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醛(acetaldehyde),又名醋醛,化学式为CH3CHO,属
醛酮类有机化合物,为无色透明、有刺激性气味、易挥发、易燃的液体,易溶于水,能以任意比例与
乙醇、
乙醚、
苯、
汽油、
甲苯等有机溶剂混溶,被广泛用作有机合成醋酸、醋酐、
丁醇、多聚乙醛、
合成橡胶等产品的原料、消毒剂、炸药、
还原剂,亦可用于制备通过比色法测定醛的标准溶液。
历史背景
.
(1)1774年,瑞典无机化学家、
氧气的发现者之一的卡尔·威尔海姆·
舍勒(Carl Wilhelm Scheele,1742-1786)发现乙醇脱氢可制取乙醛;
(2)1881年,俄国化学家Mikhail Kucherov指出,在
溴化汞(HgBr2)作为
催化剂时,
乙炔水合的主产物是乙醛,而其他炔烃发生水合反应则生成
酮类物质,这为乙醛的产业化开辟了新道路;
(3)1916年,德国建成了首个乙醛生产工厂;
(4)1953年,上海试剂一厂建成一套乙醇-乙醛-醋酸路线工业生产装置;
(5)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先后引进了4套
乙烯-乙醛装置;
(6)世界乙醛3大生产厂家是美国伊士曼化工公司、日本昭和电工公司和中油吉林石化公司,合计占2016年世界乙醛生产能力的23%,同年,我国乙醛生产能力为91.88万吨。
理化性质
物理性质
乙醛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透明、有刺激性气味、易挥发、易燃的液体,根据
相似相溶原理,乙醛不仅易溶于水,还能以任意比例与
乙醇、
乙醚、
苯、
汽油、
甲苯等
有机溶剂混溶,其某些物理性质如下表所示(源于Aspen Plus V14物性数据库)。
此外,乙醛气体的
摩尔定压热容随温度在298~1500 K范围内的变化关系可用关于温度的
二次函数表示。
Cp,m = a + bT + cT2
注:系数a、b、c分别为31.05、121.46、-36.58,量纲分别为kJ·kmol-1·K-1、10-3kJ·kmol-1·K-2、10-6kJ·kmol-1·K-3。
化学性质
醛、酮的结构均含有碳氧双键(-C=O、羰基),
碳原子以三个sp2杂化轨道,分别与
氧原子和另外两个原子形成三个位于同一个平面的
σ键,
键角近似于120°,羰基碳剩下的一个未参与杂化的
p轨道与氧原子的一个p轨道从侧面相互交盖形成一个
π键,而氧原子的两个p轨道还有两对
孤对电子。
以结构最简单的
甲醛为例,碳氧双键、碳氢单键
键长分别为120.3 pm和110 pm。
由于氧原子的
电负性大于碳原子,因此碳氧双键中的
电子云偏向于氧原子,使其周围的电子云密度较高,而碳原子的电子云密度较低,故
羰基具有极性,乙醛是
极性分子,这亦解释了乙醛易溶于
极性溶剂的原因(相似相溶)。
(2)α-氢原子
① 弱酸性
醛、酮的α-氢原子非常活泼,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是羰基的的吸电子
诱导效应;其二是α碳氢键对羰基的
超共轭效应。
以
2-甲基环己酮为例,经
同位素交换实验可证明羰基旁的α-氢原子具有较高的活性,在氘氧化纳(重
氢氧化钠、NaOD)和
重水(D2O)的作用下,均可被
氘原子取代。
纵然不同
羰基化合物的α-H活性不一,但醛类相较同系列的
烷烃、
炔烃和
酮而言,具有更强的酸性。原因一方面是烷基的空间位阻大于氢原子,另一方面是烷基与羰基的
超共轭效应会降低羰基碳的正电性。
注:p代表负对数,pKa越小,酸性越强。
② 互变异构
一般地,大部分的醛、酮均存在
互变异构体,以乙醛为例,存在酮式和烯醇式互变异构,由于
烯醇式(enol form)结构不稳定,因此乙醛的酮式结构几乎占据100%,
平衡常数约为6.0×10-5。
注:烯醇式结构不稳定的原因是,
碳碳双键的存在使碳原子的π电子云的密度增加,但由于氧的
电负性较强,因此,电子云又倾向于向氧原子靠拢,如此“矛盾”的结果导致烯醇式结构的不稳定。
在稀碱溶液的作用下,乙醛分子间可在低温下发生羟醛缩合反应,即α-氢原子进攻羰基氧原子,其余基团与羰基碳原子结合,生成碳原子数扩大一倍的β-羟基丁醛。
羰基结构中的碳原子带部分的正电荷,易受到亲核试剂的进攻,在酸碱环境下均可发生π键断裂的加成反应。
氢氰酸是典型的
亲核试剂,与乙醛反应可生成
2-羟基丙腈(α-羟基腈),在碱性条件下的反应速率将大大加快,原因是HCN作为弱酸,在碱性条件下易生成
氰负离子(CN-),从而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反之,若在酸性条件下进行,氢离子与羰基产生
质子化作用,增强羰基碳的亲电性,不利于反应的进行,反应速率将减慢。
HCN + NaOH → NaCN + H2O
CH3CHO + HCN → CH3-CH(OH)-CN
此外,2-羟基丙腈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可制取2-
羟基丙酸(俗称“
乳酸”),因此,氢氰酸的亲核加成反应可用于合成多一个碳原子的
羟基酸。
CH3-CH(OH)-CN + 2H2O + H+ → CH3-CH(OH)-COOH + NH4+
② 亚硫酸氢钠
乙醛与过量的饱和
亚硫酸氢钠溶液可在无需催化剂的情况下,经震荡引发亲核反应生成亚硫酸氢钠
加成物。
CH3CHO + NaHSO3 → CH3-CH(OH)-SO3Na
该亚硫酸氢钠加成物(α-
羟基磺酸钠)易溶于水,难溶于有机溶剂,因此会从有机相扩散至水相形成晶体,故该反应可用于从不溶于水的有机物中分离醛。
注:α-羟基磺酸钠与
氰化钠作用,磺酸基可被氰基取代生成α-羟基腈(
腈醇),由此可避免剧毒且挥发性强的
氢氰酸产生。
CH3-CH(OH)-SO3Na + NaCN → CH3-CH(OH)-CN + Na2SO3
乙醛可与格林尼亚(Grignard)试剂(俗称“格式试剂”,可简写为“RMgX”)在无水醚的 作用下反应,首先生成
镁代化合物(中间产物),然后再酸性条件下水解可直接生成
醇,该反应也是通过亲核加成反应合成醇的方式之一,类似的还有
有机锂试剂。
CH3CHO + C6H11-MgX → H11C6-CH(OH)-CH3
注:格式试剂是由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奥古斯特·维克多·格林尼亚(Francois Auguste Victor Grignard,1871-1935)于1901年合成,是将有机
卤素(氯、溴、碘)化合物(
卤代烷、活泼卤代
芳烃)与金属镁在干燥无水乙醚中反应形成的有机镁试剂。
④ 醇
醇亦具有亲和性,在酸(如
对甲苯磺酸和
氯化氢)的催化下,可与乙醛发生亲核加成反应生成不稳定的
半缩醛,再脱除一分子水生成
缩醛。
具体的反应机理如下,首先羰基和氢离子产生质子化作用生成氧鎓离子(oxonium),羰基碳原子的亲电性增加;其次,与醇发生加成反应的同时失去
质子,生成不稳定的半缩醛;随后,与H+结合为
氧鎓离子脱水;最后,再与醇作用生成较为稳定的
缩醛,总的结果是一分子的醛酮可与两分子的醇发生反应生成一分子的缩醛。
以甲醇为例,与乙醛反应可生成二甲氧基乙烷(
缩醛)。
CH3CHO + 2CH3OH → (H3CO)2-CH-CH3 + H2O
⑤ 水
在酸性环境下,水可与乙醛发生亲核加成反应生成二羟基乙烷(偕二醇)。
CH3CHO + H2O → (HO)2-CH-CH3
注:同一个碳原子连接两个羟基的分子结构缺乏热力学稳定性,有失水重新变为醛和酮的趋势,即水和羰基的加成反应是
可逆反应,平衡偏向于反应物一侧。
⑥ 氨及胺的衍生物
所有的醛和酮均能与氨及胺的
衍生物(如
羟胺、
肼、
苯肼、
氨基脲等)发生亲核加成反应,分别生成
肟、
腙、
苯腙、缩胺脲等稳定产物,但与
氨反应的产物不稳定。
以2,4-二硝基苯肼为例,与乙醛反应、脱水生成2,4-二硝基苯腙的
化学方程式如图所示。
注:肟、腙、缩胺脲一般为稳定的结晶,具有固定的熔点,在酸性环境下水解可恢复羰基结构,故该类亲核反应可用于鉴定和提纯醛酮类化合物。
(4)氧化反应
① 显色反应
乙醛分子的醛基可被Fehling试剂和Tollens试剂氧化为-COO-,分别生成砖红色沉淀(Cu2O)和银镜(
单质Ag),
醛糖(
还原糖)鉴别的原理正在于此,而Tollen试剂发生的反应(需加热)亦被称为“
银镜反应”。
CH3CHO + 2Ag(NH3)2OH → 2Ag↓+ 3NH3↑+ 2H2O + CH3COONH4
CH3CHO + 2Cu(OH)2 → Cu2O↓+ 2H2O + CH3COOH
注:Fehling(斐林)试剂和Tollens(托伦、或图伦、或多伦)试剂都是可以鉴别还原性物质的试剂,前者一般由
氢氧化钠(NaOH)与
硫酸铜(CuSO4)溶液配成,由德国化学家赫尔曼·冯·斐林(Herman von Fehling,1812-1885)于1849年发明;后者只能现配,主要成分是
硝酸银的
氨水溶液,即Ag(NH3)OH,因此亦被称为“银氨溶液”,由德国化学家伯恩哈德·多伦(Bernhard Tollens,1841-1918)于19世纪发明。
② 强氧化剂
由于醛基具有
还原性,因此可被无机强氧化剂
高锰酸钾氧化为
乙酸,在酸性条件下,高锰酸钾被还原为Ⅱ价
锰离子,现象为深紫色溶液褪色;在碱性条件下,则被还原为Ⅳ价的
二氧化锰,现象为深紫色溶液褪色,产生棕黑色沉淀,
离子方程式如下式。
5CH3CHO + 2MnO4- + 6H+ →2Mn2+ + 5CH3COOH +3H2O
3CH3CHO + 2MnO4- + H2O →2MnO2↓+ 3CH3COOH + 2OH-
注:高锰酸钾在酸性环境下的
氧化性更强,被还原为更低价的化合物,类似的强氧化剂还有
重铬酸钾(K2Cr2O7)、
铬酸(H2CrO4)、
过氧化氢(H2O2)等。
③ 催化氧化
在金属
铜催化和加热的条件下,乙醛可被
氧气氧化为乙酸。首先,铜单质与氧气在加热条件下生成
氧化铜,随后作为氧化剂与乙醛反应,自身被还原为
单质铜(催化剂)。
2Cu + O2 → 2CuO
CH3CHO + CuO → Cu + CH3COOH
2CH3CHO + O2 → 2CH3COOH
④ 氧气(燃烧)
乙醛作为有机物可在氧气中燃烧生成
二氧化碳和水(完全氧化)。
2CH3CHO + 5O2 → 4CO2 + 4H2O
(5)还原反应
乙醛含有不饱和碳氧双键(-C=O),可被还原剂还原为羟甲基(-CH2OH)。
① 催化加氢
乙醛在金属催化剂(如
镍、
钯)的作用下可被氢气还原为
乙醇。
CH3CHO + H2 → CH3CH2OH
② 金属氢化物
乙醛可被金属
氢化物(强还原剂),如
氢化铝锂、
硼氢化钠等,在无水醚的条件下还原为乙醇。
CH3CHO + LiAlH4 +2H2O → CH3CH2OH + LiAlO2 + 3H2↑
CH3CHO + NaBH4 + 3H2O → CH3CH2OH + NaBO3 + 4H2↑
③ 克莱门森(Clemmensen)还原
在HCl和
锌汞齐(Zn-Hg)的作用下,乙醛的醛基可被还原为
甲基,即乙醛在强酸性条件下被还原为
乙烷,,该反应适用于对碱敏感的
羰基化合物的还原。
Hg并不参与Clemmensen还原反应,而是扮演
催化剂的角色,与锌形成汞齐(Zn-Hg)合金后,锌的活性因合金中
电偶的形成而提高,从而促进反应进行。
锌汞齐可用锌粉/锌粒与汞盐(HgCl2)在
稀盐酸溶液中反应制得。单质
锌可将Ⅱ价汞离子还原为单质汞,然后
水银在锌表面形成汞齐,而
还原反应即在活化后的锌表面进行。
注:Clemmensen还原反应由丹麦化学家Erik·Christian·Clemmensen(1876-1941)于1913年发现。
④ 基斯内尔(Kishner)-沃尔夫(Wolff)-
黄鸣龙(Huang Minglong)还原
将醛、酮与无水
肼作用可生成
腙(C=NNHR),再与无水乙醇和乙醇钠在高压容器中加热至180~200 ℃可分解放出
氮气,羰基在碱性条件被还原为
亚甲基,该反应被称为Wolff-Kishner还原反应。
我国著名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黄鸣龙(1898-1979)对该反应进行改进,以肼的水溶液代替无水肼可达到更高的产率,即先将醛或酮、氢氧化钠、肼的水溶液、高沸点溶剂(一缩二乙二醇、diethyleneglyclo、HOCH2CH2OCH2CH2OH)共热生成
腙,然后再蒸出过量的肼和水,待达到腙的分解温度后再回流至反应完成,该反应被称为Wolff-Kishner- Huang Minglong反应。
以乙醛为例,经Wolff-Kishner和Wolff-Kishner- Huang Minglong反应均可被还原为乙烷,该反应适用于对酸敏感的羰基化合物的还原。
乙醛在水中可形成氢键,亦是乙醛(低级醛)易溶于水的另一个原因。
合成方法
乙烯氧化
乙烯一步氧化法是以
氯化钯、
氯化铜为催化剂,乙烯被氧气氧化生成乙醛的工艺,又名“Wacker”法(韦克法),该反应可大致分为三步。
C2H4 +0.5O2→ CH3CHO
首先,乙烯被氯化钯氧化为乙醛,Ⅱ价钯被还原为单质;随后,金属钯在溶液中被氯化亚铜氧化为Ⅱ价钯,Ⅱ价铜被还原为Ⅰ价(亚铜);最后,
氯化亚铜在
氧气和
氯化氢的作用下被氧化为
氯化铜。
C2H4 + PdCl2 + H2O → CH3CHO + Pd↓+ 2HCl
Pd + 2CuCl2 → PdCl2 + 2CuCl
2CuCl + 0.5O2 + 2HCl → 2CuCl2 + H2O
注:乙烯还原氯化钯为快速反应,氯化亚铜的还原以及再生为决速步骤,催化中心并非氯化钯,而是经再生后的Pd2+与乙烯形成的
络合物。
乙醇氧化
乙醇氧化法是以乙醇为原料,采用空气为催化剂,在高温(460 ℃)下将乙醇蒸汽与空气混合送入装有金属银或铜催化剂的
固定床反应器,发生
氧化脱氢生成乙醛的工艺,副产物主要为乙酸。
CH3CH2OH + O2 → CH3CHO + 2H2O
4Ag + O2 → 2Ag2O
CH3CH2OH + Ag2O → CH3COOH + 2Ag
CH3CH2OH + O2 → CH3COOH + H2O
乙烷氧化
乙烷直接氧化法氧化是以
天然气和
石油气的主要成分之一的乙烷为原料的工艺,虽然可充分利用资源,但该工艺的转化率和产率偏低,未能实现工业化。
C2H6 + O2 → CH3CHO + H2O
乙醇脱氢
乙醛脱氢法是乙醇在金属催化剂、高温下脱氢的工艺,铜基催化剂是对脱氢反应具有较好的作用,如Cu-ZnO、Cu-SiO2、Cu-Al2O3等。
CH3CH2OH → CH3CHO + H2
乙炔水合
乙炔水合法是乙醛合成最早的工业化方法,催化剂的选择和种类尤为关键,尤其是Hg2+以及气相条件下的沸石负载的Cd2+催化剂,虽然均具有较高的活性,重金属离子所产生的毒性,以及原料乙炔价格较高等因素在无形中限制了该工艺的应用。
乙酸加氢
近年来,得益于原料乙酸价格低廉、过程简单、副产物少等优点,乙酸加氢制备乙醛的工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但该工艺暂处于初步研究阶段,如何提高乙酸转化率和乙醛选择性是需要攻克的难关。
CH3COOH + H2 → CH3CHO + H2O
鉴别与提纯
一般地,多数的醛、酮在提纯时较为困难,因此,在实验室中常采用间接方式分离,即让醛、酮经反应生成特定的衍生物(多半是易结晶的固体),由此实现鉴别或提纯。
显色反应
乙醛的醛基可与Tollen试剂和Fehling试剂和反应,分别生成单质银沉淀和氧化亚铜砖红色沉淀,以此可鉴别醛基。
磺酸钠盐
乙醛与过量的饱和
亚硫酸氢钠溶液可在不需催化剂的情况下,经震荡引发亲核反应生成亚硫酸氢钠加成物(α-羟基磺酸钠),该磺酸钠盐易溶于水,难溶于有机溶剂,因此会从有机相扩散至水相形成晶体,故该反应可用于从不溶于水的有机物中分离醛。
吉拉德试剂
吉拉德试剂(Girard reagent)是胺的衍生物,其结构含有一个强极性的四级铵盐基团,化学式为H2N-NHCO-CH2-N+(CH3)3-Cl-,该衍生物可与醛、酮生成溶于水的物质,由此可与其他杂质分开。
应用
有机合成中,乙醛是二碳试剂、
亲电试剂,看作CH3CH(OH)的合成子,具原
手性。它与三份的甲醛缩合,生成
季戊四醇C(CH2OH)4。与格氏试剂和
有机锂试剂反应生成醇。
Strecker氨基酸合成中,乙醛与氰离子和氨缩合水解后,可合成
丙氨酸。乙醛也可构建杂环环系,如
三聚乙醛与氨反应生成
吡啶衍生物。
此外,乙醛可以用来制造乙酸、乙醇、
乙酸乙酯。农药
DDT就是以乙醛作原料合成的。乙醛经氯化得三氯乙醛,三氯乙醛的水合物是一种安眠药。
可用于调配
橘子、
橙子、
苹果、
杏子、
草莓等水果
香精,也可用于
葡萄酒、
朗姆酒、
威士忌等
酒用香精。在最终加香食品中浓度约为3.9~270 mg/kg。
消费与市场
除2006~2007年因中国乙醛生产能力增加引起产量增加外,1995-2016年间,世界乙醛产量的长期趋势是年均下降近3.5%。
分子结构数据
计算化学数据
毒理学数据
急性毒性:LD50 1930 mg/kg(大鼠经口);LC50 37000 mg/m3,1/2小时(大鼠吸入),此浓度使动物出现明显的兴奋症状;15 min后即出现麻醉;存活者迅速恢复。动物尸检主要发现为
肺水肿。猫接触 2g/m3时则出现严重刺激症状,20 g/m3浓度时,经1-2 h,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类似
酒精中毒。表现有体重减轻、贫血、谵妄、视听幻觉、智力丧失和精神障碍。
代谢:乙醛主要经呼吸道和胃肠道进人机体。吸入的乙醛蒸气约40%~70%留在呼吸道,进入血液的乙醛在红细胞中的浓度约为血浆的10倍。体内乙醛主要经肝脏NAD依赖性
醛脱氢酶氧化代谢成
乙酸,进一步生成CO2和水排出体外。乙醛也是体内糖代谢的中间产物,乙醛是乙醇经肝脏NAD依赖性
醇脱氢酶氧化代谢形成的。
中毒机理:乙醛为
乙醇在体内代谢的一种产物,可引起脸潮红、心悸及血压下降等不适症状。这些作用可由于同时接触二硫代秋兰姆(又称“Antabuse”,可作戒酒剂及橡胶抗氧化剂)、氰酰胺和二甲酰甲酰胺而加剧,乙醛为香烟雾中的成分之一,具有纤毛毒性,可减少肺巨噬细胞数。
刺激性:家兔经眼:40 mg,重度刺激。家兔经皮开放性刺激试验:500 mg,轻度刺激。
致畸性:高等动物致畸性实验结果阴性,但可引起植物及低等动物
染色体畸变。
生殖毒性:小鼠静脉最低中毒剂量(TDL0):120 mg/kg(孕后7~9天用药),胚泡植入后死亡率增高,对胎鼠有毒性。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本品极度易燃,具刺激性,具致敏性。
生态学数据
生态毒性
LC50:37.2 mg/L(96h)(黑头呆鱼);53 mg/L(96h)(蓝鳃太阳鱼)
EC50:42 mg/L(48h)(水蚤);30.8 mg/L(96h)(黑头呆鱼)
生物降解性
MITI-I测试,初始浓度100 ppm,污泥浓度30 ppm,2周后降解80%。
非生物降解性
空气中,当羟基自由基浓度为5.00×105个/cm3时,降解
半衰期为24h(理论)。
大气中光解半衰期8.4~16 h。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他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喷雾状水冷却和稀释蒸汽、保护现场人员、把泄漏物稀释成不燃物。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防护处理
防护
1.远离火源。
2.采取措施,预防静电发生。
3.穿戴适当的防护服和手套。
乙醛要用耐压玻璃瓶或金属桶盛装。容器须存放在有冷气设备,通风良好,用不燃材料结构的库房内,要远离火种和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应与氧化剂、强碱、氨、胺类、卤素、醇+酮、酚等物质,以及遇水燃烧的物质分隔存放。包装必须坚固密封,不宜久存。搬运要轻放轻卸。
灭火可用雾状水、干粉、抗醇泡沫、二氧化碳、干砂。
泄漏出物料时。首先要切断火源,进行通风,用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
应急处置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泄漏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喷雾状水冷却和稀释蒸汽、保护现场人员、把泄漏物稀释成不燃物。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灭火方法:遇到大火,消防人员须在有防爆掩蔽处操作。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用水灭火无效。
应急医疗
主要用途及接触机会:用于制造
醋酸、
醋酐和
合成树脂。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人体危害:低浓度引起眼、鼻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及支气管炎。高浓度吸入尚有麻醉作用。表现有头痛、嗜睡、神志不清及支气管炎、肺水肿、腹泻、蛋白尿肝和心肌脂肪性变。可致死。误服出现胃肠道刺激症状、麻醉作用及心、肝、肾损害。对皮肤有致敏性。反复接触蒸气引起皮炎、结膜炎。
诊断要点:
(1)吸入中毒 轻者表现为眼、鼻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及支气管炎,重者出现肺水肿、头痛、嗜睡、意识障碍。
(2)口服中毒 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意识障碍,并可出现肝、肾和心肌损害。
(3)皮肤接触可发生刺激性接触性皮炎,有时可引起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处理原则:
(1)吸入中毒者应迅速脱离现场。必要时吸氧,雾化吸入,2%
碳酸氢钠、
地塞米松等。给予止咳、解痉药。早期给地塞米松10 mg静脉推注。出现肺炎或肺水肿时应及早对症处理。
(2)误服后尽快以清水洗胃,洗胃后可给予3%碳酸铵或15%醋酸铵100 mL,并口服牛奶或豆浆,以保护胃黏膜。
(3)皮肤和黏膜接触后,先用大量清水冲洗,再用肥皂水或2%碳酸氢钠液冲洗,更换被污染衣服。
(4)过敏者可给予抗过敏药。
预防措施:密闭系统,防止产生烟雾。防火防爆。
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全面排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橡胶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还原剂、酸类接触。充装要控制流速,防止静电积聚。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25 ℃。包装要求密封,不可与空气接触。应与氧化剂、还原剂、酸类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不宜大量储存或久存。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接触控制
个体防护
运输信息
包装方法:钢质气瓶;安瓿瓶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罐车(充装系数0.626 吨/立方米)。
运输注意事项:本品铁路运输时限使用耐压液化气企业自备罐车装运,装运前需报有关部门批准。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夏季最好早晚运输。运输时所用的槽(罐)车应有接地链,槽内可设孔隔板以减少震荡产生静电。严禁与
氧化剂、还原剂、酸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高温区。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严禁用木船、水泥船散装运输。
法规信息
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化劳发[1992] 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 ([1996]劳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 (GB 13690-92)将该物质划为第3.1 类低闪点易燃液体。
汽车限值要求
根据HJT 400-2007 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采样测定方法,和GBT 27630-2011 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
安全信息
标准法规
(1)工业用乙醛 HG/T 5149-2017;
(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乙醛二
乙缩醛 GB 29972-2013;
(3)车间空气中乙醛职业接触限值 GB 18529-2001;
(4)工业
冰乙酸中乙醛含量的测定
滴定法 GB/T 1628.6-2000;
(5)车间空气中乙醛的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测定方法 GB/T 17074-1997;
(6)
光催化材料及制品空气净化性能测试方法 乙醛(或
甲醛)的降解 GB/T 23761-2020(代替GB/T 23761-2009);
(7)
过磷酸钙中
三氯乙醛含量的测定 GB/T 31266-2014;
(8)乙醛测定法 YBB 0028-2004;
(9)三氯乙醛生产安全技术规范 HG/T 30029-2018(代替HG A010-1983);
(10)工业用
乙二醛水溶液 HG/T 5275-2017;
(11)进出口危险化学品检验规程 乙醛 SN/T 4217-2015;
(12)进出口密达中
四聚乙醛的检测方法 气相色谱法 SN/T 1787-2006;
(13)出口食品中四聚乙醛残留量的检测方法 气相色谱-质谱法 SN/T 4264-2015;
(1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第99部分:甲醛、乙醛和丁醛 GBZ/T 300.99-2017;
(15)水源水中乙醛、
丙烯醛卫生检验标准方法 气相色谱法 GB 11934-1989;
(16)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乙醛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HJ/T 35-1999;
(17)水质 三氯乙醛的测定
吡唑啉酮
分光光度法 HJ/T 50-1999;
(18)出口
葡萄酒中乙醛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 SN/T 4675.7-2016;
(19)水质 丙烯醛、丙烯腈和乙醛的测定吹扫捕集-
气相色谱法 SL/T 748-2017;
(20)车用香水中
甲醇、乙醛、
苯、
甲苯、
乙苯和
二甲苯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DB 50/T 862-2018;
(21)化学品分类和危险性公示 通则 GB 13690-2009(代替GB 13690-1992);
(22)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
(23)
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化劳发[1992]677号);
(24)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1996]劳部发423号);
(25)车内挥发性
有机物和
醛酮类物质采样测定方法 HJ/T 400-2007;
(26)乘用车内
空气质量评价指南 GB/T 27630-2011(乙醛≤0.05 mg/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