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纪
明朝名臣、政治家、儒学家
廖纪(1455年-1532年),字时陈,一作廷陈,号龙湾,北直隶河间府东光县(今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人,原籍闽南,至先祖辈始籍琼之陵水(家乡今属万宁县)。廖有能之孙,廖瑄之子。明朝前期政治家、儒学家,重臣,海南“十大廉吏”之一,“南海三星”之一。
人物事迹
廖纪掌管朝廷人事大权,忠勤为国,任人唯贤,曾保荐“全能大儒”王阳明及尊称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的杨慎(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词作者)等国家栋梁之才。因之被同僚赞曰:“借问萧何谁可代?”廖纪廉洁奉公,“羡万金而不染”,是明代清官模范;廖纪尤其推崇中庸之道,其传世著作有《大学管窥》《中庸官窥》,载入《四库全书》。
廖纪卒后,获得两个至高无上的殊荣。廖纪墓1960年被挖掘,考古学家称其墓葬规模是明代官员墓的特例,其出土文物经常被运往香港、日本展览;其出土玉带上的玉佩为二十六枚,是明代所有出土玉带玉佩数量最多的。
廖纪和丘濬海瑞一起被誉为“南海三星”。丘濬官至大学士,以文学著称;海瑞以清廉、敢骂皇帝闻名于世,而廖纪不仅位高权重,还敢以死上奏嘉靖皇帝。哈佛大学访问学者胡吉勋博士道:“廖纪致仕前,在皇帝和百官之间调停维持,保持了朝廷较为正常的运作。他致仕后,朝廷在人事上便进入了纷更之局面。”
史籍记载
廖纪,字时陈,东光人。弘治三年进士。授考功主事,屡迁文选郎中。正德中,历工部右侍郎。提督易州山厂,羡金无所私。迁吏部左、右侍郎。世宗立,拜南京吏部尚书。调兵部,参赞机务。被论解职。
嘉靖三年,“大礼”议既定,吏部尚书杨旦赴召,道劾张璁桂萼。璁、萼之党陈洸遂劾旦而荐纪。帝罢旦,以纪代之。纪疏辞,言:“臣年已七十,精力不如乔宇,聪明不如杨旦。”时宇、旦方为帝所恶,不许。光禄署丞何渊请建世室,祀兴献帝,下廷议。纪等执不可,帝弗从。纪力争曰:“渊所言,干君臣之分,乱昭穆之伦,蔑祖宗之制,臣谨昧死请罢勿议。”不纳。会廷臣多诤者,议竟寝。已,条奏三事。其末言人材当惜,谓:“正德之季,宗社几危。议者但知平定逆籓之功,而不知保护京师之力。自陛下继统,老成接踵去,新进连茹登,以出位喜事为贤,以凌分犯礼为贵。伏望陛下于昔年致仕大臣,念其保护之勋,量行召用。其他降职、除名、遣戍者,使得以才自效。”帝但纳其正士风、重守令二事而已。三边总督杨一清召还内阁,璁等欲起王琼,纪推彭泽、王守仁,帝不允。复以邓廷璋、王宪名上,竟用宪。
五年正月,御史张衮喻茂坚、朱实昌以世庙礼成,请宥议礼得罪诸臣,璁、萼亦以为请,章俱下吏部。纪等列上四十七人,卒报罢。御史魏有本以劾郭勋、救马永谪官,给事中沈汉等论救,帝不听。纪从容为言,且荐永及杨锐。帝纳之,有本得无谪。纪在南都,持议与璁合,坐是劾罢。璁辈欲引助己,遂首六卿。而纪顾数与抵牾,璁辈亦不喜。年老称病乞归,许之去。初,《献皇实录》成,加太子太保。至是进少保,赐敕乘传,夫廪视故事有加。卒,赠太保,谥僖靖。
生平年表
廖纪从小聪明好学,不喜嬉饮为乐。有一天,廖瑄命读医卜书,廖纪跪曰:“此末技耳,非丈夫事也!”1其父异之,听习举子业。后受名师邹野渔疼爱,学业倍进。
成化十六年(1480年),廖纪领京闱乡荐,但试于礼部落榜。后来屡试都是名落孙山。弘治三年(1490),廖纪经过加倍刻苦,真是有志者,事竟成,终于蟾宫折桂。陵水县曾被丘濬称之为“地之远,邑之小,天下莫过焉。自有学校以来,人才鲜中式者”。当廖纪在京城金榜题名,捷报传来,官员、乡亲们为之欢呼惊喜。广东提学佥事金璋在陵水城北为他建了一座进士坊。
弘治五年,廖纪观政(实习的意思)期间,深受左右都御史屠滽器重,首疏荐任,授吏部考功主事。廖纪开始走上了政治舞台,他确实“节介不渝”。当时有同乡到京城谒见廖纪,并送上礼物,他都收下,当帮他们办妥事后,待他们要回乡时再“完璧归赵”,又送路费。“清而不激”的事例大多如此。
正德四年,廖纪升文选郎中。为司官之首,百官为之折腰。廖纪办事严正、奉公守法。据《大司马龙湾廖公传》载,有权要请求任其亲人为吴江县令,有权要为其侄儿求任锦衣经历,廖纪认为不可。其同僚曰:“祸且至矣。”廖纪回答:“奉法受祸,某不敢辞。” 2其时,宦官刘瑾当道,排陷异己,朝中正直官员大都受他迫害,而刘宇焦芳张彩等小人则奔走其门,成为其党羽。唯独廖纪藐视之,保持着一个儒家正义凛然、不畏强权的典范,“极口斥其不然”3,的确难能可贵。
正德九年十月,廖纪晋工部右侍朗,提督易州山厂,负责在易州地区管理供应整个朝廷茶、木材火炭的事。《大司马龙湾廖公传》载,在提督易州山厂期间,廖纪经常和部下说:“欲正人,先正已。”每年如赁房钱、菜园钱以及某些部门所送银不下千两,廖纪绝不接受。有权要每年要求他赠薪炭数万斤,他也不答应,大约每节省金银数万余两。于是人民极爱戴他,声名益隆。
嘉靖元年四月,廖纪从南京吏部尚书转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他整饬武备时,遂一点视,竭愚据虑。据载,朝廷权要和太监经常从南京兵部借用兵员作为个人私役,军匠逃跑现象严重,将领、兵员治军不积极,凡此数弊,由来已久,牢不可动。廖纪到任后,大刀阔斧,一一查革,戎政从而改观。
当时朝廷“大礼议”,首辅杨廷和等满朝文武要求世宗尊武宗的父亲孝宗为皇考,但世宗一意孤行要尊自己的父亲为皇考。有一新科进士张璁持力证支持皇帝,被杨廷和调往南京。据《明史》载,廖纪“持议与璁合”,被弹劾罢职。那么,廖纪到底是如何持议与璁合呢?据王世贞《弇州四部稿》载,廖纪问其部下:“张璁所议什么内容啊?”众人皆不答。方鹏曰:“是反对杨廷和的主张而已。”廖纪曰:“好!”其语稍稍传出。于是诸给事中、御史争以其他事弹劾廖纪。其实,关于推尊生父一事,很多大臣都知道理亏的。当时朝廷重臣杨一清正家居,从邸报上看到张璁的言论后说:“张璁此论,恐怕圣人复生也驳不倒他了。”杨廷和也觉得不妥,请人捎话张璁说:“你不应该去南京为官的,不要再以‘大礼说’为难我了!”廖纪在“大礼议|中仅仅支持“继统不继嗣”主张,其它的皆反对。一切源自他所推崇的中庸之道“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致仕后,为完却“上以彰朝廷宠眷之恩,下以展愚孙久旷之礼”心愿,廖纪回到故乡省亲祭祖。有诗《读书法云寺》4为证:
不须赋远游,此地即丹丘。
古刹尘嚣隔,精蓝景色幽。
逃禅偏自适,耽寂雅相投。
案有遗编在,开轩豁两眸。
嘉靖三年(1524)十月,廖纪被荐为吏部尚书。廖纪婉辞曰:“臣年已七十,精力不如乔宇,聪明不如杨旦,二臣且去,臣何敢居于此。”嘉靖皇帝不允许,廖纪只好感激从命。进入朝廷权力中枢后,他无不践行着的“忠君忧国”的治国理念,把儒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
吏部尚书掌握了全国的人事大权,举凡中央至地方各机构的设置、编制及官吏的任用、考课、黜陟等事务,吏部选官关系到国家治理的好坏。对于国家栋梁之材,廖纪好比山涛,任人唯贤,勇于推荐。《明史·廖纪传》云:三边总督杨一清召还内阁,张璁等欲起王琼任三边总督。廖纪却推荐彭泽、王守仁。但皇帝不允许。再推荐邓廷璋、王宪,用了王宪。 而对于奸佞小人,廖纪极力阻止。《明实录》载,吏部准备让王价、钱子勋等奸佞小人退休,但是,皇帝却以王价、钱子勋在议礼时候支持过他,有意复用,而廖纪坚持以为不可。
嘉靖四年,光禄暑何渊奏请建世室,祀世宗的父亲献皇入太庙。廖纪率九卿,力陈要害曰:“渊所言,干君臣之分,乱昭穆之伦,蔑祖宗之制,臣谨昧死请罢勿议。”但嘉靖皇帝未理睬。廖纪虽为璁辈等引用,本是想借他的德高望重,帮忙从新组阁,他却未尝不孤行其意,数次抵牾、回击席书等“议礼新贵”,保护提拔了很多“护礼派”官员和国家栋梁之材。《明史》评说:“璁辈欲引助己,遂首六卿。而(廖)纪顾数与抵牾,璁辈亦不喜。年老称病乞归,许之去。”期间,廖纪给嘉靖皇帝上“正士风,重守令,惜人才(人才指杨慎等被罢被流放的大臣。杨慎被后人评为明朝‘三大才子’之首席,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词乃其所作)”的著名奏疏5,但嘉靖皇帝只纳前二项,尤其是惜人才一项,时至今日仍有资可鉴价值。
嘉靖五年,廖纪因监修《献皇帝实录》成,受封太子太保从一品),赐鞍马金币,次年四月底,又受封“三孤”之少保归休,其祖辈及夫人、孩子都得到封赠。自丘濬之后又一个海南人官至三孤,权倾朝野、威赫中原,乡人无不为之骄傲自豪。三孤为明代官衔之至尊,非道尊德重者不能出任。人们把功劳归于他父亲的德行。《东光县志·义行》记载有廖瑄掩埋荒坡骸邻、救人等义举。无独有偶,《杂志遗事》云:“丘普(丘濬祖父)之掩骨,至孙位极人臣。”丘濬的《受一品封》也道出:
如此恩封岭海无,家居况在海南偶。
乡人问我缘何得,世积阴功子读书。
嘉靖十一年八月二十五日,廖纪卒。讣闻,嘉靖皇帝罢朝一日,美谥僖靖,赠“三公”之太保。首辅李时为其撰写墓志铭。嘉靖皇帝赐谕祭碑文曰:“卿质古朴,操履方严。忠勤体国,南北驰声。”为了纪念廖纪,万历十年,陵水知县周文仲奏请在大成门右建了一座乡贤祠,但已毁。万历年间,南京礼部尚书王弘诲(定安人)曾慕名而访其故乡,无限敬仰地赋诗《游陵水旧城,经廖尚书故里,留题,诒其家子姓诸文学》:
秋风怀古旧城边,一望川原思缈然。
绿野堂烟空宿燕,天津桥废不闻鹃。
尚书故里寒云外,乔木人家夕照前。
沧海独馀东逝水,葱笼佳气自年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胡吉勋博士在其专著《“大礼议”与明廷人事变局》中指出:廖纪致仕前,在皇帝和百官之间调停维持,保持了朝廷中较为正常的运作。他致仕后,朝廷在人事上便进入了纷更之局面6。学者沈登苗称,因为永乐年间迁都北京,朝廷颁诏鼓励人民大量移民京畿地区,自成化年后,“双籍进士”(既有原籍又有户籍所在地)占明代总进士人数的七分之一。他们对南北文化差异的逐步缩小,北京这个明清唯一文化中心城市形成,功无可没。
廖纪与甘肃历史名人王竑
王竑(1413—1488),字公度,号戆庵,晚年归乡后号休庵,祖籍湖北江夏,其祖父王俊卿戍边驻兵河州,遂携眷落籍河州(今临夏市南龙乡桥头村)。王竑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在英宗正统三年(1438)中礼经魁(举人第一名),次年赴京会试,名列第五,赐二甲进士。以刚直不阿,在朝正色敢言著称。关于王竑还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趣闻,据其地方文化人忆录在此。印象中是记录在临夏州志之中,
故事说,有一年朝廷派钦差王竑到河州(应为河北景州),闻钦差将至,河州官员一行出城30里设帐迎京官。正在等待之中,忽遇天降大雨,官员们躲入路旁一座庙内避雨。这时,忽闻有婴儿啼哭,即唤衙役听差去查看。不一会儿,下人回来禀报,说是旁边耳房中有一民妇避雨时产一子,众人皆喜,其中就有人打趣说道:这个孩子真不简单,我们原是来迎朝廷钦差的,老天爷却逼我们到此迎了这个孩子,此子将来必成大器,起码能做到四品五品。谁知妇人听到这话后,连忙说:我们贫家孩子,哪能做那么大的官呢?怕是四五品做不到的,将就着做个一品二品就可以了。众官员一听皆愕然。后来,这个孩子果然天资极高,邻里皆视其为神童。因其家贫,府衙专门出资供其读书,终成大器。
此传说出生小孩就是廖天官廖纪也!想不到河北、甘肃二地民间故事不谋而合。
《颂廖尚书归休》
贡举人《颂廖尚书归休》
荣归东光兴儒学,长思琼台根那亮。
南是故里北家乡,国史方志齐颂扬。
廖纪的诗
读书法云寺
何处寻幽胜, 闲过惠远家。
到门云护砌,挥麈雨生花。
寺后峰阴合,阶前树影斜。
钟声休报晓,吾欲演三车。
不须赋远游,此地即丹丘。
古刹尘嚣隔,精蓝景色幽。
逃禅偏自适,耽寂雅相投。
案有遗编在,开轩豁两眸。
从来佳树生南国,先数闽江次粤东。
结实珠垂丹徼外,开花雪喷瘴烟中。
未成生计千头绿,漫说怀归两袖红。
最忆黄柑三百颗,洞庭一夕起秋风。
选自康熙《陵水县志·艺文志》。
廖纪看图提诗
按:嘉靖八年(1529)正月二十八日,是廖纪七十五岁的大寿之日,大臣们都来为廖纪祝寿,张璁也来了,他拿出一幅宋代邵尧夫的渔夫问答图(图上画着一个樵夫上树劈柴,一个渔夫河边钓鱼,一个县官远处观望),请廖纪提诗对答想试探廖纪是否想再出山辅助天子,廖纪看了很高兴,脱口而出:
邵子作画非等闲,劝君湘江钓屈原。
吾师吕端不糊涂,贾谊廷陈治安篇。
唐有周君弹仙客,佞者始畏名臣贤。
何在宦海上钩竿?江州陶潜望归田。
选自《阜城县地方名志》附录“吏部尚书廖纪”。
民间故事
马岭出公卿
万宁、陵水地区民间流传着“马岭出公卿”的故事。公卿是指光禄大夫、少保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廖纪(廖天官)也。那么,马岭是如何出公卿的呢?
话说明代陵水县那亮乡(今万宁市贡举、三星一带)的马岭(今岭尾岭)脚下的橘子园村有一姓廖的人家,男主人忠厚老实,乐于助人,勤于耕作,闲暇时间比较喜欢打猎。
有一天,廖公又带着熟谂人性的猎狗上山打猎去了。过去的马岭巍峨险峻,古木参天,各种山珍野味特别多。那天运气有点背,什么猎物都没见一个。不知不觉中,廖公已经爬到山脉中的最高峰第一尖岭,岭上有一突起的巨石笏,下面平躺着一块大石板,左右有两石拱卫,登上石笏往前望,神州半岛海景尽收眼底。廖公由于年事已高,感觉有点腰酸背痛,便躺在石屋下休息片刻,谁知道一睡不复醒。跟随身边多年的猎狗用舌头舔了舔廖公的脸庞不见动静,用爪捉了捉衣襟也没反应,急得团团转,汪汪直吠,掉头急奔回家。
猎狗一看见家人,又跳又吠,用牙齿直拉着家人的裤管要带路的样子,家人环绕四周不见廖公身影,心知不妙,惜乎天色已晚加上山路难走,全家人只好在惊恐和焦虑中度过一夜。
第二天,天未亮,亲人好友在猎狗的引路下,翻过了几座山峰来到第一尖岭的石屋里,顿时被眼前的情景惊住了,只看见一大群蚂蚁正搬土掩埋着廖公的躯体,唯裸露着那熟悉、安详的脸庞,家人伤心、激动之余,有人哭着说要把其尸体带回家。
“不要!廖公亡于此也许是天意,我们顺其自然就地而埋吧。”一长辈忙制止道:“过去,有一风水师发现咱们马岭地脉栩栩如生、气势雄伟,乃风水宝地,便在此住下。有一天,他终于在马岭顶峰找到一块‘鲤鱼跃龙门’的穴地,赶快用手中的水烟筒插住作为记号,准备留给亲人用。谁知水烟筒后来长成了一片生竹,风水师徒叹天意不归,并说马岭是出公卿的宝地,如果有人埋到吉地,其子孙将位极人臣。”大家觉得有理,只好悲伤又恋恋不舍地用泥土把廖公的脸庞也掩埋了。
若干年后,墓主人的孙子廖纪学而优则仕,官至吏部尚书,居六部九卿之首,时朝野皆尊称廖冢宰、廖天官,可称海南历史名人中的官衔之至尊者,真的验证了“马岭出公卿”吉语。
据说,廖天官曾经回故乡拜祭此墓,并立碑“勅赠工部侍郎、廖尚书之坟”,石碑现已被毁。民国时期,廖天官后裔有时坐船从大海里面向马岭祭坟,有时乘直升飞机围绕马岭而祭。
很多好奇的人有时也想上山看个究竟,但是,要么被大雾遮挡迷路,要么被毒蛇、蜜蜂吓住,极少有人能亲临其境。
今天的岭脚下还坐落着一座古庙,横匾写着岭尾侯王庙,左联“岭石岩岩威可畏”,右联“尾星朗朗照无私”。庙联意思大概是说,有了马岭的佳气,才孕育了象尾星一样光辉灿烂、无私普照的廖天官吧。
(编者整理)
红鞋记
关于廖天官出生在什么地方,正史没有详细记载。但至今,万宁、陵水民间还流传着廖天官出生的曲折动人故事。
传说廖纪的父亲廖瑄长得风流倜傥,十六岁补陵水县学庠弟子员。因博学好义,以至县令也痛爱,所以,常常出入县署。县令姓王,系直隶河间府东光县人,膝下有一闺女,长得端庄秀丽且知书达礼,对廖瑄颇有好感。
有一天,王姑娘捡到廖瑄不小心丢失的折扇,想试其才华,便题鱼游水图于扇上,叫人还给他。廖瑄打开扇,扇动而鱼游,原来是个妙对“扇上鱼戏水,扇动鱼游”。廖瑄苦思良久,偶触而对曰:“鞋头凤穿花,鞋行凤舞。”从此,王姑娘芳心暗许。一来二往,情投意合。两情相悦,珠胎暗结怀上廖纪。
古代未婚先孕是大逆不道让家人颜面尽失的事,王县令气黑了脖子,不知如何是好。只有一计,棒打鸳鸯,带女儿回老家。在大海行船上,王县令一想到如此羞辱事在乡亲面前更加抬不起头,恶向胆边生,正想把女儿推下大海,刹时电闪雷鸣,只见天上“廖天官大人在此”几个大字金光闪闪,又有怪音在耳边响:
“廖天官大人在船上,小心保护。”
王知县令心知异兆,才不敢妄动。船夫当时也觉得诧异,环船一看,没有一个人是当大官的相,而何来“天官在此”呢?唯见一孕妇,端庄典雅,若无其事,心才释然,暗道将来出生的小孩必不简单。
回到河北老家后,王姑娘不方便居住于娘家,只好住在一个古庙里生出了廖纪。
而廖瑄和情人惜别前互留一只红色绣花鞋,以作他日相认凭证。廖瑄便身怀定情情物,漂洋越海,一路叫卖糖糕,矢志寻亲。
有一天,去到一学宫避雨,刚拿出淋湿的衣服、红鞋等晾晒。突然,一个五、六岁的小孩跑过来说:“你怎么偷我母亲的红鞋啊?”
廖瑄一时很奇怪,见他长的虎头虎脑很可爱,就说:“小孩别乱说话。”想给他糖糕吃。
但小孩说:“我妈说了不能吃陌生人的东西。”
当廖瑄正要问他的名字的时候,小孩手快就拿着那红鞋跑了。廖瑄暗叫不妙,那是他的宝贝啊,拔腿就追,追到小孩的家门口,只看见一个少妇正和小孩说着什么,尽管多年不见,但还是认出了梦中情人。古人言,有情人终成眷属,从此,廖瑄一家人终于团圆。后来,廖纪通过刻苦读书,真的当了吏部尚书,民间都称作廖天官。
本故事属实性很强,因为琼海、万宁地区廖纪后裔保存的《廖氏族谱》,也提到廖瑄和王闺女的真爱故事云:公良缘天成,母亦红叶题诗之遗事耳 。
据廖纪出生的地方码头廖庄的村民说,廖天官不是本地人,他的家人用手推车推着怀他在身的母亲逃荒而来,住在南运河畔的一个关帝庙中。有一日,天打雷,暴雨下,两个押粮的官员走到关帝庙门口避雨,突然庙里传来婴儿的哭声,得知有人生下男婴,官员惊诧曰,就凭我们守其门,此子将来必享大福也,并给他们送了两袋面米。至今,关帝庙已破,但一古井尚存。这是廖天官出生故事的链接。
南北二地民间传说既神奇又有点吻合,每次都让人们听得津津有味、啧啧称奇。
(编者整理)
廖庄与廖纪
在河北省阜城县城东偏北37公里处码头镇。座落着一个名叫廖庄的村庄(原归东光县管)。该村原名姜庄。廖庄是在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改的。
提起改村名,这事与廖纪由乞丐当上天官有关。先顺便说说廖纪,廖纪乳名廖黑。原籍广东琼台人,他的祖父、祖母和十八岁的父亲,一家三口,挑担讨饭跋涉数千里来到姜村,他的祖父母和他的父亲以扛活打短工为生。后来他父亲在这里讨了个老婆,生下廖纪。
廖纪小时以乞丐为业,讨饭糊口,但很聪明。据说在讨饭时,他常在邹桥一家私塾门外听邹野渔先生讲学。老师教授内容他都很快背诵。一天,邹先生让学生背诵书,都没背过,廖纪却在门外朗朗地背了出来,邹先生看廖纪才华出众,于是就收容抚养他读书。后来由邹先生介绍给东光一位县官收留培养。廖纪终于考中了进士,一步登天,最后当上了明嘉靖皇帝的吏部尚书,人们称他廖天官。 廖纪当上天官之后,他和家人的生活就好转了。后来又把他的女儿廖金英许配给本村豪绅马尧辅。从此,姜庄改名廖庄
据查,今天的廖庄乃至东光、阜城地区都没有廖纪的后代族人,村民说他的后代早已从大海里面返归故里了。
(阜城县原宣传部副部长孙凯根据民间传说整理)
廖天官的传说
廖天官一家人从海南迁来京师,居住在东光县码头镇(今阜城辖)。中国的母亲河南运河从此穿过,是一条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
他们为什么住在码头镇,又牵出一个动人的传说。
廖天官一家人跋涉近万里北迁时,遇见一个老人家饿倒在路边,祖父廖有能心地善良便上前相救,拿出仅剩不几的干粮小心翼翼地喂着老人。老人家是个算卦的,见他善良便说,你们无论走到那里,只要看见“车上树,牛上屋”后,就在哪里住下,定有贵人相助,您子孙必大富大贵。
有一天,当他们经过码头镇(原名马头)姜庄,正准备过河时,看到一个老太太在树底下纺线打棉花,突然一头小牛跑过来,老太太一惊恐忙把纺车挂在树上,小牛也惊慌,就跑到一个土堆上,又跳到一间小土房上。廖有能想起老人的嘱咐,所以,就在码头安家落户了。并很快和忠厚善良的当地人民融洽地生活在一起。后来,其孙廖纪当官当到天官,是个忠臣。
这个故事说明,人只要有爱心多做善事,就会有贵人相助。
(本故事由码头镇八十多岁的马奎贵老人口述)
廖天官的故事
廖天官小时候家穷,四处讨饭糊口,有一天,在南运河边拔猪草,被在本村设馆教书的名师邹家桥人邹野渔遇到,邹远远看见他头顶有把黄罗伞,认为吉兆,上前试问,对答如流,便收为爱徒,全力抚育,教其《毛诗》。廖天官很聪明,不喜欢吃喝玩耍,刻苦读书,26岁在北京中式举人,但试于礼部,屡考三科未中。36岁终于中进士,真是“苦心人,天不负”。
有一年,他的启蒙老师邹先生,想进京探望自己用心血培养出来的学生廖天官。不料,在京郊旅店一连住了十几天,未曾进入天官府的朱门。有一天,廖天官外出巡视,正好路过此店,邹拦路高喊:“好难见的廖黑啊!”廖天官发现后,马上下轿,再恭恭敬敬地把邹老师扶上轿,返回府中。
嘉靖八年(1529年),恰好是廖天官七十五大寿之日。大臣们都来廖庄为廖天官祝寿。张璁也来了,他拿出一幅宋代邵尧夫的渔樵问答图,请廖天官提诗对答。想借机试探廖天官是否想再出山辅助天子。廖天官深知其意,就让老师邹野渔替答。邹看图提诗(图上画着一个樵夫上树劈柴,一个渔夫河边钓鱼,一个县官远处观望)。“士林朽木归樵斧,宦海贪鱼上钩竿。须信尧夫原有意,时人休作画图看。”廖天官看了很高兴,又续诗一首:“邵子作画非等闲,劝君湘江钓屈原。吾师吕端不糊涂,贾谊廷陈治安篇。唐有周君弹仙客,佞者始畏名臣贤。何在宦海上钩竿?江州陶潜望归田。”师徒诗两首已表白心态,张璁只好摇头作罢。
后来廖天官卒后,邹野渔不愿接受救济,饥饿而死在乡贤祠中。
(阜城县原宣传部副部长孙凯根据民间传说整理)
建洛阳桥
很久以前,廖纪父母北迁。有一夜,坐船过泉州洛阳江,忽然刮起大风浪,把船吹得摇来晃去,情况十分危险。有一老汉以为这船一定会翻沉,只顾昏昏的睡着待死。他在梦中听见有人叫喊说:“廖天官在此船上,众人快快来把船护好,不要让它翻沉呀!”
挨到次日早晨,风平浪静,平安无事。老汉忆起昨夜做梦,要找廖天官作谢,问遍全船客人皆无解。看见廖瑄和他的妻子,老汉把所梦的话说给他俩听,并说:“想是夫人身怀贵子了。”廖妻说:“如果那样就好了,假如我有幸生贵子,一定要架起一条洛阳桥,让人们安全行走。”老汉连称谢说,这样是很难得的了。
光阴如箭,廖纪已长大成人,生得一表人才,聪明敏捷。读书十分上进。考中进士,官至吏部尚书。这年春节,回家拜寿双亲。是日良辰,亲朋来贺,好生热闹。只是廖母闷闷不乐。廖纪问母亲:“心里怎么不高兴啊?”廖母便将几十年前过洛阳江的事告诉他,并说:“许下心愿,要造一座洛阳桥,看来难以做到,因此才感到不快乐啊!”
廖纪是个孝子,立志再造洛阳桥,满足母亲的心愿。他回京后,广发招示,说明筹资建造洛阳桥意义,请仁人君子解囊捐助。他的孝心和义举,感动了观音婆。观音婆便变成一个美貌的少女,划着一条小船,在洛阳江上游来荡去,且歌且舞地唱道:不做帝,不做王,江山不要要美人。金一锭,银一两,击中嫁你做妻房。那少女在船上来回的舞着、唱着,引来了岸上很多的观众。那些色鬼们见了垂涎,守财奴见了销魂,个个都不惜代价把金银珠宝向少女投来。只见金锭银两纷纷落在船上 ,却总不能把美女击中。气得一个富豪叫四个家奴扛来二大箱金银,不分昼夜的在岸上向美女乱掷,差一点击中又不中,白白掷掉了两大箱金银,直气得七窍生烟。
一连三天,金锭银两装得一船满满的。八仙之一吕洞宾知是观音婆化身,也想用银两来投击少女。观音婆早就认到了,大笑念道:“来迟不遇春,银已装满船。”于是,把船划进遥远的烟波中消失了。
一天,观音婆变成一个老翁,把船上的银两金锭全部捐赠给廖纪。廖纪大喜,连连叩头感谢不尽,马上兴工起造洛阳桥,既方便了来往的行人,也告慰了老母。
这个故事虽属传说,但廖纪当官时,为民造福的可贵精神,是值得后人称颂的。“来迟不遇春”的这句话,就是来自这个故事,已成为今人的“口头禅”。
(作者:张任君,文昌人,原文载《古代琼州才子故事》)
以上传说皆选自《廖纪研究文集》,海南出版社2010年出版。
学术和思想
廖纪为人端亮古朴,淡以世味,恒以典籍自娱,孳孳著述老而不倦。其存世著作有《大学管窥》《中庸管窥》等,后来被纪晓岚编选入《四库全书存目》。廖纪在《大学管窥》中特别强调了“诚意”,他认为“大学工夫,莫先于致知,莫要于诚意”;在《中庸管窥》中解释道:“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之谓,人事之当然也。诚者,浑然天理,不待思勉而从容中道,圣人之德性之者也。”尊称“领海巨儒”的钟芳(三亚人)读了《学庸管窥》之后,在《复龙湾廖冢宰书》中说:“先生超识卓见,足备一家之言,乃知林泉优游,自有乐趣,如大学诚意数段皆极有味,未审程朱复生当如何说。”廖纪著书的目的,是因为北宋程颢、程颐和南宋朱熹三人重新编定了《大学》章次,改变了次序,增加了内容,三人所改,彼此不同。廖纪认为:“汉儒古本岂可不一见哉。二程子并朱子改定,分经补传,于古本小异。朱子章句注释详矣。学者宗之已五百年,不复知有古本,深为此惧。故释古本全文以示后学。”
纵观廖纪一生,无不以中庸之道为准则,对天人合一、至诚、至善思想推崇备至。廖纪辅佐嘉靖皇帝,为朝廷推荐了一批国家栋梁之材,曾两次推荐可比圣贤的王守仁8。张璁为廖纪所作的《送廖冢宰》曰9:
秣陵归兴足逍遥,明主思贤尚见招。
帅府朱旗曾闪目,铨曹白玊已横腰。
欲教守令长安土,却恨忠良未满朝。
借问萧何谁可代,知人今日有神尧。
作者把廖纪比作月下追韩信而帮刘邦定天下的萧何,无不体现了他的位高权重。
廖纪是个很有“海南情结”的人。他们一家寓居他乡,“每岁时祀享,饮食未赏不南向而祭,相语家人以世世无忘海南。”10曾给东山岭的东灵寺捐赠五丁田,并把轻视海南人、废除渡海督学政策的广东布政使魏校免职。
研究意义
海南明代人才辈出,特别是博学多长的丘濬、刚正不阿的海瑞举世闻名,但真正进入朝廷权力中枢、辅佐皇帝的只有丘濬与廖纪二人。廖纪在嘉靖初年朝廷“元老””和“议礼|两派的斗争中保持中和,稳定了朝廷人事关系,把儒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胡吉勋博士在其专著《”大礼议|与明廷人事变局》中指出:廖纪致仕前,在皇帝和百官之间调停维持,保持了朝廷中较为正常的运作。他致仕后,朝廷在人事上便进入了纷更之局面。
海南古称琼州、琼台,孤悬海外,遥距京师近万里,素有“南蛮荒疫”之名。在科举取仕最鼎盛的朱明皇朝,出了66进士,609名举人(含15名武举),可谓人才辈出,被誉为“海滨邹鲁”、“天下望郡,亦罕有衣冠盛事如琼者。”特别是大学士丘濬和大冢宰兼大司马廖纪就象箕星、尾星一样前后辉映、并驾齐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海南人。著名文史专家王俞春老师由衷而言:“我最崇拜的海南先贤就是丘濬和廖纪。”正是丘濬和廖纪的成材模式,给近现代海南人开了先河——走出孤岛,溶入大中华熔炉,吸取先进的文化知识。在海南大力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之际,“文化魅力独特” 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总体思路的一大范畴,历史人文是主要内容。时下海南优美的自然资源得到竭力开发,历史人文资源却少人问津。那么,深度、广泛地研究廖纪等历史名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出书写序
《廖纪研究文集》序 毛佩琦
每当我离开京城,远到祖国的边陲,都不免会发出浩叹,不仅仅因为国土的辽阔,也不仅仅是因为河山的壮丽,最令我感动的是祖先们开疆拓土挥汗泣血的足迹,是他们心怀天下包容海宇的胸襟,是他们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穿过戈壁沙漠,在黄尘弥漫中,我听到了悠悠羌笛;透过摇曳的椰林,在湿咸的海风里,我看到了片片帆影。不论在哪里,都会感受到中华民族血脉的律动。不论在哪里,都会领略到中华先民对历史文明做出的卓越奉献。
明嘉靖年间的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廖纪就是从海南陵水廖氏家族走出的杰出政治家。廖家世居于万州(今万宁)、陵水。廖纪之父因经商而落籍于直隶东光(今属河北)。廖氏家族的行迹正透漏出明代一统天下中的人口流动和商品经济下的社会变迁。廖纪自幼好学,“不以嬉饮为乐”。自弘治三年(1490)中进士步入官场,他先后经历了弘治、正德、嘉靖三朝。他为官期间,正是明朝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弘治年间虽然政局稳定号称中兴,随后的正德年间却满目忧患动荡不安:安化王、宁王先后造反,河北、江西农民接连起义,社会则酝酿着剧烈的躁动。嘉靖帝一旦登上皇位就掀起了震动朝野的大礼议。这一背景下,廖纪为官清正耿直,号称“节介”。在吏部,被他推荐提拔的人感谢他,想给他送点礼,竟然被他“完璧充赆以归”。他督理易州山场,每年节余“万金”,他都“一无所染”。他掌南京兵部,对军官不法占用士兵为自己私人服役进行了坚决抵制……难得的是,他不跟风,不看上司的脸色行事。因为议大礼而得宠的一批新贵,权威炙手可热,廖纪却敢于对他们提出严正批评。后来,即使这些新贵推荐他担任了要职,他还能不顾情面地仗义执言。廖纪最后做到吏部尚书太子太保,致仕时又加少保衔,地位十分崇高。而其为人行事可风可范,即使在近500年后的今天仍然令人肃然起敬。
在海南与廖纪同时代还有两位名臣,一是之前的丘濬(1418-1495),一是其后的海瑞(1515-1587),他们都以自己的奇志卓行彪炳史册。他们与廖纪一起堪称“南海三星”,不仅是海南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骄傲。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廖纪他们就是这一类人。廖纪的时代过去了,廖纪们的事情也不会再发生了,但他们的精神品格却是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应当继承和弘扬。廖纪家乡的党政领导和地方的文史专家,组织海内外学人对廖纪史事进行深入研究,就是为了继承和弘扬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他们的辛勤努力,同样令人肃然起敬。
海南的沃土,笃定要酝酿出美丽的文化,海南的山水,笃定要培养特立独行的奇人。我不禁想起丘濬在六岁时写的诗句:“遥从海外数中原”。小小年纪,却心怀大志,身居海隅,却俯瞰天下。丘濬、廖纪、海瑞,他们都是从海南走出,不仅为“治国平天下”建立了功业,而且为后世树立了品格丰碑。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我们正需要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胆魄和无私忘我的思想品格。让我们和廖纪家乡的人们一道重温历史,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得到一份鼓舞,汲取一份智慧, 更加昂扬地投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是为序。
2010年5月13日
于北京昌平区北七家村
毛佩琦,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
参考资料
廖纪的学术思想探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30 01:57
目录
概述
人物事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