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权主义
社会科学术语
教权主义亦称“神权政治论”。以基督教神学为基础,主张由教会统治政治和文化生活的学说。代表人物有5世纪的基督教思想家奥古斯丁、13世纪的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等。他们认为一切权力来自上帝,教皇和教会是上帝在人世间的代表。奥古斯丁宣称世界上存在着两种国家,即“神国”(教会)和“俗国”(国家),“神国”高于“俗国”。后又出现了代表教会利益的“两剑论”,宣称上帝把两支剑交给了僧侣,僧侣又把其中的一支授与世俗国王。因此世俗国王只有向教会俯首称臣才能统治国家。阿奎那认为教会法具有无上的权威,把“支配世界的神的理性”叫做“永恒法”,是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的基础,是整个世界秩序的基础。在近、现代,教权主义者还曾与法西斯势力相勾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教权主义者在欧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还建立起政党和团体从事政治活动,以维护教会利益和剥削制度。
五世纪基督教思想家奥古斯丁宣扬世界上存在着“两种国家”,即“神国”(教会)和“俗国”(国家);“神国”高于“俗国”。
十三世纪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宣扬教会法具有无上的权威,他把“支配世界的神的理性”叫做“永恒法”,认为它是自然法则的基础,是整个世界秩序的基础。
到中世纪后期,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成长,教会的反动活动所引起的普遍憎恨,促使反教权主义流行。特别是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对宗教、教会的批判和抗议起了重大作用。
在17~18世纪的欧洲掀起了一场反封建,反教皇与教会的启蒙运动,在当时的法国,由于新型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壮大,他们掌握了越来越雄厚的经济实力,但是当时欧洲大陆的政治仍然是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占领统治地位。所以资产阶级的反封建的斗争首先必修剥去封建制度身上的神圣外衣,以便去触犯它,否定它,摧毁它。于是形成了以宣传理性为中心的启蒙运动,而它是批判教权主义的有利斗争。
在近代和现代,教权主义者宣扬帝国主义制度是“神的正义”,诬蔑共产主义是“魔鬼”。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德国、奥地利、意大利等国的教权主义者曾同法西斯势力相勾结。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教权主义者在欧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建立了自己的政党和团体,从事政治活动,维护剥削制度。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31 00:40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