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鲁伦河(旧蒙文: ᠬᠡᠷᠯᠦᠨ ᠬᠥᠯ,新蒙文:Хэрлүн Гол,英语:Kherlen River),发源于
蒙古国的
肯特山东麓,注入
呼伦湖(达赉湖),因
呼伦湖通过
达兰鄂罗木河同
海拉尔河相连而流入
黑龙江,所以克鲁伦河属于
黑龙江水系。在中游乌兰恩格尔西端进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流经
呼伦贝尔市的
新巴尔虎右旗,东流注入
呼伦湖。全长1264公里,在
中国境内206公里。
流域面积7153平方公里,两岸
低山围绕处河谷宽约35公里,河宽60~70米。两岸
沼泽湿地多,较高的阶地上生长着优良牧草,牧业发达。
洪水期水深193厘米,
枯水期70厘米。11月到次年4月结冰。上游用于灌溉,
流送木材。沿岸牧草丰富,自古为重要农牧业地带。
河流简介
克鲁伦河曾称弓卢水、
卢朐河、庐朐河、胪朐河、
饮马河、
怯绿连河,清朝至今,称为克鲁伦河。“克鲁伦”在
蒙古语中译为“光润”之意,取其转意“发扬光大”而命此河名。克鲁伦河是
亚洲中部河流,发源于
蒙古人民共和国肯特山东麓。在中游乌兰恩格尔西端进人中国境内。流经
呼伦贝尔盟
新巴尔虎右旗,东流注入呼伦湖,全长1264公里,在我国境内206公里。
流域面积7153平方公里,两岸为
半荒漠的
低山围绕,
地表径流不发育,河谷宽约35公里,河宽40一90米,水深2米左右。两岸
沼泽湿地多,较高的阶地上生长着优良牧草,牧业发达。克鲁伦河(Хэрулэнгол)发源于蒙古国的肯特山中部,克鲁伦河从肯特山向南流出后折向东,经过
肯特省和
东方省的广阔草原地带进入中国境内
内蒙古的呼伦贝尔盟,注入呼伦湖,成为
额尔古纳河-
黑龙江水系最西的源头。
克鲁伦河是典型的草原河流,河水流量不大,一年中偶有断流。
克鲁伦河流域是蒙古草原历史上众多游牧民族的活动区域,包括
匈奴鲜卑和蒙古等民族。成吉思汗早期活动的地域基本上在克鲁伦河两岸,称汗在克鲁伦河,传说中的埋葬地之一也在克鲁伦河,克鲁伦河成为蒙古民族形成的核心地带。
克鲁伦河流域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这里最早见诸史籍的民族为
东胡。公元前209年,这里为
匈奴左贤王辖地。汉代,鲜卑人从大兴安岭的深山密林中走出,这里又成为
鲜卑族的
龙兴之地。南北朝,这里分布有
室韦诸部。隋唐,达姤
室韦部、黄头室韦部、乌素固
部、黑车子
室韦部、
蒙兀室韦部等室韦各部由唐朝设置的室韦都统府进行管辖。9—10世纪,这里成为塔塔尔部的驻地。辽朝,这里是契丹人的辖地。
金朝,这里又归东北路
招讨司所辖。
1206年,铁木真统一草原诸部,建立了
大蒙古国,称成吉思汗。将
呼伦贝尔草原封给其长弟哈撒尔、幼弟斡赤斤家族为世袭领地。
14—17世纪,在
呼伦贝尔草原驻牧着蒙古四子、
乌拉特、茂明安部落。清朝建立后,于1732年从
布特哈八旗调
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
巴尔虎兵丁约3700人,迁驻呼伦贝尔草原,编为
索伦左、右两翼
八旗。此外,另有
额鲁特蒙古一部,自成一翼,编为一旗。1734年,
清廷从
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选出2400人,按索伦
兵制编为两翼八旗;新巴尔虎
左翼四旗驻牧于
哈拉哈河、
乌尔逊河、
呼伦湖东岸及
海拉尔河下游两岸,
右翼四旗驻牧于贝尔湖北岸、乌尔逊河、呼伦湖西岸及克鲁伦河下游两岸。
文化故事
成吉思汗故乡
克鲁伦河流域是中国古代
游牧民族优良的牧场,许多游牧民族在这一流域放牧。古时的蒙古塔塔儿部在这里游牧过,蒙古乞颜部也在这里放牧,乞颜部的首领也速该在克鲁伦河畔被塔塔儿人毒死,也速该的儿子铁木真在这里艰难的成长,开始了“一代天骄”的漫漫长路。
据《成吉思汗》(日·小林高四郎著)书中记载:在克鲁伦河的中岛上,有一座“达翰尔朵”(汉意为行宫)是成吉思汗的大皇后孛儿帖住的地方。关于这座“达翰尔朵”有着这样一个故事。
公元十二世纪,弘吉拉部落生活在克鲁伦河下游至
呼伦湖一带。这里水草丰茂,是得天独厚的
天然牧场。据说,弘吉拉部是一个十分奇特的部落,部落没有勇士,但有数不尽的美人和智者。在战乱纷飞的草原上,弘吉拉部不断将
美若天仙的女子嫁给有实力部落的首领,密切的联姻关系,使得弘吉拉氏族保持着一种不可思议的超然态度。就在铁木真9岁的时候,在其父也速该的带领下到弘吉拉部与德薛禅的女儿孛儿帖定下了婚约。
公元1179年,17岁的铁木真备上了一峰佩戴银鼻圈儿和系有整套缨穗的白驼做领头,9匹配上玉辔和嵌有宝石鞍子的
宝马,还有闲马(途中备换乘的马)二九,牛羊三九,这些礼品称为九九
彩礼。顺怯绿涟河而下,经3天3夜来到了弘吉拉部德薛禅家与孛儿帖完婚。德薛禅当即就在克鲁伦特地为新婚燕尔的铁木真夫妇修建了一座达翰尔朵。
每当铁木真要有一次大的行动,他都要带上孛儿帖顺怯绿涟河而下,到草肥水美的克鲁伦,在达翰尔朵住上一段时间,在孛儿帖的精心服侍下,静下心来思谋良策。这里不但是他们的行宫,而且成了筹谋划策的
风水宝地。
公元1201年,曾与铁木真三次结为
安达的
札木合的札答兰部,为争夺草原霸主地位,不惜与铁木真闹翻,联合了12个部落,组成了有5万人马的联军,顺额尔古纳河南下,穿过
呼伦湖朝铁木真杀奔而来。
关于铁木真与札木合在呼伦湖东南的这场战斗,史料中曾这样记载:“十二部联军中
乃蛮部多有擅长‘札答术’(巫术)之人,可呼风唤雨。”两军交战确实是在风雨中展开的。就在孛儿帖挚诚祈祷时,两军鏖战正急。铁木真凭着他的军事才能,巧妙地利用了地利人和诸因素,在不利的条件下以少胜多,一举击败札木合的联军。在铁木真其后“以战止杀”的征战中,孛儿帖成了他时刻不离的贤内助。清代将怯绿涟河改为克鲁伦河。
元朝帝陵
中国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蒙古族源与
元朝帝陵综合研究”
项目组专家、
辽宁师范大学教授
田广林带领团队,历时3年,搜集了近百年来、约400万字的中外考古文献和研究论著,通过系统性的整理、勘误,澄清了围绕在蒙元帝陵的众多争议,特别是“
起辇谷”之谜。“起辇谷”是今本《
元史》记载安葬蒙古大汗成吉思汗及元朝诸帝的地方。由于秘葬习俗,“起辇谷”具体在哪里,中外文献共有克鲁伦河、
不儿罕合勒敦山、
阿尔泰山三种说法。此次研究成果将其位置“锁定”在克鲁伦河。受“归葬祖茔”之俗的影响,蒙元王朝历代帝王的陵墓应在克鲁伦河流域。
田广林说,“起辇谷”很可能位于克鲁伦河上游地区,而不在传说的中国甘肃、新疆和四川。位于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
伊金霍洛的
成吉思汗陵园,也不是真正的陵寝,而是其“灵庙”。
但他也指出,日本、美国等
考古学家曾对
蒙古国境内的三河源地区,以及克鲁伦河中上游一带进行过“
拉网式”调查,但一无所获。这意味着,中国境内的克鲁伦河下游至呼伦湖一带,“也有进一步排查的必要”。
项目首席专家、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王巍说,比起找到蒙元帝陵的所在,理解“秘葬”文化背后蒙古
民族文化的产生、变化及内涵更为重要。
著名蒙古学家齐木德道尔吉记得,他的家乡有祖先留下的葬地,在大沙窝中,但平时少有人至。族人风葬、遥祭,以保持那里的安宁。他认为,蒙古人薄葬,但对其英灵的祭祀非常看重。帝王与平民等级不同,但是对其灵魂的尊重及崇拜,是传至现代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