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企业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企业
创新型企业主要是指那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依靠技术创新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的企业。
主要特征
(1)企业内部实现研究与开发的制度化;
(2)研究与开发成为企业的核心职能之一;
(3)集研发、生产、销售三位一体;
(4)形成研发、生产、销售三者互动的健全机制;
(5)能通过不断的持续的创新,获得持续性的收益。持续创新是其本质特征。
英国弗里曼(Christopher Freeman,1921—)列举了创新型企业的十大特征:
(1) 企业内部研究与开发能力相当强;
(2) 从事基础研究或相近的研究;
(3) 利用专利保护自己,与竞争对手讨价还价;
(4) 企业规模足够大,能长期高额资助R&D(研究与开发);
(5) 研制周期比竞争对手短;
(6) 愿意冒风险;
(7) 较早且富于想象地确定一个潜在市场
(8) 关注潜在市场,努力培养、帮助用户;
(9) 有着高效的协调研究与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家精神
(10) 与客户和科学界保持密切联系。为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大批创新型企业是关键。
根据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具有以下特征的企业可以看作是创新型企业:
(1)有自主品牌,不是代工企业
(2)有较强的研发实力,研发人数在30人以上;
(3)有较大的营业规模,年营业收入在8000万元以上;
(4)有较好的成长性,年收入增长率在20%以上;
(5)有创新性,不是纯模仿企业;
(6)有较好的市场地位,在行业或细分市场上居于前5位;
(7)主要通过内生方式实现增长,而不是依赖并购方式实现增长。
符合上述3个以上特征的企业,我们可以看成是创新型企业。创新型企业主要分布在高科技行业、消费品行业以及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型企业是一个国家最有活力的企业,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应该成为政府重点扶植的对象。创新型企业也是风险投资机构最青睐的投资对象
建设方法
企业要建立自主创新组织保障机制
一是有条件的企业,要建立专门的科研机构, 配备足够的人员和资金, 专门从事科技创新活动, 努力形成集研究、开发、设计、制造于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 创造一条适合自己既能发展又赚钱的自主创新之路。二是掌握运用好国家的各项政策, 把握好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科技创新政策, 将自己的科技创新活动积极争取纳入国家创新整体规划之中。三是根据市场需求, 对企业产品进行原始创新。四是紧盯科技前沿, 尽可能抢占制高点。
企业作为创新主体,优势是贴近市场,了解市场需求, 可迅速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商品, 通过市场得到回报。但由于企业缺乏创新人才。影响着企业创新速度和产品开发。为此, 企业要强化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 将双方优势互补, 构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另外, 政府要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作为突破口。建设中国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和加快自主创新步伐, 尽快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企业的战略目标
企业仅有一般的技术和产品远远不够,或满足于用别人的技术和牌子赚取微薄利润更不能够持续发展,要开发具有知识产权、能够代表企业形象、体现企业经济实力的知名品牌, 将自主创新与自主品牌紧密相连,努力在价值链高端寻求高利润,打造更多具有竞争力的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形成若干著名品牌集聚、各具特色的品牌企业或产业集群。逐步走上品牌运营和提高自主创新的发展轨道, 把自主品牌作为企业重要的资产来经营, 创造和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 在品牌经营中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使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逐步占据主动地位, 不但在国内得到青睐、有较高知名度。而且争取走向世界, 为企业获得更多利润。
将创新与引进有效结合起来
为了在扩大开放中推进技术创新,降低创新风险成本,企业要对从国内外引进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虽然再创新初期可能投入较大,但却能避免引进技术时支付巨额费用,或投产后将大部分利润让出,从长远看。有利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一个企业若完全依赖别人的技术是不可能发展壮大的。必须走自主创新、科技强企之路。在现阶段对企业来说,引进技术再创新是一个捷径,也是逐步发展到集成创新再发展到原始创新的有效途径。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创新领域,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加快企业技术升级、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也是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一是企业要加大国际技术合作力度,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二是企业要走出去,实现企业自身和当地经济的共同发展。三是吸引跨国公司加大产业链高端的投资与合作,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四是积极开展多层次的国际科技与经济合作,与大型跨国企业和国外科研院所联合,发挥企业优势,形成跨地区、跨产学研不同行业的自主创新体系的联盟组织。
诞生背景
根据国内外技术创新领先者的启示,根据系统组织规律,作为企业创新机制运行系统,从结构上,至少可分为六个子系统——即六个要素:人才、决策、保障、激励、信息、技术。
创新的本体,是人才;创新的空间定向,靠决策;创新的生存条件,靠保障;创新的时间延续,靠激励;创新的高度,靠信息优化;创新的深度,靠系列渗透。
人才、决策、保障、激励、信息、技术,六大要素之间,还有一种瓶颈制约的关系,即当某一要素的创新,成为整个系统的薄弱环节,并影响和制约其它要素创新时,其瓶颈作用就突出了,成为需要重点创新的要素。
既然目标是构建企业创新的机制,真正推动技术创新。
企业从创立到发展,首要的是人才。因此,首先要抓住“人才”的创新。要抓紧通过政策乃至法定手段,确立企业各级人才的竞争聘用。
创新型企业颁奖
一是要根据总体的科学设计,坚定、积极、逐步地对企业领导实行比例淘汰制和公开招标制。二是每年对企业领导至少进行一次德、能、勤、绩创新性定量化考核,按5%—10%的比例进行末类淘汰。三是新增、空缺的企业领导岗位,要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标竞聘,不分官员、平民,不分部门界限,所有合法合规公民,都可以一试身手。四是严格任期限制。由此,推举、重用创新人才,防止假公济私、黑箱操作和任人唯亲。
总之,要害在于确立一个优胜劣汰的用人制度,上岗有竞争,到岗有压力,下岗有“机遇”。由此,不断激发每个员工的创新意识,又不断培训开发每个员工的创新能力;在活水奔涌的良性循环中,不断迸发生机和活力。
第二个是“决策性”的要素。这里的要害是抓紧用政策乃至法定手段,确定科学的民主的决策程序,必须有效防止专横独断决策、盲目冲动决策、反复无常决策。同时,确立适合创新的管理制度、力促官本位向科学本位转变。依照法律法规,抓紧选拔和配置真正懂行、真正理解创新的人才,加大创新力量参与决策的力度,充实、优化决策班子,切实抓紧决策系统的高效改革。
第三个是“保障性”要素。这个要素复杂性在于:资金保障、工作环境以及衣食住行等互动因子,主要应由企业单位来解决。但是,有效保护创新性成果、合法性专利,则必须靠法律法规、由主管部门来真正落实。否则,必将形成破坏性的社会化的恶性循环。多年来,市场上大量的“伪劣假冒”,就是最充分的反证。
第四个是“激励性”的要素。其中的关键:一是遵循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知分配等原则,实行相对的高额年薪制;同时不限资历,不限职务,实行创新人员按成果收益、利润分成;二是将创新人员科研开发、成果收益,按比例量化配有股份;每年按股分红;合法退职时,按当时市值兑现。由此,合理拉开差距,向创新贡献者倾斜。通过股权形式,以产权为纽带,使员工真正和企业共兴衰,与技术的创新共存亡。三是创新奖励制度,在对象上,根据创新成果的不同质量、不同数量,分清主次,重奖骨干,兼顾一般;在内容上,重奖产业权益,兼顾津贴待遇。四是抓紧构建特别适应创新的企业文化,用企业精神、企业形象、企业民主,进一步激发员工的创造性、主动性、积极性。
企业构建创新机制,必须依托于各级各类权力机关所营造的文化环境竞争环境、特别是政策环境,大体包括人才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决策规则、财政激励政策、风险投资政策、政府采购政策、促进中介发展政策以及产业政策等等;由此,依托于社会性的“技术创新”,特别是体制创新,将为机制创新提供良好组织结构、提供激励动因、提供市场体系和法律的行政的及社会的制度框架;使机制和技术,保持一种主动创新和持续创新的态势。这样看来,各层领导要运用经济杠杆刺激企业开发、应用创新成果的自觉性;要运用软、硬政策引导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主动性;要运用法律法规,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协调投资融资;要确定主管部门的责任和权力等等;是十分必要的。
战略
2006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后过渡期行将结束。诸多领域的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开。一方面,跨国公司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国内竞争日趋白热化、国际化;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要在国际市场上直接与外国强势集团对阵。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方面考察,中国企业面临三大严峻挑战:
其一是,经济实力与跨国公司不在一个档次,无法发挥规模经营优势,通过强化高技术研发和兼并科技型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如果不能通过经济布局和结构的调整,在产业高端把自己做强做大,则在新一轮创新密集的国际分工和交换中,面临日甚一日被边际化的威胁。
其二是,技术进步缺少历史的积累,高技术领域处于外国专利包围之中,重大装备和基础软件依赖进口,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受制于人,有些企业已陷入竞争伙伴的知识产权“陷阱”之中。如果不能立足创新发展和壮大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则关键产业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存在拉大的危险。
其三是,品牌战略还处在初级阶段,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名牌凤毛麟角,在国内市场上,诸多行业被跨国公司凝聚巨大无形资产的著名品牌所主导,巨额利润从产品定价、技术标准、零部件采购和国产化认证等环节流失。如果不能打响自主民族品牌,还将日甚一日地失去市场财富的优先分配权。
中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重点大型企业是共和国的经济主流,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坚力量高新技术企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先导,民营企业是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生力军。根据“十一五”规划,实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要求在微观层次上,促进各类企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把自身创建为具有强大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而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创新型企业,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拥有强大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必须不断创建和提升著名民族品牌。这是中国创新型企业肩负的历史使命
管理方法
创新型企业是创新型国家的基础,而人才竞争是创新型企业竞争和生存的焦点。只有根据创新型企业的特点,针对性地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才能增强企业的持续竞争能力,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特征
创新型企业,特指那些以不断创新的观念和组织文化为指导,以良好的组织创新活动为支撑,以自主研发或消化、吸收、再创新为手段,以创新成果的转化利用为创新目标,以不断创新作为激发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的新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创新型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人力资源管理被纳入战略管理范畴。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主要体现在研发能力和自主技术上。创新型企业不仅将知识融入企业生产过程当中,通过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更多的依赖于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激发,依赖创新能力促进企业发展。创新型企业从本质上说是以创新型人才为核心的新型企业,其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成为创新型企业的关键因素。为了更好地让人力资源管理为创新型企业发展、变革服务,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的诸要素必须建立在由管理层共同确立的、符合企业内外各方面利益、得到企业全体员工一致认同的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及企业远景规划的基础之上,即将人力资源管理纳入战略范畴。 (2)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自我”。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企业,把员工视为“受雇人”,采取比较残酷的手段管理员工;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企业把员工看作“经济人”,采取经济手段管理员工;20世纪30年代,西方企业把员工视为“社会人”,采用行为科学管理员工;当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自我实现人”正日益成为现代新型企业员工的管理目标。创新型企业中主体是具有专业能力的工程师、管理工作者,他们作为独立的、有差异性的个体,有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和实现自身价值的追求。这就要求创新型企业在确保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同时,实现员工的自身价值。创新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为员工创造良好的环境,对员工招聘录用、培训考核、奖惩和薪酬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予以同等关注,并对其内容进行不断完善和创新,帮助或引导员工成为能够自我管理的人,并能在特定的工作岗位上创造性地工作。也就是说在达到企业功利性目标的同时,使员工全面自我发展,即实现人的素质的全面增强和人格的解放。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少创新型分配机制作动力。企业薪酬分配就是企业对它的职工给企业所做的贡献,包括他们实现的绩效,付出的努力、时间、学识、技能、经验与创造所付给的相应回报。它包括工资、奖金与福利。① 工资。企业的工资实行的是结构工资制,在一定程度上拉开了不同岗位的工资差距,但可变动部分仅在很小的范围浮动,企业成员间的收入相差不大。这种工资制度适用于劳动密集型大规模生产企业,对于创新型科研性企业来说,这种工资制度将无法体现出重大发明、创新成果产业化所创造的重大贡献。② 奖金及福利待遇。企业中的奖励机制仍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奖金的分配过程仍存在大锅饭现象。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机制、不同企业间的相互攀比,使得能起到激励作用的奖励额度要不断地提高。这种以奖励金分配为主的奖励机制难以持久、有效地在创新型企业中发挥激励作用。 海尔集团(2)缺少创新型的企业文化作内核。创新型企业文化是指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创新理念已得到员工的普遍认同,创新思想已渗透到企业上上下下人员的意识深处,并内化为企业员工的行为习惯。但从大部分企业来看,创新型企业文化还处于弱文化地位,企业没有典型的可以指导员工创新行为的创新文化氛围。企业的文化现象大多来自于社会文化,特点不鲜明,主题不突出,导致社会文化的影响力超过企业文化的影响力。而且大多创新型企业文化影响力还不是很强。一方面存在企业文化过于偏重秩序型,而遏制了企业创新性的发挥问题;另一方面存在过于松散,各自为政的倾向,没有团队精神。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对策建议
(1)建立竞争性薪酬制度。薪酬是竞争中的重要要素,如果竞争对手高出一筹,那么这个企业将面临困难。在中国绝大多数企业中,创新型人才的实际收入却很低,与他们为企业所作的贡献和价值极不相称,这样严重地影响了他们为企业贡献智力资产的积极性和继续留在企业的信心。对于创新型企业,要参照人才市场制定相应的分配标准;在企业内部各成员之间则需要拉大收入差距,建立公平的工作评价体制,严格按贡献大小、技能高低确定个人的工资待遇,杜绝平均主义;采用灵活的分配制度,对于极其重要的高层次人员采用议酬方式,对于重要岗位人员在考核基础上待遇倾斜。只要制度合理,运作适当,虽然 薪酬水平低于外界平均水平,也能凝聚大批高素质人才在企业积极工作。
(2)建立包容性强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创新和发展的动力之源,是企业参与市场高层次竞争的法宝。企业文化对创新型人才的保持和发展至关重要。对于创新型企业来讲,留住人才并使其能力最大限度地释放,则需要创建适合人才发展的创新型企业文化。这样的企业文化除了能够将个人的价值观与企业的价值观统一起来以外,还应具有如下的特点:一是宽容失败。创新的过程充满了失败和失误,因此,容忍失败的企业氛围是十分重要的,它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缓解创造失败所造成的负罪感、紧张感。二是竞合适当。竞争与合作是矛盾的统一体。没有竞争,创新与发展就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凝聚力;没有合作,创新与发展又会陷入机械和僵化。唯有在竞争中的合作和在合作中的竞争,才能保持最大的生机和活力。只有创建一个创新求异、宽容失败和竞合适当的企业文化,创新型人才才有了生存的“土壤”,企业才能不断发展。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7 10:23
目录
概述
主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