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语
汉藏语系汉语族下的语种
客家语(英文:Hakka ,客语白话字:Hak-kâ-ngî,客拼:Hag5-ga1-ngi1),简称客语,是汉藏语系下汉语族内一种声调语言,是汉族客家民系的共同语言和进行身份辩识的工具之一,国际语言代码:ISO 639-3 hak,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
定义
属性
客家语(英文:Hakka Chinese,客语白话字:Hak-kâ-ngî,客语拼音:Hag5-ga1-ngi1),简称客语(Hak-ngî),非正式场合又称客家话,在一些地方又有涯话(即亻厓话)、雅话、土广东话广东话)等称呼,是汉藏语系汉语族内的一种声调语言,是汉语七大方言官话、客语、粤语赣语湘语吴语闽语)之一。此语言历史悠久,一般认为,在南宋便初步定型;而正式被定名为客家语是20世纪的事情。
客语是汉语方言中除北方方言以外分布省区最多的方言,广泛地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和台湾共8个省区的200多个县(市)。其中以广东东部和北部地区、福建西部地区、江西南部地区最为集中。据2010年发布在鹤山市政府网站的文章数据,全世界约有6500万人使用客语。
语言代码:
ISO 639-1 zh
ISO 639-2 chi(B) zho(T)
ISO 639-3 hak
称谓
客语分布的地区很广,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称谓,如下所示:
特殊作用
客语最独特的一点,是联结了大陆各省,乃至全球各华人地区客家人的民系认同。客家人无论在大陆的广东、福建,还是在台湾省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只要会说客语,坚持客家人“不忘祖宗言”的特性,就会互相视为“老乡”、“自家人”。而不会说客语,没有客家认同的人,即使有客家血统,一般也被视为客家后裔,而非客家人。客语的这个特点,导致在客家人占多数的地区,其它族群往往学习客语,以争取客家人的自家人认同。在台湾省、马来西亚,政治人物学习客语以期获得客家人的支持的现象,越来越常见,这种情形在选举活动期间尤其明显。
发展历史
来源
有专家认为,客家人最早是随着古代几次战争和时局动荡时期的移民潮,从北方迁移到华南的。他们的祖先是从今河南山西等地迁移过来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当时所在地语言的特色。客家人祖辈原是中原汉族。而现代客语中仍在使用的许多古汉语语音特点,包括同样也能在其他南方方言中找到的字尾辅音[-p][-t][-k],却在一些北方话中消失了。由于客家人的迁移,客语会受到客家先民迁移到地区的方言的影响。例如,在客语、闽南语和粤语中能发现许多共用词汇。
客家话中保存了许多古代汉语的词汇、语音和语法,如无齿唇音、无翘舌音,单音节词比较多,保留着很多入声字的读音等,因而被语言学家称为古代汉语和中原音韵的“活化石”。用今天客家语诵读诗经中的《国风》及一些唐宋诗词,不但顺口,而且押韵,非常和谐。究其原因,正是因为客家话保存了中原音韵之故。从《诗经》、《礼记》、《左传》等先秦典籍中找出了音、义相同或相近例子,分类列为131个条目,有力地证明了先秦、两汉古音韵在客家语中的确凿存在。
发展
客语在南宋时期便初步定型。其语音在继承古汉语的基础上,发生了有规律的音变。例如,中古汉语当中,“人”、“日”部的汉字声母(即日母),在普通话和大多数汉语方言里发为(r),IPA[ʐ],客语则为(ng),IPA[ŋ]或[ȵ];“武”的中古汉语发音是[mvu],客语则音变为[vu]。
文献记载
最迟从宋代开始,客家大本营梅州和汀州的语言就曾引起当时人们的注意。
分布
综述
客家话广泛地分布在广东省江西省福建省台湾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四川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海南省等9个省区,200多个县市,并随着客家人迁徙的足迹散播至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美洲、非洲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以广东的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最为集中。全世界约有6500万人使用客家话(一说9610万人),居世界第28位。
广东省
广东省使用客家话的人口达2290万人(据广东省志2000年数据,另据社科院2017年数据约2500万,据广东年鉴2019年数据约1500万人),在当年全省总人口中约占30%。是广东省分布最广的一种汉语方言。其中梅州、河源两市为纯客地区,韶关、惠州、深圳三市以客家话为主,潮州、汕尾两市北部几个县为客家话和闽语交错分布地区,清远市大多数区县及广州、肇庆两市北部的一些县,则是粤语和客家话交错分布地区。粤西有4个客家方言区;一是信宜、罗定、阳春交界的山区,这是粤西最大的客家方言区;二是高州、电白、阳西交界,三是化州西部和廉江北部,四是云浮、郁南、罗定交界地区。此外,珠海、东莞、中山、佛山、江门、湛江等市均有一些乡村通行客家话,这些乡村处于粤语或闽语的包围之中,大部分成为双方言区。
江西省
江西省使用客家话的人口800余万人,是江西的第二大方言。主要分布在江西南部赣州市的章贡、赣县、南康、大余、崇义、上犹、信丰、龙南、定南、全南、寻乌、会昌、于都、瑞金、兴国、宁都、石城等18个区县。另外在吉安、宜春、萍乡、九江、临川、上饶等地也有所分布。
福建省
福建省使用客家话人口约480万人,是福建省境内通行的第二大方言,客家方言分布在唐代的汀州,明清的汀州府。南片口音分布在汀江流域(长汀、上杭、连城、武平、永定),上杭音较有代表性,北片口音则处于沙溪上游的九龙溪两岸(宁化、清流、明溪),宁化音较有代表性。整个区可以旧府城长汀音为代表。
台湾省
台湾省讲客家语的人约450万人,台湾也是客家人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台湾的客家语主要是由广东与闽西客家移民形成的,客家话人口分布在19个县市:桃园县、新竹县、苗粟县、屏东县、彰化县、高雄市、花莲县、台中县、台中市、台北县、台南县、台北市、南投县、云林县、嘉义县、台东县、宜兰县等。其中新竹苗栗桃园等地最为集中,因此客家语也成为台湾的重要方言。
香港特别行政区
客语是香港本土语言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界。据1991年3月新界乡议局公布的《新界原有乡村名册》630个村落中,客家人村落359个,约占57%;混合村落66个,约占10.5%。所谓混合村落,多数是客家人与围头人混住的村落,如上水坑头村,客家人多而围头人少;上水松柏塱村,则围头人多客家人少,还有少数的混合村落,或是客家人与疍家人混住,如大埔三门仔;或者是客家人与福佬人混住,如沙头角吉奥,或者是客家人、疍家人、福佬人三者的混住,如梅窝的万角咀村。客家话人口大抵与客家人数量相当。目前新界依然有十分完整的客家话社区,尚存典型的客家村落。香港的客家人约200万,约四个香港人中就有一个客家人。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使用客家话的人口560多万,是广西第三大汉语方言。广西客家方言大都集中在玉林的陆川、博白,浦北南部和合浦东部一带;防城港、钦州与灵山断续相连的一带;以贵港为中心,往西北至黎塘、宾阳一带;贺县、昭平、钟山一带;桂平、平南、象州、柳州、蒙山、荔浦、阳朔等地,其他的则以分散的形式散布在广西境内各个地方。
湖南省
湖南省的客家话使用人口约118万,主要分布在湖南省东部与江西省相邻的地区,以及湖南省南部与广东省相邻的一些地方,包括岳阳市的平江县,长沙市浏阳市株洲市醴陵市炎陵县茶陵县攸县永州市的江永县、新田县和江华瑶族自治县,郴州市汝城县桂东县、资兴县、安仁县、临武县和宜章县。
四川省
四川省讲客家话的约100万人,是四川境内的第二大汉语方言。四川客家话分布的地域很广泛,分布的格局是大分散、小集中。大分散是指广分而分散地分布在全省众多的县市,小集中是指在分布地以家族、村庄、区乡为单位集中分布。客家方言点比较集中的地区,一是成都的东部山区,二是沱江流域,三是四川北部的仪陇,四是四川西南的西昌。
在绕环福善的三面岩区村落,富顺的“客家话”以“方言岛”的形式散布于这里,岩上的居民因缺少与外界交流,其语言没有融入四川话的川南入声独立片(宜宾、泸州、重庆江津)和川南入声归去声片(内江、自贡),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福善岩上土话”。
海南省
海南省讲客家话的约20多万人,分布在儋州市、三亚市、乐东县、琼中县、临高县、陵水黎族自治县等地。
重庆市
重庆市的客家话在巴南区、涪陵区、合川区、江津区、南川区、璧山区、垫江县等地有零星分布,但没有形成聚居区,比较集中的是荣昌区,当地叫“广东腔”。
浙江省
浙江省的客家话方言岛分布在金华市辖区、衢州市辖区、龙游、江山、遂昌、松阳、云和、龙泉、泰顺、玉环等地。
陕西省
陕西省商洛的客家人多系赣、闽、粤迁来,分布在商洛7县区28个乡村,多集中而居,且具有独特的客家语言、文化和民俗。
海外
在海外,客语主要流通于客家人聚居的社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国家、印度非洲、南印度洋岛国欧美地区等。
客家方言在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东马的沙巴砂拉越,美洲巴拿马的巴拿马城,非洲的毛里求斯、法属留尼汪都很流行,欧洲如英国也有使用客家方言的华人。新加坡泰国越南菲律宾以及美洲的华侨、华裔有不少是讲客家方言的。
学界分类
中国大陆
大陆方面,客语按照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学语言资讯科学研究中心合编的《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分类,其中,台湾客语则被笼统归为粤台片。
根据大陆的分类,把分布比较集中的客家话区,大致按省份依其语言特点。客语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型,即北片(岭北客家音系)、南片(岭南客家音系)。北片客语差异不小,把江西、湖南、福建、广东、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等省区的客家话又细分为汀州片、宁龙片、于信片铜桂片;南片一般分为粤台片、海陆片、粤北片粤西片,总八大片,涉及110个县市和地区。分布比较零散的客家话,如广东省东南部,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中部,四川省都不分片。
南片主要包括广东、广西、福建东南部,台湾省的客语,香港、澳门和海外的客语也属南片。词汇上与北片差异大,土语词汇多且词汇内部一致性较高,入声保留较为完整。总体而言南片面貌比北片古老。
(1)粤台片共40个县市和地区。粤台片的主要语音特点是:都是6个调类,平声入声分阴阳,上声去声不分阴阳。从调值来看,阴平绝大多数是高平调,少数是升或中升调;阳平有两类,一类是低平或低降调,另一类是升调;上声是低降调,去声是高降调;入声是阴入调值低,阳入调值高。根据今阳平调的调值,本片分为两个小片。
①梅惠小片,共21个县市和地区。本小片的特点是,阳平调是一个低平调或低降调。惠州市的方言今有7个声调,仅上声不分阴阳,显然,惠州客家话受粤语影响比较大,2012年第2版把惠州市的客家话归入粤台片梅惠小片。
香港:新界地区
台湾省:苗栗县新竹县桃园县屏东县部分乡村、高雄市部分乡镇
②龙华小片,共19个县市。本小片的特点是,阳平是一个升调。河源市的客家方言有7个声调,仅上声不分阴阳,周围的客家话一般都是6个声调。上声、去声均不分阴阳。而且调型和调值与周围方言差别明显。
(2)海陆片共3个县市。另外台湾省的新竹、桃园、花莲、苗栗等县的一些乡镇也有说“海陆腔”客家话的,不计在内。海陆片客家方言的主要特点是,有7个声调,平声去声入声都分阴阳。台湾省的海陆腔"客家话与广东的海丰、陆丰客家话语音系统极为接近,差别甚微。
广东省:海丰县陆丰市陆河县
(3)粤北片共6个县市,主要分布于韶关、清远的部分地区。粤北片的客家话与江西南部的客家话、粤北的土话以及湖南南部的土话接壤,方言之间相互影响,所以本片的客家话与同是广东省的粤台片、粤西片、海陆片方言声调系统都不一样。内部缺乏一致性。
(4)粤西片共7个县市。粤西片的主要语音特点是:都是6个声调,平声入声分阴阳,上声去声不分阴阳。调型和淜值都与粤台片龙华小片客家话接近。这与粤西片客家话形成的历史有关。 把粤西片客家话归入粤台片龙华小片也是可以考虑的。两片方言地理上距离比较远,2012年第二版地图集仍然把粤西的客家话独立成一片。
广东省:阳西县塘口、新墟等镇部分地区、阳春市八甲、三甲、永宁等镇以及双滘、马水、潭水、圭岗部分地区、化州市兰山、中垌新安等镇以及文楼、平定、官桥部分地区、信宜市茶山 、洪冠、平塘、钱排、合水、新堡等镇以及贵子、朱砂、旺沙、怀乡、白石、思贺、大成等地、高州市云潭 、马费、根子、泗水等镇大部分以及新垌、谢鸡、分界、深镇等镇部分地区、电白区沙琅、望夫黄岭、罗坑、那霍等镇以及观珠、大衙、马踏、林头、羊角等镇部分地区、廉江市北部的长山、和寮、塘蓬、石颈、石岭、石角等镇以及高桥、青平、雅塘、吉水、河唇等镇的大部分
北片
北片主要包括江西、闽西等地的客语。北部地区部分词汇受赣语、官话、闽北语影响,与南部地区词汇有部分差异。各地入声韵尾保留完整程度不一。根据北片特点,又细分为宁龙片、于信片、铜桂片、汀州片。
(5)汀州片共8个县。都在福建西部地区,和闽西七县连片的客家话还有明溪县的大部分(主要是西部和南部),诏安县的秀篆、官陂、太平,平和县的九峰、长乐,南靖县的曲江,龙岩市的大池、万安等乡镇。此外,在闽中、闽北和闽东还有一些大小不一的客家方言岛。除明溪县外,都不计在内。汀州片的主要语音特点是:古咸深山臻四摄阳声韵字今无[ -m -n]韵尾,读为[ -ŋ]尾或鼻化韵或是开尾韵。大体可以分为南、北、中三小片。 南片方言和北片方言语音特点上有一定的差异,中片方言的语音特点介于南片和北片之间,具有过渡性特点。其中连城方言内部差异很大。
福建省:
①中片:长汀县连城县
③北片:宁化县清流县明溪县
(6)宁龙片共7个县。本片的主要语音特点是:古合口二等字今韵母没有[u] 介音,“梗茎”字韵母没有[u] 介音。该片主要有宁石口音和三南口音。
(7)于信片共11个县市。本片的主要特点是:古晓、匣母合口一二等字(遇摄除外)和止摄合口三等、蟹摄合口四等今一般读[h] 不读[f]。效摄三四等今韵母都是[iɔ]。这一片方言主要集中在江西南部中心地区,是江西南部本地客家话,不是明清以来由广东、福建迁移过来的客家话。 这一片方言的外陨边缘地带有一些明清以来从广东、福建迁移来的客家话。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南康区于都县大余县崇义县上犹县兴国县瑞金市安远县会昌县信丰县县城嘉定镇以及桃江乡的大部分、龙古乡的小部分属西南官话除外
(8)铜桂片共28个县市区。本片的主要语音特点是:声调都是6个,平声入声分阴阳,上声去声不分阴阳。调型和调值都非常接近。阴平是中(高)升调或中(高)平调,阳平是低升或低平调,上声是低降调, 去声是高降或高平调,阴入是低短调,阳人是高短调。从这两点可以看出,这一片客家方言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与本片客家话形成的历史背景有关系。这一片的客家话主要是明清以来从广东、福建迁移过来的,湖南的客家话还有一部分是从江西中部和西北部迁移过去的。 铜桂片与广东省以梅县为代表的粤台片声调系统极为接近。汝城和新田都只有一个入声,不分阴阳,而且一些入声字归入了其他声调,显示出人声正在发生变化。 宜章没有入声,古清声母入声字今归 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都有,古全浊声母入声字大多归阳平,情况比较复杂。
江西省:井冈山市、永新县、吉安县、遂川县万安县、泰和县、宜丰县、万载县、靖安县、铜鼓县、高安市、奉新县、修水县、武宁县
湖南省:汝城县、桂东县、安仁县、资兴市、宜章县、江华瑶族自治县、新田县、江永县、炎陵县、茶陵县、攸县、醴陵市、平江县、浏阳市
不分片
(1)海南省使用客家话的居民主要分布在儋州市的南丰镇兰洋镇以及那大镇的一部分。儋州的东风、番加、侨植等农场以及临高、定安 、陵水、三亚等市县的个别村落也讲客家话。琼中的松涛镇也有客家话的方言岛。海南使用客家话的入口约3万。
(2) 四川省的客家人散居在四川的60余个县市,分布范围非常广泛,迄今尚能讲客家话的约100万人。客家方言点比较集中的地区,一是成都郊县的东部山区,二是沱江流域,三是四川北部的仪陇,四是四川西南的西昌。
(3)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客家话分布在 79个县市,客家话分布比较集中的地方在广西东南的玉林、贵港、钦州,广西东北部的贺州,广西中部的柳州等地。广西讲客家话的人口大约420万。
(4)此外,还有一些小股移民形成的客家话方言岛,例如浙江松阳、遂昌、衢县、龙游、江山、龙泉、云和的一些乡镇 ,福建浦城忠信乡、水北乡一些村庄,安徽宁国仙霞乡一些村庄均有来自闽西(上杭、连城、长汀一带)说客家话的移民。 江西东北部的贵溪 、铅山两县的俞族乡也属客家方言岛。在江西东北部的上饶市所辖县区还分布着其他一些客家方言岛。
中国台湾
由于种种原因,台湾对客语的分类局限于台湾地区。下面是分类列表(依清代移民至台湾的客家人之语腔及籍贯划分):
主要特点
综述
各地客语地方特色很强,几乎每个市的客语都有其各自特色。举例说:兴宁话并没有以[-m]或[-p]声结尾的字,而是把它们溶入了[-n]及[-t]音里。再举例,远离梅县的香港口音,中元音[-u-]已经消失了。因此,以“光”为例,梅县读作[kuɔŋ44],香港的客家人会把它读成[kɔŋ33],与邻近的深圳客家人的口音相近。
在不同的客语方言里,声调也有所不同。绝大多数的客语都具有入声,共有6~7个声调。在长汀城关话里,入声消失了;水源音等方言则保留了早期客语去声分阴阳的声调特点,而共有七个声调。台湾省的海陆客家人迁自海丰与陆丰。海陆腔有汉语难找的后齿龈音龈音([ʃ],[ʒ],[tʃ])。而台湾省的另外一种主流客语四县腔,则是来自嘉应州的蕉岭、平远、兴宁和梅县四个县的腔口。
发音系统
客家话的代表口音梅县话声母有18个,韵母有75个。梅县话有6个声调,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入、阳入。
声韵
一、古浊塞音和塞擦音(并、定、群、从、澄、崇)声母字,不论平仄,大都变为送气清声母。
例如“别、辨”的声母是p[pʰ],“地、敌”的声母是t[tʰ],“旧、件”的声母是k[kʰ],“昨、捷、浊、住、助”的声母是c[ʦʰ]。
二、古晓、匣母的合口字声母,多变读为f[f]。
例如“灰、辉、怀、谎、花、虎、婚、回、呼”的声母是f[f]。
三、部分古非、敷、奉母字,口语中念重唇音声母b[p]、p[pʰ],保留了“古无轻唇”这一上古语音的特点。
例如“飞、斧、肥、吠、浮、符”。
四、古见组声母细音今读大都保持舌根音g[k]、k[kʰ]、h[h]。
例如“基、记、九”的声母是[k],“欺、谦、求”的声母是[kʰ],“希、喜”的声母是[h]。
五、大都有唇齿浊擦音声母v[v]。它来源于古微、影、云母和少数匣母的合口韵字。
例如:“物、务、碗、蛙、威、屋、湾、窝、王、往、话、黄、皇、还”。此外,古喻母合口三等字闽西客语也有念[v]声母的,例如:“云、域、疫”。
六、古知、照精组声母在客语内部的分化情况比较复杂。例如:
七、鼻音声母比较丰富。不少地区除有[m]、[n]、[ŋ]声母外,还有[ȵ]声母。[ȵ]声母出现在古疑、泥(娘)母三四等细音字和部分日母字中。
例如:语、宜、人、牛、年、迎、日、眼、娘。
八、古来母字大都念[l]声母,但古来母齐齿呼的小部分字的声母闽西长汀客语白读念[t],这是很特殊的。
例如:李[ti]、六[tiu]、笠[ti]、鳞[teŋ]、卵[tɔŋ]、聋[tɔŋ]、力[ti]、两[tiɔŋ]、林[teŋ]、刘[tiu]。
多数地区是6个声调,少数地区有5个或7个声调。
闽西长汀话,连城,清流都没有入声,剩下平声分阴阳,去声分阴阳,上声自成调共5个调。粤东客语平声入声分阴阳,上去不分阴阳,共6个声调;闽西客语的永定话,上杭话保留阴入阳入两个声调,也是6个声调。水源音及海陆腔(包含大陆和台湾地区两地)去声分阴阳,共7个声调。
词汇
梅县话为例:
语法
以梅县话为例:
一、人称代词的领属格可以通过变韵调和加“嘅”的方法表示,例如:“你的”表示为([ȵa13])或“汝嘅(个)”。
二、有特殊的疑问代词,例如:脉个(什么)、脉人(谁)。
三、有特殊的名词和量词、动词和量词的配搭关系。例如:条鱼好大。
四、双宾语的位置比较灵活:间接宾语既可以放在直接宾语之前,也可以放在直接宾语之后。谓语可以重复,分别加在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之前。例如:
(注:分在上面例子中念bun1[pun44])
五、比较句的格式是甲—比—乙—过—形容词。例如:牛比猪过大(牛比猪大)。
六、动词各种体的表示方法:
七、通过变调表示近指和远指。例如:
八、处置式只用介词“将”而不用“把”,例如:汝将桌搬转来(你把桌子搬回来),涯将碗打烂ê(我把碗打破了)。
九、有些词在句中的词序不同,例如梅县话的范围副词“添”相当于普通话的“再”,但两者在句中的位置不同,前者放在谓语后面或句末,后者放在谓语之前。例如:听一摆音乐添(再听一次音乐),影张像添(再照一张像片)。作副词用的“多”和“少”放在动词的后面,如:拿多丢ê(多拿一点),用少丢ê(少用一些)。梅县话的“倒”相当于普通话“做得到”的“到”,但两者在句中的位置不同,如:学得ê多知识倒(学得到很多知识)。梅县话的“去”和“来”放在宾语之前。例如:涯阿姆去桂林(我母亲到桂林去),阿姐冇来工厂(姐姐没有到工厂来)。有时这类句子的“去……来”要配合使用,如:汝去哪ê来(你上哪儿去了)?
十、形容程度深浅的表达方式不同。例如:形容词单用,表示一般程度,形容词重叠,后加“ê[ɛ]”,(受前一音节的影响,ê起同部位的音变),表示程度弱化。如:酸酸nê(酸酸的),形容词前加“[kuat5]”,表示程度强化,相当于“很”。如:[kuat5]酸(很酸);形容词前加“唔知几”、后加“ê[ɛ]”,表示最高程度,相当于“非常”,如:毋知几酸nê(非常酸);形容词前加“忒”表示程度过于,相当于“太”,如:忒酸(太酸)。
古音特征
有学者认为客语的纽韵与古代汉语有一定的共同点和一定的对应规律的,譬如说声母,客语无全浊声母[b]、[d]、[g]、[z]、[dz],只有塞擦音[ʦ]、[ʦʰ]、和擦音[s];在三十六字母中属精、清、心声母,无舌上音[ʈ]、[ʈʰ]、[ɖ]、[ɳ],因此客语说“知”为“低”(IPA[ti],客拼(di)),说“知道”为“抵得”[ti tɛt]等等都是属于上古语音。清代音学大师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提到的“古无舌头舌上之分”“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这话的意思是说,等韵三十六字母的舌上音“知、彻、澄”在上古音里,都是读“端、透、定”即今人发“zh”、“ch”、“sh”的舌后音声母的字,在上古时有一部分读为舌尖母“d”或“t”的音,客语正符合这个规律。钱氏又说“古无轻唇音”,认为“凡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凡今人所谓轻唇者,汉魏以前,皆读重唇”,这话的意思是说,凡后代发轻唇[f][v]声母的字,在上古音里都读为重唇音或[p]或[m],证之于客语,如说“飞”为“卑”,说“负”为“辈”,说“分”为“奔”,说“粪”为“笨”,说“斧”为“补”,说“无”为“磨”等等,这就是现代客语还保存下来的上古语音。
章太炎先生在《国故论衡》中说:“古音有舌尖泥纽,其后支另,则舌上有娘纽,半舌半齿有日纽,于古皆泥纽也。”这话意思是说,今人读“r”声母的字,证之于客语,客人说“汝(ru)”为“你(ngi)IPA[ȵi]”,读“乳(ru)”为“能(nên)IPA[nɛn]”,读“挼(ruo)”为“挪(no)”等等,这些都说明客语没有“日纽”,日纽在古音系统里应属三十六字母的“泥纽”。
客语的韵母的保存了一部分古代韵部,如罗云《客方言·自序》所说“今考客音耕清韵婴声诸字,与真韵因字诸字无以别也;清韵之情、贞、成、盈、呈,与真之韵秦、真、臣、仁、陈,无以别也;青韵之轻、屏、萍、平,与真韵之亲音与清同;到臻韵这臻音与精同,就如顾(按:顾炎武)说非三百篇之正音,抑亦秦汉之古音矣。”这段话说明了客语韵母系统与古韵部有不少相同相通之处,所谓“非三百篇之正音,抑亦秦汉之古音”是合乎事实的。客语韵母具有入声韵尾[-p]、[-t]、[-k]和阳声韵尾[-m]、[-n]、[-ŋ]特点,与《广韵》系统相符,但韵尾[-ŋ]在[ɛ]、[i]之后变为[-n],韵尾[-k]在[ɛ]、[i]变为[-t],“痕”(IPA[hɛn])与“真”(IPA[ʦən])各别。
客语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词。著名音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对客家语言系统作一过番研究工作,撰述《岭外三州语》附在《新方言》后,选取了六十三条客语词语,用《文》、《尔雅》、《方言》、《礼记》、《毛诗》、《战国策》、《老子》等古代典籍加以印证,说明客语词源与客语所本,自志汉民族一派语言,早已如此。现举几条《岭外三州语》例叙说如下:
(1)《方言》说:“浑、肥”皆训盛,郭曰:“们、浑,肥、满也”,《邹阳传》言“壤”子,壤即满也,故今三州谓小子曰满子。按:今客语对最小之子(子女中最幼者)即呼“满子”,最小之女为“满女”。
(2)《夏宫》“缮人”注:“缮之言劲也,善也”。善、美同意。三州谓美曰劲,亦谓之产。《广雅》:“净,善也。”亦谓之产,郑公孙侨字子美,亦为产,明美、产同训矣。按:“劲”字客语读[kin]有美丽、漂亮之意;“净”,客语读[ʦiaŋ],一般写作“精”,称美而白净之意,用于指物,如说“瘦肉”为“净肉”(精肉)(注:一般意义下,净字读[ʦʰiaŋ]);产,客语读[ʦan],多指人(孩子)长得漂亮,也可指物(注:一般意义下,产字读[ʦʰan]或[san])。
(3)《说文》:“赞,白好也。”则旰切。三州谓人白好曰赞。按:赞,客语读[ʦan],很好的意思,对事物表示赞许,常说“异女赞”、“奇女赞”(蕉岭)。
(4)《说文》:“桄,充也”古旷切。《乐记》“号以立横,横以立武”《注》:“横,充也。谓气作充满也。”《释文》:“横,古旷切。”桄、横同字。三州谓廓大充满为桄,转入庚部。按“桄、横同字”,但今客语音读不同;从反切来看,古音是应读“桄”为[kuaŋ],但今客语中读“横”为[vaŋ],失去中古的牙音(舌根音)。今客语说袋子里装东西装得满满的为“桄桄鼓鼓”[kuaŋ kuaŋ ku ku]。章氏《岭外三州语》,可以证明客语形成的历史的悠久性,自诗书始,既具先民语言,然经时代的发展和先祖居地的变迁,与当今客语不完全吻合,这很符合语言发展的演变规律,所以客语的形成应该是与中华汉民共同语言并行而不悖。
(5)客语中还大量保留了“也”的后缀习惯,例如:
1、汝在哪也?--客拼:ngi2 coi1 nai4 ya1?
2、汝又在嗰做物嘅也?--释义:你又在干什么啊(带点不耐烦)?
3、莫(毋好)恁也,好无?--释义:别这样了,好不?
4、快滴也,无日夜恁拖拖拉拉。--释义:快点啊,别总是这样拖拖拉拉。
5、亻厓仰(哪样)知也?--释义:我怎么知道呢?
此点更完好的体现了客语对古汉语的保留。
客语为语言正宗的支派,故客语仍保存大量古代汉语特征,或有所演变。
如《诗经》第一人称“”字,与客语第一人称口语“亻厓”的本源书面语“我(吾)”是同源字。因为客语“亻厓”的读音纽韵归类属顽母[ŋ]、拜韵[ai],正好与《中原音韵》阳平声疑母[ŋ]、来韵[ai]相吻合。但“亻厓”的口语为[ŋa],开口呼,阳平声。“我”的客语读音属顽母[ŋ],在《广韵》系统里属牙音疑母[ŋ],韵部为上声第十二歌[ɔ],上古音属侯部[ɔ],因此,“我”的读音为[ŋɔ],正合乎现代客语的读音。但日常口语不说[ŋɔ],而是说[ŋa],作物主代词用,如说“我的书”[ŋa kɛ su]这里的,上古音属鱼部,《广韵》属麻韵《中原音韵》“家、麻”合韵,汪荣宝《论歌戈虞模古读》说:“唐宋以上,凡歌戈韵之字,皆读[a]音,不读[ɔ]音;魏晋以上,凡鱼虞模之字亦皆读[a]音,不读[u]音或[y]音也”“吾”字虽然在现代客语中不能归韵,但事实上是“我”字口语的另一种书写形式,如上述“吾”上古为鱼部,实际读音为[ŋ],“我”在段氏古音十七部,“吾”在十六部,合音最接近。
可见,现今客语书面语中的“我”和“吾”在上古音里均应为[ŋa]。所以客语“亻厓”、“我”、“吾”三字是同一音义,分别为口语、书面语和物主义代词的三种不同书写形式和读音。而客语“我(吾)”([ŋa])是《诗·邶风》“人涉卬否”发生韵尾变化的结果,即“我(吾)”([ŋa])(阴声)带上鼻音韵尾则为“卬”([ŋaŋ])(阳声),失去鼻音韵尾则为“我(吾)”([ŋa]),这就是客语保存下来的古音。
又如“端”字,在古音系统里属端母[t],上古属元部[an]。客语“端”属癫母[t](不送气),韵部为还韵[an],合口呼[-u-]。可见“端”客音与音相一致。“端”即《诗经》中的“掇”字。《诗·周南·苤莒》:“薄言掇之”;掇“音[tuan],《广雅》:“掇,取也。”,“取”统言之为“拿”,“掇”[tuat]、“端”[tuan]为“阴阳对转”,“掇”即“端”。现今梅州地区客语凡“拿”指用“两手捧着”义常说“端”,如“端菜”、“端饭”、“端前来”等等,这又证明了现代客语中保存了上古的语音语义。
客语的构词特点与古汉语有相通之处,继承和发展了古代汉语。
(1)同义复词在古代汉语里早已出现,也不乏其例,据王念孙《读书杂志·史纪第四》“数让”条载:“《广韵》曰:`数,让、责也,数让边文,犹诛让连文,古人自有复语耳。”所说“连文”“复语”是同义词连用,即是同义复词,古已有之。客语中,同义复词的继承应用,也是比比皆是,如说“雨笃湿”(即“雨湿衣”),其实“笃”就是“湿”,“湿”也是“笃”,这是客语中保存下为的上古语音与构词特点,因“湿”是轻唇,“笃”是重唇,客语读“湿”在古音系统里则为“笃”,由此变可见古今客语演变之一斑。现代客语继承了古汉语同义词复全使用的规律,并保存在口语里;又如客语有“行嫁”一词,事实上“行”就是“嫁”,“嫁”也是“行”,是同义复词,这在古汉语中也能得到证明。《仪礼·丧服》郑玄注:“凡女行于大夫以上曰嫁,行于士人曰适人,”《高唐赋》:“赤帝女瑶姬,未行而亡。”这些句子中的“行”字都是“嫁”。现代客语中,说嫁出之人到男家说成是“行嫁”,正是继承了古代汉语这种说法特点同义复合的构词方式。
(2)动词重叠的构词方式,古汉语与客语无异中《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句中“行行”是动词的重叠。表示事物的状态。客语中如说“目冒冒(客音[mau])”,“眼瞠瞠(客音[taŋ])”、“眼金金(客音[kim])”、“头眈眈(客音[tam])”等等构方词式,非常丰富。
现状
危机的产生
有资料显示,客语被认为是地球上衰落较快的语言之一。
中国大陆客语现时情况不乐观,由于各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增加,人们广泛使用普通话,传统客家地区一般也不使用客语授课,年轻一代自小接受普通话教育。同时,由于电视媒体的普及,客语又极少用于新闻传媒和大众娱乐。到21世纪初,年轻一代客家人已经很少使用客语。以口头方式流传的传统的客家童谣现时已经极少人能完整诵唱。随着经济全球化,客家人与其他族群交流越来越密切,客语在海外客家社区的传播与传承也出现了危机。
传承保护
20世纪晚期,台湾居民逐渐意识到保护母语的重要性,客家人也不例外。“政府”(台湾当局)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行政院客家委员会,在学校推行台湾客语教学,同时设立了客家电视台(于2003年设立)及客家广播电台、举办客语能力认证,并立法规定火车、捷运等大众运输工具需提供客家语播音服务。
2010年,台“立法院”通过了《客家基本法》,本法第十一条规定:“政府应推动公事语言制度,落实客语无障碍环境。” 自此客语从法律上正式获取台湾地区的官方语言地位。
大陆则相对较晚。21世纪初开始,大陆的客家民众对自身所讲的话有了一定的母语意识,保护母语的意识开始觉醒。客家民众开始争取公共资源的客语生存空间。
大陆客属地区电视台客语节目从无到有,逐渐增多,如梅州电视台客家公共频道惠州电视台《客家》节目,贺州电视台《客家》节目,龙岩电视台《客家风》节目,河源电视台《民生一线》等。但1997年9月1日起实施的中国的《广播电视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条例虽未禁止方言节目,但是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方言节目却大受约束。广电总局多次下达文件要求限制方言节目(粤语等少量方言除外)。在这种背景之下,大陆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客语节目并不能获得广泛的生存空间。2013年9月左右,在微博、百度贴吧等场所,包括英德本地人在内的客家人要求英德电视台、电台开设客语节目,引起热议。
而在客家人聚居地区,交通工具报站语言也极少使用客语(除了赣州等少数地区公交的部分路线),广大百姓则有开通客家语报站服务的要求。深圳地铁选用了普通话、粤语和英语报站,而没有选择客语、围头话老深圳话,该做法引起很大争议;
●国际组织
1978年9月29日至10月2日,第四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决定:“为保持客属团体传统固有语言口音,今后凡属客属人士集会,均采用客语发言。”
流行文化的崛起
以客家语为载体的流行音乐、微电影随着客家人保护母语意识的提高,已有所发展。由于台湾地区在保护客语方面最为用心,以客语流行音乐为代表的客语流行文化,也以台湾最为显著。
台湾金曲奖设有针对客语流行音乐的奖项,鼓励和肯定客语流行文化。2014年,客语流行音乐进入华语金曲榜,对客语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客家童谣的传承
陈善宝老师致力于客家少儿人才培养,创作大量新客家童谣《排排坐唱山歌》《月光光秀才郎》《新年快乐》《月光照莲塘》《好妈妈》等,并在各大客属地区广为传唱,为传承客家文化,小朋友学习客家话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近年来被深圳大学附属教育集团实验小学、江门市台山赤溪中心学校等聘为客家童谣、山歌指导专家,为推动客家童谣、客家山歌进校园发展得到了良好的推进;
语言关系
与古汉语
客语继承了较多古汉语的特性,如完整的入声韵尾[-p]、[-t]、[-k]。一般认为,客语和后期中古汉语(唐宋时期)之间的承袭关系较为明显。用客语朗诵中古汉语作品,如唐诗、宋词,韵律方面比官话、普通话要吻合得多。
粤语也保留有中古汉语的入声IPA[-p]、[-t]、[-k]。比较起来,则是客语比粤语更趋古老、更接近中古汉语。试以声母为例,疑母为IPA[ŋ-]即(ng-)的字在官话完全消失,客语保留了疑母字,最明显例子是“鱼”,无论普通话或粤语都丢失疑母[ŋ-]而读(yu)(IPA[jy]),但是客语仍然读[ŋi](或标记为[ȵi])。在粤语则因为不分疑母和喻母、难以判断是否古音。又如非母[f-]在唐末之前并未出现,即所谓“古无轻唇音”,客语大部分有[f-]音,为数甚多。个别例外如“饭”,无论粤语或普通话同读[fan],但客语则读[pʰan],可见客语仍然保留了少量“古无轻唇音”的状态,芳母[pʰ-]仍极少分化出非母[f-]。
进一步比较——
“吠”字:客语[pʰui]、[pʰou],日本吴音[bai],日本汉音[hai],闽南语的潮州话[pui],闽东语福州话[pui]、[hie],吴语的温州话及上海话为[vi],粤语广州话[fai],北京话、南京话及兰州话[fei]。
“肥”字:客语[pʰui]、[pʰi],日本吴音[bi],日本汉音[hi],潮州话及福州话[pui],上海话文读[vi],白读[bi],广州话[fei],北京话、南京话及兰州话[fei]。
与兄弟语言
由于客语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因此与兄弟语言之间有着较多的相互影响。
在音韵方面,赣语与客语是最为接近的。一般认为,在(古代)客语的形成和发展中,客、赣两者有着发生学的关系。这就导致现代客语和现代赣语在发音特点上有较大的接近。
在词汇方面,闽语在底层词汇上和客语接近(血缘关系),如:朘、膣屄、汝、毋等。粤语、赣语也与客语有大量同源词。此外,由于客家地区与粤语区、官话区等接壤,客语与这些方言在词汇上有不少的共通之处。
以下各地区方言相似度表:
方言
语音代表
语言学家一般把梅县话作为客语的典型代表,梅州电视台梅县广播电视台梅州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客家之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神州之声中华之声香港之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粤港澳大湾区之声海峡之声以及3CW澳大利亚中文广播电台的客语节目,通常采用它播音,并设有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梅州节目制作室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梅州编辑部等节目制作机构。在台湾则以四县话(即四县腔)为典型代表。
假如以梅县话为参考对象,客语内部存在与之较相似的口音,也存在与之差异较大的口音。粗略来算,包括梅县话、惠阳话、四县话等在内的75%的客语可以共通(即相似度较大)。这75%的客语也称为主流客语。主流客语是指粤台片口音及由粤台片发展而来的其他客语分支(如铜鼓片客语、宁龙片南片、原汀州片南片、四川土广东话、粤西-桂南涯话等);而古汀州北部口音(原汀州片北片)、赣南老客话(于桂片)、水源音等则因与粤台片有较大差异,不在“主流客语”之中(但主流客语所拥有的语言学规律,这些客语通常也拥有)。
易忽视
有些地方的客语以前并不被自称或他称“客家话”。举例:粤西-桂南一带客语一般称为涯话新民话,在广西有些地方还称为“麼个话”;东江地区的水源音,虽冠以“本地话”称谓(在梅州、河源、惠州、深圳、韶关等地,客语也是当地的本地话),但是从学界主流观点来看也属于客语;川渝一带,有称“土广东话”的,此外在湘、云、贵、陕、浙等地的客语亦然,这些客语方言有些因为被其他语言包围,曾一度被学者忽视,过去相关调查较少。
拼音与文字系统
综述
客语过去一直都使用汉字来书写。19世纪中期,基督教教士为了方便传教,创立了多种客语的拉丁拼音字母。这些拼音字母,大都依照每个地方的乡音来设计,所以,变成了不同地方的客家语的写法都不同。2000年,世界名著《小王子》从英文转译成客语(使用通用拼音)出版。
除了以上讲述的汉字、教会罗马字及通用拼音方案以外,其他机构亦有自己的客语拼音方案,如台湾语文学会就有台湾语言音标方案:客音标方案、台湾客语母语教学使用到的台湾客语拼音方案,大陆地区有广东省教育部门推出的客语拼音方案。
拼音方案
客语拼音方案(简称客拼):客语拼音是广东省教育部门于1960年9月公布的广东拼音方案之一,以广东省梅州梅城口音为标准,以拉丁字母拼写语音,以右上方标数字表示声调。台湾客语拼音方案与此较为接近,仅对于声调的标注法及部分字符不一样。
拼音采用拉丁字母,其中r、w不用来拼写梅县话。ê 是字母 e 的变体,用以代表 [ɛ] 。
声母总数为19个。不以辅音为首的音节,称为零声母。列表如下:
注:资 zi1、雌 ci1、思 si1等字的韵母[ɿ]用i表示;[ʦi-]、[ʦʰi-]、[si-]不是单独写成j、q、x,而是写成ji-、qi-、xi-,即与普通话类似,j、q、x三个声母与i相连才存在;[ȵ]与[ŋ]音位相差不多,统一标为ng。
注:i 行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写成 yi、ya、yo、yê、yai、yau、yu、yui、yam、yim、yan、yin、yun、yang、yong、yung、yab、yib、yad、yid、yud、yag、yog、yug;为方便对照,入声字标音的韵尾部可保留IPA[-p][-t][-k]尾部样式,相应地写为-p -t -k样式,而不写成-b -d -g样式。
*凹发音应该为ngiab5[ȵap1],此处似乎借用了普通话的发音。
*扶的发音还有pu2[pʰu44]。
由于上述客语拼音方案仅以梅县话为基准,在声母上不包括有卷舌的客语方言(如zh、ch、sh、r,类似普通话)及粤西-桂南客语(涯话)常见的边擦音[ɬ](可用sl表示),在韵母方面不考虑部分客语的撮口呼[y](可用普通话的ü表示),在声调上没有兼顾五调、七调等非六调客语,故该方案还不能完全在客语内部完全通用。
一个可行的办法是根据现行方案,按照相同的规则,适当增加音素,如(zh、ch、sh、r、sl、ü等),声调调值各地不完全一致,故而无法统一,但是可以按以下建议统一调号:
说明:对于主流客语(六调)来说,上声去声不分阴阳,上声用3表示,去声用5表示,4和6空出;对于水源音、海陆腔等客语(七调)来说,只有上声不分阴阳,上声用3表示,4不用;对于长汀话等汀北片客语(五调),上声不分阴阳,上声用3表示,而4不用,没有入声,7、8也不用。
采用上述改进意见后,客拼就达到了最大程度的兼容,满足除梅县话外更多客语分支的要求,而不需要再独立修订方案。
参考资料
庄初升:有序推动客家方言语料库建设.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2017-07-28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13 13:07
目录
概述
定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