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真形图,道教
符箓,据称为太上道君所传,有免灾致福之效。今河南
登封县嵩山
中岳庙内存有此图的碑刻。
文献记载
《
太平广记》卷三引《
汉武帝内传》:“﹝武帝﹞问:‘此书是仙灵之方耶?不审其目,可得瞻盼否?’王母出以示之曰:‘此五岳真形图也……诸仙佩之,皆如传章;道士执之,经行山川,百神羣灵,尊奉亲迎。’”
晋葛洪《
抱朴子·遐览》:“
道书之重者,莫过於三皇文,五岳真形图也。古人仙官至人尊秘此道,非有仙名者不可授也。”
“修道之士,栖陷山谷,须得五岳真形图佩之,则山中
魑魅虎虫,一切妖毒皆莫能近。汉武
元封三年七月七日受之西王母,流布人间。后
太初年中,
李充自称冯翊人,三百岁,荷草器负图傲游。武帝见之,封负图先生。故世人能佩此图渡江海、入山谷、夜行郊野、偶宿
凶房,一切邪魔魑魅魍魉
水怪山精,悉皆隐遁,不敢加害。家居供奉,横恶不起祯祥永集云。故此图不独用为佩轴,家居裱成画图,安奉亦可……”。
解释
古代的解释
最早出现“五岳真形图”记载的是古代文献《
汉武帝内传》,称该图是太上老君最早测绘的山岳地图。
五岳真形图的作用是:
*系道士入山
护身符。*《
抱朴子》:“凡修道之士栖隐山谷,须得五岳真形图佩之。其山中鬼魅精灵、虫虎妖怪,一切毒物,莫能近矣。”
近代国外的解释
1910年6月,日本学者
小川琢治在日本《
地学杂志》第22年第258号上发表了《近世西洋交通以前の支那地图に就て》专文。
文中根据日本所收藏的十七世纪版《五岳真形图》之一《东岳真形图》,与
实地考察用等高线绘制的
泰山地形图作了
比较分析,得出一个惊人结论:二者极为相似。换句话说,《五岳真形图》中蕴涵有等高线制图法的地图绘制思想。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成立的
中国科学社将小川琢治对《五岳真形图》的研究工作介绍给了中国学者。
后来,英国
李约瑟博士在《
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地学》中也引用了小川琢治的研究成果,并作了评论:“小川琢治曾注意到一幅很值得注意的泰山图,这幅图见于《五岳真形图》(作者姓名不详,现存有十七世纪的版本)。
从图中可以看出,这幅图中所用勾画山形的方法完全不逊于近代所用的方法。”
近代国内解释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
曹婉如、郑锡煌于1987年发表了“试论道教五岳真形图”一文,这是学术界迄今为止对道教《五岳真形图》较为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
*现存的
古本五岳真形图,就其表现形式和内容来看,可以称之为具体山岳的
平面示意图。
*“圆山”是山区的一种行路方法。古代道士凭借这样的实地“圆山”经验,在绘制
五岳进山地图时,就将同一高度的山峰位置用相同的墨迹标明,便于道士在山中绕山行走。
*《五岳真形图》之所以能在人类
地图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是因为其蕴涵有先进的地图绘制
科学思想。
五岳
五岳是远古山神崇敬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巡猎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后为道教所继承,被视为
道教名山,它们是:
南岳衡山(1300.2米),位于湖南
长沙以南的
衡山县。
北岳恒山(1898.3米),位于
河北省
阜平县(北岳真行图对应
古北岳,与山西
浑源无关)。
东岳泰山为五岳之首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历代曾有72个皇帝到
泰山封禅。
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
北岳恒山之幽,中岳嵩山之峻,南岳
衡山之秀,早已闻名于世界。
人们常说五岳归来不看山,也有“恒山如行,泰山如坐,华山如立,
嵩山如卧,唯有南岳独如飞”的说法。
五岳,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有人认为,五岳来源于中国的五行思想与山岳、以及对山神的崇拜。传说
盘古死后,头和四肢化为五岳。虽然五岳不是中国最高的山,但由于高耸在平原或盆地上,故在古人眼中格外险峻。加上不少名人雅士的祭祀、修行和到访,留下遗迹,大大增添了五岳之名声。
五岳起源于古代中国人的山川崇拜,是和国君对山神的祭祀联系在一起的。
五岳一词始见于《
周礼》的“
春官?大宗伯”:“以
血祭祭社稷、
五祀、五岳。”《
礼记》“
王制”记载:“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这里的五岳并没有列出具体山名。
东汉的
郑玄对《周礼》的注释说:“五岳,东曰岱宗、南岳曰衡山、西曰华山、北岳曰恒山、中岳曰
嵩山。”
五岳六岳秦汉时期。《
尔雅》“释山”和秦朝人
伏生所做的《尚书·大传》都记载了五岳分别为“岱(泰)山、
霍山、
华山、
恒山、嵩高(
嵩山)”。其中的霍山,又称衡山。《
汉书》的“郊祀志”载,
汉宣帝在公元前61年(
神爵元年)颁诏,正式确定东岳为
泰山、西岳为华山、南岳为霍山(即衡山)、北岳为常山(即恒山)、中岳为嵩山。由此可见,确定这五山为五岳,可能早在《
周礼》
成书的春秋或战国时期,最晚也在西汉时期。
汉武帝之后
中国历代皇帝都对五岳不断加封,唐代把五岳封为王,宋代加封为帝,元代继续加封为帝,到了明代更被加封为神。道教创立以后,继续将五岳神话,认为五岳乃是神仙居住之地,把东岳称为蓬玄太空洞天,南岳称为朱陵太虚洞天,西岳称为太极总仙洞天,北岳称为太乙总玄洞天,中岳称为上圣司真洞天。
晋朝的道士葛洪在《
枕中书》中,融合了五行所代表的方位和颜色的说法(木代表东方,青色;火代表南方,赤色;金代表西方,白色;水代表北方,黑色;土代表中央,黄色。)
但是,历史上所称的北岳
恒山和南岳衡山,其所指的并不是如今的山西恒山和湖南衡山。其中北岳恒山在历史上长期都是指河北省
曲阳的
大茂山(古称恒山),直到1660年才由山西的恒山所取代。而南岳衡山旧指安徽的天柱山(古称霍山、衡山),直到隋朝(公元589年)才改湖南衡山为南岳。
一些中国的地方
割据政权,也曾以自己的视角封过五岳。
例如三国时代,
东吴的
孙皓封离县(现于江苏
宜兴县)为中岳,又封其南的荆南山为南岳。
五代十国时期,闽帝王延均封霍童山(现于福建
宁德县)为东岳,
高盖山(现于
永泰县)为西岳。
唐朝时,
南诏则称云南境内的苍山(中岳)、
乌蒙山(东岳)、
无量山(南岳)、
高黎贡山(西岳)和
玉龙山(北岳)。因受
中国文化的影响,古代朝鲜也封过五岳。
五岳真形图,各有特点,彼此形象表明什么,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说,五岳图是表示五岳形状的。
东岳泰山形体庞大,如巨人端坐,老态龙钟,肃穆威严,因有“泰山如人坐”之说;
西岳华山形体陡峭奇险,壁立如削,因有“华山如壁立”之说;
南岳衡山形体如鸟翼,光泽秀美,腾空而飞,因有“衡山如鸟飞”之说;
北岳恒山,高峻谷深,飞岭纵横,如猿攀跃,因有“恒山如猿行”之说;
中岳嵩山形体如人卧,外观奇伟,内含奥妙,因有“嵩山如人卧”之说。
也有人说,五岳真形图是代表“五行”演化而来的五个方位和五种物化。东岳图表示“木”,西岳图表示“金”,南岳图表示“火”,北岳图表示“水”,中岳图表示“土”,木、金、火、水、土,大地上“五行”俱全。
况且古代“五行”说对五岳观念的产生稳定都起过重要的作用。
还有人说,五岳真形图是“四象”和
土神的形象表示。东岳图绘的是青龙,西岳图绘的是白虎,南岳图绘的是朱雀,北岳图绘的是
玄武(
龟蛇),中岳图绘的是庙内住土神。
如此等等,众说纷纭。但究意是什么?有待行家研究。
这幅图,或者说其中的符号,是目前我国道教
文化研究重要文献和道教经典集合《道藏》中,仍然流传于世的古人作品。因为这五个符号,不仅见于书目抄绘,更见于诸器,如饰物(日常穿戴用具)、鼎器(礼器)、砚台(
文房用具)、石碑(用途不明)等等中,历经近两千年,长久不衰,故没有被滚滚历史所湮没。
五岳真形图概说
盖闻,乾坤之内,五岳者谓之神。五岳之中,岱岳为其祖,莫不应其造化。生于混沌之初,立自阴阳,镇乎乾坤之位。且五岳者,古经云“
分掌世界人间等事”。
东岱岳
泰山,乃天帝之孙,群灵之府也,在兖州
奉符县,是成兴公真人得道之处,长白、
梁父二山为副。岳神姓岁讳崇,封号“天齐仁圣帝”。岱岳者,主于世界人民官职及定生死之期,兼注贵贱之分、长短之事也。
西岳
华山,在华州
华阴县,是黄庐子真人得道之处。终南、太白二山为副。岳神姓姜讳垒,封号“金天顺
圣帝”。西岳者,主世界金银铜铁,兼羽翼
飞禽之事也。
南岳衡山图说:南岳衡山,在衡州
衡山县,是太处真人得道之处,
潜山、
霍山为副。岳神姓崇讳覃,封号“司天昭圣帝”。南岳者,主世界星象
分野,兼水族鱼龙之事也。
北岳
恒山,在
定州曲阳县,是长桑公真人得道之处,天涯、崆峒二山为副。岳神姓晨讳咢,封号“安天元圣帝”。北岳者,主世界江河淮济,兼四足负荷之类,管此事也。
中岳嵩山,在西京河南府
登封县,是
寇谦之真人得道之处。女几、少室二山为副。岳神姓恽讳樊,封号“中天崇圣帝”。中岳者,主世界土地山川谷峪,兼牛羊食稻之种,管此事也。
中下层文
东岳太灵苍光司命真君。
南岳庆华紫光注生真君。
中岳黄元大光合真真君。
西岳素元耀魄大明真君。
北岳郁微洞渊无极真君。
说明
此碑原在
岱庙延禧殿旁,清
乾隆间移置县署土地祠,1979年复移置岱庙院,1983年移置岱庙碑廊。碑高126厘米,宽74厘米,圆首。碑阳刻《张宣慰登
泰山记》,碑阴刻《五岳真形之图》。
其右上部刻东岳泰山真形图,图下刻图说10行80字;
右下部刻南岳衡山真形图,图下刻图说8行56字;
左上部刻北岳恒山真形图,图下刻图说9行62字;
左下部刻西岳华山真形图,图下刻图说9行58字;
另中上部刻五岳概说9行58字,字径2厘米,正书;
下部刻五岳称号5行50字,字径l.5厘米,亦正书;
最下部刻《
抱朴子》中的一段记载,多残缺,行数、字数不详,亦无法著录;
额篆书阳刻“五岳真形之图”横列六字,字径8厘米。
五岳真形之图起源颇早,据《万花谷记》记载:“
西王母与上元夫人降
汉武帝,帝视其巾器中有小书,乞瞻览。母曰:‘此五岳真形图也,乃三天太上所出,岂汝所
宜佩乎?’帝乞不已,与之,藏
柏梁台”。
又按《
抱朴子》记载,“凡修道之士,栖隐山谷,须得五岳真形图佩之,则鬼魅虫虎一切妖毒,皆莫能近”。
以上皆道家符谶之说,
科学解释,有待进一步考证。此图刻于何年,缺载,一般认为刻
于明万历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