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孙氏
周朝鲁国三桓之一
孟孙氏,是鲁国三桓之一,鲁桓公生公子庆父,其后为孟孙氏,为孟子先辈。
世系表
姬姓,孟孙氏。
历代人物
公子庆父
庆父(?——公元前660年):姬姓,名庆父,鲁桓公姬允之子,鲁庄公庶兄。三桓之一----孟孙氏之祖,死后谥号曰“共仲”,古”共“通”恭“,所以亦称”恭仲“。他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上卿。
鲁庄公去世,他派人先后杀死继位的子般和闵公,制造内乱。后他所逃奔的莒国受鲁贿赂,将其送回,途中自缢而死。孟孙氏是其后裔。后人常把制造内乱的人比之为“庆父”,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即源于此。
庆父死后,其子公孙敖在庆父幼弟季友的协助下,继其父之位,得以保嗣,为孟孙氏最终发展为鲁国世卿打下了基础。
庆父被杀后,鲁僖公季友为上相。季友提出自己是为了社稷才杀死叔牙和庆父,请求为两人立后。
鲁僖公把成邑赐给庆父的儿子公孙敖做采邑,庆父字仲,应为仲孙,但后人以他为耻,改称孟孙氏,孟孙氏和叔孙(叔牙之后)、季孙(季友之后)三家并立。
公孙敖
孟穆伯(?——前613年),姬姓,孟孙氏,名敖,谥穆,又被称为公孙敖,是庆父的儿子,鲁桓公之孙。鲁僖公鲁文公时,孟穆伯为卿。孟穆伯在莒国娶妻戴己,生孟文伯(孟孙谷),戴己的陪嫁妹妹声己生孟惠叔(孟孙难)。
前645年,楚人攻徐国,三月,鲁、齐、陈、卫、郑、许、曹七国国君为了救援徐国而在牡丘结盟,孟穆伯率领鲁军和诸侯军队救援徐国。
前626年春季,周襄王派内史叔服前去鲁国参加鲁僖公的葬礼,孟穆伯听说内史叔服能给人看相,就带着两个儿子孟孙谷、孟孙难来见他,内史叔服的结论是,谷可以祭祀供养孟穆伯,而难将会安葬孟穆伯,谷的下颌丰满,他的后代在鲁国必然昌盛。这年秋季,晋襄公划定戚地田土的疆界,孟穆伯前去参与此事。冬季,孟穆伯前去齐国开始聘问。
前625年,因为晋国攻打卫国的缘故,孟穆伯在垂陇宋成公陈共公郑文公以及晋国司空士縠结盟。
公孙敖好淫,正妻戴己死后,又去莒国娶亲。莒国人纳闷,声己不是还活着吗,为什么不把她扶正?公孙敖解释说,他是给堂弟东门遂娶亲。
前620年冬季,徐国攻打莒国,莒国人前去鲁国请求结盟,孟穆伯奉鲁文公命出使莒国并为东门遂娶莒女己氏,结果他却贪恋己氏美色,自己娶了。东门遂大怒,甚至请求攻打孟穆伯,在叔仲彭生(公孙兹的长子)和文公调解下才作罢,孟穆伯把己氏退还给莒国,和东门遂和解。
前619年,孟穆伯前去成周吊周襄王之丧,因思念己氏,没有到达成周,就带了礼物逃亡到莒国,跟己氏团聚去了,鲁国人立了他的儿子孟文伯继承孟孙氏。
孟穆伯在齐国生了两个儿子要求回国,孟文伯代父申请。东门襄仲要求不允许孟穆伯上朝参与政事,孟穆伯答应,回国后从不外出,结果过了三年再次搬到莒国去了。
前613年,孟穆伯再次要求回国,孟惠叔代父请求,得到允许。九月,孟穆伯在回来路上死在齐国,向鲁国告丧请求归葬于鲁,没有得到允许。
前612年,孟氏按照齐人为之谋划的方法,将孟穆伯的饰棺放在与鲁相邻的齐国堂阜,孟惠叔请求取回饰棺,鲁国答应了,于是取回了饰棺,依照安葬庆父的葬礼安葬了孟穆伯。
孟文伯
孟文伯(生卒年不详),姬姓,孟孙氏,名谷,谥文,又被称为孟文子,是孟穆伯的儿子,孟惠叔的哥哥,母为戴己。
前626年,周襄王派内史叔服前去鲁国参加鲁僖公的葬礼,孟穆伯听说内史叔服能给人看相,就带着两个儿子谷和难来见他,内史叔服的结论是,谷可以祭祀供养孟穆伯,而难将会安葬孟穆伯。谷的下颌丰满,他的后代在鲁国必然昌盛。
前619年,孟穆伯逃到莒国跟随己氏去了,鲁国人便立孟文伯做孟孙氏的继承人。
鲁文公打算拆毁孟文伯的住宅以扩建自己的宫庭,便派人对孟文伯说可以在在外面宽敞的地方给孟文伯安排个好住宅。孟文伯认为,爵位、官署、车和服饰、宅邸、禄位这五项内容,都是国君讨论决定以建立政事的,不可随意变动,官署是早晚用来恭敬地执行国君命令的地方,为了一点利益而更换地点,有辱君命,所以不敢服从。倘若这样做有罪,就请收回自己的俸禄和车服,离开官署,让里宰来安排住处吧。鲁文公最终没有取得孟文伯的住宅。臧文仲听到这件事后,称赞孟文伯善于守职,他还预言孟文伯会超过他的父亲孟穆伯并在鲁国保住后嗣。
后来其父孟穆伯又想回国,派人告知孟孙谷,孟孙谷又请求东门遂。东门遂说,公孙敖要想回国,必须答应三个条件:不入朝,不参与国政,不携带己氏。公孙敖全答应了,回国三年,果然闭门不出,但有一天还是卷了家财又跑到莒国去了。孟孙谷想念父亲,第二年病死了。
孟文伯生了重病,因为自己的儿子年纪太小,便请求立弟弟为继承人,鲁国人答应了他。孟文伯去世后,孟惠叔继立。
孟惠叔
孟惠叔(生卒年不详),姬姓,孟孙氏,名难,谥惠,是孟穆伯的儿子,孟文伯的弟弟,母为声己。
前626年,周襄王派内史叔服前去鲁国参加鲁僖公的葬礼,孟穆伯听说内史叔服能给人看相,就带着两个儿子谷和难来见他,内史叔服的结论是,谷可以祭祀供养孟穆伯,而难将会安葬孟穆伯。
孟文伯生了重病后,因为自己的儿子年纪太小,便请求立弟弟为继承人,鲁国人答应了他,孟文伯去世后,孟惠叔继立。
前613年,孟穆伯让孟惠叔给大家送重礼再次要求回国,孟惠叔代父请求,得到允许。九月,但孟穆伯途经齐国时就病倒了,死在堂阜,孟惠叔向鲁国告丧请求归葬于鲁,没有得到允许。
前612年,齐国有人为孟氏谋划,说:“鲁国,是你的亲戚,把公孙敖的饰棺放在与鲁相邻的齐国堂阜,鲁国一定会取去的。”孟氏听从了他的主意,鲁国的卞邑大夫将此事上报。孟惠叔十分哀伤,容颜消瘦,请求取回饰棺,立在朝廷上等待命令。鲁国答应了,于是取回了饰棺,依照安葬庆父的葬礼安葬了孟穆伯。
由于公孙敖的罪过,自己又只是代侄子为卿,孟孙难不甚参与国政,孟孙氏一度失势。而季孙氏的宗主季孙行父(季文子)是季友的孙子,是叔仲彭生和东门遂的晚辈,不敢冒犯他们。这一时期,鲁国是叔孙氏东门氏为政。
孟惠叔之后,由孟文伯的儿子仲孙蔑继立。
孟献子
孟献子(?——前542年(一说公元前554年)),姬姓孟孙氏(亦称仲孙氏),名蔑谥献,故史称孟献子。鲁国孟孙氏家族振兴的重要贡献者,春秋中期鲁国外交家,政治家。
鲁宣公死后,东门氏被三桓驱逐,三桓同理朝政,时季孙行父执政,与孟献子、臧宣叔为辅佐,对内对抗强悍霸道的叔孙侨如,对外,联合诸侯,朝晋暮楚,纵横捭阖。后叔孙侨如被驱逐,其弟叔孙豹继之。
前573年,鲁成公病逝,其子鲁襄公立,季孙行父、仲孙蔑、叔孙豹三位贤臣辅佐幼主,鲁国政治清明。孟献子多次代表鲁国,与诸侯会盟,积极拥护晋国,促成悼公霸业。
孟庄子
孟庄子(?——公元前550年),姬姓,孟孙氏,名速,谥号为庄,史称孟庄子,事鲁襄公。据《左传》的记载,孟庄子延用了他父亲孟献子确立的军赋办法。
论语·子张》记载孔子的徒弟曾参(世谓曾子)对孟庄子的评论: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译文:曾子说:”我从先生那里听说过:孟庄子的孝,其它方面别人也可能做到,而他在父亲死后,不改变父亲任用的人和施行的政策,别人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公元前555年,参加联合晋国宋国鲁国卫国郑国曹国莒国邾国滕国薛国杞国小邾国齐国的战争(平阴之战)一直打到临淄西门(雍门)。孟庄子砍伐了一棵橁树,准备拿回去为鲁襄公制琴。。前553年春,结盟莒国,秋天,攻打邾国。
鲁襄公二十三年(前550年),孟庄子去世,在丰点、公锄的推动下,舍弃长子孺子秩,以仲孙羯继承宗主,就是孟孝伯
曾子评价孟庄子:“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孟孝伯
孟孝伯(?——公元前542年),鲁国孟孙氏第7代宗主,名羯,世称仲孙羯,谥号孝,是孟庄子的儿子。
前549年,孟孝伯率军讨伐齐国。
前545年,孟孝伯到晋国告知要因为与宋国会盟到楚国。
前550年(襄公二十三年),臧武仲因与孟孙氏有仇,臧武仲被孟孝伯陷害,孟孝伯说他不让好好安葬已死的父亲孟庄子。季武子将臧武仲逐出鲁国,先后逃往邾国和齐国。
前544年,他代表鲁国与荀盈率领的晋国以及宋国、卫国郑国曹国莒国滕国薛国小邾国杞国修城墙,讨伐莒国,就因为晋平公的母亲是杞国人,同年冬,孟孝伯到晋国。
前542年,叔孙豹从晋国回来对孟孝伯说:“赵武快死了。赵武不到五十岁说话像八九十岁的一样,得过且过。执掌晋国的将是韩起。”他让孟孝伯告诉季武子,加强与韩起的联系。不想到孟孝伯的态度也是得过且过。叔孙豹感叹,仲孙羯也快死了,他比赵武还要得过且过。九月己亥,仲孙羯去世。
孟僖子
孟僖子(?——前518年):姬姓孟孙氏,名貜,谥僖。春秋后期鲁国司空,三桓之一,孟孝伯之子。与泉丘人之女生孟懿子南宫敬叔
他出使齐国、楚国,讨伐莒国,和邾国国君会盟,随同鲁昭公出访楚国,途径郑国,到达楚国皆不能以礼处理外交事务,孟僖子深以为耻,遂发奋学习周礼
前518年,孟僖子将死,嘱咐二子(孟懿子与南宫敬叔)师侍孔子。
孟懿子
孟懿子(?约前530年——前481年),鲁国孟孙氏第9代宗主,名何忌,世称仲孙何忌,谥号懿,是孟僖子的儿子,南宫敬叔的哥哥。母亲泉丘人之女。(《左传·昭公十一年》:泉丘人有女梦以其帷幕孟氏之庙,遂奔僖子,其僚従之。盟于清丘之社,曰:“有子,无相弃也。”僖子使助䓕氏之簉。反自祲祥,宿于䓕氏,生孟懿子及南宫敬叔于泉丘人。其僚无子,使字敬叔。)
鲁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年),孟僖子临终之前,让孟懿子、南宫敬叔都要将孔子作为老师。(《左传·昭公七年》:及其将死也,召其大夫曰:“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吾闻将有达者曰孔丘,圣人之后也,而灭于宋。其祖弗父何,以有宋而授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兹益共。故其鼎铭云:‘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𫗴是,鬻于是,以糊余口。’其共也如是。臧孙纥有言曰:‘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今其将在孔丘乎?我若获没,必属说与何忌于夫子,使事之,而学礼焉,以定其位。”故孟懿子与南宫敬叔师事仲尼。)
鲁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昭公在郈昭伯的怂恿下,讨伐季平子,季平子被围困在高台上。孟懿子支持季平子,将郈昭伯斩杀于南门之西,鲁昭公流亡到齐鲁之交的郓地和干侯。(《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九月戊戌,伐季氏,杀公之于门,遂入之。平子登台而请曰:“君不察臣之罪,使有司讨臣以干戈,臣请待于沂上以察罪。”弗许。请囚于费,弗许。请以五乘亡,弗许。……郈孙曰:“必杀之。”公使郈孙逆孟懿子。叔孙氏之司马鬷戾言于其众曰:“若之何?”莫对。又曰:“我,家臣也,不敢知国。凡有季氏与无,于我孰利?”皆曰:“无季氏,是无叔孙氏也。”鬷戾曰:“然则救诸!”帅徒以往,陷西北隅以入。公徒释甲,执冰而踞。遂逐之。孟氏使登西北隅,以望季氏。见叔孙氏之旌,以告。孟氏执郈昭伯,杀之于南门之西,遂伐公徒。)
鲁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大司寇“摄相事”,进行堕三都。三都就是季孙氏费邑(今山东费县)、叔孙氏的郈邑(今山东东平)、孟孙氏的成邑(今山东宁阳)。三桓为了打击家臣势力,都表示同意。郈邑被拆毁,费邑宰公山不狃叛乱被平定。孟懿子在郕邑宰公敛处父的劝说下,抵制堕郕邑。季孙斯叔孙州仇转而支持孟孙,堕三都失败。孟懿子问孝,孔子曰:“无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八月辛丑,孟懿子去世。
孟武伯
孟武伯(?——公元前468年以后),鲁国孟孙氏第10代宗主,名彘,世称仲孙彘,谥号武,是孟懿子的儿子。他向孔子问孝。孔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又咨询仲由冉求公西赤是否仁。
前478年,孟武伯与高柴辅佐鲁哀公与齐平公会盟。
前470年,鲁哀公从越国回来,季康子、孟武伯在五梧迎接,饮酒不乐,国君与大夫有恶。
前468年,鲁哀公多次问孟武伯“请有问于子,余及死乎?”回答:“臣无由知之。”之后,鲁哀公通过邾国逃到越国,三桓拥立其子为鲁悼公
孟敬子
孟敬子,姬姓,鲁国孟孙氏第11代宗主,名捷,世称仲孙捷,谥号敬,是孟武伯的儿子,他是孟子的曾祖父。
曾子有重病,孟敬子问他。曾子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后继者不明,孟孙氏渐为孟氏。
非嫡人物
子服孝
(懿)
仲孙它(?-?),姬姓孟孙氏,名它,一作佗,字子服,谥孝,又被称为子服它、孝伯、子服佗,是孟献子的儿子,孟庄子的弟弟,鲁国大夫。
季文子鲁宣公鲁成公时担任上卿,他的妾不穿丝帛,马不喂精饲料。仲孙它劝他说:“您是鲁国的上卿,辅佐过两朝国君,妾不穿丝帛,马不喂精饲料,国人会以为您很吝啬,而且国家不也有失体面吗?”季文子说:“我也愿意华贵奢侈,但是我看很多国人的父兄还在吃粗粮、穿陋衣,所以我不敢华贵奢侈。别人的父兄衣食不丰,而我却优待妾和马,这难道是辅佐国君的人该做的吗?何况我只听说高尚的德行可以为国增光,没听说过妾和马可以拿来夸耀的。”
季文子把这件事告诉了仲孙它的父亲孟献子,孟献子因此把仲孙它关了七天。此后,仲孙它的妾穿的只是粗布,喂马的饲料也只是草。季文子知道后说:“有错误而能改正,是人中之俊杰。”于是推荐仲孙它担任上大夫
其后为子服氏。
南宫敬叔
南宫敬叔鲁国南宫氏,名阅或说,一名绦,谥敬,是孟僖子的儿子,孟懿子的弟弟。母亲泉丘人之女。
前518年,孟僖子临终之前,让孟懿子、南宫敬叔都要将孔子作为老师。孔子曾经带南宫敬叔到周朝王城洛邑老聃问礼
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后继者不明,或曰其有子名南公路。
后代名人
亚圣孟子轲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按:车,古文;舆,今字。车又音居,是故,子舆、子车、子居,皆孟子之字也)。汉族,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孙阳
孟孙阳(约前410—前350),姬姓,孟孙氏,杨朱学派继承人,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杨子的弟子代表,推测应是孟敬子的曾孙辈,事迹见于《列子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孟郊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所以两人被称为“苦吟诗人”。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16 23:35
目录
概述
世系表
历代人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