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系又称
植物群系,是指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的联合。是中国植被分类单位的一个重要的中级分类单位,如马尾松林群系、云杉林群系等。
根据群丛中建群种的多少,可以区分出单优势种群系,如羊草草原;多优势种群系,如
锦鸡儿、
丛生禾草草原。
在植物生态学界,我国和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学派(苏联、英国和瑞典)都将“群系”作为植物群落分类中的主要等级单位,但是概念的差距却很大。我国将“群系”作为植物群落分类中的主要中级单位,即指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群种相同的植物群落的联合。如辽东栎林、大针茅
草原、红砂荒漠都作为一个独立的群系。苏联学派的概念和我国近似。瑞典学派则将“群系”作为高级分类单位;英美学派认为“群系”是非常大的单位,它相当我国理解的
地带性植被。如我们把被北美所有的
草原植被地段,都归属于一个草地群系。对于他们来说,群系于
生物群系是同义词,前者只涉及到植物群落,后者则指既有植物,又有动物群落。
群系以外貌以及由该外貌所反映的一定环境范围为特征(Beard 1985)。由以上的定义来看,群系的概念可以包括3个成分:①一个群系是一定的区域的主要
群落类型,即面积大,对于该区域有代表性。这实际上指的是该区域的所谓演替后期植被,即气候顶极或者
地带性植被。对于次生群落和非气候顶极的其他顶极,则认为它们对区域没有代表性,是
非地带性植被,不列入划分群系的范围以内,也可以说,这些非地带性植被由于代表性不强,是由同区域的气候顶极所代表了;②每一个群系都有自己特有的外貌特征,而这是由建群种的生活型所决定的;③每一个群系有自己特有的环境范围。
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群系分类系统,Whittaker(1985a)和Beard(1985)等在由Whittaker主编的《
植物群落分类》一书中对这方面做过总结,特别是分析和比较了Rubel(1930)、Schimper和Faber(1935)、Schmithusen(1968)和Whittaker(1970)等人方案的异同点和优缺点。上述方案划分的群系类型的数目也差别很大,有的划分为15个,有的划分为25~28个。1967年Ellenberg和Muller—Dombois等曾经为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了一个非常完整详尽的世界植物群系的外貌一生态分类方案。划分的分类等级有群系纲、群系亚纲、群系组、群系和亚群系5级。
沃尔特(1984)对于全球植被的论著中,采用了另外的术语,对所划分的结果表示得比较简明扼要。他以对全球气候分类为基础,将所划分的单位称之为地带生物群落,即陆地生物圈内一个范围广大而有一致环境的
生物群落,而与其相对应的植被特征则是
地带性植被。所划出的地带生物群落及相应的地带性植被类型有9大类:①
热带雨林;②
热带季雨林和
热带稀树草原;③亚热带荒漠植被;④
硬叶常绿阔叶林;⑤温带常绿林(相当于我国通称的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⑥
温带落叶阔叶林;⑦温带革原和荒漠;⑧
北方针叶林(或称
泰加林,又常称之为寒温带针叶林);⑨
冻原(沃尔特1984)。除了上述9类以外,沃尔特还划出了若干个地带
群落交错区,例如森林冻原是冻原和森林之间的交错区,森林草原是草原和森林的交错区。在同属于地带性的各种森林类型之间,也存在有地带植被交错区,例如在寒温带的北方针叶林和温带的
落叶阔叶林之间,就存在着
针阔叶混交林这种交错区,沃尔特(1984)将它称之为北方针叶落叶林。
在大陆上,植物的地理分布主要取决于气候,而在区域中的局部分布可能随地形和土壤而变化。气候明显地影响着动植物的进化,即动植物对自然环境特定条件发生的特化。结果,每一气候区都有代表性的植被类型,其
植被在生长型、叶片形态和叶片季节性上均有不同。
因为植物生长型与气候直接相关,我们可将主要的植被类型与温度和降水量相对应。这种关系强调,温度和降水过程的相互作用决定着水分可利用性。主要的植被类型可用来把生态系统分为被称作群系的不同类别。此外,土壤、气候的季节性、火烧和植食动物的牧食也影响着生物群系的特征。
群系与
群丛的概念是不同的,群丛是
植物群落学中的植物群聚基本单位。群丛是首先具有一定种类成分(主要是最为特征的和常见的种)的植物群聚。群丛同相应的环境条件保持着联系,并具有特殊的构造。因为植物群落学除了研究种类成分以外,还研究黎个群丛的生态学(
群落生态学),所以它既从植物区系学方面、也从生态学方面研究植被。植物群落学本身的任务在于将来要提出自己的整个地球植被的地理分类法。从事研究这个课题的一个植物群落学的一个学科,叫做群落分布学,它经常注意从植物群落学的观点仅仅根据植物聚落本身(群丛及其相应的较低单位和较高单位,即群丛演替系列和群丛纲)的研究进行地球的自然分类。
植物群系的生态分类可以根据哪一类生态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具有不同的基础。较大的群系组或
植被型的典型特点在生态基础上进行地球
植被分类时具有最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