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90式203毫米榴弹炮,该炮口径为203.2毫米,初速933米/秒,射速1-2发/分。发射的弹丸重量和射程分别为:底凹弹,弹重95。9千克,最大射程40千米;
底排弹,弹重100。1千克,最大射程50千米。其战斗全重为16396千克。火炮的高低射界为-5~+65°,方向射界为±25°。牵引速度为公路90千米/小时,土路50千米/小时。 中国203毫米榴弹炮是对付点目标和面目标的良好武器,可在远距离上与敌方炮兵作战,压制和打击敌多种目标,也可作为
海岸炮打击水面目标。如果配备
特种弹则作战任务更灵活,如配备
核弹又具备了
威慑能力。
现藏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的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
铜火铳,是世界面镌有“至顺三年二月十四日,绥边讨寇军,第三百号马山”三行铭文。现藏北京中国历史
博物馆的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铜火铳,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金属火炮,它重6,94公斤,长35,3厘米,火炮口径为10,5厘米,铳筒中部盖面镌有“至顺三年二月十四日,绥边讨寇军,第三百号马山”三行铭文。
世界上发现最早的
火炮是中国西北地区西夏国(1038─1227年)的一尊铜铸火炮和一支1332年铸造的元朝铁铳。古代火炮大都是从炮口装填弹药,炮膛内没有
膛线的前装式
滑膛炮,火炮上没有或是只有很简陋的瞄准和反后坐装置,射击时往往还需要人工点火,炮弹也只是石制或铁制的实心弹、爆炸弹以及将石头或金属碎块、
铅弹装在铁筒内制成的霰弹。17世纪以后,随着科学的进步,枪械和药技术的发展,古代火炮逐渐向近现代火炮演变。
前装滑膛炮装填弹药很不方便,射击速度慢,而且弹丸飞行不稳定,射击精度低,射程近。1846年,意大利
陆军少校G·卡瓦利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门后装
线膛炮,炮管内有两条螺旋膛线,使发射后的弹丸旋转,飞行稳定,提高了射击精度,增大了火炮射程。该炮设计了新型的尾部
炮闩,实现了炮弹的后膛装填,发射速度明显提高。卡瓦利还一改过去的球形弹丸形状,发明了与后装式线膛炮相匹配的具有圆柱型弹体、船尾形弹尾、锥形弹头的炮弹,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与现代炮弹外形相似的卵形炮弹。卡瓦利的一系列发明和设计在火炮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使火炮本射和炮弹具有了现代火炮的某些特征,是古代火炮向现代火炮迈进的关键一步。
第一门具有现代反后坐装置的火炮,是由德维尔将军、德波渔产上校和里马伊奥上尉3人组成的法国炮兵研制小组1897年发明的75毫米
野战炮。这门火炮所采用的长后坐原理本是德人豪森内研究发明的专利,但德国军队拒绝采用这一专利。法国于1894年从豪森内手里购买了这项专利,并根据它研制了具有液压气动式驻退复进装置的
炮架,称之为弹性炮架。炮身安装在弹性炮架上,可大大缓冲发射时的后坐力,使火炮不致移位,使发射速度和精度得到提高,并使火炮的重量得以减轻。弹性炮架的采用缓和了增大火炮威力与提高
机动性的矛盾,并使火炮的基本结构趋于完善。75毫米野战炮已初步具备了现代火炮的基本结构,这是
火炮发展过程中划时代的突破。
在75毫米
野战炮的研制过程中,法国人成功地躲过了德国
情报侦察和窃取活动,他们表面上进行弹簧式复进机构的多次试验,将敌方引入歧途。结果,德国人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仿制的法国野战炮,却是一种技术落后的假炮,使德国的炮兵装备落后了许多年。
1914年9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马恩河战役中,
法军炮兵用75毫米野战炮猛轰德军,使其伤亡惨重,为法国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法国买来德国人的先进发明专利,又对德国人进行保密和欺骗,还反过来打击德国人。这对德国人来说,真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惨痛的教训。
19世纪末,各国炮兵相继采用缠丝炮管、筒紧炮管、强度较高的炮钢和
无烟火药,提高了火炮性能。采用猛炸药的复合引信,增大弹丸重量,提高了榴弹的破片杀伤力。20世纪初,火炮还广泛采用了瞄准镜、测角器和引信装定机等仪器装置,由此进入了现代火炮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