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炮是现代坦克的主要武器。坦克主要在近距离作战,坦克炮在1500~2500米距离上的射效高,使用可靠,用来歼灭和压制敌人的坦克装甲车,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和摧毁敌人的火器与防御工事。
构造
坦克炮一般是由炮身、
炮闩、摇架、反后坐装置、高低机、方向机、发射装置、防危板和平衡机组成的。炮身在火药气体的作用下,赋予弹丸初速和方向。炮口或靠近炮口部位(加粗部分)的抽气装置是坦克炮所特有的。当弹丸飞离炮口时,膛内压力迅速下降,抽气装置利用火药气体本身的引射作用把自身原有的火药气体从喷嘴排出,使喷嘴后的膛内形成低压区,从而可将炮膛内残存的火药气体排到膛外,以免废气进入战斗室,影响乘员战斗力。
坦克炮的身管管壁受太阳辐射、雨淋、风吹会产生温度梯度,致使身管弯曲,弹着点偏移。根据试验,某坦克105毫米火炮受阳光暴晒、身管的上下温度差达3.6℃时,炮口偏移2
密位。为此,现代主战坦克炮一般都装有隔热套。有的隔热套是用两层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中间填以
泡沫塑料制成的。有的隔热套是用绝缘材料或导热金属铝制成的单层同心套,以身管和同心套间的空气作为隔热层。也有的用金属与绝缘材料相间排列套在身管外面。其中,以后者为好。隔热套能使火炮发射时产生的热量在身管四周
均匀分布,减少身管变形,从而提高火炮的命中率。
火炮身管借助螺纹
联结器与炮尾相连,以便于拆卸。
炮闩用来闭锁炮膛、击发炮弹、抽出药筒,开闩和关闩可自动进行。摇架用其两个
耳轴把火炮装在火炮支架上。炮尾上装有由驻退机和复进机组成的反后坐装置,用以消耗火炮后坐动能,使后坐部分回到原位,并在任何仰角上都能使火炮处于最前方位置,保证火炮正常工作。发射装置用来使击发装置击发。防危板用于击发时保护乘员安全。位于火炮右侧的平衡机用来平衡火炮摇动部份的重量,使火炮操纵轻便,仰俯平衡。
现代坦克炮的威力是很大的,它能远距离穿甲。前苏联T-72坦克125毫米火炮发射初速1650米/秒的长式动能弹时,在2000米距离上可击穿140毫米/60°的靶板,也就是穿透将近一尺厚的钢板。前西德豹Ⅱ坦克120毫米火炮发射初速度为1650米/秒的长杆式动能弹时,在2200米距离上可击穿厚度为350毫米的垂直装甲。
威力
口径大
由于坦克的装甲车体坚固,稳定性好,所以可装载大口径的火炮。在相同条件下,火炮的口径大,炮弹粗,药筒装的发射药多,初速大,因而威力就大,也就是说火力强。那么,是不是口径越大越好呢?不是的。因为火炮口径太大,则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整个火炮、炮塔座圈、炮塔都要加大,因而会使坦克加宽加重,不便于机动和铁路运输。并且,大口径的炮弹很重很长,不容易实现自动装填,人工装弹又特别费劲,坦克运动中装弹几乎成为不可能,炮弹发射后空金属药筒不易处理,因而直接影响发射速度。此外,口径大往往会导致弹药基数的减少。所以,现代坦克炮的口径一般为85~125毫米。主战坦克的火炮口径为120~125毫米,已被认为达到了极限。美国高机动、灵活性试验车上采用了75毫米的自动机关炮,这是减小口径的趋向。采用电渣精炼钢、利用自紧工艺提高身管强度,以加大膛压。初速可达2000米/秒以上,口径可能减小,但穿甲效能不降低,射速可通过装填自动化提高。另外,电磁炮在美国正处于实验室阶段,一旦可行,初速可提高到6000米/秒。
身管长
现代坦克炮的炮身长为一般口径的50倍以上。大于40倍口径的长身管火炮,叫
加农炮。长身
管炮与短身管炮相比,射出的弹丸初速大,动能大,射角小,不超过45°,弹道低伸,即弹丸在空中飞行时的轨迹比较平直,便于直接瞄准,射击精度高,能远距离穿甲,适于平射打坦克
装甲车等活动目标和突出地面的单个垂直目标。
线膛炮
身管内壁有
膛线(或称
来复线)的火炮叫
线膛炮;身管内壁没有膛线的火炮叫
滑膛炮。现代主战坦克大多采用滑膛炮。如前苏联T-72坦克、前西德豹Ⅱ坦克和美国后期的M-1坦克等。大多采用滑膛炮的主要原因有四点:一是滑膛炮采用长径比较大的动能弹,因而穿甲能力强。二是管壁较厚,且无膛线,不存在膛线
烧蚀问题,膛内阻力小,使用寿命较长。特别是它的
发射药装得多,膛内压力大,因而发射初速能大大超过1800米/秒,可以提高
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穿甲能力。滑膛炮发射
破甲弹时,由于弹丸不靠膛线稳定,因而无离心力对聚能射流的有害影响,破甲能力可以提高。三是炮弹无滑动
弹带,减轻了弹重。四是适于发射多种弹,如小型导弹、
火箭增程弹等。但是
滑膛炮只能发射尾翼稳定弹,而且射击距离远时,由于弹丸尾翼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射击精度较低。
坦克炮一般安装在可以旋转的炮塔内。炮塔的旋转是通过操纵台或人手借助动力传动装置或电动液压传动装置来实现的,可使坦克炮有360°的方向射界,即可进行圆周射击和迅速射击,因而火力机动性好。坦克在原地、短时间和行进间,坦克炮都可以射击。坦克炮的威力与坦克的快速运动相结合,可使坦克具有“铁甲骑兵”之称。
穿甲弹
坦克炮主要的攻击目标是对方的坦克,它是通过发射
反坦克炮弹来完成这一任务的。当前坦克炮配用的反坦克弹种以尾翼稳定的长杆式次口径
脱壳穿甲弹为主,同时还配有
空心装药破甲弹及
碎甲弹。尾翼稳定的长杆式次口径脱壳穿甲弹,靠火炮赋予它的机械动能将坦克的装甲击穿。随着坦克装甲防护能力的不断提高,
穿甲弹也从普通穿甲弹、超速穿甲弹、旋转稳定的次口径脱壳穿甲弹、发展到细长如箭的尾翼稳定的脱壳穿甲弹了。穿甲弹穿透装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射时的初速,当前苏制125毫米滑膛坦克炮发射的穿甲弹初速已达1800米/秒,这种反坦克炮弹作用可靠,毁伤威力大,一旦穿透装甲,必将车毁人亡。空心装药破甲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反坦克弹药。由于最古老的反坦克穿甲弹当时面对加厚的坦克装甲已无技可施,于是出现了这种弹。它对装甲的破坏作用不是象穿甲弹那样是靠机械动能,而是靠弹丸本身装填的炸药释放的化学能,巧妙地利用了聚能作用(犹如经过
凸透镜会聚的阳光,可以把纸烧穿)大大提高了穿透装甲的能力,推动了反坦克武器的大发展。由于它不要求发射武器的高初速,武器的作用只是把弹准确送到目标上,穿透目标全靠弹丸所带的炸药,于是除了火炮能发射
破甲弹,小至手持
反坦克火箭、
反坦克手榴弹、
枪榴弹,大到各种反坦克火箭、
反坦克导弹、
反坦克地雷、
反坦克子母弹等其破甲的原理都一样。
碎甲弹也是靠弹丸所携带炸药在目标处爆炸时所释放的化学能,所不同的是它是通过把塑性炸药紧贴在装甲的外表面上起爆,利用爆炸波在装甲介质中的作用将装甲内表面撕裂而对车体内的人员、设施进行毁伤的,其实装甲并未被穿透,只是内表面产生了崩落效应。
附录
国产坦克炮
仿制
我国坦克炮的发展是从仿制苏制装备起步的,上世纪五十年代期间先后仿制了ZIS-S-53和D-10T两种苏制坦克炮。
仿制苏制ZIS-S-53型85毫米线膛坦克炮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同年9月底中国做出了抗美援朝的战略决策。为提高志愿军装备实力,苏联政府应中国政府之请在短短一个月内迅速向中国供应了各型坦克、自行火炮,
装甲车486辆。这批援助物资中就包括二战期间著名的苏制T-34坦克。随着后来进入志愿军部队的T-34坦克数量不断增加,中国在随之而来的维护和修理工作中逐步掌握了其ZIS-S-53型85毫米线膛坦克炮的生产技术,这可以说是中国坦克炮研制历程的开始。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为增强东南沿海对台作战部队战斗力,我国开始独立研制适应南方水网稻田环境作战需要的国产
轻型坦克火炮技术不过关,无法达到实用状态。为尽快完成新型坦克研制工作,军工部门决定放弃76.2毫米主炮方案,改用仿制并改进了的ZIS-S-53型85毫米炮作为新型坦克主炮。1962年年底国产
轻型坦克正式定型并被命名为62式轻型坦克,其所采用的改进型ZIS-S-53型85毫米炮也随之成为第一种获得正式定型的国产坦克炮。
作为ZIS-S-53的仿制型,中国85毫米坦克炮在弹道性能上和原型并没有太大不同。二者在外形上的区别是,和ZIS-S-53相比,国产85毫米炮在近炮口处增加了
抽烟装置,使坦克炮塔在主炮射击后不再硝烟弥漫,从而有效改善了坦克手的工作和作战环境。在内部结构上,国产85毫米炮用滚针式
耳轴代替
滑动轴承耳轴,并装有弹簧补偿器,解决了原炮瞄准时抖动的缺点。该炮最大直射距离为950米,主要使用
破甲弹。由于62式轻型坦克服役时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种轻型/水陆坦克装备有76.2毫米以上口径
火炮大炮的典型而载入史册。
朝鲜战争结束后,根据中苏协议,1956年中国获得了苏制T-54A中型坦克全部技术资料和少量实车。为了完成T-54A型坦克仿制工作,中国正式建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坦克生产厂-617厂。中国科研人员在苏联工程师帮助下,掌握了包括D-10T线膛炮在内的T-54A坦克全部生产技术。在1959年建国十周年
阅兵式上,32辆中国造T-54A坦克首次亮相,并在1959年底被正式命名为59式主战坦克。
59式主战坦克所用D-10T
线膛炮M48主战坦克90毫米线膛炮相当。
研发
国产100毫米、120毫米
滑膛炮 早期坦克炮是
线膛炮一统天下,各国主战坦克装备的是清一色的线膛炮,我国59式坦克采用的即是线膛炮。上世纪六十年代,苏联首次在其第二代的T-62坦克上采用了滑膛炮,之后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
滑膛炮之所以受各国青睐,主要是因为其相对于线膛炮有很多优势:首先是滑膛炮没有
膛线,其生产工艺简单、价格低廉,同时由于没有了膛线磨损,使其炮管寿命要长于线膛炮,其次,滑膛炮由于没有了线膛炮因膛线根部
应力集中、易
产生裂纹的问题,可以承受更高的膛压,这样对提高弹丸初速和射程有很大帮助,而线膛炮要想获得高炮口初速必须具备更高的膛压、更长的身管长度,而这对坦克炮来说都是有极限的。第三是弹种原因。当时坦克弹种主要有两种,即
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
破甲弹。随着坦克应用
复合装甲和
反应装甲技术,破甲弹对坦克的威胁降低了,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便成了最主要弹种。但是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长径比很大,其长杆形弹芯根本不适合旋转,否则在炮管中高速旋转会使其结构强度降低,并且在弹头接触装甲时由于旋转产生
切向力而更容易跳弹。因此可以说用
滑膛炮取代
线膛炮是大势所趋并代表着坦克
火炮的发展方向。
在中苏关系破裂后,为有效对抗集结于我国北部边境、装备了最新型T-62坦克的大规模苏军机械化集群,中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全面启动了新型坦克研制计划。新型坦克的研制工作包括WZ-121(即后来的69式)和WZ-122两种型号,与其对应的坦克炮分别是100毫米滑膛炮和120毫米滑膛炮。
国产100毫米滑膛炮
1969年初中国
边防部队在
珍宝岛冲突中缴获了1辆完整的苏制丁-62坦克。通过对这辆坦克的全面剖析,中国获得了包括其2A20型115毫米
滑膛炮在内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和相关技术。这些技术随即被应用到了WZ-121的研制工作上。1974年新坦克和配装的新型火炮同时定型,并被正式命名为69式主战坦克和69式100毫米滑膛炮。而之所以没有直接研制T-62的115毫米滑膛炮,一方面是因为研制100毫米滑膛炮可以仅通过少量改动即可直接利用现有100毫米
线膛炮生产线,而无需另外投资建设,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也已有了120毫米滑膛炮的研制计划。
作为中国自行研制坦克炮的第一次尝试,69式100毫米
滑膛炮和59式主战坦克上的仿D-10T式100毫米线膛炮相比虽然外形相似,但无论在炮口动能,穿甲威力还是射击精度上都不及后者水平一例如在1000米距离时,其穿甲能力仅为100毫米。此外其炮管内也易产生火药残渣滞留膛的问题,使
火炮需要不断擦拭,因此装备后并不很受使用者欢迎。后来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适合
线膛炮发射的
脱壳穿甲弹研制成功,69式坦克又改回了100毫米线膛炮。
国产120毫米滑膛炮
除了69式主战坦克外,我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还有一个战技指标明显高于69式的国产
第二代主战坦克研制计划,这便是WZ-122型坦克。在该型坦克设计之初,
装甲兵指挥机关就明确提出,新型坦克
火炮威力要能对付已有的(T-54/55/62及美国的M-60等)和近期可能出现的任何中、
重型坦克。因此122坦克没有沿用59/69式上装备的100毫米线膛/
滑膛炮,取而代之的则是一门120毫米大口径滑膛炮。遗憾的是,WZ-122型坦克研制计划后来于1973年下马,与其配套的这种新型120毫米滑膛炮的研制工作也随之终止。
客观地讲,通过对T-62
中型坦克2A20型115毫米滑膛炮技术的剖析,中国坦克科研人员得以接触并随之研发了代表未来坦克炮发展方向的滑膛炮,虽受具体科研体制和基础工业限制,先后进行的100毫米和120毫米两种滑膛炮最后或未大量装备或下马,但这两种坦克炮的研发却表明中国在坦克炮的研发思路方面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已经极富前瞻性地迈入了滑膛时代,这为中国坦克炮最终迈入世界先进行列埋下了伏笔。
徘徊
81式、83式105毫米
线膛炮 69式坦克定型后,同一时期的苏联T-62,美国
M60等第二代坦克在各项综合战技指标上都要较之先进。单从
火炮口径上说,T-62坦克为115毫米,M60为105毫米,69式坦克100毫米
滑膛炮的火炮威力显然低一个档次。因此在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我国开始加快研制国产第二代坦克,但在新一代坦克装备部队前,我国采取了改造升级各型老式坦克,以提高其战斗力的做法。
到了1987年,国产
第二代主战坦克完成了技术定型,这便是人们俗称的80/88式坦克。与国产第一代坦克相比,80/88式坦克采用了多项新技术,如首次使用
复合装甲提高防护能力、采用更大功率的发动机、首次应用6对
负重轮(这是80式坦克与59式、69式、
79式坦克最明显的区别之处)。80/88式坦克所装备的便是81/83式坦克炮。该型
火炮威力较强,最大直线射程达到1600米,在1000米距离上可穿透150毫米装甲。因为重量和后坐力都比较合适,该炮后来还被其他国产
轻型坦克、装甲车辆,如63A水陆坦克、63式轻型坦克改进型或轮式
坦克歼击车选中成为其主要武器。
跃进
国产125毫米
滑膛炮 81式、83式105毫米坦克炮在技术水平上毕竟还属于第二代坦克炮,就在81/83式坦克炮开始批量装备部队的同时,苏联和西方
装甲部队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从国外引进了T-72坦克并在其2A46型125毫米大口径滑膛炮基础上开始了国产大威力滑膛坦克炮的研制工作。与此同时有关部门通过继续对WZ-122型坦克120毫米
滑膛炮经过对国产125毫米坦克炮和国产120毫米坦克炮进行全面比较,最终前者被选择成为国产新一代坦克的主炮。原因之一就是,根据数据对比,国产125毫米坦克炮有一定优势,而且其配有
自动装弹机自行榴弹炮底盘为基础发展出的
89式自行反坦克炮的主炮,也算有了-个不错的归宿。
中国国产125
滑膛炮系由2A46仿制而来,但中国军工部门并没有简单照搬2A46,而是结合部队实际需要,做出了一系列后续改进。中国的125毫米滑膛炮主要包括2种型号,第一种装备于96式主战坦克,身管长度48倍口径,但和原型的2A46相比,进一步加大了药室容积,有效地提高了炮口动能和
火炮威力。第二种则装备于
99式主战坦克上,身管长度进一步增加到了50倍口径,进一步提高了威力。 125毫米口径滑膛炮的服役让中国主战坦克的火力达到了世界水准。据99式主战坦克副总设计师
王哲荣院士介绍,就坦克火炮威力而言,中国99式主战坦克配备的125毫米滑膛坦克炮使用
钨合金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时,可在2000米距离上击穿850毫米均质装甲,而使用特种合金
穿甲弹时,同距离穿甲能力则可以达到960毫米以上,相形之下美国M1A2主战坦克在2000米距离上的穿甲能力为810毫米,日本的
90式主战坦克为650毫米,因此就坦克火炮的威力而言中国的水平肯定是最强的。
展望
传说中的140毫米
滑膛炮 毫无疑问,坦克作为现代陆军的重要地面装备仍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世界各国对如何进一步提高坦克炮威力的研究也会持续地进行下去。就拿英国和德国来说,据说他们已研制开发了140毫米口径坦克炮,-旦实现列装,其坦克火力当刮目相看。
据说中国也已将自主研制新一代大威力坦克炮的工作提上了日程。据外界传闻,中国已经开始自行研制140毫米口径滑膛炮,据英国《
简氏防务周刊》2005年6月报道,中国已经完成了140毫米口径滑膛炮的研制工作,并在
99式主战坦克上进行了装车试验。根据其公布的数据,中国新型140毫米滑膛炮仍采用了分装式弹药,并配备有和国产125毫米
滑膛炮所装备的
自动装弹机结构相似的新型装弹机,按照其说法,中国新型140毫米滑膛炮威力强大,具备在2000米距离上击毁M-1A2正面装甲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