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尸企业是指已停产、半停产、连年亏损、资不抵债,主要靠
政府补贴和银行
续贷维持生存和经营的企业。僵尸企业不同于因问题资产陷入困境的问题企业,能很快起死回生,僵尸企业的特点是“吸血”的
长期性、
依赖性,而放弃对
僵尸企业的救助,社会局面可能更糟,因此具有绑架勒索性的特征。
概念
僵尸企业指丧失自我发展能力,必须依赖非市场因素即政府补贴或银行续贷来维持生存的企业。尽管这些企业不产生效益,却依然占有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资源,严重妨碍了新技术、新产业等
新动能的成长。
僵尸企业吃的是财政补贴、银行贷款以及其他的实物和人力资源。 正如僵尸会传染一样,“僵尸企业”也会传染。
如果让一个健康的企业去兼并重组“僵尸企业”,其结果很可能是健康企业被拖垮、拖死,也变成了“僵尸企业”。而银行持续不断地给“僵尸企业”“输血”,早晚有一天会变成“
僵尸银行”。如果一个地方总是不断地给“僵尸企业”补贴,这个地方的经济早晚也会变成 “
僵尸经济”。
2013年6月
温州一停产16年的“僵尸企业”达成
债务和解。
2018年9月,
河南省深化
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召开会议,河南已完成“僵尸企业”处置1109户,实现大头落地。
2018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僵尸企业”及去产能企业债务处置工作的通知。
机制因素
从政府方面看,过去唯
GDP的片面政绩考核标准导致地方政府间过度竞争,盲目上项目、扩产能,产业政策落实不够精准,产能过剩现象突出。对于市场竞争中失败的“僵尸企业”,地方政府基于就业等维稳方面的考虑,通过
财政资金输血为“僵尸企业”续命。
从金融机构方面看,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为避免不良贷款产生,在
企业经营不善时可能向企业输血帮助其扭转
经营状况,但对于已经无力挽回的“僵尸企业”,银行仍可能为掩盖不良贷款情况而继续“输血”。
从
关联企业角度看,“僵尸企业”可能牵涉到其他债权企业或担保企业,相关企业可能会继续为“僵尸企业”输血,以期挽回相关债务资金。浙江民营企业的
三角债风险就是很好的例证。
从制度层面看,“僵尸企业”缺乏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
企业破产的相关
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破产诉讼周期过长,破产成本高。此外,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也导致“僵尸企业”破产后的就业安置
工作压力较大。
企业特征
1.
企业规模较大。“僵尸企业”大多为规模较大、员工较多的国有企业。这些国有企业在地方经济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政府出于维稳考虑,既不让其破产,也难以使其获得新生,只能通过银行或政府的不断输血维持现状。
2.行业产能过剩。“僵尸企业”大多是产能过剩的钢铁、水泥、家电等行业。这些行业因盲目扩大生产,造成产能过剩,最终导致产品积压、员工
失业率上升。
3.产业领域低端。从产业来看,“僵尸企业”基本属于
产品附加值较低、
利润空间小的制造业领域。这些产业由于
技术含量低、转型升级困难,导致债务负担沉重,最终形成资不抵债局面。
研究报告
报告称,僵尸企业比例最高的五个行业分别是:钢铁(51.43%)、房地产(44.53%)、
建筑装饰(31.76%)、
商业贸易(28.89%)和综合类(21.95%)。
僵尸企业比例最低的五个行业是:银行(0.00%)、传媒(4.12%)、非银金融(4.65%)、计算机(5.23%)和休闲服务(5.88%)。
分地区来看,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例如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僵尸企业数量最多。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中西部省份,例如
青海、
西藏、甘肃、贵州,僵尸企业数量较少。
分
所有制统计来看,国有和
集体企业中僵尸企业的比例最高,民营企业和
港澳台及外商企业中僵尸企业的比例相近,且远低于国有和集体企业中僵尸企业的比例。
分规模统计得出,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的僵尸企业比例最高,但由于基数比较小,大部分僵尸企业还是
小型企业。
分年龄统计来看,随着企业年龄的增长,僵尸企业的比例越来越高。成立1-5年的企业中,只有约3%的企业是僵尸企业;而在成立超过三十年的“老”企业中,约有23%的企业都是僵尸企业。
条件判断
不是所有资不抵债、入不敷出的企业都无法挽救。当遇到一次性或周期性冲击的时候,部分企业也会陷入困境,当前述冲击扭转之后,这些企业仍能恢复活力。
因此,对“疑似”僵尸企业也可以考虑设立一个观察期限。如果一个企业长期经营不善,即使行业总体处于景气时也是如此,那么在
经济下行周期的时候更加扭亏无望,可以判定为僵尸企业
形成原因
1.政府
过度保护因素。地方政府为了拉动本地经济,不断鼓励
企业投资公用事业和
竞争性领域,当这些
同质化投资遭遇经济下行,很快成为企业的负累,而政府出于政绩和社会稳定的考虑,不愿企业倒闭破产,持续利用
财政补贴和银行支持等手段,寄望于风险不在短期内暴露,不断累积的负债导致成为“僵尸企业”。
2.结构
调整因素。一些低端产业的企业、高污染
高能耗企业、“低小散”企业,由于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转型升级难,在
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下,无法实现
资源合理配置,不能提供
社会需要的产品、服务以及
劳动者充分就业的机会,持续经营困难导致成为“僵尸企业”。
3.
市场竞争因素。一些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下,由于企业缺乏自主创新意识,旗下产品和服务
比较优势不明显,无法抢占市场先机,继而出现产品无市场、经营无利润,连年亏损,债务堆积,被市场“抛弃”导致成为“僵尸企业”。
社会危害
1.浪费
社会资源。“僵尸企业”需要银行和
政府财政不断输血,大量土地、资金、原材料、劳动力等社会资源被无效占用,造成
生产要素配置扭曲,社会资源整体利用效率降低。
2.扰乱
市场秩序。“僵尸企业”抢占了其他健康
企业的资源与机会,缺失主动创新、提高效率的动力,还会产生
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破坏了市场优胜劣汰的机制和公平竞争的环境。
3.脱离资产监管。“僵尸企业”长期脱离监管机构的监管,
资产质量差,经常出现产权归属不清、管理混乱的问题,
资产管理基本处于失控状态,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无从落实。
4.损害职工权益。“僵尸企业”失去收入来源的情况下,拖欠职工工资、社保情况严重,职工的切身利益得不到保障,
工作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职工队伍稳定。
5.形成金融风险。“僵尸企业”不具备偿贷能力,也没有足够的资产偿还贷款,造成
银行不良贷款高速增加,甚至可能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僵尸企业”问题很难在宏观指标中非常迅速地直接体现。由于银行为降低其
不良贷款率而不断向企业
续贷输血,僵尸企业问题在
银行财务报表中不会很快体现。
根据财政部有关数据,2015年国企利润
同比下降6.7%,而
财务费用(主要是债务
利息支出)却超过利润增长,增长10.2%。尤其是一些地方国企,利润下滑,造成
偿债能力不断下降、对
债务融资的
依赖性不断增加。
2015年地方国企利润同比下降9.1%,财务费用达到10%。同时,也有一些国企承担了地方政府的公共
服务职能,本身不适合以盈利为目的,需要财政的支持。
还有一些国企承担了
地方融资平台的职能,具有临时性的融资目的。一旦“僵尸企业”蔓延,隐藏的金融风险将被释放,这会对市场
结构调整造成阻滞影响。
主要对策
保护僵尸企业,就会阻碍经济学家熊彼特所谓的“创造性破坏”,从而影响到长期增长。创造性破坏是指资源从衰落的企业和部门再分配到增长的企业和部门。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但也是必要的。在美国的制造业和零售业,生产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这种再分配。
破产法是对付僵尸企业的有力武器。破产法清算最弱的企业,同时让具有潜在生存能力的企业清偿一部分债务,以便重新开始赢利。经济学教授爱德华·希尔表示,只要接受
破产重组,像
通用汽车公司这种濒临破产的企业也有可能成为一家“重新焕发活力的新企业”。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
苗圩在
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表示,2016年要抓紧制定实施推动
产业重组、处置“僵尸企业”总体方案,协调出台扶持措施,引导“僵尸企业”平稳退出,积极推进破局性、战略性
兼并重组。有
权威人士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表示,当务之急是斩钉截铁处置“僵尸企业”,坚定不移减少过剩产能,让“僵尸”入土为安,腾出宝贵的
实物资源、信贷资源和
市场空间。
发展改革委和工信部联合制定处置“僵尸企业”的
实施方案,总的思路是: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原则,更加注重运用
市场机制、
经济手段、法治办法,通过兼并重组、
债务重组乃至
破产清算,积极稳妥推动“僵尸企业”退出。
《中国僵尸企业研究报告》给出了减少僵尸企业的五条政策建议:第一,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尤其是慎用
产业政策。
第二,完善国资委对国企的考核指标,全面理解“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
第三,强化银行的预算硬化。第四,多渠道化解过剩产能,鼓励
企业兼并重组和改制分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
保障网。第五,加快
国企改革步伐,关键是明确国企定位。
防范办法
解决措施
为了切实防范“僵尸企业”金融风险,金融机构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解决措施。
1.提高
风险防范意识。金融机构要认真做到“三严”:一是严把准入关,加强
风险预警监测,从源头上抑制
不良资产上升,将钢铁、煤炭、
有色金属冶炼等列入压缩退出行业范围的“
黑名单”;二是严把续贷关,禁止为“僵尸企业”办理续贷,把资金投向真正需要的产业和企业;三是严把止损关。做好
市场调研,防止“僵尸企业”非法转移,最大限度地保护
信贷资产。
2.强化债务
风险管理。金融机构应认真做到“两加”:一是加强金融风险排查,重点关注
产能过剩行业和“僵尸企业”等重点风险领域和
不良贷款领域;二是加快金融风险
资产处置,充分发挥
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及各类资产平台,稳妥处置“僵尸企业”破产退出事件,防止
银行贷款责任“悬空”,有效维护
金融稳定。
3.适当参与
并购重组。“僵尸”企业并非完全没有价值,部分“僵尸”企业拥有人才与专业优势,是
产业转型升级的主体,对
民间资本而言存在一定
投资价值。在“僵尸”
企业并购重组过程中,引入市场机制,消除民间资本
进入壁垒,通过
直接融资置换“僵尸”贷款,化解“僵尸”
贷款风险,提升企业生存
发展能力。
4.加快
坏账核销进程。在财税及监管政策允许范围内,通过
外部审计与监督,适当赋予金融机构经营灵活性,设计、主导或参与“僵尸”企业并购重组全过程,减少债权银行之间博弈,增加并购重组成功率,及时核销
实际损失,按比例由相关银行承担,
盘活存量信贷资金,全力提升新增
信贷资金运用效率。
应对办法
2017年9月,河南提出处置千家“僵尸企业”的国企改革“总攻战”。截至2018年10月,河南实际完成“僵尸企业”处置1123户,超预期完成任务,为河南全面打赢国企改革
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8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僵尸企业”及去产能
企业债务处置工作的通知,旨在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和去产能企业债务,加快“僵尸企业”出清,有效防范化解企业债务风险,助推经济提质增效。
2019年7月16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关于印发<加快完善市场主体退出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该《通知》表示,要完善国有企业
退出机制。推动国有“僵尸企业”破产退出。对符合破产等退出条件的国有企业,各
相关方不得以任何方式阻碍其退出,防止形成“僵尸企业”。不得通过违规提供
政府补贴、贷款等方式维系“僵尸企业”生存,有效解决国有“僵尸企业”不愿退出的问题。国有企业退出时,金融机构等债权人不得要求政府承担超出出资额之外的
债务清偿责任。
加快“僵尸企业”出清,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必须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党中央要求上来,坚定不移处置“僵尸企业”,确保2020年底前完成全部处置工作。印发的《
加快完善市场主体退出制度改革方案》明确要求,对符合破产等退出条件的国有企业,各相关方不得以任何方式阻碍其退出,防止形成“僵尸企业”。不得通过违规提供政府补贴、贷款等方式维系“僵尸企业”生存,要有效解决国有“僵尸企业”不愿退出的问题。
加快“僵尸企业”出清,要区分不同情况妥善处置。不搞“一刀切”,对于长期停工停产、连年亏损、资不抵债,没有生存能力和
发展潜力的“僵尸企业”,加快实施清算注销、破产清算、强制注销。对于已丧失
清偿能力、但有一定发展潜力和重组价值的“僵尸企业”,加快实施
破产重整、兼并重组、债务重组。
加快“僵尸企业”出清,要解决好“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问题。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积极利用
产权交易所、租赁、
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方式,充分盘活“僵尸企业”及去产能企业
有效资产,用于清偿债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破产经费多渠道筹措机制,用于
破产财产不足以支付
破产费用案件的
管理人报酬和其他破产费用的支付。同时,继续将职工安置作为重中之重,夯实责任,强化协调,
精准施策,做好转岗就业、
再就业培训等各项工作,发挥好社会保障和生活救助的托底作用,确保没有能力再
就业人员基本生活。
开展工作
僵尸企业”主要集中在产能过剩行业,包括钢铁、煤炭、水泥、有色、化工、玻璃等,此外,在建筑材料、商业贸易、房地产等领域,也存在不少“僵尸企业”。
一是各地区明确首批“僵尸企业”处置名单以及后续处置名单;二是分类形成处置方案并切实推动方案实施,通过破产、重组等方式实现分类处置;三是利用市场化的
金融信贷手段和行政化的
财税政策解决资金问题,利用
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兜底作用;四是有效开展“僵尸企业”处置之后的土地等资源再利用,盘活沉淀资源。
上海建立协调联动机制,破解“僵尸企业”注销难;
内蒙古出台方案,2019年内将实现全区区属“僵尸企业”基本出清;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出台全国首个《关于“僵尸企业”司法处置工作指引》,为审理“僵尸企业”破产和
强制清算案件提供规范性指引。
2019年10月22日,河南
省政府新闻办对媒体表示,通过三年国企改革攻坚,该省1124家“僵尸企业”已得到妥善处置。
加快作用
一是减少无效供给,降低
产能过剩矛盾,加快
市场出清过程;
二是优化存量,倒逼提升
资源配置效率,释放大量沉淀资源,包括人、财、物、土地等
有形资源以及
企业家精神、市场活力等
无形资源。
主要案例
雅虎公司
2011年12月,英国《
卫报》发表分析文章称,
雅虎公司就如同是一家“僵尸公司”,在过去的十年当中,雅虎没有做任何事情来制止公司的陨落。由于雅虎错过了与
谷歌创始人及
微软合作的多次机会,并且在广告营收上几乎没有作为,雅虎的营收正处于下滑之中。
雅尔达鞋业
温州一停产16年的“僵尸企业”达成债务和解
2013年6月3日,
瓯海区人民法院顺利审结
温州市雅尔达
鞋业有限
公司破产清算案,促成停产倒闭16年的雅尔达公司债权债务人达成破产清算和解协议,裁定确认无争议债权46.5万元,债务人股东
代为清偿债务23.25万元,实现50%的
普通债权清偿率。
雅尔达公司成立于1995年,
注册资本108万元,主要经营橡胶鞋、
皮鞋、服装等产品。因公司
资金链断裂而倒闭停产,1997年7月被
工商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2006年12月,杭州洛克管理
投资有限公司通过转让取得雅尔达公司的46.5万元债权。
2013年6月4月24日,瓯海法院立案受理洛克投资公司对雅尔达公司破产清算申请。审理中,洛克投资公司与雅尔达公司、债务人(原雅尔达公司股东)达成和解协议,由雅尔达公司股东代公司向“洛克投资公司”一次性支付款23.25万元,洛克投资公司不再向雅尔达公司及股东主张其他任何权利。
同时,
鹿城区人民法院裁定认可温州市鹿城新亚鞋业有限公司的《和解计划执行协议书》,终止和解程序。据悉,此案系我市首例由法院促成达成和解协议的
破产和解案件。
鹿城法院、瓯海法院有关人士介绍,对于关而不清、倒而不破的“僵尸企业”,长期悬搁债权债务关系,严重妨碍市场秩序和
社会发展要求。一些企业通过破产退出市场有利于助推
经济转型升级,不仅能够让企业重新上路,还能让债权人的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
美国航空公司
20世纪80年代,美国
东方航空公司在申请破产的情况下仍获准继续飞行,从而拖垮了
美国航空业。救助
美国银行业可能会使他们成为“僵尸”银行,吮吸经济血脉,延长
经济下滑持续期,可能面临一段类似日本的低成长期,而且还伴随着高
通胀问题。
日本政府
20世纪90年代,日本借款者借新债还旧债,这种手法使银行免于承认亏损。据有关数据推算,日本政府自1993年至2002年的
公共投资近90%投入至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毫无进一步发展空间的领域。政府虽然出动了巨额财政,但并未带来经济的长足发展。诺奖得主经济学家莫顿·米勒称,日本“失去的十年”,就是救助僵尸企业的结果。他认为,“允许破产就鼓励发展”,日本当初就不应该救那些企业。
术语来源
Zombie的意思是靠巫术起死回生的僵尸、迟钝无生气的人或动作呆板而不动脑筋的人,也叫“活死人”。
ZOMBIE:僵尸状态。表示进程结束但尚未消亡的一种状态。此时进程已经结束运行并释放大部分资源,但尚未释放
进程控制块。
僵尸企业(zombie company)这个词最早追溯到EdwardKane当时解析了日本1980年代的
经济危机和1990年代的
金融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