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巍,1954年5月出生于吉林长春,中共党员,考古学家,德国考古研究院通讯院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人物经历
1954年5月,王巍出生于吉林长春。
1970年2月—1972年1月,在吉林省农安县农村插队。
1972年2月—1976年12月,任职于长春市锅炉厂。
197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7年1月—1978年2月,任长春市绿园公社党委副书记。
1978年,入读于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
1982年,从吉林大学毕业,后分配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
1987年10月—1990年9月,公派至日本僵原考古研究所和茨城大学研修。
1992年,晋升为副研究员。
1995年4月—1996年3月,公派至日本早稻田大学作访问学者。
1996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7月,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学博士学位。
1997年8月,晋升为研究员。
1998年—2006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1999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
2000年8月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
2002年,当选为德国考古研究院通讯院士。
2006年—2017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
2011年,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2017年12月,任河南大学古代文明中心主任。
2022年,入选《中国新闻周刊》“年度学者”。
2024年2月10日,参加《龙耀2024·追光正当燃》,表演节目《反向安利考古学》、《抒情考古学》。
2024年8月2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历史学部主任王巍受聘担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1996年—1998年,王巍主持河南偃师商城宫城内宫殿区的发掘。在商城中新发现了一座始建于商代初年的外城,从而将中国古代择中立宫和中轴线的制度上溯到商代早期。在宫城内宫殿区的发掘中,首次发现了商代早期的前后三进院落的宫殿建筑,并为夏商周断代工程夏商文化分界提供了界标;2000年,主持陕西周原西周宫殿基址的发掘。首次发现一组东西对称的西周大型建筑。为研究西周时期的历史与文化提供了新资料;2003年—2004年,作为总领队,在河南安阳殷墟孝民屯进行面积达四万多平方米的大型发掘,发现了商代晚期的村落、铸铜作坊、家族墓地,出土了大批遗物。据2023年6月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网站数据,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殷墟进行的规模最大的考古发掘,丰富了对商代晚期社会和文化的认识。
据2023年6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网站数据,王巍已发表学术专著2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20余篇在中国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
王巍主持的“河南偃师商城宫城内宫殿区的发掘”,被评为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二等奖,并入选1997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主持的“陕西周原西周宫殿基址的发掘”,被评为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三等奖;作为总领队领导的“河南安阳殷墟孝民屯进行面积达四万多平方米的大型发掘”,被评为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二等奖。
人才培养
2014年10月25日,王巍在接受《
南方文物》专访时,谈到了对年轻学者的建议:青年学者首先要热爱考古。中国考古是沃土,是朝阳学科,而且现在研究手段方法也跟国际接轨了。我们研究的成果有中国特点,我们祖先的历史文化跟别的古代文明研究不一样。我们的任何研究都是可以让现在的人了解祖先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喜怒哀乐。这些研究能增加对祖先的了解,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都能得到加强。从这个角度来说,现在的年轻的考古人应该对阐释祖先的文化、再现祖先创造的辉煌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王巍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大学生。王巍的母亲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工作。王巍的母亲业余爱好就是唱歌,母亲演奏风琴,王巍和他两个妹妹跟着一起唱歌。在这样的音乐氛围中长大的王巍,认识了简谱,唱歌发音也都很准。在学校参加文艺宣传队,还可以独奏《赛马》《二泉映月》和《光明行》等二胡曲目。
王巍自幼受家庭熏陶,后凭借自己的热爱,写下了《我是中国考古人》《仰韶之光》《百年心语》《一梦千年》《考古队员之歌》等歌曲,其中他作词的三首半,五首都是他作曲。
人物评价
“王巍是中国考古学界泰斗级的人物。”(时任南京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
陈冬华评)
“他(王巍)是中国考古的‘百事通’,也是热忱的科普者;他走遍众多考古遗址,亲手挖掘中华文明的证据,也在书斋中著书立说,让‘冷僻孤高’的考古与众生对话。”(《
中国新闻周刊》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