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贷款率指
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占总
贷款余额的比重。不良贷款是指在评估银行
贷款质量时,把贷款按风险基础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其中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
定义
金融机构
不良贷款率是评价金融机构
信贷资产安全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不良贷款率高,可能无法收回的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越大;不良贷款率低,说明金融机构不能收回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越小。
不良贷款率
计算公式如下:不良贷款率=(次级类贷款+
可疑类贷款+
损失类贷款)/各项贷款×100%
指标释义
贷款五级分类标准按照《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银发[2001]416号)及《关于推进和完善贷款风险分类工作的通知》(银监发[2003]22号文件)及相关法规要求执行。
正常类贷款定义为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
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
关注类贷款定义为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次级类贷款定义为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
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
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
可疑类贷款的定义为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
损失类贷款定义为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
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对各项贷款进行分类后,其后三类贷款合计为
不良贷款。
各项贷款指
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借款人融出
货币资金形成的资产。主要包括贷款、
贸易融资、
票据融资、
融资租赁、从
非金融机构买入返售资产、透支、各项
垫款等。
形成原因
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不外乎来自于银行外部的
原发性因素和银行内部管理的
内生性因素。
银行外部原发性因素
(1)借款人的因素。借款人可能是内部经营不善、
产品市场萎缩,也有可能是借款人借改制之机故意
逃废银行债务,缺乏还款意识。(2)政策因素。由于
宏观经济政策缺乏
连续性,
经济波动的频率高、幅度大,使信贷扩张和收缩的压力相当大,在宏观紧缩、经济调整时期,往往形成大量贷款沉淀。(3)
行政干预因素。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压,
地方财政挤,迫使银行发放大量指使性贷款、救济贷款,贷款行为行政化,信贷资金财政化,直接削弱了贷款产生
经济效益的基础。
银行内部管理内生性因素
(1)
决策失误。银行的
高级管理人员对借款人的现状及
市场形势的判断偏差或失误引起重大信贷决策上的失败导致
不良贷款的形成。(2)信贷
人员素质。部分人员素质不高,难以进行贷款的科学决策和
有效管理,违规放贷时有发生;在执行
信贷政策方面,有的信贷人员随意性很大,存在“人情代替制度”现象。(3)
贷款结构不合理。
贷款组合结构性失衡,如贷款投向不合理引起贷款过度集中等造成不良贷款的形成。(4)道德因素。信贷人员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
金融理论、
企业财务管理、
法律制度等业务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诚实的品格和强烈的
责任心。部分信贷员“在其位而不谋其职”
工作主动性差,缺乏开拓
创新精神,不能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甚至蓄意营私舞弊、违规违纪、违法犯罪,引起
不良贷款的形成。
清收方法
银行不良贷款,是中国金融业最大的风险所在。国际通行标准认为,金融机构
不良资产率警戒线为10%。中国不良贷款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不良贷款仍然威胁着金融的安全稳定。如何采取合理的清收办法化解
不良资产一直是
银行业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银行总行应有管理全行
风险贷款的审批
决策机构,有专门的职能部门如资产保全部具体管理与办理;各分行与支行设有风险贷款化解小组,逐级对风险贷款进行管理。
要加强对不良企业的管理
信誉不良的企业一般是不能正常还本付息的企业,不能正常还本付息有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所以,应
分类管理,对不同的原因实行区别对待的政策,客观原因主要是在经营上
资金周转出现问题或
经营管理不善,不符合
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的要求等,导致
企业经营难以为继,无力还款;主观原因主要是企业利用非正常经营,故意减少资产或增加负债,以实现其不还或少还贷款的目的,对于这种故意逃废债务行为必须从严,按
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执行。
以
诉讼方式更具有
强制力,利用
国家机器维护金融机构的
合法权利,通过诉讼方式化解风险贷款是否成功的关键主要取决于
财产保全工作的成效,一旦保全成功,
诉讼案件便可以通过和解方式提前结束,全额收回贷款.金融机构在通过诉讼途径化解风险贷款时,在注重其
实体权利的维护是不要忽视了
司法程序的规定,导致由于程序上的延迟而丧失了实体权利,即
诉讼时效,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
民事权利的
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有些特殊情况下为1年。
运用拍卖方法是最公证、公平,资产价值得到最大体现的一种方式。以拍卖的方式拍出,盘活了不良资产,回收了资金,资金风险大大降低。
从
金融不良资产形成原因还有地方政府干预的因素,银行的贷款曾经支持过企业、地方经济发展。因此,无论从受益的原则还是从造成损失的原因去追究,债务人和地方政府都应当在这种错位资源的重新配置过程中承担相应份额的合理成本。从本质上来说,不良资产处置是对历史上形成的错位的
社会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使其尽可能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用。但这种资源重新配置的损失,如果全部由银行来承担显然是不合理的。政府承担不良金融资产有利于为地方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改善当地的投融资和
信用环境,推进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中国现状
我国自实行
贷款五级分类以来,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上级行对下级行的资产质量考核为
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的双下降即所谓的“
双降”,特别是四大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的三个主要条件之一是不良贷款率必须低于10.6%。面对处置不良贷款诸多不利
金融生态环境,有些商业银行“想方设法”扩大
贷款规模,“稀释”大量不良贷款,从而实现快速降低不良贷款率目的。特别是2003年我国
商业银行通过扩大贷款规模,“稀释”
不良贷款效应十分明显,以至于二次突破央行宣布金融机构
信贷规模,全年
新增贷款2.99万亿元,比年初央行确定的规模高出1.1万亿元,不良贷款率比年初大幅度下降。商业银行大量放贷的结果是助推我国
经济过热,也可能导致商业银行产生大量不良贷款,倒逼
中央政府采取宏观调控。据初步测算,2003年我国商业银行因盲目放贷将新增1000亿元不良贷款。为了合理考核商业银行资产质量,避免商业银行为降低不良贷款率而盲目扩大贷款规模,有必要正确测算不良贷款率下降中分子与
分母的真实贡献,即不良贷款和贷款变化对不良贷款率的影响。
经因素分解,2005年上半年,我国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下降主要来源于分子因素即不良贷款减少的影响,
分母因素即贷款
稀释效应较少。其中,不良贷款减少拉动不良贷款率下降3.79个
百分点,
贡献率为91.5%;贷款增加拉动不良贷款率下降0.35个百分点,贡献率为8.5%。从银行机构来看,城市商业银行贷款增加导致不良贷款率下降1.06个百分点,不良贷款减少导致不良货款率下降0.2个百分点,其中贷款扩张对不良贷款率下降的贡献率为84.1%。
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减少拉动不良贷款率下降0.22个百分点,贷款增加拉动不良贷款率下降0.08个百分点,其中,不良贷款的减少对不良贷款率下降的贡献率为73.3%。若不考虑
中国工商银行因
股份制改革,6195亿元不良贷款的政策性剥离和
财务重组,四大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下降主要来源于分子因素即不良贷款下降,其中,不良贷款减少拉动不良贷款率下降5.61个百分点,而贷款减少导致不良贷款率上升0.16个百分点。[2]若剔除工行剥离和财务重组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加拉动不良贷款率上升0.44个百分点,贷款增加稀释不良贷款,拉动不良贷款率下降0.62个百分点,两者合计使不良贷款率下降0.18个百分点。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加拉动不良贷款率上升0.58个百分点,贷款增加拉动不良贷款率下降0.52个百分点,两者合计使不良贷款率上升0.06个百分点。
2016年2月15日,中国银监会发布的
数据显示,2015年四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
贷款余额12744亿元,较上季末增加881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67%,较上季度末上升0.08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2015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
正常贷款余额74.9万亿元,其中正常类贷款余额72万亿元,
关注类贷款余额2.89万亿元。按照监管规定,商业银行应按照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前两类为正常贷款,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
2023年2月3日,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2年末
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1.71%。
技术手段
其二,人为放宽对国有企业老贷款的转化条件。国有企业贷款在
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中的占比较大,其
经营状况又直接影响着
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因此,
人民银行规定,
借新还旧的贷款必须确保其担保有效。但为了完成上级行的考核指标,一些基层行在为“通过借新还旧能使
信用贷款转化为
担保贷款”的不良贷款办理转贷时,擅自扩大范围、放宽条件,在无法落实
贷款担保、达不到转贷要求的情况下,仍以信用贷款的方式为部分国有企业的老贷款办理转贷手续,使不良贷款成为
正常贷款。
其三,通过少量资金的重复使用完成对不良贷款的转化。人民银行重庆营业部在监测中发现,当地个别
国有商业银行为转化
到期贷款,采取通过少量资金重复使用的操作方法,将大量不良贷款进行划转,达到转换
不良贷款、降低不良贷款率的目的。
其四,通过
债务重组转化不良贷款。如某
亏损企业在某
国有商业银行原有贷款1.6亿元,虽然已形成不良贷款,但其
关联企业提供的
抵押担保是足值和有效的。经过债务重组后,该行将原不良贷款通过移位给关联企业的方式全部转为
正常贷款,其中仅有6000万元贷款落实了
抵押物,而由原关联企业保证的1亿元
担保贷款在债务重组后却成为
信用贷款。这份监测报告指出,银行在采用了上述“技术处理”方式后,从表面看,银行的不良贷款减少了,但
资金风险隐患依然存在,还影响了不良贷款下降的真实性。
相关报道
银监会公布的最新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末,
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1.64%,商业银行不良率1.29%,商业银行
拨备覆盖率保持在230.5%。
银监会发布2017年二季度主要监管指标数据,
银行业二季度末不良贷款率1.74%。
中国银行业二季度末
总资产同比增长11.5%,至243.2万亿元; 二季度末
总负债同比增长11.5%,至224.9万亿元。商业银行当年累计实现
净利润9703亿元,同比增长7.92%,较上季末上升3.31个
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