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是教育
科学分支学科。具有
方法论性质的
基础学科。对教育理论和
教育实践中的一些根本问题进行哲学探讨,以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指导。具有
概括性、规范性和
批判性等特点。19世纪末成为独立学科。1848年德国哲学家罗逊克兰兹著《
教育学体系》一书,后由美国
教育学家布莱克特于1886年译为英文,改名为《教育哲学》。一般认为,此即“教育哲学”一科的由来。嗣后教育哲学著作日益增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是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1916年出版的《
民主主义与教育》(
副标题为“教育哲学导论”),该书共26章,论述教育中的一些根本问题。
简介
教育哲学以一定的哲学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基本问题的学科。古代思想家曾根据各自的
哲学思想论述教育的基本问题。1832年美国
纽约市立大学为培养
公立学校教师开设教育哲学讲座,最早使用“教育哲学”一词。1848年,德国哲学家罗森克兰茨(Karl Rosenkranz,1805—1879)著《
教育学体系》,1886年由美国
教育学家布莱克特(Anna Callender Brackett,1836—1911)译为英文,取名《教育哲学》,使该词成为学科和著作名称。20世纪起欧美出现众多教育哲学流派。在旧中国,对教育哲学以介绍、评价为主。当代中国以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继承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优秀遗产,中西结合,形成独特的流派。
沿革
在中国,古代思想家
孔丘、
墨翟、孟轲、
荀况等,都从各自的
哲学观、
政治观、
道德观、
人性论、
认识论等方面出发,论述过教育问题。在欧洲,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也都用自己的哲学观点论述过教育问题。但是,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教育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一些学者认为,直到17世纪时,
捷克教育家J.A.夸美纽斯的《
大教学论》(1632)一书问世,才标志着教育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最早的教育学讲座,仍然大都由哲学家开设,如德国哲学家康德就曾于1776年在德国
柯尼斯堡大学开设过教育学讲座。随着
教育科学的继续发展,教育学又与哲学相结合,才形成为教育哲学这一学科。
1848年,德国哲学家J.K.F.罗森克兰茨著的《教育学体系》出版,后经美国人A.C.布雷克特译为英文,名为《教育哲学》。一般认为,这是教育哲学一词的由来。后来有许多哲学家和教育家编著教育哲学,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美国教育家J.杜威的《
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该书
副题为《
教育哲学引论》。
20世纪初,
实验教育学产生,主张用科学实验方法研究教育问题。此后,在教育理论上展开了教育科学与教育哲学之争。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强调他们的
实验研究是科学的,而把教育哲学看作是主观的,没有精确的方法。但是,教育哲学仍然在发展着。因为
教育实验科学的发展,并不能完全解释教育理论中的所有问题,诸如教育的本质、目的、价值等问题,仍需由教育哲学来回答。另外,由于近现代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资本主义矛盾的加剧,在如何改革教育的问题上,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现代西方的一些哲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
社会学家,从不同的哲学观点出发,提出各自对于教育问题的不同见解,形成为教育哲学中的各个流派,这就是当代教育哲学广泛发展的原因所在。
当代流派
就
欧美一些主要国家来说,教育
哲学流派在发展过程中有兴有衰。
新教育运动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英、法、德等国出现了
新教育运动,向传统的古典
教育思想挑战,提出了“新教育原则”,主张废除古典的传统
课程体系,开设近代语、农艺、
手工劳动等课程,并创办各种类型的“新学校”,实行教育改革。
实用主义教育
与此同时美国出现了
进步教育运动。
杜威把他的
实用主义哲学与进步
教育思潮联系起来,以
主观唯心主义的
经验论为基础,把教育当作改造社会的方法,主张教育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提出
教育即生活、
学校即社会、从做事中学习等。
实用主义教育适应了当时美国
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得到广泛的传播。它在反对传统教育中起过积极作用,但它不重视系统的文化
科学知识的教学,降低教师的主导作用,也造成了
教学质量、学生
知识水平下降的后果,对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非常不利。
文化要素学派
在20世纪30年代
实用主义教育由盛转衰之时,又出现了
文化要素学派,如
要素主义、
永恒主义、
新托马斯主义等。要素主义认为,人类
文化遗产里有所谓永恒不变的共同要素,主张把“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课程的核心,强调系统学习和
智力发展,重视
天才教育,主张
教师中心,这一学派的地位一度在美国占优势。永恒主义更提出要以“永恒学科”作为课程的核心,提倡读古书,发展人的理性,培养所谓“共同人性”、“民主公民”等。新托马斯主义则竭力调和宗教与科学,宣传中世纪以来的宗教教育传统,把宗教原则作为一切学科的灵魂。
改造主义教育派
文化要素各学派的教育思想虽然也有一些合理的因素,如强调文化科学知识的教学和教师的作用等,但对于生活实际和儿童的兴趣及独立活动等则有所忽视。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实用主义教育的一个分支,改造主义
教育流派又发展起来。
改造主义自称是
进步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继承者,要进行“
社会改造”,解决“世界危机”和“文化危机”,强调以教育为工具,按照主观设想的蓝图来改造社会。主张
学校课程要围绕社会改造的中心来进行,使学生积累所谓“
社会经验”以达到“社会同意”,实际上是提倡
阶级合作。在教学上提倡以
人文学科为主体,以问题为单元
组织教学,基本上是实用主义的设计教学和活动课程的继续。
存在主义
在改造主义教育流派发展的同时,在德、法、英、美等国中,
存在主义和
分析哲学也兴盛起来。
人本主义和
科学主义是当代
西方哲学中的两大思潮,因而存在主义与分析哲学也就成为欧美一些国家中比较流行的哲学流派和教育流派。存在主义否认自己属于任何一个传统的哲学派别,提出所谓人生这个“永恒问题”的研究课题,认为哲学的根本问题就是
人的存在问题。它离开人所处的社会关系,从人的
主观性出发,提出“
存在先于本质”的基本观点,认为人首先存在,露面、出场,然后才成为自己所设想、所志愿的人。在教育上,它把个人的“自我完成”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主张以自由选择
道德标准为原则的
品格教育,把
苏格拉底的
问答法看作是教学的最好方式。在
教学组织形式上强调个别对待。这实际上是
资产阶级的极端个人主义在教育上的表现。分析哲学自认是“科学的哲学”,否认哲学
思想体系,企图独立于传统哲学之外,实际上是
逻辑实证论或
语义哲学结构主义哲学
这一流派在当代欧美风行。它认为人的理性有一种先天的
构造能力,人的认识过程就是把客体组合到自己的先天图式中的过程。美国
心理学家J.S.布鲁纳把
结构主义运用到教育上,强调要使学生掌握复杂知识的
基本结构,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学,宣称“任何学科都能以某种在智力上可靠的方式教给任何阶段的任何儿童”;提倡
发现教学法,曾经成为60年代
美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因其过分强调知识的结构和难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因而也遭到非难。
综观上述西方
现代教育哲学流派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到它们不仅反映了
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更反映了
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因而他们中间虽有一定的可取的因素,但追本溯源大都不出
唯心主义的范畴。
中国哲学
在中国教育界,开始研究和讲授教育哲学是在20世纪20年代之后。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
杜威来中国讲学,讲授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对中国教育界的影响较大,从此中国也有人开始研究和讲授教育哲学。当时在高等学校首先开设教育哲学一科的是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来逐渐推及全国的
高等师范院校和一般大学的教育系,有的
中等师范学校也作为
选修课开设。那时的教育理论工作者,不但翻译出版了杜威在华的全部
讲演稿和他的主要论著,并对西方当时流行的教育哲学流派作了详略不同的介绍。在20~40年代出版了十几本中国教育理论工作者自编的教育哲学论著,其中主要的有:
范寿康的《
教育哲学大纲》
吴俊升的《教育哲学大纲》、
姜琦的《教育哲学》、范琦的《教育哲学》、钱亦石的《现代教育原理》、
林砺儒的《教育哲学》。张栗原的《教育哲学》等。在这些教育哲学论著及其他有关的文章中,虽然都有各自的体系和见解,但也不可避免地带上那个时代的特点,主要是或多或少地受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也有少数的是出自德国的古典
唯心主义或
宗教哲学的。其中,曾有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学者,在他们的论著中试图用
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教育哲学,如林砺儒、钱亦石、张栗原的论著。虽然这些论著还不能说已臻完善,而且有的问题还脱不出实用主义的影响,但他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观点和方法上,已较过去大为不同,书中所提出的问题,有的至今尚有研究价值。
哲学体系
从教育哲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来看,它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因而从体系到内容,至今尚处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阶段。从国内外的教育哲学著作来看,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体系:①以研究教育基本问题为主的
教育哲学体系;②以研究教育流派为主的教育哲学体系。前一种可以
杜威的《
民主主义与教育》为例,全书共讲了26个专题,从教育的本质、作用到教材、教法以及知识、道德等问题都作了全面的论述。后一种可以当代
美国教育哲学家G.F.尼勒的《教育哲学导论》作为代表,全书共讲述了实用主义、
进步主义、
要素主义、
永恒主义、
改造主义、存在主义、分析哲学等几个主要教育哲学流派。有的教育哲学论著,兼有上述两种体系的内容,如当代美国教育哲学家J.S.布鲁巴克的《现代教育哲学》。在该书中除分别论述了学校与社会、
教育目标、课程、
方法论、职业权利与义务等问题外,还对当代各个教育哲学流派作了介绍和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的教育哲学论著,多属第一种体系,也有兼采第二种体系的。其论述的内容一般包括有教育本质论、教育目的论、教育价值论和教育方法论等基本问题。也有的从论理学、伦理学、美学来论述教育的,或者从心灵论、
知识论、道德论、社会学等方面来论述教育问题的。总之,虽体系各异,但概括说来,一类是从哲学的体系出发来论述教育问题,另一类是从教育的基本问题出发来作哲学分析。
问题
以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方法作指导,建立具有中国特点的
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尚在研究和讨论的过程中。一般认为,在研究过程中需注意两方面问题
坚持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作指导,批判地吸取古今中外教育哲学论著中合理的东西,从体系到内容进行广泛地探索,最终建立起自己的科学体系。
理论结合原则
认真总结中外历史上,特别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30多年来教育工作和教育理论建设中的经验教训,研究新时期教育的新任务、新课题,提高
理论思维水平,发挥教育哲学对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