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京保卫战
太平军为保卫首都天京所进行的防御战
天京保卫战是清朝同治元年至同治三年(太平天国壬戌十二年,1862—1864年)间,太平军为保卫首都天京(今南京)所进行的防御战。战争以天京陷落而结束,天京保卫战的失败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正式结束。
战役背景
1853年3月,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的太平军进抵南京城。天王洪秀全直接进至两江总督署,不久即就此改建为“天朝宫殿”(1853-1864年),太平天国建都天京期间,曾经在此颁布了以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为核心的《天朝田亩制度》,推行了“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在太平军内部实行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并设立诸匠营百工衙统一管理各种手工业的机构,还实行了解放妇女和逐步开放商业的政策。由于太平天国政权的种种失误,使清政府得以重新聚集力量来反扑。
天京保卫战是太平军为保卫首都天京,在1862年至1864年进行的防御作战。安庆失守后,陈玉成受到革职处分,坐守庐州,1862年5月放弃庐州北走寿州,被地主团练头子苗沛霖诱捕送往清军胜保大营,6月4日在河南延津遇害,年仅26岁。陈玉成的牺牲和庐州的失陷,使太平军在皖北的防务瓦解,太平天国只能依靠李秀成等新开辟的苏浙根据地支撑危局。
湘军攻陷安庆后,曾国藩即设大营于此。同治元年正月初一(1862年1月30日),清廷任命曾国藩为协办大学士,仍统辖苏、赣、皖、浙四省军事。曾国藩立即筹划以东征金陵为主要目标的全盘军事行动。具体部署是:曾国荃部自安庆沿长江北岸直趋金陵; 曾贞干部由池州攻芜湖;彭玉麟等率湘军水师沿江而下,配合两岸陆师行动并负运输接济之责;鲍超部由赣入皖,攻宁国府左宗棠部攻浙江,李鸿章淮军攻上海周围的太平军,尔后西进。
战役经过
天国危局
1862年3月,曾国荃部离开安庆东下,拉开进攻天京的序幕,各地太平军在敌人的全面进攻下节节败退。5月,湘军攻占当涂、芜湖、板桥、秣陵关、大胜关、三汊河。5月30日,彭玉麟率水师进泊金陵护城河口,曾国荃部直逼雨花台曾贞干也率军赶到。 天京处在湘军直接威胁之下。
湘军迅速进抵天京城下,大出洪秀全意料。洪秀全于是一日三诏催促李秀成从上海前线回援,李秀成只得停止进攻上海,退回苏州,派一部分兵力赶回天京加强防务,自己则仍留苏州。
1862年7月,天京外围形势更加严重。7月11日,西南屏障宁国府被敌攻破。杨辅清洪仁玕皖南回援天京,夜袭湘军,也被湘军击退。8月6日,洪秀全严诏催逼李秀成赶快回援。9月14日,李秀成由苏州出发,督率13王,领兵20余万,号称60万大军,在东坝会齐,回援天京。
外围攻守
10月13日,天京外围的攻守战开始。李秀成率军与天京城内守军配合,对湘军发起猛攻,湘军坚壁固守。11月3日,太平军集中力量攻湘军东路,轰塌曾国荃雨花台军营附近的湘军营墙两处,湘军拚命抵抗,太平军往返冲杀五六次,终不得入。太平军又用地道向敌进攻,敌人以挖对挖,每挖通一处地道,或熏以毒烟,或灌以秽水,或以木桩堵住洞口,使太平军的地道连连失效。
11月26日,李秀成、李世贤围攻雨花台曾国荃军营月余不下,只得下令撤围。李世贤率部退秣陵关,李秀成率部入天京。至此,13王回援天京的作战完全失败。
天京解围战失败后,李秀成被“严责革爵”。不久,洪秀全责令他领兵渡江,西袭湖北,企图调动天京围敌。1862年12月,第一批太平军数万人从天京下关渡江,占含山巢县、和州。1863年2月底,李秀成率第二批部队渡江,并于3月占浦口,4月占江浦
湘军围攻
进入皖北后,受到湘军节节抵御,屡攻不克。进至六安后,正值青黄不接,粮食奇缺, 加之敌人防堵甚严,李秀成遂放弃原定进军计划,于5月19日撤六安之围,折往寿州, 随即东返。这时,围困天京的湘军已增至3万余人,并于6月13日占领了聚宝门外各石垒。 洪秀全又急令李秀成速回天京。6月20日,李秀成率部由九洑洲南渡抵京。
南渡过程中被湘军炮火打死和因饥饿而死者甚众,渡至南岸进入天京城内的太平军不到1.5万人。6月25日,湘军又攻陷江浦、浦口,30日陷九洑洲,太平军又损失2万余人。至此,长江北岸完全为清军占领,太平军实力则进一步削弱,天京解围的希望也更加渺茫。
与此同时,苏浙战场也在淮军、洋枪队、左宗棠部湘军的进攻下趋于瓦解。 湘军于1863年6月底攻破九洑洲,控制了长江北岸后,鲍超部南渡,扎营神策门 (今中央门)外沿江一带。9月,曾国荃部攻占天京城东南的上方桥和城西南的江东桥, 11月上旬又连续攻占了城东南的上方门、高桥门双桥门七桥瓮以及秣陵关、中和桥, 太平军在紫金山西南的要点全部失守。
合围金陵
11月25日,曾国荃进扎城东孝陵卫。这时,湘军已攻陷天京外围的所有城镇要点, 天京城只有太平门、神策门尚与外界相通,外援断绝。李秀成于12月21日向洪秀全建议, 鉴于湘军壕深垒固,围困甚严,天京又内无粮草,外援难至,不如“让城别走”,遭到洪秀全拒绝。这样,太平天国革命事业的最后一线希望丧失了。
1864年2月28日,湘军攻占了紫金山巅的天保城。3月2日,曾国荃部进驻太平门、 神策门外,完成对天京的合围。曾国荃部合围金陵之后,曾于3月14日用云梯攻城,但未得逞。4月开始,在朝阳、 神策、金川门外挖掘地道十余处,准备轰塌城墙,太平军一面组织力量从城内对挖,进行破坏,一面构筑月城,以便城墙轰塌后继续组织对抗。
1864年6月1日,天王洪秀全病逝(一说自杀),终年50岁。此后,天京人心愈加不稳。幼天王洪天贵福即位,一切军政事务统归忠王李秀成执掌。
天京失陷
1864年7月3日,湘军攻占天京城外最后一个据点地保城(即龙脖子),从而能够居高临下, 监视城内动静。湘军在龙脖子山麓修筑炮台数十座,对城内日夜轰击,压制太平军的炮火,掩护挖掘地道。同时,在龙脖子山麓与城墙间大量填塞芦苇蒿草,上覆沙土,高与城齐,为攻城铺平道路。半个月后,湘军攻城准备基本完成。
李秀成见湘军攻城在即,于7月18日深夜,选派千余人伪装湘军,冲出城去,企图破坏太平门附近的地道,结果被湘军识破,只得退回城内。 7月19日晨,湘军担任主攻任务的部队齐集太平门外。
中午,湘军用地雷轰塌城墙,湘军蜂拥而入。太平军纷纷以枪炮还击,用大桶火药泼洒,虽给敌人以重大杀伤,但没能挡住湘军的攻势。与此同时,湘军水师各营会同陆师夺取了水西、旱西两门,傍晚前后,天京全城各门均为湘军夺占。
李秀成于19日晨自太平门败退后,即回到天王府,独带幼天王,由数千文武护送, 奔向旱西门,企图由此突围出城,结果为湘军陈湜部所阻,只得转上清凉山。入夜,折回太平门,伪装湘军由缺口冲出,向孝陵卫方向突围。不久,李秀成与幼天王失散,便分道奔逃。三天后,李秀成在方山附近被俘,8月7日,在写完供词后,被曾国藩杀害,年仅40岁。城内守军与入城湘军展开巷战,大部战死,一部自焚。
历史评价
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革命的失败。
天京保卫战历时3年,调动使用兵力数十万而终于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战略上说,天京失陷是太平天国领导人奉行消极防御战略思想的必然结果。天京被围时,洪 秀全虽然提出过西袭湖北计划,但李秀成执行不力,没能达到预期目的,最后还是困守孤城。等到湘军完成合围时,洪秀全仍然拒绝“让城别走”的建议,致使错过了撤出天京以图再举的最后机会。从作战指挥上看,前敌诸将协同不够,没有形成集中统一的领导, 仍然是各行其是。所有这些,都和太天国后期政治日趋保守和腐败息息相关,最后的失败是难以避免的。
双方主将
李秀成
李秀成原名以文,生于清道光三年(1823),广西梧州府藤县宁凤乡五十七都长恭里新旺村人。金田起义之后,咸丰元年八月(1851年9月),太平军进军永安州途中,萧朝贵韦昌辉率部在李秀成家乡驻扎,李秀成被卷进革命的洪流。破江南大营之后,李秀成等奉命率兵东进,接连攻占句容丹阳,迫使由天京败退下来的向荣“自缢而死”。天京叛乱时,李秀成在句容一带驻守。咸丰七年(1857)初,李秀成联合捻军在安徽霍邱颍上取得了胜利,又和陈玉成大捷于安徽桐城,占领六安。咸丰八年二月(1858年4月),李秀成为克服天京的被动局面,决定亲自出京到外围扩大兵员,伺机回救天京。并建立苏福省、天浙省,并且抗击英法侵略者,中兴了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封李秀成为忠王,称“万古忠义”。1864年6月,湘军攻陷天京,李秀成被俘后在狱中写下数万字的自述,追述自己的经历和太平天国的历史。8月7日被曾国藩杀害,年仅四十二岁。
曾国藩
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
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紧接着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起义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瞩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续。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23 14:16
目录
概述
战役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