺,
气郁化热,
心阳亢进,则脉应之而呈洪大有力而数。
若因
气郁引起脉的
传导阻滞,则脉应之而涩。若因气郁引起脉络不舒,则脉应之而弦。
由此可见,脉的浮沉迟数,有力无力,均与
气虚、
气滞有关。
次从血的虚滞言之:血行脉中,充盈流畅,才呈正常脉象。若因血的化源不足导致
血虚,乃是由
实变虚,逐渐减少,脉能与其相应而逐渐变细,所以脉呈细弱。如果突然大量失血,
脉管仍呈原状却脉无血充,遂致形如葱管,按之中空,呈为
芤脉。如果血滞、
血瘀,脉的传导受阻,微呈挛急,即呈按之犹如轻刀刮竹,大波之内又有细密微波应于指下的
涩脉。
再从津的虚滞言之:脉的形态改变也与津液有关。血中津少,脉失液充,其脉也就应之而细。由于津虚是因营阴暗耗或因
热病后期伤津,常常兼有热象,是故营阴亏损之脉常呈细数且与香红少苔并见。若脉外津虚与脉内津虚并存,脉失津濡而呈脉络紧张,即呈指下如按琴弦的
弦脉。上述脉象是因肝肾阴虚。若因
脾肾阳虚,气化失常,
水饮内停,血中津多而呈舌体淡胖,水停脉管夹层而使脉络紧张,也能呈为弦脉,虽然同属弦脉却有寒、热、虚、实之异。
综合上述,一切脉象都是心力强弱,脉络弛张,
气血津液虚滞的综合反映;心脏、脉络气血津液发生病变,又与五脏发生病理改变有关,所以切脉能察五脏盛衰。
切脉只是
四诊之一,有些病变不是单凭切脉就能做出诊断,应该
四诊合参,并宜结合现代检测手段才能全面认识疾病。如果片面强调
切脉能知病变所在,会将学者引人歧途。脉的形态很多,令人难以掌握,兹将常见脉象的病理略述如下。病理描述难免有误。
1.
浮脉 风寒束表一卫气为御邪侵,充于肌表一脉随气浮于外一轻按即得一谓之浮脉。
2.
沉脉 病在脏腑一脉位深藏,举之不足,按之有余一、谓之沉脉。有力为实,无力为虚。
3.
迟脉 阴盛阳衰一心功减退,搏动迟缓—一息三至,去来极慢一谓之迟脉。阴盛为寒,阳衰为虚。
4.
数脉 表卫闭郁,气郁化热,或由气人血,气血两播一心动亢进—一息六至,多于常脉一谓之数脉。亦有心气虚衰一搏动无力一每次输出血量不足,心动加速以求代偿一成为虚数。
5.
细脉 气血两虚,阴虚偏甚一气虚则
输出量少
一加之血虚脉失血充,则脉细如线一谓之细脉。
6.
微脉 阳气衰微,气血俱虚一脉细而软一按之欲绝,若有若无一谓之微脉。
7.
弱脉 气血两虚一气虚无以鼓动血行,血虚无以充盈于脉一极软沉细,按之乃得,轻取难寻一谓之弱脉。
8.
实脉 三焦实热或腑气不通一心动亢进一搏指有力一谓之实脉。
9.
洪脉 气郁化热,气分热盛一心
功能亢进一按之洪大有力寸谓之洪脉。若大而虚,按之无力是壮火食气,心气已虚。
10.
弦脉 肝肾阴虚一水津亏损,脉失津濡一脉络紧张一脉象端直而长,如按琴弦一谓之弦脉。少阴
阳虚,气化失常一水停三焦,充于脉内及其夹层一脉络为之紧张,触之如按琴弦一谓之弦脉。肝胆气郁一脉为气束,不能舒张一如按琴弦一亦可成为弦脉。
11.
紧脉 风寒束表一脉络收引一脉形如索,轻按即得一谓之浮紧;寒中
三阴一脉络收引一其形如索,重按始得一谓之沉紧。
12.
滑脉 痰食妊娠,停阻经隧一所阻部位脉络紧张一血流受阻一聚集如珠,流于脉内一往来流利,如盘
走珠,
应指圆滑一谓之滑脉。
13.
涩脉 气滞、
血瘀、痰凝一脉络传导受阻,微挛一
血流不畅一按脉犹如轻刀刮竹一谓之涩脉。
14.
濡脉 水湿阻滞一脉因受湿而弛一按之无力,如帛在水中,轻手相得,按之无有一谓之濡脉。气血阴阳亏损,生化无源一脉无血充一亦呈濡脉。
15.
芤脉 突然大量失血一脉失血充一形如葱管,按之中空一谓之芤脉。
16.
结脉 心系阴阳亏损一脉络痉挛一传导阻滞一脉律不匀,时有止歇一谓之结脉。迟止定期,谓之
代脉。
调理五脏方式
1.养肝最好的食物:生吃绿色食品,特别是
绿豆汤(把绿豆放水里煮,当水开了以后再煮7~8分钟,然后喝水,不是我们习惯的把绿豆煮烂,绿豆煮烂后会失去养肝的功效——切记)晚上吃为好。
2.养心最好的食物:
红色食品,特别是
红豆,可以是红豆豆沙包、
红豆粥、
红豆豆浆。早上吃好。
3.养脾最好的食物:
黄色食品,特别是黄豆,可以是
豆浆、豆腐、
豆腐干,都是上等的养脾佳品,在西方的医学界把黄豆列为劣等蛋白,认为黄豆的
蛋白质很难吸收,这个观点只适合西方,对中国人来说,黄豆是非常优质的蛋白质,原因是西方很少吃大米,而中国人是以大米为主食的,当黄豆的蛋白质和米饭一起,就是绝佳的蛋白质。什么时候吃都好。
4.养肺最好的食物:
白色食品,特别是大
白萝卜,白萝卜只有生吃才能养肺,切记。什么时候吃都好。
5.养肾最好的食物:
黑色食品,特别是
黑豆,
黑芝麻,晚上吃为好。
【味道和五脏的关系】
1.酸养肝,但是
过酸则伤肝。如
醋酸,每天吃点酸
作料就好,不要多吃。
3.甘养脾,甜味的食品养脾,比如各式各样的水果。
4.辛伤肺,辛辣的食品少吃,如果离不开
辣椒,则需要控制在每天最多只能吃一次。
5.咸养肾,盐是养肾的,但是过咸则伤肾,每天吃盐控制在6g以内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