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览》是
宋代著名的类书,由
李昉、
李穆、
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该书始于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三月,
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十月。是宋朝
四大部书之一。
作品简介
中国历代有着不计其数的文献书籍,它们是文明历史源远流长的写真。在这些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被称为中国
类书之冠的《太平御览》。
作品初名为《太平总类》,据说是在书成之后,
宋太宗赵光义每天看三卷,一年后读完,所以更名为《太平御览》。它采以群书类集之,共分55部、550门而编为千卷,故名《太平总类》。
作品目录
卷一 ◎天部
卷十五 ◎天部十五
卷十六 ◎时序部
卷三十五 ◎时序部二十
卷三十六 ◎地部
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
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
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
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
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
卷一百三十五 ◎皇亲部
卷一百五十四 ◎皇亲部二十
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
卷一百七十三 ◎居处部
卷一百九十七 ◎居处部二十五
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
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
卷二百三 ◎职官部
卷二百六十九 ◎职官部六十七
卷二百七十 ◎兵部
卷五百 ◎人事部一百四十一
卷五百一 ◎逸民部
卷五百一十 ◎逸民部十
卷五百一十一 ◎宗亲部
卷五百二十一 ◎宗亲部十一
卷五百二十二 ◎礼仪部
卷五百六十二 ◎礼仪部四十一
卷五百六十三 ◎乐部
卷五百八十四 ◎乐部二十二
卷六百六 ◎文部二十二
卷六百七 ◎学部
卷六百一十九 ◎学部十三
卷六百二十 ◎治道部
卷六百三十四 ◎治道部十五
卷六百三十五 ◎刑法部
卷六百五十二 ◎刑法部十八
卷六百五十三 ◎释部
卷六百五十八 ◎释部六
卷六百五十九 ◎道部
卷六百七十九 ◎道部二十一
卷六百八十 ◎仪式部
卷六百八十三 ◎仪式部四
卷六百九十九 ◎服用部
卷七百一十九 ◎服用部二十一
卷七百二十 ◎方术部
卷七百三十七 ◎方术部十八
卷七百三十八 ◎疾病部
卷七百四十三 ◎疾病部六
卷七百四十四 ◎工艺部
卷七百五十五 ◎工艺部十二
卷七百五十六 ◎器物部
卷七百六十五 ◎器物部十
卷七百六十六 ◎杂物部
卷七百六十七 ◎杂物部二
卷七百六十八 ◎舟部
卷七百七十一 ◎舟部四
卷七百七十二 ◎车部
卷七百七十六 ◎车部五
卷七百七十七 ◎奉使部
卷七百七十九 ◎奉使部三
卷七百八十 ◎四夷部一·东夷
卷七百八十四 ◎四夷部五·东夷五
卷七百九十一 ◎四夷部十二·南蛮七
卷七百九十二 ◎四夷部十三·西戎
卷七百九十八 ◎四夷部十九·西戎七
卷八百一 ◎四夷部二十二·北狄三
卷八百二 ◎珍宝部
卷八百一十三 ◎珍宝部十二
卷八百一十四 ◎布帛部
卷八百二十 ◎布帛部七
卷八百二十一 ◎资产部
卷八百三十六 ◎资产部十六
卷八百三十七 ◎百谷部
卷八百四十二 ◎百谷部六
卷八百四十三 ◎饮食部
卷八百六十七 ◎饮食部二十五
卷八百六十八 ◎火部
卷八百七十一 ◎火部四
卷八百七十二 ◎休征部
卷八百七十三 ◎休征部二
卷八百七十四 ◎咎徵部
卷八百八十 ◎咎徵部七
卷八百八十一 ◎神鬼部
卷八百八十四 ◎神鬼部四
卷八百八十五 ◎妖异部
卷八百八十八 ◎妖异部四
卷八百八十九 ◎兽部
卷九百一十三 ◎兽部二十五
卷九百一十四 ◎羽族部
卷九百二十八 ◎羽族部十五
卷九百二十九 ◎鳞介部
卷九百四十三 ◎鳞介部十五
卷九百四十四 ◎虫豸部
卷九百五十一 ◎虫豸部八
卷九百五十二 ◎木部
卷九百六十一 ◎木部十
卷九百六十二 ◎竹部
卷九百六十三 ◎竹部二
卷九百六十四 ◎果部
卷九百七十五 ◎果部十二
卷九百七十六 ◎菜茹部
卷九百八十 ◎菜茹部五
卷九百八十一 ◎香部
卷九百八十三 ◎香部三
卷九百八十四 ◎药部
卷九百九十三 ◎药部十
卷九百九十四 ◎百卉部
卷一千 ◎百卉部七
书名由来
宋太祖爱读史书,他甚至提出,要所有武将大量读书,以学会治理国家的道理。
宋太宗即皇帝位之后,更是锐意文字,手不释卷。宋太祖和宋太宗都是打天下的武将出身,当了皇帝以后,转而潜心读书,正是体现了“马上得天下,岂能马上治之”的道理。
宋初国家史馆藏书万余卷,后来削平诸国,把各国藏书集中到京师,宋太宗又下诏,百姓献书有赏,由此共有藏书八万卷,集中于史馆、
昭文馆、
集贤院,通称三馆。三馆早在梁代就已经建立,房屋卑陋,地近闹市。宋太宗即位之后,亲自到三馆看藏书,说“三馆如此简陋,如何接待天下贤俊之士啊。”于是下诏另修新馆,到
太平兴国三年落成,赐名
崇文院。院中有诏文书库、集贤书库、史馆书库等六库。
早在
太平兴国二年,宋太宗就下诏
李昉、
扈蒙、
徐铉、
张洎等儒臣,利用这些藏书,编类书一千卷,书名《太平总类》;文章一千卷,书名
《文苑英华》;小说一千卷,书名
《太平广记》;医方一千卷,书名《神医普救》。各书因为多是编于
太平兴国年间,所以大都冠以“太平”二字。这些书整理了宋初的皇家藏书,保存了宋以前的大量书籍资料。后来,这些藏书散失,许多历史典籍就靠他们编的这些资料保存下来。这是一件有功后世的事情。
《太平总类》于太平兴国八年编成。
成书以后,宋太宗对宰相说:“史馆所修的《太平总类》,从今日起每日进三卷给朕,朕当亲览。”宰相
宋琪说:“陛下好古不倦,以读书为乐,这自然是好事。但是一天看三卷书,恐怕太伤神了。”宋太宗说:“朕性喜读书,开卷有益。每见前代兴废,则以为鉴戒,此书不过千卷,朕准备每天读三卷,一年读完。这样想来,好学之士
读万卷书,亦不为难。大凡读书要自己性有所好,若不好读书的人,要他读书也读不进。昨日我从
巳时读书到申时,有鹳飞上殿彻,一直到朕读书完才飞走。”左右大臣说:“过去汉代大儒
杨震讲学,有
鹳鸟衔
鳣鱼坠于堂下,陛下读书如此,有类古人了。”此后,宋太宗果然每日读《太平总类》三卷,从不间断。如有哪一天事情太多而未能读满三卷,则一定在以后有空时补上。宋太宗果然一年读完了《太平总类》,便赐此书改名为《太平御览》。
宋太宗从《太平御览》中读了大量史实,经常和群臣讨论历史上的帝王得失。大臣
苏易简说:“皇上批阅
旧史,安危治乱,尽在皇上考虑之中,此乃社稷无穷之福。”
成书历史
《太平御览》是中国
百科全书性质的类书,
北宋四大部书之一。
翰林学士李昉奉诏主纂,
扈蒙、王克贞、
宋白等13人参与修撰。全书1000卷,分55部,引用古今图书及各种体裁文章共2579种,与同时编纂的史学类书《
册府元龟》,
文学类书
《文苑英华》和小说类书《
太平广记》合称为“
宋四大书”。
该书的编纂,始于
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三月,完成于八年十月。初名《太平总类》,
宋太宗赵炅诏改今名。纂辑时充分运用了皇家的藏书,并多用前代类书为蓝本修订增删而成,所以《
太宗实录》说它是以前代《
修文殿御览》《
艺文类聚》《
文思博要》及诸书编纂而成。
《太平御览》所引用的各种书籍,未必都是宋初尚存、
馆阁所储的。但《
修文殿御览》、《文思博要》已失传,《
艺文类聚》只有百卷,《太平御览》就成为当时现存最大的类书。该书卷首载有《太平御览经史图书
纲目》,详记引用诸书名称,共列一千六百八十九种,其实尚未包括所引古诗、
古赋、铭、箴等在内。此《纲目》是
成书以后好事者所作,已载于
南宋刻本。
该书纂集宏富,所引用五代以前的文献、古籍,十之八九今已失传。后来从事学术研究的人,看不到原书,还可以从这部书里寻找断篇残简。
由于《御览》所据为宋代以前
古本,故对现存先秦、汉、唐经史典籍,多能刊正其脱漏错讹。作为循部依类检索古代资料的宝库,该书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在编纂方面,该书体例时有失当,类目亦有重复,引用书名往往错乱,是其
不足之处。该书上海
涵芬楼本为最佳版本。1960年,
中华书局又用该本重印,为今
通行本。
主要特点
四部书当中,《太平御览》编得最早。它是一部综合性类书,门类繁多,征引赅博,在类书中堪称“空前”,被视为“类书之冠”,这是很有道理的。《太平御览》(下简称《御览》)的编纂时间,据
王应麟《
玉海》引《
太宗实录》记载:从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下诏开修,到太平兴国八年(984)完成,共用了七年时间。初名《太平总类》,
太宗赵光义为夸示自己好学,曾说:“此书千卷,朕欲一年读遍。”因而命人日进三卷,备“乙夜之览”, 才诏改今名。
当时参加编纂《御览》的大臣,由
李昉、
扈蒙领衔,其余有:
李穆、
汤悦、
徐铉、
张洎、
李克勤、
宋白、徐用宾、陈鄂、
吴淑、
舒雅、
吕文仲和阮思道。其中李克勤、徐用宾、阮思道三人任命不久,就改任他职,另以
赵邻几、王克贞和
董淳补其缺,前后都是十四人。十四人中,十人《
宋史》有传,大都是有文才的
博学之士。其中八人,在
太平兴国七年九月参与纂修《
文苑英华》,也有预修《太祖实录》的,并各有文集、著作问世。十四人中吴淑、吕文仲、汤悦、王克贞四人在《御览》的编修中出力最多、用功最深。
中国古代类书自魏文帝
曹丕诏命
王象等编纂的《
皇览》开始,到《御览》前已有多种出现。据《
宋会要》记载,《御览》是以《修文殿御览》 (北齐
祖珽等编)、《
艺文类聚》(唐
欧阳询等编)、《文思博要》(唐
高士廉等编)等书为蓝本进行编撰的。修纂时,一方面充分利用了当时的皇家藏书,但也不全是从原书采摘,而是以前代类书为依据,修葺增删,分定门目编成。
《御览》全书一千卷,分五十五部,这是根据《
周易·辞》说的“凡天地之五十有五”,是表明内容包罗万象的意思。今将各部名称列举如下:天部、时序部、地部、皇王部、偏霸部、皇亲部、州郡部、居处部、封建部、职官部、
兵部、
人事部、逸民部、宗亲部、礼仪部、乐部、
文部、学部、治道部、刑法部、释部、道部、仪式部、服章部、服用部、方术部、疾病部、工艺部、器物部、杂物部、舟部、车部、奉使部、四夷部、珍宝部、布帛部、资产部、百谷部、饮食部、火部、休征部、咎征部、神鬼部、妖异部、兽部、羽族部、鳞介部、虫豸部、木部、竹部、果部、菜茹部、香部、药部、百卉部。共五十五部。
在各部下又分若干类,有些类下又有子目,大小类目共计约五千四百七十四类,详略不一,如地部,大类有155,其中有14类又分为538个细目,大小类目共693,是最详细的。其次是职官部,分414类,再次是四夷部,有390类等等。以千卷浩瀚的卷帙,如此繁复的部类,芜杂难分,是意中事。所以细检其部类,重复之处屡见不鲜。如卷35时序部及卷879咎征部都有“旱”类,卷40及卷44同一个地部内“太白山”和“岷山”重复出现;还有卷189居处部有“井”类,而卷873休征部也有“井”类。两处排“安息”,一在3516页,一在3519页,这两处的引文竟完全重复。所有这些,使编制体例造成了混乱。
《太平御览》征引古书相当丰富。从本书首册所列《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目》(下简称《纲目》)中可以见到所引之书为1690种(实有1689种)。这还不包括古律诗、
古赋、铭、箴、杂书等类在内。据
范希曾《
书目答问补正》说,《御览》引用之书有2800多种,这是把诗、赋、铭、箴等都计算在内而得出的数字。
近人马念祖编《水经注等八种古籍引用书目汇编》,则称《御览》引用书经核实后为2579种。此书非但征引赅博,而且所引用的古书十之七八早已失传。清阮元曾说:“……存《御览》一书,即存
秦汉以来
佚书千余种矣”(《仿宋刻太平御览叙》)。可见《御览》不但是一部重要的综合性资料工具书,而且是保存古代佚书最为丰富的类书之一。但《御览》所引之书,并不是宋代初年都存在,而是沿袭了以前的类书。
明
胡应麟认为此书记载晋、宋以前的事,得之《修文殿御览》,齐、梁以后得之《文思博要》。而《御览》因杂钞
前代类书,未加细校,再加编修上的草率,所以
引书方面重复、错落、讹谬,不一而足。
以《纲目》来说,此目并非修书当时所编,这从《纲目》中并列了《
唐书》、《
旧唐书》即可看出。因修《御览》时,只有
刘昫撰修的一种《唐书》。
欧阳修等重修的《
唐书》是在
仁宗嘉祐五年(1060)成书,此后刘书才冠一“旧”字。《御览》所引只能是刘昫的《
唐书》。但《纲目》中并列两种,这
纯系编者杜撰。也说明,此目必非当时所编,定在嘉祐五年之后。此目编制质量也不高,重复之处,比比皆是。
有书名相同而复见的,如《
太平经》、《汉水记》、《法显记》等十余种书都两见于《纲目》中,而《法轮经》更三次出现。或因书名或著者有一、二字不同而重复的,如:“
陈思王《辅臣论》”与“
曹植《辅臣论》”,“徐伟长《
中论》”与“
徐干《中论》”;《曹操别传》与《曹瞒别传》等十多种都是两名俱见于《纲目》。
尤其荒谬的是误将所引书的篇目、段节和书名混为一谈,这种情况在本书卷457内出现最多,如《讽谏木新序》《各纳木新序》《台甲孔丛子》《谏木孔丛子》等,几使人难以分辨。
此外引书内容亦有引一书把另一书的文字窜入,如卷271有引
刘向《
新序》论用兵事,继之一条又曰:“……近者
曹操以八千破
袁绍五万者,袁无法故也。此王子能以少克多者,军
有法故也……。”
按例“又曰”是承上条书名,上条既是《新序》,“又曰”亦应引自《新序》,但
《新序》作于西汉末年,怎能论及东汉末年袁、曹攻战的事,可知其错误杂乱之甚。
有时同引一书前后不一致,如卷369和卷788都引录了《竺枝扶南记》所述骞毗国王事,两条不但文字繁简不同,即使记载骞毗王的身长也不同,一条说是一丈二尺,一条说是三丈。所有这些,都不能不说是《御览》在编纂上的一些缺陷。
尽管如此,《御览》仍不失为一部著名类书和
常用工具书。首先由于《御览》在现存古类书中是保存五代以前文献、古籍最多的一部,而且引书比较完整,多整篇整段文字,后代学者虽看不到原书,但从《御览》中可找到一些可贵的文献资料。例如:论述
农业技术的《
范子计然》;《
汜胜之书》原书早已不见,我们靠《御览》的引用才得以知道两书的一些内容,知道两千多年前有关
农业生产的一些知识。
又如,我国古代科学家
张衡创制
浑天仪和
地震仪的原著早已亡佚,但在《御览》卷二天部
浑仪目内,就有记载。又如,
崔鸿的
《十六国春秋》是记述五胡
十六国时期的重要史籍,据考证此书北宋时已失传,
司马光修《
资治通鉴》时已看不到原书,可是《御览》引用此书达480多条。
《御览》引用了大量的
古地理书。清代
辑佚家
王谟辑
《汉唐地理书钞》时,利用《御览》颇多,曾说:“太平御览书目一千六百九十种,内地理书约三百种,较诸类书尤为赅博。”它保留了汉唐间西域及海南诸国多种古地理书的片断就是例证。例如
《吴时外国传》为三国孙吴时中郎康泰撰。《梁书·海南诸国传》载:泰与
宣化从事
朱应通海南诸国,经历传闻百数十国,因立纪传。按
孙权既定江左之后,屡耀兵海外,黄龙二年遣将军
卫温诸葛直将军士万人浮海求
夷洲及亶洲。
康泰的书大约写于公元227年左右。但此书早已不见,只散见于诸类书中,《御览》引用了十九条。由于《御览》保存古籍如此之多,因此被历代学者所重视,作辑佚工作的,更把它视作“宝山”。
《御览》的版本有十二种之多。南宋闽
刊本。旧时藏书家所称的北宋刊本,据今人考证即南宋闽刊本。此本辗转流传至同治年间,
陆心源以白金百两,归于著名于世的
皕宋楼,但所存只有351卷。
光绪末,陆氏死后,不幸,其子以十万元之代价将皕宋楼所藏尽售于日本人,此书也随之归日本
静嘉堂文库。现存《御览》刊本,以此本为最古。
南宋蒲叔献刊本(蜀刊本),此本国内也不见,日本尚存残卷二部,一藏于
宫内省图书寮,一藏于京都
东福寺。到明代有两个版本:明倪炳校刻本和明
活字本。清
嘉庆年间有;清
张海鹏刻本、清汪昌序活字本和清鲍崇城刻本。光绪年间有:广东
重刊鲍氏本和
石印鲍氏本。另外有日本
仿宋聚珍本。
1928年
张元济到日本访书,获见南宋蜀刊本,遂借以
影印。
蜀本所缺的,又取静嘉堂文库所藏的宋闽刊本残卷和日本活字本分别补足。于1935年置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四部丛刊三编》中,分订136册,这就是《四部丛刊三编》影印
宋刻本。因为这本子胜于其他刊本,就成为多少年来流行的最好的版本。
1960年中华书局将《四部丛刊三编》影宋本缩印,装成四大册出版,这就是我们现今常用的本子。
《太平御览》因是类书,使用该书,要先了解它的类目,判断你要查的事物与哪类有联系,然后按部、按目去查检。此书
分类原则与编排方法大抵是以天、地、人、事、物为序,每类下面再按经、史、子、集顺序编排。为了查检方便,还可参考钱亚新编的《太平御览索引》和
聂崇岐主编的《太平御览引得》。
作品版本
参考价值
《太平御览》是北宋前期官修“四大书”之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宋李昉等奉敕撰。以太平兴国二年受诏,至八年书成。初名《太平类编》,后改名为《太平御览》。
宋敏求《春明退朝录》谓书成之后,
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完,故赐是名也。”
《太平御览》分50门,每门下又分若干子目,共4558个子目,子目下按时代先后排列资料,皆先具书名,次录原文。从研究唐代历史的角度看,此书的价值主要有:
(1)可勾稽久已佚失的唐代史料,如《玄宗实录》《开元录》《唐杂制》《唐职员令》《两京新记》等,此书所征引者均可勾稽利用,清人就曾从此书中辑出《两京新记》佚文。又所引题为《旧
唐书》《唐书》的条文也很多,
刘文淇就曾辑出这些条文为《
旧唐书》逸文12卷,
岑仲勉则认为是旧国史、实录之类,
弥足珍贵。
(2)因为此书类目全,资料多,可利用来研究
唐代服饰、饮食、器物,往往一检即得。
作品级别
2020年10月30日,入选第六批《
国家珍贵古籍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