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英语:Wikipedia),总部位于
美国,是一个基于维基技术的多语言
百科全书式的协作计划,是用多种语言编写而成的网络百科全书。维基百科由非营利组织
维基媒体基金会负责营运,维基百科接受捐赠。特点是自由内容、自由编辑。它是全球网络上最大且最受大众欢迎的参考工具书,名列全球十大最受欢迎的网站。Wikipedia是一个混成词,取自网站核心技术“
Wiki”和英文中百科全书之意的“
encyclopedia”。
发展历史
2001年1月10日,维基百科由
Bomis网站的总裁
吉米·威尔士发起。创立之初,维基百科的目标是向全人类提供自由的百科全书。希望各地民众用自己选择的语言参与编辑条目。书面印刷的百科全书多由专家主导编辑,再由出版商印刷、销售。维基百科号称属于可自由访问和编辑的全球知识体,这意味着维基百科除传统百科全书所收录的信息,也可以收录非学术具有一定媒体关注度的动态事件。
2001年2月12日,维基百科英文条目达到1000个,9月7日达到10000条条目。创建后的第一年,创建超过20000条条目,平均每月1500条。
2001年5月,13个非英语维基百科版本计划开始(包括了
阿拉伯语、
中文、
荷兰语、
德语、
世界语、
法语、
希伯来文、
意大利语、
日语、
葡萄牙语、
俄语、
西班牙语和
瑞典语)。9月,又有三个语言版本加入维基百科大家族。同年末,
挪威语等另外三个语言版本宣布成立。
2002年2月,由Edgar Enyedy领导,非常活跃的
西班牙语维基百科突然退出维基百科建立了他们自己的自由百科(Enciclopedia Libre);理由是未来可能有商业广告及失去主要的控制权。同年十月,维基百科参与者
Daniel Mayer(maveric149)及其他参与者试图重新整合两个计划,但Enciclopedia Libre的参与者投票决定,在维基百科能够提出一个团圆提案之前,反对重新整合。然而,Enciclopedia Libre的用户不排除在未来重新合并的可能性,并且希望继续与维基百科保持联系。这场纷争也引起了关于非英语维基百科版本的角色的广泛讨论,并且直接导致了非英语维基百科的几项重大改革。
2002年7月12日,中文维基建立后达到1000条目。
2002年8月,在
吉米·威尔士宣布他将不会在维基百科上刊登商业广告。之后不久,维基百科的网址从维基.com变为维基.org。
2002年8月30日,英文维基百科已经有40000条条目。成长的速度从计划之初就在平稳增长。
2002年10月,Derek Ramsey(Ram-Man)使用机器人软件(bot)自动添加有关美国城市的信息。这些文章都是自动从
人口普查报告中产生的。同时,类似的程序还用于部分其他议题。
2002年12月,姐妹计划Wiktionary(维基辞典)正式开始;它的宗旨是建立一个所有语言的词典。它与维基百科在同一个服务器上运行,使用同样的软件。
2002年10月27日 中文维基百科移动到新
服务器,软件正式升级到Phase III。
2004年12月23日,中文维基百科初步实现汉字简繁的自动转换。
2006年11月12日,中文维基百科条目突破十万,是第12个拥有超过10万条目的维基百科语言版本。
2006年,
《时代》杂志评选的时代年度风云人物“你”中,提到了全球上百万人
线上协作维基百科,促进维基百科成长。
2009年8月4日,
维基媒体(Wikimedia)向世界知识产权中心提交申请,要求拿回Web主机组合域名WebhostingWikipedia的所有权。
2011年5月,维基百科欲申请
世界文化遗产。维基百科将启动全球签名征集,目的是入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清单。媒体认为,这是数字产品第一次申请
文化遗产,整个过程势必充满争议。教科文组织的专家一般认为,网络上的事物历史不算悠久,没有成为遗产的条件。
2012年10月25日,维基百科最新移动版页面正式发布。
2012年11月,维基百科计划通过Kaltura的
HTML5视频播放器和工具套件加大视频投入,让用户可以向任何的维基百科文章中添加视频。维基百科已经允许用户向文章中添加视频,全球各地的广播公司也曾经向维基百科和Wikimedia Commons捐献过视频脚本。但通过最新的项目,维基百科希望简化视频上传流程,并有可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数字视频库。
2013年2月24日上午消息,维基百科正在开发一种新方式,以更好地向发展中市场用户提供维基百科的2500万个词条内容。在发展中市场,
智能手机和
互联网的普及率仍相对较低。根据维基百科的最新计划,用户可以通过
短信或
USSD标准向维基百科发送消息,请求某一特定的词条内容。这一功能将于未来几个月中上线,其开发得到了来自非盈利的媒体新闻支持机构Knight Foundation的60万美元资助。
2015年3月10日,维基百科起诉
美国国家安全局:监控行为违法。
2015年5月19日,中文版维基百科在
中国大陆被封锁。
2015年6月15日,维基百科全面采用
HTTPS:保护用户
敏感信息。
2015年11月1日,
英文维基百科条目数突破500万。
2018年12月,维基百科入围2018
世界品牌500强,位列第90。
2019年1月22日,
谷歌在
世界经济论坛上宣布,该公司将向维基百科再投资310万美元。
2019年3月25日,因抗议和反对
欧盟的
版权法案原因,维基百科意大利语版将正式关闭。该网站弹出一条提示,呼吁民众抓住最后的机会,抗议和反对欧盟的版权法案。
当地时间2019年3月25日,
意大利语版维基百科网站正式关闭。2018年6月,意大利向欧盟提出版权法修正议案,该修正案将于3月26日由
欧洲议会进行投票表决。其中维基百科对修正议案中第11条规定外部链接需付费提出抗议。
2019年5月起,维基媒体基金会启动一项多年计划,着手于改进维基百科桌面版的用户界面,包括重新组织logo、可折叠侧边栏、目录列表等。这些改变将逐步引入,让用户有充分的时间测试和反馈。将在2021年年底为所有维基百科网站默认启用。
2020年1月24日,维基百科突破了一个全新的里程碑——文章数量突破600万篇。
2021年,
佳士得拍卖行将对于2001年1月15日编辑的首个词条“Hello,World!”以
NFT的形式进行拍卖,竞拍成功者将获得这一主页的
虚拟所有权,并可以自行编辑修改。
IT之家2023年12月7日消息,据维基百科基金会官方新闻稿,维基百科宣布正式推出Wikifunctions(维基函数)项目。
维基百科是强调
Copyleft自由内容、协同编辑以及多语版本一个的网络百科全书项目,以
互联网和维基技术作为媒介,已发展为一项世界性的百科全书协作计划。项目由
非营利组织维基媒体基金会负责相关的发展事宜。维基百科由全球各地的志愿者们合作编撰而成,整个计划已收录了超过3,000万篇条目,其中
英语维基百科以超过450万篇条目在数量上位居首位。
维基百科允许访问网站的用户自由阅览和修改绝大部分页面的内容,整个网站的总编辑次数已超过10亿次。截至2012年8月,整个维基百科计划总共有285种独立运作的语言版本。根据知名的Alexa Internet其网络流量统计数字指出全世界总共有近3.65亿名民众使用维基百科,且维基百科也是全球浏览人数排名第五高的网站,同时也是全世界最大的无广告网站。根据估计,维基百科每个月便有将近2.7亿的
美国人民前往该网站浏览。
2024年7月13日,移动端网页版维基百科上线深色模式。用户访问维基百科页面,会跳出“今天来试试深色模式”的提示,用户可以点击进入设置页面,开启深色模式。
产品服务
语言
截至2015年12月维基百科一共有280种语言版本,其中
英语超过五百万,
瑞典语、
德语、
荷兰语、
法语、
瓦瑞瓦瑞语、
俄语、
宿务语、
意大利语、
越南语和
波兰语这十一个语言版本已经有超过100万篇条目,快接近百万的为
日语。
中文快接近86万另外还有40多个语言版本的超过10万篇文章和超过120个语言版本的维基百科有多于10000个条目。其中在所有维基百科计划中规模最大的语言版本为
英语维基百科,英语之后依照条目数量安排的前五名顺序分别是
荷兰语维基百科、
德语维基百科、
瑞典语维基百科以及法语维基百科。而根据Alexa的统计指出,
英语维基百科便占所有维基百科累计浏览量的54%左右,而剩余的其他语言版本的浏览量由大到小则分别是
日语维基百科(10%)、
德语维基百科(8%)、
西班牙语维基百科(5%)、俄语维基百科(4%)、法语维基百科(4%)和
意大利语维基百科(3%)。
由于维基百科是基于互联网上运行的,因此来自全球各地的贡献者可能在浏览相同语言版本的维基百科时却使用不同的
方言,又或者受到不同国家的习惯用语影响而使得彼此用语出现些微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导致条目的文字拼写或者用法习惯上出现冲突(例如英语用户就“color”和“colour”等拼法或者是中文用户的繁简体转换问题等等),或者是受到不同地点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使得对于条目内容的观点不一。另外尽管在各种语言版本的维基百科之中也有如同“中立的观点”般普遍施行的方针,然而许多语言版本的维基百科仍然必须依照自己主要使用用户的国家其法律限制,这使得各个维基百科计划在方针和做法上并非一致。其中最为明显的例子,则是各个维基百科必须依照相关法律限制决定是否能够根据许可而采纳自由内容或者合理使用的内容。
威尔士则对于维基百科发展各种语言版本表示支持,并提到“应该要尽可能让全世界所有人都能够使用他们自己的语言,一同努力创造并且充分推广的高质量之自由百科全书”。不过虽然每个语言版本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独立的功能与作法,但是在其上仍然会有相关组织负责监督维基百科计划的运行,其中包括由元维基负责协调各个维基百科的运作并且提供所有语言版本维基百科重要统计数据的维护工作,另外还有维基媒体基金会负责维护维基百科以及与之相关的计划运作。此外元维基也提供了每个维基百科应该都要有之条目的列表,其内容涉及到包括
传记、
历史、
地理、
社会、
文化、
科学、
技术、
食品和
数学等主题的基本内容。不过另一方面当某个特定语言版本的维基百科有相关条目的文章时,并不意味着另外一个语言版本的维基百科也能有同样质量的文章内容,例如一些位于美国的小城镇条目便可能仅有英语版本提供参考。甚至也有些条目或许能够于与之相关语言的维基百科中创建,但并不意味着便能够满足其他语言版本维基百科的“
关注度”标准。
绝大多数语言版本的维基百科其翻译其他语言版本的文章多只占一小部分,其中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维基百科计划并不允许用户直接粘贴全自动翻译的文章内容,但是一些维基百科社区也往往鼓励编辑用户以人为的方式翻译其他语言版本的内容(中文维基百科则鼓励翻译,但要遵循相应的规定)。而在维基百科计划中如果条目内容也存在于其他语言版本的维基百科时,便能通过“跨维基链接”的技术于同一页面的左侧或右侧列表中链接数个不同语言的条目内容。另外在多媒体使用这一部分,各个语言版本的维基百科接能够使用维基
共享资源的图片、声音与视频等媒材。
优良特色
经过一定时间发展的维基百科一般都会产生“优良条目”“特色条目”(各个语言版本代表符号不同,图为中文维基百科的优良条目和特色条目)。优良条目和特色条目是通过投票
选举产生。大多数特色条目是由优良条目升级达到的。虽然真正100%符合维基百科作品的条目实际上并不存在,但特色条目依然是作为该语言维基百科中,通过多数人认可为比一般条目要更为完整、优秀的作品。它们一般是众多维基人共同协作的甜美果实,也可以是部分人独立完成的华彩篇章。
传播媒介
由于维基百科的内容是根据开放式许可来作为许可协议,这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重复发表维基百科内的文章,同时重新发布内容时也不需要付费。除了维基百科自身网站之外,维基百科的内容不论是于在线或者是
脱机都曾经使用不同媒体来向外发表,这包括有:
网站内容:数以千计的“
镜像站点”纷纷再次发布维基百科的条目内容,有些网站甚至也能够提供维基百科中所引用的参考来源。另外在维基百科推出与移动设备友好界面前,另外有非官方的Wapedia来传播维基百科的内容。
应用程序:维基百科本身也推出许多于移动设备上运作的应用程序来推广维基百科的内容,包括
Android和
iOS等用户都能够借此浏览维基百科的条目。
搜索引擎:一些互联网搜索引擎便会借由
Powerset等技术,以在自身搜索结果中能够将维基百科的内容列为特殊选项,这其中包括有
Bing和
DuckDuckGo等。
各式光盘:维基百科已经多次将自身条目集结推出光盘,例如
英语维基百科在2006年时推出收录2000多条条目的《维基百科精选》(Wikipedia CD Selection),
波兰语维基百科也推出收录共有240000篇条目的光盘,而
德语和
西班牙语等语言版本的维基百科也有类似的计划。另外维基百科也与英国
SOS儿童村(SOS Children's Villages UK)合作、以维基百科的内容为主推出名为“维基百科校园版”(Wikipedia for Schools)的
CD/
DVD系列,并且同样是以自由、经人工审核且非商业性授权发布,期望光盘中的内容能够对于英语世界带来正面帮助。其中光盘所收录的内容主要是以英国国家课程(National Curriculum)作为标准,不过也能够另外协助链接到维基百科网站上的条目链接,而如果将其以百科全书的形式出版的话预估要有20册左右。
书籍刊物:许多维基百科的用户期望能够将自身的条目内容集结,并且尝试以传统出版书籍的方式来推广。其中包括美国出版公司Books LLC以及德国出版商VDM Publishing便曾与维基百科进行合作,而自2009年以来包括英语、德语、
俄语、
法语维基百科的用户纷纷将自身条目采用随选打印的方式出版各式书籍刊物。
语义查询:自2007年开始,
DBpedia开始自英语维基百科的“infoboxes”和“页面分类”提取数据数据,借由资源描述框架的技术创建可供查询的语义网计划。同时直接通过包括Semantic MediaWiki等转换技术的协助,使得维基百科的数据数据能够在网站上扩展成为可供阅读的语句。而这些导往其他网站的数据信息也能够重新使用于维基百科计划,除了能够在同一语言版本的维基百科文章之中引用,同时也能够提供信息给其他不同语言版本的维基百科使用。
然而维基百科对于其他网站重新使用维基百科的完整条目并非完全鼓励,特别是反对他人直接通过
网络蜘蛛来复制文章内容。然而这些以数据库转存储(Database hump)技术过去只能够转移维基百科的文章内容,一直到2007年以后才有相关技术能够同时给予图像转移的服务。另外数个语言版本的维基百科也多设置有“询问处”的服务,由志愿者借由维基百科内的条目来回答其他网络用户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其中根据《文献数据工作杂志》(Journal of Documentation)的研究员普宁娜·肖杰夫(Pnina Shachaf)的统计,维基百科其“询问处”的回答质量大约与一所标准图书馆其咨询台相当,其中在所有回复中大约有55%仍有其准确性。
软件与硬件
维基百科所采用的维基软件版本是由Clifford Adams编写的UseModWiki(第一版)。2002年1月,维基百科开始在PHP wiki软件上运行,并使用
MySQL数据库。Magnus Manske还特别为维基百科专门写了很多功能(第二版)。之后不久,随着人流的增加,网站速度明显下降,到了几乎无法编辑文章的地步。对软件的一些修改只能应付暂时之需。然后Lee Daniel Crocker从头开始重写了整个程序;从2002年6月开始,一个新的程序开始运行(第三版)。Brion Vibber从此开始负责修补及维护程序以及数据库。所用软件称作MediaWiki。
2005年1月,维基百科运行在
佛罗里达州的有39个
服务器。直至2005年9月,服务器的数量已增至100多个,分布全球四个地方。
审核机制
维基百科是个民主制、精英制、独裁制的混合。通常大部分的内容,由一般的维基人讨论、修改,通常为民主的形式。同时,维基百科的系统里有资深的维基人担当管理员,负责清除破坏及封锁恶意破坏者的帐户。而对于非常敏感的议题,则由
吉米·威尔士声明负责。
守则
所有参与维基百科工作的参与者都遵守一些基本的守则。这些守则使整个计划能够平稳并卓有成效地展开。其中一些守则包括:
处理恶意行为
与此同时,一些恶意的修改行为也会被限制。对破坏行为进行监督和纠正也并不是什么难事,用户只需查看修改的清单就可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内发现这些破坏行为,然后点击撤销按钮就可以回到被破坏之前的状态,这就比较利于维基社区对质量的掌控。
2004年11月1日前一期的
《新闻周刊》引用英国
艾塞克斯一位维基百科迷(他曾对1000多个词条的正确性进行网上监督)的话说:“合著百科全书的想法也许是有些疯狂,但它的自控却很好。”
参与团队
媒体基金会
维基百科是由属于
非营利组织的
维基媒体基金会负责托管与资助,同时维基媒体基金会还管理包括维基词典与维基教科书等与维基百科相关的计划。维基媒体基金会的经营主要是依赖公众或者企业的捐赠和补助金,其中重要的捐助者包括有美国投资家
沃伦巴菲特、美国第39任总统
吉米·卡特、
维珍集团首席执行官理查德·布兰森爵士、
亚马逊公司创办人
杰夫·贝佐斯、
Craigslist创办人
克雷格·纽马克(Craig Newmark)等。
用户与团队
维基百科是由全球无数志愿学者、玩家、学生等等有知识的人共同建筑的,该计划的参与者叫作维基百科人。直至如今,参与者的人数仍在不断增加,特别是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士。事实上,维基百科不能说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创造性运用技术的方式,但对一种先进技术来说,能把它用好其实是最重要的事情。
维基百科本身有三个引人注意的特点,这些特点使维基百科与传统的百科全书有所区别:
首先,维基百科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包含人类所有知识领域的百科全书,而不是一本词典、在线的论坛或其他任何东西。其次,维基百科允许大众的广泛参与,它是一个协作计划。另外,维基百科是一部内容开放的百科全书,它允许任何第三方不受限制地复制、修改及再发布材料的任何部分或全部。在这个讲究参与性的时代,维基百科这样的互动学习模式必将发扬光大。
管理人员
维基百科社群已经创建了“各式各样的管理权限”,其中为了能够有效掌握维基百科中条目的编辑修改动向,使得许多语言版本的维基百科陆续由志愿担任管理人员者组织“明确的权力结构”。这些志愿协助管理工作的“管理员”往往在维基百科社群中也是拥有良好信誉的编辑用户,在成为有部分特权的“管理员”之后便拥有能力删除页面、封锁正在被破坏的文章或者是社区严重争执时删除污辱性对话,甚至也能够停止违规用户的编辑权利。不过“管理员”的权力行使者要在于编辑部分的行使,期望能够阻止用户对于维基百科的破坏性编辑,而对于普通的编辑用户实质上并无管辖权力。此外,管理员在决策决定这一方面也并未享有任何特殊权力。
相关内容
版权信息
维基百科和Wikipedia是非盈利组织
维基媒体基金会持有的注册商标,该基金会建立了许多开放内容的计划。在所有的这些计划中,都欢迎勇于编辑条目,以协作的方式贡献用户的知识。
所有在维基百科内的文字,以及大部分的图片(一些图片如没有处于公有领域或属于该国家版权保护法律规定其保护年份的图片不能随意添加在条目内)和其他内容,都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协议(CC BY-SA 3.0)方式授权。作者能保有其创作内容的所有权,同时本授权让这些内容能自由地被散布或复制。
维基百科还允许第三方在不侵犯
知识产权的情况下自由修改和发布修改版本的作品。这样做的前提条件是使用者必须遵循CC BY-SA 3.0的另一个条款:使用者必须保证自己允许公众对自己的作品拥有同样的自由。自由获得,自由复制,甚至自由销售维基百科,不能独占所有的权利——维基百科因而被称为“公众的
百科全书”。
内容授权
维基百科的计划早在2001年创建时便决定采用原本是为
自由软件设计的
GNU自由文件许可协议,通过pasteleft授权的方式允许文章内容他处再次传播、借此创作延伸作品、允许使用在商业用途并且仍由维基百科保有版权。但是这对于引用维基百科作为参考资料的报告是一个极为糟糕的选择,原因在于
GNU自由文档许可证文本要求这些引述维基百科的文件也必须完全遵守GNU自由文档许可证的授权。2002年12月时知识共享授权(Creative Commons license)首次推出,不同于GNU通用公共许可协议专门为软件授权所订定、知识共享授权则是专门用来给予各种设计创作的作品使用。在知识共享授权推出之后,包括许多
博客以及在网络上创作的作品纷纷也采用此一授权发布。但一开始维基百科无法直接将许可转换为知识共享授权,原因在于
GNU通用公共许可协议和知识共享两种授权内容并不兼容。一直到2008年11月时,
自由软件基金会特别重新修改GNU自由文件许可协议;这使得维基百科与其姐妹项目在2009年4月时邀请社区成员举行讨论与投票,并且预定在2009年6月时完成更改许可协议的工作。最终维基百科于2009年8月1日时将其条目授权改为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协议,同时维基百科的内容也适用新版本GNU自由文件许可协议。
不过对于多媒体文件来说,各个语言版本的维基百科则有各自的处理方法。包括
英语维基百科在内的语言版本允许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使用非自由的文件,不过其他语言版本的维基百科则由于主要使用国缺乏相关合理使用依据而禁止,例如
日语维基百科便受限于《著作权法》而不得使用非自由文件。对于使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协议等自由内容的多媒体文件,则往往会上传至由维基媒体基金会所管理的
维基共享资源,并且能够同时提供给各个语言版本的维基百科使用。而维基媒体基金会所不允许上传到维基共享资源文件,则是由维基百科作为贡献者所上传文件的托管服务,而对于条目内容有关的法律案件
维基媒体基金会亦不需负责。
大幅改版
2020年,维基百科的桌面整体外观迎来改变,以便于新用户更容易使用。
可折叠侧边栏将是维基百科推出的第一个更改。这将允许用户折叠每页左侧的菜单,来最大程度地减少干扰,并限制不相关的内容和屏幕左侧的链接。维基百科还将添加一个一键式按钮,用来切换用户正在阅读的页面语言。
维基百科还将对站点内搜索工具进行改进,以便更易于查找其他页面,并将重新配置徽标,使其在每个维基百科页面上均缩小。
争议
总体争议
由于维基百科能够十分迅速地整理出与最近发生事件相关的信息,并且任何人都能够深入整理数据内容,这使得许多人也渐渐将维基百科视为一个新闻来源。同时为方便一般学生或者浏览群众能够简单了解条目的内容,维基百科中的绝大多数条目都尽可能以简单的话语来解释复杂的概念。
随着维基百科的普及,
维基新闻、
维基教科书等姐妹计划也随之应运而生。尽管维基百科在其官方政策上坚决拥护可供查证中立观点这两项要求,维基百科仍因任何人都能参与编辑的特性受到了社会上许多人士的批评,其中以条目的质量、信息的准确度、呈现态度的客观性以及无法提供一致的准确内容为多。
部分人士指称问题在于维基百科所采用的维基技术,他们认为任何人都可以编辑维基百科内容这种作法本身就是维基百科最大且无法改变的弊病,这般情况下破坏者能够轻易在易引起争纷的政治和宗教条目中添加虚假内容、删除正确信息或者任意添加偏见性内容。
而维基百科创始人
吉米·威尔士以及
英国牛津大学教授
乔纳森·齐特林(Jonathan Zittrain)等
知识分子对于条目准确性的争议则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源自他人对于维基百科的偏见。为尽可能解决各界对于条目质量的质疑,维基百科也陆续提出许多相对应的方法与指引来保障文章的质量,同时希望协同编辑时能够列出足以供他人查证、审核及确认的数据源。
但批评者也提到,维基百科上的许多信息都是由那些崇尚流行文化等事物的民众为编写自己喜爱的项目而成,这意味着许多情况下网站十分容易受到各种理由而来的人为破坏;批评者也同时指出,就算一些报告证实许多条目在遭到破坏后能很快被轻易恢复,但维基百科内仍包含有大量未经证实或相互矛盾的信息。
不过
《自然》在2005年的调查中认为,维基百科在科学文章这一领域与作为传统百科全书代表的
《大英百科全书》有着相似的精确度,但两者在内容上都有一定程度上的“严重缺失”。
作为全球最大的百科全书,维基百科自成立以来就奉行人人皆可编辑、共享,然而不同用户在编辑词条内容的过程中产生分歧也是不可避免的,一些富有争议性的话题往往会引发一场“词条编辑大战”,一方修改了措辞,另一方马上就会有人迅速地又将其修改回来,然后又被撤销。
根据词条被反复修改、撤销的次数,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所发布了一项世界各地维基百科最具争议的词条排行榜,以此观察各国最具争议的话题是否具有文化地域上的独特性。就分类而言,与宗教或宗教人物相关的词条在各国都普遍具有争议性,尤其在
伊朗和
阿拉伯国家,前十名中有7个都与
伊斯兰教有关。
2018年4月《
连线》杂志一篇题为“维基百科不能解决互联网问题”的文章讨论了网站词条撰写人的写作方式或写作内容的不同会对受众产生的实际影响的差异,维基百科上词条的内容可能源于事实,但其实也暗含了作者个人的观点,因此,不能只是简单接纳在网上看到的很多信息,而应谨慎求证这些信息的可靠性。
另外,几乎所有大的商业或非商业组织都会对维基百科打广告或做公关,有不少组织还成立了专门的团队,专门研究如何在引起最小反弹并不触及维基社区规章的情况下去修订维基百科词条,以宣传对自己的组织、团队或所代表的文化进行宣传式。
争议事件
拒绝接受中国互联网审查的要求
2013年8月维基百科联席创始人威尔斯表示,维基百科宁愿放弃在中国开展业务,也不愿接受中国方面任何形式的互联网审查。
威尔斯在香港参加维基媒体国际大会时对《
华尔街日报》说,维基百科“永远不会配合中国政府有关限制信息的要求”。2013年6月初,中国对国内互联网用户封锁了加密版维基百科。
涉及“整体医疗”的信息准确性被质疑
2014年3月25日,社会公益请愿网站“Change”表示美国维基百科网站上有关“整体疗法”的解释带有偏见,并联名发布请愿书要求维基百科更正解释。
有7790名支持者联名发布请愿书。他们指出,维基百科网站上的资料广为大众信赖并使用,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涉及“整体医疗”的信息不够准确,甚至存在大量过时和错误的信息,严重误导了大众。请愿者们还称,由于该网站信息不允许被修改,这些问题存在多年都尚未得到解决。
医学信息被指有误
2014年6月2日,美国专家提醒,维基百科中90%的医学信息存在严重错误,患者不应盲目根据该网站信息为自己诊断病情。
专家指出,根据网络信息来诊断病情和自我治疗是一种很危险的做法,尤其是根据所谓的“人民的百科全书”——维基百科来为自己做诊断。美国医生曾随机选取维基百科上数百篇医学文章,经研究发现,其中有90%的医学信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针灸被归属为“伪科学”
2017年1月,维基百科网站在范围分类中将
针灸归属为“
伪科学”的消息引发关注,不少来自全球的中医师以及曾接受过针灸治疗的人都在请愿网站上签名,要求维基百科进行更正。
涉及统一教等邪教的词条缺乏可信度
2018年4月4日,史蒂文·哈桑发表文章,称全球最大在线百科全书网站维基百科上关于邪教团体的词条信息漏洞百出,具有很强的误导性,呼吁读者要提高警惕、小心求证。
民进党维基百科被篡改
2018年7月3日上午,
民进党官方网站遭黑客入侵,晚间维基百科中关于民进党介绍页面,简介与历史栏中,有关“中华民国”的文字,都被改成“中国台湾省”,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也被改成“省长选举”,民进党主席
蔡英文的现职也被改成“中国台湾省省长”,台媒认为,这是大陆黑客对民进党的网络攻击。
编辑内容成为角逐战场
2019年9月起,“维基百科”内容成为中国两岸的编辑角力场。
香港政治风波爆发后,“维基百科”相关内容一天内就被反复更改高达65次,争议点主要聚焦于语言用词,包括在“示威者”与“暴徒”之间的反复修改。
BBC表示,“维基百科”有22篇政治性敏感的条目。
“1918大流感”来源地被恶意篡改
2020年3月18日《
环球时报》记者调查发现,有人开始频繁修改“1918年全球流感大流行”的词条内容,将中国列为“1918年大流感”可能的主要来源地之一,故意在全球暴发新冠肺炎疫情的当下,借着“武汉病毒”“中国病毒”的流言蜚语一道,让中国背起“多种病毒来源”的“黑锅”。
《环球时报》记者在维基百科搜索时发现,该词条“关于来源的假设”部分写道:“历史和
流行病学数据不足以确定该流行病的地理起源,对此有不同的假设,3个主要假设分别是美国的
堪萨斯州,在法国的英国军营以及中国北方”。在此前的若干版本中,“中国北方”还曾经被列在3个疑似来源地的首位。
在被修改前,该部分的第一段写道,“研究人员确定,法国埃塔普勒的军营和军医院是
西班牙流感的中心”,当时在该部分内容中,提到中国的部分被放在法国和美国之后,且内容只有两段,但在2020年3月12日之后,有关中国的部分被一名网名为“Aréat”的网友大幅添加且修改了位置
封杀中文编辑
2021年9月,维基百科封杀了多名一直在无偿建设其中文页面的百科条目的中国大陆编辑。
2021年10月1日,“维基媒体基金会”以“存在安全风险”和“渗透维基系统”为由,宣布对“中国大陆维基人”(WMC)用户组采取行动,永久封禁7名编辑,并撤销了另外12名编辑的管理员权限。
民进党维基百科遭恶搞
2022年5月18日,
民进党维基百科遭恶搞,有读者爆料,原本维基百科介绍中,“民主进步党”一词,变成“民主退步党,简称民退党”。
巴基斯坦封禁
2023年2月,维基百科网站因未完成删除“亵渎神灵的内容”的要求,遭
巴基斯坦政府封锁。
此前,
巴基斯坦电信管理局要求维基百科在48小时内删除“亵渎神灵的内容”。如果维基百科不遵守指示,监管部门有可能封禁该网站。
尼加拉瓜被改成“乞丐共和国”
2022年1月5日,在维基百科上,“
尼加拉瓜”中文国名被改成了“尼加拉瓜乞丐共和国”。修改记录的编辑IP地址在台湾。
在此之前,尼加拉瓜外交部当地时间2021年12月9日下午发表声明,宣布与
台湾断绝“外交关系”。与此同时,北京时间10日上午,中国大陆同尼加拉瓜签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尼加拉瓜共和国关于恢复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两国政府决定自公报签署之日起相互承认并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
遭俄通信监督局要求删除不实信息
2022年4月5日,俄罗斯联邦通讯、信息技术和传媒监督局要求维基百科删除含有关于
乌克兰特别军事行动不实信息的文章,否则维基百科将面临高达400万
卢布的罚款。
俄罗斯联邦通讯、信息技术和传媒监督局指出,将文章上传至维基百科的作者有针对性地向网络资源用户散布不实信息。该局认为,在该网站上发布的文章对事件进行了极度反俄的说明。
遭俄罗斯法院罚款
据
路透社在2022年6月13日报道,莫斯科一家法院近日对维基媒体基金会处以500万卢布(约合人民币59万元)的罚款,因为该基金会拒绝从俄语维基百科中删除“虚假信息”,包括“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期间的战争罪行”、“布恰事件”。
据媒体在2022年11月1日消息,俄罗斯地方法院对于维基百科俄文部分的2篇“入侵乌克兰”文章,认定“内容不实”,而对维基百科基金会处200万卢布的罚款。
维基媒体莫斯科分部表示,由于拒绝删除与修改俄罗斯军事干预乌克兰的两篇文章,遭到
莫斯科塔甘斯基地方法院以内容不实的理由判处罚款。
古俄罗斯史词条造假
2022年6月17日,维基百科永久封禁了一位用户名为“折毛”的用户,并删除了她(按“折毛”自称)创建的大多数历史条目。这一看似普通的举动背后,却是一场持续了至少三年的“恶作剧”。
在中文维基百科中检索“卡申银矿”,能看见这是一座在1344年被发现,而后成为特维尔大公国重要资金来源的矿脉。实际上,这座所谓的“卡申银矿”并不存在于现实中。
遭到美情报机构操控
2023年8月2日,维基百科联合创始人桑格透露称,根据其掌握的证据,美国中情局(
CIA)及
联邦调查局(FBI)早在十几年前便开始对维基百科内容进行编辑,通过对部分信息的删除或修改来“推进自己的议程”。桑格感慨道,由其参与创建的网站已经成为“发动信息战的工具”。
在与
普利策奖得主、美国独立调查记者
格伦·格林沃尔德(Glenn Greenwald)的视频连线中,维基百科创始人
拉里·桑格(Larry Sanger)感叹,他在2001年帮助创建的这一网站,现已沦为左翼自由派的“控制”工具,他提到了中央情报局(CIA)、联邦调查局(FBI)以及其他美国情报机构。
涉韩信息被韩国利用AI搞外宣
2024年5月28日,为了提高认知度和声誉,韩国将在维基百科和旅游网站等有影响力的平台上更新和纠正有关韩国的信息。此外,一个由政府人员、品牌专家、国际媒体记者组成的“公民间委员会”将利用人工智能(AI)和非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搜寻各国民众希望了解的信息,定位韩国的代表性形象。
印度神“哈努曼”
2024年10月,有网友发贴称,他发现在《黑神话》发售后,维基百科英文版“孙悟空”的词条悄悄被改了,词条中大圣的原型已经变成了印度神“哈努曼”。
内容涉嫌构成诽谤
2024年10月30日,媒体报道称,维基百科在印度陷入了一场法律纠纷。印度最大通讯社——亚洲国际新闻社(ANI)在德里高等法院起诉维基媒体基金会,称由其运营的搜索引擎“维基百科”中关于ANI的词条内容构成诽谤,并向该基金会索赔2000万卢比(约合169万元人民币)。另据《印度教徒报》报道,维基百科已经下架了有关ANI的内容,这也是维基百科历史上第一次下架英文文章。
外界评价
正面评价
负面评价
管理员
虽然它号称管理员都是由用户自己选举,可以随时罢免,但是常常因为各种理由或同情难以真正罢免管理员,仅有少数因长期不在维基百科活跃的管理员真正不再担任管理员。
维基百科的管理员相比其它的在线百科管理员而言拥有极高的权限,可以封锁用户的账户和
IP地址,并且不能重新创建。用户查核员有查核用户是否滥用傀儡的权限,而普通用户无法看到查核的细节,这种不公开让普通用户无法确认其真实性。
中文维基百科的管理员有75位(不含管理员机器人及系统账户),来自世界各国。由于政治见解以及意识形态不同,或许会对用户的编辑制造干扰,比如监控某些特定的条目,一旦用户修改,管理员就可以马上知晓,并且利用「回退不过三」原则,用手中的权力封锁和他意见不同的用户。
创建
用户创建的条目,如果被管理员认为包含商业信息则可能会被删除,即便它并不包含
商业信息,以及知名度很高。这一点会让用户创建条目时的难度加大,一些维基人本身就在某企业工作或某学校上学,却常常苦于在自己公司/学校网站以外难以找到不含所谓宣传性的信息的内容,而编辑不了相关条目。
编辑
相比采用可视化编辑的在线百科而言,维基百科更多采用的是代码编辑方式,
可视化编辑器虽然存在,但很不成熟,于是用户需要经过系统的学习或了解后才能掌握编辑技巧。
审核
维基百科条目虽然可以直接提交到页面,但会受到管理员、巡查员、回退员甚至其他普通用户的审查,这虽然方便了用户,但这也造成了一些人利用这个弱点来故意破坏条目(
德语维基百科采用稳定版本形式)。
内容
维基百科要求用户编写的内容大部分为自己原创,不能大幅加入受著作权保护的内容(如其他与其版权协议不兼容的百科全书、各种网络上作者未声明以他们的版权协议),就会不适合空闲时间不多的网民参与编辑其内容。
相关报道
2024年12月25日,俄罗斯电视台网站报道,埃隆·马斯克证实,他提出的要支付维基百科10亿美元、将其现名改为“迪基百科”的建议仍然算数。这位X平台拥有者最初提出这一建议的背景是:这家百科全书网站被控带有左倾偏见。