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丹霞是
世界自然遗产,是中国第四十项
世界遗产代表性项目,符合(vii)-(x)遴选标准,由广东
丹霞山、浙江
江郎山、江西
龙虎山、
福建泰宁、湖南
崀山、
贵州赤水六处系列提名地组成。
遗产主体
申遗简史
1993年11月27日,第一届全国旅游地貌学术
讨论会上,彭华提交的“关于丹霞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建议”作为大会文件通过 。
2003年11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主任艾德博士在考察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期间,提出丹霞山有条件申报世界遗产。
2004年,丹霞山申报
世界地质公园成功的
新闻发布会上,彭华提出丹霞山的下一个目标是申报
世界自然遗产,或者牵头中国典型丹霞地貌联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2006年7月24日,在第十届全国丹霞地貌
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上,
湖南省崀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提出丹霞地貌联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建议,为此,彭华起草了《关于“中国丹霞地貌”联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倡议书》,作为大会文件被
一致通过。9-10月,湖南省建设厅与丹霞地貌研究会商讨了启动申遗具体事宜,在国内主要的丹霞地貌风景区间进行了广泛的联络。12月12日,由
国家建设部主持,中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湖南省
人大、
湖南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中华
五岳’申报世界遗产工作会议和‘中国丹霞地貌’联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研讨会”在长沙召开。成立了
领导小组和专家组,申遗正式启动。
2007年3月,根据
建设部和中国丹霞申遗领导小组的安排,彭华编制了《世界遗产预备名单——中国丹霞地貌》简本。4月,建设部与申遗办根据申报主体的条件确定了第一批申遗单位,各地开始编制分报告。7-8月,为迎接11月
峨眉山“第三届
世界自然遗产大会”,彭华受委托编制了中国丹霞地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综合文本。9月,在长沙97召开了丹霞地貌申遗工作会议、申遗文本研讨会和“第三届世界自然遗产大会——中国丹霞地貌申遗国际专家研讨会”预备会。11月,在峨眉山“第三届世界自然遗产大会——中国丹霞地貌申遗国际专家研讨会”上,国际专家对中国丹霞地貌的景观美学价值、地球科学价值和生态学价值给予充分肯定。建设部提出了争取提前进入国家提名程序的
工作计划。
2008年1月8日-23日,申遗领导小组组织国内专家对各申遗单位进行初步检查和评估,绝大部分提名地均按照峨眉山会议工作计划展开了工作并成效显著。1月-4月,各申遗单位开展了地质地貌、生物多样性
基础研究,遗产地保护与管理规划,遗产地整治
工作方案制定,保护监测设施建设与广泛的申遗发动和实施。9月17、18日,建设部在
昆明组织国际专家审查提名项目。
2009年1月16-19日,参加北京“中国世界自然与混合遗产预备名单国际研讨会”,19日确定系列组成由9家压缩为6家。1月23日,建设部与教科文组织全委会呈报国务院。1月24日,中国丹霞全部资料送世界遗产中心,28日送达。
2010年8月1日,在
巴西利亚举行的第34届
世界遗产大会上,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被正式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
申遗意义
在学术界,
地质学家把形成此类地貌的偏红色河湖相
沉积岩统称为“红层”,红层上发育的地貌被称为“红层地貌”。在中国,这种带有“玫瑰色的云彩”的地貌则被很特别的命名为“丹霞地貌”。在全球都有“红层地貌”,而以中国分部最广,并且中国的红层地貌有自己的特色。
对于此次申遗,中国丹霞申遗专家组组长、
中山大学教授彭华指出,以“中国丹霞”系列提名的方式成功申报
世界自然遗产,意味着“丹霞”这一由中国学者发现、命名的地貌和概念获得国际学术界认可,这是丹霞地貌走出国门的一个途径。
申报世界遗产成功,不但表明中国丹霞六个提名地的遗产价值的独特性、完整性得到了
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同时为中国赢得了又一个
国际品牌。
遴选评价
整体评价
标准(vii):中国丹霞包含绝妙的
自然现象或具有独特自然美和美学重要性的地区:高耸的山峰、陡峭的崖壁和幽深的峡谷,加之绝美的瀑布、河流、
湖泊以及广为覆盖的植被,构成了中国丹霞壮美的景观。这6个提名地最能展现中国南部最美丽的丹霞景观。它们具有景观和美学的突出普遍价值。
标准(viii):中国丹霞是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包括生命记载和地貌演变中的地质发展过程或显著的地质或地貌特征:丹霞是区域大陆性地壳发育到特定阶段的标志。提名地的
盆地演化清楚地记载了白垩纪以来区域地壳演化的历史。中国丹霞同时也是体现抬升与强烈断裂
沉积盆地长期地貌演化历史的模式地,它同时包括了过去与当前正在进行的地貌过程。80余年的研究历史证明了丹霞地貌是一类具有区域和全球价值的特殊
地球科学现象。
标准(ix):中国丹霞突出代表了陆地、淡水、海岸和
海洋生态系统及动植物群落演变、发展的生态和生理过程:提名地处于全球生物地理系统中古北界和印马界的“中国亚热带森林生物地理省”和“中国南方雨林生物地理省”,该系列突出而完整地代表了最具世界特色的由东南季风驱动下发育形成的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
生物群落结构及演替的生理
生态过程。它同时代表了生物地理背景下冰后期的生态演替。
标准(x):中国丹霞是生物多样性原地保护的最重要的自然栖息地,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
濒危物种栖息地:提名地是世界生物地理系统中2个生物省(“中国亚热带森林”和“华南
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的突出代表,共包括有
高等植物5772种,有
脊椎动物836种,
昆虫3073种。位于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全球200生物区的“中国东南部-海南潮湿林生态区”, 具有区系的古老性和群落的原始性,栖息着近400种各级珍稀濒危生物物种,具区域特有的生物物种40多种,有突出的保护价值。
系列评价
丹霞山发育在南岭
褶皱带中央的
构造盆地中,具有单体类型的多样性和
地貌景观的珍奇性,是中国丹霞地貌的命名地及主要类型和基本特征的模式地;是发育到壮年中晚期簇群式
峰丛峰林型丹霞的代表;在系列提名中热带物种成分最多,沟谷雨林特征最突出;是丹霞生物谱系、丹霞“孤岛效应”与“
热岛效应”研究的模式区域。满足
世界遗产标准(vii)-(x)。
江郎山所在的峡口盆地是一个位于
深断裂上的构造盆地。坚硬的方岩组
火山碎屑构成的红层,是江郎山孤石撑天地的物质保障。抗侵蚀性不同的岩石由于受到差异性侵蚀而形成地貌上突出的孤峰;地形底部大部分是古代剥夷面。除了孤峰以外,地貌特征还包括狭窄的巷谷、巨大的近垂直的石墙。这里主要处于地貌发展的老年期。耸立在海拔500米古剥夷面之上的三片孤石,讲述了一个活化的老年期-高基座蚀余孤峰型丹霞的科学故事。满足世界遗产标准(vii)、(viii)。
龙虎山所在的
信江盆地,
早白垩世火山活动、晚白垩世膏盐沉积和风沙堆积以及恐龙灾变等重大地质事件,记录了该地区
白垩纪重要地质演化;突出的侵蚀残余峰丛、峰林、孤峰、
残丘组合特征,表明这里属于壮年晚期-老年早期疏散峰林宽谷型丹霞的代表。区内保留了难得的低海拔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重要的珍稀濒危物种重要的栖息地;悬崖洞窟中众多的古代悬棺群,中国道教祖庭的
文化景观等巧妙结合,构成一幅多彩多姿的山水画卷。满足世界遗产标准(vii)、(ix)。
泰宁盆地记录了白垩纪以来华南板块东部
大陆边缘活动带的演化历史;丹霞地貌区保存了清晰的古剥夷面,被密集的网状峡谷和巷谷分割为破碎的山原面;独特的崖壁洞穴群、密集的深切峡谷
曲流和原始的沟谷生态构成罕见的
自然特征,成为青年期低海拔山原峡谷型丹霞的代表;峡谷急流与密集峰丛紧密结合,山水景观优美;保持了
生态环境的原生性、生物和
生态多样性,满足世界遗产标准(vii)-(ix)。
崀山处于华南板块与
扬子板块交汇处和
中国地势的II、III阶梯过渡地带,经历了多次间歇性地壳抬升。崀山以圆顶密集式丹霞峰丛-
峰林为特点,如万笋插天,若万马奔腾;巷谷、线谷和天生桥规模宏大,丹霞喀斯特独特;植被“生态孤岛效应”和生境狭窄
特有现象突出,是丹霞
植物群落演替系列最完整的地区和动植物
协同进化的代表地;其丹霞景观具有罕见自然美和原始属性。在系列提名地中是壮年期峰丛-峰林地貌的代表及丹霞主要类型和基本特征的模式地,满足世界遗产标准(vii)-(ix)。
赤水丹霞地处
四川盆地和
云贵高原结合部的中国最大的丹霞
分布区。高原的剧烈抬升与流水的强烈
下切造成了地形的巨大反差。这里发育了最为典型的阶梯式河谷与最为壮观的丹霞瀑布群,成为青年早期-高原峡谷型丹霞的代表。提名地保持了最完整、具有
代表性的中亚热带
森林生态系统和
物种多样性,形成“丹山”、“碧水”、“飞瀑”、“林海”
有机结合的丹霞景观。满足世界遗产标准(vii)-(x)。
遗产价值
中国丹霞发育了绝妙的
自然景观,突出的表现了雄浑的山块形态、大气磅礴的丹霞崖壁、以红色为基调、融合大自然多种元素的山、石、林、水等自然要素于一体的景观特征。
中国丹霞提名地是中国南部
湿润区青年期、
壮年期和
老年期丹霞的系列代表,青年期破碎
山原的高峡幽谷、壮年期起伏跌宕的峰林峰丛、老年期舒缓流畅的毓秀山水无不给人美的震撼和巨大的视觉
冲击力。赤壁丹崖的崇高与险峻,象形景观的神奇与精绝,山水田园的雅秀与恬淡,沟谷茂林的幽深与清静,云遮雾障的奥妙与奇幻,使得中国丹霞构成世界上独具特色的
自然地理现象和非同寻常的自然美。
中国丹霞是反映地球
大陆地壳中生代以来演化特征的杰出范例,包含了正在进行的
地质作用和
地貌演化、重要的生命记录、重要的
地貌形态或自然地理特征,具有突出普遍的地球
科学价值。
中国丹霞是地球大陆性地壳发展到特定阶段的标志。中国
红层在中生代晚期才大规模形成,蕴含了地球中生代晚期大陆断陷盆地地质、
古地理、
古气候环境信息;这些红层在新生代被“抬升”,发育了丹霞。反映了中国区域地壳较晚拼合成为大规模稳定板块的特定演化过程,是中国大陆地壳较晚走向成熟的标志;也反映了区域地壳从
活动区-
稳定区-活化区的完整过程和地壳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特别是具体揭示了地球陆地表层系统在白垩纪以来的演化历史、地理
环境变迁与气候变化的过程。
中国丹霞展示了正在进行中的地貌演化过程。中国丹霞各提名地具有显著的地貌多样性,正在进行的地质过程表现清晰,是地球表层系统正在进行的地质作用及展示地质过程的一个杰出范例,是展现静态
地貌特征与动态地貌过程的
自然博物馆,是地球大陆盆地地质
科学研究与地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中国丹霞的形成过程,反映了地球中生代晚期-新生代阶段的地球陆地表层系统的全球性变化和重大事件,可能具有
全球变化研究的标志性意义。中国丹霞不仅在地貌
形态特征上具有全球对比研究价值,同时其发育过程、动力机制和
气候环境、地理特征的独特性等方面,可能具有地球陆地表层系统的全球变化对比研究和地球中生代以来重大
地质事件对比研究的价值。
提名地是一个不可替代的
丹霞地貌和景观系统。中国丹霞系列提名地选择了不同演化阶段、不同景观类型和不同特征组合的丹霞地貌区,总体的科学价值、
美学价值和
生态学价值为任何一个独立的同类
遗产地所不可替代;首期提名地就包含了湿润区青年期-壮年期-老年期不同演化阶段、不同个体和群体类型的模式化丹霞系列,具有普遍的对比研究价值。提名地各种类型的现代地质地貌过程表现清晰,是丹霞地貌演化的现场博物馆和教科书。也是丹霞
地貌发育过程对比研究的基地。
提名地
生境复杂多样,拥有
IUCN/SSC一级生境类型8个,占全球一级生境类型总数的61.5%。
常绿阔叶林是丹霞地貌区典型的
地带性植被,有70个
群系,102个
群丛。是最具世界特色的由
东南季风驱动下发育形成的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完整代表类型。存在完整的
原生演替与
次生演替序列。特有的地质
地貌结构和
地理环境,导致
生物群生态演替的强烈异化与剧烈的空间分异,在
小尺度范围内呈现出多种
生态系统。同时丹霞地貌的离散性使得其生境表现出强烈的片段化,自然形成的生境片段化,具特殊的
孤岛效应、山顶
生态效应和沟谷生态效应,为保护生物学和生物群落动态学研究提供难得的天然实验室。
提名地分布在亚洲东部湿润地区,是全球生物
地理系统(Udvardy,1975)中
古北界和印马界的二个省
生物多样性的突出代表。属于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全球200生物区中的“中国东南部-海南潮湿林生态区。地跨中国
华南、
华中和西南三大生物多样性中心。生物多样性具较强的
区系古老性和群落的原生性特色,栖息着近400种各级珍稀濒危生物物种,具区域特有物种40多种,具很高的生物多样性,是全球保护野生生物多样性和濒危
生物物种资源的关键区域,是生物多样性原地保护的最重要的自然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