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顷,祖奠毕,百官
长号而退”(元·
王恽《
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13)。其后,护送棺木回草原的,均为蒙古臣僚勋戚,外人不能靠近。
关于起辇谷葬地的选择,根据
波斯史学家
拉施特的记载,成吉思汗生前就已经定了自己的墓地:“有一次成吉思汗出去打猎,有个地方长着一颗孤树,他在树下下了马,在那里心情喜悦,他遂说道:‘这个地方做我的墓地倒挺合适!在这里做上个记号吧!’举哀时,当时听他说过这话的人,重复了他所说的话,诸王和
异密(官员)们遂按照他的命令选定了那个地方”。根据拉施特的记录,这个地方在“
不儿罕合勒敦山”,由兀良罕一个千户守护。这里树木茂密,被称为“大禁地”(也客·忽鲁黑)。以上记载,见于《
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册,是可信的第一手史料。
根据近现代蒙古史学者的考证,“起辇谷”一词,是
蒙古语“古连勒古”的雅译,而古连勒古正在
不儿罕合勒敦山之南,其准确位置为东经109度,北纬48度,即今
蒙古国肯特省曾克尔满达勒一带。以《
史集》的记载进一步追寻,为什么成吉思汗选择这里为他的葬地呢?原来,成吉思汗第一次称汗,建立自己的
牙帐——
斡儿朵,就在古连勒古(起辇谷)地区。正因为如此,起辇谷是一处神圣而具有纪念意义的地方。
关于蒙元皇帝的秘葬习俗,在《
元史》卷77《祭祀志》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述:“凡宫车晏驾,棺用
香楠木,中分为二,刳肖人形,其广狭长短,仅足容身而已。殓用
貂皮袄、皮帽,其靴袜、系腰、盒钵,俱用白粉皮为之。殉以
金壶瓶二,盏一,碗碟匙筋各一。殓讫,用黄金为箍四条以束之。舆车用白毡青缘纳失失为帘,覆棺亦以纳失失为之。前行,用蒙古巫媪一人,衣新衣,骑马,牵马一匹,以黄金饰鞍辔,笼以纳失失,谓之‘金灵马’。日三次,用羊奠祭。至所葬陵地,其开穴所起之土成块,依次排列之。棺既下,复依次掩覆之。其有剩土,则远置他所。送葬官三员,居五里外。日一次烧饭致祭,三年然后返”。此种蒙古帝王秘葬之俗,体现了草原民族的精神文化,其内容丰富而深奥,值得加以认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