捺钵
契丹语词
“捺钵”是契丹语的译音,契丹语词,意为辽帝的行营
释义
所谓“捺钵”,乃契丹语,又译作纳拔、纳钵、纳宝、剌钵等,相当于汉语中表示皇帝出行所居之处的“行在”或“行幸顿宿之所”。《辽史·营卫志上》:“有辽始大,设置犹密,居有宫卫,谓之斡鲁朵,出有行营,谓之捺钵。”《辽史·营卫志中》“行营”:“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
概况
辽帝保持着先人在游牧生活中养成的习惯﹐居处无常﹐四时转徙。因此﹐皇帝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又称四时捺钵。辽代不同时期四时捺钵的地区也有所变化和不同。
大体而言﹐春捺钵设在便于放鹰捕杀天鹅﹑野鸭大雁和凿冰钩鱼的场所﹐最远到混同江(今松花江上游)和延芳淀(在今北京东南)。夏捺钵设在避暑胜地﹐通常离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境)或中京(今内蒙古宁城境)不过三百里。秋捺钵设在便于猎鹿﹑熊和虎的场所﹐离上京或中京也不很远。冬捺钵设在风寒较不严酷而又便于射猎的场所﹐通常在上京以南至中京周围。辽帝在四时捺钵驻留的时间长短不等﹐每处长则两月左右﹐短则不满一月。
凡捺钵﹐所有契丹大小内外臣僚以及汉人宣徽院所属官员都必从行。汉人枢密院中书省等南面臣僚则只有一二人相从﹐其余宰相以下在京都居守﹐处理公务。高级官吏的除拜﹐中书省以堂帖权差﹐等待皇帝主持的北南臣僚会议最后批准﹐然后出给诰敕。这种会议﹐每年在五月纳凉和住冬时节举行。捺钵的禁卫法制十分森严﹐毡车为营﹐硬寨为宫﹐贵戚为侍卫﹐着帐户为近侍﹐武臣为宿卫﹐亲军为禁卫﹐百官轮番为宿直﹐以警卫皇帝的安全。
历史背景
历史记载
北宋庞元英的《文昌杂录》即记述了辽道宗时出使北宋的辽朝参知政事王师儒的相同解释。庞元英在该书卷六说:“北人谓住坐处日捺钵,四时皆然,如春捺钵之类是也,不晓其义。近者彼国中书舍人王师儒来修祭奠,余充接件使,因以问,师儒答云:‘是契丹家语,犹言行在也。’”元人所撰诗作中对此也有明确记载。比如杨允孚的《滦京杂咏(上)》:“纳宝营盘象舆来,画帘毡暖九重开。大臣奏罢行程记,万岁声传龙虎台。”原诗注称:“龙虎台,纳宝地也。凡车驾行幸顿宿之所谓之纳宝,又名纳钵。”李心传也如此解释道:“剌钵者,契丹语所在之意也。”在辽金元文献中,捺钵一词的异译有“剌钵”、“纳跋”、“纳钵”、“纳宝”等写法。不过在金代文献中捺钵一词并不常见,更多的情况下是径称为“行宫”。
自辽代以来,“捺钵”一词由行宫行营、行帐的本义被引申来指称帝王的四季渔猎活动,即所谓的“春水秋山,冬夏捺钵”,合称“四时捺钵”。
功用
辽朝的“捺钵”虽然可以译为“行在”,但与中原王朝皇帝的“行在”或“行宫”、“行营”却有很大不同。中原王朝的皇帝平时住在京城的皇宫里,“行在”仅仅作为皇帝出行时的临时住所。而建立辽朝的契丹族乃是游牧民族,转徙随时,车马为家,这种独特的生活方式也使辽廷形成了独特的议政方式。因而辽朝处理政务并无固定的场所,皇帝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都不在皇宫里,政治中心和政权中枢可以说就在马背车帐之上和四时捺钵之中。而作为皇都的上京和中京,主要是皇帝接见北宋、西夏高丽使节的地方(当然接见使节有时也在捺钵进行),具有礼仪的性质。特别有趣的是,皇帝在中京接见使者以后,往往还要到皇城外停驻的车帐中住宿,可见民族传统和民族习俗的深远影响。
“捺钵”按春、夏、秋、冬的时序安排,因而也称四时捺钵。四时捺钵分为春水、秋山、坐夏和坐冬。它既是皇帝钩鱼行猎、习武休闲的理想胜地,也是皇帝议政治军、号令天下的主要场所。辽廷内政外交的方针大计,都要在这里拍板决策。其中春捺钵、秋捺钵主要处理辽朝与所属其他民族的关系,夏捺钵、冬捺钵主要召开北、南臣僚会议。四时捺钵虽然是将议政办公与钩鱼行猎结合进行的,不过议政办公属于辽廷高层和政权中枢的内部活动,具体情况、个中奥秘很难为外人所知;钩鱼行猎却是皇帝带领朝臣从事的公开活动,在辽、宋订立澶渊之盟以后随着北宋使节的频繁到访留下了一些不可多得的描述,元人纂修的《辽史》也根据相关史料作了或详或略的记录。关于四时捺钵的时间安排,基本上是平均分配的,每3个月皇帝就要带领辽廷各机构的主要官员从一处捺钵迁往另一处捺钵。至于四时捺钵的地点,自辽代中期以后便大体固定下来。
种类
春捺钵
春捺钵也称“春水”,意为春渔于水,地点一般在长春州(吉林白城市)东北35里的鸭子河泺,又名鱼儿泺,即今吉林省大安月亮泡。《辽史·营卫志》对鸭子河泺的描述是:“鸭子河泺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在长春州东北三十五里,四面皆沙埚,多榆柳杏林。”宋人王易《重编燕北录》则说:“春捺钵多于长春州东北三十里就泺甸住坐。”正月上旬皇帝的车帐自辽上京出发,到达鸭子河泺以后先在冰上搭起帐篷,凿冰钩鱼。钩鱼开始以前先派人于河上、下游截鱼,以防逃散。钩得头鱼,即于大帐置酒设宴,皇帝命前来祝贺的女真各部酋长依次歌舞,上寿助兴。待冰雪消融,天鹅飞回,乃纵鹰捕鹅猎雁,晨出暮归,从事弋猎。其时皇帝冠巾时服,系玉束带,于上风观望。有鹅之处举旗,探骑驰报,远泊鸣鼓。天鹅受惊而起,左右围骑举旗猛挥。皇帝得到头鹅以后,首献宗庙,祭祀祖先,然后群臣各献酒果,纵饮作乐。
夏捺钵
夏捺钵的主要地点为吐儿山,位于黑山东北。四月中旬皇帝起牙帐,车驾到达夏捺钵所在即将车马停驻山中,皇帝主持北、南臣僚会议,与北面、南面大臣会商决策军国大政。北面、南面官制在中国历史上是辽人与时俱进的大胆创造,可谓首开一国两制的先例。北面官制以契丹故有的官制为基础而有所发展,又称“国制”,主要管理同契丹人相关的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官制借鉴唐朝官制而加以变通,又称“汉制”,主要任务是治理州县、掌管财赋、分领汉军。《辽史·百官制》称辽朝“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乃是对于北、南面官制的准确概括。北、南臣僚会议是皇帝主持的北、南面官最高层的集会,会议结束以后皇帝拔牙帐前往行猎地点,游猎张鹰,讲习武艺。契丹官员和少量汉官扈从随行,这样有关契丹人的宫帐、部族、兵机、群牧之政即可由皇帝随时处理;大部分汉官则离开捺钵返回中京,按旨处理有关汉人的日常政务。
秋捺钵
秋捺钵也称“秋山”,意为秋猎于山。《辽史·营卫志》说秋捺钵在“永州西北五十里”伏虎林,这里的“永州”,辽史专家傅乐焕所著《辽史丛考》(中华书局1984年版)认为当为“庆州”之误。因为穆宗、景宗、圣宗、道宗和天祚帝时的秋山均在庆州,因而伏虎林也应在庆州附近。《辽史·营卫志》在言及秋捺钵时说:“尝有虎据林,伤害居民畜牧。景宗领数骑猎焉,虎伏草际,战栗不敢仰视,上舍之,因号伏虎林。”除了猎虎以外,秋捺钵还有射鹿的安排。每年7月皇帝的车驾到达秋捺钵,皇族与高官分布于山中泺水之侧,待夜将半,鹿饮盐水,令猎人吹角模仿鹿鸣,鹿乃纷纷奔跑而至,于是开始射鹿,俗称“舐碱鹿”,又称“呼鹿”。
冬捺钵
冬捺钵在永州东南30里的广平淀,东西20余里,南北10余里,地甚平坦,四望皆积沙,树木多榆柳。由于其地多沙,冬月稍暖,所以皇帝牙帐于此坐冬避寒,召开北、南臣僚会议,兼受北宋及诸国贡礼,得暇时则外出校猎习武。北宋文学家苏辙使辽时所作《虏帐》诗,曾记述广平淀的冬捺钵:“虏帐冬住沙陀中,索羊织苇称行宫。从官星散依冢阜,毡庐窟室欺霜风。舂粱煮雪安得饱,击兔射鹿夸强雄。朝廷经略穷海宇,岁遗缯絮消顽凶。我来致命适寒苦,积雪向日坚不融。联翩岁旦有来使,屈指已复过奚封。礼成即日卷庐帐,钓鱼射鹅沧海东。秋山既罢复来此,往返岁岁如旋蓬。弯弓射猎本天性,拱手朝会愁心胸。甘心五饵堕吾术,势类畜鸟游樊笼。祥符圣人会天意,至今燕赵常耕农。尔曹饮食自谓得,岂识图霸先和戎。”(《奉使契丹二十八首·虏帐》,《栾城集》卷一六)诗中暴露的正统观念固然一无可取,应予否定,不过诗人对于冬捺钵的描绘却形神毕具、惟妙惟肖。至于其中“钓鱼”的说法,乃是苏辙走马观花而产生的误判,实际上正如程大昌演繁露》引用久居契丹的“思乡人”武珪所言当以“钩鱼”为是,辽人捕鱼的方式与宋人毕竟是大不相同的。
而关于冬捺钵中皇帝行宫幕帐的形制规模,元人所撰《辽史·营卫志》则留下了珍贵的实录:“皇帝牙帐以枪为硬寨,用毛绳连系。每枪下黑毡伞一,以庇卫士风雪。枪外小毡帐一层,每帐五人,各执兵仗为禁卫。南有省方殿,殿北约二里日寿宁殿,皆木柱竹榱,以毡为盖,彩绘韬柱,锦为壁衣,加绯绣额。又以黄布绣龙为地障,窗、桶皆以毡为之,傅以黄油绢。基高尺余,两厢廊庑亦以毡盖,无门户。省方殿北有鹿皮障,帐次北有八方公用殿。寿宁殿北有长春帐,卫以硬寨。宫用契丹兵四千人,每日轮番千人祗直。禁围外卓枪为寨,夜则拔枪移卓御寝帐。周围拒马,外设铺,传铃宿卫。”其中所说的“彩绘韬柱,锦为壁衣,加绯绣额”和“黄布绣龙”的豪华装饰无疑蕴涵着中原文化的重要影响,但是便于迁移挪动的毡帐式宫殿却继承了北方民族所居穹庐的古老传统,实际上乃为汉文化与北方民族文化相激相融的结晶,从而充分体现了番、汉合一的特点,使其成为辽朝多民族政权的象征。
捺钵文化
捺钵制度是有辽一代治国安邦的基本制度,对于辽朝这样一个多民族政权至关重要。辽代中期以后辽圣宗辽兴宗和辽道宗3个皇帝都驾崩于捺钵,说明它不仅在政治生活,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对于辽廷如影随形、不可或缺的重要程度。捺钵制度中游牧狩猎文化威武有加、健勇无比的宝贵元素,为中华文化北雄南秀、气象万千的多元一体格局带来了新的因子,注入了新的活力。
辽朝灭亡后,其捺钵制度对于中国北方民族建立的金、元、清三代政权却产生了深远影响。金皇统三年(1143年)七月,熙宗即曾“谕尚书省,将循契丹故事,四时游猎,春水秋山,冬夏剌钵。”(《大金国志》卷一一《熙宗孝成皇帝》三)当然在四时捺钵的具体内容、程序规模、性质作用和持续时间上,金朝以后与辽时相比已不尽雷同。金代诗人赵秉文有《春水行》诗:“光春宫外春水生,驾鹅飞下寒犹轻。绿衣探使一鞭信,春风写入鸣鞘声。龙旃晓日迎天仗,小队长围圆月样。忽闻叠鼓一声飞,轻纹触破桃花浪。内家最爱海东青,锦鞲掣臂翻青冥。晴空一击雪花堕,连延十里风毛腥。初得头鹅夸得隽,一骑星驰荐陵寝。欢声沸入万年觞,琼毛散上千官鬓。不才无力答阳春,羞作长杨待从臣。闲与老农歌帝力,欢呼一曲太平人。”即形象逼真地描写了春捺钵的猎鹅活动在金朝得以再现的生动场面。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1 11:37
目录
概述
释义
概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