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
中国广东省下辖地级市
韶关市(Shaoguan),古称韶州。广东省地级市,位于广东省北部,北界湖南,东邻江西,东南面、南面和西面分别与本省河源、惠州、广州及清远等市接壤。介于北纬23°53′~25°31′,东经112°53′~114°45′之间,全市总面积1.84万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8月,全市辖3个区、4个县、1个自治县,代管2个县级市。2023年末,全市户籍人口336.01万人。市内主要以客家方言为主,粤方言次之。
名称衍变
韶关,古称韶州,以山水闻名,也以山水得名。韶关的“韶”来自今丹霞山范围内的韶石山。传说虞舜南狩苍梧,奏韶乐于石上,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因而得名。韶关的“关”来自明清时期在韶州府设立的税关,以太平关统领祯江河上的太平桥关、武江河上的遇仙桥关以及北门旱关。数百年间南来北往,韶关是清乾隆年间全国税额过10万两的十二个税关之一。
历史沿革
先秦至南北朝时期
今韶关市所属各县(市、区),因受南岭山脉的阻隔,上古时代与中原联系甚少,当时并无实体建置。秦统一六国,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年)略定扬越,置南海、桂林、象郡,今粤北各地其时均未建县。高祖建汉后,本境开始建县。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南越后,以粤北5个县内属桂阳郡,郡治在郴(今湖南省郴州市),隶于荆州。东汉各期,省阳山县,并入含洭县。两汉时期,今南雄、始兴一带尚未独立建县,地属扬州豫章郡南野县(古代野同婪,或写作壁)。三国两晋及南北朝时期,开始在粤北设郡置州。南朝时期,朝代更替和州郡废置频繁,建置沿革较为复杂。
隋唐至明清时期
隋唐时期,全国重新统一,粤北建置渐趋稳定。唐朝时期韶州先后领3个县、6个县、3个县,唐贞观元年(627年),韶州属岭南道。五代时期,后梁乾化元年(911年),韶州领6个县。宋元以后,南(雄州)、韶(州)、连(州)三地的建置,或为州,为路,为府,辖区大体不变。到元末,设置为韶州路、南雄路2个路及英德州1个州,属广东道。明朝英德州降为县,韶州府、南雄府2个州辖8个县。清沿明制,韶州府的建置一直不变,领6个县。南雄府于清朝降为直隶州(保昌附郭),领1个县。以上府、州,均隶属于广东省。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粤北属广东省。地方政权建置的变化也甚频繁。1912年,在粤北初置军事机关南韶连绥靖处,兼管地方行政,驻韶关。下辖11个县,即今韶关市全境。1949年4月,粤北分置3个行政督察区,辖15个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粤北境内的行政机构设置及其隶属关系也有过多次变革。1949年,先后在南雄、韶关作为韶关市区,1949年成立韶关市人民政府,辖韶关市区。1949年、1950年,北江临时人民行政委员会先后改称北江人民行政督查专员公署、北江区行政督查专员公署,辖16个县1个市。1951年,北江区行政督查专员公署辖15个县1个市。1952年,设立粤北行政公署,辖19个县1个市。1956年,改置韶关专员公署,辖16个县1个市。1957年,辖17个县1个市。1958年,辖9个县1个市。1963年,韶关专区的辖区再度变为15个县1个市1977年1月,韶关市升格为省直辖市,脱离地区建制,韶关地区下辖13个县,韶关市下辖1个县。1983年6月,韶关地区与韶关市合并,统一称为韶关市(地级市),下辖市区和12个县。1984年9月,韶关市下辖3个区12个县。1988年1月,韶关市辖3个区8个县。1996年6月,韶关市下辖3个区、2个县级市、6个县。
2004年5月29日,韶关市设立曲江区。广东省从2010年10月1日开始试行省直管县财政改革,韶关市南雄市、仁化县、乳源瑶族自治县、翁源县分别于2010年、2013年、2014年、2015年成为广东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试点地区。2021年,韶关市辖浈江区、武江区、曲江区、仁化县、始兴县、翁源县、新丰县、乳源瑶族自治县,代管乐昌市、南雄市,有乡镇95个(其中94个镇、1个瑶族乡),10个街道办事处,1209个村委会,235个居委会。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韶关市位于广东省北部,北界湖南省,东邻江西省,东南面、南面和西面分别与广东省河源市、惠州市、广州市及清远市接壤。介于北纬23°53′~25°31′,东经112°53′~114°45′之间,东起南雄市界址镇界址村,西至乐昌市三溪镇丫告岭村,北自乐昌市白石镇三界圩村,南至新丰县马头镇路下村。全市总面积1.84万平方千米,居广东省第二位,市区面积2870.66平方千米。
气候
韶关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热冬凉,冬季偶有雪飘。这里一年四季均受季风影响,冬季盛行东北李风,夏季盛行西南和东南季风。
韶关各地气温差异大,垂直气候变化明显,冬季各地气温自北向南递增,夏季各地气温较接近。韶关最冷月份是1月,有时温度降到0℃以下。2022年,韶关市年平均气温20.6℃,全市平均高温年日数(最高温度>35℃的日数)49.6天。全年全市各地总日照时数为1652小时。
市内降水充沛,3~8月为雨季,光能和温度、降水配合较好,雨热基本同季。2022年,全市年平均降雨量2131.6毫米,较常年偏多26%。月降水量最多为6月732.2毫米,最少为10月0.7毫米。
地质
韶关地处南岭山脉南部,全境在大地构造上处于华夏活化陆台的湘粤褶皱带。地质构造复杂,火成岩分布极广,在韶关地区发现最古老的地层为震且系,从震旦系至第四系各时代的地层除志留系尚未发现外,其他地层基本齐全。市境内的主要地质构造为复背斜、复向斜、断裂和岩浆岩等,岩溶地貌广布、种类多样,岩类以红色砂砾岩、砂岩、变质岩、花岗岩和石灰岩为主。
震旦系
震旦系地层分布于乐昌的新泰、矮子坪、田排里、滑石排—肖家岭—蛇头沟;乳源的茅坪中心坑、老层坑、乌坑一带,组成瑶山复背斜的核心。该系以浅海相类复理石建造为主,局部夹古老变质火山岩类,由于多受区域变质作用,岩相岩性各地变化甚大。
寒武系
寒武系地层为一套浅海相类复理石碎屑岩建造,以沉积韵律、岩性组合特征自下而上分为下、中、上三个亚群,总厚度大于3570米。在粤北分布甚广,出露比较好的如乐昌的泗公坑,将军勒马—大源—乐昌林场,东江背—南坑—必背;乳源茅坪下寨、坑尾、黄泥埂、大寨坑,仁化凡口北边的小鱼水一带;胡坑东边的蕉冲—寨牛牯一带;曲江周田欧家洞八村、枫湾鸡婆窝、瑶岭等地。其中以曲江欧家洞等地发育较完整,直到迄今仍代表广东整个寒武系地层。
奥陶系
奥陶系地层出露于曲江、仁化、始兴、新丰等地,为一套浅海笔石页岩及碎屑岩建造,由下而上分为:下奥陶统新厂组,下黄坑组,中奥陶统长坑水组;中—上奥陶统龙头寨群。
泥盆系
韶关地区的泥盆系,除下泥盆统沉积情况不明外,中、上统甚为发育分布几乎遍及全区。该系岩性复杂,岩相多变,尤其是赋存有铁、硫、铅、锌、铜、锑、汞等多种矿产。根据地层的岩性、岩相特征,古生物群面貌和含矿性等方面的特点,自下而上分为:下泥盆统,韶关尚未证实有出露;中泥盆统,所见的主要是河流、滨海相碎屑岩建造—浅海相碎屑岩及碳酸盐岩建造分桂头组和棋子桥组(东岗岭组);上泥盆统,沉积环境基本格局与中泥盆统类似,仍属滨海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建造,其下部为天子岭组,上部为帽子峰组。
石炭系
石炭系的分布在韶关市相当广泛,沉积物也是以海相碳酸盐类岩石为主,其次是滨海及海陆交替相砂页岩(下石炭煤系地层)。根据古生物及沉积旋回的特点由下而上可分为下石炭统和中—上石炭统。
二叠系
二叠系的研究工作始于本世纪20年代后期,其中有徐瑞创立的“腊石坝系”。二叠系是全市最重要的含煤地层。根据岩性由下而上分为:下二叠统,包括栖霞组和当冲组;上二叠统,包括龙潭组和大隆组。
三叠系
三叠系主要分布在曲江、仁化等地。出较零星,根据岩性分下、中、上三个统,即下三叠统为大冶群;中三叠统为黄岔群;上三叠统为艮口群。
侏罗系
在韶关山间盆地中有零星出露,较有代表性的是曲江马坪。乐昌、乳源一带的下侏罗统金鸡组也见有零星出露。
白垩系
白垩系主要以断陷盆地式沿主要断裂构造带展布。比较突出的有南雄、丹霞、坪石以及翁源至连平等盆地,于南雄、翁源一带常夹火山岩—流纹岩和凝灰岩。依据岩性、建造类型的不同划分下白垩统罗定群及上白垩统南雄群。前者主要见于乐昌,为内陆湖泊相及山间盆地红色建造,后者主要见于南雄盆地。
第三系
上第三系资料缺失。下第三系古新统-始新统称罗佛寨群。始新—渐新统称丹霞群,在乐昌、南雄、翁源等地的一系列山间盆地内均可见到。
第四系
韶关地区第四系的分布,主要以残坡积、洪积、冲积相出现,其次为零星的洞穴堆积。
瑶山复背斜
复背斜见于乐昌、乳源一线,即东经113°左右的瑶山山脉一带大致呈南北走向约70公里。由震旦系及寒武系八村群所组成,向北进入湖南境内向南于乳源附近潜伏于晚古生代地层之下。该复背斜是加里东和印支两次构造运动的产物。
小鱼水——瑶岭复向斜
主要发育于仁化西部及南雄的东南部。小鱼水褶皱发育于寒武系中,主要由黄尾坑倒转向斜、小鱼水倒转背斜、张公坑倒转向斜和大水坝倒转背斜等四个次级褶皱组成。西北段为燕山第一期诸广山岩体所侵吞。曲江瑶岭褶皱发育于寒武、奥陶系中,主要由大排倒转向斜、公鸡崎倒转背斜、老龙坑倒转向斜和老凉亭倒转背斜组成。
小梅关复背斜
复背斜位于南雄东北小梅关、梅岭一带,由震旦系、寒武系组成,为紧密线型褶皱,轴向300°~310°,向北进人江西,南延至南雄盆地,中部为印支、燕山期岩体所侵入,东西两侧为燕山第一期花岗岩所侵吞。
北江复向斜
北江复向斜位于瑶山复背斜之东,仁化、韶关市区一带,构造线变化多端,相当于黄汲清所称之“北江干涉带”。总的来看,复向斜在北部和西部已完全封闭,南部为大东山岩体所切割,绝大部分亦因黄思脑穹隆所阻隔而收敛起来,仅在马坝圩有一宽约30公里的缺口而向南延伸,终止于佛冈花岗岩体北缘。该复向斜主要由曲江复向斜和枫湾向斜组成,两者呈北东向雁行排列,轴部及两翼主要由泥盆系及石系地层组成,向斜槽部还出现次级短轴向斜。
九峰——诸广断裂带
断裂带分布于湘粤边境,即北纬25°20'左右。根据古生代以来古地理和古构造形态的分析,九峰—诸广山断裂是在加里东运动隆起的构造背景上发生发展起来的大断裂,随着印支运动的崛起,在南北向挤压应力作用下形成东西走向的皱和冲断裂,从而导致了燕山一期诸广山—九峰—油山的花岗岩体。因燕山早期岩体的侵入,使其形迹不清,但从地貌上看,显示为东西向的中山区展布。
大东山一贵东断裂带
断裂带位于北纬24°30'~24°50'之间,自西由三连地区(即连山、连南、连县)经乳源、曲江、始兴,穿过江西龙南、定南、全南断续延长500公里,影响宽度20公里~50公里,由一系列东西向的冲断裂组成,单条长0.5公里~100公里。大东山岩体的西段发育有道洞、狮子面等8条冲断裂,走向东西—北西西,一般延伸7公里~30公里,多具强烈的压辗蚀变现象。贵东岩体常有的动力变质带出露10米~50米。大东山、贵东岩体两侧,东西向断裂屡见不鲜。
南雄大断裂带
断裂带北东自江西延至广东境内,经南雄、仁化、始兴至曲江一带向南,西方向延伸。根据卫星照片资料分析可能与吴川一四会大断裂连成一体。在粤北范围内长达170公里、宽1公里~2公里,总体呈北东60°延伸。沿断裂可见大量碎裂花岗岩、构造角砾岩,伴有强烈硅化,燕山期小侵入体及各种岩脉常沿断裂分布。
仁化断裂带
断裂带自北而南有仁化、大桥、周田、九曲岭、龙石峰及雪山嶂断裂等呈规则的北北东向30°~35°雁行排列,延长30公里~70公里不等。沿断裂常见角砾岩、硅化岩、糜棱岩挤压带组成群出现,宽达2公里,地貌上可见陡峻的断崖。
岩浆岩
韶关为著名的“南岭花岗岩”地带、地质构造异常复杂。在漫长的地质发展过程中,强烈的地壳活动和断裂活动,为岩浆活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形成了遍布广大区域的规模不等的侵入体。岩浆侵入体在空间上沿着不同方向的断裂作带状分布,北侧为九峰—诸广山岩带;中部为大东山—贵东岩带;南部为连阳—佛冈岩带。三个近东西向的岩带贯穿着粤北广大区域,侵入时代有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等,其中以燕山期为最主要侵人的岩类有: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及碱性岩等,其中酸性花岗岩占绝对优势。侵人岩的产状有大小岩体约37个,出面积1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1/3。燕山期是韶关成矿作用最强烈时期,迄今发现境内所有的内生矿床与燕山期花岗岩有着直接关系。
地形地貌
韶关市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河谷盆地分布其中,平原、台地面积约占20%。自北向南三列弧形山系排列成向南突出的弧形构成粤北地貌的基本格局:北列为蔚岭、大庾岭山地,长140千米;中列为大东山、瑶岭山地,长250千米;南列为起微山、青云山山地,长270千米。其间分布两行河谷盆地,包括南雄盆地、仁化董塘盆地、坪石盆地、乐昌盆地、韶关盆地和翁源盆地。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地势为广东省最高,位于乳源、阳山、湖南省交界的石坑崆,海拔1902米,为广东第一高峰。南部地势较低,市区海拔最低35米。
水文水利
韶关市境内主要江河有浈江、武江、墨江、锦江、南花溪、南水、滃江、北江干流及新丰江,江堤总长936.25千米。
自秦汉起,北江便已是沟通五岭南北、连接粤北与珠三角的黄金水道。北江,发源于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小茅山。北江上游称浈江,进入广东省后,自东北往西南穿山越岭,至韶关市武江区沙洲尾与支流武江合流后,始称北江。北江自北向南,流经清远市,在佛山市三水区思贤滘与西江汇合,注入珠江三角洲网河区,在广州市南沙区黄阁镇小虎山岛淹尾出珠江口。
2023年,韶关市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为16.32亿立方米,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为11.26亿立方米,占69.0%;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为5.064亿立方米,占31.0%。在大型水库蓄水总量11.26亿立方米中,北江上游占75.6%,武江占15.5%,浈江占8.9%。
截至2024年4月,韶关市有大型水库水库6座:乐昌峡水利枢纽、南水水库、锦江水库、孟洲坝水库、濛浬水库、小坑水库,中型水库34座。
乐昌峡水利枢纽
乐昌峡水利枢纽位于北江一级支流武江乐昌峡河段,枢纽集雨面积4988平方公里,是以防洪为主,结合发电,兼顾航运和灌溉的准公益性项目,为II等大(2)型水利枢纽。枢纽主要由拦河坝、地下厂房及输水系统、交通道路等组成。拦河坝为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坝顶高程163.2米。水库正常蓄水位154.5米,总库容3.44亿立方米,防洪库容2.11亿立方米。
锦江水库
锦江水库位于北江水系一级支流锦江河仁化县境内,流域面积1410平方公里。水库为大(2)型水库,总库容1.89亿立方米,兴利库容0.68亿立方米,调洪库容0.45亿立方米,季调节水库。水库正常水位135.00米,相应库容1.45亿立方米。电站枢纽由拦河坝、坝顶溢洪道、坝后地面厂房、露天升压站及上坝公路等组成,工程效益以防洪、发电为主。
孟洲坝水利枢纽
孟洲坝水利枢纽位于北江干流的韶关市下游12.63公里处,坝址以上流域面积14720平方公里,占北江全流域面积的31.5%,是一宗集发电、防洪、航运和改善生态环境为一体的综合性低水头水电站。孟洲坝设计洪水位55.63米,设计总库容2.04亿立方米。
土壤
韶关市土壤主要有翁源赤土、翁源红泥赤土、泥砂赤土、红粘泥土、红砂泥土等34个土种,赤红壤、红壤、黄壤、石灰(岩)土、紫色土、水稻土等7个土类,14个亚类。其中,土类主要以自然土和水稻土为主。
根据韶关市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全市土壤总面积为4215.4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92.8%。其中,自然土面积为3768.81万亩,占土壤总面积89.4%,占土地总面积83%。水稻土面积为315.73万亩,占土壤总面积7.5%,占土地总面积7%。
自然灾害
韶关市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历史上自然灾害主要有水灾、风雹灾、旱灾、冻灾、火灾、病虫害和地震等7类,是广东省各种自然灾害的多发区,每年都有各类自然灾害为患,其中,全市的水灾、风雹灾、早灾和冻灾等4类灾害发生频率最高。
2024年4月,韶关市出现4轮伴随强烈对流的强降雨过程,为1981年以来最强4月暴雨降水过程。市区多地发生内涝,有公路因塌方暂时中断。截至4日21时,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接报7条公路中断,其中多条道路上边坡塌方;全市农作物受灾面积累计11.8万亩,其中粮食作物受灾8万亩,经济作物受灾3.8万亩,直接经济损失1.3亿元。
自然资源
水资源
韶关市水资源分区划分为浈江、武江(中下游)、北江上游、滃江、连江(连江中游支流黄洞河、大潭河)、新丰江(上游)、桃江和章江(长江流域)等8个四级水资源分区。
2023年,全市地表水资源量为199.80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为1086.8mm。在各水资源分区中,浈江地表水资源量达67.56亿立方米,占水资源分区总量的33.8%,桃江、章江的地表水资源量分别为1.37亿立方米、0.88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市总量0.7%、0.4%。
2023年,全市地下水资源量48.91亿立方米(不含中深层地下水)。在各水资源分区中,浈江流域地下水资源量最多为17.90亿立方米,占全部水资源分区总量的36.6%,其次是北江上游、滃江、武江、新丰江分别为10.0亿 立方米、7.72亿立方米、7.29亿立方米、4.15亿立方米,其余各水资源分区的地下水资源量均不大于1.19亿立方米。
2023年,全市人均综合用水量632.0立方米,扣除其他水源供水量(污水处理回用、雨水利用)人均综合用水量611.2立方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111.4立方米扣除其他水源供水量(污水处理回用、雨水利用)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107.8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33.4立方米(含火电),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721.5立方米,城镇居民生活人均用水量206.0L/d,农村居民生活人均用水量149.8L/d。
土地资源
2021年,韶关市总面积为184.13万公顷。农用地面积171.78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6.06万公顷、园地面积5.46万公顷、林地面积145.53万公顷、草地面积5.82公顷,其他农用地面积4.73万公顷;建设用地面积8.44万公顷,其中城镇及工矿用地面积6.78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面积1.53万公顷、水工建筑用地面积0.13万公顷;未利用地面积3.91万公顷。
矿产资源
截至2021年12月31日,韶关市有效勘查许可证的探矿项目共计36个,勘查矿种以稀土、钨、铅、锌、铌钽、铜、铁、银、萤石为主。其中,金属类探矿权35个,占总数的97.22%;非金属探矿权1个,占总数的2.78%。全市有效采矿许可证65个(铀矿未列入统计),以铅、锌、钨、铁、萤石、地热、矿泉水、陶瓷土、水泥用灰岩、建筑石料用灰岩(花岗岩)等为主。其中,金属类矿山14个(锑、银铅矿、铜矿各1个,铅锌矿2个,铁矿4个,钨矿5个),约占总数的22%;温泉、矿泉水类矿山12个,约占总数的18%;非金属矿山8个(玻璃用石英、冶金用脉石英、熔剂用石灰岩、砂岩各1个,冶金用白云岩、萤石矿各2个),约占总数的12%;采石取土类矿山31个(水泥用石灰岩矿3个,陶瓷土4个,砖瓦用砂岩矿6个,建筑用灰岩、花岗岩矿18个),约占总数的48%。
生物资源
2021年,韶关市林业用地面积144.64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8.55%;森林总面积137.1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4.5%。活立木蓄积量1.01亿立方米,总碳储量51.41亿吨。划定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面积68.72万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比47.5%。全市有林地面积127.86万公顷。天然林51.27万公顷,占40.1%;非天然林76.59万公顷,占59.9%。其中,Ⅰ级21.62万公顷,占42.17%;Ⅱ级13.32万公顷,占25.99%;Ⅲ级16.33万公顷,占31.84%。
境内植被种类复杂多样,拥有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结构,优势树种有杉木、马尾松(广东松)、桉树和湿地松(国外松)等。其中,杉木26.84万公顷,占19.96%;马尾松(广东松)11.32万公顷,占8.42%;湿地松(国外松)3.05万公顷,占2.27%;桉树9.89万公顷,占7.36%;其他软阔叶林19.59万公顷,占14.57%;黎蒴0.19万公顷,占0.16%;其他硬阔叶林21.52万公顷,占16.01%;针叶混交林2.88万公顷,占2.14%;针阔混交林10.34万公顷,占7.69%;阔叶混交林14.78万公顷,占10.99%。全市有高等植物271科,1031属,2686种,被列入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南方红豆杉、伯乐树、桫椤等46种,共发现拯救野生植物2种,为仙湖苏铁和丹霞梧桐。
全市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575种(含历史记录),其中两栖类2目9科30属40种,爬行类2目20科60属103种,鸟类13目57科335种,兽类共8目27科97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穿山甲、熊猴、云豹、金钱豹、华南虎、林麝、黑麂、梅花鹿等8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蟒蛇、猕猴、黑熊、水鹿等31种。共发现专项拯救野生动物5种,其中旗舰种(关键种)有中华穿山甲、华南虎,珍贵稀有种有中华秋沙鸭、鳄蜥、莽山烙铁头蛇。市境内发现4种广东省新纪录物种,分别是井冈山脊蛇、方花丽斑蛇、莽山掌突蟾和蛾眉树蛙;发现2种韶关市新纪录物种,分别是石门台角蟾、北部湾蜓蜥。
截至2023年3月,韶关全市10个县自然保护地体系由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构成,共计77个,总面积为42.46万公顷,占陆域国土总面积的23.08%。
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23个,总面积23.10万公顷,占自然保护地总面积54.39%。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面积9.22万公顷,占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39.31%。地方级自然保护区19个,面积13.88万公顷,占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60.09%。
全市共有风景名胜区3个,面积2.82万公顷,占自然公园总面积14.58%。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面积1.65万公顷,占风景名胜区总面积的58.51%;地方级风景名胜区2个,面积1.17万公顷,占风景名胜区总面积的41.49%。
全市共有森林公园44个,面积13.92万公顷,占自然公园总面积71.90%。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面积2.35万公顷,占森林公园总面积的16.88%;地方级森林公园41个,面积11.57万公顷,占森林公园总面积的83.12%。
全市共有地方级地质公园1个,面积0.54万公顷,占自然公园总面积2.81%。
全市共有国家级湿地公园4个,面积0.97万公顷,占自然公园总面积5.00%。
全市共有沙漠(石漠)公园2个,面积1.11万公顷,占自然公园总面积5.71%。国家级沙漠公园1个,面积0.95万公顷,占沙漠公园总面积的85.59%;地方级沙漠公园1个,面积0.16万公顷,占沙漠公园总面积的14.41%。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南岭山脉中段南麓、广东省北部,地跨乳源瑶族自治县、乐昌市、阳山县、连州市,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南岭保护区是珠江的发源地之一,保存着完整的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和原生植被垂直带,分布有广东面积最大的一片原始森林,也是广东最大的生物物种基因库,被誉为“物种宝库”“南岭明珠”。
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广东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之一、广东省首个世界自然遗产,位于韶关市仁化县境内。丹霞山由680多座顶平、身陡、麓缓的红色砂砾岩石构成,“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以赤壁丹崖为特色。
行政区划
截至2023年12月31日,韶关市辖3个区、4个县、1个自治县,代管2个县级市。即武江区、浈江区、曲江区、始兴县、仁化县、翁源县、乳源瑶族自治县、新丰县、乐昌市、南雄市。市政府驻浈江区风度北路75号。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2023年末全市户籍人口336.01万人、比上年下降0.2%,其中城镇人口151.35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5.04%。年末常住人口285.7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4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70.4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9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9.65%、比上年末提高1.11个百分点;乡村常住人口115.32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3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95万人,出生率6.82‰;死亡人口2.40万人,死亡率8.39‰;自然增长人口-0.45万人,自然增率-1.57‰。
民族
2021年,韶关市少数民族总人口5.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97%。世居少数民族为瑶族和畲族,其中瑶族3.4万人,畲族0.6万人,主要分布在乳源瑶族自治县和始兴县、南雄市、曲江区、翁源县、仁化县、乐昌市、武江区等8个县(市、区)的51个乡镇、130个行政村。辖有1个自治县即乳源瑶族自治县和1个民族乡即始兴县深渡水瑶族乡。外来少数民族人口1.6万人,有壮族、苗族、土家族等41个少数民族成份。
语言
粤北的汉区,方言土话多。在汉语方言中,依使用人口多少为序,以客家方言为主,粤方言次之,此外还有粤北土话,以及赣方言、湘方言、闽方言、北江船话等。粤北的土著居民最先用各自的母语。客家人和广府人大量入迁以后,粤北土话的地盘不断缩小,被分割形成许多互不相连的方言小区。客家方言分布很广,主要分布在翁源县、始兴县、曲江区、仁化县、乳源瑶族自治县、南雄市、乐昌市。粤方言在粤北的传播最早是清代来往于曲江等地的广府行商,在当地落籍。到民国初,也有部分广府人从清远、阳山等地迁入。抗日战争期间,广东省府及部分机关、学校迁到韶关、乐昌等地,广州话在粤北成官场、机关、学校的通用语。加之后来铁路、公路和水上交通不断改善,物产集散和社交往来渐广,粤方言成社会交际的共同语。
这些方言主要分布在韶关市区、乐昌市、曲江区、乳源瑶族自治县。粤北土话是粤北土著居民使用的汉语方言。现仍通行的粤北土话有19种,分布在韶关市西郊及浈江、武江和北江沿岸的部分村庄,曲江区、南雄市、仁化县、乐昌市的部分乡镇和村。其他汉语方言有赣语、湘语、闽语潮汕话、北江船话等。主要分布在南雄市界址镇、梅岭村、乐昌市老坪石、河南乡镇、乳源瑶族自治县桂头镇杨溪等地。北江船话分布在乐昌市坪石、乐昌市县城及以南等地。
宗教信仰
2021年,韶关市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5个宗教。有全市性宗教团体4个,分别为韶关市佛教协会、韶关市道教协会、韶关市天主教爱国会和韶关市基督教三自爱国会;有宗教活动场所52个,其中佛教20个,道教4个,天主教7个,基督教21个,另有1处伊斯兰教临时聚会点;有登记备案宗教教职人员327人,其中佛教僧、尼273人,道教乾道、坤道10人,天主教神父、修女10人,基督教牧师、长老、传道34人,宗教教徒4.6万多人。有宗教院校2所,分别是广东佛学院曹溪学院和云门学院。有造册备案民间信仰活动场所283处,其中12处实行登记编号管理。
经济
综述
韶关自古以来就是华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华南沿海之间最重要的陆上通道和关口,粤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粤港澳辐射内陆腹地的“黄金通道”。
2023年,韶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1620.83亿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8.71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559.16亿元、增长3.2%;第三产业增加值822.97亿元、增长4.9%。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6677元,增长4.6%。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为14.7:34.5:50.8。
第一产业
韶关建设有优质稻、优质蔬菜、特色水果、优质畜禽、特色水产、竹子等6大主导产业与茶叶、油茶、中药材、花卉、蚕桑、黄烟等6大特色产业相结合的“6+6”农业产业体系。
2023年,韶关市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92.91亿元,比上年增长5.9%。其中:农业增长4.5%,林业增长7.3%,畜牧业增长8.5%,渔业增长1.9%。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81.96万亩、比上年下降0.8%,其中稻谷种植面积153.49万亩、下降1.2%;糖蔗种植面积0.61万亩,增长36.2%;油料种植面积62.16万亩,增长2.7%;蔬菜种植面积95.90万亩,增长2.4%;中草药种植面积4.72万亩,增长6.1%。年末生猪存栏185.84万头,下降4.0%。全年生猪出栏313.27万头,增长11.3%。
第二产业
韶关市是广东省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之一,至2022年,已基本形成以机械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特钢深加工、有色金属新材料、精箔产品、精细化工等为主体的产业布局,生物医药、半导体电子、大数据、新能源汽车、大健康等新兴产业培育壮大。
全市拥有市县两级产业园12个,其中被省级产业园9个,浈江区工业园并人韶关高新区。广东省韶钢产业园(绿色钢铁)被评定为2022年度广东省特色产业园。省级产业园人园企业1106家,建成企业906家。省级产业园在建工业项目484个。全市园区有在建标准厂房项目29个,建成标准厂房面积82万平方米。
2023年年末,韶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55家,比上年末增加21家。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464.55亿元,比上年增长4.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87.23亿元,增长4.5%。分门类看:采矿业下降5.5%,制造业增长5.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8.6%。分经济类型看:股份制工业324.72亿元、增长3.8%,外商及港澳台工业60.07亿元、增长8.3%。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109.8亿元、增长2.3%,重工业增加值277.43亿元、增长5.3%。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工业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7.09亿元,增长4.6%。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0.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6.1%、下降0.3个百分点。其中:医药制造业增长10.3%,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下降3.7%,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增长35.9%,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下降14.9%。先进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33.4%、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业增长20.5%,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业增长10.1%,先进装备制造业增长26.8%,先进轻纺制造业增长4.9%,新材料制造业增长11.3%。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9%,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15.1%、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59.3%,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下降2.9%,汽车制造业下降14.2%。优势传统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9%。其中:家用电力器具制造业增长19.1%,建筑材料下降7.1%,金属制品业增长7.6%,食品饮料业增长6.6%,家具制造业下降70.0%,纺织服装业下降4.2%。高耗能行业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值下降2.3%,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1.6%,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6.8%,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0.4%。
韶关市2023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46.86亿元,比上年增长130.0%。亏损企业亏损总额28.75亿元、下降51.7%,亏损企业数占33.2%。国有控股企业利润25.69亿元,增长213倍。股份制企业利润41.18亿元,增长151.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利润5.83亿元,增长63.8%。采矿业利润13.35亿元,下降29.3%;制造业利润21.03亿元,增长65.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扭亏为盈,利润12.47亿元,比上年增盈23.64亿元。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7.27元,减少0.96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2.66%,提高1.47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
2023年,韶关市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13.13亿元,比上年增长3.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59.76亿元,增长7.8%;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21.42亿元,增长12.4%;金融业增加值89.91亿元,增长6.6%;房地产业增加值105.77亿元,下降0.6%;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81.77亿元,增长13.5%(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36.5%,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9.6%,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8.0%)。现代服务业增加值409.29亿元,增长6.3%。
全年电信业务总量28.91亿元,增长15.8%(按上年不变价计算)。邮政业务总量10.81亿元、增长12.6%(按2020年不变价计算),邮政行业业务收入12.97亿元、增长15.3%。快递业务量4200.61万件,增长21.2%;快递业务收入6.36亿元,增长15.1%。年末电话总用户359.12万户,增长3.0%。其中:固定电话用户30.68万户,下降5.4%;移动电话用户328.73万户,增长4.0%。年末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17.93万户,增长7.4%。年末移动宽带用户288.8万户,增长4.4%。
2023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9%。分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下降6%,民间投资增长6.4%(总量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7.8%),港澳台、外商经济投资下降2.9%。分地区看:韶关市区增长1.4%,县域增长3.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2.9%,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5.2%(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4.8%),第三产业投资下降4.2%。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4%,占固定资产投资35.9%。其中: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37.4%,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12.6%。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06.78亿元,比上年下降6%。分地区看:市区55.06亿元,增长5.7%;县域51.72亿元,下降15.9%。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204.58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7.7%,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180.93万平方米、下降16.5%。
2023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6.75亿元,比上年增长2.4%。商品零售464.02亿元,增长1.8%;餐饮收入42.73亿元,增长8.8%。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195.49亿元,比上年下降0.8%。其中:出口87.28亿元,下降4.1%;进口108.21亿元,增长2.1%。一般贸易出口57.02亿元,下降1.1%;加工贸易出口30.26亿元,下降9.4%。对香港出口增长4.3%,对欧盟出口下降14.6%,对美国出口下降3.3%,对日本出口下降26.7%。全年新增外商直接投资项目29个,实际利用外资2.38亿元,下降54.0%。
2023年,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95亿元,比上年增长6.8%,其中税收收入52.01亿元,增长19.2%。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68.32亿元,增长3.7%。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705.0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6%,其中住户存款余额2028.74亿元、增长11.4%。各项贷款余额1800.76亿元、增长9.0%,其中住户贷款883.11亿元、增长7.4%,企(事)业单位贷款910.76亿元,增长10.8%。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0.87%,比年初上升0.2个百分点。年末存贷比66.57%,比上年末回落1.56个百分点。
全年实现保费收入66.55亿元,比上年增长4.1%。全年共赔付支出26.50亿元,增长20.1%。
经济功能区
2008年,按照省委、省政府“双转移”战略,东莞、韶关两地政府联手,共建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园区以装备制造为特色,形成了以比亚迪、宏大齿轮、东南轴承等企业为龙头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以力士通、韶瑞重工等企业为龙头的工程机械产业;以韶液、伟光液压为龙头的液压缸产业;以中机重工为龙头的高端锻造产业等。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20年底,韶关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103.15%;小学阶段毛入学率117.14%,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28.76%;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8.11%;适龄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比例96.76%;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103.51%。
截至2023年,韶关市全年各级各类教育招生数17.44万人、比上年增加3.6%,在校生66.11万人、减少1.5%。拥有全日制高等学校2所,技工学校3所,普通中学153所,中等职业学校13所,小学215所。
韶关学院始于1958年创办的韶关师范专科学校。1989年7月,韶关师范专科学校与1985年创办的韶关大学合并,1990年12月定名为韶关大学。2021年1月,学校调整为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占地总面积2571亩。校本部有韶乐园(主校区)、韩家山、黄田坝等校区,曾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国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全国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举办、广东省教育厅直属管理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校前身为广东韶关钢铁集团职工大学,始办于1976年3月2000年6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改制为普通高等职业学校。学校现有三个校区:曲江校区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南华曹溪路188号,邻近京珠高速公路,紧靠广韶公路,毗邻粤北名胜南华寺,占地322.6亩;浈江校区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浈江区狮塘路66号,占地353亩;莲花校区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浈江区莲花大道北10号,占地473亩。2023年,学校在年度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强校工程”考核中获评A类第8名。
医疗事业
2023年年末,韶关市共有各类卫生健康机构2158个(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54个、卫生院99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3个,妇幼保健机构9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9个,卫生监督机构9个,村卫生室1293个。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2.62万人、比上年增长2.3%,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0.86万人、注册护士1.29万人。拥有医疗床位2.26万张,其中医院拥有1.72万张。全市99家卫生院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735人、床位3440张,9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71人,9家卫生监督机构拥有卫生技术人员97人。
科技事业
2023年年末,韶关市高新技术企业433家、比上年净增12家,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1007.09亿元。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家,比上年增加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6家。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9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3个、比上年增加23个。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2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6个。全市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8.96件,比上年增长29.1%。专利授权总量3034件(其中企业获得专利授权量2014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622件、实用新型授权量1685件、外观设计727件。全年《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量7件,比上年增长40%。年末全市有效发明专利量2564件、比上年末增加579件。
文化事业
2023年年末,韶关市共有公共图书馆11个,图书总藏量381.9万册。文化系统公办艺术表演团体2个,博物馆(纪念馆)13个,文化馆11个。年末全市有广播电视台10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98%,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91%。年末有线广播电视用户42.75万户,比上年末增长0.8%。2022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31.6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0%。
体育事业
韶关体育健儿在第十九届杭州亚运会女子轻量级双人双桨2000米项目中获得金牌,为中国代表团摘得本届亚运会首金。圆满承办了2023全国柔术公开赛、2023年中国·韶关乳源城市铁人三项公开赛、2023年广东省青少年举重锦标赛等重要赛事,成功举办了第十五、十六届穿越丹霞山50公里徒步赛,2023年环丹霞山自行车赛,2023丹霞山马拉松赛等户外体育赛事。
环保事业
2023年,韶关市13个“十四五”地表水国控考核断面优良率为100%,I~II类水质的断面比例91.2%,III类水质的断面比例8.8%。市区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臭氧(O3日最大8小时均值第90百分位数)、一氧化碳(CO日均值第95百分位数)年平均浓度,分别为12微克/立方米、14微克/立方米、38微克/立方米、24微克/立方米、126微克/立方米、0.9毫克/立方米,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韶关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AQI≤100)358天。
全市县城(城市)共有污水处理设施16座,本年新增建成县城(城市)污水处理设施1座(3万吨/日)。污水日处理能力达51.7万吨,增长6.2%。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全年完成人工造林0.16万公顷,当年新封山育林0.23万公顷,低质低效林改造0.88万公顷,中幼林抚育2.22万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74.59%。全市共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面积11.27万公顷;国家地质公园2个,面积3.14万公顷;省级以上地质遗迹保护区2个,面积约3.22万公顷。
社会保障
2023年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含离、退休人员)78.82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2%;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03.87万人,下降0.5%。全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含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86.64万人,下降0.4%。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70.71万人,增长2.9%;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15.93万人,下降1.4%。参加失业保险37.38万人,增长3.9%。参加工伤保险47.94万人,增长3.7%。参加生育保险42.48万人,下降4.7%。年末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待遇的离、退休人员25.92万人,增长5.0%。
全市城乡居民享受低保人数4.85万人,其中城镇居民0.58万人,农村居民4.27万人。全年发放保障资金3.04 亿元。共有8188人享受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其中城镇819人、农村7369人。各类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床位10671张,收养救助人员4696人。社区综合服务机构和设施1586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05个。年末敬老院88所、床位数3471张、在院人数1360人,社会福利院11所、床位数1979张、在院人数906人。全年共发行销售福利彩票2.81亿元,筹集福利彩票公益金0.83亿元。年末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6.95个。注册志愿者人数63.2万人,注册志愿者人均参与志愿服务时数累计70.71小时。
交通
综述
韶关具有丰富的陆路、水路交通运输资源。京广铁路大动脉、京珠高速公路和106国道南北向贯穿全市、323国道东西向贯穿全市,均经过韶关市区。国家南北公路运输干线107国道、105国道分别经过本市北部和东南部。韶关是粤北地区的交通枢纽,,是国家规划发展的一级铁路枢纽和公路运输枢纽城市,已形成以“三铁八高两航”为主骨架的综合交通网。浈江、武江、南水、滃江、北江干流、新丰江等各大小支流呈叶脉式密布全市,形成公路、铁路、水路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
公路
截至2020年,韶关市形成了以京港澳高速公路、乐广高速、武深高速、南韶高速、韶关北环高速、汕昆高速、韶新高速、大广高速为主骨架的“三横四纵一环”高速公路网;另外有国道G105、G106、G107、G220、G240、G323、G358、G535和省道S244、S245、S246、S247、S248、S249、S250、S251等贯穿境内。
截至2022年,全市国道1566.1千米、省道1676.7千米、县道2585.1千米、乡道6270.4千米、村道5072千米。全市有公路桥梁2849座25.82万延米(含高速公路)。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千米93千米,通车里程比2021年减少24.2千米。全年全市公路旅客周转量3.85亿人千米,公路货物周转量78.56亿吨千米,下降2.8%:全市全年公路水运业增加值下降2.2%。全年公路货运量5474.33万吨,下降3.3%:货物周转量78.56亿吨千米。
截至2023年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7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766.50公里。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57.51万辆,其中私人汽车52.86万辆。民用轿车保有量34.70万辆,其中私人轿车33.52万辆。
铁路
2022年,韶关市行政区域内有铁路运营总里程525.8千米,有7个铁路客运站、16个货运站。其中,武广高铁155千米、京广铁路130千米、赣韶铁路117千米、2条省属地方铁路61千米、11条厂矿铁路专用线62.8千米。全市铁路发送旅客329.51万人,货运量2071.44万吨。全市已形成两纵一横国有铁路大干线和省属地方铁路及大厂矿铁路专用线的区城内铁路网格局。
2022年,武广韶关站位于韶关市武江区芙蓉新城,距离韶关中心城区约16千米。车站总建筑面积4.98万平方米,其中站房面积1.58万平方米。车站内有2层候车室,每层候车区域面积为2700平方米;站台为2座岛式站台,共6条股道,分为2条正线和4条到发线。
2022年,韶关东站隶属广州铁路局集团有限公司广深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广州车务段,为一等客货运站,地处广东省韶关市,下设客运、运转车间。韶关东站有3站台4个候车室、1个重点旅客候车室,售票窗口9个,售票大厅设有自动取票机8台,自动售票机5台,挂靠本站的代售点3个。韶关东站为一等区段站,连接韶线,为多方向车站。
航空
韶关市境内机场有韶关丹霞机场,于2021年11月27日正式通航,是广东省第9个民用机场,位于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桂头镇,为4C级军民合用支线机场。该机场航站楼面积达1.27万平方米,跑道长度为2800米,首条航线为中国南方航空执飞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线。2022年,机场开通7条13个城市的航线,通达北京、上海、杭州、成都、重庆、南宁、昆明、西安、海口、南京、丽江、揭阳、湛江航点,总体形成以韶关为核心点,辐射华北、华东、西南、西北、中南五大区域,省外链接京津冀、长三角、成渝双城经济圈及海南自由贸易港,省内链接粤东、粤西、粤北区域联动的航线网络布局。全年运送保障航班1844架次,旅客吞吐量10.23万人次。
水运
韶关主要有北江、浈江、武江、龙归河、新丰江、墨江等5条通航河流,2022年,全市内河航道通航里程 386千米,其中等级航道256千米。广东省韶关航道事务中心辖区航道里程698千米。辖区内明确航道等级的航道428千米(含VIII、X级)。
韶关港地处珠江水系的北江中上游,码头主要分布在北江、武江和浈江两岸,分为乌石、白土、新港、浈江和武江5个港区。截至2022年年底,韶关港岸线2469米,建成泊位66个,其中正常使用泊位数22个,堆场16.96万平方米,堆场容积74.5万吨,年货物通过能力1177万吨。全年全市水路货物周转量70.69亿吨千米。
公共交通
2022年,韶关有从事道路客运企业2家,分别是韶关市公共汽车有限公司和韶关市粤运汽车运输有限公司。韶关公汽有公交站场13个,营运线路51条,线路总长705.3千米,营运车辆368辆,其中欧III柴油车7辆、天然气公交车90辆纯电动公交车271辆。韶关市粤运汽车设有县(区)级客运站8个(一级站1个、二级站6个、三级站1个),拥有营运车辆923辆,营运线路299条,日发班次3035班,班线总里程19万多千米。
截至2022年年底,韶关市通镇、村农村客运班线220条,农村客运车辆587辆。全市1205个建制村全部通客运班车。全市有规模以上巡游出租车企业3家,车辆190辆。全市有哈啰、青桔、小遛、美团、松果、新迈、小黄驴、我享出行、小喜、三好出行、诚福出行、亲哇12个共享单车品牌企业在韶关市市区投人运营,投放数量8000辆。
人文
综述
韶关文化底蕴深厚,中原文化、岭南文化在韶关地区交融渗透,古时和现时的客家人占绝大部分,比例高达80%,属于客家地区之一,产生了独具特色的韶文化,客家文化、姓氏文化、古道文化、瑶族文化等水乳交融。另外,该地区有韶州美食、韶州客家菜等菜系,还有瑶族盘王节、采茶戏(粤北采茶戏)等传统节日和戏剧。
饮食
韶关属粤北地区,该地区以客家菜肴为主,“韶州客家菜”是韶关地区饮食的代表,口感偏“肥、咸、熟”,均以大米为主食,兼以杂粮辅之;喜辣、酒、善茶,冬季善做腊肉腌菜等。同时韶关在饮食方面,注重节日饮食,讲究吃“团年饭”、“团圆饭”,有炒米饼、米糕、油懋、灰水糍、艾糍等数十种有特色的年节食品。地方美食有韶州客家菜·周陂咸鹅、雄州黄焖鱼、翁源红葱头肉丸、酸笋锂鱼煲、乐自白辣椒炒鱼干等。地方特产有沿溪山白毛尖、马坝油粘米、张溪香芋、火山粉葛、乐昌黄金柰李、南雄板鸭、长坝沙田柚、丹霞贡柑、始兴石斛、九仙桃、三华李、新丰佛手瓜等。
习俗
在韶关汉族聚居的许多乡村,人们以二十四节气为规律从事农业生产,山区有春种田基豆、冬放野牛、打横塘、捡油茶等各种习俗。经商贸易则讲究择吉开张、注重招牌,有赶墟日(定期集市)、赊销等习俗。
在居住方面,农村多以姓族聚居,讲究风水择地而居,有姓族大屋(檐街屋)、围龙屋、“四点金”住宅、骑楼式住宅、围楼、“小康房”等住宅类型。在饮食方面,注重节日饮食,讲究吃“团年饭”“团圆饭”。在婚俗方面,仍有哭嫁、送嫁、迎亲、拜堂、闹洞房等古俗遗风。
民间重视传宗接代和靠子女养老送终,还有修族谱家谱、春节清明祭祖及订立族规、奖励读书等传统。瑶、畲两族有各自独特的风情习俗,在姓名称呼、起居饮食、衣冠服饰、喜庆禁忌、社会风尚等各方面富有当地民族特色。
“划龙舟”,流行浈江犁市镇,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九日至五月初七举行,迄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龙舟是用木料造成,龙舟长约23米,宽约1.3米,每条船坐28人至30人,传统龙舟有红龙、黄龙、黑龙、青龙、花龙之称。“划龙舟”有龙舟下水、采青、龙舟互访、洗码头、竞渡、吃龙舟饭、唱龙舟歌、包粽子、挂菖蒲、喝龙舟水、起龙舟等程序。每年农历四月初十,定下吉日放龙舟下水。“犁市划龙舟习俗”具有一定的民俗学价值、文化艺术价值、历史价值。2011年,浈江犁市划龙舟习俗被列入韶关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西京古道石阶除道”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习俗,在乳源地区广为流传。“石阶除道”的“除道”自古有之,《国语·周语》载:“九月除道,十月成梁”,指的是九月修治道路,十月修筑桥梁,是古代遵月令而授民事的体现。沿袭迄今,不但保障了两千年西京古道的长久畅通,还在其他与之相适应的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6年,西京古道石阶除道列入韶关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猫公狮”是流行于广东省韶关地区的一种传统习俗,一般在春节期间进行表演,表演动作以拜年、祈福为主。浈江区“猫公狮”主要分布在韶关市浈江区犁市镇梅塘村一带。“张氏”猫公狮是由传统舞狮延伸出来的,活动内容主要有拜神、开盘、唱狮头歌等项目。拜神,是由带狮(狮队的中心人物)领着狮队到村子里或其他村的人家拜年的一种仪式。“猫公狮”作为一种民间习俗存在,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乡土文化。村里举办大事、喜事时,都要舞“猫公狮”,为村民带来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猫公狮”的存在和传承,凸显出“猫公狮”的文化价值和生活价值。2016年,猫公狮被列入韶关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圣祖祭”,流传于乳源客家人地区。“圣祖”,指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舜帝。“圣祖祭”,即祭祀舜帝。主要有三项内容:一是舜帝诞辰祭典,每年农历八月十二日举行;二是“打醮”,即庙会,宗教式的天帝与祖先共同祭祀;三是“做功德”,为去世老年人超度时的现场说教。2015 年,圣祖祭被列入韶关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瑶族盘王节是瑶族人民纪念其始祖盘王的盛大节日,又称盘王还愿,迄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三至七天的活动,杀牲祭祀先祖,设宴款待亲友,瑶族人聚集一堂,欢度盘王节。
艺术
韶关民间文化艺术种类丰富,包括采茶戏、花鼓戏、花灯戏、山歌剧、山歌、说书、快板、粤曲、舞龙、舞狮等民间歌舞以及木雕、编织、刺绣、剪纸等民间工艺。
粤北采茶戏,旧称唱花灯、唱花鼓、采茶戏、大茶或“三脚班”,流行于粤北地区,多以旦、生、丑三角色表演;音乐风格活泼明快,唱腔主要融汇本地的山歌调、民间说唱和风俗音乐,分为采茶戏、灯调、小调等。粤北采茶戏传统剧目,一小部分取材于民间传说和神话,大部分取材于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2011年,粤北采茶戏被列入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东省南雄市的香火龙源于百顺镇白竹片村,流传于百顺镇一带。每年的元宵佳节或其他重大庆典活动期间,白竹片村的香火龙都要隆重登场;且扎制和舞龙技艺代代相传,现今该村青壮年都能熟练掌握。因此,该村被乡里誉为“火龙”村。香火龙用稻草扎制而成,有公龙、母龙之分。公龙体长9.9米,母龙体长约九米。每条龙重约二十九公斤。
每年的元宵佳节,是龙“抬头”的喜庆日子,当地人称“闹春”。夜幕降临后,在开阔的打谷场边,18名舞者紧张有序地同时为扎好的草龙燃香、插香,要在约十五分钟内在两条龙身上分别插上1600—1800根香火。插香完毕,草龙浑身香火缭绕,似星光闪烁。此时,锣鼓声、鞭炮声响起,一舞者在场地中央舞动龙珠(火球),逗引双龙入场,两列舞者分别举着公龙、母龙登场舞蹈,表演“双龙戏珠”“跳跃龙门”“双龙出海”“云游四海”等套路。夜幕中,只见两条香火龙上下翻飞,争奇斗艳,只见香火不见人。
乳源的瑶族刺绣为中国瑶族刺绣之一,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北部乳源瑶族自治县境内的必背、游溪、东坪三镇等地。居住在乳源瑶族自治县的瑶族属“勉语系”过山瑶,隋唐时从北方迁来,长期隐居在深山老林之中,其生产方式以刀耕火种和狩猎为主。若是当地不再适宜耕种或猎物稀少时便举族迁往另一座山头生活,因而被称为“过山瑶”。族中保存有《盘古》、《盘瓠传说》、《过山榜》等书籍资料,其传统习俗和文化的保存状态良好。
刺绣是当地瑶族妇女人人都会的手艺。瑶族妇女从小就跟随长辈执针引线,从绣制衣襟花边、花带、绑腿等品种入手,习练基本功。长大成为少女时,刺绣的功夫已经成熟,精心绣制的花袋、荷包、香包、头帕是送给情人最好的礼物。同时,还要精心准备嫁衣以及围裙、花袋、花带、花帽、头帕等赠送亲友的礼物。出嫁时穿着的嫁衣是展示新娘才华的衣物,要能够光彩照人、超群脱俗,是姑娘们用心最多的绣作。婚后的妇女除了要给家人绣制日常用品之外,还要把自己的手艺传授给下一代。
乳源瑶族刺绣采用深色棉布为底,用红、黄、蓝、白、绿、黑、紫等色的绒丝线绣出花纹,有“深山瑶”和“浅山瑶”之分。深山瑶的刺绣有着厚重、丰满、细腻的风格特征,而浅山瑶的刺绣细腻大方,色彩浅淡明快,纹样变化较多。常见的图案花纹多取材于自然,有正方形、三角形、菱形、圆形、水纹形、波浪形、之字形、工字形以及双蝶恋花、双龙戏珠、稻穗和鲜花等,反映着当地人民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
地区象征
韶关市翁源县是中国兰花之乡,也是中国兰花的主要产地之一。兰花在韶关市有较为广泛的自然生长分布,是韶关市花卉产业的龙头产品,其花色淡雅别致,香气清而不浊,被誉为“花中君子”,能更好地提升韶关城市品位,历来被看做是高洁典雅的象征。该花卉品种形象好、特色浓,符合韶关市的城市文化、城市品牌、整体形象,是优良的园林景观及庭院家居观赏花卉。
香樟属韶关乡土阔叶树种,是韶关市古树名木分布最多的树种,全市有三级以上古樟树2306株,占全市8300株古树名木的27.78%。香樟树在大自然度过千百年不倒,可见它的顽强生命力,生生不息。“坐定看云卷云舒、看花开花落的境界”,这便是樟树的树语。
其他文化
韶关市地处粤北,历史文化遗产众多。截至2022年9月,共有不可移动文物2932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9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57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28处。
韶关市境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龙寺塔(唐代·仁化县)、三影塔(延祥寺塔,北宋·南雄市)、满堂围(清代·始兴县)、石峡遗址(新石器时代·曲江区,旧石器时代马坝人遗址归入)、南华寺(明、清·曲江区)、双峰寨(清·仁化县)、南粤雄关与古道(唐至明·南雄市)、丹霞山摩崖石刻(宋至民国)、乳源西京古道(唐至清)等。
风景名胜
综述
重要景点
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韶关市东北郊。总面积290平方千米,其中丹霞地貌集中分布范围180平方千米。丹霞山旅游区北大门距韶关市50km,距仁化县城4km;将建设的南大门小区距韶关市区仅10km。狭义的丹霞山仅限于北部的长老峰、海螺峰和宝珠峰构成的山块,广义的丹霞山包括290平方千米的整个地质公园,即丹霞山区。丹霞山由红色砂砾岩构成,以赤壁丹崖为特色,被称为“中国红石公园”。
丹霞山在历史上曾被列为广东四大名山之首,自古为岭南第一奇山。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5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地质地貌自然保护区,2000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2001年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2004年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委员会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山整体呈现一种红层峰林式结构,赤壁丹崖是其最基本的形态特征,不同体量和不同形态的赤壁丹崖组成了大小石峰、石堡、石墙、石柱600多座,主峰巴寨海拔618米,大多山峰在300-400米之间。山石高下参差、错落有致、形态各异、气象万千,宛如一方红宝石雕塑园。
九栋十八井位于韶关市新丰县马头镇潭石村(新丰县马头镇G105国道旁与大广高速马头出口交叉口西北侧),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九栋十八井为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很有气势。建成横三栋、纵三栋,名谓九栋,共有一百六十六间房屋;每三栋各有六口天井,共为十八井,故称九栋十八井。
建筑群由门楼、前院排屋、围墙、主体建筑连接围合而成,并内设有书屋(已被毁)、水磨房、碾米房、织布房等。硬山顶门楼北向,门上石匾额阳刻“棣萼楼”;主体建筑群由三组建筑并列组成,中心组群为祖祠,左右两组为支祠。三组建筑平面规制基本相同,是以厅堂为轴心,左右各配置天街、串屋,天街均向正面开门;祖祠正面两角各设一角楼,二层,锅耳山墙;左右支祠外角各设一角楼,二层,山字山墙。祖祠、支祠厅堂均三进,两支祠进深略短。其上中下三厅均为抬梁式木构架,木构件多有精美雕饰。该围屋规模庞大,布局严谨,外观雅致,工艺精细,雕饰精美,是新丰境内保存较完整的客家围屋,具有较大的历史、建筑工艺等研究价值,2012年列入新丰县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满堂客家大围旅游区位于韶关市始兴县隘子镇,是盛唐贤相张九龄、抗日名将张发奎的故里。旅游区规划面积12.69平方公里,主要核心景观有满堂客家大围、五福路、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白屋、官家老屋、五头门围、马口圳围、尾屋围、生态农业示范区、滨河休闲区等,其中满堂客家大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素有“岭南第一围”之称,是中国民居建筑中“方围”系列的杰出代表。
云髻山下的云髻古镇以打造独具特色的古镇聚落为抓手,以迁移收藏明清传统民居为载体,收藏了遍布在江西、安徽、福建等全国多个地方的古建筑,重构广东乃至全国罕见的原生态古建聚落并修复活化。在古镇各区域内展示以生活用具、生产用具、婚丧嫁娶、传统演艺、手工文化、兵战祭祀等多种形态的文化遗产实物,通过艺术的创作来活化原生态传统文化的保护,实现原汁原味的可持续传承和发展。
南雄珠玑古巷是广府文化的发祥地和广府故里,位于韶关市南雄市珠玑镇珠玑村(南雄市区北5公里),是国家4A景区、全国三大寻根地之一,被誉为“中华文化驿站,天下广府根源”。景区内有不同朝代的古楼、古塔、古榕和古建筑物遗址等一批文物古迹、观光景点,是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古驿道上的一个商业重镇、广府人的发祥地、广东仅有的宋代古巷古道,有“广东第一巷”之美誉。已建成集旅游、观瞻、怀旧、思乡、敬祖于一体的综合旅游景区,在海内外有深远的影响力。
梅关古道是国家4A景区、广东省红色旅游示范基地、“中国四大赏梅地”之一。是古代中原通往岭南及东南亚的咽喉之地,连接长江、珠江两水系最短的陆上交通要道,是当今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古驿道。梅关古道所在的梅岭又是一座革命名山。毛泽东曾三次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经过粤赣交界的梅岭,陈毅在梅岭坚持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并留下了壮丽诗篇《梅岭三章》、《偷渡梅关》。梅关古道两旁遍种梅花,每当寒冬腊月,白梅、红梅、绿梅、腊梅争奇斗艳。是一处集红色旅游、名胜古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主,融娱乐、健身、观光为一体的怀古观光、爱国主义教育、休闲度假型综合景区。
对外交流
国内交流
国际交流
著名人物
重要荣誉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4 16:49
目录
概述
名称衍变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