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鹰
狩猎
放鹰,是人们以游戏或狩猎为目的,通过对鹰的驯养,掌控其抓捕猎物的活动。
概念介绍
放鹰,多少带有北方游牧民族的尚武狩猎遗风。据文献中的零星记载,放鹰活动由来已久。唐代王维《观猎》中“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的诗句,说明至少自唐代鹰猎就已出现,此后的历朝历代放鹰之风不减。清代,宫廷内务府还专门设有鹰鹞处,负责收缴、驯养鹰鹞,供皇帝行围打猎用,猎取雉鸡野兔以供祭祀及御膳。
宫廷的放鹰,渐次影响扩大到民间。当时民间就有专门以捕鹰为生的鹰户,以鹰折银抵消赋税。《金史》载:捕捉一只“海青”(又叫海东清,最名贵的品种),献给朝廷,可折银30两,另赏银10两。上缴普通的鹰隼,按鹰的档次,折银从15两到5两不等。由此断定:放鹰之事同狩猎同出一辙。狩猎、歌舞、宴乐在当时贵族生活中,原是联贯而及的。帝王将相的酒池肉林,山珍野味,靡靡之音和他们到处盘游猎取,正是他们的生活整体。
放鹰须有专门技能,不是一般人所能为。它包括:识鹰、捕鹰、熬鹰和放鹰。虽未归入三十六行之中,却是凭借师傅的言传身教,凭借长期的领悟体会,才逐步成为猎手的。故,放鹰之人甚少。当时的冀东,放鹰人十里八村恐有一二,愈发显得稀奇。况且放鹰之事多在农闲时节,因此,人们在新鲜、好奇心理作用下,往往会充当放鹰人的助手,追逐其间。
要放鹰,首先得会识鹰。鹰有苍鹰、雀鹰、海青、猎隼、游隼、松雀、矛隼等,多达20余种。各类鹰虽性凶悍,所食猎物却有不同。黄鹰抓“猫儿”准、狠,以猎取野兔、野鸡等为主;猎隼即兔鹘,以野兔、小鸟、野鸡等为主要猎物。域内放鹰的多以黄鹰、兔鹘为首选。尤其是对兔鹘的驯化,放鹰人往往把它的利爪用香火焌(qū)秃,齿突也削去一些,以减少对猎物的损伤。但同时也削弱了兔鹘的战斗力,往往在地面上留下猎物与之搏斗的痕迹,人们总结为:“黄鹰一条线,兔鹘一大片”,也是放鹰人对驯化结果的要求。
黄鹰,后背深褐色,胸脯淡黄色,脯花呈深棕点,飞速快,性凶悍;兔鹘(也有叫棒子的),上嘴与黄鹰一样钩曲,但有齿突,背青黑色,尾尖,腹部均白色,异常凶猛。
对于鹰型,简言之分长挂、短挂两种。长短挂以鹰在挺立时,翅膀尖所盖住的尾花数和体型上的区别。尾花分七花,又有“明四暗三”、“明三暗四”之说。一般对身长、尾长、明腿长的称三长鹰;项短、尾短,明腿短的叫三短鹰。三长鹰飞头快,不舍猫儿;三短鹰勇猛有力,飞头快,抓猫儿准。
鹰多为放鹰人购买,亦有少数自己捕获。购买者一般都会识鹰,具有选择性,捕获者就没有这种选择。
捕鹰
捕鹰亦称打鹰。方法基本有攒叉法、骑笼法和铺捕法三种。下面仅就铺捕法做一简介:
以铺捕法捕鹰,既能逮大鹰又能捕兔鹘。铺是用石头垒起的一段高约1米、长约3米的矮墙作为屏障,墙的上、下各留有一小洞口,上面的洞口用来拉(引诱猎物的活物),下边的洞口里设一铁丝(叫作“掸绳”),铁丝与洞口外的网相连。网有2米宽、3米长,紧贴于地面。以四根竹竿从四个边缘把网撑起,把一根稍粗的栓在地表的木橛上,一根竹竿的上端连着绳,一根连着木橛,只要一拉掸绳,网即翻180度扣过来。
捕鹰时除在网的中间放一“子”外,另外还有一只称为“琥珀喇”的鸟(叫“看雀”)。琥珀喇用一细绳拴着脖子”,另一头拴在一个铁圈上。因为鹰来去在一瞬间,一不留神就把子叼走,故以琥珀喇来做帮助,它相当于钓鱼中的鱼漂。当空中没有鹰时。它神态自若,只要它一紧张,慌乱地飞跳,就是报信儿有鹰来了,所以捕鹰人时刻注意琥珀喇的动静。捕鹰还需注意观察风向,因为鹰喜欢逆风飞翔,爱抢上风。捕鹰时常常设有两个铺,随着风向的变化调换使用。
唐代李商隐《重有感》中“岂有蛟龙愁失水?更无鹰隼与高秋。”一句,原本是作者感慨“甘露之变”。用“蛟龙愁失水”,比喻唐文宗受制于宦官,失去权力和自由;“鹰隼与高秋”,则比喻忠于朝廷的猛将奋起反击。前者,用“岂有”表达对“蛟龙失水”这种根本不应出现,却又形成事实的强烈义愤;后者用“更无”表达对“鹰隼与高秋”这种应该出现,却又未能出现之局面的失望。同时也反映出,自古文臣武将必须忠君爱国、训练有素,才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鹰隼亦如此,要想收放自如,听从使唤,就必须加以驯养,即俗称的熬鹰。熬鹰是一绝活,亦是放鹰成败的关键。
熬鹰
熬鹰有“紧七慢八、十天到家”之说。如超过这个期限,说明技艺不到家,早于这个期限则鹰驯不到家,容易飘鹰(飞走)。
首先,要把到手的鹰来一番“装扮”。生鹰不管是买的还是自己捕的,都是以绳捆系。到了放鹰人手里,先以两根等长的“脚拌子”拴在鹰腿上,再用“五尺子”(一皮条)系在一特制的鹰环子上,脚绊子与鹰环子相连;尔后,为避免其翅膀、尾巴上的羽毛碰折,再用皮革做成的帽子把鹰的头、眼遮盖起来。因为生鹰开始惧怕人,会胡乱飞扑。放鹰讲究的是“刀斩斧齐”,即翅膀尾毛整齐、理顺。
第二步,开食、消火、清膛。一只健康的鹰,在没有任何损伤情况下,装扮完后松开捆绑,即能站稳挺立。此时,先将五尺子绕在中指上,食指和大拇指掐住鹰环子,举在戴了套袖(一般用三层棉布夹两层棉花缝制)的胳膊上,行内叫“上胳膊”。上胳膊后必须托稳,凡架鹰于胳膊上,包括以后的遛鹰,托稳是最基本的要求。接着需喂水,喂完水后开始喂食,喂食多以泡去血水的鸟肉为主,同时加喂毛垫,俗称轴。轴有三种,开始喂一天(次)萝卜削成的轴,而后喂3~4天形同枣核用青麻缠结的轴,最后喂2天带毛的兔子皮肉轴,喂毛垫的目的在于净膛去火。毛垫需连喂六七天,喂毛垫的日子里,夜里必须去掉帽子。如还扣帽子,次日早晨毛垫就不易甩吐出来。
第三步,上灯、熬夜、遛鹰。开食后的第一天夜里就开始上灯。熬一架鹰最好两人,分夜班和白班,亦有各顶半宿的,白天则需要技术高的人。熬鹰就是不让鹰睡觉,还需经常轻抚其头和翅膀,如天一亮鹰立即精神起来,说明它很正常。这时就需从落杠上架起,出门“撞脸”,即多见人,适应环境。喂食也需在人多处,锻炼其胆量,消除它对人的恐惧心理。形成习惯,对以后捉到猎物时见人是否就松爪有直接关系。遛鹰、托鹰时间有其规律,喂鹰也有固定时间。观察鹰的某些动态,就能明白它的心理,此时需要感情传递,好的习惯则顺,有毛病则驯,这一阶段需要熬鹰人的“内功”。
鹰是有灵性的动物,只要善驯,它也会与人产生感情,甚至对驯者的相貌、声音、衣服等熟记在心。驯者须深得其法,既要保留住鹰的野性,又要培养它与人的亲和性,更需注意野性与亲和性的平衡,不可任其所欲。野性太强就会半途反性而飘,过于亲和则不愿捕捉猎物。只要训术正确,善于训化,饥饱掌握适度,鹰膘控制在七成左右,就可投放捕猎了。
捕猎
鹰犬一词的由来,恐与猎鹰、猎犬为最佳搭档,受猎人驱使有关。因为鹰捕获猎物往往是在猎物的动态之中,故,过去放鹰的常带一狗,用于逐赶野兔。苏东坡《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有:“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之句,“黄”即猎犬,“苍”即苍鹰。
鹰猎的最佳时节在农闲的早春、晚秋和冬季,且以空旷、靠近稀疏的灌木丛处为首选。此时此地,人、鹰视线好,不损害庄家,野兔喜欢呆在这些地方,但它从来不会一整天停留在一个地方,需要四处觅食。兔子的前爪稍小,且柔软;后腿长又粗壮有力,里面长有一条结实有弹性的韧带,就使它跳跃起来出奇的灵活,跑动起来也出奇地快。它奔跑时,后腿弯曲,重心后移,然后猛地用力一蹬,整个身体就弹了出去,悬在空中;而前爪刚一着地,后腿又随即跟上,再做一次跳跃,如此反复,奔跑时拉成一条直线,正好适应了“黄鹰一条线”的特点。
兔子的脖子不会转动、回头,一旦听到有动静从后面或侧面传来,它会抬起前爪,将整个身子掉转到声音传来的方向,机警地竖起长长的耳朵奔跑起来,那么兔鹘的一大片,就更容易将兔子捉到。此外,猎狗充当的角色往往是哄赶起静卧不动的野兔,为鹰隼抓捕创造条件。鹰隼十分机警,一旦发现目标,就会即可作出反应,(也要求)放鹰人一松手,它就像狂风一般扑向兔子,用它那长长的利爪抓住野兔,即便拖出很远也不松开。
放鹰时,为了便于寻找,往往在鹰尾巴上栓一个特制的小铃铛。当收获猎物时,及时喂上一点食物,以示犒劳、奖赏,更是一种诱惑。
放鹰须有一定技巧,或称之为手艺。然而,随着人们环保意识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放鹰之风大减。其实,作为人类,无论是对鹰,还是对野兔,亦包括其他动物,还是应该多一些爱护,少一些伤害。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02 02:40
目录
概述
概念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