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银行(Bank of Japan),是
日本的
中央银行,在日本经常被简称为日银。日本银行本店,位于
东京都中央区日本桥。日本银行的代表者是该行的总裁。现任总裁为
植田和男。
银行简介
日本银行是日本的
中央银行,在日本经常被简称为日银(にちぎん;Nichigin)。
日本银行的代表者是该行的总裁。现任总裁为2013年3月20日上任的
黑田东彦。
根据日本银行法,日本银行属于法人,类似于股份公司。
资本金为1亿日元,其中5500万日元由日本政府出资。相当于股票的“出资证券”已在日本JASDAQ市场上市(股票号码:8301)。与一般股票不同的是,没有
股东大会和决议权,分红也限制在“5%”以内。
历史发展
1882年6月,颁布日本银行条例。
1882年10月10日,开业。
1942年2月,颁布日本银行法(昭和17年法律第67号,以下称“旧法”)
1942年5月1日,根据旧法施行法人改组。
1997年6月18日,重新制订日本银行法(平成9年法律89号,以下称“新法”)。
1998年4月1日,新法施行。
2018年3月16日,
日本国会通过了政府提交的央行人事任命案,同意现任行长
黑田东彦留任日本央行行长。
2020年7月20日,日本央行在结算机构局内新设立“
数字货币组”,将重点研究中央银行发行的数字货币(CBDC),探寻如何构建数字社会的最佳结算系统。该小组成员约10人,组长由奥野聪雄担任。此次是对日本央行2020年2月设立的CBDC研究小组进行改组,升格为正式部门。该部门还将负责与欧洲央行(ECB)等海外央行开展数字货币联合研究。在全球围绕数字货币积极进行讨论的情况下,日本央行也在加快发行的准备工作。
2021年10月,
中国人民银行与日本银行续签了中日双边
本币互换协议。
2022年3月18日,日本央行发布声明称,将
基准利率维持在-0.1%不变,将10年期
国债收益率目标维持在0%附近不变。
2023年4月7日,日本政府内阁会议上决定,任命经济学者植田和男9日起出任第32任日本央行行长。任期为5年。
2023年4月14日,日本央行官网正式发布新版纸币票样,包括10000日元、5000日元和1000日元3种面额。央行预计新版纸币将于2024财年(2024年4月开始)上半年发行使用。
2023年4月28日,日本央行在召开货币政策会议上,决定维持把短期利率设为负0.1%、把长期利率诱导至0%左右的大规模货币宽松政策。
2024年4月26日,日本央行按兵不动,将基准利率维持在0-0.1%,符合市场预期。6月14日,日本央行在货币政策会议结束后宣布,将政策利率目标维持在0到0.1%之间不变。央行同时表示,未来将减少国债购买,并在7月决定具体的减少购债计划。
2024年7月,日本央行宣布加息, 将政策利率上调至0.25%。 7月31日,日本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日本央行在7月份花费了5.53万亿日元(368亿美元)来支撑日元。这一数额大致符合市场预期。
2024年10月31日消息,日本央行在金融政策决策会议上决定维持当前的金融政策,继续把政策利率维持在0.25%左右的水平。
职能
日本银行根据日本银行法执行以下职能:
作为
政府银行的同时,担任“最后的贷款者”这个银行的银行角色
执行与各国
中央银行和公共机关之间的
国际关系业务(包括介入
外汇市场)
银行总裁
代 总裁姓名 就任时间 出生地区
4.岩崎弥之助1896年11月11日 高知县
8.三岛弥太郎 1913年2月28日 鹿儿岛县
10.市来乙彦1923年9月5日 鹿儿岛县
16.涩泽敬三1944年3月18日 东京都
19.新木荣吉1954年12月11日 石川县
20.山际正道1956年11月30日 东京都
21.宇佐美洵1964年12月17日 山形县
24.前川春雄1979年12月17日 东京都
25.澄田智1982年10月6日 群马县
26.三重野康1989年12月17日 大分县
丑闻
2004年11月25日,该行前桥支店的几名职员趁上司等管理人员不在的时候,在该年11月1日新发行的纸钞中,将其中认为具有稀少价值的四枚连码钞票取出,并将自己的非连码替换的事件,在基于民众告发的内部调查中得以确认。该行职员被处以最高一个星期的停职等的处分,日本银行也以机构的形式公开道歉。在报道中却称这是“非营利目的”“并非盗窃是替换,无金额上的
实际损害”,强调这只是一件轻微事件,这缺少站在“金融机关的人在上司背后以个人的目的接触‘公家的钱’”的立场,最终以较轻的惩处收场。
日本银行贸然加息导致经济重新步入衰退的情况下,政府的干涉更加频繁。2006年8月日本政府甚至违反常规,修改
物价指数计算方法以压低
通货膨胀率,从而降低日本银行再次加息的必要性。虽然日本政府虽每五年一次例行调整CPI编制方式,但这一次在时机上却令人怀疑,因为修改时间发生在
货币政策出现历史性转折和CPI年
增长率转为正值后不久。
3.2007年1月18日日本银行货币政策会员会会议前,市场曾普遍预期该次会议上日本银行将加息25个基点。但是随着日本政府官员的轮番口头劝导和派代表出息货币政策会议,日本银行终于屈服,以6:3的投票结果维持利率在0.25%的超低水平不变。
保护政策
1973年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后,全球货币走向
自由浮动汇率时代。
本国货币的
国际地位一向被认为是影响
跨国银行竞争力的一个因素。
日元汇率随着日本经济高增长、外贸联系增多、汇率体制改革以及
美国政府施压,进入持续升值的轨道。
1970年日元汇率为1美元兑360日元,1988年为135.5日元,升值接近3倍。日本银行和
企业对外投资购买力大增。基于汇率分析,在
外汇储备大增、日元升值和银行资金过剩的背景下,
对外投资收益增幅大于日元升值增幅,日本银行积极寻求对外扩张,基于利率分析,假设日元资金成本与
欧元利率大致相当,企业可随意获得两种
货币资金,那么日元银行的
货币优势很小甚至可以说不存在。
1980年代,上述两个条件都不具备,日元优势明显。同时,日元升值尤其1985年以后日元大幅升值,导致日本银行的资本账面值大幅增加,国际评级提高,使得银行可以获得廉价资金,海外资产
快速扩张。这是
间接效应。1990年以后,随着利率自由化,上述两个条件逐渐成立并发挥作用,日本银行的日元优势下降,但日元升值的间接效应仍
不容忽视。
1980年代,在
金融自由化背景下,日本银行逐渐
放松管制,如放宽了银行参与外汇交易业务、海外机构向境内客户提供欧洲日元贷款等限制,国际业务增加。但是利率管制、
分业经营等监管
政策维持,迫使一些银行为
规避管制,到海外市场尤其
离岸市场设立机构,开展国内限制性业务。实行利率管制,国内利率低于
欧美市场利率,为日本银行在国内融资,在美国放贷,全球配置资源,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日本政府的保护支持,消除了日本银行国际化的后顾之忧。刺激其实行规模扩张战略。据统计,1984年日本银行海外资产3411亿美元,1993年达到21810亿美元。
纽约、
伦敦、
瑞士、
卢森堡、
香港等作为
国际金融中心,各具特色,对
外资银行有较大吸引力(pulleffect),日本银行进入这些地区设立机构,开展
债券交易等业务,形成全球24小时连续
交易系统。1980年代,
欧美国家
银行业市盈率普遍相对较低,而日本银行市盈率较高,日元购买力较强,海外收购成本低。
在外资政策上,
欧洲市场管制较严,日本银行在欧洲
市场收购较少,以新设机构为主;美国市场相对宽松,
美国银行为提高
资本充足率,向外资银行大量出售贷款,使得日本银行得以合理的价格接手许多美国银行。美国
市场规模大,当时美国
银行法禁止跨州经营、银行与证券保险
混业经营,银行规模普遍不大,分割于不同城市,不能向客户提供全面
金融服务等,也为日本银行进入开展相关业务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资源优势
简介
日本银行的资源优势包括规模较大、融资成本低、客户关系稳定以及日本
政府保护等,抓住时机,全面出击,实现超常规增长。长期以来,日本国内市场开放度不高,监管政策严格,政府对银行提供隐性保护,银行破产率低,同时
银行与企业相互持股,股权相对稳定,
股价波动不大,银行缺乏
市场竞争创新的压力和动力,国际竞争力不足,但是,由于当时
经济环境大好,日本银行全球化扩张拥有丰富的资源优势。
客户关系优势
一是客户关系优势,即日本银行与企业相互持股,并实行主
银行制度,关系稳定,
企业全球化推动了银行全球化。所谓
主银行制度(
mainbank)就是每个企业都有一个主银行,该行不仅是
企业资金的主要供给者,而且主导企业的
经营活动。许多研究表明,日本银行的国际化符合追随
客户战略,
企业国际化与银行国际化相互推动,日本海外企业所需
短期资金主要由日本银行海外机构提供,所需
长期资金日本银行贷款占25%左右。
资金低成本优势
二是资金
低成本优势。在国内,由于储蓄率高,货币政策宽松(主要目的是抵消日元升值的负面影响),
存款利率水平低于
欧美国际市场利率,银行
负债成本较低。在国外,由于银行规模及市值较大,国际评级较高,
融资利率低于英美银行同业。基于此,许多日本银行采取廉价
扩张政策,与当地银行竞争,对当地银行产生了较大冲击。
规模效率优势
三是规模效率优势,即日本银行规模较大,
成本效率较高。资产方面,日本银行规模较大,资产增长最快。1990年,全球5大银行均为日本银行。1985-1989年,日本前11家银行平均资产增长率达12.6%,高于德国银行、英国银行、法国银行、
瑞士银行、
美国银行等。收入方面,1986-1989年日本银行年均收入增长率达16%,高于英国银行、德国银行、瑞士银行、法国银行、美国银行。经营上,日本银行以资产和
市场份额最大化为目标,实行廉价
扩张策略,与其他国家的银行相比,
资产回报率、股本回报率较低,但成本收入比较低、单位人均收支增长率较高、收入增幅大于支出增幅,管理高效。
资本过剩
日本经济持续增长,银行在国内市场经营前景乐观,
风险承受能力较强,有实力
开拓国际市场。1985-1989年,日本年均
经济增长率高达4.1%,
通胀率1.2%。央行为刺激经济,缓解
日元升值的影响,维持宽松的
货币政策。国内
储蓄率16%以上,为同期英美国家的两倍,但
生产性投资饱和,资金严重过剩。
经常项目盈余持续增加,加剧国内资金过剩格局,出现两个后果:一是国内非
生产领域投资增加,
资产价格高涨。据有关分析,1985—1990年间日本
土地价格增长了2倍以上,新房价格接近居民年收入的10倍,
股指增长率31%。这又导致银行
资产规模和市值大增,通过股市融资便利,扩张加快。二是海外投资增加,日本成为最大债权国。1980年代前期以本国政府和非银行
金融中介购买
美国国债、房地产等资产为主,后期海外银行扩张,
贷款投资大增。
衰落根源
自1991年开始,日本银行被迫调整
国际化战略,从过去的全球出击转向对美国市场的重点防御,有选择退出。1991年,日本
城市银行海外分行的资产下降了13%,银行
总资产下降了5%,这是
二战以后
银行资产首年下降。1990年代,日本银行
全球化衰退是
外部市场条件变化,
内部资源优势削弱的自然结果。但深入分析,日本银行没有利用有利时机,提高
国际竞争力,片面追求规模最大化,未能成为当地本土化银行,是其国际化发展不可持续的根源。
在
国内市场方面,1990年以后,
日本泡沫经济破灭,股市和
房地产市场崩溃,经济一蹶不振,陷入长达十年的衰退和通货紧缩之中,对
银行经营发展产生了较大的
负面影响。随后在美国的压力下,逐渐放松
利率管制,实行
利率自由化,国内利率与
国际市场利率趋于一致,银行低成本资金优势消失。日本银行
资本充足率较低,
股市泡沫破灭前可以通过
股市融资,泡沫破灭以后,
银行不良资产增加,市值严重缩水,股市融资困难,只好通过发行
次级债补足,
资金成本增加,
资产负债表扩张能力受限。
总之,随着市场
环境恶化,
银行资源优势只剩下
客户关系优势和政府的保护政策,但不足以弥补银行国际化扩张的成本损失,从而被迫削减海外资产和负债,调整
扩张战略。
战略失误
银行全球化
发展战略失误,以资产规模增长而不是能力提高为目标。首先认识上疏忽,不重视研究海外市场,以为进入国际市场开展业务,与国内市场没有太大的差别,可以轻易占领海外市场,获得
规模经济优势以及外资银行在
零售业务方面的技术经验。
在美国
房地产泡沫严重的情况下,日本银行继续参与对大不动产开发商发放的
银团贷款,大力支持日本企业对美国
房地产投资和收购,有的甚至
直接投资美国房地产,随着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而遭受巨额损失。1977年到1992年间,大多数日本城市银行的海外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增长了近乎3倍,达35%。但国际业务利润占总利润的比重不过20%左右。而美国、德国和英国银行的国际业务利润占比居1/3和1/2之间。
开拓当地市场完全依靠资金成本优势,实行廉价
竞争策略,与非日本客户建立了业务关系。但是,除了贷款,其他业务产品较少,不能向海外客户提供复杂的
增值服务,没有建立起深层次的合作关系。随着
泡沫经济破灭、银行低成本资金优势消失,新
客户流失。Nolle对1983-1992年间日美银行的
盈利能力、效率和信贷质量做了
比较分析,发现日本银行
资产回报率、
股本回报率很低,客户授信评级管理水平低,完全依靠低
利率政策吸引客户,没有发挥成本效率优势。而美国银行尽管资金成本相对较高,但是凭着高价值的
产品服务和良好的风险
管理能力,始终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定收益,体现出较强的竞争
发展能力。
机制缺陷
大家知道,人力资源机制是决定银行核心竞争力高低的关键因素。对外资银行而言,身处陌生的市场,
人力资源管理更加重要,直接决定了银行经营的成败和
发展潜力。收购当地银行,外籍员工掌握着大量的信息、知识、经验和客户关系,是真正的价值所在。日本银行对海外机构沿用国内
管理机制,不重视本土化
经营管理,决定了其不可能在当地市场生根开花,取得成功。首先,对有知识、有能力的当地员工重视不够,海外机构
管理层都是日本人或者日裔美国人,当地员工常常被认为是外来者,被排除在核心管理层之外,积极性不高,
归属感较差。日本银行外派员工与当地员工一起工作,但由于没有建立有效的
信息交流机制,当地员工没有动力也不愿意浪费时间指导日本员工。日本员工获得有关
技术知识困难,能否获得取决于自身是否机灵,能否向当地员工提供某些可以交换的东西。而来自他国的外资企业都雇用美国人或者讲英语的欧洲人,注重本土化,更为当地公众所接受。
日本银行对了解海外市场,有一定国际
知识经验的本行外派员工,重视不够,对他们掌握的
技术信息没有充分利用,转化为
价值增值和新的竞争力。
银行派员到境外培训,是了解国际市场、更新员工
知识结构的重要方式。许多日本银行也常常派员到境外培训,但是所看重的往往是培训的方式。就是说,将培训作为对优秀员工的一种奖励,对其他员工的激励和
对外宣传的招牌,没有建立国外技术知识信息应用创新机制。此外,国内外
市场环境差异较大,国外技术经验应用空间有限,加上领导不了解、不重视,进一步限制银行竞争力的提高。
管理不力
还有,日本银行对海外机构
组织管理不力,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作用。收购当地机构是银行获取并增强
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但能否实现预期目的,取决于能否建立有效的组织管理架构,发挥海外机构的特有功能,确保国外技术信息的及时传递、合理应用。日本银行收购银行从属于规模最大化目标,机构整合不到位,
信息传递不畅,
管理失控,既不能发挥
协同效应,也未能实现获取国际市场
先进技术经验提高母行竞争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