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膛炮
炮管内刻有不同数目的膛线的火炮
线膛炮是在炮管内刻有不同数目的膛线的火炮。膛线能有效保证弹丸的稳定性,提高射程。
历史发展
16世纪,开始在炮膛上刻制螺旋膛线的试验。17世纪,出现了线膛炮。1694年,德国纽伦堡制造的51毫米线膛炮,有8条膛线。1846年,意大利G.卡瓦利制成后装线膛炮,用5磅装药发射重64磅的圆柱锥形空心弹射角为14.75°时,射程为3050米;用8磅装药发射64磅炮弹,射角为25°时,射程为5103米,方向偏差仅4.77米。法国滑膛野战榴弹炮,射程为2400米时,方向偏差即达47米。这种线膛炮的射程和射速及射击密集度都明显优于此前同口径的滑膛炮
线膛炮的出现是火炮制造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对炮兵射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现代火炮多为后装线膛炮。
武器功能
线膛炮的弹丸因弹带直径较火炮口径略大,故弹药一般从炮尾装填。弹带与膛线密合,可防止火药燃气泄漏,保证火药燃气对弹丸有足够的推力,以增大射程和提高射击密集度。弹丸飞行的稳定性取决于弹丸旋转的角速度。弹丸前移速度一定时,角速度由膛线的缠角决定。炮口缠角愈大,弹丸的旋转速度愈高。加农炮的身管较长,初速较大,用缠角不大的膛线,弹丸便可获得一定的转速。榴弹炮初速较小,为了获得一定的旋转速度,采用炮口缠角较大的膛线。为了减小弹丸对膛线起始部的磨损,提高身管寿命,榴弹炮通常采用渐速膛线。受缠角影响,旋转的弹丸沿弹道飞行时,对射面产生方向偏差,即偏流。右旋膛线产生的偏流偏向射面右侧,左旋膛线产生的偏流则偏向左侧。炮兵决定射击诸元时,要对偏流加以修正。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0 10:27
目录
概述
历史发展
武器功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