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土耳其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瓜分、捍卫着民族独立主权和建立民族国家为目的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1919~1923)。主要领导人为
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故名。
概况
一战前西亚北非形势
奥斯曼帝国的瓦解和西亚的形势:奥斯曼帝国是以兴起于
小亚细亚地区的
安纳托利亚半岛的土耳其为中心的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封建神权
大帝国。
奥斯曼帝国的苏丹兼哈里发是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护教者和神法的执行者,又是全世界伊斯兰教的大教主。奥斯曼帝国在极盛时期曾拥有前
拜占庭和阿拉伯帝国的大部分领土。
从17世纪下半叶后,奥斯曼帝国开始走向衰落,其欧洲的属国纷纷独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这个帝国在欧洲仅剩下欧洲东南部地区的
巴尔干半岛尖端一小块领地了,北非的属地早在19世纪也已经全部失去。但在亚洲西部地区,广大阿拉伯地区(
叙利亚、
黎巴嫩、
伊拉克、
巴勒斯坦和
阿拉伯半岛),仍处于
帝国的范围之内。
从19世纪初叶起,英法等国家的势力已侵入西亚地区。同时,北方的
沙皇俄国一直觊觎
奥斯曼帝国的东北部与
沙俄毗邻的土地,并与英法争夺
黑海海峡地区,企图为其南下寻找一个出海口。后起的德国则利用
奥斯曼苏丹政权对英、法、俄的夙怨,通过经济、技术援助,帮助修建铁路,派遣军事顾问,打入奥斯曼帝国。一战前,德国势力上升,取代了英法。
1914年8月,德国与土耳其签订同盟条约,奥斯曼土耳其被绑到了德国的战车之上。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土耳其政府追随
德奥同盟参战。为了打败土耳其和瓜分土耳其的领土及属地,大战期间,
协约国进行了一系列秘密外交活动。
1915年4月,英法俄与意大利在伦敦签订秘密协议,承认意大利在土耳其沿
地中海地区拥有特殊的“权利和利益”。同年秋,英法秘密制定瓜分土耳其的计划。
1916年初,英法与
沙俄交换了意见,9月达成了分割
奥斯曼帝国阿拉伯各省的秘密协议,即《赛克斯—皮柯协定》。英法为换取沙俄对战争的支持,还允诺战后沙俄可兼并黑海海峡地区,并可占领土耳其都城
伊斯坦布尔,沙俄则需将波斯(伊朗)的“
中立地带”让给英国,并在这个地区支持和保障英法的特殊利益。
1917年4月至9月,英法意在伦敦谈判并进一步缔结了瓜分奥斯曼帝国的秘密协议,并拟征求沙俄同意。
战争中
战争使
奥斯曼统治下的西亚阿拉伯地区人民的生活状况急剧恶化。
1915~1916年冬,
叙利亚、黎巴嫩约有40%的人死于饥饿和流行性疾病。
从1916年开始,阿拉伯人掀起了反对奥斯曼土耳其统治的民族起义,斗争遍及
巴勒斯坦、叙利亚、黎巴嫩和
伊拉克等地区。英国打着支持阿拉伯人独立的旗号,与阿拉伯人领袖达成共同对土耳其作战的协议,允诺战后建立独立的阿拉伯国家。
1916年,在英国支援下,亲英的沙里夫·侯赛因为
埃米尔的阿拉伯
汉志王国成立。阿拉伯人民的反抗运动加速了
奥斯曼帝国的瓦解。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土耳其战败投降,奥斯曼帝国彻底瓦解。协约国集团英、法、意等战胜国将奥斯曼土耳其的西亚属地几乎全部瓜分。
早在1916年11月,英国强迫卡塔尔接受奴役性的条约,把卡塔尔变为其“
保护国”。
1920年
国际联盟的圣勒摩会议规定,英国获得对
伊拉克外约旦和
巴勒斯坦的
委任统治权,法国则获得对
叙利亚、黎巴嫩的委任统治权。
1925年英国还宣布塞浦路斯为它的直辖殖民地。此时
海湾地区的
科威特和阿拉伯诸
酋长国已先后沦为英国的“保护国”。
西亚,特别是海湾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
一战前,英国几乎垄断了这里的石油。20世纪初,
英荷壳牌石油公司和
英伊石油公司相继成立。一战后,英伊石油公司成为一个巨大的石油垄断公司。它的资本由1913年的200万英镑上升到1939年的3000多万英镑,石油产量由年产25万吨增加到1000多万吨,年利润率由5%增加到20%。在石油租借地内,英伊石油公司拥有自己的军队、警察和法庭,所在国政府无权干涉,成为“国中之国”。
一战后美国也向西亚渗透,要求重新分配石油产地。从1927年以后,
美国石油财团先后获得
伊拉克(
摩苏尔)石油公司股份的23.75%,以及
科威特、
巴林群岛、沙特阿拉伯等地的石油开采权。到1937年,西亚和北非(埃及)的石油总产量为15,655,000吨,其中英国占76.9%,美国占13.1%,法国占6.2%,荷兰占3.8%。
20世纪初叶,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西亚各国处于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奴役之下,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它们是外国垄断资本的农业和原料附庸、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它们的石油资源被外国垄断公司控制。西亚诸国是以农牧业为主的国家,85%~90%的居民居住在农村和牧场,70%~80%的耕地、牧场属于封建地主、王公、寺院,大片土地变成外国石油公司的租让地。贫苦农民在对分制(地租占收成的50%)或更残酷的剥削条件下承租土地。进入现代史时期的许多西亚国家,不仅保持着浓厚的封建宗法制,还存在着奴隶制甚至氏族部落制的残余。
阿拉伯贝都因人依然生活在沙漠地带过着
游牧生活。
一战期间和战后,西亚各国民族资本虽有一定的发展,但民族工业还十分微弱,主要是中小手工业企业。民族资产阶级主要是商业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已经诞生,但力量薄弱。第一次世界大战把西亚大部分地区卷了进去,有的地区成为战场。由于战争需要,帝国主义国家不仅加倍掠夺西亚国家的资源,而且利用西亚国家的人力为战争服务。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也加剧了西亚各国人民与帝国主义的矛盾,1917年毗邻西亚的俄国爆发了
十月革命,建立了
苏维埃政权,这促进了西亚各国民族解放斗争的兴起。一战后,西亚一些国家产生了民族主义政党和组织,有的国家建立了共产党,西亚各国反帝斗争出现了新的形势。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原
奥斯曼帝国境内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接着开始了现代化改革,现代土耳其的兴起,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西亚的重大历史事件。同时阿富汗、伊朗和西亚阿拉伯国家也兴起了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
过程
土耳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投降。签订摩德洛斯停战协定(1918.10.30)后,面临着亡国的民族危机。英法意等国利用战胜国地位,开始实施大战期间缔结的瓜分
奥斯曼帝国的密约。1919年5月15日希腊占领
伊兹密尔,使民族灾难空前严重。1919年5月19日
凯末尔·阿塔图尔克来到
安纳托利亚,着手组织全民族的抵抗运动。1919年9月4~12日在锡瓦斯召开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参加的大会,正式成立了全国性的民族主义组织安纳托利亚和卢梅利亚保护权利协会,并选出以
凯末尔为主席的16人代表委员会。同年底代表委员会驻地由锡瓦斯迁往安卡拉。从此安卡拉成为
民族解放运动的中心。
1920年初,
奥斯曼帝国最后一届议会开幕。由于凯末尔及其支持者取得了议会中的多数,议会于1月28日通过了《国民公约》,重申
埃尔祖鲁姆大会和锡瓦斯大会提出的领土完整、民族自由等精神,声明土耳其领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要求废除特权条约。1920年3月16日英国军队占领
伊斯坦布尔,驱散议会,接着又指使希腊侵占
布尔萨、
色雷斯等地。
苏丹政府于同年4月宣布民族抵抗运动为非法,继而于8月10日签署了亡国的《
色佛尔条约》。
1920年4月23日
凯末尔在安卡拉召开大国民议会,组成了以他为首的政府。同时确认“
主权在民”的原则,宣布苏丹政府3月16日以后与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法令无效。在1921年1月10日和3月31日~4月1日两次伊诺努战役中,新建的土耳其军队击退希腊军队进攻。同年8~9月,在
萨卡里亚河战役中土军粉碎了希军占领安卡拉的企图。1922年8月26日,土军对希军发动全面反攻,9月9日收复
伊兹密尔,9月18日在
安纳托利亚的希腊军队完全被肃清。1923年7月24日
协约国被迫与土耳其签订《洛桑条约》,承认土耳其的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
1922年11月1日大国民议会决定废除
苏丹制,从此结束了奥斯曼皇室长达600年的封建统治。1923年2月伊兹密尔经济大会通过《经济公约》,制定了发展民族经济的基本原则。同年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国宣告成立。此后,土耳其政府进一步废除哈里发制,在政治、经济、文化、司法等领域实行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一个新的资产阶级民族国家在封建
奥斯曼帝国的废墟上迅速兴起。
凯末尔主义
定义
1919—1922年土耳其发生了革命,史称“凯末尔革命”。这是以它的领导人
凯末尔命名的革命。
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1880—1938年)的祖先,原是迁居到奥斯曼帝国欧洲部分萨洛尼卡的犹太人。他早年参加1908—1909年青年
土耳其革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指挥保卫海峡战役,曾击败
英法联军。
凯末尔是集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于一身的人物。在1919—1931年的革命和改革过程中,他综合了民族民主运动的实践和理论,系统完成了东方的“世俗改革型”的民族主义——凯末尔主义。1931年土耳其人民
共和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通过的新
党纲中,凯末尔主义被概括为六项原则,后来还写进1937年宪法,从而成为土耳其民族国家的主要
政治意识形态。
六项原则
这六项原则是:
(1)
共和主义或民主共和主义,它体现反对
君主专制主义,坚持资产阶级共和国的
国体原则;
(2)民族主义,它体现保卫土耳其的领土完整、民族独立和国际上应有的地位的原则;
(3)
平民主义,它体现公民主权,即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公民和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4)
国家主义,它体现以
国营经济为基础、同时鼓励私人工商业和坚持经济独立自主的发展民族
资本主义的原则;
(5)
世俗主义或反对
教权主义,它体现反对伊斯兰封建神权势力干预国家政权、法律、教育和社会生活的原则;
(6)改革主义,它体现反对满足现状、盲目保守和听天由命的思想,体现坚持不懈进行社会经济改革的原则。
六项原则首先表现了
凯末尔主义的反对帝国主义、坚持民族独立、建立和巩固一体化的土耳其民族国家的思想。其次,它表现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神权主义、坚持
共和制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突出特点。六项原则中,
共和主义、
平民主义和
世俗主义,都属于民主主义的内容。最后,它坚持发展民族经济、
世俗化和现代化改革,洋溢着改变国家落后面貌的进取精神。
事件背景
土耳其民族革命战争——凯末尔革命的深远原因固然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但导致它发生的直接原因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执政的
青年土耳其党人在1914年8月2日,同德国签订了秘密同盟条约,追随德奥集团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中土耳其的30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土耳其的惨败,导致了严重的民族危机。1918年10月30日
协约国迫使土耳其签订了瓜分土耳其的《摩德洛斯协定》。1919年5月,希腊侵略军继英、法等国
军事占领之后,侵占伊兹美尔。1920年8月10日,协约国提出了灭亡土耳其国家的奴役性条约——《
色佛尔条约》。
严重的经济危机接踵而来。农业、工业、交通运输、财政金融和对外贸易,都陷于破产的境地。土耳其民族处于危亡之秋。反对帝国主义瓜分和武装干涉,成为土耳其民族最紧急的任务,也是土耳其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
以民族革命战争为主要形式的
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经过
这次革命共经历了三个时期:
政治组织
(1919年5月至1920年4月)。这个时期又经过了三个阶段。
1919年5月至9月,为统一全国政治组织阶段。
这阶段中,7月成立了以
凯末尔为首的代表委员会,9月成立了
安纳托利亚和隆美利亚护权协会,通过了坚持民族独立和领土完整的广泛政治纲领。
1919年9月至1920年1月,为《国民公约》阶段。
1920年1月28日通过的《国民公约》宣布:土耳其享有同一切主权国家同样的独立和自由;土耳其领土完整;偿还国债不能同
独立原则相抵触;对阿拉伯人居住区、西色雷斯和安纳托里亚东部三省(卡尔斯、埃尔达汗、埃尔温特)由当地公民投票,实行
民族自决;废除治外法权。
1920年1月至4月,为
土耳其大国民议会成立阶段。
1920年4月23日,
凯末尔在安卡拉召开土耳其大国民议会,并组成了以代表委员会为中心的、对议会负责的国民议会政府,这标志着政治组织时期的结束。
民族独立战争
(1920年4月至1922年9月)。这个时期分为两个阶段。
1920年4月至1921年3月为相持阶段。
这个阶段中最主要的事件是1921年初建立了土耳其国民军。在1月10日的伊涅纽战役中,该军以少胜多,打败希腊军,使战局发生变化。
1921年3月至1922年9月为反攻阶段。
1921年8月23日至9月13日的萨卡里亚战役中,土耳其国民军战胜希腊军,促使法国承认大国民议会政府和意大利停止对土耳其的干涉。
1922年8月30日,在多鲁——佩纳尔的决战中,希腊军总司令特里库皮斯被俘。9月18日,土耳其国民军肃清了
安纳托利亚的希腊侵略军。
外交谈判和共和国建立
(1922年9月至1924年4月)。1922年10月11日,
协约国与土耳其签订了停战协定。
1923年7月24日,英、法、意、日、希、罗、南七国与土耳其签定了《
洛桑条约》。条约确定了土耳其的边界,东
色雷斯和
伊兹密尔地区归还土耳其,
亚美尼亚和
库尔德斯坦少数民族地区仍归属土耳其;废除外国在土耳其的
领事裁判权和财政监督权。同日,英、法、意、日、希、罗、南、保、土九国签订了《海峡公约》,规定
黑海海峡无论在和平时期还是在战争时期海上和空中都通航自由的原则;海峡地区非军事化,由签字国组成的“海峡委员会”实行监督。
《
洛桑条约》为土耳其赢得了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独立,是土耳其人民反帝斗争的重大胜利。但是海峡地区的非军事化和国际监督,仍然损害了土耳其的主权。
1923年10月29日,大国民议会宣布土耳其为共和国,
凯末尔被选为总统。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
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意义
凯末尔革命的胜利,结束了
奥斯曼帝国600多年的
封建君主专制和神权统治,建立了土耳其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民主共和国。
1908至1909年青年
土耳其革命后,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凯末尔革命后,把君主立宪制变为共和政体,废黜了封建社会的总头目素丹及他代表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凯末尔革命的胜利,使土耳其摆脱了民族危机,为发展民族经济、文化和社会进步,创造了前提条件。
建立民族国家体系,是20世纪亚洲非洲民族民主运动发展的趋势。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开创了这一趋势的先声。
建立民族国家后,进行现代化改革成为落后国家的当务之急,也是以后独立民族国家走向富强的道路。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以后所进行的、以世俗化为特征的现代化改革,具有深远意义。
现代化改革
社会生活
凯末尔进行了破除封建、宗教旧习俗,实行现代新风尚的改革。如封闭修道院,废除旧的历法,采用
公历;将每周假日由星期五改为星期日;在服装方面推行西服和便服,并废除了妇女戴面纱、头巾的旧习俗。1934年6月,议会通过采用姓氏的决定,取消了象征封建等级的旧称号与旧头衔。
文化教育
凯末尔实行教育与宗教分离,发展民族文化和现代教育的方针。土耳其政府停办了旧宗教院校,取消了大学神学系,整顿了外国人和基督教会办的学校,普及五年制小学义务教育,发展工、农、矿、师范及成人夜校等各类职业技术学校,改建和扩建了高等学校。凯末尔提倡文字改革,于1928年废除旧文字,改为拉丁字母。凯末尔亲自教人民读写新文字,获得“首席教师”的称号。
经济
凯末尔提出了复兴国家经济,重建金融机构和国家控制经济命脉的思想。大会通过经济方面的当前任务是:促进小生产向大型轻、重工业企业的过渡;迅速发展国内有原料供应的部门,特别是纺织和食品等部门;实行
关税自主;创办国家银行,以支持私人企业的发展等。土耳其政府采取了限制外国资本的政策,它用赎买的方式将一些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外国企业,如铁路和公用事业部门收归国有;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第一批国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