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
天台宗为进修初住所实际熏修的十种观行法门。又名十法成乘观、十乘观心,略称十乘、十观。此十法能令观行成就,运载行者至果地,故名十乘观法。出自《
摩诃止观》卷五之二。
详细内容
观不思议境:
就吾人现前的一念,观即空、即假、即中。修行之前,须先定所观之境。然万法皆具三千三谛,互相融摄,而无迷悟因果之别。一一皆具不可思议的妙谛,故皆可作为所观之境。今由于万法唯心,特以现前的一念心作为所观之境。妙境是诸法之本,妙观是诸行之源。上根之人修此一法,自可具
十境十观,登初住真因之位。然中、下根人不能进修此行,故令其修第二以下的观行。
发真正菩提心:又名起慈悲心。
观不思议境若不成就,则发四弘誓愿,上求下化。此心与不思议境同时俱起,非前非后。慈悲即智慧,智慧即慈悲。发菩提心当在一切修行之初,今置在第二,是因此人心志弛缓,虽已发心,而不能成观,故令其再次发心。
善巧安心止观:
又名
巧安止观。即用止观之行,巧安心于法性上。既已发愿,其次当立行以实现其愿。行以止观为首要,故以止观令心安住于法性上。
破法遍:
破除心对于诸法的执着。心既安住在法界之理上,而未能悟入,是因心有所著,故当遍破其执。诸教虽有四门,乃至八万四千之别,但无不以“无生”为首,今先于无生门遍破诸惑,再以“无生”度入余门。
识通塞:
识是“分别了知”之谓,智能通达妙理故曰“通”,情能障碍正道故曰“塞”。既已用破法破除情执,却未能悟入诸法实相,乃因其识别有错谬。故当识此通塞,护通破塞。通塞若约法而言,即为塞六蔽、治六度、塞生死烦恼、通菩提涅盘、塞三惑、通三关。若约行人之得失而言,则迷事之法,称理亦为通,悟理之法,从情亦为塞。
道品调适:
又名修道品。即检讨三十七道品,抉择适合行者之根机者而修。既已识别情智之得失,而未能悟入,是因所用的法门不调适,故今依次调适三十七道品,一一加以诠量简择。上列方法为入理常轨,故名作正行。
对治助开:
又名助道对治。即以助道对治障碍,开辟三解脱门。既以前法具足正行的方轨,而未能入,是因障道的“事恶”起而助理恶无明,障覆理善中道观的智慧,今以事之六度为始,修不净、背舍、胜处等法,以对治此处的“事恶”。此法以小助大,以偏助圆,故称对治助开。正助二法既已具备,修观的方轨也已周足,中根之人至此,自能具足十法而悟入。
知次位:
又名知位次。即行者了知自身修证之分齐,能免增上慢心。障重的下根人既已修正、助等法,而未明修证,乃因堕于上慢,今依此观法,辨知真似的差别与阶次,令行者明识次位,发奋策进。
能安心:
谓心安然能忍,不为顺逆之缘所动,而成就道事。既已识知次位分齐,仍为内外之缘所动,其因在于内德多损,故令修此法,以防其障缘。逆缘固为障碍,顺缘亦能妨行。行人依修观之功,初入外凡,障转慧开,传诵渐广,则外招名利,内动宿障,终至自行破败。此时即当修此法,安忍不动,入内凡似位。
无法爱:
不爱着似位之法,进而入法性。既入似位,得六根互用,离内外见思之惑障,永不堕苦,即生爱着之心,名为法爱,又不退不进,名作顶堕,今令修此法,除法爱之惰心,进入初住真因之位,以利益众生,现广大佛事。
总结
此十乘观法,其体为一不思议的妙观,分之为十,乃因修观行者的根机有上、中、下三品之别。上根仅修第一观不思议境,破无明,入初住。中根修第二发真正菩提心以至第七对治助开,破无明,入初住。下根修后三法入初住。
以下更就十乘,细加分别。前一是观道的常规,三根通修,始终不废,后九是增修的方法,犹如病重,药渐加味。后九观中,第二至第七是观成的巧术,中下二根均修,第八、第九、第十,是进修的方法,下根方修。再者,第二、第三、第四是行门的正轨,发心立行的细格;第五、第六、第七是随宜的方便,适时的差排(区别整理之意)。又,十观中的前七,是修观的方法,后三是行位的策进。策进中的知次位,令免去上慢,证入五品,次一能安忍,令策进五品而入六根,后一无法爱,令六根入初住。
十乘之所据,在《法华经》《譬喻品》中。该品“其车高广”一句为第一观不思议境之依据,即以车体之高广,譬喻如来所知见的三千实相妙境极广至高。“又于其上张设幰盖”,为第二发真正菩提心之据,谓四弘誓犹如幰盖,普覆法界。“安置丹枕”为第三巧安止观之所据,丹枕是安息之具,借喻巧安止观。“驾以白牛,其疾如风”为第四破法遍之据,以白牛拉车速疾,喻一心同时观照中道与空假二边,其智德融妙,三惑同时断尽。又,车外丹枕为第五识通塞之据,轸是牛车停止运转时,防其退转的设备,今以其能调停车之动静,喻通塞之检校。“有大白牛,肥壮多力,形体姝好,以驾宝车”为第六修道品之据,以白牛能引大车,喻三十七道品能为前导,引行者至妙觉道场。“又多仆从而侍卫”为第七对治助开之据,喻三十七道品能资助正观。“乘此宝车游四方”为第八知次位之据,以四方喻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与十地等四十位。至于第九能安忍与第十无法爱,《止观大意》并未举出所据之经文。《止观辅行》说安忍是忍五品、违顺之境,令入六根,离爱是离六根中相似之法爱,次位是行之所阶,为劝励行者离障离爱,故别出五品与六根清净。由此可知前七正明车体与具度,后三是乘之所涉,若无所涉,则运之义不成,故通皆名乘。
十乘观行不仅为初心行者所修,五品观行位以上,远至妙觉位,无不具此。此十乘即是大乘,因此圆实之机无不常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