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顗(公元538年农历2月16日-公元597年农历8月3日),
中国佛教天台宗四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
俗姓陈,隋代荆州
华容(今湖北监利市)人,祖籍
颍川(河南
禹州),世称
智者大师、天台大师。
人物生平
父亲是
梁朝的官吏。十七岁时,值梁末兵乱,家庭分散,颠沛流离,遂在荆州
长沙寺佛像前发愿为僧。十八岁投湘州(今湖南长沙市)果愿寺法绪出家,授以十戒;师叫他去慧旷律师处学律,二十岁受
具足戒。这时他已精研
律学,深好
禅观。
陈文帝天嘉元年(560),听说
慧思禅师从北方南下,居于光州大苏山(今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境内),他就前往请益。慧思为他演说
四安乐行,他日夜勤习,造诣甚深。二十三岁拜慧思为师,修习
禅法,证得法华三昧。陈光大元年(567)慧思临去南岳时,嘱他往金陵(今南京)弘传禅法,他就和法喜等二十七人一同东下,到达陈都讲禅。过了两年(569),受请主
瓦官寺开讲《法华经》,树立新的宗义,判释经教,奠定了一宗教观的基础。
智顗住瓦官寺前后八年,除讲《法华经》而外,还讲《
大智度论》和《次第禅门》(即《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写出《
六妙法门》等。陈太建七年(575)离开金陵,初入
天台山,于北面山峰,创立伽蓝,栽植松栗,引入流泉。又往寺北的
华顶峰,行
头陀行,昼夜禅观。
陈至德三年(585)三月,智顗再到金陵,住灵曜寺。陈
少主请于太极殿讲《
大智度论》,又讲《仁王般若经》,
慧暅、慧旷、慧辩等名僧都奉命参加讨论。后移居光宅寺,讲《法华经》。弟子
灌顶随听随记,录成《
法华文句》。此后智顗所讲经义,多由灌顶笔录成书。陈亡,智顗上庐山隐修。
隋
开皇十一年(591),晋王杨广为扬州总管,遣使到庐山坚请智顗往扬州传戒,他即前去为杨广授
菩萨戒,受到“智者”的称号。次年(592)他回到故乡荆州,于
当阳县玉泉山创立玉泉寺。此后两年(593—594)在寺讲《法华经玄义》和《
摩诃止观》。
开皇十五年(595)春,智顗又从
杨广之请,再到扬州,撰《净名经疏》,九月,辞归天台,重整山寺,习静林泉,这时他已五十八岁了。以后两年(597),会稽嘉祥寺沙门吉藏,曾奉书天台邀请他到嘉祥寺讲《法华经》,他因病未能前往。过了些时,他在病中对弟子们口授《
观心论》。十月,杨广遣使入山迎请,他仍勉强出山,走到石城,疾亟不能前进,不久入寂,世寿六十岁,僧腊四十。智顗生平造寺三十六所,
入灭后,晋王依照他的遗愿在天台山另行创建
佛刹,后于大业元年(605)题名为国清寺。
印光大师云:智者大师,释迦之化身也。临终有问:“未审大师证入何位?”答曰:“我不领众,必净六根(即十信位,获六根清净,如法华经法师
功德品所明)。损己利人,但(只,仅)登五品(五品,即观行位,圆伏五住烦恼,而见惑尚未断除)。”(下略)实恐后人未证谓证,故以身说法,令其自知惭愧,不敢妄拟故耳。(印光大师《
佛法修行止偏法要》)
人物成就
智顗广弘教法,创
五时八教的判教方法,发明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的思想,成立天台宗的
思想体系。他成为
中国佛教宗派史上第一个宗派——天台宗的始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因智顗晚年居住天台山,故称为天台宗。因以《法华经》为主要教义根据,故亦称法华宗。他强调
止观双修的原则,发明
一心三观、
圆融三谛、一念三千的道理。在传承系谱上,尊龙树为初祖,以
北齐慧文为二祖,
慧思为三祖,智顗是四祖。自智顗以来,代代相传。十一世纪初,因争论智顗《金光明玄义》广本的真伪,分为山家和山外两派。山外不久衰微,今所
传者都是山家派。因
隋炀帝授予他智者之号,故世称『智者大师』。著有《
法华玄义》、《
法华文句》、《
摩诃止观》各二十卷及四教义等著作,生前度僧四千余人,传业弟子三十二,以
灌顶、智越等最著名。
智顗弘法三十余年,其著作小部分是亲自撰写的,大部分由弟子
灌顶随听随录整理
成书。
人物年表
智顗大师年谱
公元538年(梁大同四年),一岁。
大师生于荆州之华容。父陈起祖,学通经传,谈吐绝纶,
梁元帝时,为散骑常侍,封
益阳侯。
54年(梁大同十年),七岁。
552年(梁承圣元年),十五岁。欲出家,二亲不许,乃刻檀像礼诵
于时政局动荡,权力变更,又父母双亡,遂于荆州长沙寺佛像前,发愿,誓为沙门。
555年(梁泰绍元年),十八岁。
在郡守王琳资助下,二亲服讫,坚辞兄出家,从
湘州(今湖南
长沙)果愿寺法绪和尚为
沙弥,法名智顕,字
德安受具足戒,并从慧旷学大乘法,初通《
无量义经》、《法华经》和《观普贤经》
560年(陈天嘉元年),二十三岁。
至光州(今河南
光山县)大苏山从慧思受业心观,了悟法华三昧。
561年(陈天嘉二年),二十四岁。
章安灌顶大师诞生
567年(陈光大元年),三十岁。
率法喜等二十七人东下,到达陈都金陵讲禅。
朝庭礼请主
瓦官寺、宏开讲论,先后讲述《法华经》、《
大智度论》和《次第禅门》,撰述《六妙法门》,
575年(陈太建七年),三十八岁
576年(陈太建八年),三十九岁
至华顶拜经台,建降魔塔。
577年(陈太建九年),四十岁。
578年(陈太建十年),四十ー岁。
同年,南岳慧思圆寂。
581年(陈太建十三年),四十四岁。
永阳王伯智,礼请大师开讲《法华经》。
585年(陈至德三年),四十八岁。
陈后主遣七使诏大师返金陵,住灵曜寺,于太极殿讲《大智度论》、《仁王般若经》
586年(陈至德四年),四十九岁
于光宅寺讲《法华经》,弟子章安预听,集合成《法华文句》。
589年(隋开皇九年),五十ニ岁。
陈亡,大师以时方丧乱,遂杖策荆湘,往憩庐山。
590年(隋开皇十年),五十三岁。
591年(隋开皇十一年),五十四岁
晋王杨广出镇扬州,致书延屈。又于总管金城殿设
千僧斋。大师为杨广授菩萨戒,并命名为“
总持”。杨广则赞大师“智者”称号。
592年(隋开皇十二年),五十五岁。
593年(隋开皇十三年),五十六岁
于玉泉讲《摩诃止观》。由章安集成。
595年(隋开皇十五年),五十八岁。
从杨广请,再赴扬州,止禅众寺。以《净名经疏》初卷奉杨广,并辞归天台。
596年(隋开皇十六年),五十九岁。
大师离天台已十二载,寺久荒芜,人踪断绝,遂重整山寺。
597年(隋开皇十七年),六十岁
四月立御众《制法十条》。八月会稽
嘉祥寺沙门吉藏与僧众百余人奉疏请大师讲《法华经》,因身体不适不赴。
口授《观心论》随语疏成。
十月,杨广遣高孝信入山再次奉迎,师随使出山。
十ー月,行次石城,有“疾”。圆寂于石城(今新昌
大佛寺)
弥勒像前,尊遗言葬于佛陇。
出版图书
著作
现存有《法华经玄义》二十卷、《法华经文句》二十卷、《
观音玄义》二卷、 《
观音义疏》二卷、《
金光明经玄义》二卷、《
金光明经文句》六卷、《维摩经玄疏》六卷、《维摩经疏》(前二十五卷亲撰,后三卷
灌顶续补)二十八卷、《维摩经略疏》(唐
湛然略)十卷、《
四教义》十二卷、《三观义》(由《净名玄义》分出)二卷、智顗前出《净名玄义》十卷;后为晋王杨广著疏,并别制《玄疏》。因将前出《玄义》分为三部,即《
四教义》六卷、《四悉檀义》二卷、《三观义》二卷、《
请观音经疏》一卷、《
观无量寿佛经疏》一卷、《
阿弥陀经义记》一卷、 《
仁王护国般若经疏》五卷、《
金刚般若经疏》一卷、《
菩萨戒义疏》二卷、《
摩诃止观》(初名《
圆顿止观》)二十卷、《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十卷、《
六妙法门》(一名《不定止观》)一卷、《
小止观》(一名《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一卷、《
四念处》四卷、《
五方便念佛门》一卷、《禅门口诀》一卷、《禅门章》一 卷、《禅门要略》一卷、《
观心论》一卷、《观心诵经法》一卷、《观心食法》一卷、《
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觉意三昧》一卷、《
方等三昧行法》一卷、《
法华三昧忏仪》一卷、《请观音忏法》(载《
国清百录》卷一)一卷、《
金光明忏法》(载《
国清百录》卷一)一卷、《天台智者大师发愿文》一卷、《普贤菩萨发愿文》一 卷。此外,他的著述还有《大智度论疏》二十卷、《弥勒成佛经疏》五卷等,现已散佚。又《
净土十疑论》一卷。
人物评价
智顗的著述,建立了天台一宗的解行规范,其中主要的是《法华经玄义》、《法华经文句》、《
摩诃止观》世称为“
天台三大部”;又《
观音玄义》、《观者义疏》、《
金光明经玄义》、《金光明经文句》、《观无量寿佛经疏》,称为“天台五小部”。
他的特点在于
教观双运,解行并重。在发挥《法华经》的要旨方面,他以化仪四教和化法四教
判释释迦一代时教,用五重玄义解释经题,述为《
法华玄义》;以四释(一,因缘释;二,约教释;三,本迹释;四,
观心释)诠经的文句,述为《
法华文句》;以一心三观、
十乘观法开显
圆顿止观法门,述为《
摩诃止观》。他的学说,在中国佛教史上影响很大(参照“天台宗”专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