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
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创造和形成的一种精神文化,其实质是一种
管理文化。
社会特征
1.会计文化形成的
凝聚性。因为会计文化是广大会计工作者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特有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并共同认可.所以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
向心力。
2.会计
文化发展的
动态性。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会计文化也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与时俱进.不断充实和调整其形式和内容。特别是
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会计文化要与时代发展的步伐一致,保持其发展的动态性。
3.会计文化的
层次性。世界上任何国家或地区的会计文化都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首先是地域层次,会计文化随着国家的政治
经济发展活力的影响.从一国向其他国家辐射 扩散、渗透和延伸.并被吸收、借鉴和交融.形成具有
同一性的会计
文化体系;其次是时间层次,随着社会的发展,会计方式
会计职能、会计方法、
会计程序等的不断发展,形成会计文化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形成会计文化的时间层次,体现会计文化发展的延续和发展轨迹。
4.会计文化鲜明的价值取向性。所有文化的发展都有其明确的价值取向.会计文化也不例外。但是,会计文化的价值取向更加明了.就是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执业能力和构建会计人员的良好职业道德,从而促进会计行业的良性发展。
我国特征
(一)会计物质文化的相对贫乏性
会计物质文化是人类
会计实践中所创造的与会计相关的
物质财富,包括
会计工作环境、手段、工具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对于会计文化而言,会计物质文化是会计文化发育情况的外在载体,其丰裕程度往往对会计精神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由于物质文化往往属于
有形资产,而从经济发展历程来看,
物质文明往往先于
精神文明,因此我国的会计物质文化相对于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也较为完善,目前已经基本摆脱了手工做账,会计工作正朝着信息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但是,在
会计信息系统运用,电算化会计、
网络会计等方面仍然不够成熟,
会计人员的素质还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既有较强的会计专业知识又熟悉计算机和网络的信息化会计人员极度匮乏,已经成为
互联网会计和会计综合化方向发展的重大障碍;另外,在会计人员的待遇方面,会计人员薪酬在企业内部处于中低档水平,影响了会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难以形成富有
凝聚力的会计文化。
近年来,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不断与
国际社会接轨,会计制度文化建设也取得了巨大发展,颁布实施了一系列
会计法律制度,目前已形成了以《会计法》为中心,
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为基础的相对完整的法规体系,大大推动了会计法制化进程。但是,这些法律都是通用性的制度标准,很多企业并未制定与自身特点相适应的
内部会计制度,导致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与企业管理需求存在较大偏离,影响了
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功能的发挥。
(三)会计精神文化的多元复杂性
会计精神文化是指在会计物质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会计人员精神道德面貌、
心理素质、会计
群体意识、
价值观念、
信念追求、
行为规范、会计形象等方面的内容。由于会计文化是特定环境的产物,不同的环境造就了差异化的会计文化,随着
社会环境的变迁,我国会计精神文化也处于转型状态,显现出明显的时代烙印。具体表现在:一是本位主义渐浓。改革开放后,由于对
个人价值的承认,
会计从业人员开始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集体主义逐渐被本位主义取代。受本位主义的影响,会计工作中出现了损害
集体利益,中饱私囊的现象,如作
假账、
挪用公款等。二是对权距认同感逐渐缩小,
会计职业主义日益形成,会计从业人员
职业地位不断提高,逐渐改变了下级对上级阳奉阴违的问题,
会计职业团体或其
独立机构制定准则或制度的机制逐渐形成。三是兼顾企业
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和谐的局面也逐渐形成,会计师所承担的
社会责任日益凸显,
企业会计人员的眼界更为开阔,开始从利益相关者,而不是仅仅从经营者的角度处理会计问题。四是对不明朗因素的反应由强变弱。
新会计准则强调统一性和灵活性的
有机结合,会计人员规避
不确定性的意识在减弱,逐步由
风险规避者向
风险偏好者转变,对
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逐渐由保守变为激进,充分发挥
创新精神,使得编制的报表更能反应企业实际,对
企业决策的辅助作用得到提升。
建设意义
会计文化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道德等社会环境下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形式,会计文化集中反映了会计人员在管理过程中共同创造的价值观念。建设会计文化不但符合新形势下会计改革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为会计理论研究拓宽了视野,使人们更好地认识会计的内在 规律 和发展方向。
(一)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
培育会计人员的价值观念是
财务管理的重要切入点,而良好价值观念的形成主要依赖于会计文化。会计文化把会计目标和社会责任内化为会计人员的
会计精神、
职业道德,并规划为会计
行为准则,将会计的管理与控制深入到会计人员的思想深处,这些内在的以
会计价值观为核心的思想观念和
会计行为准则,成为会计人员行动的基本指南和规范。
会计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
管理理论和会计实践中
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对
会计监督的
长期效应有着
重大影响,也就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性作用。由于会计文化在企业
生产经营中具有导向、凝聚、激励、约束等功能,所以,我们要通过会计文化的建设, 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注重培养会计人员的合作精神和创新
思维能力,改进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三)有助于协调会计组织内部之间的关系
会计主体的矛盾主要来源于
会计政策的随意性、模糊性和政策外会计事项的处理,因为在这些情况下,会计主体需要进行判断,选择
会计原则和方法。对会计主体来讲,会计原则和方法的选择有很大的随意性,会计文化能够弥补会计实践中 法律 、制度、
工作条件等“硬件”的不足,把会计人员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会计事业所确定的发展目标上来,以促进会计
工作水平的提高。
建设原则
1.
先进性原则。发展
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必须充分体现
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因此.我国的会计文化建设应当删除那些消极的 不利于发展的因素,又要虚心学习国外优秀会计文化,做到始终保持其先进性。
2.
整体性原则。就是在进行各项建设的同时,制定综合性会计文化建设计划,不断评估各要素对整体会计文化质量的影响.实现会计文化建设的整体优化。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文化.实现会计文化的价值取向.要树立 人本位”的会计
管理思想。会计文化将科学知识 人文知识凝结为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这种综合素质又通过会计人员发挥着知识 科技和智慧的机能。在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的今天,知识 科技和智慧在社会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但是.如果不以人为载体,这些要素将不复存在。因此.我们要通过会计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主动性、创造性、合作精神和
创新思维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执业能力和构建会计人员的良好职业道德.从而促进会计行业的良性发展。
文化构建
每种社会文化的构建都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构建会计文化就是要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综合
业务素质,规范会计管理活动,确保会计行业的健康、有序运行。优秀的会计文化应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富有生命力,反映各种社会文化的最新变化,能够有效地提高会计人员的
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企业应摒弃那些与时代不相适应的传统会计文化,把会计文化的构建推进到一个更深层次。
(一)实行和加强基本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工作虽然有一定的专业性,需要具备一些会计
理论知识的人员才能胜任,但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其他管理工作一样,也存在着职业道德建设问题。诚信是会计人员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也是会计人员从业的基本准绳。
物化的 会计 文化往往会扭曲会计人员的职业品格,必需主动加强会计精神文化建设,积极推行诚信 教育 ,构造 科学 完备的职业道德
教育体系。
道德观念的培育要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既要反映市场 经济 对个人 发展 的积极要求,倡导适度的个人主义,又要克服
市场经济对
个人发展的消极影响,强化
集体主义教育。 企业 要努力把会计人员塑造成
道德品质高尚的专业人员,使会计人员形成坚持实事求是,反对弄虚作假的
职业意识,这也正是构建会计文化的内在要求。
(二)培养和提升会计人员专业技能
作为会计文化的创造者,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直接影响着创造活动的质量和进程,进一步影响到会计文化的构建和延伸。在会计文化建设中,要营造一种尊重会计人员、会计工作、会计成果的氛围,使会计人员的理论水平和
业务技能都得到提升。
随着人类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科技在
社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应通过建立合理的会计
人才选拔、培养、评价、激励等机制,将
科学知识凝结为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企业还应该强化会计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和事业开拓感,提高会计人员的各种业务素质,促进会计行业
全面发展,要从加强组织的
内聚力和外引力入手,发挥会计人员的
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其
独立性,从而提高会计职业化水平,培养出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会计人才,优化群体
知识结构。
(三)借鉴和吸收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会计文化既是一种
社会现象也是一种
文化现象,社会文化的发展对会计文化的影响是直接而又深远的。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文化的
开放性更加突出,会计文化同样也要开放,要走向世界,要体现
时代特征,会计文化必须借鉴和吸收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
会计文化的构建要着眼于创新,一方面要在本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充分汲取营养,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和会计文化中的精华,去除那些消极的、不利于发展的文化因素;另一方面必须加强会计
文化交流,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有用部分,使法制文化、民主文化、
科技文化、会计文化等相互沟通和融合,形成
多元文化相辅相成的互补结构。还要注意对会计专业以外的其他学科优秀成果加以研究和吸收,让会计人员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具备敏锐的职业判断能力。
会计文化的构建一定要有 法律 和制度方面的保证,
会计法律建设应注重普及会计人员的法律知识,在制度保证中要做到制度文化的创新。会计部门必须根据
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推出适应新形势的会计
管理制度,用健全的制度提高会计文化建设的水平。
对于会计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政府应加强管理,及时研究,制定以具体会计制度为直接规范的法制体系,完善各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同时,建立国家与
社会监督相结合的
会计监督体系,调动会计行为主体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扭转
会计信息质量劣化和失真现象。市场经济的实质是法制经济,作为具备
经济管理职能的会计更需要有完善的法制体系,企业要围绕会计文化的构建,以文化反作用于会计实践的
推动力来促进会计法制体系的完善,创造一个良好的
会计环境。
会计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会计文化的构建是一个没有终点的持续过程,必须不断克服会计文化自身的不足,实现其向更高形态的飞跃。构建有明确价值取向的优秀会计文化,使会计文化的构建过程成为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成为会计人员不断得到激励的过程。
中美比较
一、中美会计文化的特点
由于各种观念和习俗、科教、
民族性格、
思维结构上的差异,
社会文化直接影响了
会计专业文化的塑造,对
会计职业判断、个人
综合能力的主动发挥及
会计职业道德等方面都产生了影响。以霍夫斯泰德归纳的
民族文化的维度理论为基础,中美会计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一)美国会计文化的特征
一是强调职业主义。在
不确定性回避度低、
权力距离较小和
个人主义度高的社会文化大
环境影响下,美国会计文化推崇个人的专业判断和
行业自律,倾向于较少的
政府干预,强调自我管制能力,对大量的专业判断更易容忍,注重平等的权利,更愿意信任他人。强调专业导向,较少依赖法规,政府在
会计管理上的作用有限。作为职业,会计人员专业水平较高,会计职业的
社会地位也较高,具有较强的权威性,由会计职业团体或其独立机构制定准则或制度。此外,充分发挥会计人员个人的职业判断能力,要求会计人员拥有较高的诚信意识,自我管制能力。
二是偏重灵活性。在美国
社会文化环境下,
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方面,强调灵活性和可选择性,倾向于
原则性的规定,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处理,对同一情况可以有较灵活的
处理方法。如美国的会计准则对
会计方法选择
一贯性问题上持灵活态度,只要符合
成本效益原则,就应允许实行
会计变更,它是从
个性发展的角度出发,注重人的
能动性。会计人员对会计差异的容忍度较高,比较容易接受
新事物,希望在会计实务上有较大的选择空间。
三是倾向于
激进主义,
会计信息透明。美国强调个人成就和业绩,愿意承担风险,
会计处理方法上强调真实反映,
会计核算方法偏向乐观,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较激进,大胆创新。要求会计人员能够直面各种不确定因素,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而不确定性回避度低的国别大
文化背景,为培育这种推崇创新的会计文化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美国信息更倾向于透明,要求大量的
信息披露,强调真实反映,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愿意向更多的人士披露相关资料,同时其
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透明度要求也较高,
会计信息披露偏向于透明公开,充分披露。
(二)中国会计文化的特点
我国崇尚集体主义,权距较大,对不确定性的规避和阴柔之气的文化特征使我国会计文化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法律控制强于职业主义。我国是一个以法律管制为导向的会计社会,倾向于政府用法律、法规等强制性手段规范
会计法规和会计实务,忽视个人的专业判断。与美国相比,我国会计的职业化水平明显偏低,无论是会计职业的自我管制能力,还是会计人员的
职业能力与美国的差距都很大,会计人员完全以相关的
法律法规为据进行
会计事项的处理。
二是强调统一性。统一性的会计价值倾向于用法律等强制手段详细规定每一个细节,在会计制度和会计法规的制订与实施上,强调全国高度统一,包括
会计科目、
财务报告的
内容与形式等均高度统一。如前所述,我国文化崇尚集体主义,反映到会计制度或会计准则中,就要求不同企业会计实务的统一和企业不同期间
会计方法的一贯,给企业留下因地制宜进行会计处理的余地较小。
三是偏好
稳健性,信息透明性不高。一般地,一个社会个人主义倾向越小,对不确定性的回避程度越高,阳刚性越低,其
稳健主义的会计价值越高。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信奉“有备无患”、“满招损,谦受益”等观念,均从不同侧面反映出我国偏好稳健性的文化特征。在我国会计准则规范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报告和会计方法的选择时,比较审慎、保守;对不确定的收益持稳健保守态度,也与我国文化特征相呼应。我国信息透明性不高。
美国文化被公认为是一个透明、开放的典范,而中国文化则是一个含蓄、神秘、规矩较多的样本。这种文化差异性直接体现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美国要求披露的事项多且十分详细 而我国会计准则中要披露的事项较少。我国大多数公司偏向于不情意或推迟向外界公布企业有关的重大
决策信息,在年度报告中也较少有对报表有关数据进行充分、公允的揭示。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倾向于业务资料保密,而只倾向与公司管理活动和资本融通活动密切相关的人士披露会计信息,不愿信息透明、公开。
二、美国会计文化对我国会计文化的启示
文化差异对会计人员的
价值取向和会计管理、会计准则的制定产生影响,会计文化
直接作用于会计法规的建设。随着
全球化,西方文化思想及观念对我国的不断影响,尤其作为世界
主流文化的美国文化与我国
传统文化日益融合。但是需说明的是:我国在借鉴
西方国家先进经验的时候,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实行“拿来主义”。
借鉴美国文化中
会计监管的长处,改革我国会计管理体制。在构建我国的
会计管理体制时,一方面要保持由自己的独特
文化传统所决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
管理模式,另一方面又要吸收其他国家会计管理体制的合理成分。为此,我国应在明确
政府监管为主导的同时,充分发挥行业组织
自律管理的作用,使两者能够各司其责、发挥最大的效用而又不互相冲突,既能兼顾专业团体的自律需要和社会
公众利益的平衡,又能考虑到政府的有效监督。行业组织应借鉴美国经验,通过强化自身的力量强化会计在提高
企业管理效益、效率方面的职能,提高
成本会计和
管理会计在企业
会计核算中的地位和作用。会计准则、制度的基本功效是资本计量,因此,提高计量质量和效率应该是制定、完善会计准则和制度的主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要注重会计在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效益方面作用的发挥,即必须加强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但目前我国的
企业成本管理工作较落后,如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损失浪费严重、
工效差、核算方法不科学等;管理会计的分析、预测、控制方法流于形式。因此,努力提高我国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积极促进二者的研究和运用,对提高我国企业的
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借鉴美国会计文化,增强会计人员的判断能力。我国独特的
会计目标应当是承认保护
个人投资者利益与维护全
社会利益的一致性,只有充分实现个人价值,才能最大限度地增进
社会价值。对于会计准则的制订机构来讲,应在整个准则中适当增加一些可供会计人员自行选择的弹性空间,以此来培养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对于企业
管理层来讲,应在企业内部建立有效的
激励约束机制,引导会计人员自觉参与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与实施,积极培养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增强其开拓精神、竞争精神和诚信意识。如在当前面临开辟
无形资产会计核算的新领域方面,会计人员如何解决无形资产的确认及有关账户的入账,就需要会计人员独立的职业判断。首先,产生的是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问题,即满足什么条件的无形资产项目才能作为企业无形资产入账。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无形资产原则公告(草案)》认为,只有满足与该资产项目相联系的未来
经济利益可能流入企业且已被证实有充足的资源,并能够可靠地计量该资产项目的成本时才可入账。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与之相近。经济学中涉及的无形资产有近30项,美国评估公司所涉及的无形资产有20多项,我国会计实务中运用
单项评估和整体评估的也只有十几项。许多无形资产价值虽十分巨大,却未纳入会计核算范围,
无形资产计量范围较狭窄;自创专利、
商誉等无形资产的开发研究成本则不予确认,但在
知识经济条件下,应予以确认。因为根据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有关要求,如不确认这些无形资产,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偏离
权责发生制要求。
(三)完善
会计报告体系和会计报告有用性,使会计信息满足利益相关者决策有用性的需要
为了使会计报告提供的信息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使用者的要求,现行的
财务报告体系还需要不断完善:反映非货币关键信息,如
顾客忠诚度、
满意度、学习能力、
创新能力、
企业声誉等;反映面向未来的信息;反映与企业
价值创造、增加密切相关的信息,增加对
表外信息的披露,着力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可靠性和
相关性,采用全面
收益法反映损益情况等。
(四)强化会计
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
充分性与可靠性
随着我国资本
市场发展,会计信息使用者尤其是投资人和潜在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透明度要求将会逐渐提高,为此,企业应加大会计信息的披露力度,增加企业
全面收益、社会责任、
财务预测和
公司治理信息等自愿性信息的披露,使披露的会计信息既全面又详细,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同时,企业按照充分、公允的原则对外公布信息,提高信息的质量,减少
信息不对称产生的管理者
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使投资者根据会计报告作出正确的决策。
为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客观性,借鉴美国诚信制度,可对会计人员建立诚信档案,对其
工作范围、
诚信度进行跟踪记录并进行量化考评,加大会计人员提供
虚假信息的舞弊成本,并对档案记录进行网络化,使违反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道德规范的会计人员在法制、道德社会中没有立足之地。可学习美国成功治理社会信用的主要经验,即建立社会信用
管理体系。所谓“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是指
征信机构,依法将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各种主体(包括法人和自然人)的
信用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储存,形成信用数据库,以便为需要相关信息的交易对象提供
信用记录档案服务的管理模式和制度。鉴于一些会计人员将信誉置之度外的问题,笔者建议,建立会计人员全国
联通的网上信誉档案库,该档案库中的每一位会计人员可以用本人
身份证号码作为编号。每一位客户,只要输入某一位会计人员的
公民身份证号码,该位会计人员的信誉档案将在全国联通的网上一览无余,从而有效保障档案的诚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